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九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九集) 2012/5/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零一页,倒数第五行经文: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这段经文,「鼻得妙香」。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又下显风送妙香」。『温雅德香』,温是温和,「善也,良也」,温善、温良。雅是正的意思,「雅者,正也」。「德香,香具万德」。「《会疏》曰:温谓温和,雅谓雅正。香气适人为温」,这个香闻起来很舒适,这是温的意思,「简爱染香为雅」,简是简别,跟世间的香不一样。世间的香能生染着,像一般香水,涂香、抹香这一类的。极乐世界的香不会让人生烦恼,不会让人起贪瞋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叫雅正。「又以香具万德,故能使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这就难了,在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这种香。「尘劳,烦恼之异名」,尘是尘土,有染污的作用。我们桌椅,一天不抹它就有灰尘。比喻尘劳染污我们的身心,取这个意思。「垢习」,垢就是染污,习是习气,烦恼的习气。注子里头说,「垢乃烦恼之污秽」,由此可知,烦恼习气的确是很严重。修行人,烦恼容易断,习气很难除。不除习气,烦恼虽然断了,可能还会恢复、还会再起;习气断了,烦恼就不会再起来。阿罗汉烦恼断了,习气没断,这是在经典上常常看到有记载。辟支佛见思烦恼真的断了,得清净心,所以修行的道行、功力跟阿罗汉比要增长一倍。阿罗汉要两个大劫才能回小向大,但是辟支佛只要一个大劫,他就能回头。

「习者,习性」。中国古人告诉我们,本性本善,习性不善,本性是善的,我们要承认它。本性就是性德,佛经上讲的性德,是最善的。这个不是哪里学来的,自性里头本自具足,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智慧、德能、相好。这三样东西展开就是一切法,一切法顺乎自然那就是性德圆满的流露,没有一样不美好。今天我们把自然破坏了,所以产生了严重的问题。树木花草一定顺其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现在把这个破坏了,要改变基因,让这些植物、动物统统都去改造基因,完全把大自然破坏了,带来的灾难无法估量。这些灾难我们都必须要承受,不是自然灾害,是自作自受。我们老祖宗懂得这个道理,自古以来就教导我们要随顺自然,不能够违逆自然。为什么?自然是性德,自然是最好的、最健康的。破坏自然就带来了灾难,对身体来讲是疾病,对居住的环境,那就是水、火、风灾、地震这一类东西出现了。

尘、劳、垢、习这四种烦恼「污染心性」。心性实在讲是不会被污染的,障碍了心性,心性里面智慧德相不能现前。我们在这个世间,「驱彼众生」,就是尘劳垢习在驱逐我们,我们受它的威胁、受它的干扰、受它的迫害。「今为德香所薰,于是自然不起」,在极乐世界,我们的烦恼、习气、业障自然不起。不是没有,有,为什么自然不起?阿弥陀佛天天讲经教学。又何况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整个环境是个最美好的学习场所。风吹的声音说法,水流的声音也说法,你眼见到的、耳听的、鼻嗅的、舌尝的,没有一样不是妙法。所以,习气它就不起作用,自然不起。「此又是以香为佛事也」,极乐世界的香,佛事就是帮助人觉悟的事情。佛法教学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一个目标,那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陀教化众生,目的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为什么要教化众生?苦,一切苦是从迷来的,迷惑,不了解事实真相,就做错了。

今天量子力学家说出来,这个世界上这四百多年所发展的科学,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二分法,现在才发现。二分法就是心跟物对立,将一切法分为物理的、心理的,而科学技术偏重在物理,心理就疏忽了。到现在才知道,物质现象原来是意念波动产生的。研究到最后的总结,这个世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假的,根本不存在,我们今天感觉到它存在是个幻觉。现在的研究真正找出真相,心跟物是一不是二,决定不能够分割,念可以支配一切。支配的方法,总的方法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就是集中念头,专一,能产生不可思议的能量,这个能量能改变物质现象。

