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傅味琴:空观开示(30~39) |
 
傅味琴:空观开示(30~39)
空观开示(30) ◎傅味琴 讲于 2001.4.17 一起胜过他人之心, 平等心就越来越远了 提要: ·一起胜过他人之心,平等心就越来越远了 ·佛门搞个人崇拜,个人感情,佛教就要变顔色 ·有了好胜心,被打倒的却是自己的平等心 ·好胜心的人,必然会引起名利斗争,在帮助别人上也会故意含糊 ·有生必有死,修行人又何必庆祝自己的生日 发心大要 4、不可起胜过他人之心 5、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 6、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 一起胜过他人之心,平等心就越来越远了 我们继续讲修禅定的发心大要:(一)思惟生命无常,禅定可贵,(二)要有意乐敬信,听闻法要,(三)不可起名闻利养之心,这三条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四条:(四)不可起胜过他人之心。出世法跟世间法两样,世间法以胜过他人为荣,叫做竞争,当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是用种种的刺激来刺激人的欲望,能胜过别人,就给你奖励,工厂、公司都有奖金,最明显的就是运动会的比赛,都想夺冠军。出世法可不能有胜过他人的心。一想胜过他人,就会引起种种不恰当的心态,失败的人嫉妒、自卑,胜利的人得意、趾高气扬、蔑视他人,这些都是烦恼,这样离平等心就越来越远了。 佛门搞个人崇拜、个人感情,佛教就要变顔色 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大变样。有很多人,一听到我讲法时提到佛教历史上的错误,他们就大不以为然,好像我这个老师太傲慢,连古代大德讲的话,也要提出来分析分析。这并不是以我个人的意见来分析,我是根据佛法来分析,到底是高僧大德高,还是佛高?众生最容易犯的一个习气就是:个人崇拜、搞个人感情,拿原则做交易,如果不去掉这些恶劣的习气,佛教就要变颜色。 中国佛教历史上传下来的种种作法,错误很多。可只要做的人有名就会被称为大德、高僧、古德。你对他们不能批评,你一说话,别人就对你反感。可他再高也高不过佛,再大也大不过法。最近有位法师讲经时还讲:出家人就是要纠正错误。高僧大德做错了就不能学,说到底你是佛弟子,眼里没有佛,不照佛的话去做,你在佛弟子的血统里,就好比背叛了父亲。 有了好胜心,被打倒的却是自己的平等心 举个例子,你们说,佛门里应该不应该练武啊?(下答:不应该。)佛教里受了五戒的居士,连打人的棍棍棒棒全要丢掉,出家人哪能够拿刀拿剑?《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因为他犯了罪,他出家是为了逃避抓捕,可他像个出家人吗? 佛说:佛弟子不可有胜过他人的心。练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胜过他人,佛弟子是修平等心,你把对方打败,就有了高低,你打败的不是对方,你打倒的是平等心啊。 好胜心的人,必然会引起名利斗争, 在帮助别人上也会故意含糊 同学之间,也不能有胜过他人的心。如果你想胜过他人,那可糟了。譬如你想考得成绩比别人好,别的同学法义不懂来问你,你故意含糊,让他考得差。有胜过他人的心,你还会全心全意帮助他吗?而且必然会引起名利斗争。法师讲经时就说:“你搞开光,我就搞升座;你做生日,我搞祝寿,比人多、排场大、花钱多,这还像佛门吗?” 有生必有死,修行人又何必庆祝自己的生日 自己的生日最好忘记,何必那么重视啊?生下来的头一天,就是走向死亡的头一天,难道是庆祝我又生死流转了?我们对佛菩萨的生日应该庆祝,通过诵经、讲法,这能带动众生,提高对佛菩萨的恭敬心,学习佛菩萨的精神。咱们都是凡夫众生,有什么了不起? 空观开示(31) ◎傅味琴 讲于 2001.4.17 好胜心的人,有追求、有执着, 心还能定得下去吗? 提要: ·同学生日不送礼,燃灯供佛又供众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佛说没有胜利者,今天你胜他,明天就会被别人打败 ·修行人帮助别人,提高自己,这不叫好胜心 ·好胜心的人,有追求、有执着,心还能定得下去吗? ·修行要隐藏功德,不要问别人得什么境界,也不要故弄玄虚来显露自己的 功德 同学生日不送礼,燃灯供佛又供众 我们规章制度规定:生日不得送礼,也不得吃面,最多晚上大家联欢联欢。在头一次学生生日的时候,我倡议搞了几个节目:挑重担、供众、燃灯供佛,全搞法上的事情。千万不要学外国人,买一只蛋糕点了许多蜡烛,一口气全吹灭。咱们佛门以灯的光明代表智慧,吹灭蜡烛,用意岂不在扑灭光明?因为贪吃蛋糕啊,蜡烛不吹灭,蛋糕就吃不到。佛门里对五欲起贪心,一样会把法吹灭。