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一集) 2012/10/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零六二页,从第七行看起: 『广为他说』,「下复云为他演说,本品末云专心信受,持诵说行」。这些话都是世尊劝导我们要自行化他,这才成就真实的功德,以这个功德回向净土,是我们得生真实的因缘。广为人说要观机,能接受的都要劝,他能接受的就要劝他,不能接受的就不提。根机浅的人浅说,根机深的人深说,法就当机了。下面又说为他演说,不但要说,自己要做到。演是做出来,是表演,就是《还源观》上四德里头的第二句,为大家做个好样子,叫「威仪有则」,这就是表演。日常生活当中演什么?演一个真正的善人,把三皈演出来,三皈是我们做人、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要觉悟,不要迷惑,觉而不迷。 凡夫跟众生共同生活在一起,形式上好像没有两样,用心完全不同。凡夫的心是随着境界转,修行人的心不随境界转,让境界随心转。《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要能叫境界随着你转,你就是佛菩萨。怎么知道跟自己转,不随境界转?知道境界是假的,知道境界了不可得。像我们面对着电视,电视里面的境界现前,我们知道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能够欣赏它,但是不会随它转。这就叫修行,在修什么?修个不为它转,用现在的话说,不受它影响,这就是不为它转。和光同尘,欢欢喜喜在一起,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你就不为境界转。如果心里头有落印象,你已经被境界转了,起了贪瞋痴慢,顺境起贪爱,逆境起怨恨。你什么?你生烦恼了,你被境界转了。不被境界转的人,生智慧,不生烦恼,他生的是什么?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他生这个。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他没有这个东西,不生这个。智慧是什么?一切明了,通达明了,这是智慧。 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东西,为众生做最好的榜样。所以《还源观》上讲的四德,说得很少,但是意思非常深广,把世出世间圣人所说的,全都包括在其中。第一句「随缘妙用」,随缘跟大家一样,妙用就是不染。表面上像唱戏一样的,依照剧本来表演,不是内心的,这跟内心不相干。所以古德赞佛,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叫游戏神通。游戏什么?就是舞台表演,不是真的;真的,他如如不动,他清净平等。圆满智慧,圆满的德相,明白人能看到,世间人看不到;跟佛同等境界的人看到,比他高的境界的人看到,比他低的境界的人看不到。随缘妙用,要学这个,这真学佛。 学佛的「威仪有则」,那就是必须得做出来。十善要做出来,五戒要做出来,六和要做出来,六度要做出来,最好普贤十愿也做出来,你就很圆满了。普贤十愿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跟一般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心量大。一般菩萨确实达到法缘慈悲,就是慈悲对一切众生,应该要这样做法的。法身菩萨是无缘慈悲,连应该这个做法的念头都没有,他做得很纯熟、很自然,那就达到圆满了。这个东西要做出来。 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把五伦做出来。五伦是什么?五伦是亲爱,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为什么?亲爱的心是平等的。你说从前大家庭,这一个家庭有几百人,大家长一定是曾祖父、高祖父,这一家人都是他的后人。他那个爱是平等的,不会偏爱这一个、少爱那一个,那不可以,那家就会乱掉,那家就要闹革命了。所以他的心永远保持平等,统统都是我的后代,都是我的儿孙,重孙、玄孙,都是一家人。要学这个,这个才叫合乎道。扩大到社会,扩大到一切众生,也是平等的爱。《弟子规》上讲到「凡是人,皆须爱」,这个爱是平等的爱,是真诚的爱,所以大家才能够和睦相处。从父子有亲,这个亲爱是个原始点,是真诚心的核心。所有宗教都从这个爱出发,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国家、爱民族、爱一切众生。 所以五伦这是讲关系,人与人关系总的分类不外乎这五种,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全部都包括了,一个都不漏。关系明白了,这个爱,平等的爱如何去表现?在不同的关系当中,这个爱是平等的,但是名词就不一样。在父子叫亲,在夫妇叫别,别还有特别的意思,任务不相同。所以古人有说「夫义妇听」,丈夫有义,妻子要听从、顺从,这把爱形容得更清楚一点。长幼有序,举这一个例子,大家在一起有先后顺序,座位有高下的顺序,这叫爱。朋友有信,守信就是敬爱。关系搞清楚了,这个要做出来。 做人基本的德行、起码的条件,仁义礼智信。要懂得仁爱,要懂得义,义就是合情合理合法,这应该做的,不合理、不合情、不合法,不可以做的。礼是礼节,必须要遵守,维系社会安定和谐,礼不能少。家庭夫妻在一起也讲礼,也有礼,要遵守,不遵守,敬这个字就没有了。爱里头有敬,敬爱,只有爱没有敬,这就出问题了。古时候对这个很重视,怀孕有怀孕的礼节,不能不遵守。现在没有了,不但没见过,听也没听说过。所以现在读古书难,读不懂,看到的讲得很陌生,都讲得很奇怪。礼下面是智,智今天讲的理智,理智的对面是感情,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智慧。