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六集) 2012/5/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七百五十八页第五行,看第三,这看起: 「《弥陀疏钞》云:着事而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昏穉未开,仅能读文,了不解义。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昨天我们学到此地,今天接着往下面看,这都是《疏钞》里头的原文。「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自云巨富,不知数他人宝,于己何涉」。这些比喻都不难懂。着事迷理有障碍,执理而遗事也有障碍,所以理事都要能够通达,不但修学佛法没障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也不会有障碍,理事要圆融。事虽然是假的,不能说它没有,它有。就好比作梦,作梦,有没有这个事?有,真有这个事,醒过来还记得梦中境界。世间事跟梦中事很相似,虽有其事,不要执着,就不妨碍。理是空的,空不能说它无。为什么?它能现万法,虽然一无所有,它能够现一切法,所以空不等于无,空等于有,空有是一体,空有不二,这才能圆融。圆融,障碍就没有了,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学佛才真正得受用,得大自在。执着理,把真正修行疏忽了,信愿持名疏忽了,不能往生。这就好比贫士获豪家之券,穷人拿到豪富之家像财物清单这一类的,现在银行每个月寄给你这些帐单,你拿到了。拿到,不是自己的钱,别人的。自云巨富,自以为是自己的,不知数他人宝,看到别人帐单上有,与自己毫不相关,就类似这种情形。 「所谓虽知即佛即心」,这个道理学佛人都懂,也都会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都会讲。但是我们这个身还是凡夫身,还是造的一身罪业,居住在地球上,灾难这么多,不是净土。是故就理来讲,「则无可念」。理上说,自性里头没有佛,自性里头什么都没有,你念什么?无可念。但是不念不行。所以就事上来讲,「则无可念中,吾固念之」,我要执着,我一定要念,这什么?事!理上虽无可念,事上我拼命去念。「以念即无念」,这个道理要懂,知道这个道理,我虽然念,我不执着这个念。念不念?真念。念念与无念相应,念即无念,无念即念,「故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后谓之大智也」。 我们现在在迷,如何把这个迷再恢复到觉悟,那就用念佛的方法。这个方法,阿弥陀佛教给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十方一切诸佛教给我们的,决定没有错误。声声佛号,声声自性,用这个办法把自性念出来。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跟念佛一样,理事双融,理事不二。理,万法皆空,《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个理决定要相信,决定是真的。可是我们现在迷了,迷了时候,从自性里变现这些现象,就同作梦一样。我们现在是在梦中,比别人强一点,别人在梦中不知道作梦,我们知道在作梦。知道在作梦,就晓得梦中都是虚妄的,应该如何应对?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应对的方法。我们把它学过来,这一切法可以受用,不能占有,占有就苦了,不能占有。 灾难来了,有很多人要预备怎么样来应付,储存粮食,储存这个东西。我们觉得有没有这个必要?人家这么做,我们看了,很好;那个人根本不做,也很好。大难来的时候,上天还要留你,到时候必定会照顾你。就像虚云老和尚拜山、朝山,三步一拜,路上生了重病,那个病没有人照顾,会死人的。文殊菩萨就变一个乞丐,化一个乞丐来照顾他,照顾十几天,把他的病照顾好,他继续再去朝山。虚云和尚没有预料到,不知道这个事情。对于这些事情,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我们遇到那一天,走投无路的时候,肯定有人来照顾你。那个照顾你的人,不是阿弥陀佛,就是观音菩萨,肯定他会来!我们起心动念,他就知道了,起的心正,这就有感应。 所以怎样才合情、合理、合法?随缘。如果有人帮助你,准备这些东西,很好,可以接受。没有人?没有人就不必了,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到时候自自然然,没得吃,有人找东西给你吃。虚老和尚沿门托钵,这个时候病倒了,附近周围都没有村庄、没有人家,怎么办?文殊菩萨变一个乞丐,他去化缘来供养你、来照顾你;病了,需要医药,他到山上去采药。学佛的人连这个信心都没有,那就不会有感应了。坚定不移的信心,相信这些事情都是真的,诸佛菩萨时时刻刻跟我们在一起,只是他没有现相,我们没有觉察到他,他真的在我们身边。为什么?