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O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O

 

  990~991经(鹿住经):此二经内容所述为鹿住优婆夷心有疑惑,佛陀对其作出点评。

  关于“鹿住经”中所记载的关于鹿住的疑惑,在佛教界据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故事情节大约是这样:有一天阿难在舍卫城游化乞食,后来乞食到了一个大户人家,女主人叫鹿住,是位已经皈依三宝的优婆夷。鹿住居士见到阿难尊者来了,很开心,“疾敷床座”,恭请尊者上座接受供养,然后向阿难尊者提出一个困惑其心中很久的疑问:

  “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兰那先修梵行,离欲清净,不著香花,远诸凡鄙;叔父梨师达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终,而今世尊俱记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究竟苦边。云何,阿难!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后报?”

  这段经文的大意我们都能看得明白,不需要再费神去翻译。对于鹿住居士来说,我们不能对其有过多的苛求——在原始佛教时期,能皈依佛教而不皈依于其他邪门外道已经很不错了。但是鹿住居士这番话还是存在很大的过错,原因出在“云何言世尊知法”这句话上。坦率地说,对于释迦世尊所说之法,有些法看似前后矛盾,甚至互不搭界,其根本原因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与佛陀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据此对佛陀产生怀疑,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佛陀说错了(即所谓“不知法”),那就是大错特错。

  我们粗略分析一下鹿住居士的这段话,其问题焦点无非就是一句话,即“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后世”。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前信奉净土法门的居士很多(包括出家法师),这是好现象。“念佛可以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这是净业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将这句话反过来,问一句:“不念佛可不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一下子都回答不上来,原因是这句话问得有些唐突,甚至有点钻牛角尖。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

  1、念佛可以往生西方——但不绝对;

  2、念佛未必就能往生西方——比如说虽口中念佛,但不精进、不如法。

  3、不念佛就未必不能往生西方——比如说修习禅定,也可以往生西方。

  结论:念佛可以往生西方,不念佛也可以往生西方(修习其他法门)。

  从上面的推论中可以看出,修行梵行可以得斯陀含果,不修梵行同样可以得斯陀含果。这里就需要对“梵行”一词作些分析。什么叫梵行?就是清净的修行。这种修行,是以断除YIN欲为根本出发点的持戒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将梵行理解为持戒。我们很重视持戒,戒定慧三学必须从持戒入手。但是不持戒能不能修到离欲尽诸苦际的境地呢?从本经中说,完全可以。而在鹿住优婆夷的心目中早已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要想在修行上取得成就,就必须要好好地修梵行(断除YIN欲),否则不可能获得圣果。可是当这位优婆夷一听说佛陀记说修梵行与不修梵行都获得同一种斯陀含果,使她一下子接受不了,于是在心中对佛陀的话生起了疑惑,心里面甚至怀疑佛陀是不是随口一说。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同样可以解释另外一个问题。我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没有错,但要看具体的语境。比如说有人一生行善,到头来却不得善终;而有的人一生为非作歹,坏事做绝,可是一生逍遥法外,高寿而终。记得十五年前我见到一位中年妇人,中年丧偶,一个人辛辛苦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艰难生计。自从其丈夫死后,她对佛教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们夫妇一生行善,到头来却落得个中年丧夫的下场。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佛陀时代,还是当前社会,对佛教的因果观产生误解的不在少数。在因果问题上,我们理解得过于简单化、机械化了。

  对于鹿住的疑问,阿难尊者予以及时制止:“汝今且停。汝不能知众生世间根之差别,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对于很多问题,我们若仅仅停留在表面、静止孤立地看待某一问题,那就会出现判断上的偏差。因此在本经中佛陀对我们说:一个人的根机之优劣,我们说了不算。谁说了算?佛陀说了算,除此之外,谁说了都不算数。为什么?因为我们“云何能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惟有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持戒的根本是什么?有人说是“防非止恶”,但“防非止恶”只是一种手段,并非根本。持戒的根本在于断除我执我慢,如果我执我慢不除,心解脱、慧解脱就根本没有希望。既然解脱无望,持戒顶多就获得个天上福报,其他又有何用?而且修学成就的优劣,是需要通盘去考量,仅凭我们的凡夫肉眼,就冒然地作出定论,岂不是荒唐可笑么?佛陀为此举例说,假如有两个人同样犯了戒,随后都同样改正不犯,但是其中一位不能如实了知心解脱、慧解脱的道理,而另一位却全然具足,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幼稚地认为,两个人都改邪归正,从此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果报,那就会陷于无知。同样道理,我们不能从表面的持戒来断定众生的优劣,否则同样会陷入愚痴。

  从本经中,我们从世尊的教诫中,领悟了很重要的一句话:

  “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7.23.)

 
 
 
前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P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A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H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I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八)~A

 

后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N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M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L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K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J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