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说念佛(十八) |
 
唯说念佛(十八)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善导大师根据这一段经文,反过来从后向前看整个《观经》,就把《观经》的宗旨看得非常清楚。一般人读《观经》,读不出来,因为《观经》的标题叫“观经”,本来讲观,而且讲观的内容很多,有十三观,很长很长;讲念佛的,只有几段,少数几段。所以,不在于文字的多少,万变不离其宗,它是引导到念佛三昧宗旨当中。善导大师做了这样的解释。大家来看: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 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这一段说明什么呢?释迦牟尼佛用弥陀名号付嘱给阿难,要他流通于遐代。“遐”就是远的意思,“遐代”就是指未来久远的时候,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一直到我们今天,一直到法灭万年的时候。 善导大师接著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句话是整个净土宗的归宗结顶之处,所谓“千里来龙在此结穴”,千开万阖,种种的讲说,就是引导到这一句,这一句话真叫做“一语千钧”,整个净土宗的宗旨,一锤定音。 所以祖师,弥陀示现,那就是弥陀示现,别人说不出来。 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什么含义。“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上来”就是从《观经》开始,这部《观经》从一开始“如是我闻”四个字,一直到“阿难,汝好持是语”,这么长一大段,这整个一部经,后面只有一点点小结(大家回去看看,可以比照一下)。“虽说”,虽然说了,这个“虽说”是有寓意的,大师埋了一个伏笔,我们讲“虽然”,后面就有“但是”。释迦牟尼佛虽然讲了定散两门,而且皆有利益──如果修定观,观想极乐世界,观想成就了能不能往生?决定往生!就怕你观不成;如果散善你能修,你确实孝养父母,并以此回向求生极乐;你确实能够受戒,你确实能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理解大乘佛法,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求生极乐世界,也通通能够往生,所以叫“定散两门之益”,这两门都有利益,回向都可以往生(当然不回向就不能往生)。 虽然有这样的利益,但是还有更大的利益,不在定散两门当中,所以接下来说“望佛本愿”,“望”就是以什么为标准、眼睛看到哪个地方。比如说,我们站在这里,眼睛望到那里,人虽然站在这个地方,眼睛望到那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虽然站在自力我执众生根机这个地点,给你讲定善、散善,但是他的心中,是望著阿弥陀佛的本愿,他并不是就站在这个地方不动,他是这样讲、这样讲,讲到那个地方。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比喻,一开始绕了很多弯子,但心里边是望著我那句话而讲的。释迦牟尼佛千讲万讲,最后要把阿弥陀佛的本愿说出来,所以叫“望佛本愿”。 从一开始,释迦牟尼佛就“望佛本愿”了。一开始,韦提希夫人说:“佛啊,我要往生净土。”她又没说哪个净土,可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像这样的连因果都不相信的造罪的凡夫女人,要到净土去,十方净土你去不了,只有阿弥陀佛的净土能去,因为这尊佛发了殊胜的本愿,才使凡夫往生净土。所以韦提希夫人虽然求生十方净土,而释迦牟尼佛望阿弥陀佛本愿,专门把极乐净土显现得特别庄严、美妙,让韦提希夫人来选择,这叫“望佛本愿”。 《观经》很多地方都在“望佛本愿”,我略提几点。比如讲到第九真身观的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么高的佛身,说:“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不是“望佛本愿”吗?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摄受念佛众生的,所以善导大师和尚讲:“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望佛本愿”,从而引导你进入念佛,佛光摄取不舍。 然后讲到散善,散善里讲到上辈大乘善、中辈小乘善,到最后,大乘善也没有,小乘善也没有,世间善也没有,只有造恶凡夫,为这样的众生讲到了下辈三品,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十声,这都是“望佛本愿”。 来到最后,更是只有一个,不用比较的──已经不用比较的方法,是完全付嘱持无量寿佛名,定善、散善不提了,专提一种。 可以用三层比喻来说明《观经》开显的次第。第一层叫“为莲故花”,第二层叫“花开莲现”,第三层叫“花落莲成”。 就像莲花,莲花外面有花叶、花瓣,中间有莲蓬。第一个叫“为莲故花”,什么叫“为莲故花”呢?为了收获莲蓬子(莲子才有效用),所以有莲花,叫“为莲故花”;莲花开的时候,莲蓬就在里面了,就来到第二个阶段,“花开莲现”,“为莲故花”的时候,还是个花苞,莲蓬看不见,这代表什么呢?这代表一开始讲定善、散善,就是莲花的花叶,讲念佛,就是里边的莲蓬,开始讲定善、散善,念佛还没有讲,你看不见,不知道是讲念佛,好像被莲花包起来,里面的莲蓬没有显示出来,但目的是在里边,释迦牟尼佛“望佛本愿”,是要讲念佛,但是一开始不能完全讲出来,所以叫“为莲故花”,为了讲念佛而讲定善、散善。 