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6 |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6
(一○三)1《中阿含》2〈因品〉《师子吼经》3第七4(第二小土城诵)5 壹、序分 (590b)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6,在剑磨瑟昙7拘楼都邑。 贰、正宗分 一、总说佛弟子能于众中作师子吼,唯内法有四沙门果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中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8,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9一切空无沙门、梵志。汝等随在10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11。12 二、 世尊教导比丘如何应对外道的问题 (一) 外道请示有何行、何力、何智,而有四沙门果 比丘!或有异学13来问汝等:「诸贤!汝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汝等作如是说:「此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汝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二) 世尊因有知、有见,得正觉说四法而有四沙门 比丘!汝等应如是答异学:「 ◎ 诸贤!我世尊有知有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14说四法,因此四法故,令我等作如是说:此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我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 云何为四? 诸贤!我等〔1〕信尊师15、〔2〕信法、 〔3〕信戒德具足16,〔4〕爱敬同道17,恭恪18奉事。 ◎ 诸贤!我世尊有知有见, 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此四法,因此四法故,令我等作如是说:此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我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三、明外道与世尊之四法的差异 (一) 外道请问:世尊与本身之四法有何殊胜、异意、差别 比丘!异学或复作是说:「 诸贤!我等亦信尊师,谓我尊师也;信法,谓我法也;戒德具足,谓我戒也;爱敬同道,恭恪奉事,谓我(590c)同道出家及在家者也。 诸贤!沙门瞿昙19及我等此二种说,有何胜、有何意、有何差别耶?」 (二) 世尊提出众多问答来教导比丘,让外道看出差异点 1. 一究竟,非众多究竟 比丘!汝等应如是问异学:「诸贤!为一究竟20?为众多究竟耶?」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有一究竟,无众多究竟。」 2. 无欲者得究竟,非有欲者得究竟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欲者得究竟是耶?为无欲者得究竟是耶?」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无欲者得究竟是,非有欲者得究竟是。」 3. 无恚者得究竟、非有恚者得究竟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恚者得究竟是耶?为无恚者得究竟是耶?」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无恚者得究竟是,非有恚者得究竟是。」 4. 无痴者得究竟、非有痴者得究竟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痴者得究竟是耶?为无痴者得究竟是耶?」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无痴者得究竟是,非有痴者得究竟是。」 5. 无爱、无受者得究竟,非有爱、有受者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爱、有受者得究竟是耶?为无爱、无受者得究竟是耶?」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无爱、无受者得究竟是,非有爱、有受者得究竟是。」 6. 有慧、说慧者得究竟,非无慧、不说慧者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无慧21、不说慧者得究竟是耶?为有慧、说慧者得究竟是耶?」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有慧、说慧者得究竟是,非无慧、不说慧者得究竟是。」 7. 无憎、无诤者得究竟,非有憎、有诤者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憎、有诤22者得究竟是耶?为无憎、无诤者得究竟是耶?」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无憎、无诤者得究竟是,非有憎、有诤者得究竟是。」 (三) 应为外道说「究竟」义 比丘!汝等为异学应如是说:「诸贤!是为如汝等说 ◎ 有一究竟是,非众多究竟是; ◎ 无欲者得究竟是,(591a)非有欲者得究竟是; ◎ 无恚者得究竟是,非有恚者得究竟是; ◎ 无痴者得究竟是,非有痴者得究竟是; ◎ 无爱、无受者得究竟是,非有爱、有受者得究竟是; ◎ 有慧、说慧者得究竟是,非无慧、不说慧者得究竟是; ◎ 无憎、无诤者得究竟是,非有憎、有诤者得究竟是。 四、依有、无二见,而起憎诤 ◎ 若有沙门、梵志依无量见,彼一切依猗23二见24,有见及无见25也。26 ⊙ 若依有见者,彼便着有见,依猗*有见27,猗28住有见,憎诤无见29。 ⊙ 若依无见者,彼便着无见,依猗*无见,猗住无见,憎诤有见。 五、不知四谛...不得苦边;知四谛...则得苦边 (一) 不知四谛...不得苦边 「若有沙门、梵志不知因、不知集30、不知灭、不知尽、不知味、不知患、不知出要如真者,彼一切有欲、恚、有痴、有爱、有受、无慧、非说慧、有憎、有诤,彼则不离生老病死,亦不能脱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不得苦边。 (二) 知四谛...则得苦边 若有沙门、梵志于此见知因、知集*、知灭、知尽、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者,彼一切无欲、无恚、无痴、无爱、无受、有慧、说慧、无憎、无诤,彼则得离生老病死,亦能得脱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则得苦边。 六、明不全断四受,虽信四法,却非正、非第一;断除四受,后信四法,才是正、是第一 (一) 外道 1. 不知三处如真──立「断欲受」,而不立「断戒、见、我受」 「或有沙门、梵志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不施设断戒受、见受、我受31。所以者何? 彼沙门、梵志不知三处32如真,是故彼虽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 2. 不知二处如真──立「断欲、戒受」,不立「断见、我受」 复有沙门、梵志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戒受,不施设断见受、我受。所以者何? 彼沙门、梵志不知二处如真,是故彼虽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 3. 不知一处如真──立「断欲、戒、见受」,不立「断我受」 复有沙门、梵志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戒受、见受,不(591b)施设断我受。所以者何? 彼沙门、梵志不知一处如真,是故彼虽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 4. 小结 如是法、律33,若信尊师者,彼非正、非第一;若信法者,亦非正、非第一; 若具足戒德者,亦非正、非第一;若爱敬同道、恭恪奉事者,亦非正、非第一。 (二) 内法 1. 佛于现法中施设断四受无余 「若有如来出世,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34,彼施设断受,于现法中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戒受、见受、我受。 2. 知四受以无明为本→无明尽而明生→无有恐怖→必般涅槃 此四受何因?何习35?从何而生?以何为本? 此四受因无明,习无明,从无明生,以无明为本。 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者,彼便从是不复更受欲受、戒受、见受、我受。彼不受已,则不恐怖;不恐怖已,便断因缘,必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辨>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3. 小结 如是正法、律,若信尊师者,是正、是第一;若信法者,是正、是第一; 若戒德具足者,是正、是第一;若爱敬同道、恭恪奉事者,是正、是第一。 七、总结:诸比丘有如是行、力、智,而有四沙门果 「诸贤!我等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因此故令我等作如是说:此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以是故,我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师子吼经》第七竟36(一千六百九十字37) 附:汉译经论对照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卷97 (大正30,853c15~854b13): 第一目 沙门《中阿含.师子吼经》38 依四念住修习增上,由四因缘,应知1)内法有沙门道及有究竟,2)外法决定无沙门道亦无究竟,当知他论诸沙门道及以究竟,一切皆空。 ◎云何名为四种因缘?一者、依止四处得四证智故;二者、解脱四种外随烦恼故;三者、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故;四者、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故。 ◎云何名为内法沙门?谓诸沙门,略有四种: 一者、胜道沙门,二者、论道沙门,三者、命道沙门,四者、污道沙门。 ⊙是四沙门,若略、若广,如〈声闻地〉39已辩其相。 ◎内法道者,云何为道?谓八支圣道。 若处施设八支圣道,是处施设污道为后四种沙门; 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生道器,由是因缘容有污道。40是故外法尚无污道,况得有余! ◎内法究竟者,云何究竟?谓断诸取,诸取断已,当来毕竟无复相续。 ◎云何名为依止四处?云何复名得四证智? ⊙谓四处者:一、三结永断苏息41处,二、无退堕法势力处,三、定趣菩提种类处,四、极七反有随行处。42 ⊙依此四处,于佛、法、僧及于净戒,得证净智。 ◎云何名为解脱四种外随烦恼?一者、解脱现法外随烦恼,二者、解脱后法外随烦恼,三者、解脱展转互相违戾43所作外随烦恼,四者、解脱于诸圣谛不能宣说、不能觉悟所作外随烦恼。 ⊙当知此中诸外道类,阙念住故,其念忘失,不正知住。领纳诸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于乐起染,于苦起恚,于非苦乐发起愚痴,如是名为第一现法外随烦恼。 ⊙彼由如是染、恚、痴故,以受为缘生后有爱;以爱为缘发生诸取;有爱、取故,以取为缘成办于有;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积集增长,如是名为第二后法外随烦恼。 ⊙又诸外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种种见趣意各别故,彼此展转互相违戾,是名第三外随烦恼。 ⊙又诸外道,遍于一切四圣谛中,尚无有能施设其教,况当觉悟!是故彼于自师宗智虽得增上,而实无知,堕无明趣,是名第四外随烦恼。 ⊙住内法者,于是一切皆能解脱。 ◎云何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 ⊙谓外道弟子,或堕有见常边,或堕无见断边,长夜积集,深起藏护;由闻亲近,由思染着,由修染着。 ⊙内法弟子行处中行,远离二边。 ◎云何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 ⊙谓外道师,于一切取,虽同宣说断遍知论,而于诸取不能施设正断遍知。44 ⊙由彼本契出家舍欲,故于欲取立断遍知,非于自见、自戒、我语; 若有与他诸余沙门、婆罗门等见不同分,戒禁同分,彼于见取亦能随分立断遍知,非于戒禁、我语二取; 若有戒禁亦不同分,于戒禁取亦能随分立断遍知; 其我语取,于一切时,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道于自于他我语取中,皆不施设断遍知论。 *又彼虽能分舍诸取,而于当来还复能取,未永断故。 *如是外道于诸取中未全断故,未永断故,不得究竟。 内法大师,当知一切与上相违。 ⊙如是应知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 (一○四)45 《中阿含》46〈因品〉《优昙婆逻47经》第八48(第二小土城诵)49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50兰哆园。 贰、正宗分 一、实意居士想要供佛、礼事,因恐妨碍佛陀及诸比丘禅坐,所以前往外道处所 尔时,有一居士名曰实意51,彼于(591c)平旦52从王舍城出,欲往诣佛供养礼事。 于是,实意居士作如是念:且置诣佛,世尊或能宴坐及诸尊比丘53,我宁可往优昙婆逻54林诣异学园。于是,实意居士即往优昙婆逻*林诣异学园。 二、在外道中,有位首领无恚,善说种种鸟论──无义意言论 彼时,优昙婆逻*林异学园中,有一异学名曰无恚55,在彼中尊为异学师,众人所敬,多所降伏,为五百异学之所推宗,在众调乱56,音声高大,说种种鸟论:语论、王论、贼论、鬪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女论、童女论、YIN女论、世俗论、非道论、海论、国论57--如是比58,说种种鸟论,皆59集在彼坐。 三、为了能够让实意居士的到来,无恚令大众默然 于是,异学无恚遥见实意居士来,卽敕己众,皆令默60然:「诸贤!汝等莫语!默*然!乐默*然,各自敛61摄。所以者何? 实意居士来,是沙门瞿昙弟子。若有沙门瞿昙弟子名德高远,所可宗重,在家住止,居王舍城者,彼为第一62,彼不语,乐默*然,自收敛63。若彼知此众默*然住者,彼或能来。」 于是,异学无恚令众默*然,自亦默*然。 四、世尊在远离处常乐于襌坐,得到安隐快乐,并非如外道一日一夜共聚集一会 于是,实意居士往诣异学无恚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实意居士语曰:「无恚!我佛世尊若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是佛世尊如斯之比,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彼在远离处常乐宴坐,安隐快乐,彼佛世尊初不一日一夜共聚集会,如汝今日及眷属也。」 五、外道认为世尊无慧,进一步想以一论反拨,如玩弄空瓶,还为说瞎牛喻 于是,异学无恚语曰:「居士!止64!止!汝何由得知? 沙门瞿昙空慧解脱65,此不足说,或相应或不相应,或顺或不顺。 彼沙(592a)门瞿昙行边至边,乐边至边,住边至边。犹如瞎牛在边地食,行边至边,乐边至边,住边至边;彼沙门瞿昙亦复如是。 居士!若彼沙门瞿昙来此众者,我以一论灭彼,如弄空瓶,亦当为彼说瞎牛喻。」 六、无恚教导己众,勿对世尊恭敬 于是,异学无恚告己众曰:「诸贤!沙门瞿昙傥66至此众,若必来者,汝等莫敬,从坐67而起,叉手68向彼,莫请令坐,豫69留一座。彼到此已,作如是语:「瞿昙!有座,欲坐随意。」 七、世尊以天耳通听到实意居士与无恚共论,即从坐起,前往外道处 尔时,世尊在于宴坐,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实意居士与异学无恚共论如是,则于晡时70从宴坐起,往诣优昙婆逻*林异学园中。 