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说念佛(四) |
 
唯说念佛(四) 举临终摄平时 还有一层意思,“举临终摄平时”,这个人是造罪一直造到临命终时。有人就误解了,“哦,临命终时念佛才能往生,现在一天念三万五万不管用,临死念佛才管用。”那你是错误理解了。 讲一个佛经的比喻,然后再讲一个现实当中的比喻。《经》中有这样的比喻:有人问:“若一生念佛,临命终时念不出佛,我能不能往生呢?”我们大家都担心这个问题呀,“一辈子念佛,到临死念不出来怎么办? 《观经》那个人临死的时候念出来了,我念不出来怎么办?”佛就回答他说:“决定往生!”怎么决定往生呢?佛说:比如一棵树,他长的时候就往西边倾斜,再有一个人用绳子往西边拉,这棵树或者是刮风断了,或者是别人把它锯断了,请问这棵树往那边倒呢?肯定是往西边倒嘛!谁都知道啊。佛讲:“不错,我们平时念佛,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心就像这棵树一样,就往西边歪,阿弥陀佛用愿力接引我们,就像那个人用绳子把树往西边拉一样,然后,我们临命终时,或者遇到车祸,或者遇见什么灾难,突然死亡,就好像这棵树被暴风或其它什么原因连根截断一样,那么这棵树,它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必然要往西倒。”我们念佛的人,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必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往生极乐世界,没地方去!为什么?阿弥陀佛愿力所牵引,经中讲“自然之所牵”,本来你愿意去,阿弥陀佛再用光明愿力摄取,怎么不往生?一拉一拽,一下就去了。 (“阿弥陀佛!”)更有观音、势至菩萨如影随形跟著你,还有十方诸佛在旁边喊口号,“一二三!”因为十方诸佛都证诚了,“汝等众生应当相信:念佛决定往生!”怎么不往生?这么多佛圣百重千重团团围绕,所以,平时念佛之人,决定往生,这是 《经》中明文记载的。 这里讲“临命终时”是什么意思呢?我再说一个比喻,让大家安心。比如说,我们从大连坐船到烟台,我们是提早上船的。假如说有这么一种情况,汽笛已经响了,船马上要离岸了,这个时候,来了一位乘客,背著大包行李、小包行李,行色匆匆的,他一定很著急,三步并作两步走,到了船就要离岸的时候,他一个箭步跨上去,那么,这个人是不是也可以到烟台港来? (“可以。”)对了。他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如果跨不上来,“啪!”掉水里去了,不能来了。但是刚好,他跨上来了,他跨上来了,就一定能来。这么短的时间,他跨上来,就能够到烟台港,他一上船就很安心了,“啊,终于上来了!”那么,我是提前半个小时已经坐到船舱里边,是不是我更有把握?是不是我心中更坦然? 好了,五逆十恶到临终时,这么短暂的时间,看著看著就要堕入地狱了,遇到善知识跟他讲念佛,他“南无阿弥陀佛”,乘上弥陀大愿船了,他往生了。那我们各位不到临死,心里安安稳稳的,身体健健康康的,每天念了那么多佛,老早就坐在大愿船上了,我们能不到极乐世界吗?会不会去呀?(“会!”)他都能去,就显示我们更是往生决定,所以这叫“举临终摄平生”,举出临终极短时间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在这么短的时间都能把他救得起来,显示我们有这么长的时间,那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更是从容自如,而我们自己心中也是安乐无忧,所以更能往生。 举少摄多 有人讲:“念十句就能往生,何必多念?”这个想法也不对。经中举十声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时间很短,只有念十声的时间,显示这么短的时间念十声、一声都能往生,那我们平时如果多念的话,就更能往生,这叫“举少摄多”,不是鼓励你去念一句十句。他念一句十句能往生,我们一辈子念佛,岂不往生?所以,善导大师处处解释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所谓“上尽一形”,就是我们这些人,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一辈子不改变,叫“上尽一形”。你虽然不错,你修得蛮好,然后念了三年五年,改学禅宗、密宗,或其它自力法门去了,那就太可惜了!你就从阿弥陀佛大愿船上跳下去,想跳到别的船上,能不能上去?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稳当,一定要专修念佛。 善导大师说“临终遇法”,那个人平时没有我们这么好的缘分,没有这么好的善根,没有遇到念佛法门,直到临死才遇到,那能不能往生?也往生,一个不漏。十句一句,乃至他一句也念不出来,心中有一个念头,一念也往生。既然这样,净土法门谁不能往生呢?个个都能往生,这叫“举少摄多”。 所以,《观经》的下下品确实能给我们无限的安慰。 为下下之人说上上之法 那念佛,按理说,是最上法门,为什么放在下下品呢?“你看,九品往生,念佛是下下品,修别的是上品……”道理不是这样的。因为《观经》的宗旨是为了引导种种圣道法门的人──圣道法门的人都以为“我诵经、持咒、发菩提心为高胜,这个好!”