最后一个字讲信,人决定要守信,说话要算话,不能打妄语,不可以欺骗人。这是古圣先贤制定的五个字,做人的原则。这五个字,佛家讲就是五戒,仁是不杀生,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YIN,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五戒。世出世间圣人,对于应该怎样做个人,说法、做法完全相同,这还能错得了吗?我们老祖宗没有跟佛菩萨开过会,没有跟他接触过,说的完全相同。这叫什么?这叫真理,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从这个再引申,就有四维、八德。四维,管仲说的。管仲在春秋时代,比孔子早一点。管仲提出来,「礼义廉耻」这四个字,「国之四维」,建立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四个条件。也就是说,国君怎样教化人民、教化大众?要教他礼,懂礼;要教他明义;守廉,廉是廉洁;知耻。只要有这四德,这个国家一定长治久安;如果这四个字没有了,这个国家一定会灭亡。叫「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四样都没有了,国家会灭亡。我们历代先贤把它引申为八德,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就是我们为人演,把这些东西演出来。 谁带头?国君带头。古时候皇上带头,大臣跟进,人民效法,全国都动起来,那就震撼了天下。天下许许多多不同的诸侯国,都以你做榜样,向你学习,请你指教,诸侯王尊称你为天子。那时候天子并没有统治权,是人家尊称他天子,你太好了,是我们的榜样,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夏商周三代一千八百年,那个时候天下人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真有福报。国君真的都是好的领导人,被这三个人带领着,夏是王启,大禹的儿子,商是汤王,周是文王、武王,在中国历史上,这些人是大圣人。圣就是有智慧、有德行,明白事理,通达人情,这称为圣。这些君王都是圣人,他们自己以身作则,把它表演出来,做到了,影响天下人。夏四百年,商,商汤六百年,周八百年。这是说他们做出来影响时间之长,世世代代的子孙都真干,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天下培养人才。孔子办学,私人办学,为天下诸侯王培养人才。他的学生不少做官的,在当时不同的国家都具有很好的影响力,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德行,由学生这些人带动。这些很值得现在人学习。 可是最具足影响力的,古时候有国君。夏,王启之后就是传子孙了,中国人说家天下,从王启开始。王启以前,国君传位不是传自己儿孙,传贤人,传贤不传子。夏禹为什么传给儿子?儿子太贤慧,真是好人,每个人都拥护他,都愿意听他的,所以就传给他。从他之后,他又传他的儿孙,这一直传下来了。其实是有原因的,不是没有原因的。禹没有传错人,但是儿子以后就变质了,就变成家天下。但是家天下,一定把自己的儿孙教好,这有道理的,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第一,他的身分地位,他能得到天下最好的老师,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来教太子。所以,凡是传位的这些人都知道,准备传位的人都受过最好的教育,这种机会是一般人没有的。太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大臣的儿女跟太子在一起陪读,自自然然形成下面一个朝廷。都是受过最好的教学、训练,将来顺理成章,他们来接政权,延续祖宗之德。所以造成了太平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辉煌的成就。真的,外国没有,中国这套好的制度。清朝中叶以后失掉了,可是真正失掉是慈禧太后,破坏这个制度,结果亡国,国破人亡。 所以,世出世间圣贤教诲我们把它做出来,做出来纲领很简单,我们净宗学会成立,行门提出五个纲领。这五个纲领就是要我们做出来的,做出好榜样,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很简单。儒释道的三个根,是在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末后一句,「修十善业」。净业三福第一福是儒释道的三个根,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做起,做出好样子给社会大家看,大家看到好,一起来学习。这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身教;说是言教,看到之后,别人来问你,你可以给他解答。这一品末后有句经文,「专心信受,持诵说行」。最重要是专心,要相信、要接受,接受是真干。「持」是保持,不是干一天、干两天,一生都要干下去,活一天就得要干一天。「诵」是天天读经,不离开老师,读佛经就是没有离开释迦牟尼佛,读《无量寿经》没有离开阿弥陀佛,天天温习阿弥陀佛的教诲,我有没有做到。这叫真学佛,这叫真干。「说」是前面说的为人演说;「行」就是真干,就是表演。这些话都是佛菩萨普劝,普遍劝导大众,无论是在家出家,要「宏扬本经与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里面,直接指导的经典五经一论,旁说的就很多了。现在有人把这些书籍统统搜集起来,编成一套《净土丛书》,也称之为《净土藏》,就是净土全书,分量也相当可观。这么多的典籍,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哪是根本,五经一论是根本,《无量寿经》是五经里面的第一经,根本的根本。