他是法性身,法性身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法性身没有现象,我们常讲没有物质现象,没有念头的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虽然在我们身边,我们一丝毫都不能觉察。什么人才能觉察他们存在,跟我们根本没有分离?大乘经上说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知道。八地快成佛了,这是法身的大菩萨。 念佛确实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为什么说念而无念?我们把四相放下了。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上所说。这个四相不执着,不执着不就是无念吗?不执着我(我相),谁念?这就是无念。可是我们声声南无阿弥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就是念。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念即无念,无念即念,这个念佛的功夫就深,这样的心是真心,用真心念佛,不是分别心,不是执着心,也没有起心动念。凡夫的心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所以他念即是念,无念即是无念,他的念断断续续,念力不深。 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本智是心,佛智是事;本智是理、是性、是自性,佛智是事相。这个人修行,烦恼习气断了,成佛了,这是事。约事,我们所说的就事而论,则无可念中,我们念念相续,真念。这才叫做大智,真实智慧,不偏有,也不偏空;不执着相,也不执着性,一切法都不执着。假的不执着,真的也不执着。执着真的,错了,真就变成假了。 「又《疏》云:然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这就是你有执着,你执着事,你也不明白什么叫理,教你这么念,你就这样念,念到最后你真往生了。这就是不虚入品之功,这个品是三辈九品,九品里头上上品都能够得到,这不可思议。念到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想,往生品位就高了。心里头只有一个佛念,除一个佛念之外,任何念头都没有,这个人决定是上辈往生。理通不通?通了,到那个时候就通了,现在他不通,往生那个时候他全通了。「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执着理,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我就不需要念了。不念怎么样?不念将来随业受报,肯定到三途去了,这就是落空之祸。理明了当然好,理不明了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肯念,只要你真信真愿,你决定得生。 「《钞》曰:假使骋驰狂慧,耽着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这莲池大师说的,《疏》是他老人家作的,《钞》也是老人家作的。疏是解释经的,就是经的注解,注得太深了,人家看不懂,再做个浅显的注解,注解那个注解,叫钞,注解这个注疏,这叫钞。《疏》、《钞》都是老人自己作的。《疏钞》如果还看不懂的话,还有个《演义》,《疏钞演义》。《演义》是他弟子作的,他的学生作的,作得不错,当年在世听莲池大师亲自讲《疏钞》,等于说他的笔记。这些都留下来了,《莲池大师全集》里头统统有。这是假设一个人心住在狂慧上,自以为聪明,自以为通达,执着理,理是万法皆空,把事上修行全部都废除了,这种人叫狂慧。耽着在顽虚,顽虚,认为什么都是空的,空的真实义他并没有了解,把空认为是无,这叫顽空。 佛家讲空,难懂,为什么?空里头它有。有为什么说空?因为它没有现相。你说自性,自性真有,自性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现相。古人比喻,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黄金比作自性,把器比作事相。我们用现在的东西来比,比这个比喻还好懂。现在电视非常普遍,家家都有,每个人都喜欢看电视。电视的屏幕就是空,它什么都没有,但是打开频道,它什么都有。什么都有是真有吗?不是真有,频道关了,它什么也没有。但是屏幕在,屏幕真有,屏幕里头什么都没有,它能够现所有的境界。早年我们住在美国,美国有一百多个频道,这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你把电视关闭,体就现前了,那叫本体,那叫无。无,它能够现有,所以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是空,不能说它无。无中生有,所生的有,有还是无,屏幕上痕迹都不着。我们用这个来比喻自性,把这个频道比喻做能生万法,像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虽生的万法,万法是空的、虚妄的,不是真有。