他不能接受光念佛就能往生,所以,顺应他们的根机,暂且先说诵经、持咒、发菩提心种种修行,说上品往生,然后到底下,你看,这样一个罪人,种种修行都修不了,就好像医生治病一样,所有的药都治不了了,最后只有这一味药能治,那岂不是这一味药就是灵丹妙药了?这样的恶人,所有的修法都修不了了,只有念佛能救他,岂不是显示念佛法门超过一切吗?在下下品里面讲念佛,是反映念佛法门最上,所以祖师讲:“为极恶最下之人,说极善最上之法。”大家不要以为“念佛是下下品,那我修别的”,那就错误理解了。 佛经的意思非常幽深,如果没有祖师给我们指导,我们难免依文解意,三世佛怨。修学佛法一定要有依据、有基础。 在这里,道绰禅师就是依据《观经》下下品来解释的,所以说“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刚才说了,举恶摄善,不一生造恶的就更能往生了。 前面一问一答,已经清楚地说明:圣道法门难堪修持,净土法门万不漏一。下面进一步论证圣道法门难修难证、净土法门易修易往。 自不量力 底下说:“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不好听,好像在批评我们自不量力,但“良药苦口利于病”,事实就是这样子的。各位有没有自不量力?大家拿著这面镜子照照自己──以佛法为镜子照照自己,才能得到佛法利益,不要老拿来照人家,看我自己都是优点,越看越像佛。 众生怎么不自量呢?下面从大乘、小乘、人天乘、造恶四个角度来分析。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未曾措心。”自不量力的人都很傲慢,一开始都说“我学大乘佛法,我要直接怎么样……”,夸得很大,所以就从大往小讲,你不喜欢讲大吗,先看大:如果以大乘佛法来讲,圣道门修行的理则是什么?真如实相,“真如实相”这个名词大家明白吗? (“……”)不大明白。我也不明白,只是依据文字来解释,“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就是一切法真实的相状,而一切法并没有固定的相状,是空相。比如说,这张桌子有桌子的相,由桌面、桌腿在空间当中组合而成,被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而且这样来认识它,认为这是一张桌子,这是一个外表的形象;它本身的相是什么样子?本身的相是实相,是因缘法,是空性的。这个道理是大乘佛法所讲的,我不用细讲,讲了大家 (包括我自己)也得不到实际利益。“真如实相”,也就是“佛性”,也就是“法性”,这都是佛教名词;“第一义空”跟“真如实相”是一样的含意,因为讲空,有的叫“断灭空”,佛教讲的“空”不是“断灭空”,“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空了……”不是这样的道理,是“第一义空”,是真空妙有的空,说空,它不空,所有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真空”是性,“妙有”是相,叫“真空妙有”,对于这个呢,“曾未措心”,什么叫“曾未措心”呢?禅宗有句话叫“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就这个意思,本来讲“无相”,你眼里的东西都有相,然后执著这个相,男相、女相、老相、少相,自己的心和真如实相根本不沾边,叫做“曾未措心”,再怎么会讲法,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一个文字相,仍然没有契入真正的诸法实相,所以叫“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脑子只要一闪失,马上就错,这是因为道理幽玄,凡夫没办法契证。如果不懂得这些,你根本不要谈修学了。比如大乘佛法有六度万行,六度有布施度,布施要“三轮体空”,无有布施之人,无有被布施之人,无有布施之物,那就进入大乘实相了。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我们要搞一点布施,不仅有三相,而且很坚固,“我在布施,布施给了谁,布施了什么东西……”我们会念念不忘,然后布施了五年、八年,那个人还没有回报你的恩德,你就会说:“某某人真不知好歹!他穷困的时候,我如何如何安慰他、怎样怎样救济他,他现在都忘记了……”他忘记了,是告诉你要无相布施,可是你还记得很清楚,还在那里摇头叹息,“哎呀,真是,好人难做啊!”确实难做,因为我们不是菩萨。那大乘修不了了。 大乘修不了,退一步,修小乘怎么样呢?小乘可能简单一点,好,“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小乘有四果,“见谛”是“初果”,见道位;“修道”是“二果”,修道位;“那含”是三果,“罗汉”是四果。初果之人还没有完全进入无余涅槃,还要七次往返人间天上,才能得四果阿罗汉,他如果作农民耕地犁田的话,德行所感,经中讲,虫子自然离开他的犁头四寸之远,这还是得初果。我们谁能得到啊?我们念著咒还会踩死虫蚁,所以,初果都不能得到,那何况二果、三果、四果?一果比一果更高,就更得不到。“断五下、除五上”,“下”是下界,“上”是上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下”就是指欲界,欲界在最下面,“上”是色界、无色界,欲界当中有五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这五种不断,根本不可能得证阿罗汉果,这是“断五下”;“除五上”是去除色界、无色界五种烦恼。