在佛法,无论是大小乘经,佛都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他们提出专注,就是制心一处。这一处,佛没有指定是哪一处,换句话说,任何一处都行。譬如研究经教,佛说得很好,任何一部经论,你只要制心一处去研究它。制心一处一定得三昧,得三昧之后一定会开悟,开悟之后全通了,不但这一部通,部部都通了。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换句话说,一切法都可以明心见性,就这么个道理。好比圆球,圆球上任何一点都能通到圆心,通到圆心、达到圆心了,就是整个圆球你全达到了。自性有个点,把这个点掌握到的时候,真叫能生万法,你才能控制一切法。这个例子大乘经上很多,我们要懂得。现在对经上说的这个话不怀疑了,以前总是有疑惑,这怎么可能?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把心放在一个地方,心放在许许多多事物上,所以心是散乱的,散乱就不起作用,力量分散了,必须集中。佛经上也有用「止心一处」,停止的止,把心止在一处,跟制心一处是一个意思。

再看下面这一段,「身得妙触」。

【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

灭尽定乐!这一段说风的妙触。「德风触体,自然安乐和谐,调心适意,故曰安和调适」。「其乐」,这个快乐就好比『比丘得灭尽定』。灭尽定是什么?「又名灭尽三昧,乃灭尽六识心心所之禅定」。第六意识分别,第六意识那个心散乱。现在让第六意识集中,不散乱了,让他的心不要到处攀缘,把它收回来,放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定。八个识里头,以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深、广没有边际,与它相应的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全相应,没有一个不相应。这个事情我们要懂得。

相宗的修行就是转识成智,怎么转?就在六、七下手,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因为第七识是执着,执着不平等;第六意识攀缘太多,不清净。其实两个识都有清净平等,只是哪一个比较偏重。第六意识里头,清净少分,平等多分;第七识平等少分,清净多分,因为它染污,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都是从执着来的。第六识是烦恼里面的,《华严经》上所讲的分别,一般比喻作尘沙,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像尘沙那么多,数不尽的,这就是由于他的心过分散乱,所造成的现象。「灭尽定」是灭尽六识心心所的禅定,「不还果以上之圣者,入于此定」。不还果是阿那含,小乘三果,四果是阿罗汉。也就是三果以上都得这个定,他们能把见思烦恼断干净,尘沙烦恼也控制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伏住了,是这个功夫。这个境界里头非常快乐,所以得法喜充满。

「下文风吹花聚,而显妙色。飞花如雨,故称花雨」。下面说明花雨的功德。「眼得妙色」,你眼睛所看的,六根在六尘境界,那不叫六尘,六种形色,《楞严经》上所说的。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

看念老的注解。「彼国」极乐世界,「德风」有很多的妙用。「首曰吹物出音」,它吹在宝树间,这个树叶、枝条被风吹互相碰撞,就像风铃一样,发出微妙的音乐,非常悦耳。又能够「演说妙法」,这我们在前面看过。「次曰随风散香,闻者清净」,风吹这个香,让香气往四方流散。极乐世界这些人闻到这个香,都能够断烦恼、消业障,得到清净、平等。三,「德风触身」,这个风吹到身上,乐同灭尽定。吹到身上感到非常快乐,就像阿罗汉、像阿那含一样。第四「随风送花」,空中飘的花,风把它吹,吹到遍满国土,妙不可言。「风吹宝树,依花色光,自然会聚,青黄赤白,遍满其国」。这些花被风吹下来,吹下来之后飘在空中,在空中自然排成图案,非常之美,它一点都不乱,落在地下就像地毯一样。「故经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所排出来的图案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这是什么?性德圆满的流露,这叫自然。

