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唯说念佛(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唯说念佛(一)

  简介

  本书为净宗法师二○○二年于山东龙口的开示,全书乃讲解《净土宗略要文》(收录在《大正藏》第八十三册),说明净土三经一致的宗旨,在于“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知此,则专修念佛万牛莫挽,往生净土如握左券。

  缘起

  念著「南无阿弥陀佛”,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动过?

  佛法本来是最有人情味儿的,因为佛爱众生甚于父母爱孩子。

  因果的沉重、六道的恐怖令我们心急如焚,岂不知佛的心比我们还焦急,恨不能把十方众生一时接到极乐世界。

  正因如此,净土法门不是要我们修到某种境界去感动阿弥陀佛(就好像应聘考试,一万个人中只取前三名),而是阿弥陀佛用祂的慈悲感动我们,让我们称念名号、接受救度。人人皆可称名,人人皆能得救。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对我们每个众生都是开放的,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谁都知道:念佛能往生。但是,一提到行持,人们很容易把这普机普缘之教说成一机一缘之法:达不到一心不乱不能往生,不断烦恼不能往生,不修助行不能往生,临终把握不住正念不能往生……

  既入佛门,谁不想断除烦恼?谁不想清净此心?然而,由于我们根机不堪,这种种条件实在难以达到,久而久之,我们的心被吊到了半空,往生似乎变得越来越渺茫,一想到生死大事,心里就忐忑不安。《无量寿经》说“信心欢喜”、“欢喜踊跃”、“欢喜信乐”,我们的念佛怎么跟经中讲的完全不同?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心净则土净”、“心水浑浊,佛月不能现前”……这些引自别宗的高深理论使我们约定俗成地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理解为止息妄念、摄心归一的功夫境界。于是,“方便法门顿生荆棘,易行之道翻成险径”(黄念祖居士语)。

  善导大师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集成了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纠正了诸宗行人对净土宗的曲解,将释迦、弥陀二尊的本怀和盘托出:一切善恶凡夫皆可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报土。念佛是乘佛愿力,不是做功夫。

  净宗法师的开示,完全忠实于善导大师思想,以净土三部经为依据,目标专一,不涉他宗,深入浅出,不尚玄妙,朴实亲切,打动人心,把阿弥陀佛的名号送到每个浊世凡夫的嘴边,让我们欢喜踊跃地称念,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往生,真正体现净土宗“简单化、易行化、民众化”的特点;当年善导大师在长安城的教化风格也正是如此。

  为方便莲友学习、研讨,我们把净宗法师的开示录音带整理出来,试著将初稿拿给大家传阅。读过的莲友无不眼前一亮,“心里像点了盏明灯似的”,三经教旨豁然通透,人生大事终有依托,从此真正开始老实念佛,不再妄自尊大、好高骛远;不再见异思迁、摇惑不定;不再寻奇觅巧、旁征博引,试图用各种般若经典圆解净土法门,以抚慰自己那颗疑惧的心。

  净业行人当中,的确有一些尊贵的念佛人,并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认定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觉得累 --这可谓净土门的上上根,印光大师谓之“愚不可及”,很少有人比得上。

  但是,像我们大多数人,如果不把往生净土的道理弄明白,是没办法老实念佛的,“这样念著佛就能往生吗?心不清净怎么办?妄念怎么办?恶业怎么办?还有临终……”

  那就让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成见,从净宗法师平实而生动的开示中领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领受阿弥陀佛的慈悲宏恩吧。

  为便易读易记,我们在整理净宗法师的开示时添加了小标目。为满足广大莲友的渴求,兹按讲解先后顺序及各讲份量厚薄编为三册,另取书名,作为“净宗讲话之一、二、三”出版,而与法义开展的次第也刚好吻合。

  一、《净宗略讲》。内含净宗法师二○○一年大连开示四篇:《净土宗大意》、《善导大师要弘二门判略讲》、《阿弥陀经略讲》、《印光大师法语略讲》。第一篇说明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差别,而重在净土门;第二篇说明净土门内要门与弘愿的差别,而重在弘愿;第三篇是就净土正依三经之一的《阿弥陀经》的要点所作的开示;第四篇精选印光大师的法语而作讲解,说明净土法门之所以称为特别法门,在于仗阿弥陀佛弘誓大愿力,而劝极生信愿。

  二、《念佛胜易》。同是二○○一年大连开示,讲解《念佛感应录序言》,著重说明念佛法门简捷易行,利益殊胜。

  三、《唯说念佛》。二○○二年山东龙口开示,讲解《净土宗略要文》,说明净土三经一致的宗旨,在于“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知此,则专修念佛万牛莫挽,往生净土如握左券。

  佛恩 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序 讲

  稀有难得

  南无阿弥陀佛!