八、无恚自违其意,恭敬的来迎接世尊 异学无恚遥见世尊来,卽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赞曰:「善来!沙门瞿昙!久不来此,愿坐此座。」 彼时,世尊作如是念:「此愚痴人,自违其要。」 世尊知已,卽坐其床。 异学无恚便与世尊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九、无恚与实意居士共论:世尊有何等法令弟子得安隐,尽其形寿,净修梵行 世尊问曰:「无恚!向71与实意居士共论何事?以何等故集在此坐?」 异学无恚答曰:「瞿昙!我等作是念:沙门瞿昙有何等法,谓教训弟子,弟子受教训已,令得安隐,尽其形寿,净修梵行,及为他说?瞿昙!向与实意居士共论如是,以是之故,集在此坐。」 十、实意居士心念无恚妄语,世尊知后许可无恚请示对宗师的不解 实意居士闻彼语已,便作是念:此异学无恚异哉妄语!所以者何?在佛面前欺诳世尊。世尊知已,语曰:「无恚!我法甚深!甚奇!甚特!难觉难知,难见难得,谓我教训弟子,弟子受教训已,尽其形寿,净修梵行,亦为他说。无恚!若汝师宗所可不了憎恶行者,汝以问我72,我必能答,令可汝意。」73 十一、无恚与大众赞叹世尊,能够自舍己宗,以他宗随人所问 于(592b)是,调乱异学众等同音共唱,高大声曰:「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所以者何?乃能自舍己宗,而以他宗随人所问。」 十二、明苦行具足、不具足 (一) 无恚请问世尊,为何说苦行得具足、不得具足 于是,异学无恚自敕己众,令默*然已,问曰:「瞿昙!不了可憎行74,云何得具足?云何不得具足?」 (二) 世尊举例来反问 于是,世尊答曰:「无恚! ◎ 或有沙门、梵志倮75形无衣,或以手为衣,或以叶为衣,或以珠为衣。 ◎ 或不以瓶取水,或不以櫆76取水。 ◎ 不食刀、杖、劫、抄77之食,不食欺妄食。 ◎ 不自往,不遣信。不求来尊,不善尊,不住尊。78 ◎ 若有二人食,不在中食。不怀妊家食,不畜狗家食。设使家有粪蝇飞来而79不食80。 ◎ 不啖鱼,不食肉,不饮酒,不饮恶水。 或都无所饮,学无饮行。 或啖一口,以一口为足。或二、三、四......乃至七口,以七口为足。 或食一得,以一得为足。或二、三、四......乃至七得,以七得为足。 或日一食,以一食为足。 或二、三、四、五、六、七日、半月、一月一食,以一食为足。 ◎ 或食菜茹,或食稗子81,或食穄82米,或食杂[麸-夫+黄],或食头头逻83食,或食 麁食。 ◎ 或至无事处,依于无事。 ◎ 或食根,或食果,或食自落果。 ◎ 或持连合衣,或持毛衣,或持头舍衣84,或持毛头舍衣, ◎ 或持全皮,或持穿皮,或持全穿皮。 ◎ 或持散发,或持编发85,或持散编发86。 或有剃发,或有剃须,或剃须发。 或有拔发,或有拔须87,或拔须发。 ◎ 或住立断坐,或修蹲行。 或有卧刺,以刺为床。或有卧果,以果为床。 ◎ 或有事水,昼夜手抒88。 或有事火,竟宿89然之。 或事日月尊佑大德,(592c)叉手向彼。 如此之比,受无量苦,学烦热行90。无恚!于意云何?不了可憎行如是,为具足?为不具足?」 (三) 无恚认同如此的苦行为具足 异学无恚答曰:「瞿昙!如是不了可憎行为具足,非不具足。」 十三、明前种种苦行乃无量秽所污 (一) 世尊为无恚说前种种苦行为无量秽所污 世尊复语曰:「无恚!我为汝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为无量秽所污。」 (二) 无恚请问世尊说此苦行为无量秽所污之因由 异学无恚问曰:「瞿昙!云何为我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为无量秽所污耶?」 (三) 世尊释义 世尊答曰:「 1. 因恶欲、念欲,行苦行者秽 无恚!或有一清91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恶欲、念欲。92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恶欲、念欲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2.「因仰视日光,吸服日气」之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仰视日光,吸服日气。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仰视日光,吸服日气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3.「于清苦行自生贡高,心便系着」之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而自贡高,得清*苦行苦行已,心便系着。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而自贡高,得清*苦行苦行已,心便系著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4.「自贵贱他」之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自贵贱他。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自贵贱他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5.「前往家家而自称叹说:我行清苦,我行不易」之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往至家家而自称说:「我行清*苦,我行甚难!」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往至家家而自称说:「我行清*苦,我行甚难!」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6.「嫉他得利」之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593a)敬重、供养、礼事者,便起嫉妒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彼沙门、梵志?应敬重、供养、礼事于我。所以者何?我行苦行。」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便起嫉妒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彼沙门、梵志?应敬重、供养、礼事于我。所以者何?我行苦行。」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7.「诃他得利」之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便面诃此沙门、梵志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汝多欲、多求、常食,食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93为五,犹如暴雨,多所伤害五谷种子,娆乱畜生及于人民,如是,彼沙门、梵志数入他家亦复如是。」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便面诃此沙门、梵志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汝多欲、多求、常食,食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犹如暴雨,多所伤害五谷种子,娆乱畜生及于人民,如是,彼沙门、梵志数入他家亦复如是。」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8.「有贪、痴、怖、疑等」之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有愁痴恐怖、恐惧密行、疑恐失名、增伺放逸。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有愁痴恐怖、恐惧密行、疑恐失名、增伺放逸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9.「有种种恶见随增」之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难为,94意无节限95,为诸沙门、梵志可通法而不通。 (593b)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难为,意无节限,为沙门、梵志可通法而不通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10.「有瞋~无惭愧」之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瞋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欺诳、无惭、无愧。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瞋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欺诳、无惭、无愧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96 11.「口恶行、具恶戒」之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妄言、两舌、麁言、绮语,具恶戒。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妄言、两舌、麁言、绮语,具恶戒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12.「不信~恶慧」之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信、懈怠,无正念正智,有恶慧。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信、懈怠、无正念正智、有恶慧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四) 无恚认同佛所说此等苦行乃无量秽所污 「无恚!我不为汝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无量秽所污耶?」 异学无恚答曰:「如是,瞿昙为我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无量秽所污。」 十四、明有苦行不为无量秽所污 (一) 世尊为无恚说有苦行不为无量秽所污 「无恚!我复为汝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不为无量秽所污。」 (二) 无恚请问世尊苦行不为无量秽所污之道理 异学无恚复问曰:「云何瞿昙为我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不为无量秽所污耶?」 (三) 世尊释义 世尊答曰:「 1. 不恶欲、不念欲,行苦行者无秽 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恶欲、不念欲。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恶欲、不念欲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2.「不仰视日光,不吸服日气」之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视日光,不服日气。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视日光,(593c)不服日气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3.「于清苦行自不生贡高,心便不系着」之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而不贡高,得清苦行苦行已,心不系着。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而不贡高,得清苦行苦行已,心不系著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4.「不自贵、不贱他」之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自贵、不贱他。 无恚!若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自贵、不贱他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5.「不前往家家而自称叹说:我行清苦,我行不易」之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若97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至家家而自称说:「我行清苦行,我行甚难!」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至家家而自称说:「我行清*苦行98,我行甚难!」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6.「不嫉他得利」之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不起嫉妒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彼沙门、梵志?应敬重、供养、礼事于我。所以者何?我行苦行。」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不起嫉妒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彼沙门、梵志?应敬重、供养、礼事于我。所以者何?我行苦行。」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7.「不诃他得利」之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不面诃此沙门、梵志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汝多欲、多求、常食,食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犹如暴雨,多所伤害五谷种子,娆乱(594a)畜生及于人民,如是,彼沙门、梵志数入他家亦复如是。」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不面诃此沙门、梵志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汝多欲、多求、常食,食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犹如暴雨,多所伤害五谷种子,娆乱畜生及于人民,如是,彼沙门、梵志数入他家亦复如是。」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8.「不贪、痴、怖、疑等」之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愁痴恐怖,不恐惧密行,不疑恐失名,不增99伺放逸。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愁痴恐怖,不恐惧密行,不疑恐失名,不增*伺放逸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9.「无种种恶见」之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不难为,意无节限,为诸沙门、梵志可通法而通。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不难为,意无节限,为诸沙门、梵志可通法而通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10.「无瞋~有惭愧」之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无瞋、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欺诳、无惭、无愧。