「又《吴译》曰:吹七宝树皆作五音声」,这个五音声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交响乐。五音,宫商角征羽。现在的音乐是七个音,古人这五音是主,另外附带的还有两个音,所以也是七个音。交响乐就美了。「以七宝树华悉覆其国中,皆散佛及诸菩萨、阿罗汉上」,这散花。花干净,没有污染,花落在身上就不见了,痕迹都没有。「树华因风从空散扬,供养圣众如天雨华,遍布佛土」,就像天人散花一样。《往生论》里头说,「谓宝华布地,有二殊胜:一为妙色殊胜,飘华有序」,就是它不乱,「依色成聚,青黄赤白,皆随其类,故曰随色次第,而不杂乱」。红色跟红色在一起,黄色跟黄色在一起,红色的花不会飘到黄色那一堆去,所以它图案就非常之美。「宝花布地,如图如锦」,如图是图画,锦是织锦,这是人工造的,编成种种图案。「种种色光,遍满佛土」,这个佛土是极乐世界,「是为色妙也」。到极乐世界,看到到处都是花,香花形成的图案。第二「妙触殊胜。经云柔软光洁」。光,指前面所说的「色光无量」,洁是说花质清洁、洁净。「柔软者指妙触」,你去接触,这花非常柔软。「兜罗绵」是梵语,印度话,「道宣律师曰:草木花絮」,像「蒲台花、柳花、白杨花」这些花都有絮,像棉花,棉絮,都有。兜罗绵是印度花絮里头最好的,非常软,取细软之义。这种布做成的衣服,穿起来很舒服,你手去摸它非常柔软。

下面一段,「再显妙触」。

【足履其上。】

在这个花毯上,你从那里头经过。

【没深四指。】

它是软的,脚下去之后,陷下去四个指头。

【随足举已。】

我们把脚抬起来,它有弹性,又恢复原状。

【还复如初。】

「履者,蹈也。没者,下沉。足蹈花上,其触柔软,如蹈兜罗绵,足入花中,下深四指。举足出花,花即平整如初」。这都很好懂。「故曰: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这看西方极乐世界人自在,悠闲自在,一心向道,没有杂念,每天听经闻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享受六种的色境,用色做总代表,我们一般人所说赏心悦目,没有一样不欢喜。眼耳鼻舌身心所接触的,不但快乐,帮助你断烦恼、消业障、开智慧,有这么多的好处。

末后这一段,「六时华雨」。请看经文:

【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下明六反雨花」,这也是《阿弥陀经》里头所说「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跟小本《弥陀经》上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六时者,晨朝、日中、日没」,这叫日三时。印度人,早晨是初日分,六点到十点,中日分是十点到两点,后日分是两点到六点。印度一个时,一时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印度人把一天分成六时,昼三时,夜三时。晚上初夜分,是下午六点到十点,初夜;中夜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中夜;后夜分是两点到第二天早晨六点钟,它这么分法的。所以现在外国用的二十四个小时,我们加个小字,小时。我们中国的时辰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十二个时辰,比现在用的时辰大一倍。印度比我们又大一倍,印度的一时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中国的一时是现在的两小时。昼夜六时就是一昼夜,六时就是一昼夜。

极乐世界没有昼夜,它没有夜晚。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有昼夜的习气没断,那就把花飞花落用它来代表时间,六次花飞花落,这就好比是一天了。「晨朝雨花」,这是初日分,『过食时后,其花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早晨,过食时。出家人一天只吃一餐饭,「食时者,正食之时,即日中之午时」。吃完饭之后,这个花自然没有了,大地很清净。应该就是每一时的初,空中会落下花来,一餐饭的时间,花就没有了。所以这花,常常看到空中雨花。《沙弥十戒仪则经》里面说,「若受斋食时不得过中午」。「是表晨朝所散之花,当日过中,则于地上自然化去,大地清净如初。于是空中更雨新花。如是随此六时,花降花化,循还往复,故云随其时节,还复周遍」。还复就是循还、反复,就这个意思。六时雨花,应该就是每一时初,花就落下来,吃一餐饭的时候,这时间不长,花就没有了,大地很干净,一尘不染。到底下一个时辰它又雨花。总是极乐世界雨花的时节是很紧凑的,也很正常,让人知道一天六次花降花化,花没就没有了,用这个来计算时间。

