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唯说念佛(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唯说念佛(十)

  既殊胜又容易

  念佛殊胜、容易,对于这两点,一般人只承认一点。有人说:“念佛很容易,我也知道,但是不殊胜,不如诵经、拜忏、参禅、打坐殊胜。”所以,他就学禅宗、密宗去了。这是一种,虽然承认容易,但不承认殊胜。还有一种人承认殊胜,但不承认容易,“念佛是很殊胜,绝对好,不过,也不是那么容易,如果达不到一心不乱、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也不容易往生。”这二种人都落在一边。

  真正说来,念佛法门既殊胜又容易。因为容易,才显殊胜。如果不容易,再殊胜,对我们也没用。为什么又容易又殊胜?它的根本就在于阿弥陀佛所发的誓愿就是这样:众生称我的名号,乃至十声,若不往生,我则不成佛。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归到这个地方,不是我们在这里讲大话,“我念佛能往生……”往生不往生的事情,不是我们说了算,是阿弥陀佛说了算。所以,祖师有这样一句话:“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往生乃由佛力所赐,却于心中种种筹量,是自力也。”这念佛是我们的事,我们只管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则是阿弥陀佛之事,因为阿弥陀佛讲:“你念佛不往生,我则不成佛,那当然是我的事了!所以,众生念佛,我若不能令众生往生,我则不成佛,你往生是我的任务,是我要完成的事情,我有资格、有能力让你往生,我才成佛的。你只管念佛,往生的事,交给我来处理,我来承担,我来完成!”所以,“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可是,我们不是这样,我们凡夫的心啊,在心中种种筹量,“怎么往生啊?这样往生,那样往生……”佛的事情,你在想,你一定想得是焦头烂额,你一定找不出头绪啊。所以,在心中种种筹量,这个叫做自力。

  往生本来是佛力所赐。打个比喻:乘船过海。乘船者,是乘客之事,过海者,乃是船长之事。却于心中种种筹量如何过海,是自力也。应当一向乘船,直过大海,到达彼岸。念佛也一样,应当一向念佛,待佛来迎。你就念佛,等著佛来接你──就这么简单,丝毫不用担心。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坐船是你的事,那过海你就不用操心了,船长会驾驶方向,很稳当的,直接就过海了。结果你上了船,“哎呀,我怎么过海啊?”船长说:“你怎么过海?你过得好好的,好好坐船,过海是我的事。”我们念佛,心中说:“阿弥陀佛,我怎么往生?”阿弥陀佛说:“念佛往生,你念佛就好了。”所以,念佛者,是我等所作;往生者,乃是佛所作。不要在心中自寻烦恼。本来是佛发的誓愿,说“众生称念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佛讲的,我要是不往生,他不成佛,那当然我念佛能往生,道理是如此。

  第十八愿释

  善导大师用二十四个字解释第十八愿,抓住核心,点中要害,一听就明白,很简短,但是意义无穷无尽: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原文是这样的,我们对比一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解释特别的地方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善导和尚没有解释说这样的信、那样的信,就直接解释为“称我名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至心信乐”了,你再这样的信、那样的信,你不念佛,那都是空的。所以,落实在行动当中,你说你信,怎么叫信啊?你称我名号,专念弥陀,这叫“至心信乐”。“我很相信净土法门……”但是,你杂行杂修,那就不叫信了。善导和尚的思想是“就行立信”,就看你的行动,不看你讲那么好听的话,不用听那些,你拿出行动来,你至心信乐,信哪件事情呢?也就是信:念佛一定往生。“至心”是真实心,“信乐”是信心,真实相信念佛一定往生。所以,善导和尚在这里直接就写“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是解释“乃至十念”,把“十念”解释为“十声”,把“乃至”解释为“下至”,这都是有特别的含义。净土法门,最开始讲“持名念佛”的,是道绰大师、善导和尚,因为当时有人解释“乃至十念”解释得很复杂,这样的念、那样的念,意念、观念、想念……而善导大师一锤定音,解释说:所谓“念”就是口称名号,发出声音来,这就叫念佛。当然说“我不方便,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声相,也能自己听得到,一声一声的。所以叫“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这个解释是根据《观经》下下品“具足十念,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而来的,即根据下下品这样的造罪凡夫的念佛方法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乃至十念”的。

