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郑石岩: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 |
 
郑石岩: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
[篇头语] 我们总是用自己的信念去看人生,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所做的种种行为。这些基本信念就是唯识论所谓的胜解。 胜解就是个人的基本信念,也是自己的价值系统。它对个人而言,是最高的指导原则。因此,个人的信念是主观的;由于观念不同,价值判断不同,作法和行事风格亦各异。《成唯识论》中说: “云何胜解? 于决定境, 印持为性, 不可引转为业。” 对于待人接物的情境,信念具有决定的功能。个人对某事件或情境,一旦有了坚固不拔的殊胜理解或看法,无论遇到怎样的异议,都难以使他转变;即使是错误的信念,亦会执著不放。因此,胜解无所谓对错,只要个人自以为是的,就会执著其中,指引其思考方向和行动。 个人的信念不同,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亦不同。因此与社会通俗观念不同的信念或胜解,就可能跟别人冲突。当然,与通俗价值抵触的胜解,未必就是错的。许多创造与发明,刚开始提出来时,是被排斥的。例如牛顿提出万有引力时,被大众排斥;哥白尼提出天体运行论时,被教育视为异端。但这些科学家都坚持了真理,他们的胜解为人类科学研究,带来革命性的贡献。 当然,如果个人的胜解或信念,是有偏颇的,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与人格格不入的行径,这样的胜解可能成为适应不良的来源。消极性的信念,会把生活带向退却、压抑或失败的道路;积极性的信念,则能促进潜能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成长。 胜解或信念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所得的信念又成为解释新的事件或遭遇的依据。因此,个体若长期生活在不利的情境下,例如被虐待、失去教养和文化刺激不足的环境,则其信念往往有偏差之虞。因此,个人成长过程中,环境给他的基本教养殊值重视,乃至成年之后所交的朋友和生活的环境,都在在影响一个人的胜解。 于是,如何保持正确的信念,成为人生的导航地图,是本篇的重点。由信念所构成的导航图,必须随著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做适当的修正。我们不可能用过时的地图,顺利正确地到达目的地。在谘商经验中,我发现偏差行为的青少年、亲子间的冲突,乃至婚姻生活的失败,其心理失调的症状,大都与过时图未加修正有关。例如结婚之后,仍延用单身时的生活观念;孩子已经长大,仍以幼童的态度对待他;成年人延用儿时的信念,去待人接物;企业经营才仍坚持旧观念、老方法做事……这些都会导致适应的困难。本篇的重点包括: 首先是生活的基本信念。人生需一套根本的信念系统,这是每一个人应该培养的精神力。由于它是健康人生所必备的信念,不妨把它与伦理结合起来。这信念上至对人生的信仰,下至生活与工作的基本正确信念,它们很少更动。在工作方面,要注意的是真实、不优愁、心甘情愿和不自私;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保持清醒、避免狂傲、每天给自己一点快乐、珍惜朋友和正信的信仰。这些基本信念能令人在工作有杰出表现,在心理健康上得到保障。 其次是怎么解释就怎么活。人的判断、心情、态度和适应的行动,都来自对生活现实的解释。正确的解释,带来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它孕育成长的机会,累积成功的经验,启发创意的观念。错误的解释,往往形成偏差或消极的心理,铸成错误,或令人优郁绝望。以下这几个解释将导致消极思想、阻碍个人心智正常运作: ·夸大失败或缺憾。 ·忽视积极面。 ·任何事都联想到自己的面子。 ·抱持“非此则彼”的错误态度,扭曲现实。 ·不听我的意见就是不尊重我、不爱我。 ·轻易妄下结论。 如果你有这些错误,就容易对事情做消极性解释,要设法改正它才行。 其三是心态影响生活品质。人的心态与过去的经验、现在的现实和未来的前瞻有关。我们既不能执著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不能脱离过去的教训、现在的现实和未来的希望。这一章指引你从中建立清醒客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与工作。 其四是对现实生活的觉察。人的痛苦、不良适应和情绪困扰,往往是自己对现实生活,做了错误的判断所致。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误判会造成人际冲突,引起疏离,造成合作和沟通上的困难,甚至影响安全感。现实生活包括工作、感情、人际、学习、信仰等方面。如果我们不透过清楚的觉察,去认清它,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设法解决,而采取妄下断语的方式,这将会使困难和挫折扩大,令自己陷入困境。 其五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人要维持生计就得工作,工作能使生活充实。但不当的工作态度,会使个人脱离常轨,而丧失了生活的快乐和情趣。在这一章里,对于如何使工作和生活相融,提出建议。并对如何使工作顺利成功,提供实用的线索。 最后是信念在左右你的生活。每一个都有一套信念或胜解,用它来解释所发生的事,指引自己的判断和反应方式。所以人是否幸福成功,受信念的影响殊大。一个外控型的人,会往外去追寻价值;内控型的人,则由内省寻找价值,这是他们人生的分途。一个抱著惧怕的态度的人,防卫心强,焦虑度高,生活在不安和优愁的机会大。一个安全感好的人,则表现出积极、进取和冒险的生活态度。两种信念的人,生活亦就大不相同。 