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探微 第十章 净土文化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探微

第十章净土文化

第一节净土美术与音乐

随着净土思想之发展,净土美术如绘画、雕刻等亦盛行起来。有关阿弥陀佛造像之始,最早出现于4-6世纪初。这个时期的河南龙门无量寿佛就闻名于世。至7世纪,在善导之倡导下,净土宗蓬勃一时,以阿弥陀佛住西方极乐净土为中心主题之净土变亦告问世。寺院壁画,如长安净土院吴道子画之“西方变”;云花寺赵武端画之“净土变”;洛阳大云寺尉迟乙僧画之“净土经变”;敬爱寺大殿西壁刘阿祖画之“十六观”等,皆系名家手笔,今皆不存。敦煌壁画存有不少自唐至宋之阿弥陀佛净土变(第三十三、七十、一一四、一三九A洞)或西方变。其图样,一般可分为阿弥陀佛净土变与观经变相两种,一般西方变通指此二种。前者绘阿弥陀佛说法之西方极乐世界庄严相,后者以《观无量寿经》为根据,背景绘极乐净土庄严美丽之楼阁。中画阿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周围绕以圣众,前景则有莲池。画之左右两边及底部,亦添加经之序或十六观。敦煌一三0洞遗有“九品来迎图”,中亚一带亦有“净土变相”、“来迎图”之遗品。

所谓净土变相,俗称为净土曼荼罗。指描绘净土佛菩萨,圣众及种种庄严施设等,以呈现净土景象之图像或雕刻。“变”有二义,即①动之义,图画不动而画极乐种种动相,故称变相;②变现之义,绘净土种种之相而令变现。净土变相系由净土信仰之流行而产生,随着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信仰之盛行,亦出现不少种类之净土变。依其形式而异,通常可分为五种:

一、灵山净土变。依《法华经》图显释尊在灵山说法之相,又可以分为二类:①依《见宝塔品》画法华会上,宝塔出显状态。如龙门的雕刻、敦煌出土的遗品,以及东域长谷寺铜版千体释迦像。②依《寿量品》画释尊常在灵山说法,诸天人供养状态。如东域劝修寺所藏绣释迦转*轮图,并波士顿所藏原东大寺法华堂之灵山净土变。

二、弥陀净土变。依《观无量寿经》显其图像,又名净土曼陀罗或阿弥陀佛曼陀罗图,显极乐世界的庄严眷属。

三、药师净土变。描绘东方琉璃世界。

四、弥勒净土变。描绘将来成佛现为补处菩萨之兜率天空。

五、观音净土变。依《普门品》所说救济诸难之相图绘。

此外,尚有毗卢舍那净土变;即以毗卢舍那佛为中心之莲华世界;净土变相的密教化之诸种。最流行之净土变相乃阿弥陀佛之西方净土变,我国从隋唐时即甚为盛行。传说善导大师亲自绘有西方净土变相三百幅。竺迹着有《善导大师与净土艺术》一文,详细地介绍了净土变相及净土艺术的流衍,书中对现存实物及文献考察研究之结果,可供参阅。

佛教音乐在印度很盛行,据《梁高僧传》载鸠摩罗什大师的话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仪,以歌赞为贵。”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歌赞梵呗可能随之传入我国。加上我国为传统礼仪之邦,既成僧伽,便有礼佛之仪;既有礼佛之仪,则有赞呗之需。竺法兰和康僧会为南北二派的赞呗祖师,康僧会制《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帛尸黎密多系西域人,他所“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支谦依《无量寿经》及《中本起经》,造《赞菩萨连句梵呗》。还有支昙□传《六言梵呗》,“裁制新声,梵响清美”。这些西域风格的佛曲,都是异国的风味,似缺少广泛流传的条件。曹植制《渔山梵呗》,“创声三千有馀,在契则有四十有二”,佛教音乐由他开始。才逐渐与中国传统乐曲融合在一起,佛曲也就中国化了。

东晋时确立的唱导制度,为后世佛教音乐的目的、内容、形式、场合的规范奠定了基础。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弘扬佛法,广播教义的途径。《梁高僧传·唱导篇》称他“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广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齐梁时,佛教兴盛,永明七年(490年)竟陵文宣王萧子良“集京师善声沙门”于一处,专门创作研讨佛教音乐,参加者中,僧辩被评称为“独步齐初”的佛乐家,他所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这次集会,对以“哀婉”为主要特征的南方梵呗风格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而且素精乐律,他曾利用裁定梁朝雅乐的机会,亲制“《善哉》、《神王》、《大乐》、《大欢》、《天道》、《仙道》、《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他亲定的含有大量佛教内容的梁朝雅乐,在隋代曾被视为“华夏正声”,并“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制定隋乐,给中国后世的清商乐和宫庭音乐以深远的影响。梁武帝还创设“无遮大会”、“盂兰盆会”、“梁皇宝忏”等佛教典仪,为佛教音乐提供了新的形式范例和演奏场所。他所倡佛典的清乐化,是佛教音乐开始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标志。

