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唯说念佛(十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唯说念佛(十六)

  名号统摄一切

  这第十二条文出自《观经》“真身观”。《观经》先讲十三定观,其中第九观叫“真身观”,“真身观”观想成就之后,见到阿弥陀佛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么高,放出无量的光明,见到这尊佛,这尊佛向他表示什么呢?这个观想的人就不明白了:从观想念佛进入称名念佛。见到什么?见到佛光普照,是摄受那个念佛名号的人。他就开悟了。 “噢!原来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摄取念佛众生的。”这叫做由观察正行进入称名正定之业,显示观想念佛的目标、方向是引导到称名念佛当中。

  所以,善导和尚才讲:“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定善十三观的第九观最为殊胜,因为前面的日想观、水想观,那都是初级的,然后地想观、宝树观、宝楼观……,最殊胜的就是第九真身观,直接观阿弥陀佛报身之相。第九真身观成就之后,引导的方向到那里呢?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而不是“观佛众生摄取不舍”,主要是从这里引导进入念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的巧妙之处。因为这部《观经》韦提希夫人一开始就问释迦牟尼佛: “世尊啊,我要往生极乐世界,请您老人家告诉我怎么观想吧。”凡夫的心总以为观想很殊胜,“你念几句佛的名字,念几句佛,这有什么殊胜的?观想多殊胜!”我想在座各位多少也有这样的心理。可是,这个法门不是这样,在净土法门里边,称念弥陀名号最殊胜,观想成就之后,引导进入念佛。

  在整个《观经》结束的时候,观想那么殊胜,释迦牟尼佛不咐嘱给阿难,而把持无量寿佛名──念佛咐嘱给阿难。为什么呢?因为六字名号包含了一切观想功德,你再殊胜的观想,也在六字名号当中,所以六字名号殊胜,称名念佛远超过观想念佛。阿弥陀佛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作为本愿,说 “十方众生,称念我的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没有说“十方众生,观念我的佛身,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想也难,也做不到。而阿弥陀佛还发了一个誓愿说: “十方诸佛赞叹我的名号。”他也没有说“十方诸佛赞叹我的身相”,赞叹身相,凡夫也观察不来。所以,是以名号统摄一切,这是净土宗的一个根本基础。没有超过名号的,无论如何观想,无论如何修实相法,无论如何开悟,都不能超过六字名号。你再开悟,也是小悟,你不可能悟到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禅宗祖师开悟讲: “千悟万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号。”你再开悟,还是凡夫啊,或者说还是小菩萨啊,你的悟,不可能比阿弥陀佛悟得更大啊,你怎么能超过阿弥陀佛呢?何况阿弥陀佛的智慧是十方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况你修的这个小悟呢?这一句六字名号,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凡夫不可测度,“二圣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声闻菩萨都不能测度,只有佛才知道念佛这个法门是这样的殊胜,不可思议。

  第十三条 “唯叹念佛”之文

  第十三条文: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

  这段文也是出自《观无量寿经》,标题的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观无量寿经》当中说到念佛往生,也说到其它杂善回向往生,然而,在《观无量寿经》结尾的地方,不赞叹杂善的行者,唯赞叹念佛的行者,可知,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是在弘扬念佛,劝导大家专行念佛。下面引文:

  《观无量寿经》云: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彼经《疏》云:

  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以来,

  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彼经疏”就是善导大师的解释,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显示念佛三昧。有观佛三昧,有念佛三昧,这部《观无量寿经》有二种三昧,观佛三昧是观想,还有念佛三昧,就是口称弥陀佛名。我们念 “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佛三昧,也叫口称三昧,而念佛三昧的功能,超过其它一切,所以说“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是其它种种杂行杂善所无法相比的,所以来赞叹念佛之人。善导大师在 《观经疏》里又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总之,其它的修行都是善法,都很好,但是如果和念佛相比,那无法相比,这里的意思是一样的,说 “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即有其五。

  把这段文分成五点来解释。不过这里也只引了三点。

  一、明专念弥陀佛名。

  第一句“若念佛者”,那就是专念弥陀名号,不是指我们杂行杂修,而是指专修念佛之人,专念弥陀名号。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是解释“当知此人”这一句,来赞叹他,这个人能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指这个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

  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说如果这个人啊,他能够相续念佛,专修念佛,所谓“相续”,从今天到明天,从今年到明年,乃至上尽一形,不改变,念念忆念阿弥陀佛,有空则念,这叫相续念佛之人。这样的人,甚为稀有,特别稀有难得,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比喻他的, “更无物可以方之”,“方”是比喻、赞叹。那用什么来比喻呢?芬陀利花。芬陀利花是大白莲花,佛经当中最尊贵的莲花──千叶白莲,在《涅槃经》当中,赞叹释迦牟尼佛,就赞叹为芬陀利花、大芬陀利,那么,现在释迦牟尼佛把对佛的赞叹之语和比喻之语用在念佛人身上。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花”,亦名“稀有花”,亦名人中“上上花”,亦名人中“妙好花”;此花相传名蔡花是。

