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探微 第六章 净土的分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探微

第六章净土的分类

第一节净影慧远与道绰的分类

关于净土的庄严和所住的圣众等问题,诸大乘经中,各有不同的论说。而中国佛教各宗派对净土的分类,亦各持所说。净影慧远大师把净土的内容分为三类(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这是中国净土分类论的嚆矢。分别阐释如下。

第一,事净土。凡夫所住的地方,叫做事净土,是凡夫由有漏净业所感得的;这是以众宝装饰,事相严丽而成的国土,故名事净土。此土为凡夫修因时,心有局限之情,故果报亦有限制;又心有定执,故其土亦有定然。然而此土有二种:(1)是欲色等诸天,此为凡夫起求“有”之心而修净业,由此感得此土;这是由求“有”的善业所招感的。这个境界还有“三有”的烦恼结业,还没有达到出世之道。(2)是极乐净土和众香世界等类,这是凡夫起求“出世”之心而修净业所感到的地方,为出世善业所感的世界。

第二,相净土。二乘所住和菩萨化的地方,叫做相净土,是二乘和诸菩萨修了缘起观,对治有漏的烦恼,获得无漏而感得的国土;这个地方妙相庄严,离垢清净,所以称为相净土。此土为二乘和诸菩萨修因时,心无局情,也无定执,故所感的果报也没有限制及无定相。此土也有二种:(1)是二乘以自利的善根所感得的境界,所以是空寂而无形相的,如无色界就是这一种。《大智度论》说:“有妙净土,出过三界,阿罗汉当生其中,闻《法华经》”。就是这个意思。此土是由自利善根所得的,所以不能利他;假如能利他的话,那也是由佛菩萨的教化力量所起的,并不是由境界力所起的。(2)是由诸菩萨的化他善根所感的境界,维摩诘的丈室就是这一种,是能利他的。这两土各有“相续住持之土”和“暂现之土”二类。相续住持是永久相续,非一时的变现;暂现是对机暂时变现的国土。

第三,真净土。初地以上菩萨,乃至诸佛所住的地方,名叫真净土;此土是由诸佛菩萨的实证善根所感得的妙净,离杂染常住不变之国土,所以叫真净土。此土在修因时,菩萨的心没有缘念,其果报也没有色相,又心无定执,所以也没有固定的方处,彼此自他无别。但从“妄”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离妄之土和纯净之土。离妄之土,是菩萨从初地到十地的渐进过程;纯净之土,是唯佛一人所住的清净土。而佛所得的真净土,又可分为真土、应土两种,和法性、实报、圆应三种。佛本身所住的地方叫做真土,随机示现的叫做应土。真土是平等法门之土,没有一定的方处,又无所不真,妙寂离相,犹如虚空,应化托之而现,万物依之而生,妙寂同时具足诸义,所以叫做真土。应土是随机所现的,所以有一定的方处分限,有染净善恶的差别,有庄严等种种的差别。因为诸佛在因位修行时有“智”和“悲”两种,智是依空而成的,所以由智以摄因行的时候,一切的行为都有离相之义,因此所得之果,也能显出妙寂离相的真土。悲是随“有”而生的,以悲摄诸因行时,一切的行为,都有“为物之义”,所以在所得的果上,就能现出随机异现的应土。法性土为土本来的实性,本来“土”是诸义同体,虚融无碍的东西,众生由自己的妄想,于此生起隔碍之念,但到成佛时,妄想止息,彼土实性,自在显现,所以法性土是这实性所显现的东西。实报土是菩萨在因位的时候,广修法界无尽的净业,由其熏发的力量而显出法性土时,那无边的净土法界里,就能生起种种的庄严事相。法性土好比金,实报土就是通过工艺加工而成的美丽金首饰。圆应土好像是由法性,实报所磨制的“珠宝”一样,珠上映出万物,随众生之机,应现种种国土,这个“用”是无所缺的。法性土是法身的所依,实报土是报身的所依,圆应土是化身的所依,这是由三身的所依而分的。再由三土的因来看,无始的法性是法性土的因,六度万行是报土的因,可以说法性土是以无始法性为因,六度万行为缘;实报土是以六度万行为因,无始法性为缘;圆应土的因,有无不定。如摄因从体来讲,那就是没有因的,因为应土只是真土显现的影子,离真更无圆应之因。但由体用别论来讲,应土也有同类异类之因,同类因是以“应行”为“应因”的,诸佛得土虽久,但仍现修诸行,而庄严国土,阿弥陀佛现修四十八愿,而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此例。异类因是以实行真法为应土之因的。这个应土还有法的应土和报的应土两种,法的应土是由净土三昧法门的力量而示现的,报的应土是由大悲誓愿的力量而示现的,其他还有种种分别,兹不详论。

