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8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8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不可说义无增无减。菩萨摩诃萨习行般若波罗蜜,有方便力故,不作是念:我增般若波罗蜜乃至增檀那波罗蜜。当作是念:但名字故,名檀那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行檀那波罗蜜时,是心及善根,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回向;乃至行般若波罗蜜时,是心及诸善根,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回向。 这一科的大意,我昨天说过,是就:不增减义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大科的大义就是这样意思。按这个不增不减的道理,你成功了,你修成功了,就得无上菩提了,是这样意思。这是得果,前边讲过去一段是修因,现在说得果。 这一段文,昨天讲过那一段是须菩提尊者难问佛:是不增不减,怎么能够得无上菩提呢?因为得无上菩提,需要福德、智慧增长圆满了,这些烦恼、业障完全消除了,就是减。这样子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这一切的功德,增长又增长,一直到究竟圆满,这就是有增有减而后得无上菩提的。现在说不增减,不增减怎么能够成佛呢?这是昨天讲过去的:须菩提尊者难问佛的意思。但是后来佛回答就是:要不增不减才能够得无上菩提。 所以「佛言:如是!如是!」佛就承认须菩提说的话:不增不减,那是不能得无上菩提,说的对!但是还有另外的道理:「须菩提!不可说义,无增无减」。在缘起法上来说,因缘生法上说,是有增有减的。有的时候,这个人精进勇猛了,他就向前进步;如果他懈怠放逸了,他就向后退,就是有进步、也有退转,有凡夫、也有圣人,这些因缘生法,这些事实是有的。但是现在是说这个不可说义是无增无减,这个地方要说清楚,是约不可说义说无增无减的。不可说义,前面说不可说什么?即是空的意思,这不可说义是无增无减的。 「菩萨摩诃萨习行般若波罗蜜,有方便力故」,这个菩萨他修行般若法门的时候,他有这微妙的智慧力量。「不作是念:我增般若波罗蜜」,他──菩萨修学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功德就是般若,所以他先提出来。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因为有智慧,他「不作是念」,他心里不这样想:我增般若波罗蜜──我的智慧很大很大了,他不这么想的。「乃至增檀那波罗蜜」,我做了很多布施的功德──他不这么想。我持戒很清净、我很精进、我很有高深的禅定、我能够忍辱──菩萨不这么想。他有这个功德,但是不这么想,菩萨的这个智慧力量是这样子,这和我们凡夫的习惯不同。我们凡夫的习惯要宣传自己的功德大,要这样宣传,而菩萨不是,菩萨不这么想。 那么他怎么想呢?他是「当作是念:但名字故,名檀那波罗蜜」,这个檀那波罗蜜只是有这个名字,就是那个假名字,名字叫做檀那波罗蜜,而实在内容都是毕竟空的,所以只有个名字叫做檀那波罗蜜,是这么意思。「但名字故,名檀那波罗蜜」。 「是菩萨摩诃萨行檀那波罗蜜时」,这底下解释:为什么只有名字,而没有真实的功德呢?我做了很多的功德,应该有功德嘛!怎么能说只有假名字,没有功德呢?「是菩萨摩诃萨」他在修行檀那波罗蜜的时候,他能够积聚很多很多的财富来救护一切众生;他能积聚、学习很多的佛法来教导众生,这都是檀那波罗蜜。这个时候「是心及善根」,这个心就是他的动机,他的动机要救护一切众生的苦难。众生在生死里流转,都是没有智慧,非常的愚蠢,明明是个陷阱、是个火坑,也向里面跳,众生就是这样子。这个菩萨发慈悲心来救他,用般若波罗蜜来救护他,教他有智慧,教他有眼睛,有眼睛就不往火坑里跳了,是这个意思。这个动机就是这样救护众生的。 「善根」,他修行檀波罗蜜波、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些善法,做这种事情,不是只是有个动机,不是但是有个利益众生的心,他也有利益众生的行动,用六波罗蜜来救护众生、来利益众生的,而这些行动即是善根。这些动机、和他由动机发动出来的利益众生的事情,「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回向」,就同于无上菩提的相貌去回向去,这样子。乃至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是心及诸善根,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去回向去,这样回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是什么呢?