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无瞋、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欺诳、无惭、无愧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11.「不口恶行、不具恶戒」之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妄言、两舌、麁言、绮语,不具恶戒。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妄言、两舌、麁言、绮语,不具恶戒者,是谓,(594b)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12.「无不信~无恶慧」之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无不信、懈怠,有正念正智,无有恶慧。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无不信、懈怠,有正念正智,无恶慧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四) 无恚认同佛所说此等苦行不为无量秽所污 「无恚!我不为汝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不为无量秽所污耶?」 异学无恚答曰:「如是,瞿昙为我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不为无量秽所污。」 十五、明种种苦行──得皮、得节、得真实(核心)之苦行 (一) 无恚请问世尊,此苦行得第一、得真实 异学无恚问曰:「瞿昙!此不了可憎行,是得第一、得真实耶?」 (二) 世尊说此苦行不得第一、真实,只有得皮、得节 世尊答曰:「无恚!此不了可憎行,不得第一、不得真实,然有二种:得皮、得节。」 1. 明得皮之苦行 (1) 无恚再问世尊:说此苦行「得皮」之意 异学无恚复问曰:「瞿昙!云何此不了可憎行得表皮耶?」 (2) 世尊释义──四无量心为得皮之苦行 世尊答曰:「 无恚!此或有一沙门梵志行四行100:〔1〕不杀生、不教杀、不同杀,〔2〕不偷、不教偷、不同偷,〔3〕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4〕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彼行此四行,乐而不进101,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 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102。」 (3) 无恚认同佛所说 「无恚!于意云何?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表皮耶?」 无恚答曰:「瞿昙!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表皮也。」 2. 明得节之苦行 「瞿昙!云何此不了可憎行得节103耶?」 世尊答曰:「无恚! (1) 因行四行增长不退转,得宿命通 或有一沙门梵志行四行:〔1〕不杀生、不教杀、不同杀,〔2〕不偷、不教偷、不同偷,〔3〕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4〕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彼行此四行,乐而不进,彼有(594c)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或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成败劫,彼众生名某,彼昔更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104。 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105。」 (2) 无恚认同佛所说 「无恚!于意云何?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节耶?」 无恚答曰:「瞿昙!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节也。」 3. 明得第一、得真实之苦行 「瞿昙!云何此不了可憎行得第一、得真实耶?」 世尊答曰:「无恚! (1) 因行四行增长不退转,得天眼通;见众生随所作之业往来善处及不善处 或有一沙门梵志行四行:〔1〕不杀生、不教杀、不同杀,〔2〕不偷、不教偷、不同偷,〔3〕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4〕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彼行此四行,乐而不进,彼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妙与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 ◎ 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 ◎ 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106天上107。」 (2) 无恚认同佛所说 「无恚!于意云何?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第一、得真实耶?」 无恚答曰:「瞿昙!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第一、得真实也。」 十六、佛弟子为证漏尽解脱故于佛所修梵行 (一) 佛弟子不为证彼等苦行,而为余最上法故修梵行 「瞿昙!云何此不了可憎行作证故,沙门瞿昙弟子依沙门行梵行耶?」 世尊答曰:「无恚!非因此不了可憎行作证故,我弟子依我行梵行也。无恚!更有异,最上、最妙、最胜,为彼证(595a)故,我弟子依我行梵行。」 于是,调乱异学众等发高大声:「如是!如是!为彼证故,沙门瞿昙弟子依沙门瞿昙行梵行。」 (二) 明断惑证真之最上胜法 于是,异学无恚自敕己众,令默108然已,白曰:「瞿昙!何者更有异,最上、最妙、最胜,为彼证故,沙门瞿昙弟子依沙门瞿昙行梵行耶?」 于是,世尊答曰:「无恚! 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于世间,彼舍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109。 彼已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 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110、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亦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 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 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无恚!是谓更有异,最上、最妙、最胜,为彼证故,我弟子依我行梵行。」 十七、明外道无恚不知世尊之德,故起慢心 ◎ 于是,实意居士语曰:「无恚!世尊在此,汝今可以一论灭,如弄空瓶,说如瞎牛在边地食。」 ◎ 世尊闻已,语异学无恚曰:「汝实如是说耶?」 异学无恚答曰:「实如是,瞿昙!」 ◎ 世尊复问曰:「无恚!汝颇曾从长老旧学所闻如是:过去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若有无事处山林树下,或有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诸佛世尊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彼在远离处常乐宴坐,安隐快乐,彼初不一日一夜共聚集会,如汝今日及(595b)眷属耶?」 异学无恚答曰:「瞿昙!我曾从长老旧学所闻如是:过去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若有无事处山林树下,或有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诸佛世尊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彼在远离处常乐宴坐,安隐快乐,初不一日一夜共聚集会,如我今日及眷属也。」 ◎「无恚!汝不作是念:如彼世尊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彼在远离处常乐宴坐,安隐快乐,彼沙门瞿昙学正觉道耶?」 异学无恚答曰:「瞿昙!我若知者,何由当复作如是说:「一论便灭,如弄空瓶,说瞎牛在边地食」耶?」 十八、明有善法,彼解脱句能以之作证,弟子随训教已,必得究竟智 世尊语曰:「无恚!我今有法善善相应,彼彼解脱句能以作证,如来以此自称无畏。诸比丘我弟子来,无谀谄,不欺诳,质直无虚,我训随教已,必得究竟智。 (一) 非贪好为人师故说法 无恚!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师故说法。」汝莫作是念!以师还汝,我其为汝说法。 (二) 非贪弟子故说法 无恚!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弟子故说法。」汝莫作是念!弟子还汝,我其为汝说法。 (三) 非贪供养故说法 无恚!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供养故说法。」汝莫作是念!供养还汝,我其为汝说法。 (四) 非贪称誉故说法 无恚!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称誉故说法。」汝莫作是念!称誉还汝,我其为汝说法。 (五) 非贪法故说法 无恚!若汝作是念:『我若有法善善相应,彼彼解脱句能以作证,彼沙门瞿昙,夺我 灭我』者,汝莫作是念!以法还汝,我其为汝说法。」 十九、异学众因魔蔽心故无欲净梵行;佛说法讫,与实意共离去 (一) 外道被魔王所制持,因此没有一位想要跟随外道修行 于是,大众默然而住,所以者(595c)何?彼为魔王所制持故。 彼时,世尊告实意居士曰:「汝看此大众 *默然而住。所以者何? 彼为魔王所制持故,彼令异学众无有一111异学作是念:我试于沙门瞿昙所修行梵行。」 (二) 实意居士听闻世尊说法后,成就欢喜 世尊知已,为实意居士说法,劝发渴112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从座*起,便接实意居士臂,以神足飞,乘虚而去。113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实意居士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优昙婆逻经》第八竟114(五千八百九十八字115) 附:汉译经论对照 〔1〕《尼拘陀梵志经》卷上 (大正1,222 a19?224 b23)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 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和合,于一日中,饭食事讫,出王舍城,诣迦兰陀竹林精舍佛世尊所,瞻礼亲近。 是时长者,其出未久,作是思惟,今日已过清旦,佛及苾刍各处自房,宜应且止,勿诣佛所瞻礼亲近,我今当往尼拘陀梵志聚集之所, 时,彼梵志,在乌昙末梨园中,与诸梵志围绕而住,高举其声,发诸言论,所谓:王论、战论、盗贼之论,衣论、食论、妇女之论,酒论、邪论繁杂之论,如是乃至海等相论,此等言论,皆悉系着世间之心。 是时,尼拘陀梵志,遥见和合长者自外而来,即告众言:「止!止!汝等,宜各低小其声,此所来者,是沙门瞿昙声闻弟子,为大长者,处王舍城,名曰和合。此人本性少语,其所传受,亦复寂静,是故汝等,小声言论,彼既知已,乃可斯来。」 时,梵志众,闻是语已,咸各默然。 尔时,和合长者,来诣尼拘陀梵志所,到彼会已。 时,尼拘陀!相与承迎,欢喜言论,彼言论已,各坐一面。 时,和合长者,白尼拘陀梵志言:「汝此众会,有所别异,向闻汝等,高举其声,发诸言论,所谓:王论战论,如是乃至海等相论,此等言论,皆悉系着世间之心,有异于我世尊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佛世尊者,于旷野中,随自所乐,坐卧居止,远离愦116闹,绝于人迹,寂守是相,身住一处,心不散乱,专注一境,随应所行。」 时,尼拘陀梵志,告和合长者言:「 长者!彼沙门瞿昙,我今云何相与议论,若我以事发其问端,彼种种慧而不能转。以沙门瞿昙处于空舍,慧何能转?既于空舍慧不能转,乃于旷野坐卧居止,远离愦*闹绝于人迹,寂守是相,身住一处,心不散乱,专注一境,随应所行。 长者!譬如一目之牛周行边际,当知彼牛其何能行,沙门瞿昙亦复如是,处于空舍,慧何能转。 长者!若或沙门瞿昙,来此会中,我时必当相与议论,建立胜义,发一问端,而为叩击,我应得胜,彼必堕负,如击空瓶,易为破坏。」 是时,世尊处于自房,寂默宴坐,以清净天耳,遥闻和合长者与尼拘陀梵志所共集会如是言论。 尔时,世尊于日后分,从自房出。 是时,天雨方霁,晴光焕若,渐次行诣善无毒池,到池岸已,徐步经行。 时,尼拘陀梵志,遥见世尊在彼池岸,即告众言:「沙门瞿昙!即今在此善无毒池岸,徐步经行,彼或来此会中,汝等云何为起承迎邪,或相与言论邪,或但离座邪117,或复辍己所坐而召命邪?作是言时,自然有来为佛世尊敷设其座。复闻是言,尊者瞿昙来此有座,随自所乐当就是座。」 尔时,世尊于善无毒池岸,经行事已,来诣尼拘陀梵志之所。 时,彼梵志,遥见世尊自外而来,即告众言:「沙门瞿昙来此会时,我当发问,而汝瞿昙,法律之中,以何法行,能令修声闻行者到安隐地,止息内心,清净梵行?」 尔时,世尊到彼会已,诸梵志众,自然咸生踊跃欢喜,各从座118起,前向承迎。 时,尼拘陀梵志,合掌向佛,顶礼白言:「善来瞿昙!汝具徧知,是汝所座,汝应就座。」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汝但就座所应,为我施设之座,而我自知,我自当坐。」 是时,诸梵志众,高声唱言:「希有!难有!此沙门瞿昙,今此会中,无人说示,以神通力,自知其座。」 时,尼拘陀梵志,与佛世尊,欢喜言论,彼言论已,退坐一面。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如来今到此会,汝等有何言论分别?」 尼拘119陀梵志白佛言:「我向见汝自远而来,见已我时輒告众言:沙门瞿昙来此会时,我当发问,而汝瞿昙,法律之中,以何法行,能令修声闻行者到安隐地,止息内心,清净梵行?瞿昙汝既到此,我以是事,便为问端,是即与汝言论分别。」 尔时,世尊告尼拘陀梵志言:「尼拘陀!汝于是事,而实难知,何以故?异法、异见、异师、异行。但应于汝自法教中,随应发问。」 是时,诸梵志众,高声唱言:「希有!难有!沙门瞿昙!此所问事,不以自教而为见答。返能于他教中,令发问端,随问当遣。」 时,尼拘陀梵志白佛言:「若我异法、异见、异师、异行,于汝法律,我难知者,我今于其自法教中请问?于汝云何修行,能得出离清净,得最上洁白,及得真实,得清净真实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如汝尼拘陀法中所修行者!我今略说,汝谓能得四戒具足,谓能修行,能得最上增胜,于前修行出离,不减诸欲。 尼拘陀!云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谓: 不自杀生,不教他杀,不随喜杀, 不自偷盗,不教他盗,不随喜盗, 不自妄语,不教他妄语,不随喜妄语, 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随喜邪染。 汝尼拘陀!以如是等,谓我能得四戒具足。 尼拘陀!云何是汝能得修行,汝所修行?谓: 高处游止,施设座位,或翘足而立,以为法行, 或常受苦涩粗恶饮食,而为法行,或寂止空地,而为法行, 或不去须发,而为法行,或偃卧棘[剌>刺],或卧编椽,而为法行, 或居止常处凌云高显,而为法行,或系着一处,而为法行, 乃至一日三时,沐浴其身,如是多种逼切苦恼,治疗于身,而为法行。 如是等事,是汝尼拘陀修行之法。 云何是汝尼拘陀修行者,计为出离? 尼拘陀!