“无问道俗,未有其分”,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一个都没有分了。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有人在那里讲:“某某人都是圣人了,他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了。”你听到这样的话,就知道他一定是在那里诳惑众生,决定没有这回事。那叫“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样的罪过最大,直接堕落。 现在大家最知道的就是法轮功,他说他超过释迦牟尼佛几十万倍,这样的人决定直堕地狱;那如果他念佛,能不能得救呢?肯定也往生,他只有这一条道路。他念不念佛也不知道,希望佛的慈悲照耀他,使他能念佛。“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那么多人跟在后面受罪、遭堕落,实在很可怕。 大乘圣道修不了,修小乘佛法还是没有办法,那现在再退一步,修人天乘。“纵有人天果报”,比如说行布施,将来感得有财的果报;行放生,将来感得长寿的果报;五戒得人身,十善生天道,“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一定要修行五戒十善,“然持得者甚稀”,能够真正修五戒十善的人非常稀少,在道绰禅师的时代,以祖师的身份,明确地告诉我们:五戒十善能持的非常少。 我们各位衡量自己(我们各位可能有受五戒乃至菩萨戒的,菩萨戒暂且不论),五戒持得怎么样啊?关于戒法的开遮持犯是很微细的,有专门的学问,我们很多人都理解得很简单,以为吃素就是持戒──不是那么简单!这样,能够修五戒十善的都非常稀少。即使能修,也还在三界当中,没有出离六道。 若论起恶造罪 如此看来,好的一面都没有分,下面反过来再看另一面,“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若论造罪造恶,那简直和刮大风、下暴雨没有区别。 你们各位有没有刮过这个大风,有没有下过这个暴雨?一定有的。比如说家里吵嘴了,声音很大,从喉咙里吼出来,那不就是刮大风吗?然后打得叮叮梆梆响,气得眼泪往下直掉,心中的烦恼强盛得不得了。 凡夫众生就是这个样子,贪欲、嗔恨之心无法抑制。说起贪心,所谓“欲壑难填”,贪欲之心像个大山谷,填不满,得到一万,要得十万,得到十万,要一百万,百万元户还不满足,要得千万,总之,越多越嫌少;那嗔恨心呢,也非常强烈,一点点小事就怒火中烧,头皮发麻发胀,见人家的讲法跟我不一样,见人家的思想跟我不顺,人家不满我的意,心中就起了烦恼,小则给脸色,大则摔盆子,再大就动起手来,再大就在社会上组成团体,然后,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战争不息,这都是嗔恨,个业、共业所感,刮风、下雨都不足以形容了,刮风、下雨死不了那么多人哪,你看,一场战争,内心里面的暴风雨旋转出来,殃及整个世界;商场上也有很多无情的战争,这都是我们内心的恶业烦恼在外边的流露。 罪业不构成障碍 像这样的众生,大乘不行,小乘不行,人天还不行;造恶个个行,还很厉害。行是行,后果非常恶劣,所以,底下说“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对于如此造恶的众生,圣道法门无法解救他,所以,诸佛大慈大悲,劝归净土。“诸佛”,一切佛,在我们娑婆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不仅释迦一佛,乃至十方诸佛都出来跟我们讲,劝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纵使一形造恶”,这句意思和上面那句差不多,为什么要劝归净土呢?因为你不是圣道法门修不了吗?净土法门有佛的愿力,有佛的慈悲保证,即使你一辈子作恶多端,“但能系意专精”,只要你回心念佛,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系意”,一心一意,不放松,“专精”,专一不杂,精淳不乱 (我们这个法门讲的就是“专”和“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只要经常念佛,一切障碍不成为障碍。 比如说,如果我们走路腿脚不便,那就是有障碍,如果坐车的话,你的腿有没有障碍呢?腿虽然还是瘸的,但是坐车就没有障碍了,因为不靠你走路。 一样的道理,我们虽然还有罪业,若靠自己修行,就有障碍,所以不能解脱;若念“南无阿弥陀佛”,乘佛的愿力,我们的罪业不构成障碍,所以说“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刚才也提到, 《观经》说“念念之中,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所谓“自然消除”,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超过你的思想。你知道,也能灭掉,不知道,也灭掉了,叫“自然”,“哎,师父,一句佛号能灭那么多业,我怎么不知道?”你不知道也灭掉了。 比如晚上睡觉,月亮自然照著你,你知道吗?你不知道,它还照著,这叫自然哪。