本篇就胜解的角度,讨论其对生活、工作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人若想生活得成功,就得把握正确的信念,经常修正这张指引人生的地图。 1生活的基本信念 无论你的职位、工作、社会地位如何,都必须有一套待人处世的基本信念。有了它,就像有了钥匙一样,可以打开一扇扇的窗,一道道的门。 信念不知不觉中,引导你的行事风格和品质。 每一个都有一套生活信念,形成独有的价值系统,用它来维持生活的一致性,并以之做为个人生命意义的基础。另一方面,一个人也应用它来解释自己的遭遇,说服自己,平服内心的不满。这套信念如果健全正确,生活就过得积极振作;反之,则生活涣散,不能维持一定的规范。 缺乏基本生活信念的人,通常也正是边缘人格的人。 良好的生活基本信念,是个人维持清醒,保持振作和喜乐,保障自己不会脱轨,避免生活靡烂和作奸犯科的心理机制。从犯罪青少年的个案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缺乏基本信念。他们只有“我要”,但缺乏实现它的正确观念;只有“目标”,而缺乏合理的取得过程。这些人欠缺道义感,没有生活纪律可言。至于生命的价值、生活的规范,以及应对进退的原则,都付之阙如。 基本信念是否健全,也是心理健康之所系。心情缺乏平衡,生活散漫的人,都有心理失调的症状。生活的基本信念,说穿了就是伦理道德,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 Fromm)所指出:伦理是个人幸福和心理健康的核心。 有些人抱著永生的信念,他学佛或信仰基督等等。外人以为那是迷信,视永生是无稽之谈,但他们坚信性灵的永恒存在,并认为此生为了修行,提升心灵,开启智慧和爱人的德行。他们的信念,产生很大的作用,化作谦和,形诸对人的友爱和帮助。他们的心量宽阔,恬淡而神情怡然,做起事来脚踏实地,效率也高。他们深信:努力工作固然是为了成功,但最大的收成是心灵的进步与成长。他们知道自己越来越靠近祂。 有一次,我母亲告诉我,“努力工作是为了生活,上苍也在看著人是怎么努力。其实,努力和善良就是通往极乐世界的资粮。”我觉得很有道理,就问她:“现在你怎么努力?”她开心地笑了,脸上的皱纹更慈祥了,她说: “总是要努力生活呀!你看我,拖著老化的身体去拜佛,去共修,这都要很努力的。小孙女上学回来,跟她们谈话,找一点饼干给她们当点心,有时跟她们玩玩,那都要努力的。” “你何不清闲些呢?” “不行。没有努力就等于没有好好生活,那会对不起自己,也会对不志阿弥陀佛。你知道吗?衰老的身体、僵化的躯干,拜佛、打坐、绕堂等等,都很艰苦,但越是艰苦,表示心越虔诚。” “你相信将来一定会到极乐世界吗?” “当然。不过也要你们届时不打扰我,最好能为我助念。喔对了!我要告诉你,要坚信永生。” “我会的,我信心跟你一样坚定。” “永生极乐这件大事,令我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她补上一句说。 看著母亲健朗的身体,神清气和,从她的眼神眉宇之间,可以看到一颗慈悲和智慧的心灵。现在,我完全明白,为什么她能努力克服诸多坎坷,保持著良好活力的原因。我们母子每有机会交谈,她总会问我许多佛学上的问题,我虽一一作答,但总觉得,她早已有了体验。 信念无关知识,全是行动后的心得。美国一位在森林工作的工作,他努力了三十年,终于想回到大学进修。由于资格不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学校看在他好学的份上,终于接受了他。不过,他只读了一个学期就放弃了。教务长问他: “我们破例接受你,是受你好学的心所感动,怎么现在又不读了呢?” “啊!教授们所教的东西,我早已经会了,甚至他们讲的东西,还是从我这里学去的。” 我相信修行就像这回事。要有信心,有信念,努力去实践生活和工作,光是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有一位作家曾说:“只有相信永生,才能明白宇宙的真谛。”光是这样的信念,就能孕育无限的美感、善良和真理。 在永生的信仰和宗教体验中,心灵得到滋养;满足了它的需要,当然也发挥了认识生命意义的功能。人免不了受到严重的打击,也许是一时的横祸,也许是突如其来的病痛和死亡。如果没有信念,就解释不了它。一位学童被同学所掷的铅球打成重伤,从此拖著伤残过一生。他曾有过恨与挣扎的痛苦,后来是宗教为他治好了心病。他说: “我还是残障虚弱,但上苍却令我相信,这样的身躯更能表现我的坚毅。祂已为我治好了病,因为我不再怨恨,而且试著过正常的生活。” 一位穷困的工人,在学佛之后,得到新的信念。他诚心地说: “我从年轻到现在,辛勤的工作,只拿到微薄的待遇养家活口,而包商们却过著富裕的生活。原先我有些难以平衡。有一天的夜里,我念佛冥思,突然得到殊胜的领会:‘啊!我过去工作的努力功不唐捐,我只领受了一点点,大部分的收成都存在极乐世界的银行,确保我有了往生资粮。”这个人就更精进、更平衡和健康了。 一位经商的年轻人,几年的努力和储蓄,被朋友倒掉了。他受害很大,自己的公司也跟著垮了。长期努力的成果,瞬间化为乌有,还背负著债务,一时心理难以平衡。他在信仰中得到新的解释而释怀,在经年的痛苦之后,才领悟到: “这是一次彻底消业障的历程。我已看出它的意义,心理得到平服;一切从头来,学到更多经验,现在事业也做得称心。” 从心理谘商的角度看,要维持生活和工作的顺利与发展,有几个简单的信念,非坚守不可: ·要真实:把事情弄清楚,脚踏实地去做,弄虚作假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无益;打肿脸充胖子是傻瓜干的,爱出虚名是大头病的行径。 ·不优愁:想清楚,做了决定,就该往好处想,努力以赴,追求成功。 ·心甘情愿:不要满腹牢骚,抱怨会损害你的元气;心甘情愿工作和生活,反而处处有新机。 ·不自私:只想到自己人,看不到更宽广的视野,同时也是精神抑郁的开始。 无论你的职位、工作、社会地位如何,都必须有一套待人处世的基本信念。人的适应力和精神生活的消长,并非事业做得大,就会称心如意;也不是权力在手,就有著无穷的满足感。当一个人拿追逐成功来做唯一的满足感时,心智开始封闭,创意和智慧受阻,错误和伤痛的事随之而来。