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一切法如相,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时候,佛就回答须菩提的问。这「一切法如相」,我们解释过,就是一切法的空相,「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法自性空,一切因缘生法它的本性是无所有的,无有少法可得的。无有少法可得嘛,那个不可得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相貌。这样意思呢,我们通常翻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个大智慧。现在说一切法如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也等于是这样说,说这个我们的身体的色受想行识也是如相,一切法都是如相,就是这样意思。因为一切有为法本性都是空的,这空就是一切法相,但是这样子就是佛境界了。唯独佛的智慧才能圆满的、究竟的通达了如义,才通达这个如义的。其他的一切众生,像阿罗汉也能够觉悟诸法如,乃至菩萨也觉悟诸法如,但是没有佛那么圆满、那么样的究竟。所以现在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是如相、如义,是这样的,这里是这样的意思。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一切法如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须菩提对佛说,「何等是一切法如相」呢?「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色如相,受、想、行、识如相,乃至涅槃如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如相亦不增不减。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常观是如法,不见有增有减。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不可说义无增无减,檀那波罗蜜亦不增不减,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增不减。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是不增不减法故,应般若波罗蜜行。 「佛告须菩提:色如相,受、想、行、识如相,乃至涅槃如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如相亦不增不减」,现在把这个义说明白了。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如相,就是一切法如相。什么一切法如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佛告须菩提:色的如相、受想行识的如相,乃至涅槃如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讲。 我那一天,我说了一件事,我现在想要再说一遍。我就是说那个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触缘受」,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相触、相接触的时候。接触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就有感觉了,或者感觉到苦恼、或者感觉到快乐、或者感觉也不苦不乐,那么就触缘受。 「受缘爱」:受了以后,心里面就有了爱心,这个美妙如意的这种受,就生爱着心。「喔!我能够取得,我要占有它。」是这样子;那个不美妙如意的事情、憎恶的事情,远离、远离、远离,就是希望它远离;那么不苦不乐的,那么也不感觉……那味道也感觉不好,也不愿意要;就是要追求这个美妙如意的这种受,那么也就是爱。 「爱缘取」:这个爱若发展、继续地发展哪!不能到此为止的,没这一天。继续的发展,就是无边无际的呀!那叫做取,就是爱增长,叫做取。 「取缘有」:这个爱和取是指烦恼说的,其实这个爱同时也就是有瞋的,爱和瞋是离不开的,是不相离的。不相离,就会有行动的;有了爱取的时候就会有行动,所以爱缘取、取缘有,就有了业力。 有了业力,这个话还有一点事情。就是什么呢?你创造一种事情的时候,成就了一种力量,但是力量还不一定能够招感果报。这个招感果报一定要达到一个程度,那个力量要达到一个程度才可以;如果没有达到的时候,就不能够得果报。所以这个爱缘取,就是烦恼增长广大,你创造的业力也就是广大起来了,那就「有」──将来也有果报了,就会有果报了,这就表示这个业力达到程度了。