总之,慧远大师的净土是由各业所感的世界,他的思想有《维摩诘经》所说的“心净土净”的主旨在内;他把佛的真净土认为有真、应二土和法性等三土,是指明佛身佛土相关的教义;主唱身土相关论是慧远大师的大功。但把欲色诸天也包含在净土里,实是特别的一例,这大概是根据他上生兜率的悲愿来的。他把弥陀净土判为事净粗国,所以凡夫也可往生。然而唯佛一人的妙土,在《观经》里并没有说到,但这一定是要有的,因为阿弥陀佛得真土已经很久,为了摄化众生,才以应土之因,而庄严西方净土。此说有通于本迹二门之义。

净土宗的二祖道绰大师把佛教分为圣道、净土二门,把佛身分为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把净土分为报土、化土二种,而不承认有法身的净土。他以为法身是无形无相的东西,根本没有什么住处可说,这与竺道生的法身无色佛无净土的说法相符合,同时也契合摄论师的立论。他的报土中有法性土(无相)和相土(有相)二种,上根者生于法性土,下根者生于相土。化土有“无而忽有”和“隐秽显净”二种。无而忽有,如《四分律》说的定光如来化作一城,与提婆跋提城人来往,后来又烧掉这座城郭。隐秽显净,是《维摩诘经》说的佛以足指按地,秽土即时隐没而显为净土。无而忽有是现秽土,足指按地是显净土。化土通于净秽两种,净秽两种的化土,为秽土中暂现的现象,并没有长时别处的化土,这同为摄论师之所说的。道绰大师以极乐净土为报土,阿弥陀佛为报身。在净土成佛的叫报身,在秽土成佛的叫化身,这是根据《大乘同性经》所说来的,并且适合于净佛国土的原始教旨。

按理说,净土应该都是报土的,不应有化土的存在,慧远大师等根据《观音受记经》视弥陀为应化身的见解,只是说明了报身休息隐没相而已。所以这绝不是实在的灭度,不过报土中也有种种的优劣罢了。弥陀净土是净土中的初门,娑婆是秽土的最终处,娑婆和极乐的境界相接,所以比较容易往生。

第二节天台智者与三论吉藏的分类

天台宗智者分净土为四种,称为四种佛土、四种国土或四种净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

一、凡圣同居土,又称染净同居土、染净国,指人天两道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其中又可分为凡居与圣居二种。凡居,其中亦有恶众生所居之“四恶趣”与善众生所居之“人天趣”之别。圣居,亦有实圣与权圣之分。实圣即声闻四圣、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别教之十住等所居。权圣则有方便有余土中之三乘、实报无碍土及常寂光土之法身菩萨、妙觉如来等,应有缘众生之须而权化产于此土。此外,凡圣同居土又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西方极乐世界则是同居之净土。《莲宗宝鉴》卷二说:此土“横土三界少人知,易修亦往勿狐疑。尘垢未除求解脱,一心信愿念弥陀,临终正念分明去,三朝七日预知时,既生净土常闻法,何愁不得悟心机。”并作偈赞凡圣同居土云:

凡圣情差智有殊,

须凭修证契毗庐;

恐人力少行疲倦,

权指西方住半途。

二、方便有余土,又称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土。此等之人,系修方便道,断除见、思惑者,故称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实相之无明根本惑,故称有余。《莲宗宝鉴》卷二说:“此土皆是定性小乘根性,怕怖三界,如虎龙鬼蛇,破见思惑,杀贪嗔痴,断如来种,如獐独跳,不顾后群,偏执小见,沉空滞寂,生方便土,如来纯说大乘调伏。”亦作偈赞方便有余土云:

断除方便绝(左足右从)由,灭智灰心便罢休;

宝所不能前进步,如来方便故相留。

竖出三界声闻性,烦恼尘劳急断除。

入定四禅频观练,永超凡世不还归。

三、实报无障碍土,又称实报土、果报国。为断除一分无明之菩萨所生之处。系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国土,故称实报无障碍土;纯属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乃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居之果报土。故《莲宗宝鉴》卷二说:“此土皆是大乘圆修三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法身大士,如尘若沙,各各分破无明,分身十方,八相成道,度脱众生,皆委究竟,天台、贤首教委明。”亦作偈赞实报无障碍土云:

心法微微犹未遣,应知情尽始除根;

贴肉汗衫既未脱,纤尘犹碍大乾坤。

非横非竖理偏宜,三观澄心进莫疑;

一力未能超彼岸,依然还落圣贤机。

《观无量寿佛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故名实报。

四、常寂光土,又称理性土。为全然断除根本无明之佛之依处,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之佛土。《莲宗宝鉴》卷二说:“此土是最上乘境界,惑尽情忘,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究竟居涅槃山顶,端居常寂光土,名清净法身毘庐遮那佛,名到到彼岸,亦名空劫以前自己也。”并说此土“冲关透顶不思议,但于当念绝思惟;唯心净土唯心净,直下承当第一机。智开惑破无烦恼,返本还源独自知;无心身满尘沙界,任运摄将诸子归。”并作偈赞常寂光净土云:境智如如绝证修,更无闲事滞心头;