因此,无论你的成就高下,都要注意以下修养的信念,以保持良好的生活状况: ·保持清醒:不要被享受和娱乐绑架。请注意,“福不可以受尽,受尽则缘必孤”。 ·避免狂傲:碰到挫折或良机时,越是自大的人,越会使尽全力,穷追猛打。当心“势不可以使尽,使尽则祸必至”。许多企业家过度投资,最后垮在野心的泡沫里。 ·每天给自己一点快乐:如果你平常就不快乐,你一生也等不到快乐。要注意!努力是一种快乐,爱心助人是一种快乐,欣赏和感恩也是快乐。 ·珍惜朋友:友谊给你许多支持和温暖,但你有受,也要有给才行。 ·坚定信仰:正信的信仰,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资粮,但你要每天接近祂,才能得到启发、温暖和爱。 人生需要基本信念。有了它,就像有了钥匙一样,可以打开一扇扇的窗,一道道的门。人生的路是四通八达的,怀著正确的信念,就能自由游走。在最近的谘商经验中发现,青少年应有的基本信念显得相当缺乏。这是当前青少年问题的病根。当然,整个社会所表现出的肤浅、纵容于声色之娱,更是病根的源头。这个社会将面临更严重的精神生活难题。但我相信,抱持著正确的信念,就能度过成长过程中的失调和振荡。 2怎么解释就怎么活 错误的解释,形成错误的信念,用它来处理生活与工作,就产生失误和挫败。因此,要懂得正确地解释生活的现实,从中获得教训,才有成功的人生。 人的判断、心情、态度和适应的行动,来自对生活现实的解释。正确的解释,带来成功的回应。错误的解释,形成偏差或消极的信念,做出错误的行为。 每个人都在不断解释自己的遭遇。解释形成信念或胜解,任自己听命于它;无论对错,总是信以为真。同样碰到挫折,有人觉得“我还很幸运”,没有弄到一无所有,相信能东山再起,或者还有好前程在等著他。有人则完全绝望,因希望破灭而心灰意冷。正确的解释,好像人生的一盏灯,给人光明和力量。佛门有一首诗: “提一灯, 行暗夜, 毋优暗夜, 唯赖一灯。” 人若能对自己的现实,做正确的解释,心智会不断成长,胸襟和气魄也会开展起来。反之,踏在无常的世局里,免不了仓惶失措。 解释影响生活甚钜。有些人事业经营不顺,或身体不健康,把它解释成自己的命不好,祖坟风水有问题,或者与某人相冲相克等等。这种不清醒、不科学的解释,不但失去检讨错误,寻求改进的机会,更让自己陷于无奈,或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一位妈妈相信自己与女儿相克,采取虐待行为,不但戕害了孩子的身心,自己也触犯法律;一个青年因为人际互动没有处理好,相信没有人瞧得起他,而把自己孤立起来。这些都是错误的解释所致。 解释自己过去的遭遇,是一个来回反刍的心理过程。因此不当的解释会在反覆思考和行为中增强,把错误看成真理,造成心理僵化、无能或溃败。最常见的第一种缪误是夸大失败。特别是对挫折和困境的夸大,令自己觉得困难重重,无法振作。有些人对自己或家人的缺点,做了夸大的解释,造成感情受创,亲密感解体。父母对子女缺点的夸大解释,导致对子女的绝望,而放弃帮助克服困难的努力。有时因绝望的心情,而对孩子做严厉的批评或抨击。夸大缺点,对婚姻的伤害尤其严重,歧见越来越多,从而坚信婚姻无救,而埋葬美好的姻缘。 信心崩溃的第二个因素是忽视积极面。当自己的眼光老停留在消极面时,就会引起沮丧、泄气和无助之感。夸大消极面和无视于积极面,简直像孪生双胞胎,如影随行。 一位太太因为先生经常晚归,而养成夸大消极面的习惯,自己反覆要想:“他经常晚归,将来天天晚归,会越来越晚归。他在外头有外遇,婚姻就有危机。那时我不再被爱……”于是不安袭上心头,对先生疑神疑鬼,说了伤和气的话。夸张先生晚归的消极面,造成婚姻的冲突。原本互相关怀、了解和支持的爱开始受损,她更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 这对夫妻找我晤谈时,太太沮丧不安的神情溢于言表。我了解到先生把每月的薪水都交给她,为了工作的需要,在下班之后还得拜访几个客户,是例行性的活动。不过她始终看的是消极面,而无视于先生行为的积极意义,这是她痛苦的来源。 其三,把任何事都联想到自己的面子上,也会造成错误的解释。“反正大家都在笑我!”“大家知道我离婚了,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每一个人都在看我这张难看的脸!”“我表达意见,或问问题,别人会认为我爱现或无知!”当一个人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心理压力随之增大,觉得处处不对劲,腹背受敌。这种错误解释所归纳出来的信念,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造成严重的冲击。 其四,有些人会用“非此则彼”来解释日常事物。他们的想法是“没有赞美我,就是对我印象不好!”“学业成绩不好就是笨蛋,我是没有人瞧得起的笨蛋!”这种非此则彼的想法,对于现实环境,造成严重错估和扭曲。当媳妇开始觉得公婆并不喜欢自己时,往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就有了千困万难的窘境。 上班的第一天,不苟言笑的直属上司,会给非此则彼的新进人员带来不受欢迎的困扰。一直到有一天,彼此有机会交心,才能释怀。非此则彼的解释方式,也会带来诸多意外的效应。一位优秀的经理,可能因为景气不好,业绩没有成长,而老板又没有及时表示安慰,令他以为失去赏识,而怀跳槽的心意。 其五,你不听我的话,就是不爱我或不尊重我。这样解释人际互动,往往造成亲子、夫妻或主管与部属之间失和。当一个人相信:绝对的服从表示尊重、孝顺和同心,意见不同表示彼此决裂时,生活将经常处于摊牌的僵局。例如父亲说出重话:“如果你不考医学系,就别想念大学”、“如果要跟他结婚,就断绝亲子关系”、“如果你不离婚就是不要我们老人家了”这类二选一的思考方式,为人带来严重的困扰。 另外有一种人,在解释生活事物上,容易轻易妄下结论。他直觉认为某些事情不吉利,某些事情好彩头,不加仔细思考,就做了决定。过去乡下人有一种习惯,在相亲的当天,只要家里出了点小差池,例如小鸡死了,碗盘打破了,那么这门婚事就别想再提。无论相亲的主角多么互相心仪,父母亲的态度总是“免谈!”这就是典型的妄下结论。 有些人没有任何事实证明他能力差,却一口咬定自己没有本事;他们灰心,自甘堕落,过颓废的日子。