到第二个阶段就“花开莲现”,莲花绽开了,莲蓬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在定善、散善文当中讲到念佛了,比如刚才讲的“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虽然是讲观佛,但把念佛安插进去了──莲蓬显示出来了,在散善里边也讲到念佛,“称无量寿佛名”、“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叫“花开莲现”,这个时候,观佛也有了,散善也有了,念佛也有了,莲花、莲蓬都显现出来了。 到最后结尾,“花落莲成”,莲花瓣打开之后,慢慢就凋谢了,独独将莲蓬显示出来了,定善、散善的莲花瓣就弃舍了,不讲了,不付嘱定善、散善,唯把持无量寿佛名付嘱给阿难,这叫“花落莲成”,到这个时候,念佛的教法完全独立出来。 释迦牟尼佛用这样的次第来引导我们从圣道门入净土门,在净土门里边,从杂行杂修而入专修念佛。我们懂得这样的道理,就不能辜负释迦牟尼佛的一片苦心,应该专修念佛。 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经》,可谓煞费苦心,因为众生的根机太骄慢了,如果没有佛这样的智慧,讲这部《观经》,我们连门都摸不著。渐渐引导,“望佛本愿”,“意在众生”,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他的意思在哪里呢?不在定善、散善,意思是要我们十方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到结尾,就付嘱弥陀佛名给阿难。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也是如此,十方诸佛的证诚也是如此,我们如果再不专修念佛,那就是和弥陀佛、释迦佛、十方诸佛唱反调,你就不叫顺佛语了。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净土宗的根本宗旨。在这部《观经》里边也讲到观佛身,但是佛的本愿不是观佛身,而是称弥陀佛名,所以说:弥陀佛名是我们信仰的唯一对象。不是其他佛名,也不是弥陀的身相光明(这个凡夫观不来),而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唯一的。 口念与心念 弥陀佛名,也不是要我们怎样地忆想清净,是口称弥陀佛名。“称”,就是我们开口念出声音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有些人问了:“我在心中念行不行?”心中念当然行,心中念弥陀佛名,也是念佛名,不过,心中念跟口中念哪一个容易?口中念比较容易。如果心中的烦恼非常多,今天的事情非常杂,心中是念不了佛的,想别的去了。但是,虽然心中杂乱,嘴巴还能念佛,对不对?“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有的莲友讲:“师父啊,我边念佛边打妄想,怎么办?”这个就对了啊!不是你打妄想对,念佛法门正是这样的,口称名号。如果要清净念佛,那你打妄想,你念不了佛。 就这么简单容易,就是:你心中虽然有妄想,口中能念佛、愿往生,就符合条件,就达到标准了。 比如一个小孩子,你教他念佛,你是告诉他口称名号还是告诉他心中念佛啊?“哎,小宝宝,你心中念佛。”他不知道怎么心中念佛。你说:“哎,这样念:阿—弥—陀—佛。”他也会念,那么小孩口称就容易了;还有,比如说一些弱智的人,不太正常,你叫他念,他也会念。如果你对他讲“你心中念佛”,他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所以,口称名号非常容易。还有鹦鹉、八哥,念佛也能往生,它是心中念吗?它只能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它也念“阿弥陀佛”,你念,它也念,它就是口中念,就口称名号,愿生净土。八哥有没有愿生的心?我们也不知道,或许有,但既然它是禽类,或许没有,我们也不知道,只是它经常念佛,因为经常念佛的缘故,名号有这种作用,使得它自然往生。所以,八哥死了,身上还有舍利。如果是一个傻瓜,他如果像八哥一样,从早到晚念阿弥陀佛,保证往生!不用多讲了,只管念佛就行了,他也不知道什么清净心不清净心,只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而且念佛念多了,真能开智慧,那就不会还是傻瓜了。比较起来,口称跟心念,口称为容易。 口称佛名能往生,心念佛名能不能往生?当然也往生。散心念佛能往生,定心念佛能不能往生?当然也能往生。说散心、口称,并不是反对定心、忆念,而是定心忆念比较难,有人做不到,阿弥陀佛不以定心为本愿,只要散心,相续口称佛名就可以往生,真是再也没有比这更简单,也没有比这更殊胜的了。 我们前天学到《观经》下下品,那里边也是讲口称念佛的。下下品的众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他本来应当堕落恶道;遇到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这第一个“念”就是心中念,心中念不起来了,善友告言:“你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名。”“如是至心,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心念不能,转为口称,这样口称,就能往生,以称佛名故,念念之中,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刹那之间,往生极乐净土。 