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傅味琴:<数息观>带修禅定前开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傅味琴:<数息观>带修禅定前开示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1)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4

  释迦牟尼舍其尊荣,出家修道,因为他悟到

  人生的无常和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及痛苦

  提要:

  ◆ 释迦牟尼舍其尊荣,出家修道,因为他悟到人生的无常和想到了别人

  想不到的问题及痛苦

  ◆ 太子游四门见到老病死的苦相和沙门的自在,使他深深难忘

  ◆ 众生愚痴,该想的不想,不该想的想不完,老苦还未来,病苦也忘了,

  死就死了呗

  ◆ 世人以及时行乐来冲淡对老病死的思考,如今的佛弟子离开了闻思修,

  却把佛教作为精神寄托

  ~释迦牟尼悟人间生老病死之无常,舍其尊荣,出家修道。历访当时有名之外道,如跋伽婆等,以求解答人生问题,均令修四禅定,离种种想,而达非想非非想为究竟。

  然而非想非非想者有我?无我?

  若有我,我有知?我无知?

  若我无知,便同木石,若我有知,则有攀缘,有攀缘,则有生死,岂可谓永除生死之本?知非究竟,至尼连河畔苦行六年,至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

  ~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总摄为戒定慧三学。

  ~定学修禅乃依佛之教理而修习止观也。

  ~止能止妄想杂念(合理用脑)观能运用思虑,清净内心,使心力集中(专心)而入定。

  释迦牟尼舍其尊荣,出家修道,因为他悟到人生的无常

  和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及痛苦

  今天讲数息观,“释迦牟尼悟人间生老病死之无常,舍其尊荣,出家修道”。太子的珍贵、皇宫的荣耀,他都舍掉了,逾城出家,以平民的身份修道成为沙门,他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释迦太子悟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或许别人想到了也不放在心上。他却很认真,想到生老病死,世间上一切都无常,人也会老,会有病苦和死亡。生老病死当然痛苦,为什么会有这些痛苦?痛苦从哪里来?生老病死又从哪里来?他就专门想这个问题。

  太子游四门见到老病死的苦相和

  沙门无烦恼的自在,使他深深难忘

  释迦太子游四门的时候,看到老人,老相挺可怜,他问旁边的人,“我身为太子,能不能不老。”回答说,“人不分贵贱都要老,即使贵为太子也是要老。”他想到自己也会老,所以对一切欢乐都没兴趣了,他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又出南门,看到病人,他又问,“我会不会生病啊?”回答说,“人不分贵贱都要生病。”又游西门碰到死人,一想到我身为太子也是要死。最后出北门,遇到一个沙门,沙门就是修行人,非常自在,看他没有什么烦恼,就问“你是谁啊?”“我是沙门,”问“做沙门有什么好处?”“做沙门可以没有烦恼,可以断掉生老病死。”他对沙门的印象很难忘,就生起了出家的心。

  众生愚痴,该想的不想,不该想的想不完,

  老苦还未来,病苦也忘了,死就死了呗

  我们平时不该动脑筋的事情偏偏动不完的动。想得好,好里还要好,该想的不想,偶然想一想,想到后来不是十分悲哀,就是嘿嘿一笑就完了。所以我们跟释迦太子相比,完全两种人。我们看到老年人,也没去想将来我也要老成这个样子,走一步都要喘气;看见病人,哪怕自己也生过病,也是好了疮疤忘了疼。看见死人,就想死人是他呀,又不是我,即使将来都要死,“到死的时候就死呗,有什么好想的。”

  世人以及时行乐来冲淡对老病死的思考,如今的佛弟子离开了闻思修,

  却把佛教作为精神寄托

  还有一种人自作聪明,知道将来要老要死,所以拼命地吃喝玩乐。生老病死我们都在经历,可是有几个在认真思考?这就不是个科学态度。科学家为什么会有种种发明?因为他通过思考。他想的可多了!从前有一家卖酒的,经常要了解酒桶里还有多少酒,梯子爬上去看太麻烦,就用指头敲这个酒桶,听声音他就知道还有多少酒,有人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医生看病的扣诊方法,所以思维是很重要的。如今佛门里的人连听法都不想听,听了也不思惟,更不去实践,把佛教变成精神寄托。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2)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4

  释迦太子想到生老病死的无常的问题不解决,

  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了,末法众生虽说佛性圆满,

  却觉悟不起来

  提要:

  ◆ 释迦太子想到生老病死的无常的问题不解决,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了,

  末法众生虽说佛性圆满,却觉悟不起来

  ◆ 释迦太子深山访师,以求解答人生问题,如今醉生梦死的人,不知老病死

  在紧逼着他

  ◆ 世间一切都有漏,无法摆平,只有佛法的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 释迦太子并不满意外道所修的世间定,因为他知道生天并不究竟

  释迦太子想到生老病死的无常的问题不解决, 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了,

  末法众生虽说佛性圆满,却觉悟不起来

  释迦太子想到生老病死的无常,王位也不要了,虽然他已经有了妻子儿子,但这个问题不解决,他一切都不感兴趣。有人跟我说:“我想出来学法,明年八月决定出来。”到明年八月又推到明年的明年,我只好朝他笑笑:你的家像个狗窝,既无名利可图,更没有歌女舞女相伴,你还出不来。(众笑)你要是做了太子,你一辈子也不会出来的。全被电视、电冰箱,更糟糕的被麻将牌迷住了。其实你要出来也很简单,买张车票跳上车,那不是很简单吗?说放不下,那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人到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因为放不下而跟阎罗王打招呼是打得通的,末法时期众生虽说佛性都圆满,却觉悟不起来。

  释迦太子深山访师,以求解答人生问题,

  如今醉生梦死的人,不知老病死在紧逼着他

  释迦太子离开皇宫后,“历访当时有名之外道,如跋伽婆等”,从前印度在深山老林里修行的人,称为仙人,他们是在山林里苦修的。释迦太子一出家就去拜访他们,“以求解答人生问题。”很多人都想求得人生问题的解答。有一个年纪轻轻开了十家时装店的老板,很赚钱,每个手指头都戴了宝石戒指,可是他有一天跟伙计说,“唉!没钱的时候想钱,有了钱以后,也不知道做人到底啥意思?”他很苦闷。只有一种人不会苦闷,俗称傻子,上海人说“憨大”,或者叫精神病,看见人就像傻瓜那样笑嘻嘻笑嘻嘻,从不苦恼。醉生梦死的人也从不苦恼,不知道生老病死在逼迫着他。

  世间一切都有漏,无法摆平,

  只有佛法的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世间上要解答人生问题很困难啊!刊物、电台也有专门解答人生问题的专栏。也可以给你点帮助。可是有一个专门解答人生问题的主持人,自己却自杀了。问题轮到他头上,他也解决不了。台湾有个女作家,也是因为自身感情的矛盾痛苦自杀了。

  我小时家穷,念小学时,喜欢充老大,叫一个小同学拜我作师父,“谁欺负你你告诉我。”(众笑)他真的陪我到一个地方,那是我家弄堂口过去一点,有个做皮鞋的店铺,指着里边有个年小的学徒,说,“他欺负我。”我就在店的橱窗边一站“你叫他出来。”(众笑)结果那个人被他叫了出来,一句话不说,朝我身上打了几拳又跑进去了。(众笑)年轻时女孩子都不喜欢我,世俗里常受人歧视,受尽种种刺激和痛苦。可是我并没有自杀,因为后来我进了佛门,佛法给我解答人生问题,我也经常用佛法给别人解答人生问题。所以世间上的一切一切都是有漏的,摆不平的,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释迦太子并不满意外道所修的世间定,

  因为他知道生天并不究竟

  “均令修四禅定”,那些外道,都说要修四禅。初禅离生喜乐定,二禅是定生喜乐定,三禅离喜妙乐定,四禅舍念清净定。八定是这四个禅定再加四个空定,凑起来就叫四禅八定。当时印度修道的人都是修四禅八定,可是他们修的是世间禅,不能了脱生死。修到初禅就生初禅天,二禅生二禅天,到四空定的时候就更加高级,生无色界天。但是释迦太子并不满意,知道生天并不究竟。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3)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4

  外道以离种种想而达非想非非想为究竟,

  实际并非究竟,是他们没有办法冲破

  提要:

  ◆ 外道以离种种想而达非想非非想为究竟,实际并非究竟,是他们没有办法

  冲破

  ◆ 知识分子听闻佛法后,常加入了个人的凡夫知见去思考,那就不能很好地

  接受如来的法了

  ◆ 把人写的书以及邪师的邪见串在一起来思考。在圆满法里找漏洞,也就

  离开了圆满

  ◆ 释迦太子能对“非想非非想”问个为什么,如果盲目崇拜一个对问题

  看不清的师,会把你一起拖下去

  ◆ 通过分析,一切明白就叫慧眼,恭敬也有愚痴与智慧的区别,强盗徒弟

  对师也恭敬,可是警察看见强盗就抓

  外道以离种种想而达非想非非想为究竟,

  实际并非究竟,是他们没有办法冲破

  “离种种想而达非想非非想为究竟”。还告诉他怎么修法,要“离种种想,而达非想非非想为究竟”,释迦太子一研究,到非想非非想也了不脱生死。要了生死,要修灭受想定,在达到非想非非想时不能停留,要冲破非想非非想。一停留,就很危险,因为那是个极妙的境界!外道都是迷于这种境界,以为最高最圆满,实际上他们没办法冲破。

  知识分子听闻佛法后,常加入了个人的凡夫知见去思考,

  那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如来的法了

  释迦太子通过自己研究判断,所谓独立思考。我这里又要插几句,知识分子常有这个毛病,一听就懂,一用就错。有人一听我这样讲,想想对啊,结果用错了地方,以后听到善知识讲如来的正法,他也说:我要思考思考,看你讲的对不对。也就等于对佛法有怀疑,结果他的思考加入了个人的凡夫知见,那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如来的法了。

  把人写的书以及邪师的邪见串在一起来思考。

  在圆满法里找漏洞,也就离开了圆满

  释迦太子当年的智慧已经超过他老师,有的问题老师都搞不清楚,还是释迦太子解答给他听。国王在王耕节去耕种,看见释迦太子修禅定能腾空。他也不执着太子的身份,也不执着皇宫的富豪,也不执着家庭,他在菩提树下成道、智慧圆满而成如来。你如要独立思考,应该要照如来的法去思考,不能根据你东听西听,听来的旁门邪道说的话、或者凡夫的自我知见,或者把人写的书里种种不圆满的法,串在一起来思考,那就错了。在圆满的法里找漏洞,就离开了圆满,这就是愚人的傲慢。

  再比如说,一个大善知识,他能很虚心来听你讲法,当然他很容易听出你讲的对不对,很容易听出你讲法的水平,因为他的智慧超过你嘛。释迦太子当时的智慧水平已经超过了那些外道,所以他能够思考出外道这些法对不对。

  释迦太子能对“非想非非想”问个为什么,

  如果盲目崇拜一个对问题看不清的师,会把你一起拖下去

  他对外道的非想非非想是怎么想的:非想非非想是有我还是没有我?如果有我,我有知还是无知?无知就是没脑子的,等于傻瓜。假如我是无知,那岂不同木头石头一样;假如到了非想非非想有我,我也有知,无论知道什么,心里就有攀缘。释迦佛就从这个路线去想,这样的思考就是科学态度,科学就要问一个为什么。可是现在末法时期的佛弟子样样都不问为什么,盲目崇拜,恭敬是好的,盲目崇拜就是迷信了。假如师父是瞎子,或者眼睛看不清楚,你紧拉师父的手,跟在后面,那么师父眼睛不方便掉下去,把你也拖下去。