如汝所修出离行者,谓: 裸露身体,计得出离, 又于饮食事讫,舐手取净,不受颦蹙面人及瞋恚面人所施饮食, 不于街巷中食,不于刀杖兵器中住,周行城邑, 杜默不语,不说所从来,不说所向诣,不说所住止,不出违顺语,不出多种语,亦无所说授, 或受一家食,或受二家三家乃至七家食,或但受一家,不受余家食,或一日不食,或二日三日乃至七日,或复半月一月不食,或于食中,不食其麨,不食其饭,不食豆及鱼肉牛乳酥酪油及蜜等, 不饮酒,不饮甘浆,不饮醋浆,但饮糠秕清洁之水,而为活命, 又常食菜,或食稊稗,或食瞿摩夷,或食药苗药根,或食干生米谷,或食诸余粗恶草菜, 或但着一衣,或着草衣,或着吉祥草衣,或着树皮衣,或柴木为衣,或果树皮为衣,或以弃尸林中乱发为衣,或以羊毛、鹿毛、鹿皮为衣或以底哩咤鸟翅为衣,或以鸺鹠翅为衣, 如是等事,是汝尼拘陀修行者,计为出离之行。 尼拘陀!此等所行,而还实得出离清净邪120,得最上洁白邪*,得真实邪*,得清净真实中住邪*。」 时,尼拘陀梵志白佛言:「如是!如是!沙门瞿昙!我此修行,是得出离清净,得最上洁白,及得真实,得清净真实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尼拘陀!汝所修行,如是等事,非为出离,非得出离清净,非得最上洁白,非得真实,非得清净真实中住,但于修行法中,而得少分。」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如汝所说,虽为甚善,然我此修行,是得最上出离,是得真实,是得无上。」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复次,汝所修行,谓我能得四戒具足,谓能修行,谓得最上增胜。于前修行出离,不减诸欲,持四戒时,与慈心俱,先于东方起慈心,观具足所行,广大周普,无二无量,无冤无害,然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世界,与慈心俱,具足所行,亦复如是。 尼拘陀!汝作是意,谓我能如是修行,得出离清净邪*,得最上洁白邪*,得真实邪*,得清净真实中住邪*。」 时,尼拘陀梵志白佛言:「如是!如是!沙门瞿昙!我此修行,实得出离清净,得最上洁白,及得真实,得清净真实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尼拘陀!此如是等汝所修行,非得出离清净,非得最上洁白,非得真实,非得清净真实中住,汝谓有所得,此亦非真。」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如汝所说,虽为甚善,然我修行,是得出离清净,是得真实,是得无上。」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复次,如汝修行,谓我能得四戒具足,我能修行,我得最上增胜,于前修行出离,不减诸欲,谓以宿住通,能知过去一二三生乃至百生之事。 尼拘陀!汝作是意,谓我能如是修行,得出离清净邪*,得最上洁白邪*,得真实邪*,得清净真实中住邪*。」 时,尼拘陀梵志白佛言:「如是!如是!沙门瞿昙!我此修行,实得出离清净,得最上洁白,及得真实,得清净真实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尼拘陀!此如是等汝所修行,非得出离清净,非得最上洁白,非得真实,非得清净真实中住,虽有所得,而非真实。」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如汝所说,虽为甚善,然我此修行,是得出离清净,是得真实,是得无上。」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复次,如汝修行,谓我能得四戒具足,我能修行,我得最上增胜,于前修行出离,不减诸欲,能以清净天眼,观见世间一切众生,若生若灭,若好若丑,或生善趣,或生恶趣,若贵若贱,随业报应,悉能观见。 尼拘陀!汝作是意,谓我能如是修行,得出离清净邪*,得最上洁白邪*,得真实邪*,得清净真实中住邪*。」 时,尼拘陀梵志白佛言:「如是!如是!沙门瞿昙!我此修行,实得出离清净,得最上洁白,及得真实,得清净真实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尼拘陀!如是等事,以汝所修,虽为清净,然我所说,如汝修行,未离种种烦恼随增。」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云何我所修行,虽为清净,汝瞿昙说未离种种烦恼随增。」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汝等修行,为欲彰其修行功业,以我修成如是行故,彼国王大臣,剎帝利婆罗门等,必当尊重、恭敬、供养于我。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虽修行,恃己所修,起贡高相,凌篾121于他,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起我慢心及增上慢,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于余沙门婆罗门轻毁凌辱,作如是言,汝诸沙门婆罗门,以多种食,而为活命,普食世间五种种子,所谓根种子,身种子,虚种子,最上种子,种子中种子,如是五种,以资其命,汝尼拘陀!如是周行,出轻辱言,伺求诤论,迅疾快利,其犹电122转,摧伏破坏,又如霜雹,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或见余沙门婆罗门为他同类等众之所尊重恭敬供养,乃生种种憎嫉之心,即作是言,汝诸沙门婆罗门,贪多种食,而为活命,返为他众之所尊重恭敬供养,我常但以苦涩虚淡之物,而为活命,何故他众,不作恭敬供养于我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卷上 《尼拘陀梵志经》卷下 (大正1,224 b26?226 b25)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若于如来,或于如来弟子之所,方伸请问,嫌恚旋生,瞋恼既兴,障碍斯作,以障碍故,起诸过失。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若于如来,或于如来弟子之所,询问正法。 时,佛如来,正以一心,善为开说,决定如应,除遣所疑,而汝等辈,乃以外论,而来指说,互相违背,欲夺其理,返谓所问,不正分别。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知佛如来,或如来弟子,实有最上增胜功德,所应敬仰,而不敬仰。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有修行者,于饶益事,或生厌离,或损害事,不起厌离,汝等以是二事中,若于损害事,不生厌离者。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谓起慢相,有所表示,我能修行。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或得珍妙饮食,耽着其味,而生简别,我此所乐,我此不乐。若所乐者,我即可受,由是取着,随生耽染,以耽染故,隐覆过失,是故胜慧,不得出离所余饮食。若不乐者,犹故贪惜,俯仰而舍。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于深隐处,以如善相,寂然而坐。有来问言:「汝于何法,而能解了,复于何法,而不解了;而汝等辈,于处了处,言我不解,于不了处,而言我解;如是多种,皆谓正知,起诸妄语。」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常时发起忿恚尤蛆。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于一切处,无惭无愧。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常起懈怠及劣精进。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而123常失念,及不正知。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其心散乱,诸根减劣。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起于损害,坚固前心,不求出离;一向自见,于此等法,实生取着。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邪见深厚,行颠倒法。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于无边际,计为有边,起见亦然。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常起贪爱及瞋恚心。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于诸所行,愚痴暗钝。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不能听受,既如聋者,无所说示,又类哑羊。尼拘陀!比124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乐作罪业,又乐亲近作罪业者,为他恶友之所系属,及为摄伏。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起增上慢,计有得想,未见谓见,未作谓作,未得谓得,未知谓知,未证谓证。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尼拘陀!于汝意云何,如上所说,诸烦恼法,彼有一类修行之者,具是事邪125?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岂独一类修行之者,具是烦恼,如我意者,其数126甚多。」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如我上说,汝等修行,为欲彰其修行功业,以我修成如是行故,令彼国王大臣,剎帝利婆罗门等,尊重恭敬,供养于我。 尼拘陀!汝等若或如是为欲彰其修行功业,令彼国王大臣等,恭敬供养,乃至起增上慢,计有得想,未见谓见、未作谓作、未知谓知、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此如是等,皆不清净,一切悉为烦恼随增,当知皆是染分所摄。 尼拘陀!于汝意云何,如我上说,如是等事、如是修行,谓得出离清净邪*、得最上洁白邪*、得真实邪*、得清净真实中住邪*?」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如是!如是!沙门瞿昙!如我等辈、如是修行;是得出离清净、是得最上洁白、是得真实、是得清净真实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我今为汝,如实而说,如汝向者问于我言:「沙门瞿昙!法律之中,以何法行,能令修声闻行者到安隐地,止息内心,清净梵行?如是所问,乃为真实。当知声闻止息处者,上中最上,极为高胜,是诸圣者止息之所。」」 尔时,诸梵志众,咸共赞言:「奇哉!奇哉!沙门瞿昙法律之中,所作清凉。」 尔时,和合长者闻是言已,知彼在会诸梵志众,于佛世尊,少生向慕,即告尼拘陀梵志言:「尼拘陀!汝向所言:与佛世尊互相议论,建立胜义,发一问端,而为叩击,我应得胜,彼必堕负,如击空瓶,易为破坏。汝今何故,不发问邪*?」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于汝意云何,汝实曾发斯语言邪*?」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我实曾说如是语言。」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汝岂不闻古师先德耆年宿旧智者所说,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127如汝等,今时集会,高举其声,发诸言论,所谓:王论、战论、盗贼之论,衣论、食论、妇女之论,酒论、邪论、繁杂之论,如是乃至海等相论邪? 尼拘陀!或复曾闻古师所说,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如我今时,于旷野中,坐卧居止,远离愦闹,绝于人迹,寂守是相,身住一处,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如应所行邪*?」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如是瞿昙!我亦曾闻古师先德耆年宿旧智者所说: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非如我等,今时集会,高举其声,发诸言论,所谓:王论、战论、盗贼之论,衣论、食论、妇女之论,酒论、邪论、繁杂之论,如是乃至海等相论。 我复曾闻古师所说: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如汝今时,于旷野中,坐卧居止, 远离愦闹,绝于人迹,寂守是相,身住一处,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如应所行。」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汝等昔闻古师说时,岂不作是思惟,彼诸佛世尊,能随宜说法,自觉悟已,复为他说觉悟之法,自解脱已,复为他说解脱之法,自安隐已,复为他说安隐之法,自得涅槃已,复为他说涅槃之法。 尼拘陀!汝等尔时而返谓言:沙门瞿昙,作如是说,于师法事业,有所分别。 又复说言,沙门瞿昙!作如是说,于寂静住,善事业有所分别。 又复说言,沙门瞿昙!作如是说,彼尼拘陀师法之中,罪不善法,有所合集。 又复说言,沙门瞿昙!作如是说,彼尼拘陀师法之中,多种善法,有所离散。 又复说言,沙门瞿昙!作如是说,为欲宣示彼因缘事,此如是等多种言说,不应如是见。 尼拘陀!何故不应如是见邪,谓以彼诸师法,彼诸所行乃至彼诸因缘事等,皆悉有异, 尼拘陀!是故我不说彼师法事业,亦不说彼寂静住事业,亦不说彼师法之中罪不善法有所合集,亦不说彼师法之中多种善法有所离散,亦不欲说彼因缘事。 尼拘陀!我常作是说,或有正士,不谄不曲,及不虚诳。正修行者,我即为彼说法教示,如应开导。令彼正士,如我正说及正教示,于七年中,或复六年,五四三二一年之中,一向不乱,离诸热恼,清净身心,专注趣求。我说是人,见法知法,超初二果,直进第三有余依位阿那含果。 复次!尼拘陀!我常作是说:或有正士,不谄不曲,及不虚诳。正修行者,我即为彼,说法教示,如应开导。令彼正士,如我正说及正教示,于七月中,或复六月,五四三二一月半月,一向不乱,离诸热恼,清净身心,专注趣求。我说是人,见法知法,超初二果,直进第三有余依位阿那含果。 复次!尼拘陀!我常作是说:或有正士,不谄不曲,及不虚诳。正修行者,我即为彼,说法教示,如应开导。令彼正士,如我正说及正教示,于七日中,或复六日,五四三二一日半日,乃至食前食后,一向不乱,离诸热恼,清净身心,专注趣求,我说是人,见法知法,超初二果,直进第三有余依位阿那含果。 尔时,世尊作是说时,会中所有,诸梵志众,障累深重,无所晓悟,身心惑乱,沉迷昏懵,彼诸辩才,不能施设,俯首寂然,忧思而住。 尔时,世尊知是事已,顾谓和合长者言:「长者!今此等辈,诚为痴者,既味见闻,复绝言说。如人以物自杜其口,罪垢斯深,是大魔事,彼等不能于佛如来发是问言:而汝沙门,法律之中,以何法行,能令修声闻行者,到安隐地,止息内心,清净梵行。」 尔时,世尊乃为和合长者,随应说法示教利喜已,身放光明,广大炽盛,普徧照耀,即于会中,踊身虚空,还迦兰陀竹林精舍。」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卷下 〔2〕《长阿含经》《散陀那经》128(8经) 卷8 (大正1,47 a15?49 b25)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129毗诃罗山七叶树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王舍城有一居士,名散陀那130,好行游观,日日出城,至世尊所。 时,彼居士仰观日时,默自念言:「今往觐佛,非是时也。今者,世尊必在静室三昧思惟,诸比丘众亦当禅静,我今宁可往诣乌暂婆利131梵志女林中,须日时到,当诣世尊,礼敬问讯,并诣诸比丘所,致敬问讯。」 时,梵志女林中,有一梵志,名尼俱陀132,与五百梵志子俱止彼林。 时,诸梵志众聚一处,高声大论,俱133说遮道浊乱之言,以此终日,或论国事、或论战鬪兵杖134之事、或论国家义和之事、或论大臣及庶民事、或论车马游园林事,或论坐席、衣服、饮食、妇女之事,或论山海龟鳖之事,但说如是遮道之论,以此终日。 时,彼梵志遥见散陀那居士来,即敕其众,令皆静默,所以然者,彼沙门瞿昙弟子今从外来,沙门瞿昙白衣弟子中,此为最上,彼必来此,汝宜静默。 时,诸梵志各自默然。 