更荒缪的是这些人相信算命,不相信努力和创造;相信过去一两次不如意的经验,而再也不肯做新的尝试。他们嫉妒别人命好,怨叹自己命苦,更经常抱怨上苍的不公。 有时,思考上的过度类化,也会带来错误的信念。人如果连番遭到不幸,屋漏偏逢连夜雨,就会使一个人做了过度的类化,产生消极的思想和态度。这在人际关系上特别明显,例如年轻人邀约女生出游,连续吃了闭门羹,信心不足的人就会产生过度类化,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而沮丧退缩起来。 有些孩子,在家里所受赞美过多,初到学校,因为老师要照顾全班,未能给他足够的关爱,就觉得老师不喜欢他、同学对他不够友善。他做了过度类化,一直以为别人不喜欢他或排挤他,而造成初入学时的适应不良。父母或师长若不能及时予以协助,孩子将会因此而受到心理创伤。 人因为解释事情错误,形成错误的观念或信念,再用它来处理生活与工作,就会产生失误和挫败,于是在精神生活上受到打击,在情绪上发生更多困扰。因此,人要懂得正确地解释生活的现实,从中获得正确的教训,心智才会健康。我对于如何解释生活现实,做以下建议: ·一个事件有很多构成因素,失败并非所有因素都做错了。所以要找出错误的真正原因,设法改进它。至于正确无误的部分,要看清它,保存它,为这些优点表示庆幸。 ·不能专找自己的失败来评论自己的价值。其实人的成功生活经验,远比失败的经验多;要在成功中评价自己,在失败中改正错误。 ·把事与人分开来。做错一件事,别人并不就看轻你;做对一件事,别人也未必就赞美你。对的和该做的就去做,不要等著别人喝采,更不要因为别人批评就犹豫不前。 ·做清楚的思考。不要相信命运,要相信思考、创意和努力。要注意实践的过程,一一去克服困难;凡事不可妄下结论。 我觉得精神生活的违常,是由于长期做错误的归因和解释所致;错误的信念一旦形成,就等于在你的大脑里,灌进了一套错误的程式,每天提供不实的讯息,干扰思考、情绪和精神生活,甚至令人当机。对此,不可不慎。 3心态即是生活的品质 人不能执著于过去心、现在心或未来心,但也离不开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三者得到协调,才会大开智慧之门,才能回答生命的问题。 人的心态牵动思考的运作,影响其著眼点、看法和情绪。能清楚了解心态为何物,就能把握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心态是心理运作时的倾向,有的人倾向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有的人倾向于当下的分析与判断,有的人倾向于未来的好奇、试探和期望。由于偏向各异,过去的生活经验不同,表现于生活的行为也就各不相同。 佛学中明白指出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首先,过去心是指过去所受的教诲、训练、经验和种种遭遇,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正确也有不正确的,有愉快的也不有愉快的。如果你从心理档案中,直接调出这些资料,回应现实生活,这就是使用了过去心。就好的一面而言,你会是有教养,有文化气质,有是非羞耻之心;但它的缺点是食古不化,用固有的规范处理事务。 过去的经验如果是沉痛的创伤、受到苛刻的教育,那么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就会受折腾而不愉快。精神疾病是把过去不当的教养和创伤,直接迁移来看现在的生活,而造成痛苦和优伤。例如优郁症的人,他一直带著批评性、苛责的心态来对待自己。 活在过去的人,往往僵持于过去,食古不化,是百分之百的道学者,他们以古非今,以种种规范批评自己;发挥到极至,就会成为道德强迫症。一位年轻人,很担心自己的行为触犯了经典,每天批评自责,陷入痛苦和优愁。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令他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他时而批评这个社会邪恶和堕落,早上起来看报纸,社会风气令他担心和失望。反观自己的生活,觉得触犯戒律而懊悔,连正常的性生活都令他觉得猥亵。他说: “我实在活不下去了,这个社会令我绝望,对自己的罪恶感更绝望……”我听出他的问题,知道他只有过去心,缺乏现在心和未来心。 “你用戒律批评、指责自己?” “我不能照戒律生活,所以罪恶感很重,觉得自惭形秽。” “你对于戒律的解释符合现实原则吗?是用你的智慧来解释它吗?”于是为他解释戒律不是拿来捆绑自己,而且拿来当作指引,保护自己免于错误。它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了了分明的般若自性。他顿了顿对我说: “可是每天我都觉得在犯罪,而自责到什么事也不能做。我没有智慧,真该死!我知道自己有问题,但跳不出来。” “戒律是要我们避免错误,勇于改正,而不是要我们自责罪过。须知戒与智慧不可分离;罪性本空,因果亦空。” 于是我为他解释《中观论》中的空假中三观,要他了解以没有成见、偏见的空性之智慧(空),来觉察看生活中的现实(假),才能得到如理的实现(中),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调适之道(修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谘商,他从过去心的执著中,慢慢走了出来。 其次,现在心是指当下的现实和分析。人若只有现在心,而失去过去心的种种经验,会变得缺乏生活经验,失去是非羞恶的能力,变得现实、缺乏责任和生活规范。现代人太重视现实,所以被声光色情所引诱,被功利和现实所左右。只怀现在心的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适当的该与不该的坚持。目前青少年流行著“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口头禅,正是偏向现在心的写照。 这个时代的文化太讲现实,不讲公义和责任。对于羞耻、忏悔和道德感极度缺乏,于是偏差行为、犯罪和冷漠成为时代病。