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3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3

 

  释如佑敬编

  2006/12/12

  (八九)<秽品>1《比丘请经》第三(第二小土城诵)

  解经

  本经叙说大目揵连告诸比丘:比丘应请诸尊教我、诃我,莫难于我。并说成就戾语法与成就善语法者之过失、功德,且以照镜为喻。2

  正文

  壹、序分

  (571c)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与大比丘众俱,受夏坐。

  闻3如是:一时,婆伽婆在罗阅祇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俱受岁。

  贰、正宗分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比丘请诸比丘:『诸尊!语我、教我、诃我,莫难于我!』所以者何?

  彼时尊者大目揵连告诸比丘:「诸贤!比丘受岁者,君当说、君当教授、君当教诫、君当爱念,谓第一故。

  一、有一人成就戾语法故,令梵行者、不语、不教、不诃而难彼人

  诸贤!或有一人戾语4,成就戾语法,成就戾语法故,令诸梵行者不语彼,不教、不诃而难彼人5。

  何以故?诸贤!或有人反戾、难教、与恶法俱,谓梵行者亦不说、亦不教授、亦不教诫、亦不爱念,彼人谓第一故。

  (一)何者是戾语法?成就戾语法者,诸梵行者不语彼,不教、不诃而难彼人

  诸贤!何者戾语法?若有成就戾语法者,诸梵行者不语彼,不教、不诃而难彼人。

  云何诸贤,反戾难教?谓梵行与俱者亦不说、亦不教授、亦不教诫、亦不爱念。

  1、恶欲、恶念,无恩、不知恩是戾语法

  诸贤!或有一人恶欲、念欲6,诸贤!若有人恶欲、念欲者,是谓戾语法。如是染行染、不语结住,欺诳、谀谄,悭贪、嫉妒,无惭无愧,瞋弊恶意,瞋恚语言,诃比丘诃7,诃比丘轻慢,诃比丘发露,更互相避而说外事8,不语、瞋恚、憎嫉炽盛,恶朋友、恶伴侣,无恩、不知恩。

  彼人谓第一故,此诸贤!或一人恶求与恶求俱。诸贤!谓彼人恶求与恶求俱者,此法反戾难教。如是染欲、瞋恨、悭嫉、不舍谀谄幻,无羞、无耻、恚结、口言恚结,比丘语已还报其言,比丘语已向多人说,比丘语已而诽说,各各有所说,而外说之瞋恨结而广与恶知识俱、与恶伴俱,不知恩润、不知反复。

  诸贤!若有人无恩、不知恩者,是谓戾语法。

  2、成就戾语法者,诸梵行者不语彼,不教、不诃而难彼人

  诸贤!是谓诸戾语法,若有成就戾语法者,诸梵行者不语彼,不教、不诃而难彼人。诸贤!比丘者,当自思量。

  是为诸贤反戾难教法,谓梵行与俱者亦不说、亦不教授、亦不教诫、亦不爱念,彼人谓第一故此,诸贤!比丘当自思量。

  (二)戾语法成就之失

  1、若人行恶念欲者,我不爱彼人;若我行恶欲念者,彼不爱我

  诸贤!若有人恶欲、念欲者,我不爱彼;若我恶欲、念欲者,彼亦不爱我。

  比丘如是观,不行恶欲、不念欲者,当学如是!如是染行染、不语结住、欺诳谀谄、悭贪嫉妒、无惭无愧、瞋弊恶意、瞋瞋9语言,诃比丘诃,诃10比丘轻慢,诃比丘发露,更互相避而说外事,不语、瞋恚、憎嫉炽盛,恶朋友、恶伴侣,无恩、不知恩。

  诸贤!谓彼人者,恶求、与恶求俱是我所不念,我若恶求、与恶求俱,他亦不念我。

  比丘作等观当莫恶求,当作是学!如是染欲、瞋恨、悭嫉、不舍谀、谄、幻,无羞、无耻、恚结、口言恚结,比丘语已还报其言,比丘语已向多人说、比丘语已而诽说、各各有所说,而外说之、瞋恨,而广与恶知识俱与恶伴俱,不知恩润、不知反复。

  2、若有人无恩、不知恩者,彼、我不相爱

  诸贤!若有人无恩、不知恩者,我不爱彼;若我无恩、不知恩者,彼亦不爱我。比11丘如是观,不行无恩、不知恩者,当学如是!

  诸贤!谓彼人不恩润无反复者,我所不爱,我若不恩润、无反复者他亦不念我。比丘当等观!当莫为无反复,当学诸贤!

  二、比丘成就善语法故,令梵行者、善语、善教、善诃不难彼人

  诸贤!若比丘不请诸比丘:『诸尊!语我、教我、诃我,(572a)莫难于我!』所以者何?

  诸贤!或有一人善语,成就善语法12,成就善语法故,诸梵行者善语彼,善教、善诃,不难彼人。

  若比丘未受岁,君说君当教授、君当教诫、君当爱念,谓第一故!何以故?

  诸贤!或有人无反戾与教法俱,谓梵行与俱者当为说、当为教授、当为教诫、爱念,彼人谓第一故。

  (一)、何是善语法?成就善语法者,诸梵行者善语彼,善教、善诃不难彼人

  诸贤!何者善语法?若有成就善语法者,诸梵行者善语彼,善教、善诃,不难彼人。

  云何诸贤无反戾与教法俱?谓梵行与俱者,当为说、当为教授、当为教诫、爱念,彼人谓第一故。

  1、不恶欲、不恶念是善语法

  诸贤!或有一人不恶欲、不念欲。诸贤!若有人不恶欲、不念欲者,是谓善语法。

  如是不染行染、不13语结住,不欺诳谀谄,不悭贪嫉妒,不无惭无愧,不瞋弊恶意,不瞋恚语言,不诃比丘诃,不诃比丘轻慢,不诃比丘发露,不更互相避而说外事,不不语、瞋恚、憎嫉炽盛,不恶朋友、恶伴侣,不无恩、不知恩。

  此诸贤!或一人无恶求、不与恶求俱。谓诸贤!彼人无恶求、不与恶求俱者,此法无反戾如是不染欲、不瞋恨、不悭嫉、不谀谄幻、不无羞、不无耻、无恚结、口不言恚结。比丘语已不还报言、比丘语已不向多人说、比丘语已不诽说,各各有所说不外之,不瞋恨而广之,不与恶知识俱、不与恶伴俱。不无恩润、不无反复。