  通过分析,一切明白就叫慧眼,恭敬也有愚痴与智慧的区别,

  强盗徒弟对师也恭敬,可是警察看见强盗就抓

  对一切明明白白就叫慧眼,你一辈子什么都不明白,一辈子也出不了慧眼。阿罗汉是慧眼,因为他观空成就,通过观,他对事物分析再分析,分析到后来,原来样样没有,所以叫慧眼。你也不分析研究,也不了解,也不区别,一味地盲从崇拜,恭敬人也得有愚痴跟智慧的区别啊!强盗的徒弟对师父也挺恭敬的,可是警察看见强盗就要抓。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4)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4

  有妄念就有攀缘,

  岂能达到彻底根除生死的境界

  提要:

  ◆ 有妄念就有攀缘,岂能达到彻底根除生死的境界

  ◆ 仙人为死后听不到如来正法而流泪,如今佛弟子却为明天要回家了而高兴,

  所以佛说众生大颠倒

  ◆ 释迦太子离开了外道师,才悟到了人生真理,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 师无法,离师求法是好,师是佛弟子,还得常念师恩

  ◆ 众生皆父母,多一个妈就多一份关爱,要接受众生对我们像父母般的慈爱

  有妄念就有攀缘,岂能达到彻底根除生死的境界

  释迦佛经过细致地思考:如果有知那就要攀缘,有攀缘就有生死。我也常说,如果你妄念止不住,一有妄念就有攀缘,就不可能入定。没有定力,达不到一心不乱,不可能了生死,所以有攀缘就有生死,岂可作永除生死之本呢?他就发现这种苦修的仙人,都达不到彻底根除生死的境界,所以他知道这不是究竟,就离开他们,可是那些修行人都舍不得他离开。

  仙人为死后听不到如来正法而流泪,

  如今佛弟子却为明天要回家了而高兴,所以佛说众生大颠倒

  插个故事,有个很有名的仙人叫阿私陀仙人,太子出生的时候就是他给太子看相的,他跟净饭王说:“太子长大以后如果肯出家,他就是无上的佛陀,如果他不出家就是转轮圣王,因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只这两种人有。不过据我观察,太子的相好庄严非常明显,长大后他必定要出家成如来。”净饭王听了又是高兴又是担忧,高兴的是我生了一个转轮圣王的儿子,担忧的是别出家了。后来阿私陀仙人哭起来了,净饭王有点心惊,就问:“难道我这个儿子将来有什么灾难啊?”说:“太子没有灾难,我是为我自己悲哀。”阿私陀仙人是当时古印度一个极其有名望的修行者,他说:“我修了一辈子,可是还没有得到真谛,今天如来出世了,可是等他成道,我也已经死了,我是为我听不到如来的法而悲哀。”现在的众生呢?明天要回家了,听不到法了。却为此而高兴,所以叫众生颠倒。

  释迦太子离开了外道师,才悟到了人生真理,

  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虽然这些外道都喜欢他,他还是离开了,因为释迦佛不讲人情,并不因为我拜你为师了,我要去求法就不好意思离开。释迦太子以法为重啊,他要得到真正的法来了脱生死。所以他到了尼连河畔,苦行六年,最后到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

  师无法,离师求法是好,

  师是佛弟子,还得常念师恩

  昨天下午因为我太疲劳,所以没给你们解答问题。有一个问题说:原来师父那里我不想去,因为我要学法,请问老师,他是不是仍然是我师父?我不承认他是我师父可以不可以?

  我先要问:你师父是不是练气功的?是不是外道?是不是愚痴邪见?“不是,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你为什么不亲近他呢?既然他是你师父,不管是剃度的恩德,不管是使你得戒的恩德,总有恩德吧。虽然他在法上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在法恩上比较欠缺一点,可不见得没有恩德啊。在我们居士来说,每个出家人都是师父,当然他仍然是你师父,你多一个师父有什么坏处呢?

  众生皆父母,多一个妈就多一份关爱,

  要接受众生对我们像父母般的慈爱

  我年轻时坐船碰到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个个闹病,最常见的就是神经衰弱,因为想妈想出病来。我跟她们说:你说你住的那个地方,贫下中农的老妈妈待你像亲生女儿那样好,那你为什么不把她看成妈妈呢?大丈夫四海为家,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妈,不管是穷是富,多一个妈妈有什么不好?多一个妈妈就多一份照顾,多一个份关爱,多一点温暖,有什么不好呢?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5)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4

  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是人教,依法是佛教

  提要:

  ◆ 师父,请不要阻挠我学法,我虽告别你,你仍然是我师父

  ◆ 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是人教,依法是佛教

  ◆ 释迦太子六年苦修,断除了一切贪欲,获得了殊胜的静虑

  ◆ 虚弱的身体无法把潜伏的最深最细的金刚习气断除,所以释迦太子结束

  苦行,进入了成佛的最后阶段

  ◆ 释迦佛规定出家修行应过午不食,赞叹头陀功德,提倡苦行精神

  ◆ 佛弟子应依佛的教法修习止观,止住妄想,运用思虑,清净内心

  ◆ 修习止观,能使心集中而入定,凡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一切必有成就

  师父,请不要阻挠我学法,

  我虽告别你,你仍然是我师父

  同样的道理,多一个师父有什么不好呢?一切善知识,不管出家的在家的,都会对我们有益。说是怕这个师父要把我抓回去,我学法学不成了。我看有正知正见的好师父不会这样做,他会支持你学法,你又何必要把师父抛弃呢?假如这个师父蛮不讲理,世俗观念很重,你来学法他不同意,你是偷偷溜出来的,结果又被他找到,硬是要把你抓回去,那你就跟他说:“师父,请理解我,我是佛弟子,必须要学法,你这儿学得实在太少了,所以我今天要向你告别一下,十年以后再见。”那叫再见,师父仍然是师父。

  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是人教,依法是佛教

  皈依三宝的人要跟佛走,跟法走,佛是大医王,法是无上药,你没有佛,谁给你开处方?你没有法怎么治你的烦恼生死病?僧是伴侣,僧是看护,僧是同学,咱们真正的师父是佛,而佛的师父是法,应该是以法为重,可不能以人为重,以人为重是人教,以法为重,法是佛说的,称为佛教。

  释迦太子六年苦修,断除了一切贪欲,

  获得了殊胜的静虑

  释迦太子当年也是如此,为了寻求真正能解脱生死之苦的正法,就离开了他的外道师父,自己去思考研究,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他在山洞里是修禅定,他经过六年苦修,获得了殊胜的静虑,烦恼断得差不多了,因为苦修能够断除一切贪欲。等到苦修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太子自己心里明白,再苦修下去,以现在这样的身体心理难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虚弱的身体无法把潜伏的最深最细的金刚习气断除,

  所以释迦太子结束苦行,进入了成佛的最后阶段

  为了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要有股极猛的力量,冲破最后一关,断金刚习气。可是生理上太虚弱了,就像发动机那样发动不起来,最后这一关是冲不破的。一个人身体虚弱,没有力量,表面看起来他对人生的欲望很淡薄,那是因为他身体虚弱的关系,不是正常现象,第八意识埋伏的很深的最顽固、最细、最厉害的种子,你不把他提上来,你怎么断?靠这个虚弱的身体能把它提上来吗?

  所以为了把极其牢固的习气断掉,就要通过身体上的能量把它发动起来。苦行的阶段完了,下面一个阶段就是到菩提树下进入成佛前的最后时刻,所以太子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接受牧女的牛奶供养,体力就恢复了。

  释迦佛规定出家修行应过午不食,

  赞叹头陀功德,提倡苦行精神

  释迦太子成了如来,知道后世众生出家修行要像我当年那样住山洞是可以的,每天一麻一麦是不行的,所以规定过午不食,一天吃两顿,每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他还主张佛弟子修十二头陀行,十二头陀行有一条,日中一食,可见释迦佛并没有不主张修苦行啊?十二头陀行修了就有功德,不修也没有过错,但是我们都应该要有苦行的精神。

  佛弟子应依佛的教法修习止观,

  止住妄想,运用思虑,清净内心

  “释迦佛说法49年,总摄为戒定慧三学,定学修禅乃依佛之教理而修习止观也”,戒定慧的定学是教你怎么修禅定,这是根据释迦佛49年教法的指导修习止观。“止能止妄想杂念”,从现在的科学来说,如果把妄想杂念止住了,即使没有止住,尽量减少,也能有极好的利益,叫做合理用脑。胡思乱想是不合理用脑,它是没有规则的。应该是该想的时候想,不该想的不要想,这就合理了。

  “观能运用思虑,清净内心”,观的作用是运用思虑把坏的念头滤掉,留下好的。禅定翻译成汉文就叫静虑,这个虑是思虑的虑,如果虑的旁边再加三点水,那就是滤过的滤,不干净的水通过滤过器一滤,流下来水全都是干净的。修行人的一颗心也就是像滤过器那样,用如来的正知正见来把我们的思虑滤一滤,凡是不好的念头、妄想杂念、贪瞋痴,全把它排除掉,留下来就是清净的正知正见。观就是起清净内心,纠正错误的作用。

  修习止观,能使心集中而入定,凡是注意力

  高度集中的人,一切必有成就

  “使心力集中而入定”,观某一个境,心就集中在这个境上,凡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一切必有成就。注意力集中了,开车的司机不会出车祸,车间里的工人也不会手指被机器轧掉,科学家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解答科学问题,或者有所创造发明。科学家一般不大会交际的,也不大会讲话,因为他没有时间去搞这一套。一个有外交手段的人,能应付所有的人,他的能力是朝这方面去发展,如果给他一个数学题要他去想,他不大容易想出来。

  据说有个物理学家,他的妻子是他贤内助,领导来访全是他妻子招待,所以世间上人说,一个伟人的成就多半是妻子的功劳。他本人就在沙发上一坐,眼睛看着天花板,没什么话,这不是他怪脾气,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了,朝一个问题一门心思去想,没有想出来他不肯罢休的。

  咱们修行人也是如此,修禅定要把观境观起来,专心修观时,要身心放松,不可紧张。真正讲修止,要修三年,你集中力量止住妄念要三年功夫才能止得住。至于修成功了,能止住多少时间还是个水平问题。往生极乐世界就要有一心不乱的定力,至少一天一夜,不能起第二个念头,最好是有七天的水平,那就更有把握了。这是给大家讲一点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向、修行的功夫,大家可以在平时好好地去应用,今天就讲到这里。(回向)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6)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5

  佛法是缘起论,因缘具足则能得定

  提要:

  ◆ 佛法是缘起论,因缘具足则能得定

  ◆ 数息观能止妄念,妄念止住了就得定

  ◆ 聪明亦难找到真理,舍利弗依缘起论悟道

  ◆ 弟子应边走边诵边思维,或随自己的呼吸而修观

  ◆ 佛门的歪风邪气、邪知邪见使佛弟子逐渐离开了法,这就是消灭法的缘

  ◆ 不需要法的人在相互影响下不断扩大,最后导致佛法在娑婆世界全部消灭

  舍利弗说~“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不足,不能得定”

  舍利弗依缘起偈悟道,诸法从缘起,止观亦如是,因缘具备定道必成,若因缘不具,得些微好处,多由加持力得,一起之后,便不再现,故不可偷懒贪便易,必以自力具备诸缘

  佛法是缘起论,因缘具足则能得定

  舍利弗说~“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不足,不能得定”。这里就把能得定和不能得定的原因说清楚了。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了解到佛法是非常辩证的,佛法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佛法是缘起论,离开缘起的理论就不是佛法。缘就是条件,种种条件具足了,事物就出生,条件不具足,事物就不出生,条件变化了事物就变化。修定也是这样,能不能得定也是根据因缘,得定的条件具足了自然会入定。

