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 2012/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零七三页,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 「又《安乐集》依《法句经》曰: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谓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然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是为善知识」。这个标准所说的善知识是法身大士,无论在家出家、男众女众,都是明心见性,对于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的实相,真正通达明了,没有障碍,知道一切法体性空寂。 体性是真有,是清净寂灭,也就是经上常讲的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就是清净寂灭的意思,非空非有,空有都说不上;常住不灭,叫不生不灭。这是一切法的本体,佛法里头叫它做空。所以空不是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能说有,它能现万法,惠能大师说的「能生万法」,这个空就是自性,所谓性空妙有。相,相是妙有,妙有非有,妙有不可得,所以叫无相。你看空而不空,无相而相。这要把它认识清楚,相是假相,因此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是空,一定要认识清楚。你说它是无相,它有相,你虽然说它是有相,这相不可得,了不可得,就像我们看电视,屏幕里头的相,用这个来做比喻很好,不难体会。体,体是空的,这屏幕上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体是空的。但是相,一定是依体而起的,没有体,相现不出来。虽然现相,相不可得,相是刹那生灭。所以相而无相,空而不空,这是认识宇宙一切万法的真相,它真是这样的。 我们今天是听佛说的,听懂了。听懂了怎么样?用不上,还是不知道性空,还是不知道妙有,以为有是真有,在这里面生起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错了。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是愿,在此地用个愿代表。无愿,我们有愿,有愿落空,不是真的。什么时候知道落空?死亡的时候知道落空,一样也带不去。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是什么?业是习气,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的习气,这个东西带去了。习气里面有善,有不善,善的感来生人天果报,不善的感三途苦报。所以迷了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一场恶梦,也不是真的。觉悟的人,他的微妙之处就在无愿,无愿也叫做无作。怎么无作?他作,作而无作。相上他作,度众生的事业他做得很积极,心理上一丝毫都不染着,这就叫无作,叫做无愿。普度众生,没有说我做了很多功德,我做了好多好事,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有作,有作就有果报,无作没有果报。所以你心里头要不落痕迹的话,就没有果报,那是佛菩萨。没有果报,与性德圆满的相应,就是与自性相应,与自性相应的就是性德,所以性德自然流露。 性德里头是真的,不是假的,有真爱!中国人讲父子有亲,那真的,那不是假的,因为它不是做来的,不是通过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它没有通过这个,它是自然的,真正道德全是自然的。从这个亲爱流出五伦,流出五常,四维八德全从这流出来的。他做得比什么人都好,比什么人都圆满、都积极,心里头不落痕迹,这个人是菩萨,法身菩萨,这个人是佛。凡夫,凡夫着了相,心善着善相,作恶的时候着恶相,所以他有果报。不着相就没有果报,也就是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就没有果报,这个时候才诸法平等。你看,你所做一切善恶都平等,为什么?没有果报。无因无果,这是法身菩萨,在《华严经》上讲圆教初住以上,他就不落痕迹,他完全了解。 究竟如如。他作善如如,他作恶如如,善恶都是度众生的。众生需要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对他,他就用什么手段,他用得非常巧妙。用什么手段,他没有起心动念,如果起心动念,这个人我要用什么方法度他,这就有作,这不是无作,那就有因有果。完全是自然的,自然的是真实智慧的流露,没有思考。佛说法,众生遇到困难,求佛了,佛给他一说法,他就开悟、就明白了。众生是有心,佛没有心,众生是有作,佛没作。没作的叫智慧,有作的知识,知识有作,智慧无作,不一样。智慧解决问题圆满,知识不行。这就是什么?知识通过阿赖耶,从阿赖耶里头全叫有作,你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全都是有作,转八识成四智就是无作。用这个做标准,我们就很容易懂,这就是相宗为什么那么重视转识成智的道理。转识成智,入佛境界,这完全是佛境界。究竟如如,住于实际。实际是不动的,实际就是真心,实际就是理体,实际就是真如,实际就是法性。 然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这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你看跟世间人一样,建立一切法。一切法怎么建立的?都是依众生之感自然建立的,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这个世间示现开悟,那是示现,他早就成佛、早就开悟,就好像舞台表演,他是表演。炽然建立就是舞台表演,说法四十九年也是表演,讲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这是建立一切法。四十九年教学这些方法,这是什么?度众生。你说这一切法从哪来的?是众生不同根性所感应来的。众生感应有心,有分别,有执着;如来法身菩萨有应,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他要起心动念,他退转了,他变成凡夫。 