情尽见除消息断,一轮明月挂中秋。

天台智者大师所说之四土,主要系就所居之人而作区别,然其亦有佛为教化众生而权化于其间之情形,故又可称为“佛土”。此四土前三是众生自业所感,后一是唯佛所得。佛和众生各有其土,而佛能入众生土中,施行教化;因此四土可以配合佛的法、应、化三身,前二土是应身佛的所化处,也就是应土;实报土是报身佛的所化处,亦应亦报土,常寂光土是法身佛的所居处,是非报非应的真净土。此四土之说,亦是根据慧远大师说而来,他在《大乘义章》卷十九中主张净土有事净、相净、真净三种,真净中又分出离妄之真、纯净之真二种。若与智者大师之四土相比照,则事净相当于凡圣同居土;相净相当于方便有余土;真净中之离妄相当于实报无碍土;真净中之纯净相当于常寂光土。天台宗立此四土之说以后,三论宗嘉祥大师吉藏亦常引用其说,只是名称有变更而已。

吉藏的《大乘玄论》第五卷中,将国土分为五种:第一净土,即众生受了菩萨的教化而修善缘所感的纯净土;第二不净土,即众生造恶缘所感的不净土;第三不净净土,即最初不净,后来感不净的众生缘尽,净的众生来生,因此变为清净之土;第四净不净土,即最初清净,感净的众生缘尽,后来恶的众生来生,因此变为不净之土;第五杂土,即净秽相杂之土。这五种都是众生的报土,但是佛能来这里感化,所以也是佛的应土。佛所现的应土也有五种分别,报、应相合为十土。他在《观无量寿经义疏》里,有说报应净秽各有五句之别,一为先秽后净(即不净净土),二为先净后秽(即净不净土),三为先后俱净(即净土),四为先后俱秽(即不净土),五为先后杂会(即杂土)。

吉藏的五种分类中,在第一净土里,再分为四位,也就是三论宗的四种净土说:

一、凡圣同居土,为弥勒出世时的凡圣共住土,或者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共居土。

二、大小同住土,为二乘和大乘菩萨同居之处,即天台宗之方便有余土。

三、独菩萨所住土,为纯菩萨众所住的地方,例如“香积世界”、“七宝世界”等。即天台宗之实报无障碍土。

四、诸佛独居土,是唯佛独居的地方。即天台宗之常寂光土。

吉藏大师在《法华义疏》第十里说,佛之三身,各有其土,就是佛身土、报身土、化身土三种。法身土是实相土(常寂光土)。报身土有内应身和外应身二种,内应身是法身相应之身,所居的是法身土,外应身是为度化大菩萨而在净土成佛的报身,此身之土以七珍宝玉而庄严,不被劫火所烧,但最后也会灭尽。化身土好像释迦牟尼佛等化身所住的地方,此土有七珍和土沙之别,通于净秽、而会坏灭。这三土有常无常之别,法报二身土是净,化身土则不一定。他再约本迹二门而分净土,法身土是本土,报化二身土是迹土。

吉藏大师的净土说也大体和慧远、智者等所说相同,他把弥陀净土附属于凡圣同居的范畴中,他在《观经义疏》中说:“江南之师,以弥陀净土为报土,法藏菩萨在破折性空位发四十八愿,以此因为本而造故。江北之师,以彼菩萨在八地以上法身位发愿,无漏业为本而造,故亦名报土。”吉藏以通别二论,折衷两说。由通门来看,一切之土,都由酬因而来,所以都是报土。但由别门来看,并不尽然。法藏菩萨有本迹二门:由迹门来看,这是菩萨在凡夫地所发愿而造成的国土,所以是报土;由本门来看,菩萨已登邻极之位,没有再作新业的道理,所以这只是应现之土。《无量寿经》说:“成佛已来既经十劫,今于彼国现在说法。”这就是表示报土义的经证。又说:“以七宝为地,自然而生”。这就是表示应现义的经证。佛和众生,各有净土,由众生的修因而生彼国来看,彼土是众生的报土,同时由佛的方面看,这个报土就是佛的应土。另外,关于弥陀净土,是否为三界所摄一事,吉藏分为方便三界和实生三界两种,从凡夫秽业所见来讲,应该是要摄于方便三界中的。

第三节法相系与华严系诸家的分类

摄论派的诸师,概将净土分为二种或四种,其中以弥陀净土为报土,结合《摄大乘论》的别时意趣,以《观经》十念住往生为别时意趣,究竟凡夫的西方往生是不可能的。到了唐代,玄奘大师等大译经论,宣扬唯识的学风,因此净土的教义也受到不少影响。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探微 第七章 净土法门的修持

净土探微 第八章 中国净土教义的宏扬者

净土探微 第九章 净土经论及著述

净土探微 第十章 净土文化

净土探微 后记

 

后五篇文章

净土探微 第五章 弥勒菩萨与兜率净土

净土探微 第四章 他方佛土

净土探微 第三章 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探微 第二章 净土思想在佛法中的意义

净土探微 第一章 净土思想的产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