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5 |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5
释如佑敬编 2006/12/12 (九九)<因品>《苦阴经》1第三2 (大正01,584c8-586b1) 解经 本经叙说因异学亦言知断欲、断色、断觉,比丘以此告佛,佛乃为诸比丘分别欲、色、觉之味、患、出要。3 正文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尔时,诸比丘于中食后,少有所为,集坐讲堂。于是众多异学,中后仿佯往诣诸比丘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语诸比丘:「诸贤!沙门瞿昙施设知断欲,施设知断色,施设知断觉。4诸贤!我等亦施设知断欲,施设知断色5,施设知断觉6。沙门瞿昙及我等此三知三断,为有何7胜、有何差别?」8 于是,诸比丘闻彼众多异学所说,不是亦不非,默9然起去,并作是念:「如此所说,我等当从世尊得知。」便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谓与众多异学所可共论,尽向10佛说。彼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时应如是问众多异学:『诸贤! ⊙云何欲味11?云何欲患?云何欲出要12? ⊙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出要? ⊙云何觉味?云何觉患13?云何觉出要? 诸比丘!若汝等作如是问者,彼等14闻已,便更互相难说外余事,瞋诤转增,必从座起,默然而退。所以者何?我不见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一切余众,能知此义而发遣者,唯有如来、如来弟子或从此闻。佛言: 一、「欲」味、患、离 (一)云何欲味 云何欲味?谓因(585a)五欲功德,生乐生喜,极是欲味,无复过是,所患甚多。 (二)云何欲患 云何欲患? 1、忧钱财苦 ⊙族姓子者,随其伎15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作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16,作如是业,求图钱财。 ⊙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者,便生忧苦、愁戚、懊恼,心则生痴,作如是说:「唐17作唐苦!所求无果。」 ⊙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得钱财者,彼便爱惜,守护密藏。所以者何?『我此财物,莫令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出财无利,或作诸业,而不成就。』 ⊙彼作如是守护密藏,若有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18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心则生痴,作如是说:「若19有长夜所可爱念者,彼则亡失。」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20 2、眷属共诤苦 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彼既如是共鬪诤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姊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3、鬪诤共相憎故,器仗加害苦 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鬪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鬪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4、军阵鬪争苦 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着铠被(585b)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楯21入在军阵。或以象鬪,或马、或车,或以步军,或以男女鬪。彼当鬪时,或死、或怖,受22极重苦,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执刀 *楯往夺他国,攻城破坞,共相格战,打鼓(587a)吹角,高声唤呼。或以槌23打,或以鉾戟,或以利轮,或以箭射,或乱下石,或以大弩,或以融铜珠子洒之。彼当鬪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5、以欲缘故做诸恶,被捉凌虐苦 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执刀 *楯入村、入邑、入国、入城,穿墙发藏,劫夺财物,断截王路。或至他巷,坏村、害邑、灭国、破城。于中或为王24人所捉,种种考25治:截手、截足或截手足,截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脔脔26割,拔须、拔发或拔须发,或着槛中衣裹火烧,或以沙壅草缠火焫,或内铁驴腹中,或着铁猪口中,或置铁虎口中烧,或安铜釜中,或着铁釜中煮,或段段截,或利叉刺,或铁钩钩,或卧铁床以沸油浇,或坐铁臼以铁杵捣,或龙蛇蜇,或以鞭鞭,或以杖挝,或以棒打,或生贯高标上,或枭其首。彼在其中,或死或怖,受极重苦,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6、以欲缘故行三恶行,后恶业现前苦 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行身恶行,行口、意恶行。彼于后时,疾病着床,或坐、卧地,以苦逼身,身受极重,苦不可爱乐。彼若有身恶行,口、意恶行,彼临终时在前覆障,犹日将没大山岗侧,影障覆(585c)地。如是,彼若有身恶行,口、意恶行,在前覆障,彼作是念:我本恶行,在前覆我;我本不作福业,多作恶业。若使有人作恶凶27暴唯为罪,不作福、不行善,无所畏、无所依、无所归,随生处者,我必生彼。从是有悔,悔者不善死,无福命终,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7、以欲缘故行三恶行,后生地狱苦 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行身恶行,行口、意恶行。彼因身、口、意恶行故,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是谓后世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是谓欲患。 (三)云何欲出要 云何欲出要?若断除28欲,舍离于欲,灭欲欲尽,度欲出要,是谓欲出要。