  善导大师在这里用四个名称来解释芬陀利:好花、稀有花、上上花、妙好花。

  前面是比喻,下面是合喻,合喻就是把这段比喻用在念佛人身上。芬陀利花是花中最好花,那么念佛人呢?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

  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这即是“五种嘉誉”,五种非常美好的名称 ──“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最胜人”。在《无量寿经》里边,佛称念佛人是“我第一弟子 ”。整个《观无量寿经》,除了念佛,也说到观佛,还说到三福九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等,当然这些都值得赞叹,可是如果和念佛相比,念佛人赞叹为芬陀利花,念佛人称为好人、妙好人;杂行之人就不能得到这样的称呼。

  善导和尚在这里特别说明:“从‘若念佛者’下至 ‘生诸佛家’以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这段经文的含义,是在显示念佛功能超绝,不是说这个人本身是好人、妙好人,而是因为他行念佛的缘故,才称为好人、妙好人、上上人。这是念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佛三昧功能超绝。

  就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作的比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说这个人,他本来身上没有香,可是因为点燃了非常好的香,薰他的衣服,他身上也有了香气,香气是因为他薰染了好香的香气。

  那么,我们凡夫,虽然心地污秽不干净,可是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句名号具足一切功德之香,我们来称念它,就等于是沾染了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功德之香,所以称为好人、妙好人。 《观经》下品上生当中,十恶罪人,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彼阿弥陀佛化身前来赞叹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我来迎汝。”你就成为善男子了。所以大家要知道:这样的称呼,是赋于专修念佛之人。不是专修念佛之人,那就得不到了。目的是劝导大家修念佛。

  我们是愿意做好人还是愿意做坏人呢?(“好人” )是愿意做妙好人还是愿意做粗恶之人呢?(“妙好人”)是愿意做上上之人,还是愿做下下之人呢?(“上上之人 ”)是愿意做最胜之人,还是愿做最劣之人呢?(“最胜之人”)对了,那就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口称弥陀名号,那就有五种嘉誉。

  念佛确实非常稀有难得,太难得了。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钱的也不难得,当官的也不难得,一抓一大把,但是叫他来信佛,就很难得。所以,众生啊,非常骄慢,疑惑颠倒,对佛法很难发起信仰。唉!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他虽然穿得衣衫褴褛,但他能到寺院来礼佛、拜佛,就比那些服饰华丽的人稀有难得多了。他来到寺院,开始是祈求人天福报, “保佑我身体好”,但不管怎么样,到佛法当中来求就是挺稀有难得的。何况我们呢?已从求人天福报更上一层,而来专修念佛,了脱生死,那就比求人间福报更稀有难得了,就更是好人、上上人了。

  名利心

  求出世解脱,也有人修行圣道门,一般都看不起念佛法门。“你没有我会读经,我还会研究教理,会打坐,会念咒……念佛嘛,老太婆都会念。如果我也来加入念佛,岂不是没有面子?好像显出我不会修行……”这是名利的心,为的是显示比人家高明,不是为了解脱生死。当然,这也是不了解法门的缘故。

  世间人好名利,来到佛门中,也把这个心带到佛法中来,叫人家赞叹自己会修行。可是,什么都懂,就是不懂念佛,那就不好了。

  我们宁愿什么都不懂,就知道念佛,那就好了。

  当今净土门当中,说实在的,能够老老实实专修念佛的,确实不多见。今天在座的各位,如果都能专修念佛,那么,整个龙口市,在极乐世界那个地方,菩萨一看,就闪闪发光了,大白莲花是朵朵绽放。

  很多人念佛,然后呢?听别人一讲,他又改变了,内心动荡不定,人家稍微来一讲,“你这样念佛,能往生吗?”心中马上就紧张了。究其原因,他不依据净土三部经的宗旨,不依据阿弥陀佛的誓愿,也不依据善导大师的教导,也不知道念佛的殊胜。

  我们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放下名利心,再高妙、再殊胜的法门,我们心中也不羡慕,也不感到念佛有所不足,这样就能够踏实安心,一辈子不改变,不怀疑。这样的人,确实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用五种嘉誉来赞叹。

  第十四条 “唯嘱念佛”之文

  第十四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

  这条文也是引自《观无量寿经》。《观经》讲的内容非常广博,讲了十三定观,又讲了三福九品,其中也讲到念佛,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心意,是要把什么法门交代给阿难呢?释迦牟尼佛在这部《观经》结尾,要流通的时候,把这部《观经》的要点做了一个总结,交代给阿难,念佛以外的观想、三福、九品,就不付嘱给阿难了,而唯独把念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把这个法门交代给阿难,付嘱给阿难。交代阿难,也是让阿难传承给我们所有的众生,因为阿难是经藏的结集者。

  贵──当然是念佛尊贵,释迦牟尼佛不会把不尊贵的付嘱下来;那么,念佛和余行比,哪一个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呢?当然念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所以唯付嘱念佛。

 
 
 
前五篇文章

唯说念佛(十五)

唯说念佛(十四)

唯说念佛(十三)

唯说念佛(十二)

唯说念佛(十一)

 

后五篇文章

唯说念佛(十七)

唯说念佛(十八)

唯说念佛(十九)

唯说念佛(二十)

唯说念佛(二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