譬如说有的人做功德,很欢喜做功德,做完了功德后悔了,那么这个功德的业力能不能得果报?不一定了,就是打折扣了。这个人若是造了罪,造完罪的时候,心里后悔了,那么这个罪业得不得果报也不一定了,这个有这种变化。现在说「有」,就是达到这个程度了,他会有果报了。 「有缘生」:「有」是因为这个业力够力量了,会得果报。什么时候得果报呢?就是现在的这个果报结束了。譬如说现在我们是人,这个身体是我们的主要的果报,这果报结束、死掉了。死掉了,前一剎那死了,后一剎那就得果报了,就得果报了。 得果报这个事情也有一点问题,就是什么事情都是因缘生法,不一定一下子因缘就具足了,不一定,所以中间有一个缓冲的地方,就是中阴身。中阴身是──胎、卵、湿、化,四生,他是化生,就是无而忽有。那么这个中阴身,他前一剎那这个色受想行识老病死、结束了,次一剎那这个中阴身就出现了。这中阴身就是果报,就是果报;但还不是正式的果报。 譬如说是要做牛,人死了以后,他要做牛,不是立刻就做牛了,就是先有这个中阴身,这个中阴身就和牛一样;譬如这个人将来是做人,这个中阴身就和人一样。所以这个中阴身就是果报的前相──那个果报的具体而微的那一个境界,他不是正式的果报,但是与果报相似;譬如说这个人若是死掉,做老鼠的话,那个中阴身就像老鼠那样子,就是相似──与你所得的果报是相似的。那么,这个中阴身他就去……中阴身好像有天眼通似的、也好像有神足通似的,他就老是想要去投胎、去得果报。他如果是……好像有天眼通一样,不论有多远,他一看见那个地方了,很快的就到了,所以像有神足通似的,高山大海都不能障碍的,佛菩萨也不能障碍,说:「你不能去!」不能的,不可以!他还是能去的。到那去,那么就在那里就拘住了、拘缚住了,就困住了,就得果报了;不过这个不说。 我们现在说,假设的话,假设这个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但是我们经过修行,我们爱灭则取灭,我们不爱了──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这时候「有」灭了以后,那么等他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身,我们这个身体就死掉了,前一剎那灭,后一剎那不生──爱、取、有都灭了,所以不生了。不生的时候,我们在想这件事──你坐在这里,说是有人问:「我们坐在这里,我们应该怎么修行?」你就可以这样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乃至生缘生死;然后再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有灭则生、老、死灭,就可以这样想。你不要想别人,你想自己。想自己: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就前一剎那灭,后一剎那就不生了,这时候你自己是什么样子?这时候是无我、无我所,犹如虚空,不就是这样子吗? 你这么想,其实就是我们起贪瞋痴这个心──就是这个第六……主要是第六意识这个心,你这么想,你这个心这时候就在这些苦恼的、变化的色声香味触活动的境界改变了,到那个无所有的境界去了。你这个第六识,就跑到无所有的境界去了;但是这还是属于……原则说,这还是妄想,但是它有向涅槃那去的力量,和一般的妄想不同。 但是,现在这上说一切法如相。我说这段话的意思,就表示这个如的意思。如的意思,现在我们直接说:现在就是如──说:爱、取、有没有灭,这时候一切法就是如──我们有点儿困难,我们不是太容易懂。 现在说是: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就在死的时候,前一剎那灭,后一剎那不生,这时候自己、自己就这样。这时候自己是什么样子?这时候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你想一想,你静下来,你就是这样想。 这样说;但是现在《般若经》上这个如义,不是这样讲的。《般若经》的如义,就是现在──现在爱、取、有在活动的时候,一切法就是现前、明明了了地存在的时候就是如,就是如,就是差在这个地方。 这个「如」,我现在用一个很笨的语言,我们去试一试、去想一想。你就想你的身体在美国;但是,你就想你现在在这里,这样想。我说这话是很笨的话,但是你可以这样想:你的身体在美国,很远,但是你现在在台湾想:你的身体在美国;而你在想:在台湾这里没有我,在哪里也找不到我妙境,在哪里都没有──这就是如,这就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你试一试这样想。 或者这样想,你想:你这个身体在院子那里,你在屋子里面想:你的身体在这个房子外面,但是你在屋子这里面没有我──没有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说是:「我是在外边,那个身体的色受想行识在外边。」那不是你,你这时候要知道:那个不是你,那是因缘生法,属于因缘的。 我那一天说一个借钱的譬喻,那钱都是借来,都属于人的,不是你、不是你的钱。你用这个笨的方法想,你就有一点接近的意思,就能接近──现在就是诸法如。