尤其在教养子女时,对于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摒除,是造成青少年迷失和犯罪的主要原因。 有些人因为缺乏道德的使命,反而觉得生命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道德的教诲和生命的价值是分不开的;生活规范和纪律,也是生活所必须的。目前,我们社会所遭遇的问题是:青少年普遍缺乏生活的纪律,浪漫使他们变得脆弱;缺乏生活规范和坚持,则造成坚毅力的消失和挫折容忍力的匮乏。 现在心强调的是现实、感性、功利与分析,它给我们开放的现实世界,但若偏执于现在心,则又流于功利和享乐,而疏于道德的责任与实践,这是现代人沮丧、脆弱、焦虑和空虚的根源。这个根本现象,表现在青少年身上,成为青少年的烦恼、彷徨和犯罪;表现于家庭,造成家庭功能的式微;表现于经济生活,则造成了潜在的不安和危机。 太现实造成了心灵的绝望和苍白,造成短视的人生,反而看不出宽广的人生视野和价值。 其三,未来心是指对生命未来的仰望,是一种好奇、欢喜和期待。它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给我们超越现实的遐思和憧憬;它让我们有理想,会作梦,仰望著一个全新的未来的视野。 有了未来心,我们才会接触到极乐世界和天国;有了它,我们才会对现在负责。健康的未来心,来自童年的情绪经验。人如果在童年时期,有较多愉快、好奇、探索、温暖和支持的经验,获得较健全的爱和主动尝试的成功经验,较容易发展出充满希望的未来心,它引导一个人积极振作。 弥勒菩萨代表著未来心,祂的全名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亦即将来要成佛,是通往未来的希望和微笑。因此,他笑容可掬,他大肚能容,他丰腴的两颊,显露著生活的自在、愉快和光明面。因为祂结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希望。 不过,一个人若缺乏过去和现在心,而徒有未来心,又会是怎么样呢?那会变成空想,或者陷于沮丧的情绪。他的未来心缺乏过去和现在的良好基础,认为未来是可怕、没有保障的,于是陷入对未来的绝望。就我所见,在成长过程中受保护过多,缺乏生活经验,以及疏于管教的孩子,对未来的期许和响往较不带劲。 对于未来空虚的人,既是苍茫的,也是沮丧无望的,从优郁症和自杀患者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愉快情绪经验极为缺乏。长期陷入无助、惧怕和不安之中的人,就会发展出对未来的绝望,对现实的沮丧和对过去的惧怕。 “我没有明天,因为我没有希望。”这是无奈的座右铭,即使并未遭遇什么困难也会这么说。反之,一个抱著未来希望的人,即使陷入困境,也会奋斗努力,他们的座右铭是:“看!成功在望。” 唐朝的德山禅师,精通《金刚经》,从四川挑著《青龙疏钞》,准备到中国南方找禅宗大师辩论。他在路上向一位老太太买点心吃,老太太问他: “你挑的是《青龙疏钞》,想必对《金刚经》研究甚深,我问你经义,答得出来,免费送你点心;答不出来,请到别处买点心。请问,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点的是什么心?” 德山茫然不知怎么回答,只好饿著肚子,离开那儿。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公案。人不能执著于过去心、现在心或未来心,但也离不开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三者得到协调,才会大开智慧之门,才能回答生命的问题,才有点心可以吃的福报。而三者的协调,必须是超越的,是智慧的空性才能整合它。 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是我们待人接物信念的来源,要契合它,超越它,但也离不开它,而正确的生活信念,也从这里看出端倪。 4对现实生活的觉察 在生活经验中,影响观念多的,莫过于人际关系、文化与宗教。信念如果是正确的,则能给我们毅力,去实现目标,完成健全的心智成长。 人从自己的遭遇中,不断搜集讯息,加以解读和归纳,形成信念,再用它来研判生活情境,认知周边的人际活动和发生的事件。如果信念不正确,那么往后的生活反应,也跟著出现问题。 人觉得痛苦、适应困难和情绪困扰,往往是因为自己对生活现实的错误判断,所造成的惨痛结局。比如说,悲观的思考习惯,就是过去曾遭遇不幸事件的人,一直延用该次遭遇,类推到生活的每一层面,把每一件事都看成危险,而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或者产生受害、失败的惧怕和焦虑。不安和惧怕所带来的压力,会把一个人困住,失去主动尝试的勇气,更会抑制清楚的思考和创造力,于是消极的态度,使一个成为笼中物。 在生活经验中,影响观念最多的,莫过于人际关系、文化与宗教。人际是自己和别人的互动,我们用过去得来的信念,解释现在的人际互动;如果信念是偏差的,则现在的人际互动也就发生问题。文化与宗教往往以集体潜意识的形态,深深地塑造人的意识观念。因此,迷信的宗教和特殊的文化意识,对一个人的心理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基本生活观念,对于当事人而言,是信以为真的,是不可改变的,他运用这个观念,去衡量种种事物,做为指引进退应对的准绳。无论正确或错误,都会抱著不放,以之为依归。所以《成唯识论》上说: “邪正等教理, 证力于所取境, 审决印持, 由此异缘不能引转。” 在大专学生之中,人际关系是主要心理困扰的来源。就社会青年而言,也不例外。依我的推估,社会上人际关系有困扰的人口殊多;它导致婚姻破裂、同事冲突、生活品质下降,最严重的是从人际关系中退却下来,成为失爱和孤独的焦虑状态。 我常碰到孤独不安的年轻人,他们劈头第一句话是:“我的人际关系有了问题。”一位孤独者,会无助地叙述:我不晓得怎么跟别人交往,别人才会喜欢我。他把人际关系解释成要“得到别人喜欢”;于是在“讨好的行动”中,显得跟别人不能契合,从而产生挫折和人际惧怕。