  本来《观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里边讲的念佛,肯定是从弥陀本愿来的。你念阿弥陀佛,却不顺阿弥陀佛本愿,你是念哪一尊佛呢?这三部经的宗旨是一样的,以《观经》下下品更加显示念佛是容易的,口称名号──这里有没有说到要如何的清净心呢?有没有说到要如何断烦恼呢?通通没有说到。因为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不堪修持圣道戒定慧的人,阿弥陀佛发超世的悲愿,“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你只要有口,有心,会念佛,愿念佛,愿往生,就能往生,所以解释为“下至十声”。有人问:“打坐念啊?还是走路念啊?”昨天也说到“不问行住坐卧”,口称名号就好了。怎么叫“下至”呢?“下至”是对著「上至”,这就包括了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那我们都不是“下至十声”这样的根机,我们是平生一辈子念佛的人,所以大家不能误解说“我就念十句,就念一句”,不是的,即然有下,那就有上,上和下相对,那我们一天念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万句;今天念,明天念,直到命终,这叫一向专念,不改变题目。“十声”也有人解释说“少一声都不行”,也不是如此,因为《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又说“乃至一念”,善导和尚解释为“下至十声”,也说到“下至一声”,并不是说临终之时一定要念十声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念十声,念三声、一声也往生,所以说“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藏比丘为我们保证说:“你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往生,我则不成佛。”

  称念必往生

  下面是第十八愿成就以后的状况,善导大师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现在已经在极乐世界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我们应知道,阿弥陀佛作法藏比丘的时候,本来所发的誓愿,叫“本誓”;“重愿不虚”,“重”是殷重,很恳切,不虚假,佛不会欺骗我们,“念我的名号,你不往生,我则不成佛”,那自然推导出一个结论:“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念佛一定往生,是不是这样?那么,是什么样的“众生”呢?前面讲“十方众生”,没有说“出家众生”,也没有说“在家众生”,是所有十方众生念佛都往生,所以,自古以来,有鹦鹉念佛往生的,它有什么修行?还有老鼠念佛往生的,它有什么修行?这都是佛的愿力不可思议,鹦鹉念佛是照葫芦画瓢,“你念,我也念”,主人念阿弥陀佛,它也念阿弥陀佛,那么,“主人你往生,我也往生。”这样就能往生啊,这叫不可思议啊。长期念佛就行了,这是名号自然的功能。

  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的效果,比如这个念佛机,它的效果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才有资格称为念佛机,是不是?不然就不叫念佛机了。如果这个念佛机坏了,那就要丢弃了。一个手表,它有它的功能,它就是看时间的,如果手表没有这个功能,也扔掉了。每一个事物都叫一个法,每一个法都有它本身的作用和功能,这个作用和功能是客观的,本来就如此。

  那好了,我们讲“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个法是阿弥陀佛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之法,是十方诸佛皆悉赞叹之法,这个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功能呢?六字名号的功能,就是“念我的人,必然往生”。这就是六字名号的作用,那不然就不叫六字万德洪名了。像手表,它就能看时间,不然怎么叫手表呢?手表就是表示时间的。“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我的名号,必然往生”。我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面还说:“能不能往生?会往生不会往生?”就好像一边吃饭一边问能不能饱。所以,有这么一个比喻说:“如焰升空、水下流,此是自然之事。”皆是法尔自然的道理,像火,烧著之后,自然火焰往上升;那么,水,自然往下流淌。这个是自然而然就这样一回事情。阿弥陀佛之本愿者,是以名号引导罪恶凡夫往生极乐净土之誓愿,所以,称念弥陀名号之人,往生极乐世界是自然法尔之事,不可怀疑。这名号就是引导你来往生极乐世界的,你念名号,就来往生,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就像吃饭就能饱,纸拿火一点就燃烧,我们念名号就往生,这就是名号的作用。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了你的修行,所以,你必然往生,就这么简单。

  如果有人给我们一个苹果,吃了会不会有营养?如果这个苹果没有营养,它能叫苹果吗?那就不叫苹果了。六字名号我们念了会不会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六字名号有什么功德?那就不能叫六字名号了。所以,称念必往生。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有没有说怎样称念才能往生?只说到“下至十声”,这样念佛就必然往生。比如说,吃苹果就有营养,并没要求怎样吃,嘴张多大、要用多大的力量、要如何认真地吃、一心不乱地吃才有营养,不然就没有营养……很自然的,你就这样吃苹果,苹果本身就有营养。如果苹果本身没有营养,你再怎么一心不乱地吃,还是没有营养。六字名号本身就有功德,念佛就有功德,不是这样念、那样念才有功德。