若有沙门、梵志,欲味、欲患、欲出要不知如真者,彼终不能自断其欲,况复能断于他欲耶?若有沙门、梵志,欲味、欲患、欲出要知如真者,彼既自能除,亦能断他欲。 二、「色」味、患、离 (一)云何色味 云何色味?若剎利女、梵志、居士、工师女,年十四五,彼于尔时,美色最妙。若因彼美色、缘彼美色故,生乐生喜,极是色味无复过是,所患甚多。 (二)云何色患 云何色患?若见彼姝29而于后时极大衰老,头白齿落,背偻脚戾,拄杖而行,盛壮日衰,寿命垂尽,身体震动,诸根毁熟,于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灭生患耶?答曰:『如是。』 ⊙复次,若见彼 *姝疾病着床,或坐30、卧地,以苦逼身,受极重苦,于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灭生患耶?答曰:『如是。』 ⊙复次,若见彼 *姝死,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鵄所啄,犲狼所食,火烧埋地,悉烂腐坏,于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灭生患耶?答曰:『如是。』 ⊙复次,若见彼 *姝息道,骸骨青色烂腐,余31半骨璅32在地33,于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586a)彼灭生患耶?答曰:『如是。』 ⊙复次,若见彼 *姝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于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灭生患耶?答曰:『如是。』 ⊙复次,若见彼姝 *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足*专] 34(髆)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于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灭生患耶?答曰:『如是。』 ⊙复次,若见彼 *姝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末35,于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灭生患耶?答曰:『如是。』是谓色患。 (三)云何色出要 云何色出要?若断除色,舍离于色,灭色色尽,度色出要,是谓色出要。若有沙门、梵志,色味、色患、色出要不知如真者,彼终不能自断其色,况复能断于他色耶?若有沙门、梵志,色味、色患、色出要知如真者,彼既自能除,亦能断他色。 三、「觉」味、患、离 (一)云何觉味 云何觉味?比丘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36。彼于尔时不念自害,亦不念害他,若不念害者,是谓觉乐味。所以者何?不念害者,成就37是乐,是谓觉味。 (二)云何觉患 云何觉患?觉者是无常法、苦法、灭法,是谓觉患。 (三)云何觉出要 云何觉出要?若断除觉,舍离于觉,灭觉觉尽,度觉出要,是谓觉出要。若有沙门、梵志,觉味、觉患、觉出要不知如真者,彼终不能自断其觉,况复能断于他觉耶?若有沙门、梵志,觉味、觉患、觉出要知如真者,彼既自能除,亦能断他觉。」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苦阴经》(上)第三竟38(二千一百六十五字)39 (一○○)<因品>《苦阴经》40第四41 (大正01,586b2-588a2) 解经 本经叙说释摩诃男生染、恚、痴法,佛为说欲味、欲患;若知如真,则不为所覆,便得无上息。42 正文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释羁瘦43,在加维罗卫尼拘类园。44 贰、正宗分 (壹)、摩诃男启问何法复生三毒 尔时,释摩诃男45中后仿佯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如是知世尊法,令我心中得灭三秽46:染心秽、恚心秽、痴心秽47。世尊!我如是知此法,然我心中复生染法、恚法、痴法。世尊!我作是念:我有何法不灭,令我心中复生染法、恚法、痴法耶?」 (贰)世尊告曰三毒由一法(五欲)生 世尊告曰:「摩诃男!汝有一法不灭,谓汝住在家,不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摩诃男!若汝灭此一法者,汝必不住在家,必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汝因一法不灭故,住在家,不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于是,释摩诃男卽从坐48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心净,除疑得道!」 一、云何欲味 世尊告曰:「摩诃男!有五欲功德可爱、可念、欢喜,欲相应而使人乐,云何为五?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由此令王及王眷属得安乐欢喜。摩诃男!极是欲味无复过是,所患甚多。 二、云何欲患 摩诃男!云何欲患? (一)忧钱财苦 ⊙摩诃男!族姓子者,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作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49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50,作如是业,求图钱财。 ⊙摩诃男!此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者,便生忧苦、愁戚、懊恼,心则生痴,作如是说:『唐作唐苦!所求无果。』 ⊙摩诃男!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得钱财者,彼便爱惜守护密藏,所以者何?『我此财物莫令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出财无利,或作诸业,而不成就。』 ⊙彼作如是守护密藏,若使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彼便生忧苦、愁戚、懊恼,心则生痴,作如是说:『若有长夜所可爱念者,彼则亡失。』摩诃男!如是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二)眷属共诤苦 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彼既如是共鬪诤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姊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摩(587b)诃男!