一位疑心病者,认为别人会出卖自己,所以很沮丧地退却下来,绝望地不再交朋友。 一位年轻人来晤谈,他相信别人会不断地出卖他,所以不敢说真话,不愿意跟朋友亲密的来往。他成为一位孤独、没有友情的困扰者。在谈话中,陈述自己的经验:他原是一位热心的人,在同侪之中有说有笑。后来,同侪朋友对他有了怨言,甚至批评责骂他说了别人的坏话。他说: “我服务他们,说真话,并没有丝毫恶意,为什么他们会把我当成眼中钉,说我的不是?我对人真诚,说了真话,他们却出卖我。” “你说了什么真话?能否说得具体些?” “比如说,有一位同学打算跟某甲合作写研究报告,我告诉他有关某甲的缺点,没想到这话传开来,得罪了朋友,别人也跟著责备我。” “只为这件事情吗?或者还有类似的事件。” “就这么一件事情,已经弄得众叛亲离了。” “就因为这件事情,你就不敢再相信别人了?请注意,你用一次不愉快的经验,来推论所有的朋友都不可靠,你认为合理吗?固然不错,这一次经验给你的打击很大,但只这一次,就认为所有的人都不可靠,都不能接近,这样的推论科学吗?” “啊!是不科学,但我总认为如此。因为我很窘,很在意这个不愉快经验。虽然只这么一次!” “你认清了它只有一次,所以现在你要打破原有的推论,努力去粉碎它的不合理,要设法去证明它是错误的判断。”我停了停,看他正在沉思,接著问他: “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把错误的观念抛弃,试著跟大家来往,但要小心自己的说话。” 于是,我们花了许多时间讨论人际沟通。我教给他人际互动的原则。最后,我要他归纳讨论的要点,他说: ·要相信绝大部分的人是善良的;不过,对于少数的例外,要用宽恕的心来看待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经营来的,不是自然得到的;经营的要领是给人关怀,给人协助,尊重对方,多了解体谅对方。人需要时间相处,要有机会接触才能建立人际关系。 ·谈话的要领,要注意多著眼于事,少伤及人;多谈正务,少涉及闲话,这样就可以远离是非。 ·多欣赏和赞美你的朋友,但必须真实,而非灌迷汤;不做人身的批评攻讦,但可私下做善意的规劝。 最后,我建议他去参加一次人际互动的团体聚会,从中可以学习到较好的感受性,知道如何正确回应别人。在他离开时,我告诉他,“任何生活中发生的挫折,都是带给你智慧和成长的天使,要迎接它,理性思考它,不宜以偏盖全,做错误的推断和归因。” 宗教与文化对人的观念,影响尤其深远。透过极权宗教的型式,用恐吓威胁的手段,强制信徒服从,如有违背将受天谴雷诛,这样的信仰方式,使人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人要行善是值得肯定的,但人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种信仰方式,容易造成道德强迫症。这使人每天生活在惧怕之中,惧怕自己不道德,惧怕被神祗处罚。这种现象是迷信,而非正信的宗教。 有一次,一位大学生来找我晤谈。他怯生生地说,“老师!我有了宗教信仰,以为这可以解除我的空虚。但现在信仰却给我很大的恐惧。”我看他焦虑的眼神,缺乏精神力的仪态,大感惊讶。他说: “我得到祂的印心,将永远是祂的信徒,不能违背祂,离开祂。如果离开祂,就会受到天谴,不得好死。我越来越不喜欢这种信仰,知道祂违背常理,想脱离祂,但很怕祂会来找我报复。” “你想会吗?祂说的道理,连通过你理性思考的检验都有问题,你相信祂会报复你吗?” “我不是相信,但我会害怕。” “既然不相信它是真的,为何害怕!” “心里毛毛的。你能给我一点指导吗?” “我不可能给你什么,因为你已觉醒,只是还留有错误的信解,而影响你的心态,如此而已。建议你,当你在担心惧怕时,只要念著‘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免于受难!” 于是,我教他念佛。告诉他这句话的意思:“归依无量光明的正等正觉,同时也是永远慈悲,能启发你步向幸福人生,看出人生价值的一尊佛。”他有了正信之后,渐渐卸下他的惧怕,努力学习当一位有智慧的觉者。 信念如果是正确的,则能给我们毅力,去实现目标,完成健全的心智成长。信念若是错误的,它将带给人错误的执著,误导其人生走向歧途。所以,我们要注意检讨,要用般若智慧来觉照,人生才会有光明和幸福。 5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成功者不但会工作,也会休闲,更知道家庭之乐。喜欢自己的工作,以及多方面的生活,是最主要的关键。 人要维持生计就得工作。工作能使生活充实、有意义、有价值;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恰当的说,工作即是生活。 当工作过度投入,脱离生活常轨,而成为工作狂时,生活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反之,生活于享乐,或者浑浑噩噩过日子,不肯从工作中体验成就感的人,也会变得精神空虚,造成心理困扰。 于是,过度辛勤的工作狂,不知道休闲,不懂得放松,没有心情享受家庭之乐。他看起来孜孜不倦,急急忙忙,情绪总是急躁或冷漠。这些人容易失掉创意,事业不易有好的发展,其身心健康亦大受影响。抱持这种态度的人,大都是A型性格的人(tape.A personality)。他们极端苦干,把家庭生活完全抹煞。他们即使早年成功,但往后则缺乏创意,精神力不继,不免步上挫败之路。 工作狂的性情急,情绪浮躁,自我中心强,难得接受别人的建议。他不容易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想法,所以得不到爱与支持,往往是一个冷漠的人。由于长期不眠不休,强迫自己工作和追求,因此显得匆忙、敌意和不耐烦。他牺牲了生活情趣,缺乏生活的快乐。如果你有了这种工作态度,必须设法改正,要学习从容、幽默和友善,在生活中培养情趣,并注意培养欣赏别人和支持别人的雅兴。 与工作狂相对的是游手好闲的人,他们不爱工作,拈轻怕重,耽于享乐。他们为自己的不情愿工作,提出辩护说:生活应该是快乐的,辛苦的工作,何苦来哉。这些人即使谋得一职,也会敷衍塞责,不肯投入。平时表现唯唯诺诺,不肯用心工作。我看过许多这种人,他们按章办事,准时上班,准时下班,目的就是讨一碗饭吃。