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三集) 2012/7/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页倒数第三行,「便证十地」。我们学到第八,现在请看第九: 「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九地是法师地。从十信位到十地,每逢九都是法师的地位。法师有善慧,既然开悟了,八地不动地是真开悟了,彻底开悟。所以九地说,既得真如之体,明心见性,性德里头的作用就现前,即发妙用,这个妙用就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像《华严经》上所说的,证得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凡所照了,悉是真如,事事就无碍了。体是真如,相也是真如,作用也是真如,这才真的是经上所说的发真如用。一真一切真,没有一样不真。就在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大到世界,小至微尘,全是真如妙用。妙用里面为什么有染有净、有善有恶、有福有祸?这些全是妙用。妙用随众生心,随众生念头,这就是佛在一切经里常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自性它就应,自性的应就是现相,能生万法,就现相。这相里头怎么变化?那就是第六跟第七识,第七识的执着,第六识的分别。随着分别、执着它就在那里变,自自然然的变,没有任何力量在里面操纵着,没有。虽然相用在变,体不变,体是真如,永远不变。如果你在相上见到体,你在作用上见到体,这就叫明心见性,动中见到不动,变幻里头见到不变。 这桩事情很难懂,理太深了,事,所谓深密,它不是秘密,是深密,我们不能理解,不是我们常识当中所觉察到的,确实这个事情就在现前。我们常常用电视屏幕跟电视画面来做比喻,这是每个人,现在人天天所接触的,这是个非常好的比喻。画面,电视里头所谓的频道,频道很多,代表十法界依正庄严,频道很多。一个频道现,就是一个法界现,九个法界隐,不是没有,有,你看不见它。这就是很像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的不同维次的空间。三维空间现了,四维、五维不见了;四维空间现了,三维不见了。好像我们频道,开这个频道,其他的频道不现前。其实每个频道都在这个画面,我们没有感,它就不会现形,都在一起。任何画面没有离开萤幕,萤幕代表体、代表真如,它是不变的;画面刹那刹那在波动。我们用的电视这个波动,我不知道是一秒钟多少,频率不知道,肯定比以前的电影要快得多。以前电影,银幕上的画面一秒钟是二十四次。我们看电影,感觉得什么?有闪动,画面上有跳动,但是在电视上看不到,说明电视的频率比它高,我相信高很多倍,所以画面愈来愈逼真。现在的电影用数码,速度肯定比幻灯片要高,所以现在电影也非常逼真。 我们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高频率的振动。一切有为法,这就叫有为法,为什么?动的。频率,一个频率就是一个生灭。有生有灭叫有为法,不生不灭叫无为法。无为法确实只有一个,是真的,叫真如无为,这是自性,确确实实没有生灭,它不是波动现象产生的。一切法全是波动现象产生的,这个说法现代科学家证实了。科学里面最近讲的弦定律,弦就是波动现象。乐器里头一根弦,弹动的时候它就发声音。那个声音怎么发生的?从波动当中,振动当中发生的。我们又知道,大乘经里面讲到物质现象,极微色,那就是波动现象,极微,极其微细的波动。既然有极微色,一定有极微声、有极微香、有极微的味。这极其微细的六尘,我们虽然有六根,缘不到。这什么原因?粗心大意,我们的念头太粗了,所以微细的东西缘不到。要怎样才会缘到?要定功。所以极微色,八地菩萨的定功能缘到,说明七地以前还缘不到,只有八地以上五个位次缘到,八、九、十这三地,加上等觉、妙觉。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凡所照了,悉是真如,换句话说,我们电视屏幕上凡所显现,皆是屏幕。屏幕代表真如,是不是?是,一点没错。为什么?离开屏幕,它不能显现。所以屏幕是体,能现相的本体,它不是现象,它能现相。自性、本性、法性是一个性,真如也说它,名相有几十个,说的是一桩事情。所以经上讲,发真如用,名善慧地,这是好老师。他对于一切万法性相、理事、因果透彻了解,所以在教学上没有障碍、没有错误、没有偏差、没有扭曲,确实是正法,而且纯正。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非常值得尊敬的,中国人讲尊师重道。 在古时候,讲经说法担任教学的法师都是有修、有证,这就是正法时期。不仅仅他有学,他真学,他有悟,悟是解,信解行证,他能够理解,他有证,他有行、他有证,这正法。像法,有学、有解、有修,没有证。修学还不错,还不离谱,象是相似,有这么个模样。到末法时期,什么叫末法?有学,没有修了;没有修,也就是没有解。解,解错了,不是如来真实义,解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那是什么?那是圣贤的意思,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没有圣贤的意思,这末法。如果信解行证都没有,这叫灭法。经有没有人研究?有,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当作世间东西来研究,佛法就灭了。没有恭敬心,没有诚意,诚敬完全没有,就跟研究一般学术完全相同,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法,佛法就灭了。佛法灭了,不是经典没有了,真正理解经典的人没有了,真正依照经典修行的人没有了。 我们对这些理事明了,就知道佛法当前处在什么样的状况,就知道了。那我们要承担起责任,想把佛教兴起来,这个念头好,但是我们做错了,做了一辈子,我们的愿望落空。这什么原因?我们没有真正依教修行。