有正法存在,那些搞名搞利的人就搞不下去了呀。 我对自己的生日记不得的,从前我连自己的年纪都记不清楚,我家里的人几岁、生日,我全不知道。大概是前年,居士林请我去吃饭,说是我的生日,搞了好几桌。我说说笑话,吃过以后老生病,一点不起作用。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今年我生日,我自己不知道,就算前几天有人提醒我,提醒完我就忘记了。我早晨上法座,桌上一张纸条:祝老师生日快乐。我才想起来今天72岁了。72岁快要无常了,闭起眼睛来观无常,还快乐什么呀?“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天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又减少一天。“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好像很少水里的一条鱼,还有什么快乐?水一天天干下去,水干掉了,鱼就死了。如果经常想起这句话,还有什么心思跟人家比,好好地学法、断烦恼了生死都来不及。 佛说没有胜利者,今天你胜他, 明天就会被别人打败 八四年,呼和浩特电视广播局请我去讲学,过年时领导说陪我看录相,其实是我在陪他。武打片里这个人武艺高强,把那个人打死了,又来了一个人,又把这个人打死,又来一个把他打死,最后全部死光,这就是好胜的结果。佛说过没有胜利者,你今天胜利,明天就会给人家打败,所以胜过他人的心是要不得的。 修行人帮助别人,提高自己,这不叫好胜心 从另一面说,如果你鼓励自己努力、精进,这是好的。修行不及人家,你要有惭愧心,应该要努力追上去;如果超过他了,也不要傲慢,要帮助别人,应该知道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像这种情况不叫好胜心。 好胜心的人,有追求、有执着, 心还能定得下去吗? 修禅定千万不要有胜过他人的心,发个誓半年入定,你有这颗心,你就难入定,因为你有追求,你有执着,你还能定得下去?这种心空不掉,哪有定?一个说:我这一生不要虚度,要证初果,另一个说我要超过你,证二果,另一个说我要三果,下一个说要四果,那都是在闹着玩。所以大家不要比功夫,也不要比高下,咱们又不是搞世间法,也不要查问人家有多少功底? 修行要隐藏功德,不要问别人得什么境界, 也不要故弄玄虚来显露自己的功德 外道讲功底,喜欢问人出了什么功能。现在佛门里很多人也喜欢搞这一套,其实是炫耀自己。有的人也知道功德要隐藏,可是他还留一条缝,叫你从他缝里看。 当年成都昭觉寺刚恢复,把清定上师请去,我们这些跟清定上师学法的居士也跟去了。有一天,我在寮房门口,一个年轻的女居士走过来,跟我说,“你是老前辈了,修了这么多年,有什么境界啊?”我说“没有啊,你呢?”“有是有一点,不能说,不能说。”你知道不能说,也已经说出来了。你干脆全说出来,让懂法的人衡量衡量你这个境界,到底是真还是假? 空观开示(32) ◎傅味琴 讲于 2001.4.17 修禅定,不可盲无目的, 堕于愚痴,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 提要: ·修禅定要一心不乱,不要为名把别人排挤掉,不要为利比排场 ·修禅定,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 ·掉举昏沉是禅定二大障碍 ·愚痴的人易入枯定,开不出智慧来,佛教禅定不求功能、神通,不贪禅乐, 为开智慧、了生死 ·修禅定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 修禅定要一心不乱,不要为名 把别人排挤掉,不要为利比排场 修禅定要一心不乱,名利上抬高自己,也离不开为了胜过别人。名,最好把别人排挤掉,或者从别人背上踩上去;利,比排场。听说在富的地区,有个和尚挂的一串念珠价值万元。出家人应该依戒依法,贪了荣耀放不下空不掉,入不了定。 修禅定,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 第五,“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只知道我要修行,佛法也不懂;打坐到底为了啥,也不知道;怎么样打坐,也不知道,即使你不是在修外道定,可你不懂佛法,不懂禅定的理论,没有善知识给你带路,你很容易走错路的。 掉举昏沉是禅定二大障碍 就拿禅定本身的障碍来说,不是昏沉,就是掉举。掉举就是打妄想,昏沉就是昏昏沉沉。粗昏沉就是头低下来,打瞌睡了,慢慢真的睡着了。这倒也罢了,就等于你在睡觉吧。如果掉入细昏沉,细昏沉时人挺舒服的,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妄想,也没有瞌睡,可是起了细昏沉,很容易入到枯定里去。 从前有个徒弟,看到师父在师兄耳朵边弹指,意思叫他出定。徒弟不理解,说:“师父啊,师兄在入定,你怎么弹指叫他出定?”