  2、不无恩、(不)不知恩是善语法

  诸贤!若有人不无恩、不知恩者,是谓善语法。

  3、成就善语法者,诸梵行者善语彼,善教、善诃,不难彼人

  诸贤!是谓诸14善语法,若有成就善语法者,诸梵行者善语彼,善教、善诃,不难彼人。诸贤!比丘者当自思量。

  诸贤!谓彼人此与教法俱。是为诸贤不反戾、与教法俱。梵行与俱者,当为说、当为教授、当为教诫爱念,彼人为第一故。此诸贤!比丘当自思量。

  (二)善语法成就之功

  1、若有人不恶欲、不念欲者,我爱彼人;若我不恶欲、不念欲者,彼亦爱我

  诸贤!若有人不恶欲、不念欲者,我爱彼人;若我不恶欲、不念欲者,彼亦爱我。比丘如是观,不行恶欲、不念欲者,当学如是!如是不染行染、不不语结住,不欺诳谀谄,不悭贪嫉妒,不无惭无愧,不瞋弊恶意,不瞋瞋恚语言,不诃比丘诃,不诃比丘轻慢,不诃比丘发露,不更互相避而说外事,不不语、瞋恚、憎嫉炽盛,不恶朋友、恶伴侣,不无恩、不知恩。

  2、若有人不无恩、(不)不知恩者,彼、我相爱

  诸贤!若有人不无恩、(不)不知恩者,我爱彼人;若我不无恩、不知恩者,彼亦爱我。比丘如是观,不无恩、不知恩者,当学如是!

  诸贤!彼人不无恩润、不无反复者,我所爱念;我若不无恩润,不无反复者,他亦爱念,我比丘作等观,不无恩润、不无反复,当作是学!

  3、若比丘如是观我为恶欲、念欲,为不恶欲、念欲者,必多所饶益

  诸贤!若比丘如是观者,必多所饶益,我为恶欲、念欲?为不恶欲、念欲耶?

  此诸贤!比丘观已多有所益!我为住恶求、与恶求俱?当不恶求、与恶求俱?

  (1) 知我有无恶欲、念欲者,有便求欲断、无便欢悦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是(572b)恶欲、念欲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断。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无恶欲、不念欲者,卽便欢悦我自清净,求学尊法,是故欢悦。

  (2)如自照镜,知面净及不净,有垢者洗、无垢便欢悦

  ⊙诸贤!犹有目人以镜自照,则见其面净及不净。

  ⊙诸贤!若有目人见面有垢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洗。

  ⊙诸贤!若有目人见面无垢者,卽便欢悦我面清净,是故欢悦。

  4、若比丘观时,知我行恶念欲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断;则知我不行恶念欲者,卽便欢悦我自清净

  1)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行恶欲、念欲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断。

  2)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不行恶欲、不念欲者,卽便欢悦我自清净,求学尊法,是故欢悦。

  3)如是我为染行染?为不染行染?  4)为不语结住,为不不语结住?

  5)为欺诳谀谄?为不欺诳谀谄?    6)为悭贪嫉妒,为不悭贪嫉妒?

  7)为无惭无愧,为不无惭无愧?   8)为瞋弊恶意,为不瞋弊恶意?

  9)为瞋恚语言,为不瞋恚语言?    10)为诃比丘诃,为不诃比丘诃?

  11)为诃比丘轻慢,为不诃比丘轻慢?12)为诃比丘发露,为不诃比丘发露?

  13)为更互相避,为不更互相避?    14)为说外事,为不说外事?

  15、)为不语瞋恚、憎嫉炽盛;为不不语瞋恚、憎嫉炽盛?

  16)为恶朋友、恶伴侣,为不恶朋友、恶伴侣?

  17)为无恩、不知恩,为不无恩、不知恩耶?

  1)如是诸贤!比丘观而知,我为住恶求与恶求俱,彼进欲止。2)此诸贤!比丘观而知,我当不住恶求、不与恶求俱,彼便喜悦清净白,佛世尊境界住,见已乐行。3)如是住染欲,不住不染欲。8)如是住瞋恨,不住不瞋恨。6)如是住悭嫉不舍,不住不悭嫉不舍。5)如是住谀谄幻,不住不谀谄幻。7)如是住无羞无耻,不住不无羞不无耻。9)如是住恚结、口言恚结,不住不恚结口言恚结。10)比丘语已还报其言,不住比丘语已不还报。12)比丘语已向多人说,不住比丘语已不向多人说。13)比丘语已而诽说,不住比丘语已不诽说。14)各各有所说而外说之,不住各各所说不外说之。8)瞋恨、不住不瞋恨。16)而广与恶知识俱、与恶伴俱,不住不与恶知识俱、不与恶伴俱。17)不知恩润不知反复,不住不无恩润不无反复。

  (1)、知我无恩、不知恩则不欢悦,便求欲断;知我不无恩者则欢悦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无恩、不知恩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断。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不无恩、不知恩者,卽便欢悦我自清净,求学尊法,是故欢悦。

  (2)如自照镜,知面净及不净,有垢者洗、无垢便欢悦

  诸贤!犹有目人以镜自照,则见其面净及不净。

  诸贤!若有目人见面有垢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洗。

  诸贤!若有目人见面无垢者,卽便欢悦我面清净,是故欢悦。

  (3)知我无恩、不知恩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断;则知我不无恩、不知恩者,卽便欢悦

  诸贤!(572c)如是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无恩、不知恩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断。

  (4)知我不无恩、不知恩者,卽便欢悦我自清净,求学尊法,是故欢悦。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不无恩、不知恩者,卽便欢悦我自清净,求学尊法,是故欢悦。

  5、由欢悦故欢喜、止身乃至知如真

  ⊙因欢悦故,便得欢喜;因欢喜故,便得止身;因15止身故,便得觉乐;因觉乐故,便得定心。

  ⊙诸贤!多闻圣弟子因定心故,便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故,便得厌;因厌故,便得无欲;因无欲故,便得解脱;因解脱故,便得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参、流通分

  尊者大目揵连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大目揵连所说,欢喜奉行!

  (九十)《中阿含<秽品>《知法经》第四(第二小土城诵)

  (大正01,572c15-573b12)

  解经

  本经叙说「周那告诸比丘知法与不知法者,并以富人称贫、及贫人称富譬喻之」。16

  正文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舍弥17,在瞿师罗18园。

  贰、正宗分

  一、自称知法

  (一)标义

  1、梵行者知彼虽自称「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恶欲见」,然彼但心生增伺~恶欲、恶见而住

  尔时,尊者周那19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说:『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20伺21。』然彼贤者心生恶增伺而住22,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23,然彼贤者心生恶欲、恶见而住。

  2、梵行者知彼贤者「不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心生恶欲、恶见故

  诸梵行人知彼贤者「不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24,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生*增伺而住,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生恶欲、恶见而住。

  (二)举喻

  诸贤!犹人不富自称说富,(573a)亦无国封说有国封,又无畜牧说有畜牧。若欲用时,则无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无畜牧、米谷,亦无奴婢。诸亲朋友往诣彼所,而作是说:『汝实不富自称说富,亦无国封说有国封,又无畜牧说有畜牧。然欲用时,则无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无畜牧、米谷,亦无奴婢。』