  我们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它的前提就是“重愿不虚”,佛不会讲假话骗我们。各位啊,信佛是信佛的什么呢?信哪一尊佛呢?信阿弥陀佛(当然也信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净土三部经);信阿弥陀佛信什么呢?信阿弥陀佛为我们这样的众生发了这样的誓愿,而他的誓愿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念佛必然往生。如果这一点你不相信,你就不能叫做信佛弟子了。佛亲自为我们保证了,说念佛一定往生,“不往生,我则不成佛”,然后我们在这里说:“念佛一定往生,不过那是人家,我念佛可能不一定往生。念佛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夫、做什么样的修行才能够往生……”这个都是我们脑子里想出来的,不是阿弥陀佛本愿里所有的。

  所以,恳切地劝导大家:一定要以阿弥陀佛誓愿作为轨范,作为标准,作为一面明镜来核对。你在自己心中想,怎么想都对,但是一拿佛的经典来对照,就不对了,比如说“念佛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往生”,这是佛的誓愿里面有的吗?没有啊!没有的话,你怎么这样想呢?可是我们这样想:“我认为,要念到这样才能往生,不然的话,那么容易能往生吗?”是我们心中不敢相信这样容易就能往生,所以呢,自己想了一个标准,要必须那样才能往生。这个叫曲解佛义,把佛的意思做弯曲的理解,以吻合自己的心。这是不应该的,学佛法是把我们的心敞开,以佛的知见规范我们的心,不是以我们的心打个弯来理解。

  阿弥陀佛的誓愿叫做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叫不可思议光如来,他的光明是不可思议的。你“这样能往生,那样不能往生……”都是凡夫自己在思议。而阿弥陀佛的誓愿:任何众生念佛必然往生!超过你的思议。所谓出家、在家,有修、无修,昨天讲的那个五逆谤法的罪人,一直到临命终时才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他当时的心是惶乱不堪、恐怖无比,丝毫不能心神安定,这么多的罪过,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念佛,这样乱的心,他都能往生极乐世界,这难道可以思议吗?我们各位,罪过再深,跟他比,差太远了;念佛再少,他跟我们比,差太远了;心再乱,我们和他比,差太远了;时间再短,他跟我们比,又差太远了。他都能往生,我们在座各位念佛无有不能往生。所以,希望大家有事无事,经常翻翻《观经》下下品看一看。

  第七条 “念佛利益”之文

  第七文:念佛利益之文。

  《无量寿经》下卷云:

  佛语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善导《往生礼赞》云: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私云:一念既得无上功德,当知十念即十无上功德,百念即百无上功德也,

  应知。

  这段文分成三段,首先是引用《无量寿经》,然后引用善导大师的解释,然后是《净土宗略要文》的集者法然上人的解释。念佛利益,是说念佛和其它比较,利益超胜的地方。这段文是在 《无量寿经》下卷快要结束的地方──流通分,“佛语弥勒”,佛告诉弥勒菩萨所说的一段。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有众生听闻到了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个“听闻”是说:名号有不可思议功德利益,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叫“听闻”,如同我们昨天、今天来听讲解,都叫“闻”彼佛名号,不是光用耳朵听一下。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因为听说“像我这样的罪恶凡夫,称念名号,不管有没有功夫,决定可以往生”!太好了!心中自然就欢喜踊跃了,不然的话,认为往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夫,还要加诵多少经典,你会欢喜踊跃吗?你一定会愁眉苦脸了。说名号不可思议,无论任何人,念佛一定往生,你才有欢喜踊跃,这叫“闻其名号”,名号本身就有这个作用。因为誓愿里面讲“乃至十念”、“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啊,太好了,我就专修念佛了,不改变了!”这样的心一旦发起,永不改变,叫做“乃至一念”。一念发起之后,永远相续,不改变法门,不改变题目。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释迦牟尼佛殷切地跟他讲:“弥勒啊,你应当知道,哪怕是造罪凡夫,只要念佛,这个人已经不是一般的人了,这个人已经得到大利了。”什么大利?决定往生、决定成佛的利益!叫大利。这个人怎么样呢?他已经是具足了无上功德!“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部《无量寿经》,在“三辈往生文”当中──大家都知道有三辈往生,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中辈者,“假使不能出家,应该多少修善,奉持三宝,悬缯燃灯,孝养父母……”下辈者,“假使不能修诸功德,应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在三辈文当中,除了讲“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之外,也讲到“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多少修善,造诸功德”,人们心中难免还不太清楚,“你看,还不是讲到这些吗?”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这部 《无量寿经》结尾的地方,总结交代给弥勒,“发菩提心,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多少修善”就不赞叹了,唯赞叹念佛利益,唯把念佛利益付嘱给弥勒,说:念佛之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是比较而来的。可见得,这部 《无量寿经》的要点是在讲念佛,是在顺应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的本愿。