师父说:“他入的是枯定,那是一潭死水,没用的,开不出智慧。”有的人看了几本书,就想去闭关坐茅篷,也太异想天开了。末法时期众生进了佛门,我慢贡高、自以为是,结果乱搞把身体搞坏,还受人家讥笑:“他是自己业障呀”,“他着魔了呀”,谁来可怜你、开导你? 愚痴的人易入枯定,开不出智慧来,佛教禅定不求功能、神通, 不贪禅乐,为开智慧,了生死 入枯定的人,非但开不出智慧来,还会越来越愚痴,因为他掉在细昏沉里,昏昏沉沉的,就等于掉在无明里。所以修定一定要明白你为什么修定,怎么样修定,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一个人一修外道的法,很难转得过来,佛也说过,有几种人很难度:富豪、位高、外道、邪见,因为外道也有他的一套道理,照他的方法修,也会有感觉,也会得到他们所说的境界。 最最容易修的外道方法,就是盘起腿脑子空空洞洞什么也别想,这叫无想定。你什么也不想就止住妄念了,很舒服的,哪怕没有完全止住,妄念少一点,你也会舒服,心里也舒服,身体也舒服。你得到了快乐,就认为这个好啊,就抓住了,很难转。 修外道的禅定也有福气,修无想定就生无想天,寿命特别长,福气享完掉下来,一般都掉在三恶道里。如果这个天人福气还没有完,掉在人间的话,这个人就是白痴。这种外道定跟佛教的禅定完全相反。佛教禅定不追求什么功能、神通,也不贪禅乐,我们只求开智慧,了生死。 修禅定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 第六: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修禅定还要发好的愿,总的来说,就是要自利利他。佛教讲自他二利。如果不自利,光利他,这也利不成。一个扫盲班出来的人,只是认得些字,想当小学老师,行吗?你要先进师范学院,提高自己,然后才能当老师去利益别人啊。 空观开示(33) ◎傅味琴 讲于 2001.4.17 修行靠一句半语,岂不把深入经藏的善知识气死? 也会把学修戒定慧说成可怜 提要: ·修行靠一句半语,岂不把深入经藏的善知识气死? 也会把学修戒定慧说成可怜 ·自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他 ·布施是培福利他,但不学佛法没有智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 修行靠一句半语,岂不把深入经藏的 善知识气死?也会把学修戒定慧说成可怜 有说“一味土方,气死名医”,名医都看不好,忽然一张土方一吃就好,这种事情是有的,每个时代都有,否则怎么会有这句话?以前我听说有人生了癌症,花了几万元钱都没看好,结果到了农村休养,搞了些土办法,就好了。可究竟有多少?如果普遍都是“一味土方,气死名医”,那医科大学、医院也用不着了,单凭土方能治百病吗?这是碰巧,刚好对症下药。可是人体是复杂的,病也是复杂的。即使病一样,人的抵抗力、对药物的反应都不一样,而且还有其它相关的病,这味土方非但没用,可能还起坏作用。 从前上海人天没亮就去中药房排队,说是铁树叶子能治癌。现在怎么没人去排队了?可见不是个个灵。 所以你真正要利他,不能单靠一味土方,应该好好地学佛法,提高自己。释迦佛最反对、最批判的就是到了末法时期,以为只要一句半语就能彻底究竟,那就等于是宣扬“一味土方气死名医”,恨不得一句半语把所有深入经藏的法师、善知识全都气死,还会说他们可怜,不懂得只要一句就够了。这种人我们碰到的多了,从前在九子岩就碰到一个。本来他很想听我下午讲法,后来跟我几个学生聊了几句,他问,“你们学啥?”同学们说,“我们学戒定慧”,结果他说了几句“可怜可怜”就走了,因为他是只要一句的人。戒定慧是如来所说的正法,怎么学戒定慧成了可怜呢? 自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他 咱们的自利可不是小我的自私心,我们自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他。比如现在给你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你们现在是自利,可是你们要发利他心。不管是男众女众,希望学出来将来个个当法师,弘扬正法、利益众生。 布施是培福利他,但不学佛法没有智慧,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 修布施是利他,自己培福也在自利,可是不学佛法能根本解决问题吗?末法时期众生非常复杂,烦恼发展得厉害,你越是给他优越的条件,他越是懒惰,还靠在你身上。别人说“你赶快自己去找工作吧。”“不要紧的,黄居士菩萨心肠,不会让我饿死的。”这个慈悲心起反作用了。所以最好的帮助,最好的布施,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你给他多少钱,而是帮他自力更生。打个比方有个国家非常穷,你送他十架飞机,还不如你帮他建个飞机厂,让他自己生产,那不是根本解决了吗? 