  请大家放掌。总之是和大家很有缘,那么,大家更和阿弥陀佛有缘分。我们本身修学净土也有责任向其他的莲友、向广大的众生宣传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

  我们出家在外,会遇见很多状况,深深地感觉到“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一个人,从没有信仰,到建立佛教的信仰;从仅仅是追求世间的福报,到追求出世的解脱;从出世解脱当中,选择净土一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非常殊胜,稀有难得。

  我们往往费了很大的力气让一个人相信人生无常、让他能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够相信佛所说的是真实教法,非常不容易;而各位有幸得人身、闻佛法,追求佛道,愿生净土,可以说,“不是于一二三四五佛种诸善根,乃是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能够信受此无上殊胜微妙之法门,能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是非常值得庆贺的。

  抹不去的阴影

  净土的法义简白、浅显,任何人都知道:“念佛往生”。但是,真正把念佛往生落实下来的,还是不多见。正如我们在其它地方所见到的一样,我们向往净土,我们愿意往生这样一块清净的地方,我们也称念著「南无阿弥陀佛”,但是,在我们心中,多少都有一层抹不去的疑惑的阴影,那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心地亦非清净,罪业确实不少,持戒亦非能堪,智慧也未开发,临终之时能否正念毫无把握,像我这样一个卑贱下劣的根机,是不是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需要把这个疑惑解决而获得安心,从而在这条念佛往生的大道上勇往直前、心无挂碍。

  今天我和大家来共同解决的,正是这件事情。

  几个问题

  大家手上有一份资料,这次主要依据这份资料向大家讲解。在讲解之前,我想提几个问题,以帮助大家了解自己,也帮助我了解大家的修学状况。

  首先我想问的是:今天在座各位,是不是都是修学净土法门?(“是。”)有没有专修念佛的?(“专修念佛。”)都专修念佛。

  问几个有关教理方面的问题:

  我们修学的是净土法门,那么,能否知道,最早把净土法门从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特别的法门,而对后代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是哪一位祖师?(“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蕅益大师。”)没关系,我只是提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大家听说过“正行和杂行”或“专修和杂行”吗?(“听说过。”)那么,关于“专修和杂行”,是哪一位祖师判别的呢?“专修念佛,百即百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三五往生。”这是哪一位祖师讲的呢?(“……”)

  看来,大家修学净土法门,还没有找到源头,也不知道净土法门所依据的基础。

  清净的源头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知道是哪一位祖师。可是,为什么要这样追问呢?因为,作为净土法门,祖师最早提出来,都有一定的规矩,他不是随便说的。就像盖房子一样,他是奠基者,我们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添砖加瓦,才可以建一栋坚固的楼房,如果我们连地基在哪里都不知道,随便找个地方搭建,那这座楼房就不会稳固,对不对?所以,如果我们知道祖师是怎样建立净土门,同时了解净土法门应该是什么样的规则,这样,我们按照他的路线来走,就一定很准确。

  大多数人虽然学习净土法门,或者莲友告诉我,或者读了某些书,或者听了某些磁带,听的也多,见的也多,可是对净土宗的基础还不清楚。

  就像所谓“探源得流”,水都是有源头的,如果不知道源头,随便舀一瓢水,能保证这是一瓢清水吗?不一定的,或许它是受过污染的水,是不清净的水。只有找到它的源头,找到山上的清泉,我们在这里舀的水才能保证一味的清净甜美,没有污染。

  同样的,我们来学净土法门,如果不去探究净土法门的源头,听别人左说右说,夹杂了个人的见解,这样所得到的法义就不清净,所修学的难免有偏差。

  今天,我们依据《净土宗略要文》,把净土宗的源头、净土宗的基础、净土宗修法的纲要以及净土宗的利益有一个明白的了解。

  释题及次第

  《净土宗略要文》收录在《大正藏》第八十三册。

  先解释标题:

  所谓“净土”,即是诸佛所住清净的国土。我们所处的地方,乃是染污的娑婆世界,称为“秽土”;净土乃是诸佛菩萨清净所居、净业所感。这里的“净土”,特别指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净土宗所讲的净土,不是他方诸佛世界,乃是特指西方极乐世界。

  宗,能成为一宗,必须有它的祖师传承,有正依经典,有它的教判体系,有特殊不共的行法。这在《略要文》中都有明确的交待。下面会说明。

  净土宗念佛法门,就是称念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及修行种种佛教善法、回向,乘阿弥陀佛誓愿力,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法门。