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三)鬪诤共相憎故,器仗加害苦 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鬪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鬪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摩诃男!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四)军阵鬪争苦 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楯入在军阵,或以象鬪,或马、或车,或以步军,或以男女鬪。彼当鬪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摩诃男!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楯往夺他国,攻城破坞,共相格战,打鼓吹角,高声唤呼。或以槌打,或以鉾戟,或以利轮,或以箭射,或乱下石,或以大弩,或以融铜珠子洒之。彼当鬪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摩诃男!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五)、以欲缘故做诸恶,被捉凌虐苦 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楯入村、入邑、入国、入城,穿墙发藏,劫夺财物,断截王路。或至他巷,坏村、害邑、灭国、破城。于中或为王人所捉,种种拷51治:截手、截足或截手足,截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脔脔割,拔须、拔发或拔须发,或着槛中衣裹火烧,或以沙壅草缠火焫,或内铁驴腹中,或着铁猪口中,或置铁虎口中烧,或安铜釜中,或着铁釜中煮,或段段截,或利叉刺,或铁钩钩,或卧铁床以沸油浇,或坐铁臼以铁杵捣,或龙蛇蜇,或以鞭鞭,或以杖挝,或以棒打,或生贯高标上,或枭其首。彼在其中,或死、或怖,受极重苦。摩诃男!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六)、以欲缘故行三恶行,后恶业现前苦 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行身恶行,行口、意恶行,彼于后时疾病着床,或坐、卧地,以苦逼身,受极重苦,不可爱乐。彼若有身恶行,口、意恶行,彼临终时在前覆障,犹日将没大山岗侧,影障覆地52。如是,彼若有身恶行,口、意恶行,在前覆障,彼作是念:我本恶行在前覆我,我本不作福业,多作恶业,若使有人作恶凶暴唯为罪,不作福、不行善,无所畏、无所依、无所归,随生处者,我必生彼。从是有悔,悔者不善死,无福命终。摩诃男!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七)、以欲缘故行三恶行,后生地狱苦 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行身恶行,行口、意恶行,彼因身、口、意恶行故,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 摩诃男!是谓后世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九)、不知如真者不得舍乐,知如真者便得舍乐及业无上息 ⊙摩诃男!是故当知欲一向无乐,无量苦患,多闻圣弟子不见如真者,彼为欲所覆,不得舍乐及无上息。 摩诃男!如是彼多闻圣弟子因欲退转。 ⊙摩诃男!我知欲无乐,无量苦患,我知如真已,摩诃男!不为欲所覆,亦不为恶所缠,便得舍乐及无上息。摩诃男!是故我不因欲退转。 三、世尊举与尼揵问答说明欲无乐 摩诃男!一时,我游王舍城,住鞞哆逻53山仙人七叶屋54。摩诃男!我于晡55时,从宴坐起,往至广山56,则于彼中见众多尼揵57,行不坐行58,常立不坐,受极重苦。59 (一)尼揵邪见,宿命有不善业,因此苦行故,必当得尽 我往问曰:『诸尼揵!汝等何故行此不坐行,常60立不坐,受如是苦?』 彼如是说:『瞿昙!我有尊师尼揵,名曰亲子61,彼则教我作如是说:诸尼揵等!汝若宿 命有不善业,因此苦行故,必当得尽。若今身妙行护,口、意妙行护,因缘此故,不复 作恶不善之业。』 (二)尼揵尊师本作恶业,今生人间出家作尼揵受如是苦 ⊙「摩诃男!我复问曰:『诸尼揵!汝等信尊师无有疑耶?』 彼复答我:『如是,瞿昙!我等信尊师无有疑惑。』 ⊙摩诃男!我复问曰:『尼揵!若尔者,汝等尊师尼揵本重作恶不善之业,彼本作尼揵死,今生人间出家作尼揵,行不坐行,常立不坐,受如是苦,如汝等辈及弟子也。』 (三)佛破尼揵子「佛不如王乐」 彼复语我曰:「瞿昙!乐不因乐,要因苦得,如频鞞娑罗62王乐,沙门瞿昙(587c)不如也」63 ⊙我复语曰:『汝等痴狂,所说无义,所以者何?汝等不善,无所晓了,而不知时,谓 汝作是说:如频鞞娑罗王乐,沙门瞿昙不如也。 ⊙尼揵!汝等本应如是问:谁乐胜,为频鞞娑罗王,为沙门瞿昙耶? ⊙尼揵!若我如是说我乐胜,频鞞娑罗王不如者,尼揵!汝等可得作是语:如频鞞娑罗王乐,沙门瞿昙不如也。』64 (四)佛为开示「佛乐胜王」 ⊙彼诸尼揵卽如是说:『瞿昙!我等今问沙门瞿昙,谁乐胜,为频鞞娑罗王,为沙门瞿昙耶?』 1、频鞞娑罗王不可得一日夜乃至七日如意静默 ⊙我复语曰:『尼揵!我今问汝,随所解答。诸尼揵等,于意云何?频鞞娑罗王可得如意静*默无言,因是七日七夜得欢喜快乐耶?』 尼揵答曰:『不也,瞿昙!』 ⊙『六五四三二,一日一夜得欢喜快乐耶?』 尼揵答曰:『不也,瞿昙!』 2、佛可得一日夜乃至七日夜如意静默 ⊙复问曰:『尼揵!我可得如意静 *默无言,因是一日一夜得欢喜快乐耶?』 尼揵答曰:『如是,瞿昙!』 ⊙『二三四五六,七日七夜得欢喜快乐耶?』 尼揵答曰:『如是,瞿昙!』 (五)尼揵答王乐不如佛 我复问曰:『诸尼揵等!于意云何?谁乐胜,为频鞞娑罗王,为是我耶?』 尼揵答曰:『瞿昙!如我等受解沙门瞿昙所说,瞿昙乐胜,频鞞娑罗王不如也。』 (六) 不知如真者不得舍乐,知如真者便得舍乐及业无上息 ⊙摩诃男!因此故知,欲无乐、有无量苦患。若多闻圣弟子不见如真者,彼为欲所覆,恶、不善所缠,不得舍乐及无上息。 摩诃男!如是彼多闻圣弟子为欲退转。 ⊙摩诃男!我知欲无乐,有无量苦患,我知如真已,不为欲所覆,亦不为恶不善法所缠,便得舍乐及无上息。 摩诃男!是故我不为欲退转。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释摩诃男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25 (一○一)65《中阿含》66〈因品〉《增上心经》67第五68(第二小土城诵)69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总说:欲得增上生心,当念于五相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欲得增上心70者,当以数数念于五相71,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云何为五? 二、别明五相 (一) 别第一相:念相善相应 1. 