你知道才照、不知道不照,比如电灯,一开就亮,不开不亮,那就不叫自然了,“自然”就是超过我们的思惟分别。 我们只要念佛,自然消除诸障,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用怀疑。 自知之明 最后一句说:“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你怎么不好好思惟思惟、掂量掂量呢?我是怎样一个众生?我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能修什么法门?比量比量,掂量掂量。这么一思量就知道:大乘圣道解脱没有办法,小乘阿罗汉果也得不到,人天之善也很难得,造恶无量无边、暴风驶雨,那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 以这样的经教为明镜,照耀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选择净土念佛法门,向往极乐世界。 如果有人不愿意求生极乐世界,那叫做没有去心。我们愿意去往生,那各位还是有一点点自知之明的,有自知之明就好办。所谓“自知之明”就是了解自己是怎样的根机,以这样的根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法。 正归净土 道绰禅师这段文的中心在哪里呢?中心就是“是故《大经》云……”这一段,这段文首先分判出圣道与净土二种法门,目的是要说明圣道法门在这个时代众生不堪修持,只有净土法门“可通入路”,最终导归净土。 净土门又有种种修法,道绰禅师没有说到别的,专门以《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结合《观经》下下品往生来说明:一切造罪凡夫,若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包含一切行善之人,也定得往生,万不漏一。所以,整个净土门的核心就在于弥陀誓愿,以此奠定了基础、订立了规矩。如果我们进入净土门,而不懂得这一点,你心中肯定是慌乱不堪的,你没找到依据和基础,所以不能安心。 标题里说:“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但是道绰禅师文中并没有“舍圣道”这样的文字,为什么说“舍圣道”呢?文中虽然没有这样的文字,但是,意思非常明显,“今时难证”、“未有一人得者”,那你不舍,能够解脱吗?佛法的目的是解脱生死,既然“未有一人得者”,很明显的,就是要舍弃圣道法门,修行净土法门。又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那当然,以我们这样的根机,圣道法门关闭了,所以,要舍弃圣道,下面又说大乘“曾未措心”、小乘“未有其分”、人天乘“持得者甚稀”,这个也都说明圣道法门不堪修持,最后劝导我们说“何不思量,都无去心?”这叫我们“正归净土”。 为什么说“正归净土”呢?“正”就是正式、完全、纯粹,如果虽然归净土,还对圣道法门牵牵挂挂的,有一点不舍得,那就不叫“正归”,还是在预习阶段。我们很多人学净土门没有“正归”,他也想求生极乐世界,不过他还舍不得 《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又不舍得《地藏经》、《金刚经》、《心经》等等,对以前的杂行还是蛮有感情的,“因为我读经多少年了,戒定慧、六度万行等等……”他不了解圣道法门和净土法门的区别所在,把修行圣道法门的观点和思想带到净土法门里边来,这个就不叫“正归”,这个叫“旁附”,走旁边的小门,没有完全走进来,不纯粹。所以,这里的字眼都是有含意的。 罪业的石头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船上 圣道法门修行的特点,是以戒定慧断贪嗔痴,得证阿罗汉果,乃至菩萨无生法忍,乃至佛果,在此土得证圣果,靠自己修行。如果你的烦恼有一丝一毫没有断,能够出离三界六道吗?不可能。 祖师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我们的罪业、烦恼像一块大石头,很重,我们的生死轮回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如果把大石头放到大海里边,结局怎么样?肯定直沉海底。就这块石头本身,如果不想沉到海底,除非它不存在,所以要“无我”,修行就是慢慢地把这块石头磨掉,很大很大的石头磨成很小的一块,万斤重担大部分已经磨掉了,感到很满足了,“我的修行差不多了”,但是,向生死大海里一放,结果怎么样?还是往下掉啊!“继续用功努力!”再修,只剩很小的一块,进步很多了,再往大海里放,怎么样?还是往下掉。到最后有多大呢?只有针尖那么大了,再往海里放呢,照样直沉海底,所以讲圣道法门修行,烦恼有一丝一毫没有断,就不能解脱生死。 净土法门呢?祖师比喻说:万斤重石,把它放在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船上,能不能驮得动啊?如果驮不动,他就不叫阿弥陀佛了。十方众生罪业的石头放在阿弥陀佛大船上都拉得动,“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何况你一个人呢?你罪业轻,是块小石头,固然能运到彼岸,大石头也无妨。