不是说这个身体死了,那时候是诸法如,不是!就是现在身体在,但是那是他们的──属于因缘的,不是你。那么哪里是你?另外就是虚空了,虚空也不是你,而这时候就是如义,是如的意思,而每一法都是这样子。你试一试,常常这样想,你就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正好就是这样子。你从这里慢慢想、慢慢想,久了就通了,它就通了,就可以得无生法忍了,这是真实! 你读一读《大智度论》,你用我这个笨的方法去读《大智度论》,慢慢地你就连接上了,就可以连接上。连接上,久了──就像开关一开,灯就亮了,就会你这一下子不知哪一天早晨起来的时候,一静坐、一想,就得无生法忍了。你试一试! 所以现在这儿说:「色如相,受想行识如相,乃至涅槃如相」,一切法都是这样子,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 说这个毕竟空,我们容易误会:没有因果了。毕竟空本身当然无有少法可得,是无因亦无果,但是同时这因果还是存在的。就是我刚才说了,说你这身体在院子那里──在这里没有,那么就是:这里就是空!或者你想:这身体在这里,你在院子那里,院子那里没有──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受想行识,是空的。就是主要使令我们不容易想到的,老是执着这个是我,这个地方要把它扳过来、把它扭转过来。这个不是我,这个身体是因缘所生,是空气……要有空气、要有营养、要有阳光,要种种因缘支持这个生命的,这都是属于种种因缘的,不是我;另外呢?另外也没有我。所以这个不是我了;不是我,也没有我所,那么就成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了。是这样意思。 这是经上的文字,当然,佛最初说法的时候,我们若是见到佛,听佛说法,我看,可能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把佛的语言记录成文字,又是古代的,这不是现代的文字,这时候是南北朝时代,记成古文:「色如相,受想行识如相,乃至涅槃如相」,我们这样子读起来,就是很难明白。 「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一切法如相,这就是无上菩提,那么也就是觉悟──圆满、究竟的觉悟了如相,那就是成佛了,是这么回事。 「是如相亦不增不减」,说是一切法都是如相,而这个如相呢?如相里面无有少法可得,当然是没有什么好增、也没有什么好减的呀!若是有因缘生法在里面,那是可以增、可以减的,可以变化的。这个如是无为的境界,里面无有少法可得,当然没有增、也没有减,没有这些事情。这样子,这个修行般若、修学般若法门的人,你就是这样子观察:这个如义是不增不减的。 这个菩萨修行的时候,是有增有减;但是他就观察它不增不减。这样观察有很多好处。什么好处?没有高慢心,平等,这个菩萨他感觉观他和一切众生平等。怎么平等?都是如义嘛!无高、无下。其实菩萨这样修行,他的智慧非常的高、他的智慧非常的利!他观察一切有为法,比我们观察得更微细,看得更清楚的呀!但是他若是完全注意那一部分的话,那就是:你们都是凡夫,他是菩萨、他是圣人,就会有这种想法了。现在他观察凡夫也好、圣人也好,都是如义,就平衡了一下,所以菩萨他这高慢心逐渐地逐渐地就没有了,没有高慢心,是这么回事。 我们凡夫就是只是去思惟这个──在有为、有漏的这上分别思惟,不知道观一切法如,所以我们起了很多烦恼,常常有高慢心、有疑惑心、有爱心、有瞋心,各式各样的这些烦恼。如果观一切法如呢?这些烦恼逐渐地逐渐地就降低了、就减少了,这么意思。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常观是如法,不见有增有减」,佛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佛招呼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他走路的时候也不离般若波罗蜜,他是坐下来的时候也不离般若波罗蜜,他眼睛看见什么形相也不离般若波罗蜜,耳朵听见什么声音也不离般若波罗蜜,一切时与道相应。一切时与道相应,那个圣人的确是这样子。我们凡夫就很难,我们凡夫这个事就是慢慢来了,不能着急的。他是「不离般若波罗蜜,常观是如法」,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也不都是关起来,他也是与色声香味触法去有连系的,但是他这个眼睛一动的时候,有这个如的智慧同时活动,同时在活动。就是他有的时候用智慧,有的时候是明、光明的明,就是他的心和光明的智慧在一起活动,所以见到色也好,见到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法也好,他就用这个如去观察,观察这个如,「不见有增有减」。 我们凡夫呢?不是!我们凡夫这个心与无明在一起。