标义 比丘者,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彼因此相复更念异相善相应,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因此相更念异相善相应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2. 举喻 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拼72于木,则以利斧,斫治73令直。 3. 法合 如是,比丘!因此相复更念异相善相应,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因此相更念异相善相应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4. 结成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一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二) 别第二相:观恶念之过患 1. 标义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彼观此念恶有灾患,此念不善,此念是恶,此念智者所恶,此念若满具者,则不得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令生恶不善念故。彼如是观恶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 得定。 2. 举喻 犹人年少,端政74可爱,沐浴澡洗,着明净衣,以香涂身,修治须发,极 (588b)令净洁,或以死蛇、死狗、死人食75半青色,膖胀臭烂,不净流出,系着彼颈,彼便恶秽,不喜不乐。 3. 法合 如是,比丘!彼观此念,恶有灾患,此念不善,此念是恶,此念智者所恶,此念若满具者,则不得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令生恶不善念故。彼如是观恶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4. 结成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二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三) 别第三相:不念此恶念 1. 标义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复生不善念者,彼比丘不应念此念,令生恶不善念故。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2. 举喻 犹有目人76,色在光明,而不用见77,彼或闭目,或身避去,于汝等意云何?色在光明,彼人可得受色相耶?答曰:『不也。』 3. 法合 如是,比丘不应念此念,令生恶不善念故。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4. 结成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三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四) 别第四相:以思行渐减其念 1. 标义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时复生不善念者,彼比丘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其念,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念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2. 举喻 犹人行道,(588c)进路急速,彼作是念:我何为速?我今宁可徐徐行耶?彼卽徐行。 复作是念:我何为徐行,宁可住耶?彼卽便住。 复作是念:我何为住,宁可坐耶?彼卽便坐。 复作是念:我何为坐,宁可卧耶?彼卽便卧。 如是,彼人渐渐息身麁行。 3. 法合 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彼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其念,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念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4. 结成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四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五) 第五相:以心修心,受持令降伏 1. 标义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时亦生不善念,当以思行渐减念时复生不善念者,彼比丘应如是观。比丘者,因此念故,生不善念,彼比丘便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2. 举喻 犹二力士捉一羸78人,受持降伏。 3. 法合 如是,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4. 结成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五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三、总结:若欲得增上心者,当念五相,令诸恶念不生已,便得自在于诸念迹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五相,数念五相(589a)已,生不善念,卽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念相善相应时不生恶念,观念恶患时亦不生恶念,不念念时亦不生恶念,若以思行渐减念79时亦不生恶念,以心修心、受持降伏时亦不生恶念者,便得自在。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若比丘欲念则念,不欲念则不念者,是谓比丘随意诸念,自在诸念迹。」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上心经》第五竟80(千四百五十六字)81。 附:汉译经论对照 《瑜伽师地论》卷13〈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大正30,343 c2?16) 复次,如经82言:「心清净行苾刍,于时时间,应正作意思惟五相,乃至广说。」 ◎ 方便勤修,增上心者,乃得名为心清净行。 诸恶不善、欲等寻思,及亲里等所有寻思,皆于此行,能为障碍。 ◎ 略有三种补特伽罗,由软、中、上寻思行者,有差别故。 ⊙〔软品一相〕 1) 初由正思惟所余相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 ⊙〔中品二相〕 2) 第二由见寻思深过患故, 3) 或复不念不思惟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 ◎云何不念及不思惟?由善于内安心等故。 ⊙〔上品二相〕 4) 第三补特伽罗,非初即能令彼一切皆不现行,要当方便令寻思行渐渐歇薄,粗既息已,渐当制伏。 5) 若犹未能于寻思路,寻思所缘,深生厌怖,当以厌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于彼寻思俱行之心,调练制伏。 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分为五种。 (一○二)83《中阿含》84〈因品〉《念经》85第六86(第二小土城诵)87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总说诸念分为二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本未觉无上正尽88觉时,作如是念:我宁可别诸念89作二分,欲念、恚念、害念作一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90复作一分。 我于后时,便别诸念作二分:欲念、恚念、害念作一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复作一分。 二、明二分:显所修 (一) 知恶念之患故除断 1. 觉了三恶念生故则不得涅槃故速灭 (1) 欲念 我如是行,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生欲念,我即觉生欲念,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觉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便速灭。 (2) 恚念、害念 复生恚念、害念,我即觉生恚念、害念,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觉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便速灭。 2. 见因恶念生无量恶法故不受、断、除吐 ◎ 我生欲念不受、断、除吐91,生恚念、害念不受、断、除吐,所以者何? 我见因此故,必生无量恶不善之法。 ◎ 犹如春后月,以种田故,放牧地,则不广。牧牛儿放牛野泽,牛入他田,牧牛儿即执杖往遮,所以(589b)者何? 牧牛儿知因此故,必当有骂、有打、有缚、有过失也,是故牧牛儿执杖往遮。 ◎ 我亦如是,生欲念不受断除吐,生恚念、害念不受断除吐,所以者何? 我见因此故,必生无量恶不善之法。 3. 于恶念示者,则不得离苦 ◎ 比丘者,随所思、随所念,心便乐中。 若比丘多念欲念者,则舍无欲念,以多念欲念故,心便乐中。 若比丘多念恚念、害念者,则舍无恚念、无害念,以多念恚念、害念故,心便乐中。 ◎ 如是,比丘不离欲念,不离恚念,不离害念者,则不能脱生、老、病、死、愁忧、啼哭,亦复不能离一切苦。 (二) 知善念之德故广修习→终至得定→发慧→漏尽涅槃 1. 觉了三善念生则得涅槃故 (1) 无欲念 我如是行,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生无欲念,我卽觉生无欲念,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觉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便速修习广布。 (2) 无恚念、害念 复生无恚念、无害念,我卽觉生无恚念、无害念,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觉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便速修习广布。 2. 于内一心,向法次法 ◎ 我生无欲念;多思念,生无恚念、无害念,多思念。 我复作是念:多思念者,身定92喜忘,则便损心,我宁可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令不损心。 我于后时便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而不损心。我生无欲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生无恚念、无害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所以者何? 我不见因此生无量恶不善之法。 ◎ 犹如秋后月收一切谷讫,牧牛儿放牛野田时作是念:我牛在羣中。所以者何? 牧牛儿不见因此(589c)故当得骂詈、得打、得缚,有过失也。是故彼作是念:我牛在羣中。 ◎ 我亦如是,生无欲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生无恚念、无害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所以者何?我不见因此生无量恶不善之法。 3. 得四襌乃至漏尽解脱 (1) 得四襌 A. 初襌 比丘者,随所思、随所念,心便乐中。 若比丘多念无欲念者,则舍欲念,以多念无欲念故,心便乐中。 若比丘多念无恚念、无害念者,则舍恚念、害念,以多念无恚念、无害念故,心便乐中。 B. 二襌 彼觉、观已息,内静93、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 C. 三襌 彼离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定94,得第三禅成就游。 D. 四襌 彼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 (2) 观四谛,得无漏,解脱 ◎ 彼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通智作证,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95,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 ◎ 彼如是知,如是见已,则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此比丘离欲念、离恚念、离害念,则得解脱生、老、病、死、愁忧、啼哭,离一切苦。 三、举喻明理:释尊愍伤世间,开显正道,劝进行者 (一) 举喻 犹如一无事处有大泉水,彼有群鹿游住其中。 有一人来,不为彼群鹿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塞平正路,开一恶道,作大坑壍96,使人守视97,如是群鹿一切死尽。 复有一人来,为彼群鹿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开平正路,闭塞恶道,却守视人98,如是群鹿普得安济。 (二) 释喻义 比丘!