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傅味琴:<调气观>带修禅定前开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傅味琴:<调气观>带修禅定前开示

 

  调气观 (1)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

  2002.7.15

  禅定要先调身、调气、调心

  提要:

  ·禅定前要先调身、调气、调心

  ·修定要闲居静处,杂务不要多,讲话不要多,电话不要多

  ·不要扰乱一个修行人的心

  ·心定不下去的人,喜欢跑,这就是习气

  禅定前要先调身、调气、调心

  禅定前~先调身、调气、调心。

  今天我们教调气观,禅定前先调身、调气、调心。就是你唸佛听法盘腿打坐前也应该做到调身、调气、调心,这样子对于我们听法,修定作用就比较大。我们看到佛经上经常有“谛听,谛听”,这就叫你一心听,听经时把身、气、心调好了,你就容易安心听经,容易做到谛听。

  修定要闲居静处,杂务不要多,讲话不要多,电话不要多

  调身~闲居静处,结跏趺坐(女半跏趺)平身正直,解衣缓带,身不倚形,头不低昂,二肩平齐,调适身体。

  调身主要是把身体调得舒适。闲居静处,在闹市修禅定是不合适的,闹市里修禅定那要很有水平的人,要在动中也能够保持一心才行,我们初修的人首先要找一个安静的处所。闲居,不仅是你现在没什么事,很空闲,而且你居住的场所,杂务不要多,讲话不要多,电话不要多,不注意这些,我们就不太容易修好。

  这一次到九峰寺来,一方面给你们讲课,一方面我自己也是想在九峰寺过一些好像闭关那样的日子,但是有许多时候就不能如意,本来想我有空就要修禅定,结果又忙杂志的编辑。还有,不必要的电话也太多了,现在我只有一个办法:所有电话都不听。

  不要扰乱一个修行人的心

  找我的电话都在干些啥?电话一响,我一听,说“噢,我等一会儿跟小林商量商量。”那么找小林商量:“某某人跟我打电话,你的意见怎么样?”小林说:“噢,我等一会儿再跟王东辉商量商量。”我尽干这种事情。(众笑)那么你们这几个当领导的不能直接打电话互相商量吗?都是懒思想:“与其我跟他商量,再跟他商量,还不如直接跟傅老师商量,傅老师决定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不是简单了吗?”你找到我这儿,我还要发扬民主,还得去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而且你们的电话又特别罗嗦。所以修行人就想闭关,我看闭关可能就是因为电话太多了。修行人真要用功的话,自己不要扰乱自己,别人也不要扰乱他。“宁可扰乱千江水,不要扰乱一个修行人的心”。

  心定不下去的人,喜欢跑,这就是习气

  你们女众部有位老师跟我说:“我当年为什么很想跟你学?其实我是想跟你坐坐火车,坐坐汽车,东跑西跑。”(众笑)啊?!原来是这样!年轻人都喜欢东跑西跑,在没有学法前,哪个地方风景好,有什么景点,大家去啊,到老了有感受,太吃力啦,多累啊!看来看去,不是山就是水,不是房子就是人,说到底,并不是有什么好看有什么好玩,而是你的心定不下去!这就是习气。

  你看一只猴子,它就是喜欢东跳西跳,东抓西抓,这就是习气,定不下去呀!进了佛门,大概不好意思再说我喜欢到那边去玩玩,这边去看看,换一个好听的名词,叫“参学”,“朝山”,“我是来求法的”,这儿求两天法,那边求三天法。就好比上斋堂吃饭,这个桌子上吃两口饭,再到那边桌子上吃三口饭。有的小孩就是那样,妈妈刚刚给他喂了两口饭,他就跑掉了,跑到奶奶身边去了,“奶奶,你喂我。”也不想想人生的时光跑来跑去全被跑光了。你没有法,你就应该到有法的地方去求法,有法了还要跑什么呢?如果是邪法,你应该跑,不是邪法,你还要跑,那究竟为点啥?还不是习气?

  调气观 (2)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

  2002.7.15

  修行全是忍出来的,在泥坑里滚出来的

  提要:

  ·生活要搞好,但不要使自己太忙了

  ·安静的环境能陶性冶情

  ·修行全是忍出来的,在泥坑里滚出来的

  ·初修不要要求太高,没事时就常坐起修禅定

  ·环境不要太纷乱,要不纷乱得有善巧方便

  ·要安静,不要提高声音说话

  生活要搞好,但不要使自己太忙了

  闲居,九峰寺环境非常安静,这种环境很难找得到。闲呢,你们吃饭总要吃,生活总要搞好,可也不要使自己太忙。现在天热忙洗澡洗衣服,社会上的人,一天要洗两三次澡,你们假如洗澡的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短一些?洗衣服也简单一点?

  安静的环境能陶性冶情

  说:“简单一点我又没事干”,你看看山景也好嘛,这种安静的环境能陶心冶情,你们每天晨读,身在山林中,嘴巴在朗读,耳朵在听泉水的声音,蓬莱仙岛的仙人生活我看也不过如此。不要以为皇帝的生活多么舒服,其实我到皇宫里去看过,皇宫里还不是土里土气的?别说跟现在的五星级宾馆比,三星级都比不上,别以为仙人过的生活,好像是神乎其神的,仙人空下来还不是在树下两个人下下棋,他不下棋也无聊啊。

  修行全是忍出来的,在泥坑里滚出来的

  修行人也是这样,别以为平凡的生活不是修行,把修行想得神乎其神,非常超然,非常潇洒,结果到老了,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张嘴巴非常高超,非常潇洒,可你放个屁还是臭的!修行全是忍耐忍出来的。娑婆世界的一切都像泥坑一样,谁在这儿生活,就在泥坑里去滚吧,修行就是在泥坑里滚出来的。

  初修不要要求太高,没事时就常坐起修禅定

  有人希望咱们学修生活排紧点,好啊,但这一次要求不要太高,以后会有的,还要挑选,你腿子能够盘几个小时?你身上有多少病?要经过挑选才可以打七。我们现在是学禅定,以新同学为主。新同学盘半个小时,已经是忍着疼了,能叫他坐五个小时吗?所以咱们这一次,你只要做到现在的要求就够了。

  闲居,居住的场所要空闲一点。心里边、脑子里边也要空闲一点。没事干就修禅定。说修禅定,我又坐不了半个小时,那你就修调气观,调气观几分钟也可以修。我年轻时在五台山清凉桥能海上师那里,也没有一天到晚用功,能海上师也常出来走走,他说:“腿子要活动活动。”我跟在他旁边也走走,他跟我们说:“没事就坐起。”所以你们没事就到床上盘腿子坐在那里。