  (三)法合

  如是,诸贤!若有比丘作如是说:『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然彼贤者心生恶增伺而住,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然彼贤者心生恶欲、恶见而住。

  诸梵行人知彼贤者「不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不向增伺尽、无余涅槃。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不向恶见法尽、无余涅槃。

  二、不自称知法

  (一)标义

  1、不自称言「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恶欲见」,但心不生增伺~恶、憎伺而住者

  诸贤!或有比丘不作是说:『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然彼贤者心不生恶 *增伺而住,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然彼贤者心不生恶欲、恶见而住。

  2、梵行者知彼贤者「不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心不生恶欲、恶见故

  诸梵行人知彼贤者实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 *增伺,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不生恶 *增伺而住,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不生恶欲、恶见而住。

  (二)举喻

  诸贤!犹人大富自说不富,亦有国封说无国封,又有畜牧说无畜牧。若欲用时,则有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有畜牧、米谷,亦有奴婢。诸亲朋友往诣彼所,作如是说:『汝实大富自说不富,亦有国封说无国封,又有畜牧说无畜牧。然欲用时,则有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有畜牧、米谷,亦有奴婢。』

  (三)法合

  如(573b)是,诸贤!若有25比丘不作是说:『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

  ⊙然彼贤者心不生恶 *增伺而住,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然彼贤者心不生恶欲、恶见而住。

  ⊙诸梵行人知彼贤者「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所以者何?

  以彼贤者心向 *增伺尽、无余涅槃。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向恶见法尽、无余涅槃。」

  参、流通分

  尊者周那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周那所说,欢喜奉行!

  《知法经》第四竟26(八百八十一字27)

  (九一)<秽品>《周那问见经》第五(第二小土城诵)

  (大正01,573b15-574b28)

  解经

  本经叙说佛为周那说渐损法、发心法、对法、升上法、涅槃法。28

  正文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舍弥,在瞿师罗园。

  贰、正宗分

  于是,尊者大周那29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诸见生而生,谓计有神,计有众生,有人、有寿、有命、有世。世尊!云何知、云何见,令此见得灭、得舍离,而令余见不续、不受耶?」

  一、渐损法

  彼时,世尊告曰:「周那!世中诸见生而生,谓计有神,计有众生,有人、有寿、有命、有世。

  (一) 令此见得灭、得舍离,而令余见不续、不受,当学渐损

  周那!若使诸法灭尽无余者,如是知、如是见,令此见得灭、得舍离30,而令余见不续、不受,当学渐损31。

  (二)离欲、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

  周那!于圣法、律中,何者渐损?

  比丘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作是念:我行渐损。周那!于圣法、律中,不但是渐损。

  (三)四增上心现法乐居

  有四增上心32现法乐居33,行者从是起而复还入34。彼(573c)作是念:我行渐损。周那!于圣法、律中,不但是渐损。

  (四)度一切色想,至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

  比丘者,度一切色想,至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彼作是念:我行渐损。周那!于圣法、律中不但是渐损。

  (五)离色得无色

  有四息解脱,离色得无色,行者从是起当为他说,彼作是念:我行渐损。周那!于圣法、律中不但是渐损。

  (六)离诸恶法

  1)周那!他有恶欲、念欲,我无恶欲、念欲,当学渐损。

  2)周那!他有害意瞋,我无害意瞋,当学渐损。

  3)周那!他有杀生、不与取、非梵行,我无非梵行,当学渐损。

  4)周那!他有 *增伺、诤意、睡眠所缠、调35贡高而有疑惑,我无疑惑,当学渐损。

  5)周那!他有瞋结、谀谄、欺诳、无惭、无愧,我有惭愧,当学渐损。

  6)周那!他有慢,我无慢,当学渐损。

  7)周那!他有增慢36,我无增慢,当学渐损。

  8)周那!他不多闻,我有多闻,当学渐损。

  9)周那!他不观诸善法,我观诸善法,当学渐损。

  10)周那!他行非法恶行,我行是法妙行,当学渐损。

  11)周那!他有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恶戒,我无恶戒,当学渐损。

  12)周那!他有不信、懈怠、无念、无定而有恶慧,我无恶慧,当学渐损。

  二、发心法

  周那!若但发心念欲求学诸善法者,则多所饶益,况复身、口行善法耶?

  1)周那!他有恶欲、念欲,我无恶欲、念欲,当发心。

  2)周那!他有害意瞋,我无害意瞋,当发心。

  3)周那!他有杀生、不与取、非梵行,我无非梵行,当发心。

  4)周那!他有 *增伺、诤意、睡眠所缠、调、贡高而有疑惑,我无疑惑,当发心。

  5)周那!他有瞋结、谀谄、欺诳、无惭、无愧,我有惭愧,当发心。

  6)周那!他(574a)有慢,我无慢,当发心。

  7)周那!他有增慢,我无增慢,当发心。

  8)周那!他不多闻,我有多闻,当发心。

  9)周那!他不观诸善法,我观诸善法,当发心。

  10)周那!他行非法恶行,我行是法妙行,当发心。

  11)周那!他有妄言、两舌、麁言、绮语、恶戒,我无恶戒,当发心。

  12)周那!他有不信、懈怠、无念、无定,而有恶慧,我无恶慧,当发心。

  三、对法

  周那!犹如恶道与正道对,犹如恶度与正度对37。

  1)如是周那!恶欲者与非恶欲为对,

  2)害意瞋者与不害意瞋为对,

  3)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者与梵行为对,

  4)增伺、诤意、睡眠、掉、贡高、疑惑者与不疑惑为对,

  5)瞋结、谀谄、欺诳、无惭、无愧者与惭愧为对,

  6)慢者与不慢为对,

  7)增慢者与不增慢为对,

  8)不多闻者与多闻为对,

  9)不观诸善法者与观诸善法为对,

  10)行非法恶行者与行是法妙行为对,

  11)妄言、两舌、麁言、绮语,恶戒者与善戒为对,

  12)不信、懈怠、无念、无定,恶慧者与善慧为对。

  四、升上法

  周那!或有法黑,有黑报,趣至恶处;或有法白,有白报,而得升上。

  1)如是,周那!恶欲者,以非恶欲为升上;

  2)害意瞋者,以不害意瞋为升上;

  3)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者,以梵行为升上;

  4)增伺、诤意、睡眠、*掉贡高、疑惑者,以不疑惑为升上;

  5)瞋结、谀谄、欺诳、无惭、无愧者,以惭愧为升上;

  6)慢者,以不慢为升上;

  7)增慢者,以不增慢为升上;

  8)不多闻者,以多闻为升上;

  9)不观诸善法者,以观诸善法为升上;

  10)行非法恶行者,以行是法妙行为升上;

  11)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恶戒者,以善戒为(574b)升上;