我们在度众生上离不开布施供养,可这是一个摄引的手段。有智慧的人可不能光停留在布施上,没有智慧的慈悲好心反而要办坏事的,会害了众生。应该把众生摄引到佛门里来,摄引到佛法上去,让他自己修行,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修行到彼岸全靠自己,要登上金刚宝座也不是别人把你捧上去的。 《药师经》里也是这么说的:“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因为他肚子饿,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这是现实生活。下面一句更重要了,“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你还要给他法,用佛法上的智慧使他得到安乐。也就是要给他讲法,让他能断烦恼了生死。今天下课。 空观开示(34)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初修禅定,不可畏难, 众生皆因习性,故成自然 提要: ·初修禅定,不可畏难,众生皆因习性,故成自然 ·不能安心学法,也是由于过去的习性一时转不过来 ·世俗习性一勾起来,就像网那样被套住了,修行决心没原来大了 ·有人爱慕出家人衣服庄严,就出家了,也是过去世的修行习性 初修要诀: 一、不可畏难。众生之心,无始以来在世间法中转,世间应事接物,境极繁复,不觉其难,以熟习故。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若今不练习,始终无熟习之时。 二、不可无恒。 三、初修每次不可太长,每次至少五分钟亦可,以后渐渐加长 四、每日至少修四次。 五、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专修。 初修禅定,不可畏难,众生皆因习性,故成自然 今天讲“初修要诀:一、不可畏难。众生之心,无始以来在世间法中转,世间应事接物,境极繁复,不觉其难,以熟习故。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若今不练习,始终无熟习之时”。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不知道经过多少长时间,已经熟练,养成习性了,非但碰到事情能够很好地去完成,到后来还会形成一种定性。各种众生习性都不同,可是他们对自己的习性都非常熟练。猴子对攀缘非常熟练,看见树上有可攀的地方,它一跳抓住就上去了,非常灵敏。蛇游走的时候对身子弯曲很熟练,如果使它不弯曲,它就游不了。鸟只要两只翅膀一拍,就飞起来。所以众生无始以来,漫长的生死中养成了习性。我们今天做人,如果死了以后做条蛇,照样会身子弯曲,用不着学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也不知道做过多少次蛇了,投生蛇时,蛇的习性就起来。 不能安心学法, 也是由于过去的习性一时转不过来 我想起女众班刚刚开学时来了些同学,她们就不安心,原因有好几个,其中一个就是担心三年学下来,回到原来庙里,早晚功课做不来了。其实你肯定会做的,这么多年已经养成习性了。连我耳朵里经常听到“南无阿弥陀佛”,我也自然在念。(众笑)修行人有修行人的习气,即使你一时忘了,这颗种子还是在,一接触原来环境,作用就起来了。只要听一听,看一看,别人领一领就会唸。佛说过,把鸟、蛇、猴子、兔子抓在一起,同时一放,看看它们怎么样?结果蛇在地上游,鸟张开翅膀飞起来,猴子爬树,兔子跳进草堆里去。各个众生表现不一样,都按照自己熟悉的习性,很自然地去做。为什么众生生死难以脱离?因为习性关系,众生流转生死的习惯很深很厚,很容易起来。 世俗习性一勾起来,就像网那样被套住了, 修行决心没原来大了, 今天听说有位同学,原来决心很大,现在没以前那样大的决心了。但是她发心还是不退,所以希望同学给她一点鼓励。这也是习性关系,尤其是女的,我知道有好几个,原来发心很大,心一投入世俗环境,世俗习性就起来了。也不一定是男朋友对她有感情,不肯放,假如男朋友肯放她呢?她反而不肯放男朋友了,怪事!因为一见面,过去做朋友时候的种种习气就起来了,像网那样套住了。 有人爱慕出家人衣服庄严,就出家了, 也是过去世的修行习性 修行人也有修行人的习气。我听说你们出家人今天上午去瞻仰刚去世的法师,一到那个场面,出家人的庄严很自然就会起来,居士就不行。如果你过去世,一生又一生做惯出家人,过惯出家生活,今世你一到寺院里,一见出家人就想留下来,因为熟悉啊。很多人就因为喜欢穿出家人的长袍子,就出家了。隆莲法师的传记里说:就因为她年轻的时候看见出家人一件黄袍子,她也要穿黄袍子,就出家了。我的小女儿也是这样,一看见出家人衣服硬是要出家。这是过去世的善根,也是缘份。 