  这一次给你们教的调气观、聚心观、数息观,都是非常方便的,你随时都可以修,而且你走路也好修。没事就盘腿坐在床上,修一会调气观、数息观都可以。

  环境不要太纷乱,要不纷乱得有善巧方便

  你们不要把生活搞得乱烘烘的,有人说:“乱烘烘中我也能修,他们乱我不乱,好比乱丛中一棵松。”这是初修人很难做得到的!在乱纷纷的时候你能保持一个觉悟,已经不容易了。所以修行环境不要太纷乱,要两件事并一件做,不要一件事作二件做,事情越少越好。越少越好,可不是有事情懒惰不干了,要达到不纷乱得有善巧方便。

  要做到外面乱我不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唱空城计,照样心不乱。京戏里说他正在山头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一想怕是司马懿发来的兵,城中没兵怎么办?他就冒险唱空城计,自己在城头上弹琴。司马懿大批的兵到,奇怪!怎么城门大开,弄几个老兵在扫地,诸葛亮自己跑到城头上去弹琴,司马懿想诸葛亮从来是非常谨慎的,别是引我进去,里边有伏兵噢。司马懿也不简单,到底是真是假?他就听琴声,琴声不乱,司马懿想是真的,你看他一点不慌嘛,马上退兵。司马懿的兵一退,连诸葛亮尚且出一身冷汗。(众笑)

  要安静,不要提高声音说话

  环境要静,这两天你们不大安静,我总觉得有人在吵架,我从房里出来看看,没吵架嘛。有时候我觉得下面人怎么这么多啊?再出来看看,没几个人嘛。因为有的人讲话声音太大,听起来好像吵架。你们不服气:“外面人声音比我还要大呢。”他们是粗人,你是细人呀,你嗓门小一点有啥关系?要把你们斋堂的规矩拿到生活里来就好了,一百个人吃饭一点声音也没有。假如九峰寺住了八九十个人,你进山门来,好像里边没有人,那就好了。说话太小声也不恰当,不能用气说话:“你吃好饭了吗?”(学嗫语说话,众笑)还有一种,他为了避免声音大就去和人家咬耳朵,这样鬼鬼祟祟的也不庄严,你只要不把声音拉得太高了就可以了。

  调气观 (3)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

  2002.7.15

  息出入无声,不粗猛急滑,一切自然

  提要:

  ·内心也要安静,学法要有决定心

  ·修禅定要结跏趺坐,先把姿势调好

  ·息出入无声,不粗猛急滑

  ·息出入若无知,一切自然,不要过于注意

  ·修行要活起来,不能像学文化那样搞死了

  内心也要安静,学法要有决定心

  内心也要安静,内心为什么不安静?东想西想太多了,众生打妄想的习气已经很深了,再去想一些不必要想的问题,心就始终没有静下来的时候了。刚来听法时,挺欢喜,修禅定腿疼了,马上想是走还是留?等到第二三天,忽然禅定中舒服了,又想:不走了,坚决不走。第四天听法忽然不高兴了:“老师这些话明明是在骂我嘛,我到处都可以去,何必在这儿受气?听法还要刮鼻子!”又想走。学法应该要有决定心。

  还有的人本来心安定得很,过两天就想得多了,本地人有本地人的想法:“明天也许会下雨,晒出去的衣服我来的时候忘了收进去,还是明天一早就走吧。”路远的人呢?也怪,出门的时候想:“我要到傅老师那儿去”,来了以后又想家了,这样子只能算是一次旅游,可不是真正想学法,也不是想好好地修一修。

  修禅定要结跏趺坐,先把姿势调好

  找一个静处,结跏趺坐,就是双盘腿,女同志因为生理上的关系,也可以半跏趺。平身正直,身体要挺起来。解衣缓带,扣紧的地方放放松,不能戴手表,不能戴眼镜,不能戴帽子,领口、裤带如果绷紧了要放松。身不倚形,身体不要斜着靠在什么地方。头不低昂,头不低也不昂。二肩平齐,这几句话就是讲你先要把姿势调好。

  息出入无声,不粗猛急滑

  调气~唇齿舌自然,息出入无声,不粗猛急滑,出入若无知。

  然后调气,唇齿舌自然,嘴唇、牙齿、舌头不要去管它,你原来怎么样就怎么样。息出入无声,息指呼吸,无声指呼吸的时候要做到无声,就是你呼吸不要太粗了。好比气喘的人呼吸很粗能听到声音。呼吸要细,要听不出呼吸的声音。所以要做到不粗猛急滑,粗,呼吸太粗,乃至有声。老年人有点气喘,呼吸就粗了。猛呢?快速猛力地呼吸。有的人故意把呼吸拉细拉长,所以他慢慢地吐,已经快要没气了,他还不吸气,最后实在憋不住了“哈”来个猛力的吸气,(众笑)这就是猛。急,心一着急,呼吸也着急。滑呢?一滑而过,就没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几种毛病,可是总要把情况讲得详细一点,有就改一改,没有么以后也就知道了。

  息出入若无知,一切自然,不要过于注意

  出入若无知,吸气也好,呼气也好,要好像没有感觉的样子,就是叫你不要太注意。我年轻时,在医院为病人讲心理治疗课,课后留半个小时也教他们静坐。有一次有个病人学生坐在我旁边,只听他的呼吸像拉风箱,“呼哧呼哧”,已经开始禅定了,我又不好跟他说话,等修完了我说“你呼吸怎么这么粗啊,你平时不是这样的。”“我也不知道。”“你是不是去注意呼吸了?“是啊,是啊。”一注意就变了拉风箱。

  修行要活起来,不能像学文化那样搞死了

  在学文化上注意是好事情,在修行上注意有时候适得其反,所以修行不是学文化。现在的佛学院用学文化的精神来教导修行人,修行的事情可没有像学文化那样简单呢!

  或许有人会想:“我自己学佛学也学得长久了,《佛学大辞典》我经常翻,有许多书我也看过,你老师讲的,我在《佛学大辞典》里怎么没看到过。”《佛学大辞典》是文化,死板板的,我这个老师是修行人,活着修行就有活的经验,要不然你何必找善知识?