  善导大师用四句话来解释,也很好懂,我们读起来个个都欢喜:“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个个都往生,没有不往生的。善导大师的解释当中总是说“皆得往生”、“悉得往生”、“即得往生”、“易得往生”、“定得往生”、“必得往生”。

  下面的解释很有意义(整个《略要文》十七条文,法然上人只在这里及第十四条文后面加了解释)。“私云”,就是表示谦虚,“这是我个人的见解”,供参考的意思。“私”就是我个人。“一念既得无上功德”,一念既然得无上功德;“当知十念即十无上功德,百念即百无上功德”,那么,千万亿念、恒沙念就是千万亿、恒沙无上功德。为什么会加这么一句话呢?是怕人家误解,“你看,我一念得无上功德了,我不用再第二念了,我一念得无上功德了,我不念了,就可以往生了。”是怕人家住于邪见。所以特别地关照说:一念一无上,十念十无上。如果听到这样的解释,“噢!那好我念得多,我念十念百念,越多越好,每一念都是无上功德,每一念都往生。”这样就符合一向专念、念念不舍。如果说“一念无上功德,我不念了”,那就不符合善导大师解释的“念念不舍”、“念念相续”。

  第八条 “特留念佛”之文

  第八文:末法万年后,余行悉灭时,释迦如来以慈悲,

  特留念佛之文。

  先解释标题。“末法万年后”,在佛经当中记载:末法时代一万年,这一万年末法之后,就进入法灭时代。怎么叫法灭时代?就是说经典、修行都没有了,三宝也不见了,到了法灭时代,没有一座寺院,也不可能见到一张佛像了,也不可能再拜读什么经典了,更不可能见到出家人了,叫法灭时代。众生可怜啊!可悲愍啊!连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都不知道,没有出家人,没有佛经,哪个给你讲呢?没有人知道。这个时候的众生,造恶无量无边,经中说:法灭时代众生,寿命只有十岁,烦恼非常重,即使是父母、夫妻、兄弟,见面就杀,哪个杀人杀得越多,越勇敢,你不杀他,他要杀你。所以,彼此非常恐惧,见人就杀,那个时候,最可怕的动物就是人,一见面,他就要杀你。到最后,大概有万把人,逃到深山里,见到他人就躲起来。渐渐地,大家觉得这样也不是办法,慢慢开始行善,慢慢地寿命才增加。那个时候叫法灭时代。

  我们现在,有念佛堂,有寺院,有佛像,有法师讲法,有经典,我们这个时候,众生的善根福德跟法灭时代的众生相比,哪一个好啊?当然是现在好了。现在如果跟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相比,当然比不过,如果比法灭时代,那就强得太多了。所以法然上人讲,法灭时代的众生看今天的众生,就好像今天的人看佛一样,因为他没法跟你比啊!你看,还能修行,还能受戒,还能打佛七,还能诵经,还能如何如何。他那个时候,连一张佛像都见不著,出家人一个都见不著,善根极薄,恶业极深。而这样的时候,这样的众生,能讲其它修行吗?其它修行也没有人讲了,即使讲,他也做不了,他哪里做得了呢?所以讲 “余行悉灭”,“余行”就是指念佛以外的一切修行,所谓打坐、参禅、拜忏。他忏本都没有,怎么拜?也没有寺院去拜,也没有师父领导拜;打坐,根本不知道;诵经,经典都没有了,怎么诵经?持戒,和尚都没有了,谁给你受戒?还谈持戒呢。这些所有的行都灭了,众生恶业太深重,就灭了。