所以解,要从修行当中体验出来的解才是如来真实义。我们的解不是从自己修行当中得来的,是完全从经论当中,从祖师大德当中,我们所悟的这么一点点,有的时候真的搞错了。如果不错,古人怎么可能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那是大法师做的,不是普通人,说错一句话,让听众产生严重误会。从这个地方让我们联想到,古人为什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知道有这些理与事,行万里路证实,它是真的是假的,要亲自去看看,这个智慧才是真的。你学了,学了之后有实验证明,这就是今天的科学的精神,一定要有证据。科学从数学、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这种事情,然后一定要做实验,要证明。通过实验证明,这个信才叫真信;没有通过证明的,这个信不真,总有怀疑在里头。 极乐世界,这个真叫难信易行,行不难,信难,没人见过。看到有很多念佛往生的瑞相,依旧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的原因在哪里?一种是善根、福德薄。《弥陀经》上讲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凡是往生的人,善根、福德、因缘厚,他底子厚,他不起疑惑。第二种原因是经教参透了,经教读得多。这个多不一定是数量多,一部《无量寿经》遍数多。古人说的,你要懂得读经的方法,读经不要用自己意思,用自己意思你永远不解如来真实义。就是一昧的去读,根本不要想里头的意思,读上个几千遍,有悟处。就是说没有通过你妄想分别执着,这桩事情你明白了,你相信了,那叫真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需不需要求解?不需要。有求解的心就是障碍,为什么?妄念。妄念夹杂在那个里头,你智慧生不起来。妄念没有了,智慧就现前,妄念没有是得定,定的作用就开智慧。 所以不动地,这不动是什么?心不动,不是身不动。心怎么不动?心没有念头;有念头就动,没有念头就不动。念头愈少愈好,心愈清净,愈清净就愈有智慧。特别是名闻利养、自私自利,这是非常严重的障碍。我念,有念头,不是为自己,为苦难众生想的、为正法久住想的,也是妄念,比较轻一点。自己利益夹在里头,名闻利养夹在里头,那就严重了。那怎么样?不开智慧。你所想出来的也都是妄想,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那种智慧,世间的世智辩聪,不是圣贤的智慧。圣贤的智慧是从德行、从厚道、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真实智慧跟世智辩聪不一样。孔子在世,少正卯就是世智辩聪,夫子跟他辩论未必胜过他,何况其他的人!他所说的东西似是而非,叫一般人听到很难辨别,这个对社会有害。 但是今天,讲求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对于不当的言论禁止,古时候非常严格。所以古人留下那些典籍,经过国家审定的,经过多少大德、长者审查过的。你说这个佛法入藏,那等于国家承认,当代的高僧大德承认。乾隆时代编《四库全书》,能够入《四库》里头的,国家承认的,当代学者专家承认的,经过严格审查、筛选,里面是真东西,不是真东西进不去,皇上把关。民主时代,这个没有了。古时候这道关是有标准的,佛法的标准是戒定慧,这是三个纲目。细目是依靠经典,大小乘都是标准,在中国是大乘。小乘里面的标准是伦理、道德、因果,讲到人空,小乘讲三法印。大乘讲一法印,实相,与事实真相相应。事实真相,体空,相是假的,内容讲这些这是对的。 九地,这是真实现前弘法利生的善知识,讲经说法的大德。不论在家、出家,在家证得这个果位也是九地菩萨。特别是这部《无量寿经》,我们在前面看到表法,出家菩萨众只有三个人,在家菩萨有十六位。这表什么意思?表这个法门在家都能成就,何况出家!表这个意思。发真如用,这意思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与真如实相相应而不违背。真如实相就是诸法的真相,诸法的真相,相有性空,事有理无。相用无量差别,那是随缘不一样。决定教导我们看破放下,看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下是什么?如如不动,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决定没有占有、控制,没有这些观念。一切法里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心地清净本然,全是一颗利众生的心,为利益众生,为帮助众生觉悟,为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菩萨不辞辛劳。菩萨没有辛劳,为什么?他没有自己。有自己,他就有累;没有自己,谁累、谁劳、谁苦?没有,别人看到有,他自己没有感觉。这善慧。 末后「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第十是毕业班。我们要把它当作学校来看,十信是小学,十住好像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等觉是博士班,很像。第十这个位子就是毕业班,最高的这一班。十信是小学最高班,毕业班,十住是初中的毕业班,十行是高中的毕业班,十回向是大学的毕业班,十地是研究所的毕业班。这个阶段十个位次,十年级,修行功满,功德圆满了,就是功夫圆满了。「唯务化利众生」,他对自己没事情,全心全力都在教化众生。没有圆满的时候,虽然度化众生,但是偏重在自度;到毕业班,不再想到自己,完全想到众生。任何一个阶段,信、住、行、向、地,任何一个阶段第十个位次,都是这个阶段的功行圆满。所以利益众生的念头多,尤其是十地,菩萨最高的阶位了。 「大慈如云」,云是比喻,像云彩一样。「普能阴覆」,在夏天,云彩能遮住太阳,给众生做阴凉,这叫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云带着雨,雨能够润花草树木,帮助它们生长。