  调气观 (4)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

  2002.7.15

  欲入三昧,初学应学调气

  提要:

  ·只讲究文化,不重视修行经验,是知识分子的通病

  ·先调气,再观鼻尖,再排除心里的杂念

  ·欲入三昧,初学应学调气

  ·修行要越修越真实,越修越天真

  ·修行不是演戏,一切要自然,呼吸也要自然

  只讲究文化,不重视修行经验,是知识分子的通病

  知识分子有个毛病,他不讲究修行经验,他只讲究文化。所以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我在家里也好修的,我家里书很多啊。还有一种人,稍微好一点:“老师啊,我来学了一个时期,我收获很大,我想我已经学会了,我可以回家自己去修了。”能海上师从来没有跟我讲过这个话:“你呀,学了一个月可以回家修了。”要活到老学到老,你今天学到的东西,明天修起来可能会有变化,到那个时候你不怪自己学得少,而怪法不灵。

  先调气,再观鼻尖,再排除心里的杂念

  调心~眼观鼻心

  观心,眼观鼻观心。譬如你们今天听法,坐好了,先调三次气,然后眼皮垂下,观鼻尖,再观自己心里的念头,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听法就能安心,这些修法随时随刻都可以做。

  欲入三昧,初学应学调气

  佛言~欲入三昧(即定)初学应学调气。调气作法~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出入至三(亦可反复练习)作此调气,令身安住,得入三昧(专修调气者,可作多次不限,并可进入数息观修之)

  佛言:欲入三昧,三昧就是定,初学应学调气。修定,对初学的人来说,要学调气。调气作法:呼息吸息均使自然。人本来就会呼吸,用不着你去管它,越管越不好。譬如刚才的例子,这个人呼吸怎么像拉风箱呢?因为他去管呼吸了呀,越管越不自然。有一年我在火车上,随便与车厢里的旅客谈起演员的演技,演员注意自己演技,就演不好,对演员管得越多,他越演不好。什么叫自然,什么叫美?什么叫天真?小孩子走路的样子就是天真、自然、活泼。妈说话了:“你怎么走路这样,好好的走呢。”小孩子听话,像个机器人,孩子的天真烂漫全看不见了。我们都是从小孩子长大的,童年的天真烂漫怎么没了?都给那些大人管啊管啊管掉了。我还记得我唸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下课,高兴啊,就像蝴蝶那样飞了出去,给老师看见了:“走路好好走!”从此以后我再也不飞了。(众笑)

  修行要越修越真实,越修越天真

  什么时候照片拍得最好?在他不注意的时候。如果说“我给你拍张照好吗?”“好好好”,(众笑)这是假的啦,他生活里不是这样的。

  我又想到佛门里有些东西也是假装的,当然你装模作样,装得很庄严,也是件好事情,可你是临时装一装,生活中你又变回去了,生活里的东西,那才是你自己真正的东西。修行要越修越天真,所以快要成佛的菩萨又叫童子地。

  修行不是演戏,一切要自然,呼吸也要自然

  一切都要自然,当然呼吸也要自然,本来就会呼吸,你管它干什么?现在人管得厉害,舞台上的表演讲究艺术,先学走台步,还要摆功架,可我不相信古时候人走路个个都是那样的?哪有这样生活的?这是朝艺术加工的方式培养。有一次我坐火车卧铺,对铺是一个女的,一早她的丈夫从另一车厢走到她身边,一手伸出兰花指,拍拍她:“阿兰阿兰,醒来醒来。”(众笑)咱们看了也怪难受的。后来才了解,原来他在越剧团训练过,离开了舞台也是带着戏腔“阿兰阿兰”。(众笑)

  所以呼吸也要自然,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呼吸不要用很大的力气。有人说:“渐渐静细,出入很微,我一定百分之百做到”行吗?结果你随时随刻去注意细到怎么样,有没有粗,又想:刚才太粗了,不对不对,重来。你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呼吸,心里明白就是了,不要做得太过分,要自然的细,熟能生巧嘛,人为的做作在修行上总不是一件好事情。

  打比方说,一个舞蹈老师教学生做舞蹈动作,他一只手伸出去就像一只鸟飞出去那样,他一点不考虑,一点不注意的啦,学生呢?为了想把舞蹈学好,他拼命去模仿老师,结果动作很僵硬。

  调气观 (5)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

  2002.7.15

  调气观是作观想调气

  提要:

  ·作此调气,令身安住,得入三昧

  ·调气后,并可进入数息观

  ·调气观是作观想调气

  ·密教不公开,但明白了,也并不神秘

  ·密教用显教来讲,意义还不是一样

  作此调气,令身安住,得入三昧

  出入至三,可调三次。作此调气,令身安住,调气能使身子容易安住。得入三昧,容易进入三昧。专修调气的人可以多次不限,也不一定三次,修更多也可以,也用不着数。所以你们对于佛经里的数字也不要死板板地去理解,如说三次、七次、二十一次,问:“我二十二次算不算错?”这算什么错啦?

  调气后,并可进入数息观

  调气调好了,并可进入数息观修之。如果你们学了数息观,就可以连下去修数息观。

  调气观~即作观想调气也。

  ~亦云三密调息法,谓观自身之出入息曰身密,息是众缘和合,从

  口而出曰口密,自心观息,出入无尽曰意密。

  调气观是作观想调气

  前面说的调气是指一般人听经修定或唸佛前的调身,调气。调气观是讲禅定中修的观,是观想调气,可不能够不呼吸啊,不呼吸岂不要憋死了?例如,即使有修毛孔呼吸的观法,初修的人,也不能不用鼻子呼吸啊,真能修成就的人,你拿烛火,放在他的鼻子底下,这火焰一动不动。而我们初修的人随便你作什么观想,这只是观,修调气观不能把你原来的呼吸停住。

  密教不公开,但明白了,也并不神秘

  有的书上又称为“三密调息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密。有些人听到“三密相应”觉得很稀奇,其实身口意一起修就是三密相应。密教因为不公开,所以稀奇,一明白了也没什么可稀奇的。比方说,古代女的笑也不准露齿,那么你从来没有看见过古时候女的有牙齿,(众笑)一次看到一个农村妇女笑得牙齿都出来,跟我们一样嘛,所以神秘都是人搞出来的呀。

  文革后期清定上师被释放了,是周总理特批的。我第一个到清定上师那里去,他看见我很高兴,那时他在老家三门卫生院里当针灸推拿医生。他房里只有一张床,我和他一起睡,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就起来了,上师给我讲《大威德》,我当时听了不是大发欢喜心,而是大起恐怖心。(众笑)现在想想有什么稀奇的,有什么恐怖的?因为从来没有听到,等你一切都搞明白了,就是很平常。

  密教用显教来讲,意义还不是一样

  今年春节,我在佛协文教部讲的法,你们都很欢喜,这一次讲的与众不同,但又非常现实,可是这么说那么比方,有些居士还是听不懂。其实这一段的修法我没有讲出来,我是用显法来讲密教的含义,所以听得大家很高兴。

  听到密法就会有神奇感,其实用显法来讲意义还不是一样?北方孩子看见祖母叫奶奶,南方孩子用方言讲,有的叫“阿娘”,有的叫“太太”,有的叫“阿爹”,叫得奇怪,不懂就奇怪,其实“太太”就是奶奶。

  这儿讲身密、口密、意密,你们别以为这就是密宗,密宗的法既然称为密,怎么可能轻易学到?说“某某人学到了”,他学到的是皮毛。说“他也有上师的”,他上师是个小青年,也可能不太懂法。有的还把密宗的法印书公开了,密宗公开就不应该。我常讲,“《大威德怖畏金刚》才是密法”,你唸《大威德》还是不懂《大威德》怎么个修法,要到讲《生起次第》,你才会懂得啥个意思。

