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八集) 2012/8/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八十四页第一行:

我们学到四摄,「转相教语故,必先以四摄,摄受众生」,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我们学过了,我们看第二个「爱语」。「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这一句非常重要,观机知道众生根性。「善言慰喻,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众生喜欢听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爱语不是甜言蜜语,说这些好听的话,不是的,真正爱护他,这个叫爱语,出自于真诚。他有善的地方,可以赞叹;有过失的地方,要把它纠正。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的工具,孔子教学把这个列为一个重要的科目。夫子教学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可见得言语多么重要。佛对口业说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四个合起来都叫爱语。我们用口这四种语来解释爱语,非常恰当。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谁说真心话?人对于自己都不爱护,这不自爱。不自爱如何能爱人?不爱人,哪能说爱语?由此可知,四摄法在菩萨是四德,四种德行接引众生;这个摄受的摄,现在讲接引就好懂。把佛法介绍给众生,这个爱语是非常重要,能不能喜欢接受,全在爱语这一条。让对方知道,你是真正关心他,真正的爱护他,真正帮助他、成就他,他会生感恩的心,愿意听你的教诲,愿意接受。

特别是佛法,现前环境跟过去不一样,跟过去三十年就不一样,三十年前的人比今天的人厚道;再三十年前那更不一样,好教。现在的社会,人存的心是怀疑,对什么人都怀疑。这个怀疑是从科学里面学来的,科学第一个就教人怀疑,这在中国传统里决定没有的。中国传统都讲信,仁义礼智信,信是一切德的基础、一切德的根本,信要是没有了,上面四个全都没有了,所以信德是万德的根基。现在这个字没有了,用怀疑来取而代之,这事情就麻烦了,对什么都怀疑。怎么样他才能相信?拿证据来,他才相信;没有证据,人不相信。所以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

古人的圣教,现在人把它看作不适合时代,这个时代天天在进步,学古人东西落伍了,这已经过时了,现在还用得上吗?孝悌忠信过时了,这是普遍都相信的,我们把这些东西捡回来非常困难。让别人接受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他不接受是正常现象,他要接受,那我们只能说,这个人善根深厚。这是说现代学习圣贤教诲、学习佛法,比过去困难很多,难能可贵,所以今天听到佛法生欢喜心,这个人不容易,少有,不是占多数,占少数。今天无论什么都要拿证据,于是我们学佛要把证据给人看,你学佛到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不但你能说出来,你已经做出来了,你已经真正得到了,这才是真的,享受到了。所以行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就是利行。首先讲自利,我学佛真正得到受用,身心安稳,以这个为例子就很容易接受。虽然不是完全能接受,他是半信半疑,但是好,总能接受少分,慢慢还是要用身教,做出来给他看。单单用言教没有身教的话,别人赞叹也不是真的赞叹,给你鼓掌、给你赞叹,过后就忘掉了,没有放在心上,一定要以行动。果然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深信因果,不敢起恶念。不但不敢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连那个恶的念头都不敢起,这是深信因果的人他做到了。这一般普通的处事待人接物上的礼节,养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这让人看起来,果然不一样。学礼,《弟子规》是礼的基础,学礼什么意思?李老师以前告诉我们,懂礼的人走到任何地方,不至于叫人讨厌你,这目的就达到了。这个话说得好,其他的不求,大庭广众之下人与人往来,别人对我不讨厌,这我的目的就达到,做人根就站稳了。学谦卑,谦卑,孔子如是,释迦亦如是,学得要尊重别人,特别在言谈之中懂得尊重对方。

利行,我们自己身口意所行的决定是利益众生,而不是自私自利,别人看到会尊敬你、会喜欢你,你是真正做好事。现在这个社会愈来愈自私,起心动念为别人想的人愈来愈少。所以四摄法是菩萨法,菩萨接引众生的方法,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众生想,特别是为苦难众生想。今天众生普遍都在受苦受难,苦难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首先把这个搞清楚,不善念头生的。那我们自己先把自己治好,自己起心动念绝对没有不善,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换句话说,我们不制造社会的麻烦、不制造地球的灾难,我们动一个不善的念头,给地球带来灾难。念念要真诚、要善良,言语造作都要善,这是利行。

最后一个是同事,同事是最困难。「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这一句跟前面几句的讲法不一样,菩萨有法眼、有慧眼能见众生的根性,这才有能力用同事摄。「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这个是要真正的定力、慧力,没有真实的定慧,这个事不能做。我在讲四摄法这一句,我多半是说我们要跟佛同事、跟菩萨同事。诸佛菩萨他跟一切众生同事,我们要跟众生同事,麻烦就大了。为什么?没有定力、没有智慧就被他拖下水去了。这个众生喜欢喝酒,能天天陪他喝酒吗?那个众生喜欢跳舞,这行吗?今天交际应酬场面里头都是这些,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力量,能受得了吗?所以没有这个定功、没有这个智慧,我不到这个场合去。你到我道场来,我们一同学道,一同研究经教,可以,你们那些场合我不能去。