  数息观能止妄念,妄念止住了就得定

  拿今天讲的数息观来说,数息观不过是你利用的一个工具。其实所有的观全都是工具,如果你利用这个工具达到了得定的条件,什么条件啊?就是止住妄念,妄念止住了就得定,并不是另外还可以拿到一个定。假如条件破坏了,妄念开始是止住了,但心力不强,功夫不深,又起妄念了,那么定就破坏了,所以条件变化,事物就发生变化。

  聪明亦难找到真理,舍利弗依缘起论悟道

  “舍利弗依缘起偈悟道,诸法从缘起,止观亦如是”。舍利弗原是印度很有名、非常有智慧的一个外道,当时印度一带都是婆罗门教,像这样子有智慧聪明的人,也没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马胜比丘,看见马胜比丘威仪很好,一路走一路在背诵,就问“你的师父是谁?”说“我师父是释迦如来。”“你的师父常说什么法?”马胜比丘就把缘起偈唸给他听,这个偈就是“诸法从缘起……”,舍利弗听了就悟道了。他想“我修行这么多年,有的问题还搞不清楚,听了这首偈一切都明白了。”所以他约了目犍连领着他们的五百个弟子到佛那里去皈依。

  佛弟子应边走边诵边思维,

  或随自己的呼吸而修观

  这一段事迹,佛弟子一般都知道,从这段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佛弟子休息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应该干些什么?如来讲过:“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就做这两件事。诵就是背诵,背诵从佛那里听来的颂子,边走边诵边思维。或者你修禅,那么路上走怎么修禅?可以修观息,如来对弟子的要求就是进也安般,出也安般,走也安般,随时随刻都要修观息。修观息是最方便的,因为人随时随刻都在呼吸,你在呼吸你就可以观呼吸,所有佛弟子都应该这样的。

  佛门的歪风邪气、邪知邪见使佛弟子

  逐渐离开了法,这就是消灭法的缘

  第二,佛讲的是缘起论,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说法49年,从此佛教就兴起来了,也是根据缘;佛教发展到今天慢慢慢慢衰落了,最后还会灭,也是根据缘。法不会自己消灭,一定有消灭法的缘,也就是消灭法的条件。现在这种种歪风邪气、邪知邪见,使得佛弟子逐渐离开了法,认为法是不重要的,这样就是把法灭掉的条件。

  不需要法的人在相互影响下不断扩大,

  最后导致佛法在娑婆世界全部消灭

  是谁把法消灭了?很清楚,是佛弟子把法消灭的。谁把法灭掉谁背因果,灭法罪是很重的。一个佛弟子对法不重视、不需要,那么佛法就被他消灭了。你个人听不到法,法在你个人身上已经灭掉了;你劝别人用不着听法,修行只要一句,别人照你的做,那么法在别人身上也灭了;一百个人这么做,法在一百个人身上灭了;那么互相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最后法在娑婆世界全部消灭掉。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7)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5

  佛法的衰落是由于魔王进入了佛门,

  佛门内部腐化、内部变质造成的

  提要:

  ◆ 佛弟子应护持正法,对正法起破坏作用的人能称高僧大德吗

  ◆ 发心不能靠冲动,要长期挑起护持正法的重担,更不能参加到破坏正法

  的队伍里去

  ◆ 懂了法,有了觉悟,如果不按法义去做,佛法的气味就不浓了

  ◆ 佛法的衰落是由于魔王进入了佛门,佛门内部腐化、内部变质造成的

  ◆ 哪儿佛事最忙、红包包最多、衣单费最高,人就往哪儿跑,就是这样造

  成了法的衰落

  佛弟子应护持正法,对正法起破坏作用

  的人能称高僧大德吗

  咱们每个佛弟子愿意不愿意出现这种情况假如你认为这样不好,应该正法久住,那么你怎么不说话、不起来保护呢?心里反对,背后说几句牢骚话,有什么用?“现在没办法,没办法,这样搞下去,法就灭了。”当面不敢说话背后说给谁听啊?小老鼠听见了也不会怕,因为老鼠听不懂人话。

  为什么不挺出来说话?“说不得说不得一说要背罪过”。背啥罪过?“高僧大德,说不得”,这些人败坏了佛教,高在哪里?大在哪里?魔王还会变化成如来。

  发心不能靠冲动,要长期挑起护持正法的重担,

  更不能参加到破坏正法的队伍里去

  应该要保护法,不要让佛法消灭,要让正法久住,这才是佛弟子的本色。这不是凭一时发心,一时冲动,敢说几句话,而是要靠长期发心,长期起来说话,要跟这些败坏佛门的现象作持久战。有人发心是5分钟热度,发心敢说话了,没多久又自我怀疑:我是小巴拉子、小居士、小和尚,是不是应该我说啊?当然佛门里的各位长老他们会管的。如果能依戒为师,提倡讲经说法,正法兴起来了,也是他们管好的;佛法消灭了,也是他们管坏的。

  他是佛弟子,你也是佛弟子,佛门平等,佛弟子都应该护持正法,所以咱们佛弟子都要挑起护持正法的重担,绝对不能成为促使法灭掉的因缘。佛门有人搞腐败,你有能力就说一说,管一管,至少你不要受影响,更不应该参加到里面去。

  懂了法,有了觉悟,如果不按法义去做,

  佛法的气味就不浓了

  释迦佛所说的法都很具体的,尤其是戒律,一条一条非常具体,还有禅定怎么修,也非常具体。你懂了法有了觉悟,应该照法义去做,如果你不做,他也不做,那么佛教的气味就不浓了。

  佛法的衰落是由于魔王进入了佛门,

  佛门内部腐化、内部变质造成的

  另一方面,种种歪风邪气、释迦佛不允许佛弟子做的事,有些人却在拼命地做,就等于在佛教里加入了另外一种气味,佛教原来的香味闻不到了,闻到的却是臭气,最可怕的就是佛门内部变质,内部腐化。魔王波旬讲过,如来在世,我没有能力破坏你的法,如来涅槃我就要化成比丘的形象破坏你的法。那不是说得很清楚吗?佛法的衰落就是由于魔王进入佛门,佛门内部腐化,内部变质造成的。

  哪儿佛事最忙、红包包最多、衣单费最高,人就往哪儿跑,

  就是这样造成了佛法的衰落

  归纳起来魔无非是两种手段,一种手段是名和利来引诱你,现在哪儿红包包最多,做佛事最忙,哪儿出家人也多,都被勾过去了。我从前在陕西一个寺院讲经,那个庙贴出一个公告,非但不做佛事,还不准抽签,专门讲修行。当然生活很苦,仅仅靠居士们拿一些面条什么,以及靠海外一点资助啊。海外人最多拿出钱来盖庙,所以他们庙盖得挺好,可是没人。当家说:“唉!没办法,没办法,留不住人啊。这些小和尚本来挺发心的,一个个全跑光了。”

  你们专修班,当初衣单费可能只有30元,如果别的地方300元,这儿30元,一点油水也没有,我留着干什么?根本没有考虑我是来学法的。而且你要钱干嘛呢?这儿有吃又有穿,连上厕所的草纸都是供应的。(众笑)我口袋里的钱用来用去用不掉,我真搞不懂你要钱干嘛?法就是这样灭掉的!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8)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5

  因缘具备,定道必成,若因加持而得些微好处,

  亦不能长久,故不可偷懒贪便易

  提要:

  ◆ 历史上可怕的灭法动乱也没有把法灭掉,若是以佛弟子的身份,鼓动大家

  不要法,那法就灭了

  ◆ 因缘具备,定道必成,若因加持而得些微好处,亦不能长久,故不可偷懒

  便易

  ◆ 懒惰贪方便的人,得到了第一二步,第三步就得不到了,哪会稳当?否则

  释迦佛也不用说精进波罗密了

  ◆ 娑婆世界有坏人也有好人,不能因为恨某一个人,就把娑婆世界全盘否定了

  历史上可怕的灭法动乱也没有把法灭掉,

  若是以佛弟子的身份,鼓动大家不要法,那法就灭了

  历史上环境再恶劣也没有把法灭掉,三武灭佛也没有把法灭掉,惊天动地的十年动乱,真可怖啊,法也没有灭掉。佛门外面的人没有能力灭掉法,佛门里面的人腐败必然会灭掉法,所以咱们千万不可以去干灭法的工作,成为一个灭法的缘。

  第二种手段就是以佛弟子身份尤其是出家人的形象出现,去鼓动大家不要法。大家都不要法,法就灭了。

  因缘具备,定道必成,若因加持而得些微好处,

  亦不能长久,故不可偷懒贪便易

  舍利弗依缘起偈悟道,诸法从缘起,止观亦如是,我们修止观也是如此,“因缘具备,定道必成,若因缘不具,得些微好处,多由加持力得”,假如你因缘不具足,去修止观也会带给你好处,一种是偶然性,一种是靠加持力。加持力不是你自己的力量,也不会长久的,如果加持力能够长久,本人也不要修了。加持的作用,是使你在加持力量下得到些好处,更主要的是培养你信心。可是有的人一得到加持他就懒惰,他忙着求加持,你老是搞这一套是靠不住的,也有点偏向于愚。因缘不具足而得的定大多数是由加持力得到。

  “一起之后便不再现”,这种好的境界一来,使你心情好了,那不是自己的力量啊,不能自己作主,你自己力量自己可以作主,“故不可偷懒贪便易”,便是方便,易是容易,这是能海上师特别教导修行人不能懒惰,不能贪方便,不能贪容易,也等于说贪方便贪容易就是懒惰的人。

  懒惰贪方便的人,得到了第一二步,第三步就得不到了,

  哪会稳当?否则释迦佛也不用说精进波罗密了

  从前我看节日的游行队伍表演踩高跷,一个懒汉,一个大饼穿根线挂在脖子上,你要吃,把头低下来就能吃,多方便多容易啊,可是吃了两口,第三口就再也吃不到了。修行人贪方便容易,得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就得不到了,哪有方便、容易能修行成就的,那释迦佛也不用说精进波罗密了。还说稳当,那变了懒惰的人最最稳当!

  运动员去比赛跳高,一个人贪方便、容易,平时训练高度只有那么一点,稍微用一点力就行了,另外一个人高度定得很高,要想跳过去就得不懒惰,得天天练,结果练的人拿金牌。有些懒惰的修行人不想提高自己,竟然还想跳到极乐世界去。

  娑婆世界有坏人也有好人,不能因为恨某一个人,

  就把娑婆世界全盘否定了

  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说:当初因为阿阇世王把父亲关起来要饿死他,后来发现母亲暗地里送东西给父亲吃,就把母亲也关起来。他们俩人没有关起来前跟着如来修行,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了。自己现在快要死了,所以向如来提出来:我儿子太坏了,我不愿意留在娑婆世界,因为娑婆世界的人心太坏了。

  其实这话也不对,娑婆世界有坏人也有好人啊,比如说从前有人说,“宁波人最坏,绍兴人最刁”,不对的嘛,宁波绍兴也有好人啊,你是哪儿的?“我是上海人”,上海不见得没坏人啊!可是由于她受儿子的刺激太深了,所以观念就有点偏了。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9)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5

  修行必须以自力来具足戒定慧的缘,

  而达到成就

  提要:

  ◆ 佛说往生极乐世界要修十六观,要有相当修行的基础才能抓一句方便

  ◆ 修好慈悲喜舍,才能心无量,对佛号种种功德能理解清楚,修行的作用

  才能提得起来

  ◆ 不懂法,法就不起作用,修行度众生也不起作用了,法也就灭了

  ◆ 要稳当就不能贪简单方便,二条腿总比一条腿稳当

  ◆ 有了懒惰的理由,佛的话就听不进去了题

  ◆ 修行必须以自力来具足戒定慧的缘,而达到成就

  佛说往生极乐世界要修十六观,

  要有相当修行的基础才能抓一句方便

  如来为了满足她的愿望,显神通,十方净土都给她看。她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来就叫她修十六观。《佛说阿弥陀经》讲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也是到有相当的基础的时候,你再去抓一句方便。好比你首先要知道美国的英文名字怎么拼,这个基础有了,再给你方便,告诉你缩写是U.S.A,刚刚接触外语的小学生,ABCD也没有搞懂,拼音也没有学会,就给他一个字母一个点,他懂什么啊?