  12)不信、懈怠、无念、无定、恶慧者,以善慧为升上。

  五、涅槃法

  (一)自不调御、没溺、不般涅槃,令他调御乃至涅槃终无是处

  周那!若有不自调御,他不调御欲调御者,终无是处。

  自没溺,他没溺欲拔出者,终无是处。

  自不般涅槃,他不般涅槃令般涅槃者,终无是处。

  (二)自调御、出溺、般涅槃,令他调御乃至涅槃必有是处

  周那!若有自调御,他不调御欲调御者,必有是处。

  自不没溺,他没溺欲拔出者,必有是处。

  自般涅槃,他不般涅槃令般涅槃者,必有是处。

  1)如是,周那!恶欲者,以非恶欲为般涅槃;

  2)害意瞋者,以不害意瞋为般涅槃;

  3)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者,以梵行为般涅槃;

  4)增伺、诤意、睡眠、*掉贡高,疑惑者,以不疑惑为般涅槃;

  5)瞋结、谀谄、欺诳,无惭、无愧者,以惭愧为般涅槃;

  6)慢者,以不慢为般涅槃;

  7)增38慢者,以不 *增慢为般涅槃;

  8)不多闻者,以多闻为般涅槃;

  9)不观诸善法者,以观诸善法为般涅槃;

  10)行非法恶行者,以行是法妙行为般涅槃;

  11)妄言、两舌、麁言、绮语、恶戒者,以善戒为般涅槃;

  12)不信、懈怠、无念、无定、恶慧者,以善慧为般涅槃。

  六、结语

  是为,周那!我已为汝说渐损法,已说发心法,已说对法,已说升上法,已说般涅槃法,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汝39等亦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坐禅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大周那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周那问见经第五竟40(千五百七十五字)41

  (574c)(九二)<秽品>《青白莲华喻经》42第六(第二小土城诵)

  (大正01,574c3-575a18)

  解经

  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有法从身灭,有法从口灭,有法但从慧见灭,谓能修身、戒、

  心、慧,犹如莲华水生水长,出水上而不着水。

  正文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或有法从身灭,不从口灭;或有法从口灭,不从身灭;或有法不从身口灭,但以慧见灭。」

  一、有法从身灭,不从口灭

  云何法从身灭,不从口灭?比丘者,有不善身行充满、具足受持着身,诸比丘见已,诃彼比丘:『贤者!不善身行充满、具足受持,何为着身?贤者!可舍不善身行,修习善身行。』彼43于后时,舍不善身行,修习善身行,是谓法从身灭,不从口灭。

  二、法从口灭,不从身灭

  云何法从口灭,不从身灭?比丘者,不善口行充满具足受持着口,诸比丘见已,诃彼比丘:『贤者!不善口行充满、具足受持,何为着口?贤者!可舍不善口行,修习善口行。』彼于后时,舍不善口行,修习善口行,是谓法从口灭,不从身灭。

  三、法不从身口灭,但以慧见灭

  云何法不从身口灭,但以慧见灭?增伺不从身口灭,但以慧44见灭?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恶欲、恶见,不从身口灭,但以慧见灭,是谓法不从身口灭,但以慧见灭。

  四、如来观知此人不如是修身、戒、心、慧,如修身、戒、心、慧,得灭增伺~恶见

  ◎ 如来或有观,观他人心,知此人不如是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如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得灭*增伺。所以者何?以此人心生恶增伺而住。

  ⊙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得灭恶欲、恶见。所以者何?以此人心生恶欲、恶见而住。

  ◎知此人如是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如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得灭增伺,所以者何?以此人(575a)心不生恶 *增伺而住。

  ⊙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得灭恶欲、恶见,所以者何?以此人心不生恶欲、恶见而住。

  五、如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来世间生、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

  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所以者何?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出一切世间。

  参、流通分

  尔时,尊者阿难执拂侍佛,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此经当名何?云何受持?」

  于是,世尊告曰:「阿难!此经名为青白莲华喻,汝当如是善受持诵!」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共受此青白莲华喻经,诵习守持。所以者何?此青白莲华喻经如法有义,是梵行本,致通、致觉,亦致涅槃。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应当受此青白莲华喻经,善讽诵持。」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三)<秽品>《水净梵志经》第七(第二小土城诵)

  (大正01,575a19-576a15)

  本经叙说世尊因水净梵志而告诸比丘:有二十一秽污于心者,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不秽污于心,则必至善处,生于天上。并为梵志说以善法净洗之偈,梵志闻后,有所解而心大欢喜,并终身自归。45

  正文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郁鞞罗46尼连然河47岸,在阿耶惒罗尼拘类48树下,初得道时。

  贰、正宗分

  一、若有二十一秽污于心者,必至恶处生地狱中

  于是,有一水净梵志,中后仿佯49往诣佛所50。世51尊遥见水净梵志来,因水净梵志故,告诸比丘:「若有二十一秽52污于心者,必至恶处,生地狱中。

  (一) 云何二十一秽

  云何二十一秽?1)邪见心秽、2)非法欲心秽53、3)恶贪54心秽、4)邪法心秽、5)贪55心秽、6)恚心秽、7)睡眠心秽、8)调56悔心秽、9)疑惑心秽、10)瞋缠心秽、11)不语结心秽、12)悭心秽、13)嫉心秽、14)欺诳心秽、15)谀谄心秽、16)无惭心秽、17)无愧心秽、18)慢心秽、19)大慢心秽、20)慢慠心57秽、21)放逸心秽。若有此58二十一秽污于心者,必至恶处,生地狱中。

  (二)如持垢腻衣至染家,虽治或以淳灰等极浣令净,然此污衣故有秽色

  犹垢腻衣持与染家59,彼染家得,或以淳灰、或以澡豆60、或以土渍极浣,令净此垢腻衣,染家虽治或以淳灰、或以澡豆、或以土渍极浣令净,然此污衣故有秽色61。如是,若有二十一秽污于心者,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云何二十一秽?邪见心秽、非法欲心秽、恶贪心秽、邪法心秽、贪心秽、恚心秽、睡眠心秽、*掉悔心秽、疑惑心秽、瞋缠心秽、不语结心秽、悭心秽、嫉心秽、欺诳心秽、谀谄心秽、(575b)无惭心秽、无愧心秽、慢心秽、大慢心秽、*憍慠心秽、放逸心秽。若有此二十一秽污于心者,必至恶处,生地狱中。

  二、若有二十一秽不污于心者,必至善处生于天上

  若有二十一秽不污心者,必至善处,生于天上。

  云何二十一秽?邪见心秽、非法欲心秽、恶贪心秽、邪法心秽、贪心秽、恚心秽、睡眠心秽、*掉悔心秽、疑惑心秽、瞋缠心秽、不语心心62秽、悭心秽、嫉心秽、欺诳心秽、谀谄心秽、无惭心秽、无愧心秽、慢心秽、大慢心秽、憍慠心秽、放逸心秽。若有此二十一秽不污心者,必至善处,生于天上。