所以,各位念佛,不要想“我怎样念佛?心里怎么怎么样……”你就只管念,决定往生!这就是净土门易行道。如果一定要心里面怎样清净,我们还不容易做得到。你经常念佛,心里面自然而然就清净了。所以法然上人说:“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名号。若常称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乱自静,三业自调,愿心自发。”你只管念佛,自然而然就有这样效果。又说: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于心府莫忘失!” 念佛时心散乱 “一向专称弥陀怎么办佛名,必得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对整个净土宗念佛法门所作的结论性的解释。 称念弥陀名号,是不在于我们的心是散乱还是不散乱,因为凡夫既然堕在散地当中 ──所谓“三界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属于欲界,欲界是散地,色界、无色界叫定地,你要有禅定工夫,才可以生到色界、无色界。那么在欲界当中,统统是散地凡夫,散地凡夫的心就是散乱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你做人,就有眼睛和鼻子。而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就是以这样的众生做为救度的对象,而发出誓愿说:“这样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必然来到我的净土。”所以,不是从我们心上去找,而是看我们是不是专称弥陀名号。这个专,在行业上是专称弥陀名,专拜弥陀佛;在心相上,也是专靠倒阿弥陀佛的誓愿。我们能往生,不是自己有修行、心清净,不是的,是因为佛的誓愿可靠。善导和尚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是佛愿不虚的缘故,我们称念,必得往生。 昨天也有莲友问:“念佛心有妄想、散乱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是不用问的,丝毫不用问,本来就是这样的众生嘛!如同说“我长得胖怎么办?”长得胖就胖子念佛嘛,没有关系,跟你的长相如何没有关系,跟你的心怎么样也没有关系,只是我们认为有顾忌。 就好像我们乘船过海一样,你能不能过海,唯一的条件是你要一直坐在船上,你要乘上船。至于说乘上船之后,是不是要一心一意地坐船?是不是要怎么样记得我在船上?也未必如此。偶尔你可以想一想家里的事,但这么一想,是不是就跑到家里去了呢?还在船上;偶尔也会看一下风景,但是我们心里很安心:我已经坐在船上,我们的重心在船上,重量都在船上。 我们念佛也一样,是把我们整个的心靠倒在阿弥陀佛的船上,“我称念弥陀名号,不管怎么样,一定往生!”──这是保证下来的事情。至于心中的妄想、杂念,不必过多地去考虑。你经常念佛,妄想自然会少。去年的妄想、杂念今年还在吗?早就没有了,你不用管它,它就没有了,它没有根啊;昨天的妄想今天也没有了;前一念的杂念现在也过去了。凡夫的心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叫生灭,如烟如云。而我们念佛的心呢?昨天念、今天念,天天念,昨天信阿弥陀佛的誓愿,今天还如是信,明天还这样如是信。念佛是如是行,今天、明天,一直不改变,只有这个是一生不改变的。至于说心中其它的想念,都是不断改变的,不能构成障碍。 像一座山一样,巍巍的青山,它在那里屹然不动;山的半腰有云雾,飘来飘去,这云雾能够撼动山吗?它来就来,山不会说:“哎!你别来,一来我就乱了。”云来了就来了,云走了就走了,山还是山。 那我们的心正念坚固,我们念佛的心,就像青山一样坚固不动;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就像青山一样,是不会改变的,不会因为你心中有妄念的云雾,就不救度,“要你没有妄念的云雾,我才救度”,阿弥陀佛能这样吗?他说“十方众生”啊,包括不包括妄念众生?十方众生当然包括有妄念的、有散乱的众生,阿弥陀佛说“称我名号,我则必然救你”,那我们称佛名号,佛当然会救度,若不救度,“不能令称我名号的妄念众生往生我的净土,我则不成佛!”而现在已经成佛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不改变的──永不改变的名号,永不改变的救度和永不改变的慈悲。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无论如何,必然往生!这个千万不要怀疑,这是永远不改变的,这就像巍巍的青山一样。 本来念佛法门不简行住坐卧、士农工商,做什么职业都可以,这些都是世间的生灭法,而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是永不改变的,佛的救度是永不改变的。所以,不用担心。 虽然说知道不论定心、散心,只要念佛一定往生,但我们心中还是期望杂念少一些,烦恼少一些,对不对?那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有所方法,要能够摄心,大家可以尝试印光大师所提倡的“十念记数法”,只是不要误会不这样就不能往生。阿弥陀佛没有这个要求,那是你自己的要求,好像阿弥陀佛不要求你穿什么衣服,而我们总是希望穿得整齐一些、漂亮一些,那是你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