  修好慈悲喜舍,才能心无量,对佛号种种功德能理解清楚,

  修行的作用才能提得起来

  你要修阿弥陀佛法门,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戒定慧的功德、断智悲的功德都要理解得清清楚楚,你自己在修行中也要有体会,特别是每尊佛佛号里面的特殊成就全要知道。阿弥陀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你对无量理解的很深,也懂得无量里包括了很多法,起码应该懂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那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把无量寿无量光、慈悲喜舍、戒定慧,种种法义的作用提得起来。

  不懂法,法就不起作用,

  修行度众生也不起作用了,法也就灭了

  现在人是只知道阿弥陀佛,连“无量”他都不知道,更别说法义了。有一次旅游的问导游“阿弥陀”啥意思?导游说“意思就是谢谢你”,哪可以只要一句样样不懂呢?

  魔王波旬最希望佛弟子不懂法,不懂法,法就不起作用,你的修行也不起作用了,度众生也不起作用,什么都不起作用了。等到不起作用的时候法就灭掉了,法灭不是说经书烧光了,经书你看不懂,也是灭掉啦!留下来佛像、菩萨像变了艺术品,房子变了文物馆,即使还有出家人可是全不懂佛法,法没了,佛法就灭掉了。

  要稳当就不能贪简单方便,

  二条腿总比一条腿稳当

  其实越是方便越是简单越不稳当,如果你要稳当就不能贪简单方便。两条腿的人跑起来就比一条腿的快,四个轮子的汽车开起来总比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快,两个轮子自行车总比杂技演员骑的一个轮子的自行车快。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不要说平路,就说山路它都可以骑,一个轮子的自行车,杂技演员只能在舞台上转几转啊,哪有越简单越稳当的?

  有了懒惰的理由,佛的话就听不进去了

  为什么有人宣扬简单方便,这么多人高兴,信仰啊,现在跟从的人越来越多了?很简单,众生有懒惰的习性,有个懒惰的方法他就喜欢听。好比贪吃的人,你有吃的东西他就听你的。有人对病人说:“你身体虚,营养不够啊,要多吃营养。”就很容易听进去了。老婆说:“医生叫你肉要少吃。”他听不进去,正好像现在简单方便的牌子一竖,贪懒的也有理由懒惰,佛的话就听不进去了。

  修行必须以自力来具足

  戒定慧的缘,而达到成就

  能海上师说“不可偷懒贪便易,必以自力具备诸缘”,必须以自己的力量去具备各种缘,拿修行人来说,要想成就必须具备什么缘?归纳起来戒定慧,这个缘总要具备。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10)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5

  三学全备为佛之总教

  提要:

  ◆ 修行不能无因缺缘,应以戒定慧三学互为因缘

  ◆ 缘具则成就顺易迅速,虽用功而少深入,好学而不认真,也就造成了

  成就困难

  ◆ 进步慢本身就是下堕,表面修行的人,很难觉悟到自己的不认真和不深入

  ◆ 三学全备为佛之总教

  ◆ 宗派也要三学具备,后世人往往会把宗派搞成片面

  ◆ 无因缺缘或非因非缘,闻思修互不关联,你想得到成就是不可能的

  不能无因缺缘~修定不得好处,皆因缘不具。戒定慧三学互为因缘,缘具则成就顺易迅速,三学全备为佛之总教

  或非因非缘~谓闻思修互不关联,佛所教组织完全,乃是因是缘

  或坐待其成~不备资粮

  或以单独一法,欲其具足成就,自然圆满得定得果~欲持一法门便望得定,如单干户收获甚少

  修行不能无因缺缘,应以戒定慧三学互为因缘

  “不能无因缺缘~修定不得好处皆因缘不具,戒定慧三学互为因缘”,互为因缘就是互相促进。持戒的人心容易定;修定的人持戒更有力量,因为他心能够定得住,不容易犯戒;多听法,有了智慧,就有了觉悟,就会促进他去持戒修定;你肯持戒修定本身就是有智慧的表现,你持戒修禅定,修到后来能够开发根本智,这就是互为因缘。

  缘具则成就顺易迅速,虽用功而少深入,

  好学而不认真,也就造成了成就困难

  “缘具则成就顺易迅速”,因缘具足了成就就很顺利、容易,很迅速。有的人很用功,也能持久,也在进步,可是他进步不快,因为缺少了一个缘:缺少深入。有的人很好学,又能天天修,可是不够认真。如果不认真,不但不提高反而下堕。

  进步慢本身就是下堕,表面修行的人,

  很难觉悟到自己的不认真和不深入

  修行人自以为没什么堕落,其实进步慢本身就是堕落,因为你本来进步快一点可以达到十分,那么你进步慢只到五分,那不是下堕了?所以修行到后来,往往表面上天天在修行,就只一个形式,很难觉悟自己到底认真不认真,深入不深入,到底有没有在抓?要进步快,还得要有进步快的缘啊!缺少进步快的缘,你进步也不可能快啊!

  三学全备为佛之总教

  “三学全备为佛之总教”,佛说法四十九年,总的教法就是教导众生三学具备。所以我们讲禅定,就必须要听法,法就是慧。要懂得持戒的好处,至少不要做杀盗YIN妄酒的事情,三学要齐备。

  宗派也要三学具备,

  后世人往往会把宗派搞成片面

  佛教传到中国后分了宗派,宗派有宗派的特色,慢慢三学就不全了。有的光讲理论,从不修禅定;有的口说大话,堕入顽空,连戒也不持;有持戒持得很好,讲法讲不来,三学不全了。所以对中国佛教的宗派要一分为二来看,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如果宗派都发展成圆满,三学都具备,这就对了,可是偏偏后世的人把自己的宗派越搞越片面。所以这儿讲:

  无因缺缘或非因非缘,闻思修互不关联,

  你想得到成就是不可能的

  “不能无因缺缘”。咱们修行成就或者是入定,这个因跟缘就是戒定慧全要,缺少了就不行。“或非因非缘”,如果不是入定的因,也不是入定的缘,或者说不是成就的因、成就的缘,你想成就,或者入定那不可能的。

  “谓闻思修互不关联。”闻思修不全,互相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听了法也不照法义去想,或者自己胡思乱想。不根据法义去想,你怎么修呢?还有的人听法也不感兴趣,虽然耳朵在听法,心里却在想自己的一套,等于没听。听到了法,心里在想:“这句话可能不对吧?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呢?”法师讲的到底对不对,不是根据你想的,要根据经书上讲的来辨别他有没有讲错。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11)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5

  听了法不思,更不从再再思维中去修,

  不思不修,这些都是非因非缘

  提要:

  ◆ 把我见放到法里去研究,连法师也很难解答你的问题

  ◆ 听了法不思,更不从再再思维中去修,不思不修,这些都是非因非缘

  ◆ 依靠组织完全的、圆满的法,才是你将来成就的因和缘

  ◆ 坐待其成的人,等轿车接到彼岸,整天枯坐求开悟

  ◆ 学生哪能知道老师开悟了,身心不定的人岂能自说开悟

  ◆ 没开悟的人去印证没开悟的人,结果两个人都变成“开悟”了

  把我见放到法里去研究,

  连法师也很难解答你的问题

  又听到一句话:“这句话我很难同意,暂时放一放吧,让我再考虑考虑。”或者听听法打打妄想,那就等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听了也没有印象。听完以后大量时间以我见、我自己所想的一套放进去研究,研究到后来,有许多问题搞不通那么去问法师,法师也回答不出来,因为法师没有学过你这一套,法师学的是佛学呀!

  听了法不思,更不从再再思维中去修,

  不思不修,这些都是非因非缘

  有的听了也不去思,请他讲一点法呢?他自己不思维法义,全照我讲过的讲,连比喻、故事也照搬。有的人说:“老师这句法可真对啊!”还有呢?记不得了,他不过记了一句。

  修呢?“再再思维曰修”,还没有想通的问题,你根据法义好好地去想,这就是修。可是有人懒得想,不懂就不懂呗,法继续听下去,只听而不想,更谈不上一再一再地去想。闻法以后,不根据法义去思,也不根据法依教奉行,天天盲修瞎练,这些都是非因非缘。

  依靠组织完全的、圆满的法,

  才是你将来成就的因和缘

  佛所教组织完全,乃是因是缘,佛所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以闻思修来说,组织是完全的,佛经的组织也是完全,仪轨组织也是完全。依靠完全组织起来的圆满的法,才能够叫“是因是缘”,这就是你将来成就的因,这就是你将来成就的缘。

  坐待其成的人,等轿车接到彼岸,

  整天枯坐求开悟

  也不能“坐待其成”,希望自己成就,希望自己得定,希望自己一步步提高。可是他的希望没有变成努力,只是等待。佛讲法是为了我们铺平道路,路铺平了,你不往前走,你光是在原地等待,这不是空掉了?你等吧!释迦佛也不会开一辆最新式的轿车来接你到彼岸。

  现在坐待其成的很多呢,有一种认为开悟后样样都明白了,我又何必现在这么辛苦去学去修?那么整天枯坐以求开悟。那么你不学外语,开悟后你能懂英语,能懂法语吗?

  学生哪能知道老师开悟了,

  身心不定的人岂能自说开悟

  我是不知道如今有几个人开悟,几乎是没听到。我只听到一个,是他学生说他开悟的,是个脸上发黑、跷起二郎腿抖的人。我就研究了,学生怎么能够知道老师开悟?那么学生的水平比老师高喽?假如不是学生说的,是他本人说的,你又怎么知道你自己开悟啦?禅宗是离语言文字,真是开悟的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你也讲不出来。你讲不出来,别人怎么知道你开悟了?

  没开悟的人去印证没开悟的人,

  结果两个人都变成“开悟”了

  现在还有所谓的“印证”,那么印证的人自己开悟了没有?不要没开悟的人去印证没开悟的人,结果两个人都变成“开悟”了。也有人给我印证。那一年我在昭觉寺佛学院讲了两堂课,大家听得高兴啊,方丈室有一个年轻的小和尚,可能学了一点禅宗,来跟我说:“老师,你快要开悟了,就差这么一点点,所以我提醒你,你现在可不能骄傲,否则你就上不去了。”他给我印证“快要开悟了”,你不跟我讲,我会骄傲吗?你跟我一讲,我倒心动了。我只能朝他笑笑,真厉害!说得我来一句话也讲不出来。

  欲以单独一法,或持一法门,

  便望得定成就,如单干户收获甚少

  提要:

  ◆ 等到命终仍未开悟,还不如今世多学点法,智慧也就增长了

  ◆ 修行没资粮,唸佛起烦恼,等待临终求往生,去得了吗

  ◆ 欲以单独一法,或持一法门,便望得定成就,如单干户收获甚少

  ◆ 修好数息,观自身空,能飞腾虚空,如果这点叫圆满,那么腾空也成如来

  等到命终仍未开悟,

  还不如今世多学点法,智慧也就增长了

  你等啊等啊,假如你等到快要命终了,还没有开悟,那怎么办呢?那只好等来世了。那么你今世能够多学一点法,有什么吃亏呢?即使到临终的时候还没开悟,但是你法学到了,智慧增长了。

  修行没资粮,唸佛起烦恼,

  等待临终求往生,去得了吗

  还有一种也是坐着等,想等临终一刹那,凭一句佛号往生西方,可是你有没有具足资粮啊?有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别看他天天拿串念珠,心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唸两句佛号,夹两句闲话,再起起烦恼,能一心不乱吗?资粮不足你怎么往生?都是条件不具足,坐待其成,空想了!