  (一)如持白净波罗奈衣至染家,虽以淳灰等极浣令净,然此净衣故本已净而复净

  犹如白净波罗奈衣63持与染家,彼染家得,或以淳灰、或以澡豆、或以土渍极浣令净,此白净波罗奈衣,染家虽治或以淳灰、或以澡豆、或以土渍极浣令净,然此白净波罗奈衣本已净而复净。64如是若有二十一秽不污心者,必至善处,生于天上。

  (二)再重述二十一秽不污于心,必至善处

  云何二十一秽?邪见心秽、非法欲心秽、恶贪心秽、邪法心秽、贪心秽、恚心秽、睡眠心秽、 *掉悔心秽、疑惑(575c)心秽、瞋缠心秽、不语结心秽、悭心秽、嫉心秽、欺诳心秽、谀谄心秽、无惭心秽、无愧心秽、慢心秽、大慢心秽、憍慠心秽、放逸心秽。若有此二十一秽不污于心者,必至善处,生于天上。

  三、若知邪见是心秽者,知已便断;乃至放逸心秽,知已便断

  若知邪见是心秽者,知已便断,如是非法欲心秽、恶贪心秽、邪法心秽、贪心秽、恚心秽、睡眠心秽、掉悔心秽、疑惑心秽、瞋缠心秽、不语结心秽、悭心秽、嫉心秽、欺诳心秽、谀谄心秽、无惭心秽、无愧心秽、慢心秽、大慢心秽、憍慠心秽,若知放逸是心秽者,知已便断。

  四、彼心与慈、悲、喜、舍俱,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谓洗浴内心

  ⊙彼心与慈俱,遍满一65方成就游。

  ⊙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梵志!是谓洗浴内心,非浴外身。

  五、梵志请世尊至多水河浴,得佛开示

  尔时,梵志语世尊曰:「瞿昙!可诣多水河浴66。」

  世尊问曰:「梵志!若诣多水河浴者,彼得何等?」

  梵志答曰:「瞿昙!彼多水河67浴68者,此是世间斋洁之相69、度相、福 *相,瞿昙!若诣多水河浴者,彼则净除于一切恶。」70

  尔时,世尊为彼梵志而说颂曰:

  「妙好首梵志,若入多水河,是愚常游戏,不能净黑业。

  好首何往泉,何义多水河,人作不善业,清水何所益?

  净者无垢秽,净者常说戒,净者清白业,常得清净行。

  若汝不杀生,常不与不71取,(576a)真谛不妄语72,常正念正知。

  梵志如是学,一切众生安,梵志何还家?家泉无所净。

  梵志汝当学,净洗以善法,何须弊恶水,但去身体垢。」

  六、梵志闻法归佛

  梵志白佛曰:「我亦作是念:净洗以善法,何须弊恶水。」

  梵志闻佛教,心中大欢喜,卽时礼佛足,归命73佛法众。

  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善逝!我已解。我今自归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好首水净梵志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附图一】

  《中阿含经》卷2374

  《梵志计水净经》卷175

  《增壹阿含经》卷676

  云何二十一秽?1)邪见心秽、2)非法欲心秽、

  3)恶贪心秽、4)邪法心秽、5)贪心秽、6)恚心秽、

  7)睡眠心秽、8)调77悔心秽、

  9)疑惑心秽、10)瞋缠心秽、11)不语结心秽、12)悭心秽、13)嫉心秽、14)欺诳心秽、15)谀谄心秽、16)无惭心秽、17)无愧心秽、18)慢心秽、19)大慢心秽、20)慢慠心78秽、21)放逸心秽。

  1)邪见意着结。2)非法欲14)欺世间4)邪法。3)贪6)瞋恚懈怠7)睡眠8)调戏无耻9)疑10)瞋恨恚12)悭13)嫉11)不舍15)谀谄16)多无羞17)无耻19)无妒嫉增上20) 21) 妒嫉放逸意结。

  10)瞋心结.6)恚害心结.

  7)睡眠心结.8)调戏心结.9)疑是心结.怒为心结.忌为心结.恼为心结.13)疾为心结.憎为心结。16)无惭心结.17)无愧心结.

  14)幻为心结.2)奸为心结.14)伪为心结.)诤为心结.18)憍为心结.20)慢为心结。妒为心结.19)增上慢为心结.5)贪为心结。

  (九四)<秽品>《黑比丘经》第八(第二小土城诵)

  (大正01,576a16-577b1)

  解经

  本经叙说世尊因黑比丘喜斗诤,而为说「不可爱」及「可爱法」,并说恶马、良马喻。79。

  正文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东园鹿母堂80。是时,黑81比丘鹿母子常喜鬪诤,往诣佛所。

  贰、正宗分

  一、明人具不可爱法而欲令人敬重者,终无是处

  (一)不可爱法

  1、不称止诤

  世尊遥见黑比丘来,因黑比丘故,告诸比丘:「或有一人常喜鬪诤,不称止诤。若有一人常喜鬪诤,不称止诤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2、不称止恶欲

  或有一人恶欲,不称止恶欲。若有一人恶欲,不称止恶欲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得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576b)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3、不称持戒

  或有一人犯戒、越戒、缺戒、穿戒、污戒,不称持戒。若有一人犯戒、越戒、缺戒、穿戒、污戒,不称持戒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4、不称惭愧

  或有一人有瞋缠、有不语结、有悭嫉、有谀谄欺诳、有无惭无愧,不称惭愧。若有一人有瞋缠、有不语结、有悭嫉、有谀谄欺诳、有无惭无愧,不称惭愧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5、不称经劳诸梵行

  或有一人不经劳诸梵行,不称经劳诸梵行。若有一人不经劳诸梵行,不称经劳诸梵行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6、不观诸法,不称观诸法

  或有一人不观诸法,不称观诸法。若有一人不观诸法,不称观诸法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7、不宴坐,不称宴坐

  或有一人不宴坐,不称宴坐。若有一人不宴坐,不称宴坐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二)彼人因有无量恶法故,令诸梵行者不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此人虽作是念:令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我,然诸梵行者不供养、恭敬、礼事于彼。所以者何?彼人有此无量恶法,因彼有此无量恶法故,令诸梵行者不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如恶马系在枥养,作「令人系我着安隐处」念,然人不系着安隐处,彼马有恶法,不温良故

  犹如恶马系在枥养,虽作是念:令人系我着安隐处,与我好饮食、好看视我,然人不系着安隐处,不与好饮食、不好看视。所以者何?彼马有恶法,谓极麁弊、不温良故,令人不系着安隐处,不与好饮食、不好看视。

  如是,此人虽作是念:令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576c)我,然诸梵行者不供养、恭敬、礼事于彼。所以者何?彼人有此无量恶法,因彼有此无量恶法故,令诸梵行者不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二、明人具可爱法虽不欲令人敬重,而亦能得