  说观自身的出入息叫身密,因为你观自己身子呼吸的出入,别人不知道嘛,所以叫身密。观口里的气,怎么吐出来,怎么吸进去,呼吸是缘生法,因为别人不知道,那么说是口密。你心里在观想,心里观想别人又不知道,叫意密。这仅仅是作个配合的解说,难免有点勉强。现在有种风气,学到一点密教的枝枝节节就认为学到密教了,密教并不是像他说得那么简单,今天就讲到这儿。(回向)

  调气观 (6)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6

  调息能使身口意发生相互配合的作用

  提要:

  ·调息能使身口意发生相互配合的作用

  ·密教必须要在戒律和显教基础上修

  ·戒定慧是共同道,修好了密器才成就

  ·调出入息比美妙饮食长养身体更起作用

  ·灌输非佛教思想,会使佛弟子在佛法里生不了根

  调息能使身口意发生相互配合的作用

  昨天讲到三密调息。三密就是身密、口密、意密,息就是呼吸,调就是调和,身口意一起修就称为“三密相应”。密教不能从一点一滴去认识。密教是在圆满的显教基础上再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断除烦恼,所以它摄取了显教的精要,并有特别的善巧方便。因为这些修法对一个没有基础的人来说不容易理解,容易引起诽谤,所以规定不能公开。密并不是神秘的意思,把佛教看成神秘,这是不恰当的。

  密教必须要在戒律和显教基础上修

  佛法有显密二教,教证二法,《大般若经》里的《理趣分》讲的全是密教,所以不能诽谤。也不能把密教当作神秘的东西,或者似懂非懂,自己乱修乱搞。必须着重两点,一是要重视戒律,一是要先学显教再学密教,要有次第。

  戒定慧是共同道,修好了密器才成就

  首先要把显教的佛法学通,修成熟,所谓叫“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共同道就是显教的戒定慧,密器是你成就了能够学密法的条件。所以这儿讲的身密、口密、意密,仅仅是讲调息的时候怎么样去配合。不要以为这就是密教了。还有的人自称学密,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学到,却傲慢得很。真正修密法的人必须先修好戒定慧才能以贪瞋痴断贪瞋痴。为什么年青人对密教这么感兴趣?大多是追求神秘,所以我最反对修行人的神秘思想。

  调气作用

  长养身体~古云美妙饮食,长养身体,无如方便,调出入息。

  能治疾病~人体在缺氧状态下,会引起器官功能下降,调气能发挥体内潜力,久之精力充沛,各部功能增强,能改善疲乏无力,心悸气促,眼花耳鸣,食少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烦躁等情况。

  转化身心~体内四大,地水火风,各安其位,则身心轻安。身堪能后,再使心堪能,则心轻安,身心若虚空。

  活力能源~长寿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佛对菩提心的解释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求佛道就是上进不息的崇高理想,化众生就是舍己为众的广阔胸怀。由这种精神的影响,在人身上能引生一种高级的心身能源,令人能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成为一种特殊气质。能与人无穷的生命力,就是长寿的因素。佛教百千三昧,能住世一劫,乃至无量劫,动力在此。历史记载,龙树住世五百岁,无著住世一百五十岁,迦叶持佛袈裟入鸡足山,将住到弥勒出世,《法住记》十六尊者现仍散住在世界各地。

  调出入息比美妙饮食长养身体更起作用

  下讲调气的作用。古人说“美妙饮食,长养身体,无如方便,调出入息”。调出入息,比你用美妙的饮食对身体的长养更起作用。这个话并不是叫你不要吃。道教修呼吸,称“吐纳法”,到后来他们主张不吃饭,叫辟谷。道教咱们不能学,有的信佛的,受了三皈五戒,可是他不学佛法,去跟道教学,也去辟谷。辟谷就是不吃饭,只吃一点流汁、水果之类,或者吃树皮草根。

  灌输非佛教思想,会使佛弟子在佛法里生不了根

  现在有人在佛门里不讲佛法却讲《了凡四训》、《太上老君感应篇》,初进佛门的人,佛法都还没有学好,你就先把封建儒教、道教的思想灌输给他。你这样能使众生在佛法里生根吗?

  要长养身体有比饮食更好的方法,就是调息,但不要去学外道的不吃饭。你跟佛学,佛也吃饭,修头陀行的人至少也要日中一餐。佛规定比丘过午不食,但是佛慈悲,身体不好生病的人还可以开许吃一点。佛从来没有叫我们吃树皮草根。外道是错误的。佛教与道教混在一起,好比一个佛弟子,戴上了道士帽子。佛弟子能这样含含糊糊吗?

  调气观 (7)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6

  调气能发挥体内潜力

  提要:

  ·美食者多病,要使身体好,还得调好出入息

  ·调气能发挥体内潜力

  ·调息能使身心堪能,则身轻心安

  ·修行人不要贪著身体,但要爱护身体

  ·身强则智大,修苦行也至少要日中一食

  ·身转细心也细,有福之人相庄严

  美食者多病,要使身体好,还得调好出入息

  身体不好,也不要老是在饮食上动脑筋,本来吃豆浆,改吃牛奶,吃了白脱油,还嫌不够油,但是吃来吃去吃不胖,这也怪事。因为你身体没有调好,光靠吃是不行的。饭要吃,营养要,但不要老是靠美食来调整身体。糖尿病人样子挺好看,脸红红的,人也挺胖,他为什么会生糖尿病?太讲究美食了。古人也说,要使身体好,不要光在美食上打主意,佛教导我们调出入息。

  调气能发挥体内潜力

  “能治疾病~人体在缺氧状态下会引起器官功能下降”,营养可以储存在体内,人呼吸进去的氧气不能储存体内。在医院里常可以看到,病人在缺氧情况下会产生种种的危险,一接氧气就好转了。人缺乏氧气,各个器官的功能就会下降。“调气能发挥体内潜力”,氧气能维持我们体内器官的功能。如果你修调气,更能够发挥体内的潜力,因为修调气时,好的空气在体内更容易渗透到每个部分去。“久之精力充沛”,你修的时间长了,就会觉得精力很充沛,“各部功能增强”。人一到树林里,就感到空气新鲜,就是看几眼也觉得挺有精神的,所以“能改善疲乏无力,心悸气促”,人一紧张心跳就要加速,呼吸就要气短。“眼花耳鸣,食少”,吃不下饭,“嗜睡”,喜欢睡,睡不醒的睡,有的也是因为疲劳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烦躁等情况”,这些症状跟缺乏吸收氧气有关系。