(590a)当知我说此喻,欲令知义,慧者闻喻,则解其趣,此说有义。 ◎ 「大泉水」者,谓是五欲爱念欢乐,云何为五? 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 大泉水者,当知是五欲也。 ◎ 「大群鹿」者,当知是沙门、梵志也。 ◎ 「有一人来,不为彼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是魔波旬也。 ◎ 「塞平正路,开一恶道」者,是三恶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也。 ◎ 「恶道」者,当知是三恶不善念。 复更有「恶道」,谓八邪道,邪见乃至邪定是为八。 ◎ 「作大坑壍」者,当知是无明也。 ◎ 「使人守」者,当知是魔波旬眷属也。 ◎ 「复有一人来,为彼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是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也。 ◎ 「闭塞恶道,开平正路」者,是三善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也。 ◎ 「道」者,当知是三善念。 复更有「道」,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 (三) 结劝 比丘!我为汝等开平正路,闭塞恶道,填平坑壍,除却守人,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 汝等亦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无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99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念经》第六竟100(千五百九十三字101)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七千四百六十八字102)103 1 ~M. 13. Mahā-Dukkhakkandha sutta.,[No. 53, No. 152(21.9)]。(大正1,584d,n.9)。 2 〔第二小土城诵〕-【明】,(第二小土城诵)六字在卷题下【宋】【元】。(大正1,584d,n.11)。 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7,n.2。中部(M. 13. Mahādukkhakkhandha sutta? 《苦蕴大经》)、失译 《苦阴经》卷1(大正01,846c8-848a28);《增壹阿含经》卷12<三宝品>第九经(大正02,604c7-606b29)。 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7,n.5。「沙门瞿昙施设知断欲......施设知断觉」,《苦阴经》卷1:「沙 门瞿昙智慧说YIN,智慧说色痛。」(大正01,846c13-14);《增壹阿含经》卷12<三宝品>第九经: 「瞿昙道士,恒说欲论、色论、痛论、想论,如此诸论有何差别?」(大正02,604c12-14)。 5 [>知断色]~Rūpāna? pari??ā.。(大正1,584d,n.13)。 6 [>知断觉]~Vedānam pari??ā.。(大正1,584d,n.14)。 7 何=可【元】【明】。(大正1,584d,n.15)。 8《苦阴经》卷1:「诸贤!沙门瞿昙智慧说YIN、智慧说色痛。诸贤!我等亦以智慧说YIN、智慧说色痛,此诸贤,有何差?有何降?有何若干?」(大正01,846c13-1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9,n.2。「沙门瞿昙施设知断欲......有何差别」巴利本(M. vol. 1, p. 84)作:诸贤!沙门瞿昙为〔断〕欲而指示(施设)遍知,我们也为〔断〕欲而指示遍知;诸贤!沙门瞿昙为〔断〕色而指示遍知,我们也为〔断〕色而指示遍知;诸贤!沙门瞿昙为〔断〕受而指示遍知,我们也为〔断〕受而指示遍知;诸贤!如此,沙门瞿昙与我们之为了说法而说法,为了开示而开示,这里究竟有什么差别,有什么意趣,有什么殊异呢? 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7,n.4。「默」,丽本作「嘿」,今依据频伽藏、卍正藏改作「默」。 1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7,n.5。「向」,丽本作「句」,今依据碛砂藏、频伽藏、卍正藏改作「向」。 11 味~Assāda.。(大正1,584d,n.1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7,n.6。(巴),味着、乐味。 12 出要~Nissara?a.。(大正1,584d,n.1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7,n.8。即出离,谓从流转中解脱而得自在。 1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7,n.7。患(ādīnava)(巴),即过失、灾患。 14 等=得【宋】【元】【明】。(大正1,584d,n.19)。 15 伎=技【宋】【元】【明】。(大正1,585d,n.1)。 16 蜇=蜥【宋】*。(大正1,585d,n.2)。 17 《汉语大辞典》卷3,p.366。唐1 〔táng ㄊㄤˊ〕〔《广韵》徒郎切,平唐,定。〕1.本义为大言,引申为大,广大;浩荡。2.空;虚。3.引申为徒然,白白地。 1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51,n.1。「亡」,丽本作「立」,今依据碛砂藏、频伽藏、卍正藏改作「亡」。 1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51,n.2。「若」,大正本作「苦」。 2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51,n.3「若有长夜......以欲为本」,巴利本(M. vol. 1, p. 86)作:「凡是我所有的,都没有了!」如此说。比丘们!这也是欲的灾患,现前的苦蕴;欲为因,欲为缘,欲之故;〔总之,〕因正是属于欲。《苦阴经》卷1:「彼长夜所可爱喜,念恚败坏失此,今现身是苦阴,因YIN故、缘YIN故、增上YIN故,是YIN因缘。」(大正01,847a18-20)。 21 楯=盾【元】【明】*。(大正1,585d,n.3)。 22 受=或【宋】【元】。(大正1,585d,n.4)。 23 槌=椎【宋】*【元】*【明】*。(大正1,585d,n.5)。 24 王=正【元】。(大正1,585d,n.6)。 25 考=拷【元】【明】。(大正1,585d,n.7)。 26《汉语大辞典》卷8,p.1071〔luán ㄌㄨㄢˊ〕【脔脔】1.瘦瘠貌。《说文?肉部》2.切成小块的肉。 27 凶=凶【元】【明】。(大正1,585d,n.8)。 28 除=阴【宋】【元】【明】。(大正1,585d,n.9)。 