法身菩萨永远不会退转,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怎么会起心动念!这个境界就是大乘常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无法想像。不能想,愈想愈错,不能说,愈说愈错,怎么办?佛说「唯证方知」。你自己证得这个境界,你就明白了,明白之后,你也说不出来。大乘法深就深在这个地方,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不入这个境界,不懂。佛给我们说,我们听懂了,叫解悟。解悟的好处是增长我们修学的信心,勉励我们要继续不断的努力,我们知道这个境界,我们急着要证得。证得,没有别的,就是放下。那这个事情我们就难了,我们偏偏就是放不下。佛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还是放不下。这个放不下就是无量劫来养成的习气,哪有那么简单!法身菩萨无始无明的习气,到实报土还得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够舍掉,真正没有了,你就晓得这个东西难,真难! 知道真难,这才什么?这才真正的皈依净土,这方法太妙了。这方法是什么?不必断烦恼,不必消业障,只要你能信、能愿、能念佛,就行了,生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没有了,业障习气自然没有了。那是什么原因?那是名号功德,不知不觉的把烦恼跟习气给灭掉了。所以消业障、断烦恼无比殊胜的方法,就是念这句阿弥陀佛。很多人不知道,用参禅的方法、观想的方法、持戒的方法、修定的方法,方法可多了,八万四千法门都除不掉。念佛这个方法太容易了,他又不相信,他说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偏偏就有。诸佛如来给我们介绍,我们对他要相信,如果不相信,当面错过,这叫真可惜。 下面继续给我们说,「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这是举了几个例子,要我们对善知识,要知道感恩,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法子成就,他们对我们太重要了。「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我们烦恼习气重,善知识,上等的善知识明心见性,中等的善知识有定有慧,下等的善知识有学有行,我们可以信赖。摆在我们面前,哪是善道、哪是恶道,我们不知道,他知道,就在面前。六道之外,有声闻道、有菩萨道、有佛道,佛道有八万四千,在中国有八个宗派,道摆在面前很多,你走哪一条道?快速成佛的,净土道。无量无边的道摆在你面前,我们不会选,善知识他认识,他帮助我们选择,我们得要相信。如果我们对于善知识怀疑,那就不行,这个道你准行不通。所以这经上讲的,把他比喻眼目,我之所以能见是善知识。 「善知识者,是汝大船,运度汝等出生死海故」。生死海是六道轮回、是十法界,六道轮回是深海,四圣法界是浅海,渡过这个大海,那一边叫涅槃彼岸,那就是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都要靠这条大船,这条大船好比善知识。「善知识者,是汝絙绳」。这个絙,一般用在什么?轮船上,海里面的轮船上绑铁锚的,就是很粗、很大的绳子,航海船上必须要用它。「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人掉到海里,这绳子放下去,他抓住这个绳子,能把他吊上来。这些《法句经》里头所说的。「该经复云」,这个经上后面还有一段话,「一切众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近善知识,请问法要」。我们自己真想成就,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古时候有,现在少了。古时候求学的人,依止善知识,多少年不离开?至少一般都十年以上,二十年、三十年的很多。这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厚积薄发」,他在善知识处时间长,根深蒂固,时间少不行,这桩事情自己一定要知道。 我跟李老师,老师给我约定是五年,五年之内一定守他的规矩,无论做什么都要向他报告,得他同意。看一本书,听一点什么东西,都得告诉他。老师对你完全了解,如果你方向、路走错了,他就帮你纠正。老师鼓励我们讲经,这一点在过去老师不鼓励的。现在为什么鼓励?现在没有人讲经,众生太苦了,所以我们初学也得上台。上台怎么上法?讲注解,我们哪有资格讲经?而注解要依古人,古人有修有证,他不会有错误。不像现在人,现在人出书,他自己没有修没有证,那书不可靠。着书不是简单的事情,方老师的书自己死了以后才出版,他在的时候,他不肯。为什么?怕里头还有错误,常常看,常常修改。李老师自己一篇文章,改三十遍、五十遍,几十年!每一年看看,不太妥当,改一、二个字,那么样的谨慎,那么样的细心,流传给后世,不要后人骂他。今人不一样,今人是恨不得赶快要出名,都是汲汲于名利。 我这一生也跟老师学,可是现在很多东西印出来了,我都没有看。是什么?是从录音带、光碟上写下去的,没有经过修饰,没有经过整理,这不行。可是什么?讲的人太少了,大家急着要看,来告诉我。我说你们大家看,希望你们也大家替我修改,我的东西可以改的,不是不能改的。有很多东西、说的话,因时因地不同,因人因事而异。今天在面前一些听众,他有特殊的需要,我就得在讲经要插一些专门为他讲的。所以这都得要知道,这个在整理讲义的时候,要不要取?应该要斟酌。有的时候可以不取,删掉,为什么?跟这段经义不相应;如果认为很好,把它抄下来留在别的地方,将来另外作别的偈子,还是作法语,作别的偈子。这都要费时间,哪些人整理?这要靠常常在身边听经十几、二十年的,行。 蕅益大师、莲池大师,他们著作流传于后世,都是弟子们做的。老师有很多注疏自己写的,自己写的占多数,学生记录再经过整理的是少数。现在是多数,因为现在讲的时候可以录音、可以录像,没听清楚,反覆听,能够一字不漏的记下来。古时候没这个工具,我们听,能做一点笔记,总是不完整,所以著作还是这些祖师大德他们本身的事情。这些人心地清净,万缘放下,经典上他能看出如来真实义,能体会到一些,有的体会得深,有些体会得浅。浅深都有利益,浅的,程度浅的得利益,深的,程度深的人得利益,都是为了帮助众生。决定没有自己的名闻利养,有这些念头错了,这些念头障碍你真实智慧,障碍你的清净平等心,所以你很容易曲解如来真实义,经里的意思你看错了,你误会了。