  调息能使身心堪能,则身轻心安

  能“转化身心”,我们身体是四大所成,人的骨头是硬性,就是地大;人体内有血液,就是水大;人有体温,就是火大;呼吸就是风大。修了调气观以后,“体内四大,地水火风,各安其位”,就不会混乱,一切都很协调,“则身心轻安。身堪能后,再使心堪能,则心轻安”,呼吸调好,使氧气不缺少,直接对身体有极大利益。社会上也主张用深呼吸来锻炼肺活量,以便吸到更多的氧气。

  修行人不要贪著身体,但要爱护身体

  身体好了,一个人心理承受力也强了。身体差的人,心理能力也差,特别怕烦。一个人身体越差,越喜欢安静,稍微有点声响,他就承受不了。病重的人,他常会脸朝里躺,因为他怕阳光。常会见人就讨厌,因为种种的境界他心里承受不了,力量已经微薄了。所以不要疏忽身体,一方面不要贪着身体,一方面要爱护身体。

  身强则智大,修苦行也至少要日中一食

  身体是很重要的。有人说释迦太子在雪山六年苦行的时候,每天一麻一麦,坐着修禅定,身体虚得不得了,一下子倒下去了。可是释迦太子倒下去了照样竖得起来,你呢?倒下去我看就竖不起来了。(众笑)所以今天咱们不能学释迦太子当初一麻一麦,释迦佛也没有叫我们这么做。修苦行至少也得日中一餐,人是铁,饭是钢。所以首先身体的能力要增强,心的力量也会跟着增强。

  身转细心也细,有福之人相庄严

  身子在转化,心也在转化,身子由原来的粗四大转为细四大,再转为极细四大。能不能看出来这个人四大转了?能看得出来,里边的变化看不见,外面的变化总看得见,可以从身体判断他的心。他皮肤细柔了,说明这个人心细了;他头发慢慢软了,说明这个人脾气好了;慢慢耳垂长了厚了,人们说这个人有福气了。说“老师,这一套怎么不教给我?”我教给你干什么?(众笑)让你去摆个摊头专看面相?

  调气观 (8)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6

  长寿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

  提要:

  ·心轻安,身也轻安,身心若虚空

  ·长寿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

  ·下化众生靠佛法,求佛道就是上进不息的崇高理想

  ·化众生就是舍己为众的广阔胸怀

  ·爱护众生就是爱护我们的法身慧命

  ·菩提心能使人产生新的能量,形成特殊气质,能令人行人所不能行

  心轻安,身也轻安,身心若虚空

  心呢?粗心变细心,细心还会变极细心,这样一来,心轻安,身也轻安,所以叫“身心若虚空”,虚空是最没有份量的。这些道理以后讲到数息观时会讲的。调气也好,数息也好,都是修风。如果你修好了,全身气脉都能通畅。再从空观修到身空观,佛经里说这时候人会腾空飞起来。说“你修得久了,你腾一次空给我们看看。”(众笑)我可没这个本事。有这个本事我也不干,因为事情太多,腾空有危险,一动脑筋,就会掉下来。(众笑)这是给你们说说笑笑。

  长寿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

  “活力能源”,我们调气,气调好,空修好了,能够增加活力的能源,也就是生命的力量能够增强。“长寿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佛对菩提心的解释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提心这个名词大家听得很熟。究竟什么叫菩提心,怎么修菩提心,有人不明确。有种人,这两句话只抓一句,“下化众生”,自己忙死,可是他不听佛法,不修禅定,不断烦恼,那怎么成佛?怎么教化众生?有人认为:吃素、念佛、多放生,这就是修行了。佛四十九年说的法他都不要了,没有佛法能教育众生吗?

  下化众生靠佛法,求佛道就是上进不息的崇高理想

  七十年代初期,我到温州弘法,有一位老居士跟我说:“现在末法时期度众生只要两件事。要叫他吃素,要讲一点因果报应故事给他听听。”那么有许多人教气功也叫人吃素,他也在修行啦?《三世因果文》后来改称《三世因果经》,这是伪经,里边都是人编的因果报应,难道讲讲因果报应故事就算修行?他还说当年在某大法师照片下面,坐有两个年轻人,有一个就是他。听说这位“大法师”从不讲佛经,可是讲儒教的话却特别多,影响特别广,所以人们就认为这些话就是佛教。

  要以佛法去教化众生,才叫下化众生,但不能只有这一面。还要“上求佛道”,你自己要学法修行啊!你自己要快快成佛啊!这才叫菩提心。“求佛道就是上进不息的崇高理想”。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咱们今天信佛并没有信错,如今全世界都认为佛教是崇高的,从没有把佛教贬低过。

  化众生就是舍己为众的广阔胸怀

  “化众生就是舍己为众的广阔胸怀”,身教重于言教,你要以佛法去教化众生,你就应该先受教,应该依照佛法来改造自己,要做个舍己为人的榜样。舍己并不是把自己牺牲掉,是说希望你经常做利他的事,能一直做下去。如果你本身有病,累得不行了,为了舍己,干到断气,那明天你就再也不能舍己为人了。应该留下一点本钱,明天再为人民服务嘛,这是现实,长期才叫真功夫。

  爱护众生就是爱护我们的法身慧命

  一个接受佛法教育的人肯定能胸怀开阔,人怎么才能伟大?父母所生的身体那么小,你朝嘴巴打气也没有办法让身体膨胀。可是你心可以伟大,心伟大了你就伟大了,你把众生都看成我身体里边的细胞,那么你这个身体多大!每个人都爱护自己的身体,当然也会爱护自己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那你对待众生不好,岂不也伤害了自己吗?懂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爱护众生就是爱护我们的法身慧命。

  菩提心能使人产生新的能量,

  形成特殊气质,能令人行人所不能行

  “由这种精神的影响,在人身上能引生一种高级的心身能源”,通过佛法的培养,使我们具有了菩提心,这样在生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能量,比原来的伟大,所以叫“高级的心身能源”。

  “令人能行人所不能行”,能够使人修行修得起来,也就是说能做到别人所做不到的事情,能修得起别人所修不起来的法,这个力量从哪里来?从菩提心来。“忍人所不能忍”,人家忍不住,你就能够忍得住。一个伙计看见老板来了,他就换了一个脸,就算遭到点麻烦他也肯忍。我们佛弟子有一颗菩提心,别人忍不住,我们就要忍,为什么?这个众生,我发过愿要去度他的呀,我如果不忍的话,他就不要我度了。这就好比众生是主人,我是仆人。孙中山说过:“要做人民的公仆”,我们佛弟子就要做一切众生的公仆。菩提心就是叫你把位置换一换嘛,把一切为自己换成一切为了众生,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有的地方是相通的。“成为一种特殊的气质”。气质很重要,气质就是这个人的修养、素质。在菩提心的影响下,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气质。

  调气观 (9)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6

  佛法在人体上能与人无穷生命力

  提要:

  ·有个丈夫,能把妻子布施他人,却仍等着她回来

  ·佛法在人体上能与人无穷生命力

  ·佛教百千三昧,能住世一劫

  有个丈夫,能把妻子布施他人,却仍等着她回来

  有篇文章,讲一个丈夫非常好,妻子本来对丈夫很满意,慢慢就有点不大满意,因为她想跳出这个小城市,到大城市里去过一过有文化气质的生活,所以要走,丈夫也同意离婚。结果到了深圳,找了一个有钱的老板同居,这个老板确实有她丈夫没有的东西,可是这个老板也没有她丈夫有的东西,而且最令人吃不消的是,这个老板一冒火就把她打得遍体鳞伤。她知道自己这条路走错了,就回到她原来的家里。因为临走的时候丈夫跟她说:“如果你在外面闯得快乐、幸福,你就不要回来。如果你有困难、有苦恼,你就找我,你想回来就回来吧。”我看这个丈夫了不起,我们信佛的人都做不到,他能做到。(众笑)那真的是布施波罗密,连妻子都布施掉。(众笑)结果她回去的时候,看到她床下的拖鞋都没有动过,跟她走的时候一模一样,意思就是等她回来,所以这个妻子大受感动。

  佛法在人体上能与人无穷生命力

  人们总觉得有文化的人肯定有气质,说念过大学的人到底两样。咱们这儿也是学习呀!咱们也有特殊的气质,如果没有特殊气质,你们这次来的同学怎么都舍不得离开了?所以佛法就能培养人特殊气质。有了这种气质,“在人体上能与人无穷的生命力,就是长寿的因素”。世间上人都说,开朗的人长寿,胸怀宽广的人长寿。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这种开阔的胸怀,世间上人谁比得上?

  有人说:“他是佛弟子发过菩提心的,可我看他远远比不上社会上的人。”那是他两个嘴皮在发菩提心。即使天天念“发菩提心”,那你人怎么没有转变呢?可见你发得不真切,你这个菩提心也没有什么力量。

  佛教百千三昧,能住世一劫

  “佛教百千三昧”,三昧就是定,百千三昧就是各种各样的禅定,“能住世一劫”。修禅定成就了,能在世间上住上一劫,“乃至无量劫”。历史上有记载,“龙树住世五百岁,无著住世一百五十岁”;迦叶尊者他得到佛的袈裟进入鸡足山,要等到弥勒菩萨到娑婆世界成佛时,他才出来,把释迦佛的袈裟交给弥勒如来。迦叶尊者进山后,山就封起来了。弥勒菩萨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到娑婆世界来成佛?这么长久他也不会死。(众笑)你们想不想?如果想,那么快证阿罗汉果。(众笑)

  迦叶尊者就是一位大阿罗汉。咱们每天早晨供的十六大阿罗汉,现在还在世间上,遍布全世界,如果你有福气就能见得到,不过即使你见到了你也不认得他,他也不会告诉你“我是十六尊者之一”。凡是自称我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我是弥勒佛下生的,没有一个是真的。今天就讲到这儿。

  调气观 (10)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7

  调气能使呼吸轻柔细长,

  促进健康,能使人改掉粗暴习气

  提要:

  ·心身一体,气调不好,修心就会受干扰

  ·调气能使呼吸轻柔细长,促进健康,能使人改掉粗暴习气

  ·话多易伤气,可以修止语

  ·修行要有科学态度,修止语要逐步来

  ·学佛法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

  如何避免气短~讲话吐气勿急,发声勿太粗

  ~勿急躁,勿因贪而争,因恼而躁

  ~心平和,心平则和,英雄气短,不平和故。

  ~饮食淡薄,气喘常由美食故。

  心身一体,气调不好,修心就会受干扰

  我们已经明确了气对于人体很重要。人活着全靠一口气,气对于我们的寿命,对于我们的修行都很重要。既然是心身一体,如果气不调好,我们修心就会受到干扰。就好比一个人身体不好,修行也修不好,因为身体不好会影响情绪。

  调气能使呼吸轻柔细长,促进健康,能使人改掉粗暴习气

  调气还能使呼吸轻柔细长,不急不猛冲。气有两种,一种很短促,一种很细长,细长的气能促使身体健康长寿,还能使修行人心容易定。短促的气不好,呼吸短促的人往往身体不大正常,比如胖的人往往气短,身体就不大正常。我们修调气,吸进去的是清净的气,吐出来是污浊的气,以清净的空气去排除污浊的气,好像在给身体洗澡一样。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修行人的身口意慢慢就会改掉种种不好的习惯,慢慢就会安静起来,文明起来。种种急躁的情绪、粗暴的动作逐渐就会消失。在这种全面变化的基础上,我们的气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再来修调气,那就更起作用。

  话多易伤气,可以修止语

  今天讲到“如何避免气短”,气跟情绪,气跟生活都有联系。一个人的气进进出出无非是两个地方,一个是鼻子,一个是口。一般来说,鼻子是吸气,口是吐气。口一般在说话时用气比较多,古人也说,说话太多的人就容易伤气破气,形成中气不足。所以有一种修行方法叫“止语”,或者叫“禁语”,规定一段时间不说话。有的修行人止语半天,还有的全天止语,别人跟他说话,他不开口就用笔写。我年轻时在上海佛教青年会,头一次看到雪相法师修止语时,他在胸口挂了块牌子,写了“止语”两个字,他回答人家的话总是用笔写。

  修行要有科学态度,修止语要逐步来

  如果你要修这种方法,要科学一点,修行不是你想怎么修就怎么修的,千万不要看了不正规的书或者听了某些人的话就去乱搞。要做到止语也不简单,我们做居士的,不可能挂块牌子啊,那样人家不要笑你?就是挂牌子也很容易忘记,人家上来一问,你就开口了,开了口,心想:“再从现在开始止语吧。”那不是说话前止语,成了说话后止语。可是第二次又开口了,所以止语也不容易的啦。

  还有一点也不容易,嘴巴不说话,人的情绪没有地方发泄,搞不好要出事。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修行就是那么简单。佛教是科学,要有科学的态度,学止语最好一点一点来。譬如你先止语两个小时,然后再半天。如果你一下子就定三天,到了第二天你火气特别大。如果你硬是憋住,那就要发脾气了。人家知道你止语,躲得远远的。开始你觉得挺好,你们最好别找我说话,后来想找人也找不到,结果在房里丢东西、发脾气,痛快痛快。这跟闭关的情形差不多,只是没有闭关厉害。

  学佛法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

  现在年轻人好高骛远,一学佛马上想高,第一个念头:我要出家;第二个念头:我要闭关;第三个念头:我干脆到深山老林里去。尤其是知识分子,要求高、希望大、喜欢冲动、容易脱离现实。我当年在上海某个大学,晚上开禅定班讲课,下课了,有些学生一定要我到他宿舍里去坐一会儿。一谈起来:“我总有一天要到深山老林里去苦修。”你真的去了,要不了两天就要掉眼泪。”所以止语也不能随便乱修。