散陀那居士至梵志所,问135讯已136,一面坐,语梵志曰:「我师世尊常乐闲静,不好愦闹,不如汝等与诸弟子处在人中,高声大论,但说遮道无益之言。」 梵志又语居士言:「沙门瞿昙!颇曾与人共言论不,众人何由得知沙门有大智慧,汝师常好独处边地,犹如瞎牛食草,偏[遂>逐]所见。 汝师瞿昙亦复如是,偏好独见,乐无人处。汝师若来,吾等当称以为瞎牛,彼常自言有大智慧,我以一言穷彼,能使默然如龟藏六,谓可无患,以一箭射,使无逃处。」 尔时,世尊在闲静室,以天耳闻梵志居士有如是论,即出七叶树窟,诣乌暂婆利梵志女林。 时,彼梵志遥见佛来,敕诸弟子,汝等皆默!瞿昙沙门欲来至此,汝等慎勿起迎.恭敬礼拜,亦勿请坐,取一别座,与之令坐,彼既坐已,卿等当问:「沙门瞿昙!汝从本来,以何法教训于弟子,得安隐定137,净修梵行。」 尔时,世尊渐至彼园。 时,彼138梵志不觉自起,渐迎世尊,而作是言:「善来,瞿昙!善来,沙门!久不相见,今以何缘而来至此,可前小坐。」 尔时,世尊即就其座,嬉139怡而笑,默自念言:「此诸愚人不能自专,先立要令,竟不能全,所以然者,是佛神力令彼恶心自然败坏。」 时,散陀那居士礼世尊足,于一面坐,尼俱陀梵志问讯佛已,亦一面坐,而白佛言:「沙门瞿昙!从本以来,以何法教训诲弟子,得安隐定*,净修梵行。」 世尊告曰:「且止,梵志!吾法深广,从本以来,诲诸弟子,得安隐处,净修梵行,非汝所及。 又告梵志:正使汝师及汝弟子所行道法,有净不净,我尽能说。」 时,五百梵志弟子各各举声,自相谓言:「汝瞿昙沙门!有大威势,有大神力,他问己义,乃开140他义。」 时,尼俱陀梵志白佛言:「善哉,瞿昙!愿分别之。」 佛告梵志:「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梵志答言141:「愿乐欲闻。」 佛告梵志:「 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裸142形,以手障蔽, 不受瓨食,不受盂143食, 不受两壁144中间食,不受二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盂中间食, 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妊家食, 见狗在门则不受其食,不受多蝇家食, 不受请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 不食鱼,不食肉,不饮酒, 不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 受人益食,不过七益, 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 或复食果145,或复食莠,或食饭汁,或食麻146米,或食稴147稻, 或食牛粪,或食鹿粪, 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食自落果, 或被148衣,或披莎衣,或衣树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149头发,或被毛编,或着塜间衣, 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席150,或有常蹲者, 或有剃发留髦151须者, 或有卧荆棘者,或有卧果蓏上者,或有裸*形卧牛粪上者, 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苦役此身。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净法不?」 梵志答曰:「此法净,非不净也。」 佛告梵志:「汝谓为净。吾当于汝净法中,说有垢秽。」 梵志曰:「善哉,瞿昙!便可说之,愿乐欲闻。」 佛告梵志:「 彼苦行者!常自计念,我行如此,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得供养已,乐着坚固,爱染不舍,不晓远离,不知出要,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遥见人来,尽共坐禅,若无人时,随意坐卧,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闻他正义,不肯印可,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他有正问,吝而不答,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则诃止之,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物152,就呵责之,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有不净食,不肯施人,若有净食,贪着自食,不见己过,不知出要,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自称己善,毁訾153他人,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为杀.盗.YIN.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妬.邪见.颠倒,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懈堕憙忘154,不习禅定,无有智慧,犹如禽兽,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贵155高,憍慢.增上慢,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无有信义,亦无反复,不持净戒,不能精勤受人训诲,常与恶人以为伴党,为恶不已,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多怀瞋恨,好为巧伪,自怙己见,求人长短,恒怀邪见,与边见俱,是即垢秽。 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言净不邪。」 答曰:「是不净!非是净也!」 佛言:「今当于汝垢秽法中,更说清净无垢秽法。」 梵志言:「唯愿说之。」 佛言:「 彼苦行者!不自计念,我行如是,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为苦行无垢法也。 彼苦行者!得供养已,心不贪着,晓了远离,知出要法,是为苦行无垢法也。 彼苦行者!禅有常法,有人.无人,不以为异,是为苦行无垢法也。 彼苦行者!闻他正义,欢喜印可,是为苦行无垢法也。 彼苦行者!他有正问,欢喜解说,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代其欢喜而不呵止,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之物,不呵责之,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有不净食,心不吝惜,若有净食,则不染着,能见己过,知出要法,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自称誉,不毁他人,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杀.盗.YIN.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妬.邪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精勤不忘,好习禅行,多修智慧,不愚如兽,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为高贵156.憍慢.自大,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常怀信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而为伴党,积善不已,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怀瞋恨,不为巧伪,不恃157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亦无边见,是为苦行离垢法158也。 云何?梵志!如是苦行,为是清净离垢法耶? 答曰:「如是!实是清净离垢法也。」 梵志白159佛言:「齐有160此苦行,名为第一坚固行耶?」 佛言:「未也!始是皮161耳!」 梵志言:「愿说树节。」 佛告梵志:「汝当善听!吾今当说。」 梵志言:「唯然!愿乐欲闻。」 梵志:「彼苦行者!自不杀生,不教人杀;自不偷盗162,不教人盗;自不邪YIN,不教人YIN;自不妄语,亦不教人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舍心,亦复如是,齐此苦行,名为树节。」 梵志白佛言:「愿说苦行坚固之义。」 佛告梵志:「谛听!谛听!吾当说之。」 梵志曰:「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 彼苦行者!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不偷盗,教人不盗,自不邪YIN,教人不YIN,自不妄语,教人不妄语。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彼苦行者!自识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见知,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所受苦乐,从彼生此、从此生彼,如是尽忆无数劫事,是为梵志彼苦行者牢固无坏。」 梵志白佛言:「云何为第一?」 佛言:「梵志!谛听!谛听!吾当说之。」 梵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 彼苦行者!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不偷盗,教人不盗,自不邪YIN,教人不YIN,自不妄语,教人不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彼苦行者!自识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知见163,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饮食、寿命,如是所经苦乐,从彼生此、从此生彼,如是尽忆无数劫事。 彼天眼净观众生类,死此生彼,颜色好丑、善恶所趣,随行所堕,尽见尽知。又知众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诽谤贤圣,信邪倒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或有众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行者天眼清净,观见众生,乃至随行所堕,无不见知,是为苦行第一胜也。」 佛告梵志:「于此法中复有胜者,我常以此法化诸声闻,彼以此法得修梵行。」 时,五百梵志弟子各大举声,自相谓言:「今观世尊为最尊上,我师不及。」 时,彼散陀那居士语梵志曰:「汝向自言:「瞿昙若来,吾等当称以为瞎牛。世尊今来,汝何不称?」又汝向言:「当以一言穷彼瞿昙,能使默然,如龟藏六,谓可无患,以一箭射,使无逃处,汝今何不以汝一言穷如来耶?」」 佛问梵志:「汝忆先时,有是言不?」 答曰:「实有!」 佛告梵志:「汝岂不从先宿梵志闻诸佛、如来独处山林,乐闲静处,如我今日乐于闲居;不如汝法,乐于愦闹,说无益事,以终日耶?」 梵志曰:「闻过去诸佛乐于闲静,独处山林,如今世尊;不如我法,乐于愦闹,说无益事,以终日耶。」 佛告梵志:「汝岂不念,瞿昙沙门能说菩提: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脱,能解脱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 时,彼梵志即从座起,头面作礼,手扪佛足,自称己名曰:「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今者自归,礼世尊足。」 佛告梵志:「止!止!且住164!使汝心解,便为礼敬。」 时,彼梵志重礼佛足,在一面坐。 佛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为利养而说法耶?勿起是心!若有利养,尽以施汝。吾所说法,微妙第一,为灭不善,增益善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为名称、为尊重故、为导首故、为眷属故、为大众故,而说法耶?勿起此心!今汝眷属,尽属165于汝。我所说法,为灭不善,增长善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以汝置不善聚、黑冥聚中耶?勿生是心!诸不善聚及黑冥聚汝但舍去,吾自为汝说善净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黜166汝于善法聚、清白聚耶?勿起是心!汝但于善法聚、清白聚中精勤修行,吾自为汝说善净法,灭不善行,增益善法。」 尔时,五百梵志弟子皆端心正意,听佛所说。 时,魔波旬作此念言:「此五百梵志弟子端心正意,从佛听法,我今宁可往坏其意。」 尔时,恶魔即以己力坏乱其意。 尔时,世尊告散陀那曰:「此五百梵志子端心正意,从我听法,天魔波旬坏乱其意,今吾欲还,汝可俱去。」 尔时,世尊以右手接散陀那居士置掌中,乘虚而归。」 时,散陀那居士、俱167陀梵志及五百梵志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168《中阿含》169〈因品〉《愿经》170第九171(第二小土城诵)172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总说佛弟子所应发愿之事 (一) 比丘前往佛陀处希望能够成就戒、禅定,观行 尔时,有一比丘在远离独住173,闲居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世尊慰劳共我语言,为我说法,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174处。于是,比丘作是念已,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 (二) 佛弟子所应发愿之事 世尊遥见彼比丘来,因彼比丘故,告诸比丘:「 1. 比丘应当愿世尊慰劳、为说法,得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 汝等当愿世尊慰劳共我语言,为我说法,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2. 比丘应当愿亲族,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至生天上,得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 比丘!当愿我有亲族,令彼因我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3. 比丘应当愿诸施者,令彼有大功德,有大光明,获大果报,得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 比丘!当愿诸施我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令彼此施有大功德,有大光明,获大果报,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4. 比丘应当愿堪忍,至命欲绝,一切诸不可乐,皆能堪耐,得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 比丘!当愿我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596a)处。 5. 比丘应当愿堪耐不乐,若生不乐,心终不着,得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 比丘!当愿我堪耐不乐,若生不乐,心终不着,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6. 比丘应当愿堪耐恐怖,若生恐怖,心终不着,得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 比丘!