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提供了一百九十三种资料,来解释这部经。这一百九十三种里头,有八十三种是经论,一百一十种是祖师大德的注疏,所以内容无比的精彩丰富。这是为什么?便利后学。我们要找这些资料很辛苦,到哪去找?他都替我们找好了,而且抄在一起,给我们做参考。这是念老对我们的恩德,我们要知恩报恩。怎么报恩?「广为他说」这就是报恩。广为他说的方法,多印,多流通。现在不但我们印书方便,做光碟更方便,大量流通,这一部就够了,这一部是净宗精华的精华。唐太宗编《群书治要》,这是净宗治要当中的治要,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这一部经就够了。对现在工作繁忙的人,我们要简单、要容易,还要详细,这部书这些条件统统具足。 「今者正是流通分」,我们现在读的经文是本经的流通分,本经流通分有六品经。「故劝演说,以广流通。如《愿力宏深品》云: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这是佛在这里教我们,如果有大因缘,你就做大功德,大功德是培养人才。齐老居士那里有计划,要建立学校、道场,传承传统文化。罗马城造好了,她要建个汉城,汉城可以搞传统文化。孔子集大成在汉之前,春秋战国下来就是汉朝,汉朝确实做了很好的流通分。国家正式纳入制度,以儒来治国,以佛来教民,教化人民用佛,以道来祭祖,把儒释道分配得很好,祭祀祖先用道家的。这个设想很周到,而且他实现了,他真正做到了,留给后人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所以汉这个城,传统文化城。 那唐城,唐城应该还是做文化,做多元文化城。因为唐朝时候,基督教传到中国来,景教,那个时候叫景教,伊斯兰教传到中国来。唐太宗的心量广大,统统接纳,平等待遇。道场都是帝王下令,国家来建造,他是多元文化的总护法,是个好皇帝。读书,要读那么多的书,从哪里读起?他想出个很妙的方法,让魏徵领导一个小组,这个小组都是读书人,都是对古籍有相当研究的人。让他们从古籍里头,从唐往上去二千五百年,三皇五帝到隋朝,这二千五百年当中,所有典籍里头,有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教训,把它抄起来。抄出来之后送给他看,就是《群书治要》。一共差不多有五十万字,唐太宗读书就读这一部书,这部书是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太宗很聪明,用最少的时间,把群书里头的精华他统统掌握到了。他用这些理念来治国,成为历史上非常辉煌的「贞观之治」。 我们这部《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我们净土宗群书的精华,也是会集的。《群书治要》是会集的,如果没有《群书治要》这个会集本,唐太宗就没有办法念书了。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从哪来,理念从哪里来,方法从哪里来,他都不知道,做皇帝的时候太年轻,二十七岁。他的聪明智慧,就是让这些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文人,给他做一个会集本,《群书治要》就是会集本。不但那个时候管用,现在最管用,现在整个世界社会秩序大乱,如何整顿?这个会集本比什么都管用。简单,容易学,很快就学会了,马上就用,它就派上用场。真难得!这部书确实如他所言,能救全世界。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这四句话的意思,这四句话就是流通。要「转相教授」,我们知道的要很乐意、欢喜教别人,不辞辛苦,希望这个大法世世代代传下去。「转相度脱」,我依这个法修,往生极乐世界,希望后人都修这个法,同生极乐国。这样一代一代辗转传下去,「不可复计」,世代相传。「故知乐为人说,劝导一切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方是知恩报恩之正行」。这句话重要,什么叫知恩?什么叫报恩?你没有把你所学到的东西兑现、做到,没有把你得到真实利益传给别人,这不叫报恩,这也不叫做知恩。老师把这个传给我,我自己受用了,不能传给别人,这哪叫报恩? 正法久住要靠承传,没有承传法就灭了。世出世间教学的承传好比传灯,我这盏灯点燃了,是从别的光那里点来的。我这个灯可以点尽,油没有了就灭了,需要别的人点燃他的。这个光明永远不灭,不衰不灭,世世代代承传,叫正法久住。让一切有缘众生都能得度,都能够往生不退成佛,这圆满功德。自己如果修学的缘不具足,想修没有环境,最低限度也应该印送经书。像现在光碟成本都很低,这也是报恩的心,是报恩的行为,真正报佛恩靠这个。建道场固然不错,如果道场没有法,等于白建,还不如印送几本经书,有人看,看的人当中有一个人得利益,就是无边功德。 「妙法流通,正符如来本愿」。如来本愿就是世世代代流通不绝,有人讲经、有人听经、有人修行、有人证果,这就是正法久住。「是故《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上这一段说得好,「法师品」里头的话。若,这是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知道多少?也不过知道是一句半句,但是他能受持、能接受、能保持住,他能读诵,他能解说,他能书写,他能够恭敬供养。这个人得的福,下面是佛说的,他所得的福报是「一切世间所应瞻奉」,瞻仰、奉事。像三福里面所说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这是什么人能做到?菩萨做到,菩萨晓得,世间人不知道,菩萨知道,对这种人的供养,跟对如来供养没有两样。菩萨认识他,这个人就是大菩萨,这个人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