有不是真有,空不是真空,这才能把事情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电视频道里面的节目,你可以欣赏,你不能占有,你不能控制,你没有办法支配它,你只能够顺其自然。我们过日子,把这个东西学会了,就很快乐、就很幸福,非常快乐。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就是没有控制、没有占有,多自在、多快乐!电视天天给我们说法,天天在给我们示现宇宙人生真相、诸法实相,没人看懂。看电视真看懂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成佛了。凭什么成佛的?看电视成佛的。电视就是《华严经》,不得了,你看都摆在眼前。迷,就在此地迷的,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当下这一念;这一念觉,就成佛了。所以佛法你说高深吗?不高深。妄想分别执着薄一点的人很容易契入,妄想执着很浓、很厚,这就比较麻烦,他不能觉悟。 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谈净土全是误会,全是讲错了,瞧不起念佛往生的人,对念佛的人轻慢,为害非细。害谁?害他自己,也影响别人。如果这个人有名气,在社会上有地位,很多人相信他,那他这个头就带得不好,他说迷信,大家真的以为迷信。所以做个带头人,心要真诚,心要谨慎,因为很多人学你,你有影响力,你不能把人带错了,这个关系很大。佛法究竟是什么,没搞清楚就说它是迷信,这一句话为害非细。真正要下断语来批判它,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能够轻易批评。我们要赞叹它,也要把它搞清楚,不搞清楚,这个赞叹也影响很大。它如果是假的,你要赞叹它,很多人听到你的赞叹去学它,这个因果责任一定要承担。 知道这些事情,你就晓得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意无意不知道造多少业。这些业肯定是善的少、恶的多。为什么?佛告诉我们,我们善的心所只有十一个,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个,这就知道我们起心动念正念少、邪念多。那再看外面的诱惑,这是外在的影响,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不善诱惑的力量强,也就是十恶这个力量大,十善的力量很少,很不容易看到,这就是一切灾难、疾病、痛苦的来源,不善业之所感。如果我们要希望离苦得乐,佛就是这么个愿望,佛的愿望就是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他的伟大处,值得人尊敬的地方,值得人敬仰的地方。他用什么方法?做好样子给人看,用智慧的言语来教导大众,他用这个方法。讲经说法,言教,身体力行是做榜样给人看,他所做的榜样就是他所说的,言行一致。真正做到了言教身行,他做到了,这是佛菩萨的标准。我们真的搞明白,听佛的言教,我们身体就能够做到。 下面这一句是古大德常说的,「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古大德常说的。豁达空,对于佛经上讲空的这个意思完全错解了,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拨因果,因果也是空的,不相信因果报应。看到世间人,造恶的人得福报;善因善果,他怎么修善得的是殃祸?那个人造恶,他偏偏享福?不相信因果报应,其实他对于因果根本就不懂。佛经上讲因果通三世,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这一生所受的,过去生中造的,过去生中修的福,这一生享福。「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来世是什么果报?我这一生所干的,就是来生的果报。这是因果的精义、精华,他疏忽了。 这一生享福报,过去生中善果;今生造的恶业,福报还没享完,业报不会现前。如果福报享完了,不善的果报就现前了。如果过去生中那个福报很大,这一生都享不完,死的时候丧事还非常热闹,叫人看到的时候,这真是大富大贵,大德人家。其实死了之后地狱去了,他的福报享尽了。明白这个道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不能不知道。真知道了,我们断恶修善,我们要不要享福?不要。我们要把福报累积起来,做为往生的资粮,什么福都不享,日子平平淡淡过下去就很好。修善积德,认真干,临命终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经上讲的上辈往生,那就是福报。不生病,很清楚,告诉家人佛来接引我了,我看到许多化佛跟佛一起来了,这是大福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念佛往生,哪一种往生是真正往生?就是这样的人,他自己说的,预知时至,果然是这一天走的。但是临终的时候,很安详的走了,没说什么话,你就可以断定他,他不是上辈。上辈的人临终的福报大,一定把佛来接引那个盛况告诉大家。他也很安详的过去,但是没有交代,这是什么?中辈、下辈的,上辈是决定会讲清楚。