当愿我堪耐恐怖,若生恐怖,心终不着,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7. 比丘应当愿,若生三恶念,心终不着,得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 比丘!当愿我若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为此三恶不善之念,心终不着,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8. 比丘应当愿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得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 比丘!当愿我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9. 比丘应当愿得须陀洹,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 比丘!当愿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边,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10. 比丘应当愿得斯陀含,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 比丘!当愿我三结已尽,YIN、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便得苦边,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11. 比丘应当愿得阿那含,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 比丘!当愿我五下分结尽,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12. 比丘应当愿得慧而观,断漏、知漏,得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得阿罗汉 比丘!当愿我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以慧而观断漏、知漏,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13. 比丘应当愿得六通,得具足戒、禅定,成就观行得阿罗汉 比丘!当愿我如意足、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二、 比丘精勤修行证得阿罗汉 ◎ 于是,彼比丘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卽从座175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 彼比丘受佛此教,闲居静处,宴坐思惟,修行精勤,心无(596b)放逸。 因闲居静处,宴坐思惟,修行精勤,心无放逸故,若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彼尊者知法已,至得阿罗诃。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愿经》第九竟176(八百六十五字177) (一○六)178《中阿含》179〈因品〉《想经》180第十181(第二小土城诵)182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计虑一切都是神,便不知一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有沙门、梵志于地有地想:地卽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计地是神已,便不知地183。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184主、梵天、无烦、无热;彼于净有净想:净是神,净是神所,神是净所。彼计净卽是神已,便不知净。 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185。 彼于一切有一切想:一切是神,一切是神所,神是一切所。 彼186计一切是神已,便不知一切。 二、如实知见一切非是神,便知一切 若有沙门、梵志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彼不计地卽是神已,彼便知地187。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彼于净则知净:净非是神,净非神所,神非净所。彼不计净卽是神已,彼便知净。 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596c)从彼世至此世。 彼于一切则知一切: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彼不计一切卽是神已,彼便知一切。 三、明我不计一切都是神,便知一切 我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我不计地是神已,我便知地。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我于净则知净:净非是神,净非神所,神非净所。我不计净卽是神已,我便知净。 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我于一切则知一切: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我不计一切卽是神已,我便知一切。」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想经》第十竟188(五百二十六字189)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八千九百七十九字190) 《中阿含》〈因品〉第四竟(二万五千五十六字)191 附:汉译经论对照 〔1〕《乐想经》卷1 (大正1,851 a26?b23)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彼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有沙门婆罗门,于地有地想;乐于地,计于地为我。 彼言:地是我! 我说:彼未知水、火、风;天神、梵天、阿婆天、阿鞞婆天,净有净想;乐于净,计净为我192。 彼言:净是我! 我说:未知虚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无想处,或一、或若干,或别见、闻知识得观觉行,今世至后世,后世至今世,彼有此想乐,乐是计是我。 彼尽计是我,我说彼未知。 诸有沙门、婆罗门计地为神通不乐于地,不乐于地,不计地为我。 彼不言:地是我! 我说:彼已知水、火、风,天神、梵天、阿婆天、阿鞞婆天,以净为神通,不乐净,不乐净,不以净是我。 我说:彼已知。虚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无想处,或一或若干,或别闻闻193见识知得观觉行,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彼尽以神通示不乐亦不乐,亦不计我,亦不言是我,我说彼以194知。 复次,我以地为神通不乐地,不乐地,不以地为我,我不计地,我以知。水、火、风,神天、梵天、阿婆天、阿鞞婆天, 彼神通不以为净,不以为净,不计净为我,我以知。此虚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无想,或一或若干,或别见闻识知得观觉行,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尽已神通不乐,不乐不计为我,我已知此。 佛如是说,彼诸比丘闻世尊所说,欢喜而乐所因跋渠尽!」 《佛说乐想经》 〔2〕《中阿含经》(78经)〈长寿王品〉《梵天请佛经第七》卷19 (大正1,548 b13?27) 于是,世尊告曰:「 梵天!若有沙门、梵志于地有地想,地是我,地是我所,我是地所,彼计地是我已,便不知地。 如是于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195有净想,净是我,净是我所,我是净所,彼计净是我已,便不知净。 梵天!若有沙门、梵志,地则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彼不计地是我已,彼便知地。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则知净,净非是我,净非我所,我非净所,彼不计净是我已,彼便知净。 梵天!我于地则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我不计地是我已,我便知地。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则知净,净非是我,净非我所, 我非净所,我不计净是我已,我便知净。」 〔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Y 37 p283?285 ) 与《中部》《根本法门经》相当的,是《中阿含经》的《想经》,与异译《佛说乐想经》。《中阿含经》卷26《想经》(大正1,596b?596c)说: 「若有沙门,梵志,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计地即是神已,便不知地。……彼于一切有一切想,一切即是神,一切是神所,神是一切所。彼计一切即是神已,便不知一切」。 「若有沙门,梵志,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彼于一切则知一切,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彼不计一切即是神已,彼便知一切」。 「我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我不计一切即是神已,我便知一切」。 依《想经》所说,不论什么法,如于法有法想,那就是神,不离神与神所。神,是「我」的古译。想,表示是世俗的认识。依名言相,取总相、一合相的是「想」。如以为确实如此,那是不能真知一切法的。我与我所,随世俗的一合相而起。如依「蕴」来说,那「地即是神」,是即蕴计我。「地是神所,神是地所」,是离蕴计我。无我无我所,就是于一切法无想的意思。于一切法无我我所的,能如实知一切法。这一解说,是顺于说一切有部的。末了,佛又以自己(「我」)的无我我所,能知一切法为证明。 《想经》分为三类,但在《中部》《根本法门经》中,是分为四类的(南传9,1?6): 图表 无闻凡夫--想.思惟 有 学--知.思惟 阿罗汉 --知.不思惟……贪瞋痴灭尽 如 来--知.不思惟……知有缘生,生缘老死;一切渴爱灭.离染.灭.舍.弃 依这部经说,凡夫是于法起想,依想而起思惟。有学没有取相想,所以能知,但还有思惟。阿罗汉与如来,如实知一切法,不但不起想,也不依思惟而知。阿罗汉与如来,是真能知一切法的。在认识上,分别了凡夫、有学、无学圣者的差别。 《增壹阿含经》九法中,也有这「一切诸法之本」法门,与《根本法门经》同本,但也只分为三类:凡夫、圣者、如来。 「根本法门」所说的一切法,与《诜陀经》大同。在四无色前,加大梵天、果实天等。没有「此世、他世、日、月」,而有「一、多、一切」,那是一想、异想、种种想。求与得与「涅槃」相当。这是从不依一切,无一切想的分别而来。」 1 《中阿含经》(103经) 卷26(大正1,590b5?591b25) 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75,n.1:丽本无「中阿含」三字,今依循每经惯例补上。 3〔1〕~M. 11. (Cū?a)-Sīhanāda Sutta. (大正1,590d,n.6) 〔2〕相关经典: ◎ 印顺导师着:《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19~221。 ◎ 菩提比丘译:《中部》(11)《师子吼小经》p.159 ◎《瑜伽师地论》卷97 (大正30,853 c15?854 b13) 4〔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 (《卍续藏》X74,957c4?8 // Z 2B:2,437a10?14 // R129,873 a10?14):「《师子吼经》,谓:断一切受:知欲受、戒受、见受、我受,以无明为本,无明尽者,不复更受此四受。尊信此师、信此法、具戒德、敬同学,乃堪师子吼,曰:此有第一、第二、三、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75,n.2:本经叙说因有信尊师、信法、信戒德具足、爱敬同道等四法,故有四种沙门果,此外别无沙门、梵志。又教以欲达究竟者,应离欲、恚、痴、爱、受、无慧、憎、诤、二见而得慧。断四受(即四取)者,当先除去无明。无明已尽,明已生者,不复更受(取),不恐怖,断因缘,必般涅槃。 *《中部》( M. 11.Cū?asīhanādasutta?《师子吼小经》) 5 [第二小土城诵]-【明】,(第二小土城诵)六字在卷题下【宋】【元】(大正1,590d,n.7) 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5,n.4:拘楼瘦 (Kurūsu) (巴),又作拘流、拘留。民族名,亦为国名,佛世印度十六大国之一。su(瘦)为文法上复数于格名辞之接尾字。意为:于拘楼国中。 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5,n.5:剑磨瑟昙 (Kammāssadhamma) (巴),译为杂色牧牛、调牛、调伏驳牛。为拘楼人之都城。 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75,n.6:第一沙门......第四沙门:指四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参阅《杂阿含经》(798~800经) 卷29 (大正2,205c8?208c11) 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6,n.1:异道 (Parappavāda) (巴),持他论者,指信仰佛教以外之言论者,一般称「外道」。 10 《汉语大辞典.卷11》p. 1102:〔1〕【随】8.随即,马上。〔2〕【随在】犹随处;随地。 11 印顺导师着: 〔1〕《佛在人间》p.323:「佛的教法、证法来说:佛的大觉与断惑清净,佛说的圣道与障道法,佛是圆满觉证,而又毫无犹豫的宣说出来。由于四无所畏(四种绝对自信),所以佛被称为「人中师子」,形容佛的说法为「师子吼」。」 〔2〕《成佛之道.增注本》p.422:「四无」所「畏」德,表示自利他利的绝对自信。四无所畏是:说一切智无所畏,说漏尽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 12 《大毗婆沙论》卷66 (大正27,341c5?11):「《师子吼经》复作是说:「唯我法内有四沙门,谓初沙门乃至第四。外道法内无真沙门及婆罗门,唯有空号。于如是事,处大众中,正师子吼,都无所畏。应知此中初沙门者:谓诸预流。第二沙门者:谓诸一来。第三沙门者:谓诸不还。第四沙门者:谓诸阿罗汉。》」 1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6,n.2:异学 (A??atitthiya) (巴),修习异于佛法之学,以做为渡津者,同于外道、异道。 1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76,n.3:「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均为佛陀十号之一。详见卷2《七日经》注解 (53页注(76))。 1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6,n.4:「信尊师」,巴利本作 Atthi satthari pasādo. (是净信于尊师者)。 1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6,n.5:「信戒德具足」,巴利本作 Atthi sīlesu paripūrakāritā. (是全分行于诸戒者)。 1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6,n.6:「爱敬同道」,巴利本作 Sahadhammikā kho pana no piyā manāpā gaha??hā c'eva pabbajitā ca. (然而,同法之在家者与出家者都是我们的敬爱者、可意者。) 