29 姝=妹【宋】【元】*。(大正1,585d,n.10)。 30 坐=生【宋】【元】【明】。(大正1,585d,n.11)。 31 食=余【宋】*【元】*【明】*。(大正1,586d,n.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55,n.2「余」,丽本作「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余」。 32 璅=鏁【宋】【元】【明】。(大正1,586d,n.2)。 3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55,n.3「若见彼姝息道......余半骨鏁在地」,《苦阴经》卷1:「如见妹死尸,若骨、若青、若虫、若食、若骨白。」(大正01,847c28-29)。 34 [跳-兆+尃]=腨【宋】【元】【明】。(大正1,586d,n.3)。 3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55,n.5「「若见彼姝息道......腐坏碎末」,《苦阴经》卷1作:「若见妹死尸,骨正白如贝,若青鸽色,若赤油润,若腐碎。」(大正01,848a6-8)。 3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55,n.6《苦阴经》卷1:「如见妹死尸若骨、若青、若虫、若食、若骨白。」(大正01,. 847, c28-29)「比丘者,离欲、离恶......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苦阴经》卷1:「此比丘于YIN解脱,至住四禅正受。」(大正01,848a16-17)。 37 成就=我说【宋】,=我谓【元】【明】。(大正1,586d,n.4)。 38 〔苦…竟〕-【明】。(大正1,586d,n.5)。 39 〔二千…字〕-【宋】【元】【明】。(大正1,586d,n.6)。 40 ~M. 14. Cū?a-Dukkhakkhanda sutta.,[Nos. 54, 55]。(大正1,586d,n.8)。 41 经第四=第四经【宋】,=经下第四【明】。(大正1,586d,n.9)。 4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57,n.2中部(M. 14. Cūladukkhakkhandhasutta? 《苦蕴小经》)、西晋?法炬译《苦阴因事经》卷1 (大正01,849b23-851a18)、吴?支谦译《佛说释摩男本四子经》卷1:(大正01,848b6-849b19)。《增壹阿含经》卷35<莫畏品>第四十(一)(大正02,744a1-c2)。 43 [>释羁瘦]~Sakkesu.。(大正1,586d,n.11)。 44 [>加维罗卫尼拘类园]~Kapilavatthu, Nigrodhārāma.。(大正1,586d,n.12)。 45 释摩诃男~Sakka Mahānāma.。(大正1,586d,n.13)。 46 秽~Upakkilesa.。(大正1,586d,n.14)。 4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57,n.6「世尊!我如是知世尊法,......恚心秽、痴心秽」,《苦阴因事经》卷1:「如世尊所说法我悉知,谓三意念着结,YIN意着结,瞋恚、愚痴意着结。」(大正01,849b29-c2);《释摩男本四子经》卷1:作:「我常闻佛语辄着意中,我闻佛说人心有三态,有YIN态、有怒态、有痴态。」(大正01,848b9-10)。 48 坐=座【元】【明】。(大正1,586d,n.15)。 49 则=即【宋】【元】。(大正1,586d,n.16)。 50 蜇=蜥【宋】。(大正1,586d,n.17)。 51 拷=考【宋】。(大正1,587d,n.)。 5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1,n.1「犹日将没......影障覆地」,《苦阴因事经》卷1:「犹若冥时,日欲没大山大山间,彼山影倒悬向下如是。」(大正01,850b12-13)。 53 哆逻=多罗【元】【明】,=哆罗【宋】。(大正1,587d,n.2)。 5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1,n.2「鞞哆逻山仙人七叶屋」,巴利本作 Gijjhakūta(灵鹫山)。「哆逻」,元、明二本均作「多罗」,宋本作「哆罗」。 55《汉语大辞典》卷5 p.729,〔būㄅㄨ〕〔《广韵》博孤切,平模,帮。〕1.申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2.傍晚;夜。3.指太阳西移至晡时的视觉位置。 5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1,n.3「广山」,巴利本作 Isigilipasse Kālasilāya?(仙人山侧黑石室)。 57 [>尼揵]~Niga??ha.。大正1,587d,n.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1,n.4尼揵(Niga??ha)(巴),即指离系外道,此等外道修习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 58 不坐行~āsanapa?ikkhitta.。(大正1,587d,n.4)。 5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1,n.5「则于彼中见众多尼揵......受极重苦」,《增壹阿含经》卷35<莫畏品>《第一经》:「尔时,有多尼揵子在彼学道,是时,尼揵子举手指日,曝体学道,或复有蹲而学道。」(大正02,744a28-b1)。 6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1,n.6「常」,丽本作「当」,今依据碛砂藏、频伽藏、卍正藏改作「常」。 6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1,n.7亲子~Nāthaputta.。(大正1,587d,n.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1,n.7亲子(Nāthaputta)(巴),又作尼揵陀若提子、尼揵亲子、尼干子,译为离系亲子,六师外道之一。《苦阴因事经》卷1:「有师尼干亲族子」(大正01,850c6-7)。 6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3,n.1 [>频鞞娑罗]~Bimbisāra.。(大正1,587d,n.6)。频鞞娑罗(Bimbisāra)(巴),又作频婆娑罗,为摩竭陀国王名。 6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3,n.2「瞿昙!乐不因乐要因苦得......沙门瞿昙不如也」,巴利本(M. vol. 1, p.93~4)作:尊者瞿昙!不应由乐得到乐,应由苦得到乐。尊者瞿昙!如果有可能由乐得到乐的话。摩竭陀国王西尔迦?频鞞娑罗可能得到乐,〔因为〕摩竭陀王西尔迦?频鞞娑罗比尊者瞿昙更安住于乐。