  欲以单独一法,或持一法门,

  便望得定成就,如单干户收获甚少

  “或以单独一法,欲其具足成就,自然圆满,得定得果”,或者只有一个法就希望能够自然变成圆满的成就,或者希望以一个法得定得果。能海是师说:“欲持一法门便望得定,如单干户收获甚少”,他想只持一个法门,就希望得定,这好比单干户──一家一户单干的叫单干户,能干出什么大事啊?

  修好数息,观自身空,能飞腾虚空,

  如果这点叫圆满,那么腾空也成如来

  拿数息观来说,数息观修好了,全身气脉通达,再加上观自身空,修到后来能够飞腾虚空,如果这一点就叫圆满,那么应该叫你“腾空如来”。年轻人喜欢看米勒日巴的传记,米勒日巴的成就能在天空飞一圈,可是他师父却终身在做翻译工作,来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在我看起来,他师父真是了不起,也许他师父忙着法,没时间飞。我住的地方每天有饭吃,还要飞到上海去吃肯德鸡干什么?这是说说笑话,今天讲到这里。(回向)

  数 息 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12)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6

  欲持一个法门便望得定,如单干户,收获甚少

  提要:

  ◆ 欲持一个法门便望得定,如单干户,收获甚少

  ◆ 懒惰的人贪简单方便,即使有所收获,也不顶事

  ◆ 修行不能求速成,在僧团里修行能得大众的加持

  ◆ 好紧张的人爱孤独,个性出现问题,适应力就会很差

  ◆ 一个人用功容易不合群,释迦佛组织僧团就是要培养我们能合众

  初修定应发欢喜心~当思禅定对个人种种作用利益,能使身粗转细而起喜乐,思维由心力集中而起敏捷,能由定发慧,开发根本智,能断生死瀑流,胜一切动摇,佛言: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

  《大般若经》云~学禅波罗蜜能过欲界,除断五盖(贪、瞋、掉举、昏沉、疑),于四神足(欲念进慧)游戏神通,见闻佛法速得菩提

  能过欲界~欲界众生依欲而生,离饮食男女即出欲界,五欲为生死泥,佛教初禅即需离欲,离欲而生的喜乐即初禅

  断除五盖~断贪如脱奴,人有所贪即被彼奴役,追求财色是自己委身为奴。瞋如负债者,瞋起斗争杀害,皆是对人不起,如负人债。常畏见面索债,对治瞋恚,修四无量心

  欲持一个法门便望得定,如单干户,收获甚少

  上次讲到,能海上师说当时的风气“欲持一个法门便望得定,如单干户,收获甚少”,意思是说戒定慧不可分割,分割了就不圆满,互相之间得不到帮助,所得亦少。可是近代佛教的风气越来越偏向于只要一个法门,这可不是佛的意思,四宏誓愿里就说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多学一点就能多得到一点力量,多得到一点帮助。

  懒惰的人贪简单方便,即使有所收获,也不顶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向?因为某些人在大力提倡,逐渐扩大成为一种风气。也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懒惰的人贪简单方便;第二个,他集中力量搞一个法门,多多少少会获得些利益,他就高兴了,认为他走的路没错,其实根本不顶事!

  修行不能求速成,

  在僧团里修行能得大众的加持

  比如十年动乱的时候,出现一种“工农速成大学”,只要三年就毕业,但在实际工作中不顶事。现在凭这张毕业文书去应聘,肯定不会被录取的。

  单干户也是如此,从前农村要大家组成互助组、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单干户干不出什么大事,集体能办大事。比如你开一家 “夫妻老婆店”,开到后来仍然是一个老头子一个老太婆。把许多小店联合起来,资金也大,人也多,就能办出一些事情来。

  修行也是一样,在僧团里修行能得到大众的帮助,就叫得加持。有人喜欢一个人修,成了单干,这跟他的个性以及他受的影响都有关系,这些影响也是从老一代或者从看书得来的。

  好紧张的人爱孤独,个性出现问题,适应力就会很差

  人的个性本来就不同,我年轻时,一个女青年特地找上门来,求我给她做心理治疗。她一坐到陌生人的旁边,会紧张得发抖。她喜欢孤独,她说:“有些人在宿舍里老呆不住,总想往外跑,你把我一个人关在宿舍里十天,看看书,我觉得挺好嘛。”这就是个性问题。从心理学来看,这是病态,因为她适应力很差。后来我就给她做心理分析,原因是她从小缺乏母爱。

  一个人用功容易不合群,

  释迦佛组织僧团就是要培养我们能合众

  按照病态心理来说,孤独、沉思、幻想就容易构成精神病的基础。佛门里也常看到,有些人喜欢一个人用功,不喜欢合群,表面上看他真像一个修行人,其实你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他脾气非常古怪。释迦佛组织僧团就是要培养我们能合众的个性,个性是可以改善的。

  数 息 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13)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6

  能使身粗转细而起喜乐,

  思维由心力集中而起敏捷

  提要:

  ◆ 初修应发欢喜心,心怀慈悲,面带微笑,才是修行人的庄严

  ◆ 正法道场的修行人,来了就有缘

  ◆ 培养人才要自愿与强迫相结合

  ◆ 傲慢的人难留下,竟然想把办学演变成旅馆

  ◆ 修禅定要发欢喜心,当思禅定对个人种种作用利益

  ◆ 能使身粗转细而起喜乐,思维由心力集中而起敏捷

  初修应发欢喜心,心怀慈悲,

  面带微笑,才是修行人的庄严

  “初修定应发欢喜心”,聪明的同学能触类旁通,随时都可以用上这句话,比如初进佛门应发欢喜心,初学诵经应发欢喜心,初学禅定要发欢喜心,初次跟人见面要发欢喜心,不能唬着脸见面。佛门里讲庄严,不能理解成看见人不笑叫庄严,庄严应该是心怀慈悲,面带微笑。

  你们现在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真正要研究细的话,什么叫庄严也有一套学问了。佛教是非常灵活的,既要维持原则,又要有灵活度。

  正法道场的修行人,来了就有缘

  一开始就发欢喜心,你学起来又快又好,一开始就没有欢喜心,你肯一直学下去还有希望,总有一天你会欢喜。就怕半途也不知谁惹了他,或者听我讲法,听到哪一句话不高兴了,满脑子打主意“走吧走吧,我跟这儿没有缘”。没有缘你会来吗?是你自己把这么好的缘破坏了。欢喜是非常宝贵、非常重要的,老话说:千金难买一笑,可见得现在的众生烦恼太厉害了,非要看到红包包才肯笑。

  培养人才要自愿与强迫相结合

  学习也是如此,家里请了个钢琴老师,老师向家长诉苦:“没办法,你孩子不喜欢学钢琴,培养不出来啊。”所以培养你们成才,首先你们要欢喜,自愿跟强迫相结合才能培养得出来。办学是你自愿报名,你考虑好了,进来后就要遵守规章制度,这叫强迫。

  傲慢的人难留下,竟然想把办学演变成旅馆

  最近竟然出现一个学生不愿意遵守规章制度,她来的时候带点冲动,能够遇到这么好的地方,找到明师,激动啊。可她个性傲慢,我有时到女众部来转一转,看她总是一个人坐在那里用功,很像修行人的样子,其实她是不合众,好像这些同学都不配跟她讲话。我当时也没批评她,因为批评傲慢的人就等于赶她走了。

  最后她仍然想走,说了一句:“想走的人,你们何必劝导她留下来呢?要来就来,要走就走,这样岂不自在?”我就当众解答这个问题,“要来就来,要走就走,那岂不成了旅馆了吗?”

  所以初发欢喜心是非常宝贵的,不要把自己的欢喜心破坏了,自己的烦恼总要抑制抑制,人贵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要听烦恼的使唤。

  修禅定要发欢喜心,

  当思禅定对个人种种作用利益

  怎么发欢喜心呢?“当思禅定对个人种种作用利益”,现在的众生叫他干什么事,他首先考虑:对我有什么好处?有好处就干,没好处不干。刚改革开放时,有一次我请合作社配锁的给我家的门锁开一开,他说:“下班了。”我说“咱们有难处,请你帮帮忙,为人民服务嘛。”“现在还讲为人民服务?”

  最近看到一幅漫画,在法官面前,一个贪官说:“全是他们给我钞票,害得我犯法。”行贿的人说:“我不给他红包包,他不给我办事啊!”既然大家想得好处,这里我就先给大家讲点禅定的好处。

  能使身粗转细而起喜乐,

  思维由心力集中而起敏捷

  “能使身粗转细而起喜乐”,粗身转细身,粗心转细心,修禅定就能转,转细了,喜乐就起来了,“思维由心力集中而起敏捷”,修禅定使心力集中,那么思维就敏捷了。

  我的福气没有你们好,我从年轻到现在管的事太多了,脑子一直没停过,除了为三宝办事──当年五台山清凉桥以及其它寺院有所需要,我就从上海采购邮寄过去,后来又是讲法办学,要应付各种各样人和环境,而且环境、人际关系也没有你们好,经常遭受到排挤、打击,受到种种刺激,办事业都是白手起家。

  当年我单枪匹马闯天下,没有这么好的福气让我脑子休息休息,培养怎么样集中心力。年轻时也没有让年轻居士学法的佛学院,我想找份佛教图书馆保管图书的工作,可以让我在里面看书,也没找到。

  数 息 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14)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6

  由定发慧,能断生死流

  提要:

  ◆ 动脑筋培养了敏捷,也会养成止不住的坏习惯

  ◆ 由定发慧,能断生死流

  ◆ 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

  ◆ 降伏外道何用显神通,但自己也得有修行功德

  ◆ 学禅波罗蜜能过欲界

  动脑筋培养了敏捷,

  也会养成止不住的坏习惯

  说:“老师你现在讲法很灵活、脑子很敏捷啊!”这是通过另外一条路线,就是样样都要我动脑筋,锻炼出来的。可是这条路线会带来脑子的损伤,会养成一动脑子就不容易控制住的习气。你们这么年轻,有这么好的因缘环境,所以你们以后会超过我的。我年轻时就常讲:“你们年轻人福气比我好,我给你们铺平了路,最后成功还是你们的。”不过我见到了能海上师,这一点我的福气比你们大。

  由定发慧,能断生死流

  “能由定发慧,开发根本智能断生死瀑流!”众生无始以来一直在生死流转做老众生,称为生死瀑流,瀑布冲下来,很难切得断,可是修禅定就能断掉生死。

  “胜一切动摇”,修禅定是不动不摇,胜过一切动摇。听说练气功的有时还会翻跟斗,最明显就是自发功,开始是头动,慢慢身体也动,动得厉害还歇斯底里叫。从前有一个来学禅定的,他的气功老师跟他说:“你去学禅定很好,这是无上功法。我过去教你这些功法是动的,你先练动后练静,我给你打好基础了。”当然他不肯否定自己,但至少他能崇敬佛门、崇敬禅。总的说,佛教禅定出生死轮回,外道不能出生死轮回。

  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

  “佛言: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大小二乘的一切功德全由定生。一个佛弟子善根好,很虔诚,很有信心,对佛菩萨恭敬,假如不修禅定,可惜不可惜呢?也讲不通啊。你去劝他,他回答你:“咱们用不着”,你就拿他没办法。