  净土宗是中国八大佛教宗派之一,是最普及、最容易、最殊胜的法门。可能还要加一点:也最容易被混淆的法门。

  “略要文”,“略”是简略,“要”是精要,“文”是经文、章句。为什么称作“略要文”呢?因为有关净土的经典、论著、解释浩瀚无边,非常广博;这样繁杂的论疏,一方面说明这个法门的博大精深,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修学带来了不便。第一点,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智慧,能够把所有关于净土的教典一一研究,甚至阅读一遍都不可能,太多了。第二点,即使你有机会阅读一部、两部、三部、四部、五部,可是,很难依我们的智慧找到它的要点和宗旨。往往有的人读完一篇文章,你问他:“这篇文章讲什么?”“不知道”,如果文章长一点,就更不知道,因为智慧太短浅,不能把要义、宗旨抓出来。

  中国有一句话,“万变不离其宗”,一部经的文字再多,它有一个宗旨,这个宗旨是不变的,其它所有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个宗旨而展开的。就像一棵大树,根本的地方是它的宗旨,虽然有很多枝、叶、花、果,但是,得其根本,就全部得到了,不然就会挂一漏万。

  很多人修学就是挂一漏万,在那里寻章摘句,迷失了宗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何况,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解说,甚至彼此产生矛盾。

  像这样广博的经论,如何去把握要点呢?祖师就从众多的经文、章句当中抽取最精要的部分,集在一起,称为“略要文”。这样,我们手上拿的也就是薄薄的四篇纸,在《大正藏》当中就两页,很简短,能够读完,同时,意义非常突出、鲜明,使得我们一眼就能把握住要点,所以叫“略要文”。这样的话,我们修学起来就非常方便。

  《净土宗略要文》总共选了十七条文,那真是万里挑一了,那么多的经文法语,只选了十七条,可见得这十七条文是多么得重要。

  上面说到,一宗的建立必须有它的正依经典、祖师传承、教判体系等,这十七条文所引用道绰、善导、法照三位祖师就是净土宗的传承祖师,特别是善导大师是净土宗开宗祖师;所引用《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净土宗的正依经典;第一“圣净分判文”、第二文“出世本意文”是净土宗的教判;第三、第四文是净土宗的行判。由此,净土一宗,卓然建立。也可知,这十七条文是真正名符其实的“净土宗略要文”── 要言不繁地把净土一宗的教理、行法、利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十七条文,从第一条到第十七条,有一定的次第,我先把这十七条文大略说一下。

  欲学净土门,首先要知道圣道与净土二门的区别,才能择门而入,所以“圣净分判文”放在第一。佛虽说了圣净二门,并非等量齐观,本意唯在净土一门,所以接下来“出世本意文”放在第二。这前面二条文是净土门的教判,目的在于劝导我们“舍圣归净”。

  既归净土门,必须知道净土门的行法,所以教判下来是行判,第三“正杂二行文”、第四“正杂得失文”,目的在于劝导我们“舍杂归正”。

  上面四条文是祖师所判,那么佛经的依据又怎么样呢?接下来第五到十四共十条文,就是举出我们净土宗正依三部经的依据。其中第五条文是引用善导大师的解释,总的说明三部经一致的宗旨,所谓“净土三部经,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第六、七、八三条文引用《无量寿经》及善导大师的解释,说明《无量寿经》的宗旨 ──“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九、十、十一,三文引用《阿弥陀经》及善导大师的解释,说明《阿弥陀经》的宗旨,也是“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十二、十三、十四,三条文引用《观经》及善导大师的解释,说明《观经》的宗旨,同样在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可以看得出来,第五文为总,从第六到第十四条文是对第五条文的展开说明,而且次序上也是同第五条文中先《无量寿经》、后《阿弥陀经》、最后《观经》;至于三部经之内,每一条文是依照它们在原经中的先后次序。

  上面已经详尽说明了净土一宗的教理,下面是指导我们怎样落实到行持当中。其中第十五“具足三心文”,引用善导大师对《观经》三心的解释,侧重在安心一面。第十七“净业时节文”,也是善导大师的,说明起行,贯彻一生。中间第十六,引用法照大师对弥陀本愿解释的偈语,有承上起下的意思,承上“三心”说“回心”,“多念佛”起下一辈子专修念佛作为净业修行的时节;同时也是对上来各文的总结,再一次的点示出弥陀本愿。

  《阿弥陀经》;从祖师传承来说,选择了三位,道绰大师一文,法照大师一文,善导大师独占十五文,解释净土三部经毫无例外地全引善导大师,专依善导大师的思想真是再明显不过了。

 
 
 
前五篇文章

佛七讲话[第四期]一九八八年第一期 -第七天

佛七讲话[第四期]一九八八年第一期 -第六天

佛七讲话[第四期]一九八八年第一期 -第五天

佛七讲话[第四期]一九八八年第一期 -第四天

佛七讲话[第四期]一九八八年第一期 -第三天

 

后五篇文章

唯说念佛(二)

唯说念佛(三)

唯说念佛(四)

唯说念佛(五)

唯说念佛(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