可是菩萨不一样,菩萨摄受众生,哪里他都去,他真有本事,让你对他心服口服。在小说里面说到济公,《济公传》那是小说,济公确有其人,《高僧传》里头有他的传记,不像小说上写的。但是他确确实实能够跟人同事,摄受众生,令造业的众生回头是岸,真有这个本事。抗战期间,中国又出了一个跟济公差不多的,金山活佛,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这个法师有神通,他可以跟你同事,他影响你,你没有办法影响他,你起心动念他都知道。用同事摄受众生,效果是最大的,这叫真实定功智慧,还有神通。没有不能骗人,骗人,事情拆穿则一文不值,没有人相信你了。所以这个四摄法,是合四种,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要灵活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得非常恰当,能摄受人心。这就是接引大众要懂得这些方法。

我们看注解,底下括号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故欢乐慈孝亦寓四摄义也」,这个欢乐慈孝里头都有四摄,每个字里头都有四摄,这是佛教给我们,跟大众接触要懂得这个方法。笑面迎人,迎人都是布施,布施欢喜。像布袋和尚,寺院庵堂,佛教的道场,山门当中一定是建布袋和尚像。那就是什么?布施欢喜,跟人见面总是微笑,总是带的欢喜相。古人提弥勒菩萨这个题词,「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弥勒菩萨怨亲平等,对待任何人都是欢欢喜喜,中国大乘佛法用他来表法,正是表佛在经上常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就这个意思。所以把它放在天王殿,天王殿是山门。

下面第四段,「改过所愿辄得」。这里头分两小科,第一个「如教悔改」。经文: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这是真修行,每一天必须要做的功课。我们早晚这个早晚课是佛弟子不能少的,早课目的是提醒自己,我这一天不能把佛陀的教诲忘记,我要依教奉行,早课提醒;晚课是反省,做晚课的时候,想想我这一天,有哪些事情做对了,跟佛陀教诲相应,有哪些事情做错了,做错了要忏悔、要改过。真正忏悔改过是后不再造,这些都是过去章嘉大师教我的,他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上的忏悔,忏完了明天再干,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欺骗佛菩萨。泥塑木雕的佛菩萨,你都忍心去欺骗它,你说你能不欺骗人吗?你会有成就吗?所以我们想在这一生成就,这些教诲要非常重视。『朝闻夕改』这就是早晚课的精神在此地。

注解里头说,「所作如犯至洒心易行,皆劝奉持经戒」。经是说理论、是说概念。戒有两种,一个是止持、一个是作持。比丘戒是止持,告诉你哪些事情不能做,不能做包括不能去想。因为业通身口意,不能说,不能做,也不能去想,想是意业,杀盗YIN妄这是要禁止的,这属于止持。作持的是菩萨戒,菩萨戒是利益众生的,告诉你哪些事情应当要做,那是利益众生的,利益众生的事情要做,损害众生的事情不能做。菩萨戒当中,利益众生损害自己的也要做。所以奉持经戒。

『去恶就善』,标准,标准的标准、根本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不能小看它,你要小看它,你对它完全不了解。十善业,在小乘展开叫三千威仪,它展开的时候,就是依十善讲了三千条;大乘更多,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根就是十善;成佛,就是十善的圆满。你看,十善最初教给你到最后成佛是十善圆满,它的意思多深多广!所以这些东西愈学愈欢喜,境界没有止境。我们常看到画的佛像,画的佛像圆光顶上常常有三个字,梵文写的,也有用藏文写的,这三种文字都很普遍,也有用中文写的,它的发音是「唵、阿、吽」。这三个字是什么?身口意,不就是十善!身不杀、不盗、不YIN;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写在佛的光环上面,那就是代表十善达到真正圆满是如来。《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十善在行持上讲就是一切,一切善法都从十善里开出来的,大乘菩萨把它开成八万四千细行。所以「去恶就善」,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改往修来」,过去所造的这个过失统统把它改正过来。真正的忏悔,儒家所说的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没有重犯的,这是真正改过。

下面说,「舍昔非之恶行」,过去做错的、想错的、说错的统统把它舍弃。「修今是之善业」,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能跟十善相应。十善的意思深广无际,所以不能小看它,它是一切善恶的根本,反过来是十恶。「朝闻夕改者,谓从善如流,知过速改」。自己过失,自己不容易发现,别人毁谤,我们听到了,真的要做感恩想,好好的去想,想一想他所说的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那个说的人是恩人,他提醒我,我没有做这坏事,他说的是冤枉我,也是提醒我。为什么?他看错了,有时候他看偏了,这个不能怪他。凡夫看佛菩萨都有过失,看圣人都有过失,这是什么?对佛菩萨、圣人认识不够透彻,他做事有密义在里头,有他的真正意思在,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看个表面,这个只有他自己知道、菩萨知道、佛知道。这四句经文是教我们断恶修善、改邪归正。