  降伏外道何用显神通,但自己也得有修行功德

  我讲个小插曲,当年我初到四川成都,昭觉寺佛学院刚刚开始办,还没有正规化,讲佛学老师只有一个。我讲法的时候,有个语文老师在很用功地记,我以为他在记我讲的,谁知道他是写了几个问题要我解答。其中一个:“古来大德都主张不要显神通,傅老师也不主张显神通,现在魔道当世,外道猖獗,为何不显显神通让他们信佛啊!请傅老师解答。”

  我就给他解答:杀鸡何用牛刀?这些外道,如果他没本事,你只要给他讲点佛法,他就听得很喜欢,就信佛了;如果他有功夫,他们就会测你的功底怎么样,你确实有禅定功夫,他远远的就有感觉。凡是我碰到的大气功师,走到我面前,都是合掌当胸,恭恭敬敬的:“久仰大名。”就怕你自己没功夫。

  我们要有志气,自己要了生死、成佛,还要有伟大的理想,能使娑婆世界的佛教事业兴起来。广度众生,我们自己先要具备修行功德!要降伏外道也得自己有水平啊。

  学禅波罗蜜能过欲界

  “《大般若经》云:学禅波罗蜜能过欲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人间的人──我们就是欲界的人,还有欲界的天人。欲界再上面是色界、无色界。学禅定能超过欲界,命终升到色界天,不会留在欲界,除非你发愿转世,留在娑婆世界继续度众生。

  数 息 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15)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6

  修四神足,能游戏神通,

  见闻佛法,速得菩提

  提要:

  ◆ 禅定能除断五盖,人到老年再加病苦,障碍就多了

  ◆ 禅定克服了最难克服的昏沉与掉举,你这位菩萨就能远行了

  ◆ 世缘太多,修行的缘就不足了

  ◆ 修四神足,能游戏神通,见闻佛法,速得菩提

  ◆ 欲界众生依欲而生,能离饮食男女的欲,即出欲界

  禅定能除断五盖,人到老年再加病苦,障碍就多了

  “除断五盖”,什么是五盖?“贪、瞋、掉举、昏沉、疑”。要断除五盖,最后还是要靠禅定。就说五盖中最最难断的昏沉和掉举吧。我年轻时,一般都是睡得少,十一点钟睡,两点钟就起来修禅定。可是一到老年,老年人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老年的苦再加一个病苦,那可苦了,病是最苦最苦的。

  说“你是禅定老师,很多学生修修禅定,病都好了,你怎么对自己的病没有办法呢?”前几年我生过带状疱疹,疼起来真厉害,只能在床上滚来滚去,我坐都坐不起来,叫我怎么修禅定啊!还好我看得及时。现在又有高血压,真叫“业障”。所以我现在睡眠不足,禅定就要昏沉,昏沉归昏沉,我心里还是有数的。

  还有掉举,脑子总在想问题,一空下来就打妄想,已经养成打妄想的习气了,一会儿想到童年,一会儿想想现在,一会儿想想明天,跟现在没关系也会想出来,有事情要想,没事情还是要想。

  禅定克服了最难克服的昏沉与掉举,

  你这位菩萨就能远行了

  昏沉掉举是最难战胜的,如果你战胜了昏沉掉举,你就是五地菩萨,叫难胜地。菩萨十地用六波罗蜜来配,初地主要是修布施,二地主要修持戒;三地主要修忍辱,忍辱修得好,就能发光,称发光地;四地主要修精进;五地主要修禅定,你能在禅定中战胜昏沉和掉举就登五地;到了六地你就有本事走远路;第七地,你看不见的境界都现前了;一过八地,成佛就快;超九地就登佛地。每一地都有具体的修法。这些修法,《文殊法》里全有,你修法上圆满了,你就登某地,不是谁给你什么证书,是你自己心中有数的。

  世缘太多,修行的缘就不足了

  可惜我前世福报培得太差,七十岁才跟你们有缘。假如我现在是四十岁,这多好啊!咱们干脆就专门修初地,登了初地,再修二地,这完全可以做到的嘛!可惜过去浪费了太多的青春时光,就是忙点世间上好事,好事要忙,但不能了生死啊。

  修四神足,能游戏神通,见闻佛法,速得菩提

  “于四神足”,四神足是修神通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在三十七道品里又称四如意足,就是“欲念进慧”这四个内容。“游戏神通”,为什么神通称为游戏?叫你不要去执著它呀,游戏神通也等于游戏人间了。“见闻佛法速得菩提”,禅定不光能使你见闻一切佛法的境界,还能使你很快地亲证到菩提,菩提就是成佛。

  欲界众生依欲而生,

  能离饮食男女的欲,即出欲界

  “能过欲界~欲界众生依欲而生”,欲界的众生都依靠欲而生存,依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而生存。稍微离开一点欲,就过不过去,他会说“做人总是要享受啊!”如果你硬是逼他离开欲,他就会回答你:还不如死的好。打个比方,粪缸里的蛆是靠粪水生存的,如果你好心把它放到清水里去,它就活不长了。所以劝人修行很难啊!

  “离饮食男女即出欲界”,欲界最最主要的就是两个欲:饮食和男女。人如果修养品德不高,也不信佛,留下来的就是这两个东西,跟牛马差不多。畜生道就是唯知水草与YIN欲,水草就是饮食,YIN欲就是男女。这两种欲最最厉害,很难拔得掉。外道是硬拔,所谓不吃烟火食,断七情六欲。可是外道这么做不断种子,仍然不能了生死。

  如果人离开了饮食跟男女,就能出欲界。我们现在就是朝这条路线去修。过午不食就是离开对饮食的贪,吃饭还是要吃的,为了养活身命,但不要贪吃;要断男女,就要切断种种的爱。

  数 息 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16)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6

  掉进五欲生死的泥沼里,就跳不出来,

  只有紧紧抓住佛法,善知识才能把你拉上来

  提要:

  ◆ 出家就是为出三界,爱欲不断,难出欲界

  ◆ 过去世下了种子,今世因缘成熟,就会起爱,不断爱欲,生死了不脱

  ◆ 掉进五欲生死的泥沼里,就跳不出来,只有紧紧抓住佛法,善知识才能把

  你拉上来

  ◆ 安居里精进修行,瘦了,在用功;胖了,在睡懒觉

  ◆ 初禅即需离欲,离欲而生的喜乐即初禅

  ◆ 人有所贪,即被贪所奴役,烦恼做了主人,明知贪不好却还是要去贪

  出家就是为出三界,爱欲不断,难出欲界

  出家就是为出三界,首先要出欲界。所以出家人过午不食,如果有水平了,日中一食,再有水平,不定时食,有吃就吃个饱,没吃就饿个两三天,一点不贪的。还要断爱,出家人连朵花都不能爱,要那么严格。有人看见一朵花真喜欢啊,就摘下来,插在自己的寮房里,天天看,他不供佛,供自己,那就不对了,应该供佛,就跟你的贪爱没关系了。

  过去世下了种子,今世因缘成熟,

  就会起爱,不断爱欲,生死了不脱

  老话说,夫妻是五百年前的因缘。走在马路上本来不认得,他看看你,你朝他笑笑,五百年后就做夫妻,结果娶的是麻子、瞎子、龅牙。说“这么难看,你怎么也要”,有缘啊,因为五百年前这个人长得漂亮,你一欢喜,五百年以后,因缘成熟了,变了这么难看,也照样喜欢,这是种子关系!不切断这个,生死了不脱。

  掉进五欲生死的泥沼里,就跳不出来,

  只有紧紧抓住佛法,善知识才能把你拉上来

  “五欲为生死泥”,泥真可怕,一踩下去就把你粘住了,尤其可怕的是泥沼,底下很深,一掉进去根本没有办法站起来,像浆糊那样的泥就把你包围住。这时你不能动,一动就往下掉,只有一个办法,向旁边的人求救。

  怎么救他呢?第一叫他:“你别动”,因为你已经掉在泥沼里了,好比你们来佛学苑求救,第一步告诉你“你别动,别往世俗里跑了!”第二步给他一根长竹竿,叫他两只手抓住,好比你们来佛学苑了,给你法的长竹竿,你赶快抓住。第三步,岸上的人把他拖上来,好比自己苦恼的时候,别狂妄自大,以为靠自己能跳出来,还是要靠善知识。五欲就是生死的泥,你掉在五欲的泥里,生死就跳不出来。

  安居里精进修行,瘦了,在用功;

  胖了,在睡懒觉

  咱们这次在九峰寺天天诵经、修禅定,算下来一天要修五次。有人说这种安排很合理,排得很紧,没时间打妄想。昨天还有人说,我们这样子可能比外边的安居还用功。

  现在有些地方安居变了样,形式样样都做到,也给你划个范围,不能出去,可是里边在休养,哈哈笑笑。全搞错了!安居主要是为了用功,要了生死,为了防止你关不住,所以给你划一个界。

  但是有的地方,界也划得太大了,比如在成都安居的,他划到整个成都市,也太大了。

  我年轻时,上海有个道场,到了安居圆满这一天,凡是安居的人,都要用这么粗的大秤秤一秤。如果你瘦了,说明你在用功;你胖了,这三个月吃饱了在睡懒觉。

  初禅即需离欲,离欲而生的喜乐即初禅

  “佛教初禅即需离欲”,初禅又叫离生喜乐定,离欲恶不善法,才能入“离生喜乐定”,离就是离开五欲。“离欲而生的喜乐即初禅”,离开五欲而产生的身心喜乐,由这个乐而入的定就叫初禅。

  人有所贪,即被贪所奴役,

  烦恼做了主人,明知贪不好却还是要去贪

  下讲“断除五盖”,五盖就是贪、瞋、掉举、昏沉、疑。能海上师说:“断贪如脱奴,人有所贪即被彼奴役,追求财色是自己委身为奴。” 人有贪,就是被贪所奴役,把贪五欲的心断掉,就脱离了做奴隶的苦了。有人说“我听法听得久了,我也懂的,可贪来了,我还是要去贪。”因为你没有自己作主的能力,烦恼在做主人,你必须听它话,否则你就不高兴,因为主人要打你。

  能对每个人都修慈悲心,

  你的心就无量了

  提要:

  ◆ 五欲以财色为首,“饱暖思YIN欲”,甘愿做追求财色的奴隶

  ◆ 瞋心起斗争,伤害了人,如负人债,就怕别人向你索债

  ◆ 对治瞋恚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能对每个人都修慈悲心,你的心就无量了

  五欲以财色为首,“饱暖思YIN欲”,

  甘愿做追求财色的奴隶

  五欲以财色为首。现在人贪钞票贪得厉害,有幅漫画,电视里放的是贪官被抓被判刑,可是看电视的人,屁股后面口袋里全是钞票,他一边看电视一边手去抓钞票。现在就是这情况,报纸上经常公布,哪个贪官被枪毙了,外边的人想,被枪毙是他,我是我,这就已经做了贪的奴隶了。

  贪色,财跟色离不开的,古人说,“饱暖思YIN欲”,有了钱就想娶几个老婆。刚刚开放的时候,我在上海,里弄里听到两个妇女在说话,一个说:“你千万不要叫你的先生发财,他发了财,娶了小老婆,就没有你了。”财与色是连在一起的,你要再娶一个老婆,没有钱怎么娶啊?你不贪污哪来钞票啊?报上统计,凡是贪官,绝大多数都跟女人有不正当关系。拼命的追求财色,自己甘心情愿做贪的奴隶。

  瞋心起斗争,伤害了人,

  如负人债,就怕别人向你索债

  “瞋如负债者”,瞋就是动瞋恨心,怄气、冒火,就好比欠了人家的债。“瞋起斗争杀害”,瞋恨心起来了,那是没大没小的,什么人他都不管,不是杀就是害。“皆是对人不起,如负人债。”你起瞋恨心,就会对人不起,因为要伤害人,就等于欠人家一笔债。“常畏见面索债”,以后看见这个人就害怕,经常躲避,就怕他跟你索债,也就是报复。