  调气观 (11)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7

  闲话少说好用功,必要的话半句也不能少

  提要:

  ·修行人都应做到少说闲话,闲话多了难用功

  ·闲话要少说,必要的话半句也不能少

  ·布施众生欢喜不是闲话,同学间互相帮助是修行人应有的慈悲心

  ·话多容易扰乱心情,吐气不要消耗太大

  修行人都应做到少说闲话,闲话多了难用功

  但是我们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做起来的,那就是少说闲话。你们女众专修班有个出名的地方就是管得严。听说你们动员同参道友来学,电话里总要跟她打个招呼:“欢迎你来,这儿管得很严的。”结果吓得一个也不敢来。(众笑)其实我管得并不严,原因你们是女孩子,总要客气一点。我94年在隆昌寺培训班时,一次我从楼上走下来,刚走出内厅,培训班里的小和尚跟我说:“老师你看,今天雾大。”我就说他:“雾大我没看见啊?还要你说?少说闲话。”连这两句闲话我都不许他说。

  我本是很少说闲话的,现在因为人多话也不得不多,后来实在没有办法,用纪律来管制。要跟傅老师说话,要办公室同意,总管批准,这样子总算话减少一点,自己也好用功。但是有时候也难以避免,我一个人出去散步,一边散步一边念佛,有人就跑上来陪我。我总不能看见你来一句话也没有,结果不是陪我走路,是陪我说话了。不说话好用功,一说话了就很难用功啊!

  闲话要少说,必要的话半句也不能少

  有句话说:少说一句话,多唸一声佛。其实这句话不太明确,容易发生误会,怎么能少说一句话呢?少说半句都不行,你前半句说了,后半句没说,人家怎么听得懂?

  有一个最明显的事例,94年我在隆昌寺主持僧伽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僧都喜欢跟我学禅定,那时隆昌寺空房间很多,大家找到一个地方坐好了。其中有个高个子,东北人,就坐在我旁边,我朝他们随便问问:“你们看这个地方好不好啊?如果不好咱们再找个地方。”他回答我:“阿弥陀佛。”(众笑)我实在不得要领,只好又问:“你看这儿好不好,不好再找一个。”“阿弥陀佛。”我说:“我在问你,你怎么不回答,老是阿弥陀佛?”这可能是典型的“少说一句话,多唸一声佛”,可这怎么生活啊?比如问你“你今天早晨几点钟起来啊?”“阿弥陀佛。”医生问你,“你哪儿不舒服?”“阿弥陀佛。”

  所以我看这句话要改一改,我是这样改的:“少说一句闲话,多唸一声佛号”,这就明确了。你们喜欢听我讲法,总希望我多说一点法,总不见得我上了法座,三声“阿弥陀佛”就下座。(众笑)可是闲话要少说,什么叫闲话?跟修行、跟法、跟了生死没有关系的,全叫闲话。多说闲话容易扰乱身心。

  布施众生欢喜不是闲话,

  同学间互相帮助是修行人应有的慈悲心

  如果问“老师讲法时经常说几句风趣话、幽默话,这算不算闲话?”你们听了高兴不高兴啊?(下答:高兴)高兴就不算闲话了嘛,这是布施你们欢喜,人总要透透气啊!笑一笑十年少。

  闲话是没有意义的话,有意义的话就不叫闲话。譬如说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鼓励、安慰,都不应该算闲话,这是修行人应该有慈悲心嘛。你对谁有感情,就能度谁啊!你对同学都没有感情,你怎么度众生啊?那么有人说,“虽然我对谁都没有感情,不过我对我老婆蛮有感情。”这情况就不同了,家里人感情越深越难度,要度家里人千万不要靠感情,而要靠慈悲。一有感情,她靠在你背上,越来越高傲、娇气。只有用慈悲使她感动,慈悲就是自苦他安乐。

  话多容易扰乱心情,吐气不要消耗太大

  闲话太多了,容易伤气,也容易扰乱我们的心情。发音要花气力的,说久了当然容易疲劳。古时代女人嘴巴小,叫樱桃小口。现在人嘴巴大,可是鼻孔却没有因此而变大,鼻子这么小,嘴巴这么大,吸进去少,吐出来多。你老是说话,即使鼻子不断地吸,也来不及供应啊,这样身体会好吗?这是说说笑话。就算你讲的是应该说的话,还要训练吐气要消耗不大,这不光是给人家好的印象,而且对身体健康对心情都有好处。修行人心情一变好,这个人修行就上路了。

  调气观 (12)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7

  话多扰乱心情,急躁时气也短

  提要:

  ·说话要文明、要柔和、要简单、要清楚、少啰嗦

  ·不要楼上楼下远距离叫人

  ·修行人不要急躁,急躁时讲话快,气也短

  ·出家人要“威仪闲雅无急躁”,居士不要在路上给师父顶礼

  ·居士讲话要文明,女居士不要碰到比丘师父,更不能握手

  说话要文明、要柔和、要简单、要清楚、少啰嗦

  这儿说,“讲话吐气勿急,发声勿太粗”,这些我在语轮功德课上讲得比较多,现在不重讲了,举个例子就可以了。我头一次坐飞机,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空中小姐,那个说话听了真舒服啊!(众笑)据说空中小姐个个都经过培训,全要考试合格,待人接物真有礼貌,真文静啊!说话粗里粗气的人,一开口就像吵架,嗓门粗,喉咙响,虽然性子直,可是说话也不考虑。宁波人讲起话来很粗重,苏州人吵起架来语调虽很柔和,可是咬住了人不肯放,这种表情也很凶的啦。(众笑)我们也不学苏州人,也不学宁波人,我们要学修行人的说话,要文明,要柔和,要简短,要清楚,闲话少说。

  不要楼上楼下远距离叫人

  九十年代初期,我去办九华山佛学院,我经常到佛教协会去,有一次碰到一个小和尚,拉开了嗓门喊楼上的当家,他直接叫当家的名字,像发号施令那样。他不是我学生,我无权说话,回到佛学院我就规定佛学院学生一律不准楼上楼下讲话,有话你必须要自己跑上去面对面说,包括远距离叫喊都不可以。世俗上的人,比如农村的老奶奶,叫起小孙子来喉咙响得哇哇叫。咱们修行人不能这样。

  修行人不要急躁,急躁时讲话快,气也短

  第二点,“勿急躁”。急躁的时候,说话也快,气也短,从来也没有一个人在着急的时候像温吞水那样说话:“请——你——快——一——点——,我——已——经——急——得——快——要——死——了——。”(众笑)上来就是:“快快快快快!”(众笑)气的消耗量太大。情绪一激动,生理上就会绷紧。高血压千万不要急躁(众笑),不要冒火,否则很容易中风。不急躁的人说起话来很清晰;急躁的人自己说不清楚,要不断地重复,还要问人家听明白了没有,(众笑)反而啰嗦,一卡壳比慢还要慢,别人还容易听错。所以急跟语言有直接关系,语言跟气有直接关系,我们不要着急。