我们修善积德,求上辈往生。上辈往生,不但你自己品位很高,你这一说出来之后,多少人相信,信心增长了,那就是你度了多少人。自行化他,无量功德,我们要争取这一点。这是我们可以争取得到的,不是争取不到,可以争取得到的。 末后这一句念老的话,「读者当三复斯言」,前面莲池大师《疏钞》里头这些教诲,要多读几遍,常常记在心里。「慎勿执理废事」,最怕的就是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讳言他佛,轻视净土,而自招殃祸」。执着理,不相信念佛这个事,念佛哪有那么简单?不相信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得弥陀本愿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我们看到这些人,听到这些话,心里面很清楚,他对于净宗不认识。我自己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犯的过失就像经上讲的完全一样。老师同学善言劝导,我们没有在意,以为自己所悟的是真的,以为劝导我的这些人对于理没有透彻,真是罪过!那像我这一类的人,很多,我们到真正明了的时候才知道忏悔。明了不是容易事情,我如果不是每天都在读诵大乘经论,怎么可能明白这一桩事情?所以我对于经里面讲的诸佛如来、这些菩萨摩诃萨都说这个法叫难信之法,我看到这一句,体会非常深刻,它真难信。所以我对于一些听了之后就相信,我从内心里头佩服,你们的善根福德比我强,我不如你们。 我在经论上确确实实找到真凭实据,我才会相信,你看这么样一种人。这种人大概什么?学科学、相信科学都有这种执着,没有真凭实据叫我相信,那我不就变成迷信,听你的了。我在年轻的时候这种性格很强,连章嘉大师都看到,这个老人对我使用的方法非常善巧。因为年轻,以为佛经上的道理深广,是很好,值得学,哲学。佛经里面讲的修行方法,那个是生活规范。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三千年前的印度人,那是他们的这种生活规范,时代变了,怎么可以过那种生活?尤其我们中国人,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以戒律是没有办法接受的。我们学他的智慧,学他这些道理,不学他的生活方式。 我感谢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圆寂走了,他要不走,这个关我还是破不掉。他走了,我跟甘珠活佛在火化场,他的火化炉是单独建立的,不跟人在一起的,单独建的。甘珠点火,我在场。火化之后,甘珠活佛在那里搭了一个大帐篷,守七天。我在他帐篷里面住了三天,三天三夜。老人对我非常好,很关怀、很照顾,像父母一样,非常感恩。三天三夜,我在那里想,他教了我些什么?这一回想,第一个概念就是「戒律很重要」,为什么老给我讲这一句话?每一次我去看他,我离开的时候,他都送我到门口,在门口就讲这一句话,「戒律很重要」。所以这一句话我听了几十遍,我们一个星期见面一次,这个印象太深刻了。他不多罗嗦的,很轻、很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这句话印象太深了。 我就想这一句话的意思,想了一、二个星期,想通了,这是成佛的方法,这不是世间法。世间的礼,在中国三代,夏商周的礼就不一样,它有修订、有改变,适合于现前。像现在的法律,连国家的宪法隔几年都要修订一下,为什么?不适用了。这是成佛,这不是世间法,这个法要一修订的话,就不能成佛了。我就想通了这一点,那这个就很严肃了,这戒律就非学不可,不学就不能成就。这个道理想通了的时候,我才真正想修、想学;道理要没搞清楚,怎么跟我讲,表面上敷衍,不会做的,心里上没有印象,就表面敷衍。这些,章嘉大师看到、李老师看到,李老师劝我修净土,章嘉大师劝我戒律重要。所以我这个根,在章嘉大师奠定的,他老人家不走,我怎么会反省,我怎么会那么认真去想?所以我说他老人家走了,把我度了。得用这种方法才能度得了我,要不然他度不了我。知道扎根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根扎在戒律上。 那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了,十年前,十年到十五年的样子,我们在世界各处行走,看得很多。戒律重要,我们也常讲。净宗学会成立是在美国,在旧金山,我写了个缘起,缘起里面对戒律这一方面,行门,我们定了五个科目。十善业道、六和敬,十善六和从这学起,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我们必须要学的。十善、六和、三学(戒定慧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很简单,人人都能够记得住。重要的是真干,从哪里干起?从十善干起。这么多年来没有人去做,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人都能做得到,我们现在人做不到?我就想这个问题。细心去想、去观察就明白了,古人能够做到的,是这个根从小就教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