同道:不论出家或在家,而同信、同解、同行者。 18 《汉语大辞典.卷7》p.508:【恭恪(kèㄎ ㄜ ˋ)】恭敬谨慎。 1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6,n.7:沙门瞿昙 (Sama?o Gotamo) (巴),外道对佛陀之称呼。 2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7,n.8:究竟 (Ni??hā) (巴),事理之至极。 2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78,n.1:无慧 (Aviddasu) (巴),愚钝的。 2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8,n.2:「有憎、有诤」,巴利本作 Anuruddha-pa?iviruddhā (认同或 敌对)。 23 猗=倚【元】【明】*(大正1,591d,n.1) 2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8,n.3:「依猗二见」,巴利本作 Dve'mā bhikkhave di??hiyo (比丘们!此二见)。「猗」,元、明二本均作「倚」。 25〔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8,n.4:有见 (Bhavadi??hi) (巴),即常见,谓执有情之身心皆常住不灭。无见 (Vibhavadi??hi) (巴),即断见,谓执有情之身心仅限一期而断绝。 〔2〕《大毗婆沙论》卷200 (大正27,1002b2?8):「如《契经》说:「苾刍!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依诸见皆入二见,谓有见(常见)、无有见(断见)。今应分别云何诸见,一切皆入此二见中?」 答:非此入言显摄彼体,但显彼入二见品中,所以者何?有见者即「常见」,无有见者即「断见」。诸恶见趣虽有多种,无不皆入此二品类。」 〔3〕《增一阿含经》卷7〈有无品〉第15 (大正2,577a);《增一阿含经》卷19〈等趣四谛品〉第27 (大正2,644a)。 26 《梵网经》与《师子吼经》,见的差别,参见《大毗婆沙论》卷8(大正27,38a19?26):「 问:《梵网经》说:「六十二见趣,一切皆以有身见为本。》 《师子吼经》说:「诸有沙门或婆罗门,多种异见皆依二见,谓依有见及无有见。》此二经说 有何差别? 答:1. ◎ 依等起故说诸见趣以有身见为本。 ◎ 依推求故说诸异见,依有无有见。 2. 复次,◎ 萨迦耶见,能引发诸见趣。 ◎ 有无、有见能守护诸异见→二经所说差别。」 2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8,n.5:「依猗有见」,巴利本作 Bhavadi??hi? upagatā (亲近有见)。 28 (依)+猗【宋】【元】【明】(大正1,591d,n.2) 2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78,n.7:「憎诤无见」,巴利本作 Vibhavadi??hiyā te pa?iviruddhā (他们被无见所敌对)。 30 习=集【元】【明】*(大正1,591d,n.3) 3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80,n.1:「或有沙门梵志施设断受......见受、我受」,巴利本 (M. vol. 1, p. 66) (有些沙门、婆罗门自称为一切取遍知论者,他们不表示真正遍知一切取,[只]表示欲取之遍知,不表示见取之遍知,不表示戒禁取之遍知,不表示我语取之遍知。汉译之「欲受、见受、戒受、我受」相当于巴利本之「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即所谓四取:(一) 欲取 (Kāmupādāna) (巴),谓执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二) 见取 (Di??hūpādāna) (巴),执取错误之见解,如身见、边见、邪见等。(三) 戒禁取 (Sīlabbatupādāna) (巴),执着于奉行不合理的禁戒,如外道之牛戒、狗戒等。(四) 我语取 (Attavādupādāna) (巴),执取「有我、我所」之论说,亦即有我、我所之烦恼(取)。 3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80,n.2:三处 (Tī?i ?hānāni) (巴),即指戒受、见受、我受。Thāna (处),含有道理之意。 3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80,n.3:法、律 (Dhammavinaya) (巴),有「教」之义,通常指佛教,然此处特指外教,下文之「正法、律」方指佛教。 3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80,n.4:「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为佛陀之十号。详见卷2《七日经》注解 (53页注 (76))。 3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80,n.5:习:即「集」之义。 36 [师...竟]-【明】(大正1,591d,n.4) 37 [一千...字]-【宋】【元】【明】(大正1,591d,n.5) 38 印顺导师着《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19?220;《中阿含经》(103)《师子吼经》卷26 (大正1,590b6?7);菩提比丘译《中部》(11)《师子吼小经》p.159。 39 《瑜伽师地论》卷29(大正30,446c8?447a2) 40 《瑜伽师地论》卷29(大正30,446c29) 41〔1〕《杂阿含经.409经》卷18:「阎浮车问舍利弗:谓稣息者,云何为稣息?舍利弗言:「稣息者,谓断三结。》」(大正2,127b22?23);《佛光阿含藏》稣息处(Assāsaniyā dhammā)(巴)。呼吸之法谓之稣息(Assāsa)(巴),即获得元气之法。若净信三宝时,亦可获得精神力,故喻之为稣息处。巴利本作四稣息 法(S. vol. 5. P. 408),指佛、法、僧、圣戒四法。「稣」,圣本作「苏」。 〔2〕《汉语大辞典.卷6》p.6183:【苏息】1.休养生息。"2.复活;苏醒。"3.犹休息。 42 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24之上:「苏息处者,在见道住圣人。势力处者,住果须陀洹。种类所者,从资粮道以去圣弟子是也。极七返者,七生人也。」(大正42,858b7?10);另参见《瑜伽师地论》卷26:「云何名为极七返有?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已能永断萨迦耶见、戒禁取、疑三种结故,得预流果,成无堕法,定趣菩提。极七返有,天人往来,极至七返,证苦边际。如是名为:极七返有补特伽罗。」(大正30,424c27?425a2) 43 《汉语大辞典.卷10》p.111:【违戾】违背。 44 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24 (大正42,858 b10?16):「谓外道师至而于诸取不能施设正断遍智者,此初人一切四取并不断,而同宣说断遍知论;第二、由彼本契已下,但断欲取不断余三;第三、若有与他已下,欲取先已断更断遍知;第四、若有戒禁亦不同分已下,断前三取而未断我语,一切外道并不断我语取,尽计为我故。」 45 《中阿含经》(104经) 卷26(大正1,591b26?595c10) 46 [中阿含]-【明】(大正1,591d,n.6) 47 优昙婆逻=优昙婆罗【宋】*【元】*【明】*,~D. 25. Udum-barika-sīhanāda Suttanta.,[No. 1.(8) ,11] (大正1,591d,n.7) 48〔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 (《卍续藏》X74,957c8?12 // Z 2B:2,437a14?18 // R129,873a14?18):「《优昙婆罗经》:「实诣居士诣异学园,异学欲以一论灭瞿昙,如弄空瓶。佛至其园为说苦行秽、不秽法,总名不了,亦说正解脱法,异学屈服,[伹>但]以魔力所持而不发心。」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82,n.5:本经叙说实意居士往诣异学园,异学之宗师无恚欲以一论灭释尊,佛乃至其园,为说苦行秽不秽法及正解脱法。异学众均屈服,然为魔力所制持故,无一人发心欲随佛修行梵行。 *《长部》(D. 25. Udumbarika- Sīhanāda-Suttanta《优昙婆逻师子吼经》)、施护译《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大正1,222)、《长阿含》(第8经)〈散陀那经〉(大正1,47a)。 49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591d,n.8) 50 伽=迦【宋】【元】【明】(大正1,591d,n.9) 51 实意~Sandhāna. (大正1,591d,n.1d,n.) 52 《汉语大辞典.卷2》p.921:【平旦】1.清晨。 5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82,n.10:「于是,实意居士作如是念:且置诣佛,世尊或能宴坐及诸尊比丘」,系表示实意居士既知佛陀及诸比丘常独坐入禅想,因恐妨碍佛陀禅思,故不愿前往,复不愿前往比丘处,亦恐有所妨碍之故。 5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82,n.11:优昙婆逻(Udumbara) (巴),又作为乌昙,译为瑞应,无花果树。 55〔1〕无恚~Nigrodha. (大正1,591d,n.11)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82,n.12:无恚(Nigrodha) (巴),又作尼俱陀、尼拘陀,外道名。 56〔1〕《汉语大辞典.卷11》p. 296:【调】8. 治理。〔2〕《汉语大辞典.卷1》p.797:【乱】1.无秩序;混乱。 57〔1〕《尼拘陀梵志经》卷1 (大正1,222 b2~b5):「时彼梵志,在乌昙末梨园中与诸梵志围绕而住,高举其声,发诸言论,所谓:王论、战论、盗贼之论、衣论、食论、妇女之论、酒论、邪论、繁杂之论,如是乃至海等相论。此等言论,皆悉系着世间之心。」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84,n.1:「说种种鸟论:语论、王论、贼论、鬪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女论、童女论、YIN女论、世俗论、非道论、海论、国论」,共举12种论,而巴利本则列举出27种。「种种鸟论」,巴利本作Aneka-vihita? tiracchāna-katha? 其意为:种种畜生论,指无意义之言论。《中阿含.五支物主经》(大正1,720b) 作:「说若干种畜生之论」。 58 《汉语大辞典.卷5》p.258:【比】3.类;辈。4.类似;相类。 59 皆=比【宋】【元】【明】(大正1,591d,n.12) 6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84,n.3:「默」,丽本作「嘿」,今参考卷25第849页注(9)改作「默」。此处〔《大正藏》〕、《碛砂藏》、《频伽藏》、《卍正藏》均作「嘿」。 61 敛=敛【元】【明】(大正1,591d,n.13) 6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84,n.5)「彼为第一」,巴利本作 A??atro (其中之一)。 63 《汉语大辞典.卷5》p. 381:【收敛〔liǎn ㄌ〡ㄢ ˇ〕】5.检点行为,约束身心。 64 止=山【元】(大正1,591d,n.14) 6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84,n.7:「沙门瞿昙空慧解脱」,《尼拘陀梵志经》(大正1,222b)作: 「沙门瞿昙处于空舍,慧何能转?」 66 《汉语大辞典.卷1》p.1742:【傥】6.倘若;假如。表示假设。 67 坐=座【宋】*【元】*【明】*(大正1,592d,n.1) 6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85,n.9) 叉手:即合掌,表示护心恭敬之意。 69 豫=预【宋】【元】【明】(大正1,592d,n.2) 70 《汉语大辞典.卷5》p.729:【晡(būㄅㄨ )】1.申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 71 《汉语大辞典.卷3》p.136:【向】10.从前;原先。12.刚才。20.介词。以。与"前"、"后"等组合,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7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86,n.1:「若汝师宗所可不了憎恶行者,汝以问我」,巴利本作 Tva? ?a? nigrodha sake ācariyake adhijegucche pa?ha? puccha 其意为:尼俱陀!你以有关于自己正在修行的增上厌离行 (苦行)问我吧! 73 《长阿含.尼拘陀梵志经》卷1 (大正1,223a1?8):「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如来今到此会,汝等有何言论分别?』尼拘[=拘尼]陀梵志白佛言:「我向见汝自远而来,见已我时輒告众言:沙门瞿昙来此会时,我当发问。而汝瞿昙法、律之中,以何法行,能令修声闻行者到安隐地,止息内心、清净梵行。瞿昙!汝既到此,我以是事,便为问端,是即与汝言论分别。」 7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87,n.2:「不了可憎行」,巴利本作 Tapo-jigucchā,其意为:依苦行而厌离[之]修行。 75 依《中阿含经》卷4 (大正1,441c17),用「裸」字。 7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87,n.3;櫆〔kuí ㄎㄨㄟ ˊ〕:量水之容器。 77 《汉语大辞典.卷6》p.371:【抄】1.掠夺;袭击。 78 《中阿含经》卷4(大正1,441 c20?21):「不自往,不遣信,不来尊、不善尊、不住尊。」 ◎ 不自往《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119,n. 4:谓不接受招请之供养。 ◎ 不遣信《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119,n. 5:施主差遣信使来请应供,亦不去受供。 ◎ 不来尊、不善尊、不住尊《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119,n. 6:谓见面时,施主以如下三种语气:「来此!尊者;善哉!尊者;住此!尊者。」称呼时,就不受供。 79 而=便【宋】【元】【明】(大正1,592d,n.3) 80 食+(也)【宋】【元】【明】(大正1,592d,n.4) 8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88,n.1:稗子(Sāmāka) (巴),谓为禾类而别于禾,实小可食。 8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88,n.2:穄子(Nīvāra) (巴),为野生之谷。「穄」,大正本作「[木 *祭]」。 83〔1〕[>头头逻]~Daddula.,逻=罗【宋】【元】【明】(大正1,592d,n.5)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88,n.3:头头逻(Daddula) (巴),米之一种。「逻」,宋、元、明三本均作「罗」。 84〔1〕[>头舍衣]~Dussa. (大正1,592d,n.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88,n.4:头舍衣 (Dussa) (巴),白布衣。 85 《汉语大辞典.卷9》p.948:【编发】1.结发为辫。 