空观开示(35)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修定的人也会养成定的习性, 所以如来无时无刻不在定中 提要: ·众生的习性,也是前世习性的等流,是五种因果里的等流果 ·修定的人也会养成定的习性,所以如来无时无刻不在定中 ·修行就是生的搞熟,熟的搞生,世事纷乱复杂,烦恼放在心里干什么呢? ·在世间上做个傻瓜,在修行上做个精灵鬼,修行的一切学起来, 天天如此,就习惯了 ·男女平等,各有各在习惯上培养起来的能力 众生的习性,也是前世习性的等流, 是五种因果里的等流果 有些人很奇怪,这两个人初见面怎么感情就好;这两个人初见面,没有惹他,他老是讨厌人家。这也是习性,过去世也碰过头的啦。过去世两人总是笑嘻嘻,那么这一世一见面,种子一触动,又是笑嘻嘻。即使过去世的事情都忘记了,可是心里的电波会起作用的。有的女的看见男的就讨厌,有的女的看见男的就喜欢,这也是习性。有的男的,已经得到男身了,样子还是娘娘腔,像女的一样,可能是刚获得男身,一下子习性还没有转过来。从种种事实来看,佛教讲因果,五种因果里有个等流果确实是有的。 修定的人也会养成了定的习性, 所以如来无时无刻不在定中 再在人生中细细观察,习惯修定的人,只要修定的样子一摆好,心就会慢慢定下去。坐个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不想起来,习性呀!说句实在话:等你成了如来,也养成定的习性了,所以如来无时无刻不在定中,走路、睡觉、吃饭全在定中,那就成就了。 修行就是生的搞熟,熟的搞生,世事纷乱 复杂,烦恼放在心里干什么呢? 修行就是生的搞熟,熟的搞生。我们流转生死的生活都已经熟透了,现在要让它陌生起来。所以世俗上的事情少想想,少停留在自己心里。我总是说自己年纪越老,记忆力越不好了,现在连上午的事情都会忘记。有时想想还是这样好,世间上的事情纷乱、复杂、烦恼,放在心里干什么呢? 在世间上做个傻瓜,在修行上做个精灵鬼, 修行的一切学起来,天天如此,就习惯了 反过来说:我这个老师有本事忘记,你们有没有本事忘记啊?如果我没有忘记,那是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我讲法时经常举的例子,因为熟的关系,所以经常拿出来讲,还有一个原因,我想作为资料编到网站里去,所以硬是把它记住,要不然我早就忘记。你们呢?一句话气个三天,邻居吵一次架,十年不开口的,表示有志气,始终忘不了。还是忘记的好,对世间上的事做一个傻瓜,在修行上做个精灵鬼,生的搞熟,熟的搞生,修行的一切都慢慢学起来,天天如此,就习惯了。 男女平等,各有各在习惯上培养起来的能力 再比如男的看女的,觉得女的本事大,有许多事情,女的做起来容易得很,男的照着做也做不来。洗衣服,男的就没女的洗得干净;煮菜,男的怎么煮总煮不过女的,除非厨师啦;还有补衣服,男人补衣服七翘八翘,补不平,连自己的生活都管不好。女的看男的本事也大,外界的事情挺复杂,他照样应付得很自然。所以平等平等,各有各习惯的东西。 你看女的从小姑娘开始就已经怀里抱洋娃娃了,训练习惯,所以她生了孩子抱起来熟得很。爸爸抱孩子,孩子软嘟嘟,他两只手都放在孩子屁股上。从前绣花,一针一针绣,绣到后来很熟了,既快又好。现在看不到绣花了,只看到打电脑,我看打电脑的人真有本事,好像他们不用眼睛的,看银行里打电脑。我实在有点操心,假如按错了一个字,那就糟了,可是从不按错,都是熟练关系。 空观开示(36)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习惯于禅定的人, 跏趺一坐,轻快的感觉就往上升 提要: ·不要有畏难情绪,残疾人尚有克服自己缺陷的本能,我们六根具足,哪有 克服不了的困难 ·从小到大,我们学会了讲话、写字,难道禅定学不会 ·不要把人一会打下地狱,一会捧上天,还是照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都能成佛” ·难并不等于不可能,习惯了,就不觉其难 ·“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习惯于禅定的人,跏趺一坐,轻快的感觉 就往上升 ·“若今不练习,始终无熟习之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要有畏难情绪,残疾人尚有克服自己缺陷的本能, 我们六根具足,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要有畏难情绪,什么样的难都打不垮有心人。有心就是发心,发了心以后什么难都可以克服。以前看到路边一个要饭的残疾年轻人,手臂都没有,天色晚了,他也要回去了,他会用脚趾把纸币捡过来,一张一张叠得很整齐,没有别人帮助他,他也会自力更生的啦,天天这么样做就习惯了。 所以人都有克服自己缺陷的本能,瞎子、聋子脑子特别聪明,因为他干扰少。为了克服缺陷,另外的器官就特别发达。瞎子用手摸,所以他触觉特别灵敏。我们今天六根具足,样样圆满,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要有志气。 