  (一)可爱法

  1、称誉止诤

  或有一人不喜鬪诤,称誉止诤。若有一人不喜鬪诤,称誉止诤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2、称誉止恶欲

  或有一人不恶欲,称誉止恶欲。若有一人不恶欲,称誉止恶欲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3、称誉持戒

  或有一人不犯戒、不越戒、不缺戒、不穿戒、不污戒,称誉持戒。若有一人不犯戒、不越戒、不缺戒、不穿戒、不污戒,称誉持戒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4、誉称不瞋~惭愧

  或有一人无瞋缠、无不语结、无悭嫉、无谀谄欺诳、无无82惭无愧,称誉惭愧。若有一人无瞋缠、无不语结、无悭嫉、无谀谄欺诳、无(577a) *无惭无愧,称誉惭愧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5、称誉经劳诸梵行

  或有一人经劳诸梵行,称誉经劳诸梵行。若有一人经劳诸梵行,称誉经劳诸梵行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6、观诸法,称誉观诸法

  或有一人观诸法,称誉观诸法。若有一人观诸法,称誉观诸法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7、宴坐,称誉宴坐

  或有一人宴坐,称誉宴坐。若有一人宴坐,称誉宴坐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二)彼人因有无量善法故,令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此人虽不作是念:令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我,然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彼。所以者何?彼人有此无量善法,因彼有此无量善法故,令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如良马系在枥养,不作「欲令人系我着安隐处」念,然人系着安隐处等,彼马有善法,温良故

  犹如良马系在枥养,虽不作是念:令人系我着安隐处,与我好饮食、好看视我,然人系彼着安隐处,与好饮食、好看视之。所以者何?彼马有善法,谓软调好,极温良故,令人系着于安隐处,与好饮食、好看视之。

  如是,此人虽不作是念:令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我,然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577b)

  (九五)<秽品>《住法经》第九(第二小土城诵)

  (大正01,577b2-c14)

  解经

  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比丘于善法有退、有住、有增,须自观知善、不善法,而求断、求增,如救头燃。83

  正文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说退善法,不住、不增;我说住善法,不退、不增;我说增善法不退、不住。

  一、退善法不住、不增

  云何退善法,不住、不增?比丘者,若有笃信、禁戒、博闻、布施、智慧、辩才,阿含及其所得,彼人于此法退,不住、不增,是谓退善法,不住、不增。

  二、住善法不退、不增

  云何住善法,不退、不增?比丘者,若有笃信、禁戒、博闻、布施、智慧、辩才、阿含及其所得,彼人于此法住,不退、不增,是谓住善法,不退、不增。

  三、增善法不退、不住

  云何增善法,不退、不住?比丘者,若有笃信、禁戒、博闻、布施、智慧、辩才、阿含及其所得,彼人于此法增,不退、不住84,是谓增善法,不退、不住。

  四、如是观者必多所饶益

  (一)自观察

  比丘者,作如是观,必多所饶益:

  ⊙我为多行增85伺86,为多行无*增伺?

  ⊙我为多行瞋恚心,为多行无瞋恚心?

  ⊙我为多行睡眠缠,为多行无睡眠缠?

  ⊙我为多行*掉87贡高,为多行无*掉贡高?

  ⊙我为多行疑惑,为多行无疑惑;?

  ⊙我为多行身诤,为多行无身诤?

  ⊙我为多行秽污心,为多行无秽污心?

  ⊙我为多行信,为多行不信?

  ⊙我为多行精进,为多行懈怠?

  ⊙我为多行念,为多行无念?

  ⊙我为多行定,为多行无定?

  ⊙我为多行恶慧,为多行无恶慧?

  (二)自了知

  若比丘观时则知我多行*增伺、瞋恚心、睡眠缠、*掉、贡高、疑惑、身诤、秽污心、不信、懈怠、无念、无定、多行恶慧者,彼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577c)念正智,忍不令退。

  ※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以速求方便,犹人为火烧头、烧衣

  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如是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二)彼比丘欲住此善法,不忘、不退修行广布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若比丘观时则知我多行无贪88(憎)伺,若无瞋恚心、无睡眠缠、无*掉贡高、无疑惑、无身诤、无秽污心,有信、有进、有念、有定,多行无恶慧者,彼比丘欲住此善法,不忘不退、修行广布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89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比丘欲住此善法以速求方便,犹人为火烧头、烧衣

  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如是比丘欲住此善法,不忘不退、修行广布故90,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六)<秽品>《无经》第十(第二小土城诵)

  (大正01,577c16-578a22)

  解经

  本经叙说舍梨子告诸比丘净法「衰退」及「转增」之由,并述断恶修善如救头燃之喻91。

  正文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净法衰退之由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比丘、比丘尼1)未闻法者不得闻,2)已闻法者便忘失;3)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广布诵习,慧之所解,4)彼不复忆,知而不知。诸贤!是谓比丘、比丘尼净法衰退。

  二、净法转增之由

  诸贤!若有比丘、比丘尼未闻法者便得闻,已闻法者不忘失;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广布诵习,慧之所解,彼常忆念,知而复知,是谓比丘、比丘尼净法转增。

  三、比丘当作如是观

  (一)自取心

  诸贤!比丘者,当作如是观:

  我为有增伺,为无有增伺?

  我为有瞋恚心,为无有瞋恚心?

  我为有睡眠缠,为无有睡眠缠?

  我为有掉贡高,为无有掉贡高?

  我为有疑惑,为无有疑惑?

  我为有身诤,为无有身诤?

  我(578a)为有秽污心,为无有秽污心?

  我为有信,为无有信?

  我为有进,为无有进?

  我为有念,为无有念?

  我为有定,为无有定?

  我为有恶慧,为无有恶慧?

  (二)自了知而断恶修善

  1、知己有恶当求令灭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

  ⊙我有增伺、有瞋恚心、有睡眠缠、有掉贡高、有疑惑、有身诤、有秽污心,无信、无进、无念、无定有恶慧者。

  (1)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等方便,忍不令退

  诸贤!彼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2)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诸贤!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诸贤!如是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2、知己有善当求胜进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

  ⊙我无增伺、无瞋恚心、无睡眠缠、无掉贡高、无有疑惑、无有身诤、无秽污心,有信、有进、有念、有定、无恶慧者。

  (1)欲住此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等,忍不令退

  彼比丘欲住此善法,不忘不退,修行广布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2)、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诸贤!如是比丘欲住此善法,不忘不退,修行广布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参、流通分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1 ~M. 15. Anumāna sutta.(大正1,571d,n.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77,n.2。中部(M. 15.Anumānasutta? 思量经)、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受岁经(大正1,842b)。《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CBETA, X74,957a18-20 // Z 2B:2, p. 436, c12-14 // R129, p. 872, a12-14)

  3 对读《受岁经》卷1:(大正01,842b3-843b18)。

  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77,n.4。「戾语」,巴利本作dubbaca(难说),不容易说服。