唐代佛典大盛,俗讲成风,朝廷耽于佛典,百姓则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寺院内,净土宗的流行为佛曲的传播与宗教活动中音乐的大量使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善导大师传净土法门,倡专心念佛,着有《法事赞》、《往生传》、《般舟赞》等赞歌三卷。法照制定“五会念佛”法规,并着有《散花乐》曲,影响甚远,至今流传的《千声佛》等绕佛之曲,可视为“五会”之遗续。少康大师则更辟蹊径,面向民间,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新的佛曲。赞宁《高僧传》中称:“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得处中曲韵。”用当时当地百姓所熟习喜爱的音调演唱佛曲,应该说是佛教音乐的一个优良传统,而且延至宋元明清。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说:“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皈依》、《柳含烟》等,号唐赞。而南方释子作《渔父》、《拔棹子》、《渔家傲》、《千秋岁》唱道之辞”,从而可以窥见宋代佛教吸收民间音乐丰富自身的情景。明清之际,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8年)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令全国佛教徒习唱,其中大部分曲调为当时流行之南北曲,如《感天人》之曲即《小梁州》,《成就意》之曲即《好事近》等。可惜此书有词无谱,未能流传。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与唐宋相比,从整体上是日趋衰微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衰微的同时,由于佛教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尤其是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却日趋繁荣。因此,佛教音乐的衰微过程,也可以视为一个与民间音乐进一步融合的过程。

第二节净土文学

佛典“十二分教”中有两部分是韵文,即“祗夜”和“伽陀”。祗夜又称重颂、应颂,是在韵散结合的经文中重宣长行(修多罗)的内容。伽陀又称讽颂,孤起,是宣传佛理的独立的韵文,二者在汉译中统称为“偈”、“颂”或者“偈颂”。用有韵的文体来表示歌颂赞叹本是古印度的传统,佛教徒很重视韵文这种形式,赞叹歌咏是礼佛的需要。我国本来就有悠久的诗歌传统,翻译佛典时,偈颂的传译必然要借用中国诗的形式。但是,这一种翻译的文体,受到原典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又必然与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与表现方法有所不同。自东晋以后,佛教徒中有大批能诗文的人,他们的创作直接受到佛典的影响,写了大量的偈体诗。到了中唐以后,出现了诗僧这样的特殊人物,佛典的偈颂和中国佛教徒的创作,向中国的诗词韵文输入了不少新的表现手法,从而影响到中国诗风的通俗化、诗意的说理化、促进了我国韵体文的发展。

佛门韵文的创作,不仅要有很高的写作水平和对佛教教理的理解,可果创作激情中没有对佛教的感受,也是写不出来的。佛门的诗词有颂赞诸佛菩萨和表达信心的,也有写佛理禅趣、人生无常、山林幽栖、怀人感叹的,亦有不少歌咏净土的诗词广泛统传于民间。这些诗词,构成中国佛教文学的一个特色。

魏晋以来,是我国佛诗的萌芽时期,净土初祖庐山慧远作《庐山东林杂诗》:

崇岩吐清秀,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敦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诗人在对清净佛地、幽闲林泉的咏叹中,透出了悟道的法味,把世间的自然景色和冥冥的神思融合而成独到的境界,是我国佛诗之始。他结莲社,倡导般舟念佛三昧,为王齐之《念佛三昧诗》作序说:“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临津济物,与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策其后。以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

佛教自汉代传入,到六朝渐渐兴盛。由于佛教的流行,及佛教各宗派相继建立,具有各种佛教思想的诗词,亦相继发达起来。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缔造者,他写有一首著名的《劝念佛偈》: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铙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尔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是虔诚的佛教徒,晚年居住香山,号香山居士,他着有《净土要言》诗:

予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白居易还有一首《戒杀诗》:

谁道群众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梵琦系元末明初的僧人,他的《西斋净土诗》亦很著名,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人生百岁七旬稀,回观往事尽觉非,

每哭同流何处去,闲抛净土不思归。

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

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

省庵大师也有《劝修净土诗》。其一:

土净能令心自空。无边妙色现其中。

千灯互照身光映,十镜交辉佛土触。

珠网重重悬宝树,天童历历在华宫。

龟龄鹤算浑闲事,直得虚空寿量同。

憨山大师的《醒世歌》为佛门称赞,广为流诵: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耐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守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悔,忍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弓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

惹祸皆因闲口舌,招愆都为热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谄曲贪嗔真地狱,公平正真是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那得越无常。

人从巧诈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吃些亏处终须好,让他几分又何妨。

春日才逢扬柳绿,秋来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犹如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汤。

生前徒费心千万,死后空馀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劝君切莫要争强,百年混世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莲池大师有《云栖诗偈》,其中有二种《七笔勾》为人赞诵。《红楼梦》的主题歌《好了歌》,可以从莲池大师的《七笔勾》(其一)中寻到源头:

恩重山邱,五鼎三性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风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观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身是疮瘤,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终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

独占鳌头,慢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长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鹤首,梦觉黄梁一笑终无有。因此把功名富贵一笔勾。

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秋,求者多生受,得者忧顷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眼前半字不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诗酒娱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瞬息光阴悷(左忄右罗)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七笔勾》其二乃莲池续弦之汤夫人,读大师之《七笔勾》之后所作。遂后,夫妻双双出家,亦是佛门中之佳话。

玉貌娇柔,自古风流不到头,粉黛罩骷髅。倾刻鸡皮皱。休!同埋黄土空回首,生死堪忧,金枝玉叶同尘垢。因此把美丽华容一笔勾。

鸾凤同俦,恩爱情深终有休,伉俪非长久,欢合难同寿。休!无常一道终分手,缘尽难留,欢乐梦里曾知否?因此把夫妇情深一笔勾。

子爵孙侯,御敕王封得意秋,种福难生受,荣诰非长久。休!黄虀布衲随缘守,前生种就,一切都是今生受。因此把子贵孙贤一笔勾。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探微 后记

《法华经》的净土思想(义慧法师)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

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仁山)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九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探微 第九章 净土经论及著述

净土探微 第八章 中国净土教义的宏扬者

净土探微 第七章 净土法门的修持

净土探微 第六章 净土的分类

净土探微 第五章 弥勒菩萨与兜率净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