在一般机构里,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不但对该机构有害,对自己一样有损。 拈轻怕重者或许会说,“我的家庭和嗜好,比工作更能给我满足。”实际上这些人性情未必高雅,待人未必慈悲,生活也未必真有情趣。他们往往意志消沉,家庭生活也受到负面影响。因为,他对家人也抱著同样不负责的态度。 拈轻怕重的生活信念,对于精神生活有害。那些工作不力,平时有亏职守的人,特别容易消沉和失眠。有时为了躲避无聊,只好沉迷于声色之娱或赌博。他们生活在堕落之中,却安慰自己乐在生活;陷入消沉的泥淖,却强作欢颜说不必把人生看得太严肃。 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在富裕社会中长大,习惯于安逸,不习惯于辛苦。可是现实摆在眼前:生活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必须承担责任,更要辛勤付出,然后才能享有丰富的人生。现实的挑战和拈轻怕重的习性,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 这两种信念或态度,对于精神生活,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才正确?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查尔斯·加菲尔(Charles Garfield)曾研究过一千多位各行各业成就非凡的人,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特质,兹归纳如下: ·懂得过多方面发展的生活:虽然他们努力工作,但不会被工作绑住,知道如何轻松,重视家庭生活,与朋友交往。 ·喜欢自己的工作:选择喜欢的工作,较能发挥自己的天赋长才;但工作未必全是喜欢的,你必须去调适它。 ·投注于工作:凡事要做准备,预先想好怎么做,就能得心应手。工作的态度是专心做好它,但不以十全十美来苛求自己。 ·肯冒险:只求安全,惧于冒险一试的人,很难突破事业的僵局。冒险时,要想像可能的最坏情形,问自己怎么办?受得了吗?受得了就去做。 ·不低估自己:专注于自己的感觉、能力和企图,并培养信心。 ·要与自己竞赛,不与他人竞赛:能结合更多的人,群策群力,才能够超越过去的成就。 以上成功者的共同特质,表现出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这六项特质既包含了工作,也兼融了生活。成功者不但会工作,也会休闲,更知道家庭之乐。他们喜欢工作,努力工作,但却不会苛求自己。他们肯冒险,但一定先想想自己是否吃得消。他们与人合作,以超越局限,而不是为了竞争,弄得精疲力竭。在这些生活与工作的信念中,喜欢自己的工作,以及多方面的生活,是最主要的关键。 喜欢自己的工作,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事。生涯有困扰的人常问道:“怎么找工作?”我总是告诉他:“要依自己的兴趣、能力、环境与现实,去找工作,去发展未来。”有一次,一位年轻人问我: “我知道这些原则。不过,我喜欢的工作,不是不缺人就是自己资格不符。能找到的工作,又都不是所喜欢的。这怎么办?“ “你喜欢什么工作?” “我喜欢当公务员。” “为什么喜欢?” “因为公务员工作安定,比较有保障。我不喜欢复杂沉重的工作,也不想发财出人头地,当公务员比较单纯。”这位年轻人所喜欢的是安定、有保障和简单的工作。事实上,他没有认清,公务员每天要处理大众的事,并不如他所想像的安定和简单。我了解到,他没有认清工作是要付出;更没有领会到,只有付出,看到成果,才有成就感。显然,像他这样消极的个性,往后也不容易尝到工作的成就和喜乐感。即使真的当了公务员,也不会是尽责、有创意,能为社会服务的人。我接著说: “那么,喜欢当公务员,就好好去考高普考吧!” “我考不上。”他无奈地笑一笑。 “那么你会什么,就先去找你会做的事。”我举一些不需要特别专长的工作,如商店的售货员、送货员等等。他顿了顿,告诉我说: “这些工作我不喜欢。” 喜欢某种工作是一种奢望,而是真正能把它做好的冲动和企图心,这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这位年轻人所想的工作,只是一种消极心态的投射,他并非真正喜欢当公务员。 工作是一种现实,它不可能尽如人意。因此对工作要有一个信念:认清自己工作的价值,投以热忱,从中学习成长,就会有成就感。这才能够把工作和生活融合起来,形成积极的态度,过实现的生活。也只有这样,事业才会成功,生活才觉得丰足欢喜。 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就得设法去喜欢它,只有喜欢才令你心甘情愿,工作才会带劲,生活才觉得幸福。一位建筑工对我说:“喜欢也要工作,不喜欢也要工作,为什么要抱著不喜欢的心情上工呢?你看,我白天在工作中有说有笑,回家则与家人共享天伦乐,然后我享受一夜酥甜的睡眠。这已让我得到满足,并得到阿弥陀佛的嘉许。” 工作是无分轩轾的,有人做管理的工作,有人做技术性的工作;有人劳心,有人劳力;有人出资,有人出力。这社会有偌多的工作机会,无论你投入什么工作,要努力去做,要学会从工作中看到价值和欢喜。工作必然是艰辛的,但辛苦之后,可要用欢喜的态度去生活,去领略生活的无尽意义。 6信念左右命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信念,它就像电脑里的软体,在处理我们日常生活的讯息,它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抱持一套基本信念,它就是唯识论所说的胜解。 它衍生成价值判断的依据,以及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比如人一旦相信别人随时会伤害自己,那么冷漠、防卫、敌意和操纵等行为,就会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情绪上的不安和焦虑,自然浮现出来。反之,则表现出爱与温和的态度。 人总是用自己的信念,去处理生活。