这是学佛,尤其学大乘难处,不能不知道。 大乘经是从诸佛菩萨真实智慧之所流出,性德里流出,它没有意思,你去看它,能生无量义。这个无量义能有作用,作用也是非常深广没有边际,全在智慧。善知识者,他有智慧,就是说他有戒定慧,所以他能运用得很恰当,不至于错用了它。没有戒定慧的人拿来,用错了,大概十之八九;用对了,可能十分之一还不到。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所以亲近善知识,请问法要,这是一个求学的佛弟子,非常有必要。 「又《法华经妙庄严王品》」,里面有一句话,「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也是一句赞善知识的话,善知识于一切众生是大因缘,为什么?他有能力教化众生、引导众生,令得见佛。这个见佛,广义的来说,能帮助你见到真正的佛法。见到真正佛法,你才会发无上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叫菩提心。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欲证菩提,当求善友。求友之道应如《圆觉经》所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圆觉经》上的一段话,这一段话教给我们善知识的标准,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求善知识。那说白一点,善知识就是老师,我们要跟一个老师,这老师有什么标准,这佛说的。然后再说,我们用什么心态去亲近老师,去向他学习,我们能成就。 那《圆觉经》上的话,特别讲到末世众生,末法时期,指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发大心。这个大心是什么?了生死,出三界,求成佛、成菩萨的心,这是大心。大心就是大菩提心,我为这个要求善知识,求善知识的目的是想修行。深深知道,自己对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有过失,要把这些过失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可是自己不知道,要求高人指点,高人具备什么条件?这个地方说出来了,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这个人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我们怎么会知道?有一个标准,标准就是大乘经典。他所说的,他所行的,跟大乘经相应,这个人正知正见。他所说的、所行的跟大乘经不相应,是他自己搞出来的,这就不是正知正见。所以经典是标准,我们求善知识的标准,我们学习的标准,将来我们成就也是用这个经典做标准。每天读诵它,就是每天量一量,合不合这个标准,有没有越轨的行为,有没有走向歧途、走向岔路,自己不知道。这正知正见的人。 下面又说,心不住相,善友确实他心地清净,不住相就是不着相,他心地清净没有东西。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声闻缘觉是只求自利,不求利他,这是小乘,没发菩提心。虽现尘劳,心恒清净。我们看到,早年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虽现尘劳,他每天工作之多,接待客人,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吃一餐饭。我常常说,他的工作量是一般五个人做的工作量。为什么?为众生,不为自己,心地清净,没有自私自利。做好事要钱,他自己收入很可观,在那个年代,他的收入一个月大概有四百多块,很高的收入。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只要六十块钱,多余的捐献出来做好事。往生之后,我们看他的遗物才知道,以前不知道,里面的衣服都是补的,自己补的,袜子是补的,凡是穿在人看不见的地方。一件中山装穿了四十多年,那是他的礼服,真正节俭。学生多,送给他的衣服什么他都送人了,我们那个时候在台中,常常分到。不知道他里面穿破衣服,不晓得。往生之后,看到他的遗物,我们都流眼泪。所以,虽然那么忙,心清净。心清净他就不累,他就不辛苦。如果着相,着相就很累,你就受不了。他不执着,过眼云烟,算了。 示有诸过,有时候他也犯的有过失,是不是真有过失?我们不知道。教化众生,学生人多,根性不一样,对待学生的方法不相同。看老师待人,有些同学很客气,见到之后都是笑咪咪的;有些同学一看就不高兴、就不顺眼,好像有这些分别。其实我们全看错了,看他不顺眼的,那真是他的好学生,对待这些学生有打有骂,一点都不客气,可是这些学生感恩。那些对他好的,也不错,那些人有过失绝对不提,你懈怠懒惰,老师也不说,只是在讲经的时候提出来,绝不个人给你说。那是什么?那些爱面子的人。你看老师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表演在外面是一套,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着相,这是真正正知正见的人。 决定是赞叹梵行,赞叹真正修行的人,赞叹持戒修定,赞叹舍己为人,这是说几个善知识的标准,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没有名闻利养。有名闻利养的念头,有自私自利的行为,学生当中有,老师都知道,他不说,总是自己用行动来表演给大家看。表演到最圆满的时候,就是他老人家走了、往生了,我们到他住的小房子里面看,完全知道了。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求善知识,求这样的人。《六祖坛经》告诉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六祖大师的话。不见世间过是不把世间的过放在自己心上,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把世间的过失放在心上,就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过失,为什么?我们的心被染污了,我们的清净心失掉了。心净则佛土净,一切都不放在心上,这是最大的利益,你真心会现前,妄心自然消失掉。用真心的是佛菩萨,用妄心的是六道凡夫,我们转凡成圣从哪里转?就从这个地方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