  那我们讲:“法不灭不好吗?正法久住不好吗?”正法久住,这是所有佛菩萨、佛弟子的愿望,但是,众生的恶业深厚,所谓机缘,机没有了,法就熄灭了,佛法是这样的, “薪尽火则灭”,佛法像智慧之火,众生的根机像柴一样,你有这个柴,火才能点燃;柴烧没有了,火就熄掉了。那么,有学佛、能修行的众生,有这样的众生,才有佛法。到时候众生的根机都不堪了,不能够修行圣道法门了,所有的法门、经典自然就灭了,没有人修啦。

  那时候的众生苦恼无边。怎么办呢?释迦如来以慈悲特别留念佛一个法门在世间,可见得念佛法门是超越正、像、末、法灭时代,是常住不灭的教法。在梵文本 《无量寿经》里面是这样说的:“永作伟大赠礼。”能使此法永不消灭。

  经文这样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你看,“经道灭尽”,看了心里都很难受, “我”是释迦牟尼佛,以大慈大悲,哀愍众生,特别留下这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讲弥陀本愿、专修念佛,留下这一部经,就是留下念佛。“止住百岁 ”,那个时候,人的寿命只有十岁,止住百岁,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闻到,都可以念佛。“其有众生,值斯经者”,有众生遇到这一部《无量寿经》念佛法门,怎么样呢?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么容易往生,叫“随意所愿,皆可得度”。“皆可得度”就是皆能往生,只要你愿意去往生,个个往生,叫“随意所愿”。

  释迦牟尼佛慈悲,为什么不把别的经典流下来,而专门留这一部经呢?这是因为别的经典即使留下来,也没有人能够学,因为别的经典都是教我们修行戒定慧的,那个时候,众生根机不堪了,也没有出家人了,怎么修戒、修定、修慧呢?所以,别的经典你想留也留不下来,众生根机不堪于修持,没有这样的众生了。而 《无量寿经》念佛法门不靠你修戒定慧,你烦恼再重,你再是末法众生,你再是法灭众生,你会念佛就能往生,是靠佛的誓愿力。所以,这部经典留下来,能广度众生。这部经留下来,就等于把所有的经留下来了,为什么?能留下来念佛,能念佛往生净土,你就能成佛;能成佛,所有的经典你就会讲,那不等于留下来了吗?所以要特留念佛。

  比如说《无量寿经》里面也讲到“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在三辈往生里面讲到这一点,这句话,在现在或许还有人能做到,那么法灭时代能不能做到呢?做不到了,没有出家人了,你到哪里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啊?所有讲的其它的,都做不到。能做到的,只有念佛,所以 “特留此经”,就是“特留念佛”。

  那我们就更加知道,释迦牟尼佛应化在这个世间,他的本意就是讲念佛法门。“我在这个娑婆世界成佛一次,把念佛法门一直流到正法、像法、末法、法灭的时代,当然,这个法门是我成佛最要讲的法门。 ”所以称为“出世之本怀”。我们来学念佛法门,就顺了释迦牟尼佛的本心。其它法门是针对其他众生的,有持戒的众生,就给他讲持戒的法门,有修定的众生,就给他讲修定的法门,还有学密宗、禅宗、天台宗的众生,则给他们讲这些法门,可是,佛本身要讲的法门,是能度脱一切众生的法门,那就是念佛法门。我们能够念佛,是何其光荣!何其殊胜!吻合释迦牟尼佛的本心本怀。

  我们来比较,法灭时候的众生,遇见《无量寿经》念佛法门,“随意所愿”都可往生。我们现在的众生遇见《无量寿经》念佛法门,能不能往生?是不是决定往生? (“是!”)这个叫做“举远摄近”,举未来遥远的时候、一万年之后的众生都能往生,是显示不到法灭的时候,所有众生遇见念佛法门更能往生!