  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79,n.1。「或有一人戾语......不诃而难彼人」,巴利本(M. vol. 1, p. 95)作:但是,他不容易说服,具备有难以教论之法,不忏悔,不善于理解教诫。因此,同梵行者以为他不可说,又以为不可教悔,且以为对于此人不可置信。

  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79,n.2。「或有一人恶欲、念欲」,巴利本(M. vol. 3, p. 95)作 Idh'......bhikkhu pāpiccho hoti pāpikāna? icchāna? vasajgato(此有一比丘有恶欲,被恶欲所支配。)

  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79,n.3。「诃比丘诃」,巴利本作 bhikkhu cudito codakena codaka? patippharati 其意为:比丘被呵责者,〔被呵责者亦〕以呵责拒绝呵责者。

  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79,n.4。「更互相避而说外事」,巴利本作 bhikkhu cudito codakena a??en' a??ajpaticarati, bahiddhā katha? apanāmeti, 其意为:比丘被呵责者,以另一呵责回避正答,把话移向外〔事〕。

  9 瞋=恚【宋】【元】。(大正1,571d,n.9)

  10 诃+(诃)【明】。(大正1,571d,n.10)

  11(若)+比【宋】【元】【明】。(大正1,571d,n.11)

  1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79,n.11。「成就善语法」,巴利本作 sovacassakaranehi dhammehi samannāgato (具足容易教诲之法)。

  13 不+(不)【元】【明】。(大正1,572d,n.1)

  14 〔诸〕-【宋】【元】【明】。(大正1,572d,n.2)

  15 〔因〕-【宋】【元】【明】。(大正1,572d,n.4)

  16 增支部(A.10.24.Cunda 周陀)。《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四知法经。周那说比丘知法不知法者。犹贫称富。及富称贫 」( X74,957a20-22 // Z 2B:2, p. 436, c14-16 // R129, p. 872, a14-16)

  1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3,n.7。拘舍弥(Kosambī)(巴),又作憍赏弥。阿盘提国之首都。

  1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3,n.8瞿师罗(Ghositā)(巴),译为美音或妙音声,为中印度憍赏弥国之长者名,归依释尊,并布施园林精舍。

  19 周那~Cunda.。(大正1,572d,n.1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3,n.7周那,又作淳陀、大周那,比丘名,为摩揭陀国之婆罗门种。

  20 增=憎【宋】(大正1,572d,n.11)

  2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3,n.10 「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巴利本作'janām' ima? dhamma? passām' ima? dhamman'(我知此法,我见此法。)「增伺」,巴利本作lobha(贪欲)。《中阿含经》卷36:「或有一贪欲所缠而起贪欲…是谓第一伺。…或有一瞋恚所缠而起瞋恚…是谓第二伺。…睡眠所缠而起睡眠…是谓第三伺。…疑惑所缠而起疑惑…谓第四伺。…雨势!世尊不称说此四伺。」(大正01,655, b28-c11)

  2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3,n.11「彼贤者心生恶增伺而住」,巴利本作 Ta? ce......bhikkhu? lobho abhibhuyya titthatī(贪欲征服彼比丘而住。)

  2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5,n.1「如是诤讼......恶见」,巴利本作so...moho...kodho...upanāho...

  makkho...palāso...macchariya?...pāpikā issā...pāpikā icchā(瞋...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

  2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5,n.2 「彼贤者不知......无增伺」,巴利本作 na aya? āyasmā tathā pajānāti, yathā pajānato lobho na hoti (彼贤者不如此知:已如实知无贪。)

  25 〔有〕-【宋】【明】。(大正1,573d,n.1)

  26 〔知…竟〕-【明】。(大正1,573d,n.2)

  27 〔八…字〕-【宋】【元】【明】。(大正1,573d,n.3)

  2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7,n.5。《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 X74,957a22-23 // Z 2B:2, p. 436, c16-17 // R129, p. 872, a16-17) 中部 (M. 8. Sallekhasutta?《削减经》)。

  29 [>大周那]~Mahā-Cunda.。(大正1,573d,n.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7,n.6「大周那」即周那,比丘名。

  3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7,n.7「若使诸法灭......得舍离」,巴利本(M. vol. 1, P. 40)作:凡是这些「见」生起之处、潜伏之处、现行之处,对于其〔处〕,以如实之正慧观察如此:彼非我的,我非彼,彼非我的「我」(外教所认为具有常二、主宰等义之个我的自体),则舍弃如此诸见,舍离如此诸见。

  31 渐损~Sallekha.。(大正1,573d,n.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7,n.8渐损(sallekha)(巴),即渐渐削减过失。

  32 《中阿含经》卷30:「舍梨子!白衣圣弟子云何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白衣圣弟子念如来。…。如是念如来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圣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白衣圣弟子念法,世尊善说法,必至究竟、无烦无热、常有不移动。……白衣圣弟子得此第二增上心。…白衣圣弟子念众,…白衣圣弟子是谓得第三增上心。…白衣圣弟子自念尸赖、此尸赖不缺不穿、无秽无浊、住如地不虚妄,圣所称誉。……是谓得第四增上心。」(大正01,616c6-617a13)。

  33 居=号【宋】。(大正1,573d,n.9)

  34 入=人【宋】。(大正1,573d,n.10)

  35 调=掉【元】【明】(大正1,573d,n.11)

  36《众事分阿毗昙论》卷1:「云何增慢?于等谓胜,于胜谓等,于彼起轻心、自举自高,是名增慢。」(大正26,627c7-8)。

  3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89,n.4「犹如恶道......与正度对」,巴利本(M. vol. 1, p. 43)作:如果有恶道的话,为了回避它而行,则有其他平坦之道;又如果有恶的津渡,为了回避它,应有其他好的津 渡。

  38 增=憎【宋】【元】。(大正1,574d,n.1)

  39 汝=法【宋】【元】。(大正1,574d,n.2)

  40〔周…竟〕-【明】。(大正1,574d,n.3)

  41〔千…字〕-【宋】【元】【明】。(大正1,574d,n.4)

  42 ~M. 8. Sallekha sutta.。(大正1,574d,n.5)

  43 行彼=彼行【宋】【元】【明】。(大正1,574d,n.7)

  44 慧=善【元】【明】。(大正1,574d,n.8)

  45中阿含(M. 7. Vatthūpamasutta? 布喻经)、失译《佛说梵志计水净经》(大正01,843c16-844b5)、《增一阿含》<利养品>第五经(大正02,573c1-575a4)、《别译杂阿含》卷五第99经(大正02,408c27-409c13) 、《杂阿含》卷44?1185经)。(大正02,321a24-b20)。

  4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95,n.5郁鞞罗(Uruvela)(巴),译为苦行林,位于摩揭陀国。