从小到大,我们学会了讲话、写字, 难道禅定学不会 我讲法都是摆事实讲道理,有人就相反,听到你要学禅定了,就说:“我们都是钝根,禅定能学得会吗?”或者说:“傅老师什么根基,你是什么根基啊?”“傅老师教的是如——来——禅,你修得起来吗?”尽泼冷水。如果他碰到我,我就要问问他。“你什么时候才会讲话啊?”“三岁。”“开始是不是每句话都会讲?有讲错的没有?”“妈叫我讲饼干,我就讲成了棒棒。”“你小时候会讲汽车吗?”“不会,我要坐汽车了,我就跟妈说:‘叭叭呜’”。那么你今天怎么能讲得这么好啦?还不是从不会学会的?从小到大你学会了多少的事情,偏偏禅定学不会?你学过没有啊?这种知见有问题。有人说“老师你讲法怎么专门管闲事?”法师就说了:“这就是讲法啊,辩明是非能说是闲事吗?” 不要把人一会打下地狱,一会捧上天, 还是照佛说:“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 有些人听了别人的话,对禅定尽说闲话,我这几年深有感触。以前也有人朝我身上泼冷水,说我讲来讲去讲戒定慧,似乎不会有大成就。这种冷水没有把我菩提心扑灭,反使我发心更高,慢慢人家都朝我好的方面说了,以前么把我打下地狱,现在把我高高捧上天,一开口就是“傅老师什么根基,你什么根基?”一会儿左倾,一会儿右倾。还是照佛的话讲,“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 难并不等于不可能,习惯了,就不觉其难 有句老话: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们理解成江山都能改变,人的脾气没办法变,这就理解错了。难不等于不可能,也不过难一点呀,努力一下照样能改,所以不要有畏难的情绪。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应事接物,境极繁复,不觉其难”因为习惯了,也就容易啦。 “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 习惯于禅定的人,跏趺一坐,轻快的感觉就往上升 “心难趣定者,以未练习故”,我们心很难趣定,因为以前没有学过修定。你们练习到后来,除非你有心事,有个问题没有考虑完,想放又放不下,要不然你腿子一盘,姿势一摆,心里妄念往下沉,轻快的感觉往上升,屁股就好像跟地面贴住了一样,不想动了。还没有修,全身就觉得暖洋洋的,十个指头上麻电感,十分舒畅。你只要做做样子,意识中有修定的观念,这种反应自然就起来,你一进入禅定,岂不是更起效果了? “若今不练习,始终无熟习之时”,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老修行一坐下去就坐稳了;初学禅定的腿刚刚摆上去,两分钟没到疼了又要换腿,你总要克服这个难关的吧,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若今不练习,始终无熟习之时”,如果你现在不练习,过一月过一年仍然不熟练,要熟练就得天天重复。很多人投机取巧,在学习上、在修行上不肯抓重复两个字。其实重复是好东西啊!你重复着做,慢慢就熟练了。 空观开示(37)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修禅定要有恒心,无恒心是由于内外魔障的干扰、 环境的引诱勾起了内心的烦恼 提要: ·笔记背熟了,开口就会讲,苦行出成就,法喜也充满 ·我一辈子扑在法里,从法里领会出来的话,已经不普通了 ·修禅定要有恒心,无恒心是由于内外魔障的干扰、环境的引诱勾起了内心的 烦恼 ·修行如钻木取火,不可中断,四十年如一日,功夫自然成 笔记背熟了,开口就会讲, 苦行出成就,法喜也充满 譬如这些禅定课是我编出来的。从前我跟清定上师、能海上师学,内容多得很,带修几次就叫你们自己修,我怎么会讲那么多?因为从前学得多了呀,我把学到的、听到的,有关禅定的内容,都编进去了。说“老师你怎么一开口就能讲个不停?”也是经过多次重复熟练了,从前能海上师的讲经笔记及解释,我能头背到底,要背就得重复。 我是十年动乱时背的,所以十年动乱也给了我好处。文化大革命很吓人的,假如被人发现了,要批斗的,所以我字写得很小,放在口袋里。每天出门时想好今天要背几段,一清早五六点钟出门,晚上回来也是五点钟,一面走一面背,看看旁边没人,我就拿出来,四句背熟了,再背四句。每天全上海走一圈,上海多大!我的腿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我现在讲得容易,当时做起来可不简单噢!比如今天花一天时间反复重复,背了二十句。第二天呢?昨天背出来的还得重复啊,昨天的二十句再加今天新的二十句,要四十句,后天要背六十句。天天加,加到后来,天黑了回到家里还没有背完,一面洗澡,一面还在背,(众笑)就是这么样背出来的啦。我这也算苦行了吧?我越背越高兴,法喜充满了。 