如果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是从外头追求来的,是从别人的肯定中表现出来的,这个人就有了外控的行为。反之,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是来自内在的肯定,那是内控型的人。前者喜欢往外追逐,后者乐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前者期望博得别人的喝采,容易跟著别人走;后者则倾向自己的肯定,容易自以为是,孤芳自赏。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些人的基本生活态度是操纵,他喜欢演控制戏,用各种心机和手段,来博取别人的信任、肯定、同情和支持,他不能自得其乐。有些人则表现出实现的态度,他们把人和生活当成目的,也能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受,他能体验当下生活的现实性,无需做虚伪的操控和掩饰。 有些人的基本生活态度是对立,发展成敌意,以利害关系来评断彼此的互动。有些人则从爱出发,乐于支持别人,与人分享欢喜,能在生活之中体验真实的生活。疏离和爱两种胜解,在生活上有很大的分野。有什么样的胜解,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感受,它影响人生殊大。《成唯识论》上说: “云何胜解? 于决定境, 印持为性, 不可引转为业。” 胜解是什么,行动和心境就会是什么;碰到任何情境,如果胜解没有变,他的行为和情绪状况(二者都是业)也大抵不变。 一位优心忡忡,来自乡下的中年男子,对我谈起他的困扰。他说,他们的宗族祖坟,每年依房序轮流扫墓祭拜,今年轮到他们扫墓祭祖。未料,另一房子孙已经偷偷抢先扫了墓,祭拜完竣。“为此,我非常优心,据说,祖墓被偷拜了,就会有霉运,就会衰落。”看他优心的样子,令我感到意外,想著这样一件事,竟能引起心理恐慌。在听完他的倾诉之后,我说: “你认为你们的祖先会很小气吗?只保佑扫墓的人,不保佑没有扫墓的子孙吗?” “大概不是吧,据我所知他们生前都是公平的。” “好,那就不用担心了。请你再想想,如果你的祖先有知,在你还没去扫墓之前有人先去扫墓,帮它打扫得干干净净,抢著尽孝道,你认为那是坏事吗?” “应该不是。可是我有霉运呀!” “什么霉运?你的祖先会处罚你准时扫墓?或者因为另一房的人抢先去扫墓而处罚你?你的祖先是专找子孙麻烦的吗?” “应该不是这样吧!”他茫然地松动原先的想法。 “那么应该是怎么样才合理?为什么要扫墓。” “我想是为了慎终追远,为了不数典忘祖,尽一点后代子孙的孝道吧!” “那么你的族人先去扫了墓,有什么不好?” “他抢了头功,我心里不安。” “那是你的想法,而这个想法跟扫墓的目的并不相干,不能把它们混在一起。你何不换个想法:‘啊!我祖先真有福气,后代子孙争著要孝顺他们,为他们扫墓祭拜。’” “老师!你是说这事情不会造成霉运?” “既然它是好事,何来霉运!” “他们抢著先去扫墓祭拜,居心不良,不是吗?” “那是他们的事,由他们来承担。你要从你的善良去看这件事,一切都会变得光明,变得欢喜。”他坦然松了一口气。 乡下有许多生活上的禁忌,原先只是因时制宜的规范。日子久了,变成了一种危言耸听的大忌讳,于是造成恐惧和焦虑。有时,这些禁忌会衍生更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障碍,使理性的思考遭到严重压抑。佛陀在《阿含经》中所谓戒禁取见,所指的就是这类障碍理性思考的观念。 胜解必须建立在般若自性上,要用理性来觉察和观照,要用正见去看人与事,才不会迷失,做了错误的判断,造成烦恼和痛苦。正确的信念,就是觉观的态度,它让我们保持了分明,不沦陷于无明。唐朝的神会大师说: “知之一学, 众妙一门。” 胜解要建立在智慧的觉察与观照上,而不是建立在囫囵吞枣,穿凿附会上。事业碰到难题,要检讨原因,设法改善,而不是归因于风水和运气。身体有疾病,要了解原因,治疗病症,改正生活作息,调整饮食习惯,这才是正确的胜解。 胜解的基本信念,如果建立在“知之一字”,就能解决问题,累积正确的经验,从而发展智慧。生活就朝著光明面发展,思考自然清楚,对种种挑战的回应能力亦随之提高,这就叫佛日增辉,就能福慧增长,因为福报与智慧分不开。 惧怕的情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但是如果惧怕和自我防卫,成为生活的主要信念,那么紧张、敌意和焦虑,将充斥你的心灵世界,你的想法和行动,会变得痛苦、退却和悲观,甚至产生不健康的人生。如果你认清人生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这一段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那么你会放下惧怕,改用迎接的态度生活,喜乐和充实感也就增加。所以说: “惧怕一字, 众恶之源。” 当惧怕控制了人的心理世界,一切生活事件都变得紧张焦虑,这不但压抑了创意,同时也是心理疾病的肇因。佛洛伊德说:惧怕是世界的门——人若惧怕就会把门关上,而退缩在自己的碉堡里;若勇于了解、尝试和实现,美丽的世界就在眼前。 人越是惧怕,越怀抱敌意、自私和自我中心,则碰到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焦虑,心理失常,判断错误。越是看清现实,越能把想像力用在了解事物和创意的实现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胜解,它就像电脑里的软体,在处理我们日常生活的讯息,它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
----------------------------------------------------------------------------------------------------------------- 更多郑石岩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