  对治瞋恚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对治瞋恚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而且要修到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对一个人修不叫无量,无量是对广大广大的众生修的。

  能对每个人都修慈悲心,你的心就无量了

  说:“咱们同学都在内,算不算广大?”比这广大的还有啊,可是照样能修起无量!你对现在每个人都非常慈悲,非常友好;今天又来了两个同学,你对这两个还是慈悲,还是欢喜;明天再来两个,哪怕来两百个两千个,你也是这样,这就是无量。所以不根据人数,而是根据你的心量,你能对每个人都修慈悲心,你的心就无量了。

  修四无量心的境,就是一切众生。我过去曾教过你们四无量心定的修法,“父右母则左,怨前恩亲后,六道作围绕”,一切众生皆父母,对一切众生全要修四无量心,还要从禅定的观想里修。今天讲到这儿。

  数 息 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17)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7

  发脾气求痛快,罪就形成了;

  你帮我,我帮你,是好同学

  提要:

  ◆ 发脾气求痛快,罪就形成了;你帮我,我帮你,是好同学

  ◆ 修好四无量心,生活就有温暖,你气我,我恨你,就下三恶道

  ◆ 多睡面肿,饮食不消,如人患病

  ◆ 过累身疲劳,过闲心无力,自然不会精神抖擞,朝气蓬勃

  ◆ 懒惰无药治,人能行善,精神十足

  睡眠如病者,多睡面肿,饮食不消,如人患病

  掉举如系闭牢狱者,狱中之人,怖畏忧愁,掉悔最多故

  断疑如度旷野者,生信则于生死旷野无所畏故,疑由少慧,生慧应依闻思修

  于四神足

  欲~谓修定之意乐,为定之主要资粮

  念~念佛念法乃至参话头皆是念

  进~禅定得益,更生精进心

  慧~即抉择,所谓辨别是非,违顺取舍也

  游戏神通~神境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尽通,在修定时得通,则倍生信心,而成功速,若欲以示现于人或以求名利,反堕地狱

  发脾气求痛快,罪就形成了;

  你帮我,我帮你,才是好同学

  我们继续讲五盖,昨天讲到瞋恚。我们过的是群居生活,同学们天天相处,有时候舌头跟牙齿难免要碰一碰,碰过了就算了。如果不肯算,你会饿死的,因为舌头跟牙齿不合作了嘛,就等于是自走绝路。

  所以说话不要带刺,态度不要冒火。你稍微动一下瞋恨心,就会伤害人。如果你发发脾气觉得很痛快,你的罪就形成了,因为对方被你伤害了,等于欠了人家一笔债。负债要还的,将来要受报啊!所以要赶快修好四无量心,心量要大,我们不能把一切众生看成父母,也应该看成兄弟姐妹,佛弟子是一家人,今生做好同学,来世仍然是好同学,今生你帮我我帮你,来世仍然你帮我我帮你。

  修好四无量心,生活就有温暖,

  你气我,我恨你,就下三恶道

  上个月来了几位出家师父,他们听说我这个老居士在弘扬正法,特地来看我。听说我生病,就给我唸了七天经。回去还经常打电话来关心我的病,又要给我寄药,寄种种的佛像和庄严。他说:“你们有什么困难我帮。”看样子这几位师父前世跟我很有缘,也不知道我前世帮了他们什么忙。所以我启发大家,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给别人制造麻烦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要修好四无量心。你帮我我帮你,生活就有温暖,修行也好修。别成你气我我恨你,那就要下三恶道。

  多睡面肿,饮食不消,如人患病

  底下讲昏沉睡眠盖,“睡眠如病者,多睡面肿,饮食不消,如人患病”,昏沉得厉害了就是睡觉。睡眠多的人就像病人一样,多睡了脸要胀。我昨天睡不着,临睡吃了一点安神的药,醒来竟然到了四点啊!睡得太多,没好处,今天一醒来,头胀得很。饮食也不容易消化,因为睡眠不当、没有很好的运动。“如人患病”,就好像人患病一样。

  过累身疲劳,过闲心无力,

  自然不会精神抖擞,朝气蓬勃

  你们有时有点疲劳也要昏沉,在国外稍微有点疲劳就算病。疲劳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太辛苦,体力消耗太大,容易生疲劳病;还有一个原因,没事干也容易疲劳,这是精神疲劳,换一个名字就叫懒惰。懒惰的人不大想干事,当然不会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样子就是有气无力的,而他本人却说:“我不是不干,我没力气呀!”所以也算他疲劳病。

  懒惰无药治,人能行善,精神十足

  国外有个有钱人生了这种病,到处看医生也看不好,这是心理上的病,吃药有什么用?你再吃补药也不能去掉你的懒惰病啊,所以人很苦恼,天天有气无力。后来碰到一个心理医生,一句话就把他的病治好了,“我建议你多做一点慈善事业。”有钱人也有好心啊,所以他心里像发动机那样发动起来了,今天跑孤儿院,明天跑老人院,做了慈善事业大家都赞叹他,忙得他精神十足,一点不疲劳。所以说:“心理治疗能治吃药打针治不好的病”,这跟我们佛教很靠近。

  数 息 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18)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7

  得法如得暖,对三宝信心具足,则不退堕

  提要:

  ◆ 掉举之人心不定,人常被种种理由捆住了

  ◆ 掉举之人挂碍多,好比狱中之人,怖畏忧愁

  ◆ 多疑者,应断疑,生信则于生死旷野无所畏故

  ◆ 得法如得暖,对三宝信心具足,则不退堕

  ◆ 修行要能解才能行,不要因自己的习气而把法缘破坏了

  ◆ 于法生欢喜,但疑种子不拔干净也会对佛怄气

  掉举之人心不定,人常被种种理由捆住了

  “掉举如系闭牢狱者,狱中之人,怖畏忧愁,掉悔最多故”。掉举就是喜欢东想西想,心不定的,还会给自己说出种种理由,意思就是说我心不定是有道理的,实际上你想出来的理由恰恰把你捆住了,这种人的性格脾气也是反反复复。古人说凡事要三思而行,这是要你稳重、冷静,不要莽撞,这是好的,但掉举就不好了。

  掉举之人挂碍多,好比狱中之人,怖畏忧愁

  掉举的人心思很复杂,也离不开私心杂念、自由散漫,想来想去始终是挂碍。连出门也是反复无常,一出门本该往那边走,没走几步,又想出一个理由又往这边走,走了一段路,想一想又回过头来,又往那边走,这叫彷徨,也是掉举的习气,他空下来没事也会想。能海上师说这种习气,就好比牢房里的囚犯,心始终不安,忧愁怖畏,一直在掉举,也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能不能洗清,自己的假话有没有露出马脚,自己要关多少年,会不会枪毙?一天到晚在想。

  多疑者,应断疑,生信则于生死旷野无所畏故

  “断疑如度旷野者”,疑好像是在旷野里走路的人,断疑就好比把他引出来。“生信则于生死旷野无所畏故”,我们流转生死好比在一个可怕的旷野里找不到方向看不到路,心里很害怕,很彷徨。修行人常有疑师、疑三宝、疑自己,一怀疑就找不到路,就好像在一个旷野里,怎么办?应该对三宝产生信心,要信师、信三宝、还要信自己。

  得法如得暖,对三宝信心具足,则不退堕

  听我讲法的人都有种感觉,听过后全身暖洋洋,心里也暖洋洋,因为我始终只鼓暖风,从不吹冷风。别人可能不是这样。这并不是说我已经信心很足了,哪怕别人这样说我,我自己不敢这么说。

  很多年前一家信佛的,儿子生了白血病,我去看他。出了怪事,他看见我去了,年轻漂亮的妻子他不要她陪,而叫我陪他。后来一个大胖子来看他,也是信佛的。大胖子出去时对亲属说:“这位先生,”就是说我,“这位先生信心不会退的。”在别人的眼光里,我是个对三宝信心具足的人,不会退的。

  修行要能解才能行,不要因自己的习气而把法缘破坏了

  修行要真正能解,才能有真正的行,过去的习气要完全断光。比如说,你天天在善知识面前学法,非常愉快,非常欢喜,甚至没有什么烦恼,有一天老习气上来了,信心又不足,也包括疑,就离开了,自己把自己的法缘破坏了,所以五种根本烦恼,疑是其中之一。必须要培养信心不断提高,疑才会慢慢地转变。

  于法生欢喜,但疑种子不拔干净也会对佛怄气

  我年轻时常去上海清定上师的道场,我很喜欢唸经,我唸的是《文殊法》,声音特别响,那是不恰当的,可是比丘师父们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也许他们听得很欢喜,因为我那时才22岁,平常又不调皮,很文静,你现在看看我也挺可爱的。后来我有一次去见清定上师,他问我:“你一天唸几座?”可见他每次都听见,我说:“我一天唸七座。”“噢,用不着,最多四座。”

  你看我那个时候多高兴啊!疑的种子照样会出来,还跟释迦佛怄气。我因患有严重的口吃,连自己的名字都讲不出来,那时候我起了一个念头:释迦佛你是大慈大悲,即使我前世诽谤了你,为什么要使我今世这么苦啊?所以八识田中的种子不拔干净,一有机会它就要跳出来表演一番。做梦就是这样,梦就是我们下意识种子的化装表演。

  数 息 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19)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7

  不贪的人也不会饿死,发展贪欲

  追求享受,最后受苦还是自己

  提要:

  ◆ 疑由少慧,生慧应依闻思修

  ◆ 不可因疑而不学佛法,先学能接受的,懂得多了,疑也消失了

  ◆ 五欲没过错,错在贪上

  ◆ 不贪的人也不会饿死,发展贪欲追求享受,最后受苦还是自己

  ◆ 不献殷勤,娶得着老婆吗?一结婚,受苦的还是老婆

  疑由少慧,生慧应依闻思修

  “疑由少慧”,疑就是缺少智慧,“生慧应依闻思修”,要多听法、多思维。知识分子有优点,理解力强;求知欲强,不懂的问题想求懂;总喜欢问一个“为什么”。可是知识分子的缺点是“疑”特别大,别人想不出来,他会想得出来。别人想出一个问题,他能想出十个。有的问题还好回答,有的问题实在太奥妙,总得要通过一番研究才能解答。

  不可因疑而不学佛法,先学能接受的,

  懂得多了,疑也消失了

  比如“西方极乐世界黄金铺地,这个黄金哪里来的?是开矿开出来的,还是娑婆世界运过去的?佛教讲不要贪,看来阿弥陀佛也贪黄金。”这种问题还好解答,简单地说这个黄金实非黄金,是名黄金。

  有的问题只有知识分子才想得出来:“你说这只牛是前世做人时造了业,今世变了牛,前世人造的业怎么会转到今世的牛身上?”真是挖空心思,所以知识分子多疑呀!