  出家人要“威仪闲雅无急躁”,居士不要在路上给师父顶礼

  能海上师编的《戒定慧基本三学》上有句话,威仪闲雅无急躁,这是讲威仪。出家人平时不要走快,除非是紧要的事情。所以看见出家师父走路快,你就别去跟他打闲岔。有的居士看见出家师父很快地走过来,他马上横在旁边:“师父,顶礼了。”(众笑)师父慈悲:“噢,消灾延寿,消灾延寿。”师父心里急,说“一礼一礼”,他偏要顶三个礼,只管自己恭敬有功德,忙着磕头,不管人家有事。好不容易解脱了这个,没走几步又来一个:“师父,顶礼了。”师父有要紧的事,只好越走越快,(众笑)这不是打闲岔吗?所以这些都要懂。

  居士讲话要文明,女居士不要碰到比丘师父,更不能握手

  居士跟出家师父讲话,最好也要讲究点文明。有的居士在出家师父面前很不文明,说起话来像咬耳朵。还有的请师父应供,一面搀师父手一面说:“师父,这儿走。”比丘的衣服女居士碰上了,比丘尼的衣服男居士碰上了,就不清净了。有一年在昭觉寺,我到会计那里去,有几位比丘正在谈话,一个人问:“如果你的手被一个女的抓住了,怎么办?”另一个说:“很简单,把这只手砍掉,(众笑)不要了。”因为洗不干净。现在末法时期简直是不像样,有的女居士竟然还去跟出家人握手呢!

  调气观 (13)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7

  勿因贪而急、因恼而躁,心平则气和

  提要:

  ·勿因贪而急、因恼而躁

  ·心平则气和,有益健康

  ·吃亏就是便宜,能获得相处的友谊

  ·英雄气短,不平和故

  ·人间的缘分与环境都起源于自己的心,心地平了,外界环境也会好转

  ·饮食淡薄,气喘常由美食故

  勿因贪而急、因恼而躁

  “勿因贪而急,因恼而躁”,贪心太重,心情就急,人们称为气急败坏。见了好吃的东西,就狼吞虎咽,恨不得一口吞下。还有的人吃饭,一张大口就像牛吃草,威仪也不好,带着一点气急败坏。“因恼而躁”,起了烦恼就要躁,吵架的人从来不是心平气和的。

  心平则气和,有益健康

  “心平和,心平则和”,我们怎么样使自己气和?在心理情绪上讲,你心要平一点。心不平,经常对别人气不过,受了委屈,到处哭诉,哭出来倒也罢了,没有哭出来,气短伤心,这样子多伤身体啊。委屈就委屈一点,吃亏就吃亏一点,身体保重最重要,用健康换一个便宜值得嘛?吃亏就是便宜,人总要难得糊涂一点,不要太精明了。

  吃亏就是便宜,能获得相处的友谊

  我年轻时住在老房子里,上海人叫石库门,晒衣服要走楼梯到晒台上去晒。我女的把面盆放在楼梯边上,楼梯没有栏杆,有个邻居要上去晒衣服,不小心把这个面盆一碰,摔下楼去了。我家里人不高兴:“要他们赔。”我说:“不要他们赔,叫他们赔,咱们就没有这个脸了。难道咱们这么穷啊,连一个面盆还要人家赔?”我把面盆捡上来,没有破,就是敲瘪了,还可以用。(众笑)从这件事情以后,这家邻居凡是见到我,就给我打招呼:“傅先生,你回来了。”你看,花钱也买不着(众笑),便宜的还是我啊。所以吃亏就是便宜。

  人生最珍贵的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了,你心情舒畅,身体健康,修行时也没有谁来干扰你;人际关系坏了,你临终时要安静,偏偏隔壁邻居放唱片。有信佛的人来为你助唸,儿子媳妇不信,一看那些信佛的人来,就把门一关。所以人际关系很重要,心平则气和,能吃亏更好,千万不要占人家便宜。

  英雄气短,不平和故

  “英雄气短,不平和故”,英雄个性刚强,可是气短。你看周瑜多厉害,你跟他打,他不见得会输,诸葛亮就用气的办法,三气周瑜就把周瑜气死了。诸葛亮把女人衣服当礼物送给他,他急得透不过气来,其实周瑜也用不着气,你家里如果有老婆女儿,你就给她们穿好了。(众笑)

  人间的缘分与环境都起源于自己的心,

  心地平了,外界环境也会好转

  从前佛看到一个弟子在铲地,佛问他:“你干啥?”他说:“这儿有点高低不平,我铲铲平,让同学们走路方便一点。”佛对他说:“你把心修平,地就平了。”这是一个启发性的话,不能理解成佛叫弟子们高低不平的路都不要去修平,是借这个机缘来教他怎么修行。

  人与人缘分不好,以及人世间的环境不好,都起源于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转变了,对方也就转变了;你自己的态度转变了,对方的态度也会转变。你跟他对着干,他也跟你对着干,你等他先跟你说几句好话,他也在等你先开口说好话,这是很愚蠢的。两根棒棒相互抵住,就这么对立地竖着,如果没有其它因素,一年两年都不会倒下去。只有一个办法,你这一根先倒下去,他那一根也倒下去了。所以怎么样处理人际关系,就是我们要主动。

  饮食淡薄,气喘常由美食故

  “饮食淡薄,气喘常由美食故。”美食对身体很不利,开始好像很有帮助,一过量就干坏事。糖尿病就跟美食有关系,气喘病跟美食也有关系。油脂多了很难消化,在家人吃荤也很难消化,很多都留存在体内。胖的人皮肤白,人家以为这是好事,其实是人皮包猪油。(众笑)吃鱼比吃肉更麻烦,沿海一带气喘病多,就是因为鱼吃得多。所以吃素最好,吃素能长寿健康。蔬菜中尤其是红色与青色,红色是补血的,这叫色素疗法。

  顺便提一句,哪一种蔬菜营养价值最高?就是田里刚长出来的菜,城市里的菜都是农村运去的,都要隔一两天,农村里要吃菜,当时到田里去摘,这个营养价值最好。这一段讲完了,明天咱们要开始讲新的观,聚心观,也就是,气调好了,就要把心聚起来。(完)(调气观的修法必须由师面授比较妥当,因此,此处从略。)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傅味琴:<数息观>带修禅定前开示

傅味琴:空观开示(1~9)

傅味琴:空观开示(10~19)

傅味琴:空观开示(20~29)

傅味琴:空观开示(30~39)

 

后五篇文章

傅味琴:<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30~4

傅味琴:<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20~2

傅味琴:<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0~1

傅味琴:<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9)

傅味琴:法我习气,坚执难转(1~9)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