下面还有一段经文,「洒心易行」。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

这两句话非常难得,我们读到、看到,有没有受到感动?注解里头说得好,我们看注解。「本品名如贫得宝」,这是比喻,故知『奉持经戒,如贫得宝』。什么是宝?世间的金银财宝能解决我们物质的贫乏,物质生活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可是佛的经戒我们真正是看懂、真正是看明白了,依教奉行,我们能够脱离轮回,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大千世界七宝都不能相比,大千世界七宝不能帮你了生死、脱轮回。哪个重要?了生死、出轮回重要,往生极乐世界是更重要,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你得到的是究竟圆满。你在极乐世界成佛,成什么样的佛?跟阿弥陀佛一样。那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成佛不是成别的佛,是成阿弥陀佛。我们修的是阿弥陀佛、念的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是阿弥陀佛,在一切诸佛当中,这是第一不是第二,你说这多可贵!尤其奉持本经,那这个戒就是三十二品到三十六品所说的,包括这一品三十七品,我们就选择这六品经做为晚课,天天读它,天天用这六品经文来反省自己,经上所说的我有没有做到?「故知奉持经戒,如贫得宝,乃本品之核心」,所以,莲老把这个用作品题,「如贫得宝」,本品的核心。「世尊慈心至极之垂示」,慈悲到极处。

「贫者得珍宝,则诸苦顿息,从此欢乐无忧」。物质生活解决了,用这个来做比喻。那你得到这部经戒,你的欢喜超过世间贫人得大宝,超过了。贫人得宝是救这一生,来生没有办法,他财宝带不去;你遇到这个经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得的是无量寿,这什么人能够比得上!展开经卷,看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才知道居住的环境是宝地,六道十法界里面的苦全部没有了。六道苦多,四圣法界没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他的忧苦,我们这个世间什么三苦、八苦,四圣法界没有,他那个地方的苦就是没有见性。一见性,他就离开十法界,就往生实报庄严土去了。那我们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方法简单容易,成就比那个法门高,高太多了。往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实报庄严土的菩萨。虽然是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可是凡圣同居土的人,智慧、神通、道力跟法身菩萨平等,这是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所没有的,这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净土道理在此地。

我们对于其他修学的,修学其他法门的这些大德,我们礼敬称赞,为什么?他们有能力断烦恼、消业障,不靠佛力,自力法门,他自己行,这是我们对他的礼敬、赞叹,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只有修学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带业往生,烦恼不必断,业障也不必消,带着烦恼业障就能往生,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下下根都可以做到的。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有很好的根性,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我也是听到有些人责备我,说我偏心,只弘扬净土,其他的法门不弘扬。这是他们太大意了,对我认识不够。我不是中上根性,我是下根,不是上根人,那些法门我也曾经涉及过,不行,这些经有的读过、讲过,我做不到,所以我回归净土。我自己很清楚,这个法门,我的根性能做得到。选择法门是自己这一生成败的关键,我要选错了法门,来生依旧搞轮回,你说多可惜!选择这个法门,来生不再搞轮回了。这个法门能不能往生,关键就是放下,章嘉大师告诉我的,看破、放下。看破,对于事实真相明白、了解了,宗门教下我没有能力成就,老实念佛还行,万缘放下,老实念佛可以。我们从小贫苦出生的,从小就学会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放下比较容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仗着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接引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这能做得到。其他的法门,真正是没有把握。国内、海外大根性的人多,我们景仰,我们不敢学习。所以,李老师我跟他十年,他对我了解很清楚,嘱咐我这一生学印光法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他把这个老师介绍给我,老师不在了,老师的书在,《文钞》在。李老师送给我一部《文钞》,是《印光大师文钞》正篇、续篇,一共四册,正续两篇。现在他的东西齐全了,有全集,这六十年前没有全集,只有正续两篇,流通很广。老师送给我,要我熟读,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没有别的长处,就是老实、听话、真干。

我们接着看,「此乃以宝喻经戒之妙用」,经戒就如同宝一样。「再者,贫者既得珍宝,则命根所系。自当全力护持,不可更失」。他会看得很紧,好好守住,不要让财宝丢掉。「此劝行人」,修行人,「得受经戒,应善自奉持,如护头目。如有缺犯,应速忏悔,誓不更作」。这就是如贫得宝的意思,佛用这个劝修学净土的同学,你得到这部经,得到这部经里头的教诲,经中教诲主要的是细说五戒十善,把意业的三善融合在五戒的酒戒之中,所以五戒就是十善,十善就是五戒,能够守护就行了。得到这部经戒,善自奉持,奉是依教奉行,善是好好的去学习,持是不能够失去。修净土,必须心行跟经上所说的要相应。要如护头目,人遇到危险,手会抱着头,别的地方受伤不怕,头目不能受伤。如有缺犯,缺戒、犯戒,应速忏悔,誓不更作,这真正持戒、真正修行。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六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九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