「周遍者,周遍其国」,这在极乐世界普遍的现象,到处统统能够看见。『与前无异,如是六反』。「六反者,六度也,即小本之六时雨花。至于极乐国土而言昼夜者,只是顺此方之习俗」,极乐世界实际上没有昼夜。「如《要解》云」,蕅益大师说的,「彼土依正」,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正报是我们身体,「各有光明」。极乐世界的光,这光明世界,它不靠日月灯光,它没有这个东西。每个人身上放光,所有一切万物统统放光,树放光、水放光、大地放光,它是众宝所成,无量珍宝。经上举出七宝,七不是数字,是表法的,代表圆满。七的意思是讲四方、上下加上当中,这个叫七,这就是圆满,它表法。那就是无量珍宝应有尽有,它没有欠缺的。「不假日月,安分昼夜」,哪来的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说有昼夜,说有年月日时,都是随顺我们的习俗来说,实际上极乐世界没有。没有昼夜,也就没有日月,也就没有什么年份,就没有。

这个世界的人长寿。长寿,时间实际上长短也不完全相同,为什么?在那个地方用功,每个人勤惰不一样,有人非常精进,有人则是慢慢来,不着急。慢慢来的人寿命就很长,为什么?他成佛,成佛就毕业了。勇猛精进的他时间就缩短了,他就早成佛去了。那个地方,成佛就在那儿毕业了。成佛到哪里去了?成佛就回到常寂光去,非常不可思议。常寂光是自性,回归自性。这么看起来,也很有趣味的,让我们想象到,你看我们一念不觉迷了,愈迷愈深,堕落到六道轮回。现在遇到佛法,再回头、回归,慢慢的又回到了自性。从自性出来,最后又回到自性,这是一个很大的循环。

富楼那尊者在《楞严经》上向佛提出一个问题,很有趣味。凡夫通过无量劫勤苦修行成佛了,成佛之后还会不会再变成凡夫?那就是说,我们真不容易回到常寂光,回归自性,以后会不会再有一念不觉又迷了?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富楼那代我们问出来。释迦牟尼说,不会再迷了。就如同黄金在金矿里面,经过冶炼变成纯金,渣子淘汰尽了,变成纯金,这个纯金会不会变成金矿矿石?不会变成矿石,跟矿石放在一块它也不会变成矿石,它是经过提炼的。换句话说,没经过提炼的人有没有这个可能?自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通过这种提炼有可能。我们为什么迷了?这个迷没有理由。我们问这句话就是迷了,为什么?有疑心。如果没有怀疑,怎么会有这些问题?只要提问题出来,迷没有断,真正断了没有问题。这都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又《疏钞》曰」,这个地方讲的《疏钞》,如果没有指哪一种疏钞,就是《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的。《要解》是蕅益大师的。他不要提,因为是同属一部,《弥陀经》跟这个是大本小本,所以就不提什么《疏钞》。如果《华严疏钞》,要加上华严,不提就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阿弥陀经要解》。莲池大师注解里头说,「彼土既无须弥」,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又无日月,常明不昏,昼夜无辨」,无法辨别昼夜,「唯以华开鸟鸣而为昼,华合鸟栖而为夜」。鸟休息了,花合了不开了,有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全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又慈恩《弥陀通赞》」,慈恩是窥基大师,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通赞疏》,这是他注解的。这里面说,「华开金沼」,沼就是七宝池,七宝池是金色的,「化生(指莲池化生之人)为天曙之情」。好像天亮了,莲花开了,这个往生的人花开见佛,真的好像初出生。「鸟宿琼林,菩萨作时昏之想」,鸟归到树林休息的时候,菩萨把它想作黄昏。「诸说皆同旨」,这几位大师所说的意思都差不多。

「又《圆中钞》更进一解」,《圆中钞》是幽溪大师的,他说「以花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窃恐犹是凡圣同居净土气分,与秽土将忘未忘之间,以众生生者,多带业往生」,这个说得有道理,确实比前面三个说的更有意思。是什么?我们刚刚往生到极乐世界还不久,还有这些习气在,这习气也感得有花开花合、有鸟鸣鸟宿,有这些景象发生。总而言之,境随心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久了,习惯了,根本不起这个念头,这些现象也就没有了。总而言之,境随心转是真理,这就是意念主宰了一切。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好!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七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一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