我一辈子扑在法里, 从法里领会出来的话,已经不普通了 《菩提道次第》我重复听过好几遍,我们那时候都是这样的,有个同学听了七次。可是他的笔记就没有我的多,我是差不多法师讲的原话都记下来,所以人家说我很会讲。他是听了几句,把这几句总结一下,没写几个字。他也会讲,可是他花了几年功夫在搞实验,想通过什么仪器,把微弱的光放大,用这个仪器来看鬼光。(众笑)这种事情我不感兴趣,我这一辈子都扑在法里。有时候你们听我普普通通的话,话是普通,我的心里可不普通哪!我心里装满了法,我是从法里说出这句话的,已经不普通了! 修禅定要有恒心,无恒心是由于内外魔障的干扰、 环境的引诱勾起了内心的烦恼 “第二个,不可无恒”。恒心就是常心,要天天如此,不能中断。修行人最主要的三大障碍:一个是内魔,心里有烦恼,包括世俗观念,个性习气、种种的心态、感情没有端正,起了烦恼放不下都是内魔。一个是外魔,就是环境引诱。眼睛总要看,有声音总要听,一接触到境,外魔引起内魔,内外夹攻。所以修行人最好不要随便上街,满街都是世俗的景象,世俗唱歌的声音,一接触,心里就起念头。开头心在修行上,起讨厌的念头;慢慢也不讨厌了,心里想:这几支歌还是蛮好听的,世俗心又来了,脚步就慢了。人家说你走快一点,“听会歌再走。”即使离开,心里也会回忆起歌声,这就是外魔,色声香味触全在摇动我们的定心。 修行如钻木取火,不可中断, 四十年如一日,功夫自然成 还有一个障:中断。修行最好一天都不要中断,但大多数人都中断了,所以有人说修行成就是宝塔形的,原先修这个法流的好像塔基这么多,慢慢到了第二层就缩小了,第三层又缩小了,一直缩到宝塔的顶顶上,只有这么一点,最后只一两个人才有成就。并不是法的问题,是你中断了,好比钻木取火,你一停就冷下来了,那还得从头开始。所以一定要有恒心,天天如此,四十年如一日,功夫自然会出来的。投机取巧,这个修行人不聪明的。 空观开示(38)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 从因发展到果,中间要靠缘 提要: ·初修禅定,每次时间不可太长,以后渐渐加长 ·出家人按规定每天六次禅定,至少四次,在家事多障多,每天至少一次 ·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专修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从因发展到果,中间要靠缘 初修禅定,每次时间不可太长,以后渐渐加长 初修要诀,“第三,初修每次不可太长,每次至少五分钟亦可,以后渐渐加长”。我过去一般是讲完课以后带修十五分钟,也可以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如果工作忙,没时间坐,修五分钟也可以。初修时间不要长,时间长了,初修的人没有这么好的耐心,腿子疼,也容易打妄想。 初修总要简单一点,初修的人观的内容太多了,五分钟是修不完的。以后修熟了,可以再增加内容,所以时间没有刻板规定。 “以后时间可渐渐加长”,加到多长?也没有刻板规定。我八三年在草坪上阳光下修禅定,坐五个小时,假如内容再增加一点,还可以长。而这几个小时不是空坐,空坐容易起妄想;修止时间太长也容易掉进细昏沉。细昏沉有点像瞌睡,一会儿就过了很长时候,这不能算用功,要全都在修才是用功。 出家人按规定每天六次禅定,至少四次, 在家事多障多,每天至少一次 “第四,每日至少修四次”,出家人规定每天修六次定。在家人事情多,工作忙,要求放低,你自己安排,我们现在又要学又要修,时间和次数都可以灵活掌握,但每天至少修一次总是要的。 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专修 “第五,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专修”,不要把专修搞错了,专修是建立在广修的基础上,没有广修,你这个专修真叫少得可怜。比如说你光念一个咒子或者一句佛号,念了二十年了,二十年前你佛法不太懂,二十年后仍然不太懂,这是专在一句上。咱们既然是佛教,佛教是佛的教导、教言、教授,佛讲的话我们去实行,这叫佛教啊。应该懂得释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佛法不能变成佛号。 所以学要广学理论和观法,在某个阶段你认为有必要,可以提出一段来专修。我们现在是很多观连在一起修的,我每次都把内容安排好的。每次禅定应该先把全部观法略修一遍,然后再留些时间选某一个观作专修。关于禅定的理论以及注意事项还有很多,我们在讲每一个观法时就适合的提一些讲。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 ~舍利弗有一天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 阿说示告舍利弗,佛陀常讲的法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切法性空,空故缘生。 ~缘即条件,因缘具足,事物决定出生;因缘不足,则不出生;条件变化,事物也变化;条件分散,事物就要灭。既然能变能灭,故缘生性空,缘聚即生,缘散即灭。故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 从因发展到果,中间要靠缘 下面讲空观的理论,我们教的空观是根据佛法上这几句话,“一切皆是缘起安立,是故远离断常等边,自性无我,当体即空也”。一切都是因缘而起,因缘具足,事物起来了,人们就给它安一个名称,有形相,有名称,有相有名,所以叫名相。没有相怎么取名呢?人世间就是这样,首先要有一个电灯,然后再给它取个名字叫电灯;首先要做出一盏灯笼,然后再取一个名字叫灯笼。 缘就是条件,条件具足,事物就出生,条件不具足事物就不出生,一切都是根据条件。所谓因缘,因跟缘其实要分开来讲,从因发展到果,中间必须要靠缘。 空观开示(39)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烦恼的聚集才有苦,不论修什么法门, 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 提要: ·没有因,就没有果,缘不足,果也完成不了 ·不知道人生的苦,怎么会修行?有钱人对苦认识不透,因为迷掉了 ·烦恼的聚集才有苦,不论修什么法门,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 ·不修行忙造庙,成了末法时期的共同道,虽能把人引进来,也成了旅游景点 ·不要把小庙变成小家庭,不忙佛法忙香客 没有因,就没有果,缘不足,果也完成不了 世间上人常说因缘,或说缘分,两个年轻人一结婚,就说“有缘分”,又说前辈子的因缘,那么前辈子什么因缘?当然不可能知道前辈子的事情,可是你懂了佛法以后,这个总纲就知道:不知道哪一辈子,男的看到女的,女的看到男的,只要心里起个爱慕心、欢喜心,乃至笑一笑,这就是因。这辈子两个人又碰见了,一讲话,这些都是缘。前辈子的爱慕心没有机会发展,今辈子有这么个条件,种子发动,爱慕心发展,结果就成了夫妻,这就是果。没有因就没有果,缘不足,这个果也完成不了,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由缘而起。 我们再把因缘来说一说,“舍利弗有一天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五比丘原是皇宫里派出来照顾太子的,后来看到太子雪山洞里出来,接受了牧女供养,以为太子苦行退心了,所以离开他,到了鹿野苑。后来释迦牟尼成佛了,想到这五个人最有缘,所以去鹿野苑说四谛法,说了三次,五比丘全都证阿罗汉果,阿说示就是五比丘之一。 不知道人生的苦,怎么会修行? 有钱人对苦认识不透,因为迷掉了 四谛法是根本法,没有四谛法就什么也没有,你不知道人生的苦,怎么会修行啊?那些有钱人整天的吃喝玩乐,虽然也碰到一点苦事,但是他对苦认识不透,当然没有力量离开人间的欢乐,因为他迷掉了。 烦恼的聚集才有苦,不管修什么法门, 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 集谛,要懂得烦恼的聚集,所以才有苦。如果你不修集谛,也不知道苦从烦恼一点点聚集起来的,本身也是性空,这些你都不知道,只喜欢出家人的清闲,贪图出家以后的利养,出了家不断烦恼;听到法了,即使知道流转生死是由于烦恼,可你不修断烦恼,有烦恼怎么能出生死?不论你修什么法门什么宗派,不断烦恼就不叫修行人。 不修行忙造庙,成了末法时期的共同道, 虽能把人引进来,也成了旅游景点 佛陀四十九年的教法,总纲就是为了断烦恼。现在人不忙修行忙修庙,这个风气各地都差不多,也许是末法时期的共同道。美国据说造的庙很多,就是没人,真叫流行性感冒。(众笑) 我们在莫干山的时候,有个信佛的,人挺好,叫他听法,也说忙得没时间。他忙画图设计造庙,他已经设计了四十个庙,说是以这个来修供养。因为到设计院去设计,设计费要几万、十几万,他一分钱都不要,所以他很忙。他说他这样做是为了把众生引到佛门里来,他称这是“引进法门”,可即使把人引进庙来了,里边没有法,也不叫法门,成了旅游景点。 后来有位法师来到我们这里,法师对他说:“现在是人少,没有法。你画了那么多图样,有什么用啊?从前有规矩,要修行开悟了,才能造庙。” 不要把小庙变成小家庭,不忙佛法忙香客 现在有的小庙就等于一个小家庭,这怎能叫修行场所?生活来源靠香客功德箱里丢钱,庙里也从不讲法,没有法跟神庙也差不多。香客进来就忙着去敲罄,表示隆重,人家一感动,不想拿钱的也就拿钱出来,心想你不给我敲,或许这个泥菩萨醒不过,他怎么知道我在拜他?敲一下罄还忙着讲话:“保佑你做生意发财”,当——;“保佑你全家身体健康”,当——,“儿子出国”,当——;“女儿找个好丈夫”,当——,把香客当财神爷,接了又送,就忙这一些,这叫佛教吗?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