《苦阴因事经》卷1:「此瞿昙!不从善行得善报,彼王频浮婆安乐住,汝沙门瞿昙不能尔。」(大正01, 850c16-18)。 64《苦阴因事经》卷1:「汝诸尼干应当先明我:云何为常安乐住,而言王频浮婆、沙门瞿昙耶?汝诸尼干,我当为汝说:我为善安乐住!非摩竭王频浮婆者及耶。」(大正01,850c21-24)。 65 《中阿含经》(101经) 卷25(大正1,588a3?589a10) 66 [中阿含]-【明】(大正1,588d,n.3) 67 ~M. 20. Vitakkasanthāna Sutta. (大正1,588d,n.4) 68〔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 (《卍续藏》X74,957b21?24 // Z 2B:2,437a3?6 // R129,873a3?6):「《增上心经》:『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数数念于五相:一、念相善相应;二、观念恶患;三、不念念;四、以思得渐减念;五、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64,n.1: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数数念于五相 :(一) 念相善相应,(二) 观念恶患,(三) 不念念,(四) 以思行渐减念,(五) 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中部》(M. 20. Vitakkasanthānasutta?《考想息止经》)。 69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588d,n.5) 70 增上心~Adhicitta. (大正1,588d,n.6) 71 五相~Pa?ca nimittāni. (大正1,588d,n.7) 72〔1〕拼=絣【宋】【元】【明】(大正1,588d,n.8)。 〔2〕《汉语大辞典.卷6》p.587:【拼(pēngㄆ ㄥ)弹】木工弹墨绳打直线。 73 《汉语大辞典.卷6》p. 1057:【斫(zhuóㄓㄨㄛ ˊ)】2. 用刀斧等砍或削。【斫治】开辟修建。 74 政=正【宋】【元】【明】(大正1,588d,n.9) 75 食=余【宋】【元】【明】(大正1,588d,n.10) 7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6,n.1:有目人:有眼睛的人。 7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6,n.2:「色在光明,而不用见」,巴利本作 āpāthagatāna? rūpāna? adassanakāmo assa (对于来到视野的诸色,如果是不愿意看见的话。) 78 《汉语大辞典.卷6》p. 1400:【羸(léi ㄌ ㄟ ˊ)】2. 指瘦弱困惫的人。 79 念=令【宋】【元】(大正1,589d,n.1) 80 [增...竟]-【明】(大正1,589d,n.2) 81 [千...字]-【宋】【元】【明】(大正1,589d,n.3) 82 《中阿含经》卷25〈因品.101.增上心经〉,大正1,588a~589a。 83 《中阿含经》(102经) 卷25(大正1,589a11?590a24) 84 [中阿含]-【明】(大正1,589d,n.4) 85 ~M. 19. Dvedhāvitakka Sutta. (大正1,589d,n.5) 86〔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 (《卍续藏》X74,957b24?c4 // Z 2B:2,437a6?10 // R129,873a6?10):「《念经》:『分别诸念作二分:欲、恚、害念作一分,无欲、恚、害念作一分。若生欲、恚、害念,须不受断除吐。若生无欲、恚、害念,须速修习广布。次应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向法次法乃至证四禅断诸漏。』」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8,n.4:本经叙说世尊为诸比丘分别诸念作二分:欲念、恚念、害念作一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作一分。若生欲念、恚念、害念,须不受断除吐;若生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须速修习广布。次应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向法次法,及至证四禅,断诸漏。 *《中部》(M.19. Dvedhāvitakkasutta?《双考经》)。 87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589d,n.6) 88 尽=真【宋】【元】【明】(大正1,589d,n.7) 89 念~Vitakka. (大正1,589d,n.8) 90 《大智度论》卷23(大正25,234b5~6):「有三种善觉:出要觉,无瞋觉,无恼觉。」、《阿毗昙八犍度论》卷29 (大正26,908c9~11) 9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69,n.6:「我生欲念不受断除吐」,巴利本作 Aha?......uppannuppanna? kāmavitakka? pajahām' eva vinodem' eva. byant' eva na? akāsi?. (我把再次生起之寻求欲之念舍弃遣除,把它消灭掉了。) 92 定=之【宋】【元】【明】(大正1,589d,n.9) 93 静=靖【宋】【元】【明】(大正1,589d,n.10) 94 原字「室」应改成「空」。室=定【宋】【元】【明】,=空【CB】(大正1,589d,n.11) 95 习=集【元】【明】*(大正1,589d,n.12) 96 《汉语大辞典.卷2》p. 1062:【坑堑(qiànㄑ〡ㄢ ˋ)】1. 沟壑;山谷。 9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72,n.1:「使人守视」,巴利本作 Odaheyya okacara?, thapeyya okacāri?. (放兽,置兽。) 9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72,n.2:「却守视人」,巴利本作ūhaneyya okaca?, nāseyya okacāri?. (却除牡兽,放逐牝兽。) 99 [诸]-【宋】【元】【明】(大正1,590d,n.1) 100 [念...竟]-【明】(大正1,590d,n.2) 101 [(七>千)五百九十三字]七字-【宋】【元】【明】(大正1,590d,n.3) 102 [七...字]-【宋】【元】【明】(大正1,590d,n.4) 103 +(第二小土城诵)【宋】【元】(大正1,590d,n.5) 《中阿含经》卷25 99-102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