这无明烦恼看见什么就是分别:有取、有舍,有高、有底,有好、有坏,有如意、有不如意,就是在这上去贪爱、去瞋恚,起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就是这样意思。菩萨呢?不是!「常观是如法,不见有增有减。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不可说义无增无减,檀那波罗蜜亦不增不减,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增不减」。 所以我们说:「我们打禅七,我们经行的时候、静坐的时候,心里面干什么?要怎么样的止?怎么样观?」就是可以这样观,你就是可以这样观的。不过若是按照《金刚经》,我那一天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样观比较容易一点。因为我们有时候会做梦,所以,以我们经验上的事情做个开头,有梦、做梦,梦里面怎么怎么的;醒了梦了,没这么回事,这是我们的经验。我们用这个在佛法上、运用在佛法上面,运用在止观上,我们容易相应一点。我们也可以先观……这个观诸法如,是观诸法空;观诸法如梦,那就是观一切法是假,就是所谓空观、假观,是这样意思。而天台智者大师又说个中观。中观就是:空观也好、假观也好,这都是分别;远离这一切的分别,那就是中观了。 不过我们──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我们初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候,不要求特别圆满,我们就是这个重点,重点,这个重点这个地方你多用力!我是没有在正式学校读过书,但是我听那个在军官学校毕业的人说:打仗的时候,看敌人军队布置在什么地方怎么怎么布置好,你本身就在他软弱的地方设上重兵,突破他,你就会胜利了。这就是我们修行也是,初开始用功修行烦恼很多,很多的地方……你想一下子就成佛了,那有那么回事情?这就是你在重要的地方、你能办到的这个地方多用力,多用力!用力!用力!用力!今天也用、明天也用,你的智慧渐渐提高了,力量大了,普遍的都可以用,就都可以用了。 有人提出一个问题问我,说:「修不净观,我修不来,我欢喜那个人,我观察他是不净的,就观不来。」我说:「那怎么办呢?」我说:「这修不净观,不是叫你观察别人;观察自己,你观察自己能观上来的。」 我还有提出一个问题问人,我说:「你自己和别人共处,要求那个人要怎么怎么的,都要如我意。你要求那对方都如我意,你想一想:你自己能不能如人家的意?你有没有想?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你对于你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学问、道德、能力,你感觉满意不满意?」他说:「不满意!」自己对自己不是那么满意,那么你为什么要对别人要求那么高呢?这不公平嘛!不公平啊! 所以修行的事也是,你不要观察别人,观察自己,观察自己是不净,这样能观上来。你观察久了,你这个不净的这种思想的力量也就增长了,你也能观察别人了,你所爱的境界你也能观察他是不净,那么就成功了。 所以这里的修行,其中的意思就是这样子。我们常做梦,知道梦境是假的,那么用这个容易明白的这个假,观一切法是因缘所生,也是假,就容易一点。所以先修假观,也可以。那么修假观,然后再修空观:是因缘所有,是自性空的,也是这么样分别。坐在这里,你静坐的时候,坐下来,你思惟这件事,你起来──开静以后跑,在这里跑,你也是心里面思惟这件事,就这样想。那么想,不要老在想,也是修止,修一会,使令你这个精神……我们这个心力不是那么无穷无尽的,你用得太过头,它就不同意了啊!所以你要休息一会儿,叫这心静下来──止,把它安住在肚脐这里也可以,叫它静下,什么也不分别;不分别,这充电哪!这就是等于是充电。你静下来,你修奢摩他,修它三十分钟以后,这心力又强了;心力强起来再修观,修观的时间不要修太久,最多三分钟就停下来,再修止。就是这样:止而后观,观而后止,久了,它就成功了,它就不同。你若常常地这样用功,你自然会体会到、你就知道:「喔!这道理是这么回事!」就是最初一开始用功的时候,感觉也没什么意思,我修了老半天不净观,到时候我还是爱,还是贪爱呀!其实你时间太短嘛!你常常这样观,常常今天这样观、明天也这样观,你修它三年,你试试,就不同,就是不一样!所以佛是大智慧人、大慈悲,他是过来人,他说的方法是对的,只要我们肯努力,它就有效,它会有力量的! 「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不可说义无增无减,檀那波罗蜜亦不增不减,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增不减。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是不增不减法故,应般若波罗蜜行」,你用这种不增不减的如义,常常这样观察,你就与般若波罗蜜的修行相应了,就能相应了,你就成功了,是这样意思。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