  4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95,n.6尼连然河(Nera?jarā)(巴),又作尼连禅那、尼连禅江、尼连江水,译为不乐着,为恒河之支流。佛成道之前舍苦行而沐浴之河。

  4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95,n.7阿耶惒罗尼拘类(Ajapāla-nigrodha)(巴),树名。

  49 《汉语大辞典》卷1,p.1213【仿佯】亦作「仿洋」,游荡;遨游。

  50 〔所〕-【宋】【元】【明】。(大正1,575d,n.7)

  51 (尊)+世尊【宋】【元】【明】。(大正1,575d,n.8)

  52 秽~Upakkilesa.。(大正1,575d,n.9)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47:「说不善根唯有三种:谓诸烦恼三品所摄贪品、瞋品、痴品为三。如契经说:『佛告梵志,若诸有情为二十一烦恼染心,虽自执有真实净法得毕竟净,而堕恶趣受下贱身』。大德法救于彼经中,摄诸烦恼皆入三品,谓贪、瞋、痴三品差别说一则说彼品一切,如说贪品、瞋品、痴品,如是亲品、怨品、中品。有恩品、有怨品无二品。适意品不适意品非二品应知亦尔。」(大正27,242c27- 243a7)。

  53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9:「何谓非法欲染?若母师妻等作欲染行,是名非法欲染。」(大正28,651a5-6)

  54《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9:「云何恶贪?谓于他财物及所摄受,起贪等贪,执藏、防护、坚着、爱染,是名恶贪。」(大正26,497a13-15)。《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9:「何谓恶贪?若于他物财赂、妻子等,欲令我有贪欲染贪着,是名恶贪。」(大正28,651a3-5)。

  55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9:「何谓贪?若于自物财赂妻子等,贪欲染贪着,是名贪。」(大正28,651 a2-3)。

  56 调=掉【元】【明】。(大正1,575d,n.10)

  57 慢慠心=憍慠心【宋】*【元】*【明】*(大正1,575d,n.11)

  58 此=比【元】。(大正1,575d,n.12)

  59《汉语大辞典》卷4,p.953【染家】染户。汉 刘向 《列仙传?昌容》:“ 昌容 者, 常山 道人也。自称殷王子,食蓬虆根,往来上下见之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能致紫草,卖与染家,得钱以遗孤寡。

  60《汉语大辞典》卷6,p.164:【澡豆】古代洗沐用品。用猪胰磨成糊状,合豆粉、香料等,经自然干燥而制成的块状物。有去污和营养皮肤的作用。

  6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97,n.6「犹垢腻衣持与染家......然此污衣故秽色」,《佛说梵志计水净经》(大正1,843c)作:「犹若秽垢小儿衣,彼主与染师若染弟子,持衣卤土,若牛粪、若土以渍之,浣濯洗令极净,......彼小儿衣故有黑腻。」

  62 心心=结心【宋】【元】【明】。(大正1,575d,n.13)

  6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97,n.8「白净波罗奈衣」,巴利本作 vattha? parisuddha? pariyodāta?(白净衣)。

  64《增壹阿含经》卷6:「犹如白[叠*毛]新衣,久久朽故、多诸尘垢,意欲染成其色。青.黄.赤.黑终不得成。何以故?以有尘垢故。」(大正02,573c18-21)。

  65 十=一【宋】【元】【明】。(大正1,575d,n.14)。原本做「十」今依宋、元、明本改为「一」。

  6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799,n.2「可诣多水河浴」,巴利本作 gacchati Bāhuka? nadi? sināyitun(可有往婆休多河沐浴之事?)。《增壹阿含经》卷6:「瞿昙沙门。可往至孙陀罗江侧沐浴。」(大正02,574 c9-10)。

  67 河+(浴)【宋】【元】【明】。(大正1,575d,n.15)

  68 丽本无「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69 相=想【宋】【元】【明】。(大正1,575d,n.16)

  70《增壹阿含经》卷6:「世尊告曰:云何婆罗门,名之为孙陀罗江水?婆罗门曰:孙陀罗江水是福之深渊、世之光明,其有人物在彼河水浴者,一切诸恶皆悉除尽。」(大正02,574c10-14)。

  71与不=不与【宋】【元】【明】。(大正1,575d,n.17)

  72语=言【宋】【元】【明】。(大正1,576d,n.1)

  73命=依【宋】【元】【明】。(大正1,576d,n.2)

  74《中阿含经》卷23 (大正01, 575a26-b2)

  75《梵志计水净经》卷1(大正01,843c21-24)。

  76《增壹阿含经》卷6(大正02,573c12-17)。

  77 调=掉【元】【明】。(大正1,575d,n.10)

  78 慢慠心=憍慠心【宋】*【元】*【明】*(大正1,575d,n.11)

  79《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X74, no. 1499, p. 957, b7-8 // Z 2B:2, p. 436, d7-8 // R129, p. 872, b7-8)。

  《增支部》(A. 10. 87. Adhikarana 鬪诤)。

  8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01,n.5东园鹿母堂(Pubbārāma Migāramātupāsāda)(巴),鹿母堂为优婆夷毗舍佉(Visākhā)(巴)捐建给佛陀,位于舍卫城之东,毗舍佉为弥迦罗(migāra)(巴)长者之媳妇,但因其使长者由此皈依佛门,故长者对人言毗舍佉为我母。因「弥迦罗」意为鹿,故后人称毗舍佉为「鹿母」,讲堂称为「鹿母堂」。

  81 [>黑]~Kālaka.。(大正1,576d,n.8)

  82〔无〕-【宋】*【元】*【明】*。(大正1,576d,n.9)

  8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07,n.1增支部(A.10.53.Thiti止住),参阅增支部(A. 10. 17, 18 Nātha 救护)。《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 X74, no. 1499, p. 957, b8-10 // Z 2B:2, p. 436, d8-10 // R129, p. 872,

  b8-10)

  84 不住=是谓【元】。(大正1,577d,n.6)

  85 增=憎【宋】*。(大正1,577d,n.7)

  8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07,n.3「我为多行增伺」,巴利本作 abhijjhālu nu kho bahula? viharāmi.(我是否多住于贪欲)。

  87 调=掉【元】【明】。(大正1,577d,n.8)

  88 贪=憎【宋】,=增【元】【明】*。(大正1,577d,n.9)

  89 〔极〕-【宋】【元】【明】。(大正1,577d,n.10)

  90 故=方【宋】【元】【明】。(大正1,577d,n.11)

  9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07,n.1。《增支部》(A. 10. 55. Parihāna 衰退)。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十、《无经》舍梨子说净法衰退,及转增之由,又说断恶修善,如救头然之喻。」( X74, no. 1499, p. 957, b10-12 // Z 2B:2, p. 436, d10-12 // R129, p. 872, b10-12)

  《中阿含经》卷23

  89-96经

 
 
 
前五篇文章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4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5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6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7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8

 

后五篇文章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2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1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0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9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8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