这就是讲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佛法,决定没有迷信。迷信就错了,不是佛法了,这是外道。佛法决定教你破迷开悟。可是这个世间,尤其在这个时代,真的像古书、佛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说什么?完全是迷信,叫你去信这个、去信那个。你要意志不坚定的话,肯定会跟着别人走。跟着别人走有没有好处?准没有好处。小小的感应,小神通,有!妖魔鬼怪都有,说得很灵验。特别在现前,大家怕灾难,这些人都出来了。 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修净土的人,遇到了怎么办?他来了,他给你讲的姑妄听之,他教我们怎么做法可不能相信。我们应对的方法就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念到底,整个身心投靠阿弥陀佛,这是有经教做依据。我们在经教上下了功夫,古人所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们体会到了。不敢说见,体会到经中的奥义。我们体会到,阿弥陀佛悲心弘愿,无量劫修行的功德,四十八愿是怎么来的,我们明白了。我们相信了,不怀疑,死心塌地,一句佛号念到底。知道这一句佛号里面含摄的功德,不仅仅是阿弥陀佛的,实在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十方还要加三世,一切诸佛功德全在其中,这还得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尊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我们要知道,这些经句奠定我们坚定的信心。 我们再观察,过去、现前依教修行人的真实状况,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修学这个法门大概三年的时间,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早年我讲经,这总四、五十年前,我有个同学德融法师,这个人早不在了,年龄跟我差不多。问过我,他看《净土圣贤录》,问我,是不是这些人三年寿命就到了?我告诉他,这个说法不符合逻辑,哪有那么巧的事情!那为什么三年往生?念佛三年,他功夫成就了。也就是说,只要念到功夫成片,跟阿弥陀佛这个热线就通了,真想去,佛就来接引你,我还有寿命不要了,这才能讲得通。如果念到一心不乱,那更自在了,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一点障碍都没有。所以这个法门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不再有妄想、杂念夹杂进去,就叫成片,你就有这个能力。我求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还有寿命不要了,弥陀真来,你真想去,不是假的,阿弥陀佛欢喜。 也有你功夫成就了,你求佛,佛不来接引你,这又是一个。这个是什么?这个你在这个世间还有缘分,佛不度无缘之人,你还有缘分。缘分就是还有人听你的,还有人相信你的,有一些人要跟你学,你得要多住几年帮助他们。这就又是一个,这个佛暂时不来。你真正遇到非常困难的时候,佛可能来给你递一个信息,感应,加强你的信心。所以真正念佛人确实要把身心投靠阿弥陀佛,全靠他,不是自力,他力法门,我完全依靠阿弥陀佛。我自己要干的,真信、真愿、老实念佛。这个世界全放下,名闻利养、七情五欲、贪瞋痴慢统统放下,这就感应道交。这真修,不是半信半疑,真干! 我在学经教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现代发心出来讲经不容易。为什么?我们的基础不如古人,我们的环境比古人更差了,古时候人好度,现在人多难度。古时候人从小接受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接触过圣贤的教育,现在全没有了,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得尊师重道,一点礼节都不懂,怎么个教法?六十一年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我感触很深。为什么?不能怪老师,学生不肯学,你教他没有用。尤其到大学,到大学的目的就是拿文凭,不想学东西。老师一看学生不想真学,于是就不真教了。真教什么?真教白费力气。特别是文史、哲学这些科目,尤其是哲学,哲学没有真正慈悲心,学不到。方老师讲,哲学家他的基础就是有个真诚的爱心,能爱别人,能真的爱众生,这才能学哲学;对众生没有真诚的爱心,这不行。现在人不知道自爱,连父母都不爱,他怎么可能爱别人?现在真的都把人教成自私自利,这个问题确实严重。 我们今天求学,当然最好真正做到什么?代众生苦。代众生苦怎么个代法?就是持戒,持戒很苦。为什么?我做榜样给大家看,这就是代众生苦。我可以不做,但是我要认真做,做榜样。好像舞台表演,我表演得很逼真,我演这个角色,演得很逼真,用这一点真诚感动观众,让他觉悟。我们真做,至于是不是真能感动,对方的事情,对方有善根的会感动,没有善根的难了,这都是事实真相。在现前的社会,我是看得很多,也想得很多,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实验,实验让他看见,他相信了;没看见,他不相信。像中国古代的家,我们怎么讲,别人听了,有个模糊的概念,不清楚,这是真的。《红楼梦》这部小说描写一个大家庭,可惜对于家道、家规、家学这三方面写得太少了,儿女情长这个东西写得太多了。就没有出现一部小说,去描写中国的家道、家规、家学,没有人写这个东西。电视的连续剧、电影没有去表演这些,这个很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