  我文化只有初二,可是我还自命为知识分子,疑心多啊!但我并不因为疑而不学佛法,这些佛法道理我觉得挺好,我就先学起来,有疑问的想不通的往旁边放一放,这样越学越多,懂得多了,本来的疑自己也会消失。我用这个方法,自己就能解决自己的矛盾。

  这儿也说:应依闻思修来产生智慧。

  五欲没过错,错在贪上

  “于四神足”,哪四个神足?“欲、念、进、慧”,首先要起欲,欲也有好的。佛经里反对五欲,是反对你对五欲的贪心,欲本身没有什么过错。财,有钞票能买米,钞票在经济学上称为货币,有了货币交换东西就方便,可你贪钞票就错了。食,人不吃饭不要饿死吗?你贪吃就错了。所以能海上师说:“五欲没有过错,错在贪上。”

  不贪的人也不会饿死,发展贪欲

  追求享受,最后受苦还是自己

  我坐火车,每年的经历都不同,我会很巧妙的给周围人讲讲佛法,他们都喜欢听。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不一样了,有的人喜欢听,有的人不喜欢听,后来不喜欢听的人还说我闲话。

  有一次,有两三个人很喜欢听,有一两个人似听非听的,还有一个人从上铺下来时说了一句话:“要讲现实:不要贪钞票,人总要吃饭吧?”说完就走了。

  我跟旁边人说:“我们信佛的人没有一个饿死的,人能不吃饭吗?”当时地上全是他吐的瓜子壳,我说:“不信佛的表现也看得见,满地的瓜子壳也不知道扫一扫。信佛是学佛的精神风貌,哪有不吃饭不睡觉的?我们佛教连吃树皮草根都不允许,老和尚还活得比你长。”所以人一贪,头脑愚痴,就会变得毫不讲理,平平稳稳的生活不想过,菜饭饱布衣暖还不满足,拼命发展贪欲,追求享受,最后受苦的还不是自己!

  不献殷勤,娶得着老婆吗?一结婚,受苦的还是老婆

  谈朋友,男的殷勤得不得了,当然有他的目的的,他不殷勤,娶得着老婆吗?

  两个人出去买东西,全是男的付钱,什么皮鞋、皮箱、大包小包,全是男的拿,像个小贩那样,还要献献殷勤,连女孩子身上轻得不得了的小姐包也抢过来背。贪这个享受,结果苦还是还到她身上去,一结婚两个人出去买东西,男的就交给老婆,那么老婆成了大包小包了。

  数 息 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20)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7

  欲谓修定之意乐,为定之主要资粮

  提要:

  ◆ 发心就是一种欲,有了欲你才会发心,你实现目标的动机好,就是好的欲

  ◆ 欲谓修定之意乐,为定之主要资粮

  ◆ 念佛念法乃至参话头皆是念,念在心里才起作用,嘴唸心不念,佛就飞走了

  ◆ 禅定也在念念不忘里,人生几何,只有靠念念不忘来抓住时间

  ◆ 禅定得益,更生精进心,可以感受,不可追求

  ◆ 慧即抉择,所谓辨别是非,初修应求顺缘悉增长,违缘俱消灭

  ◆ 老修行不避违缘,违缘中磨练,瞋恨能变欢喜心,否则等于稻草人

  发心就是一种欲,有了欲你才会发心,

  你实现目标的动机好,就是好的欲

  欲也有好的,发心就是一种欲,有了欲你才会发心。欲可以解说成希望、理想、你实现目标的动机好,就是好的欲。

  欲谓修定之意乐,为定之主要资粮

  “欲谓修定之意乐,为定之主要资粮”,要学禅定,首先要有我希望修禅定,我喜欢修禅定这种意乐,这是你修定的资粮。

  念佛念法乃至参话头皆是念,念在心里才起作用,

  嘴唸心不念,佛就飞走了

  第二个是念,“念佛念法乃至参话头皆是念”,这几个念全是在心里念,心里念念不忘佛叫念佛;听了法,把法句、法义记在心里,经常去想叫念法;把禅师给你的话放在心里,自己去参,这叫念话头,而不是嘴巴不停地唸“念佛是谁?念佛是谁?”

  真正的念是在心里,心才起作用,人死了嘴唇烧成灰,心烧不死。如果用嘴巴唸,不用心念,唸了一会儿佛就飞走了,因为你在打妄想。时间久了还容易养成习气,形成条件反射,以后你一唸佛,妄想就来了,所以要心里念。

  禅定也在念念不忘里,人生几何,

  只有靠念念不忘来抓住时间

  咱们修禅定也应该心里要念念不忘,比如修数息观,要念念不忘数息,走路、坐着、躺着,都可以修数息观,体会自己吸气怎么吸进来,呼气怎么呼出去。人生几何?人生就是那么点时间,你只有靠念念不忘来抓住时间。

  禅定得益,更生精进心,可以感受,不可追求

  进呢?“禅定得益”,禅定中得到好处了,“更生精进心”。我常说:禅定中得到了好处,可以感受,不要追求。你感受到好处,会鼓励自己,更加精进;追求就不对了,一追求就成了执著,一切都要自然。

  慧即抉择,所谓辨别是非,

  初修应求顺缘悉增长,违缘俱消灭

  “慧即抉择,所谓辨别是非,违顺取舍也”。慧就是抉择。学智慧的作用和目的就是能够辨别好坏对错,要往好的方面去抉择。违缘、顺缘要靠智慧自己去取舍。

  初修的人是取顺缘避开违缘,因为违缘来了,你受不了就容易退心。顺缘来了你就修得起来,而且还修得挺高兴,比如刚刚打坐完,就听到有人赞叹,“师兄你修得真好,我要向你学习。”那么心里高兴了,以后修禅定就起劲了。

  还包括无形之中得到的各种加持。比如家里人生病了,要送医院,刚出了弄堂口,一辆的士就停在面前,因为他的客人就在这儿下车。没有顺缘的话,转了三条马路也找不到车,这种例子多得很。所以顺缘跟违缘大有区别。初修的人要求三宝加被,我们的回向文里就有“顺缘悉增长,违缘俱消灭”。

  老修行不避违缘,违缘中磨练,

  瞋恨能变欢喜心,否则等于稻草人

  那么老修行人呢?不要避开违缘,违缘是最好的磨练。你们不算老修行,也叫老同学,也有一个老字吧。当然你别搞错了,不是叫你面对违缘,火气越来越大,而是要你把火气熄掉,忍耐心增强。

  老修行非但不逃避违缘,还要求护法加持自己得到违缘。结果果然来了,老修行又没去惹这个人,却被他骂了一顿,老修行高兴:“感谢护法,一求就来。”这样瞋恨心就变了欢喜心,这个转变多快!违缘中才出人才,否则等于稻草人,最多赶赶麻雀,有啥用啊?

  数 息 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21)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7.27

  漏即烦恼,烦恼断尽,

  了生死的路就通了,叫漏尽通

  提要:

  ◆ 违缘顺缘要巧妙地运用,受不了就避一下,有水平就顶住

  ◆ 外道有五通,鬼有鬼通

  ◆ 天眼能见天上,天耳能听远方,他心能知他心,神足可来回他方世界

  ◆ 宿命通能知过去世事,可这些大都与修行无关

  ◆ 神通并非通神,所谓通神者大都是通鬼

  ◆ 阿罗汉能知百劫、千劫,如来更是无所不知

  ◆ 漏即烦恼,烦恼断尽,了生死的路就通了,叫漏尽通

  ◆ 修行人得神通,成功也快,若以神通求名利,反堕地狱

  ◆ 烦恼未断得神通,易干坏事,不干坏事也会气死

  ◆ 利用鬼通掏空人家口袋里的钱,全身珠光宝气下地狱

  ◆ 劝大家莫苦修五通,证得阿罗汉即能六通具足

  违缘顺缘要巧妙地运用,受不了就避一下,有水平就顶住

  有个中国青年在美国成了钢琴家,别人对他父亲赞叹:“都是你培养得好。”父亲说:“他所以有今天,全是我鞭子抽出来的。”野马不抽鞭子,会变良马吗?教育人、培养人,慈与威两种方式都需要。咱们想成就,应该懂得,违缘顺缘都好,要巧妙的运用。实在受不了,那么避开一下;有水平了,你就可以试试,看自己能顶得住吗?要逐步逐步来。

  外道有五通,鬼有鬼通

  “游戏神通”。外道也有神通,人一死就有神通,因为鬼有鬼通。外道最多有五通,没有第六通,哪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

  天眼能见天上,天耳能听远方,

  他心能知他心,神足可来回他方世界

  天眼通,眼睛能看到天上;天耳通,远到北京,乃至美国的阿姨讲话,你全都听得见;他心通,他心里想什么你全知道;神足通,很远的他方世界,只需手臂一伸这点时间就到了,手臂缩回来就回来。

  宿命通能知过去世事,

  可这些大都与修行无关

  宿命通,有一天阿难跟佛一起走过一个坟墓堆堆。阿难拿起一块骨头问佛:“世尊,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是男人还是女人?”世尊说:“是男人。”又拿起一个骷髅头:“世尊,这个人活着叫什么名字,他父亲叫啥?”佛也告诉他了。这就叫宿命通。过一会阿难又提问了,佛就呵斥他:“你问得这么多,这些问题跟你修行有啥关系?”

  神通并非通神,所谓通神者大都是通鬼

  鬼神也有宿命通,可是鬼神经不起考验,巫婆神汉往往说观世音菩萨在他身上,其实是鬼在他身上。从前在上海有个人来看我,说:“我的老师有神通。”我说:“神通两个字应该换一换,叫通神”。其实真正通神的很少,全是通妖魔鬼怪。

  阿罗汉能知百劫、千劫,如来更是无所不知

  鬼神即使也能知道,可是能力小得很,比如说你父亲是谁,祖父是谁,他能知道,祖父的父亲是谁?他没能力了,不像佛教里的神通,阿罗汉能知百劫千劫,如来更是无所不知。

  漏即烦恼,烦恼断尽,了生死的路就通了,叫漏尽通

  第六通就是漏尽通,只有佛教才有,漏就是烦恼,众生一直在生死流转里,知道烦恼不好,想不起烦恼,办不到。学修佛法烦恼断尽,了生死这条路就通了,就叫漏尽通。

  修行人得神通,成功也快,若以神通求名利,反堕地狱

  “在修定时得通,则倍生信心而成功速”,信心更加增强,成功也快。“若欲以示现于人或以求名利,反堕地狱”。假如你把神通显示于人,或者用它去求名利,你反而要堕地狱,所以得神通是很危险的。但是要讲清楚,并不是神通使他下地狱,是他有了神通以后,贪名贪利使他下地狱。

  烦恼未断得神通,易干坏事,不干坏事也会气死

  我对神通不感兴趣,修行人应该跟护法菩萨打招呼:“在我烦恼还没有断好之前,如果真的要出神通了,给我挡一挡,不要让它出来。”出了神通,一起烦恼,坏事造得更厉害。你心里有贪心,眼睛一看,对面人口袋里有九百九十八元钱,就想偷了,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所以很危险。

  说:“我是一个正派人,得了神通,我也不会干坏事。”可能你在娑婆世界活不下去,就说天眼通吧,高楼大厦在你眼里变了玻璃房子,每一间你都看得见,这个房间里儿子在打爸爸,这个房间里在偷东西,这个房间在搞什么,太肮脏了,会把你气死。

  利用鬼通掏空人家口袋里的钱,

  全身珠光宝气下地狱

  有鬼通的人,也会知道你口袋里有多少钱,还说“你口袋里保留了多少钱,你不诚心。”她有这么大的本事,人家看见她就怕了,只好把钱拿出来。所以搞这一套的人富得不得了啊,全身珠光宝气,这要下地狱的!

  劝大家莫苦修五通,证得阿罗汉即能六通具足

  我劝大家跟我学,不要朝着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就朝着一个漏尽通,快快证阿罗汉果,快快了脱生死到彼岸。说:“那样六通只有一通啊!”你得到了漏尽通,前面五通你不修也有了,哪一个阿罗汉没有神通啊?现在休息一下,然后修禅定。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傅味琴:空观开示(1~9)

傅味琴:空观开示(10~19)

傅味琴:空观开示(20~29)

傅味琴:空观开示(30~39)

傅味琴:空观开示(40~49)

 

后五篇文章

傅味琴:<调气观>带修禅定前开示

傅味琴:<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30~4

傅味琴:<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20~2

傅味琴:<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0~1

傅味琴:<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9)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