  正法久住

  有人讲:“你们就讲念佛法门,佛法都给你们老早搞成法灭了。应该八宗俱弘,则不到法灭时代了。”这样的讲法正确吗?如果这样的讲法正确,释迦牟尼佛都要受责怪了: “释迦牟尼佛,你干吗就留这一部经,你把所有的经、所有的宗派都留下来,不是就不到法灭时代了吗?”这样的讲法是不懂得佛教是因缘法。所谓“机尽法则灭,薪尽火则灭 ”。没有这样的根机了,那么,随机所施设的方便教法自然就熄灭了。不是因为我们一讲念佛,别的法门就灭掉了,如果这样,释迦牟尼佛首先要受责怪了,“你干嘛讲念佛法门?你不讲,不灭多好啊? ”释迦牟尼佛讲“一向专念”,善导大师讲“一向专称”,他们都要受到责怪了。念佛也是佛法,我们念佛反而不是让佛法住世、而是让佛法灭掉吗?不是这样的。众生念佛才能往生,念佛教法存留下来,圣道教法也等于保留下来了。刚才说过,你能往生,就能成佛,你能成佛, 《法华经》、《华严经》都能讲,都能修,何谓不能留下来呢?不是把经典放在柜子里面叫做正法久住,是能够把佛法落实在心中,能够解脱生死,叫做正法久住。只要有念佛法门,就是正法久住,难道念佛不是正法吗?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到万年三宝灭尽的时候,那个时候众生,听到 “南无阿弥陀佛”,一声称念,十声称念,一念信受不疑,念佛的话,个个往生极乐世界。而我们念佛也自然往生。

  善导大师,他解释的经典,他解释的教法,能直接贯穿到末法时代,这就叫祖师,善导大师是开宗祖师。有人讲念佛,或有人讲法门,只能够适应一部分众生,或者只能适应某一个时代的众生,那他讲的就有局限性。善导大师是弥陀示现,他讲的念佛,能够普遍适应一切众生,能够普遍适应任何时代的众生,能够贯穿到万年以后、法灭时代。其他的,没有这样的力量,所以你讲的,过了几十年,等你死了,人家也忘记了。而善导大师已经入灭一千几百年了,他所讲的教法,仍然打动著我们的心。这是必然的,到法灭时代,还仍然起著作用的。

  第九条 “念佛多善”之文

  前面第六、七、八是《无量寿经》的三段文。第九、第十、第十一是《阿弥陀经》之文。

  第九文:以念佛为多善根,以诸行为小善根之文。

  首先标题将念佛和诸行相比,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一切行叫做“诸行”,“诸”就是种种、很多,这些修行叫做小善根。

  《阿弥陀经》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是引用《阿弥陀经》的经文。

  下面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先看经文。这一段经文是《阿弥陀经》的核心,《阿弥陀经》有三点要义:首先讲极乐庄严,发起我们愿往生之心,接下来就讲往生的方法,就是这一段。底下就讲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证明什么?就证明这一段:念佛一定往生。所以核心就在于往生方法。

  《阿弥陀经》的种种误解

  先提几个问题让大家思考:

  首先,什么是“少善根福德因缘”?(因为这一句也是很多人误解的。人们一读到这一句,说:“噢!你看,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我赶紧去修啊,修到很多善根福德因缘再念佛才能往生啊。”这是一个误解。)

  第二,“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什么叫“一心不乱”?(几乎所有的人一看到这四个字就乱了,“一心不乱,这怎么做得到?”念佛都在乱了。)

  第三,“若一日……若七日”怎么理解,就念七天吗?

  第四,“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噢!要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如果心颠倒,就不能往生了。”那怎么能保证临终心不颠倒呢?

  如果这几方面不能够正确理解,《阿弥陀经》你会越读越害怕,越读越觉得往生无份。每一句都是一个拦路虎。“少善根福德因缘”──“我哪里搞到多善根?”一个拦路虎;“一心不乱”──更大拦路虎;“心不颠倒”──最后一个拦路虎。那就觉得往生没有希望了。

  这部《阿弥陀经》是非常好的经典,但是,如果解释错了,就给我们心中带来极大的不安。自古以来,《阿弥陀经》有很多解释,有的是依天台的教理,有的是依华严的教理,不是站在净土宗阿弥陀佛本愿的角度来解释,未免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本意有所偏差。我们应依据善导和尚的解释为标准。

  关于《阿弥陀经》这一段经文,因为人们多有误解,所以,今天根据善导大师的思想来作以解释。

 
 
 
前五篇文章

唯说念佛(九)

唯说念佛(八)

唯说念佛(七)

唯说念佛(六)

唯说念佛(五)

 

后五篇文章

唯说念佛(十一)

唯说念佛(十二)

唯说念佛(十三)

唯说念佛(十四)

唯说念佛(十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