所以,净土法门不论善人、恶人、罪重、罪轻,若念“南无阿弥陀佛”,乘佛愿力,个个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像 《观经》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 一旦到达彼岸呢,印光大师说“随意使用”,这块石头在此岸是废料,运到彼岸就是好材料了,可以提炼出金子,为什么?众生有佛性啊,佛性就是金子。佛是提炼好的金子,凡夫是没有提炼的矿石。我们内心也有佛性,这样的废石头在娑婆世界造罪、造业、堕落,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把我们运到极乐世界,马上佛性开发,所以,四十八愿讲你得天眼通、天耳通,什么都有了,为什么?金子的光明闪耀出来了。法照大师说:“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在此土是一个破瓦块,到极乐世界就是金子一般闪耀;在此土是凡夫,到极乐世界就能成佛、成菩萨,这就是净土门。 修学净土法门的要点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要点就是称念弥陀名号,仰仗弥陀愿力,无疑往生净土。 只有一点忌讳:就是你用圣道法门修行的特点来测量净土法门,“如果不达到清净心怎么往生?如果不能熄灭贪嗔痴怎么往生?如果不读大乘经典怎么往生?”若依你的要求, 《观经》下下品不要讲了,这个人也没有清净心,也没有读诵大乘经典,他怎么能往生?他是称念弥陀名号得往生。 所以,下下品给我们这样的启发:若论造罪,他比我们恶多了;若论修行,我们比他强多了;若论善根,我们比他也强,因为以果推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这一辈子造了那么多恶,到临死才遇到佛法,我们没造那么多恶,平生就遇到佛法,当然善根肯定比他强,如果善根比他弱,那造罪肯定比他还厉害;这种人若比较那些到临死还没遇到佛法的人,他的善根要好一些,那跟我们各位比,我们各位要超过他很多了,他能往生,各位更能往生;若比修行,他只念十句;若比心情,他是慌乱无章,恐怖无比,那我们的心再乱,总没有他乱吧!他都快死了,四大分离了,地狱阎罗王都来了,我们再乱,没有他乱;若论清净心,他有什么清净心?他就是一心望救,称念弥陀名号,当下往生。他能往生,我们决定能够往生。 但是,我们跟他比,有一点可能不如他,很多人不敢相信,“口称名号就能往生?”他到死了,没有办法了,听说口称名号能往生,当下归投靠倒,依教奉行,经文说:“如是至心”。希望各位今天听到以后,当下也能归投靠倒,依教奉行,那你马上就超过他了。 (“南无阿弥陀佛”) 舍圣道之义 有人问:“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圣道法门亦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修学净土法门,若舍圣道,岂不是……好像有点得罪?”这也是一种误解。 “舍圣道,入净土”,是从众生的根机而论法门的抉择,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至于圣道法门的种种经典、教法,作为佛弟子,理当尊重、恭敬、守护。但是,以我们的根机,靠这些教法不能出离生死,所以,暂时搁置,来选入净土门。 “舍”是暂搁,因为当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所有圣道八万四千法门自然开悟,自然就有了,所谓“只怕不成佛,不怕成佛不会度众生”,所有 《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能到净土,就能成佛,能成佛,这些经典就会说了,所以是暂时舍,不是永远舍。 再一个呢,上午也说到,圣道门已闭,净土门正开,这也是就根机所言,因为我们的根机不堪修学,以我们这样罪恶深重的根机而言,虽然教法存在,等于已经关闭。 或许有人觉得“我仍堪修持”,或者有些人根机深厚,我们也不敢比量,只是供大家自己衡量。 特别法门 净土法门是相对于圣道自力修行的法门而独立出来的,所以把道绰禅师这一段放在第一的位置上。 从圣道法门中独立出来,那就不能用圣道自力修行的教理、方法、得果来衡量净土门。 印光大师讲到,佛法有通途法门,有特别法门,通途法门也就是圣道法门,修行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一般都是这样修学的;特别法门特别在哪里呢?不是按照戒定慧的路子来断贪嗔痴、得证圣果,乃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称念弥陀名号,往生净土,称为特别法门。之所以特别,就是不需要断尽贪嗔痴。没有能力断贪嗔痴,亦可以仗佛愿力往生净土,就特别在这里。 如果以通途法门的修行方法来衡量净土特别法门,这就大错特错了。有人说:“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没断烦恼怎么能往生呢?”这是典型的以圣道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方法衡量净土门,我们上午也说到 《观经》下下品五逆十恶众生,他烦恼丝毫没有断,罪业无量无边,但能仰仗佛的愿力去往生,这是特别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