86 发=须【元】【明】*(大正1,592d,n.7) 87 须=发【元】【明】(大正1,592d,n.8) 88 〔1〕《汉语大辞典.卷6》p.426:【抒(shū ㄕㄨ )】1.舀出,汲出。〔2〕《汉语大辞典.卷8》p.1288:【舀( yǎo ㄧㄠˇ)】用瓢、勺等取物。 89 昔=宿【元】【明】(大正1,592d,n.9) 9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88,n.8:以上,自上一段之经文「或有沙门、梵志倮形无衣,或以手为衣,或以叶为衣......」至「......如此之比,受无量苦,学烦热行」,参阅《中阿含》卷4《师子经》及《长阿含》(第8经)《散陀那经》。 91 清=精【宋】*【元】*【明】*(大正1,592d,n.10) 92〔1〕《尼拘陀梵志经》卷1 (大正1,224 a29?b3):「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汝等修行,为欲彰其修行功业,以我修成如是行故,彼国王大臣,剎帝利婆罗门等,必当尊重、恭敬、供养于我。」 〔2〕《长阿含经》卷8 (大正1,48 a7?10):「佛告梵志:「 彼苦行者!常自计念,我行如此,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即垢秽。 彼苦行者!得供养已,乐着坚固,爱染不舍,不晓远离,不知出要,是即垢秽。」 93〔1〕子+(子)【宋】*【元】*【明】*(大正1,593d,n.1)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90,n.1:「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巴利本作 Mūla- bīja (根种子),Khandha-bīja (干种子或茎种子),Phalu-bīja (节种子),Agga-bīja (枝种子),Bīja-bīja (种种子)「种子」二字,宋、元、明三本均作「种子子」三字。 9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91,n.2:身见(Sakkāya-di??hi) (巴),谓于五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 ,恒起我见,执我、我所。边见(Antaggāhika-di??hi) (巴),谓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邪见(Micchā-di??hi) (巴),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见取(Sandi??hi-parāmāsin) (巴),谓于非真妙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着。巴利本无「难为」之意。 95《尼拘陀梵志经》卷2 (大正1,225 a17?18):「尼拘陀!汝等修行,邪见深厚,行颠倒法。」 96〔1〕《中阿含经.周那经》(196经) 卷52 (大正1,753c10?755c16):「 于是...若世尊为诸比丘说六诤本者...佛言:「阿难!或有一人瞋恼者结缠。 阿难!谓人:〔1〕瞋恼者结缠,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已,便于众中起如是诤。...如是鬪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重护彼心,常无放逸。欲止此诤故,如是此诤,汝断根本,如是〔2〕不语结、〔3〕悭嫉、〔4〕谄诳、〔5〕无惭无愧、〔6〕恶欲邪见,恶性不可制。 阿难!若有一人恶欲、邪见、恶性不可制,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已,便于众中起如是诤。...》」 〔2〕印顺导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53?254: 《中阿含经》继承「弟子所说」的特性,重视出家众──僧伽,每说到有关毗奈耶的部分。... 如僧伽有了诤论,要合法的除灭,佛法才不致于衰落,如《周那经》所说的「六诤根」、(「四诤事」「七灭诤法」与「六慰劳(六和敬)法」。这两部经,表达了当时僧伽佛教的特色。 97 若=或【宋】【元】【明】(大正1,593d,n.2) 98 [行]-【宋】【元】【明】(大正1,593d,n.3) 99 增=僧【宋】*(大正1,594d,n.1) 10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96,n.1:「行四行」,巴利本作 Cātuyāmasa?vara-sa?vuta (已防护四禁戒律仪) 10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96,n.2:「乐而不进」,巴利本作 Abhiharati no hīnāy' āvattati (得增长而不退转)。 10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96,n.3:以上「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103 《汉语大辞典.卷8》p.1172:【节】3.骨节。人身及动物骨胳联接的部分。5.泛指事项。 104 《汉语大辞典.卷11》p.46:【讫】1.绝止;完毕。2.穷尽。 10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97,n.4:以上「彼有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或一生、二生 ...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即宿命通。 106 生=至【宋】【元】【明】(大正1,594d,n.2) 10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98,n.2:以上「彼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必升善处,乃生天上」,即天眼通。 10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99,n.3:「默」,丽本作「嘿」,今参考卷25第849页注 (9)改作「默」。此处《碛砂藏》、《频伽藏》、《卍正藏》均作「嘿」,大正本作「默」。 10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899,n.4: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即四禅。参阅 卷1《昼度树经》注解 (11页注(1)(3)(4)(5))。 110 习=集【元】【明】*(大正1,595d,n.1) 111 [一]-【宋】【元】【明】(大正1,595d,n.2) 112 《汉语大辞典.卷5》p.1474:【渴】2.急切。 113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Y 37p. 262?263 ):「佛法的特色,就是不用神通神变,记心神变(知人心中的想念),而以「教诫神变」化众生,这正是佛的伟大!但世俗的神教信仰者,不能接受,于是佛法有了新的方便来适应他们。 一、以「记说」来表示神通:「记说」未来事,就是预言。如预记裸形者伽罗楼(Ka?ārāma??aka)的犯戒而死;裸形者究罗帝(Korak?ata),七天以后,会腹胀而死,生在起尸鬼中。婆罗门波梨子(Pathikaputra),自己说有神通,预言他不敢来见佛。释尊预记华氏城(Pā?aliputra)未来的繁荣;预记弥勒(Maitreya)的当来成佛。如记说过去事,那就是《长部》(19)《大典尊经》,(17)《大善见王经》,(14)《大本经》,(27)《起世因本经》等。 二、以神境通来表示神通:或在虚空中往来;或「右手接散陀那(Sandhāna)居士置掌中,乘虚而归」;或以神力渡过恒河(Ga?gā);或使「因陀罗窟自然广博,无所障碍」,能容纳无数天人;或使脚俱多河(Kraku??ha)的浊水,变为清净;佛涅槃后,伸出双足,让大迦叶(Mahākā?yapa)礼足。 在《长部》中,神通的事很多,梵天(Mahābrahman)也现神通。「沙门婆罗门以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四神足是依定而发神通的修法。」 114 [优...竟]-【明】(大正1,595d,n.3) 115 [五...字]-【宋】【元】【明】(大正1,595d,n.4) 116 [4]愦=渍【明】*。 117 [5]邪=耶【明】。 118 [6]座=屋【宋】【元】。 119 [1]尼拘=拘尼【明】。 120 [2]邪=耶【宋】*【元】*【明】*。 121 [1]篾=懱【元】【明】。 122 [2]电=雷【宋】【元】【明】。 123 [1]而=面【元】。 124 [2]比=此【宋】【元】【明】。 125 [3]邪=耶【宋】*【元】*【明】*。 126 [4]数=故【宋】。 127 按:此「亦」字,对照下文及其他异译本,似应作「非」字。 128 [4]~D. 25. Udumbarika-sīhanāda-suttanta.。[No. 11, No. 26(104)]。 129 [5]罗阅祇~Rājagaha.。 130 [6]散陀那~Sandhāna.。 131 [7]乌暂婆利~Udumbarikā.。 132 [8]尼俱陀~Nigrodha.。 133 [9]俱=但【明】。 134 [10]杖=仗【宋】【元】【明】。 135 [11]问=门【明】。 136 [12]已+(于)【宋】【元】【明】。 137 [13]定=处【圣】*。 138 [14]彼=诸【宋】【元】【明】。 139 [15]座嬉=坐熙【元】【明】。 140 [16]开=问【宋】【元】【明】。 141 [17]言=曰【宋】【元】【明】。 142 [18]裸=倮【宋】*【元】*【明】*。 143 [19]盂=朽【圣】*。 144 [20]壁=臂【宋】【元】【明】【圣】。 145 [21]果=菜【宋】【元】【明】【圣】。 146 [22]麻=糜【宋】【元】【明】。 147 [23]稴=[禾*咸]【宋】【元】【明】。 148 [24]被=披【元】【明】。 149 [25]留=露【宋】【元】【明】。 150 [26]床席=末席【宋】。 151 [27]髦=髭【宋】【元】【明】。 152 [1](之)+物【圣】。 153 [2]訾=呰【宋】【元】【明】【圣】。 154 [3]忘=妄【宋】。 155 [4]贵=贡【宋】【元】【明】。 156 [5]高贵=贡高【宋】【元】【明】。=贵高【圣】。 157 [6]恃=怙【宋】【元】【明】。 158 [7]法=行【宋】【元】【明】。 159 [8]白=曰【宋】。 160 [9]〔有〕-【宋】【元】【明】。 161 [10]皮=彼【宋】。 162 [11]盗=偷【圣】。 163 [12]知见=见知【宋】【元】【明】。 164 [1]住使=起但【宋】【元】【明】【圣】。 165 [2]属=归【宋】【元】【明】。 166 [3]黜=默【宋】【元】【明】。 167 [4](尼)+俱【宋】【元】【明】。 168 《中阿含经》(105经) 卷26 (大正1,595c11?596b8) 169 [中阿含]-【明】(大正1,595d,n.5) 170 ~M. 6. āka?kheyya. (大正1,595d,n.6) 171〔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 (《卍续藏》X74,957c12?14 // Z 2B:2,437a18?b2 // R129 ,873a18?b2):「《愿经》:「因一比丘心愿,佛与慰劳共语说法,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 于空静处,佛乃广述比丘所应愿事。」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02,n.5:本经叙说一比丘望得佛与慰劳、共语、说法,得具足戒 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佛乃为诸比丘广说比丘所应愿之事。 *《中部》(M. 6. āka?kheyyasutta?《愿经》),参阅《增支部》(A. 10. 71. āka?kha)。 172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595d,n.7) 173 任=住【宋】【元】【明】(大正1,595d,n.8) 174 静=靖【宋】【元】*(大正1,595d,n.9) 175 坐=座【宋】【元】【明】(大正1,596d,n.1) 176 [愿...竟]-【明】(大正1,596d,n.2) 177 [八...字]-【宋】【元】【明】(大正1,596d,n.3) 178 《中阿含经》(106经) 卷26 (大正1,596b9?596c17) 179 [中阿含]-【明】(大正1,596d,n.4) 180 ~M. 1. Mūlapariyāya Sutta.,[No. 56] (大正1,596d,n.5) 181〔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卍续藏》X74,957c14?16 // Z 2B: 2,437b2?4 // R129,873 b2?4) 卷2:「《想经》:「谓若计地是神,便不知地。不知〔计〕地即是神,彼便知地,乃至一切悉皆如是。」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05,n.4: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若于地、水、火、风、神、天 、生主、梵天、无烦、无热、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等,一切悉知: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彼不计一切即是神已,彼便知一切。 *《中部》( M. 1. Mūlapariyāyasutta?《根本法门经》)、竺法护译《佛说乐想经》(大正1,851a26)。 182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596d,n.6) 18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06,n.1:「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便不知地」,巴利本 ( M. vol.1, p. 1) 作:由地想地,由地想地已思惟地,于地思惟,从地思惟,思惟「地是我的」,喜欢地 ;彼为何因?我说:彼为不遍知故。 *《佛说乐想经》(大正1,851a26) 作:「于地有地想,乐于地,计于地为我,彼言地是我。」 184 生=王【元】【明】*(大正1,596d,n.7) 18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06,n.3:以上「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意」,共列出23项,此处巴利本 (M. vol. 1, p. 1~2) 作:「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光音、遍净、广果、胜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唯一性、种种性、一切、涅槃」24项,其内容略有出入。 186 彼=便【宋】【元】(大正1,596d,n.8) 18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06,n.5:「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彼便知地」,巴利本 (M. vol. 1, p. 4) 作:由地知地,由地知地已,不可思惟地,不可于地思惟,不可由地思惟,不可思惟「地是我的」,不可喜欢地;彼为何因?我说:彼为可能遍知故。 188 [想...竟]-【明】(大正1,596d,n.9) 189 [五...字]-【宋】【元】【明】(大正1,596d,n.10) 190 [八...字]-【宋】【元】【明】(大正1,596d,n.11) 191 [中阿含因品第四竟(二万五千五十六字)]-【宋】【元】【明】(大正1,596d,n.12) 192 [3]我=惑【宋】【元】【明】。 193 [4]〔闻〕-【宋】【元】【明】。 194 [5]以=已【明】。 195 [4](于)+净【明】。 「中阿含经》卷26 103-106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