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3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3

   世尊!我不得一切诸法集散,若我为菩萨作字言菩萨,或当有悔。

  我们上一次讲的是:「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觉不得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上次是讲到这里。现在开始是:「世尊!我不得一切诸法集散,若我为菩萨作字言菩萨,或当有悔。」今天从这里开始讲。

  我们先解释这个「集散」两个字。这个「集」字,是和合的意思。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出现要有它的因缘,因缘集合了,这件事情才能出现,那么这叫做「集」。我说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识」就是我们明了性的心,它也是要因缘和合才能现起的。

  我们的眼识,眼识的生起,简略的说要有两个因缘:一个眼根;还有一个色,眼识所缘的这些色相。这个根,眼根和色相和合了,这个时候眼识才能生起。若是我们的眼根坏了,眼识是不能生起的。要有眼识所缘的境界,或者青黄赤白这些形相,与眼根和合了,眼识才能生起。这个眼识生起以后,我们的第六意识也随着活动了;活动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受、想、行,各式各样的心理活动都生起了。

  这个受就是觉受,我感觉到冷,或者感觉到热,或者感觉到苦,或者感觉到乐,快乐。这个受,受就是感觉;感觉生起了以后,它就会取着所感觉的境界,这个心就在思惟所感觉的境界。思惟这感觉的境界呢,这个时候有可能会有智慧现起来,去观察所感觉的境界;也可能会有烦恼的境界,有烦恼的心理活动现起。烦恼的活动现起,可能做一些对人不利益的事情;若是有智慧的心情现起呢,可能做一些有利益的事情。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理智发生作用的时候,我们可能做一些对人有利益的事情;这个不理智的烦恼现起,可能做一些有罪过的事情。一个有功德的事情,或者有罪过的事情,使令我们得果报;或者是人的果报,或者是天的果报,或者是地狱的果报。我们的眼识是这样子,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是这样子,这叫做「集」,这个集是这样意思。

  集散,这个「散」这个字呢,众多的因缘具足了,会生起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因缘破坏了,就不能生起了,这叫做「散」。这个「散」是破坏的意思,譬如说我们眼识生起以后,又有种种的心理活动生起,或者是智慧出现、或者是烦恼出现,或者是做功德、或者是造罪,而后得果报,这些事情都是无常的,它不能永久存在,终究有一天被破坏了,就没有了,这就叫做「散」。

  现在这个文上说:「我不得一切诸法集散」,刚才我讲这一段,就是「诸法集散」,现在文上说「不得诸法集散」。

  「诸法集散」这句话,世界上一切的事物,因集、因散,而一切的事物有生有灭。现在说「不得诸法集散」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表示诸法是没有集散的道理。我们举一个例子,举什么例子呢?我们举一个,举我们内心里面这个瞋心,这个愤怒;以这个愤怒做例,来表示是「不得诸法集散」。

  这个愤怒,就是有不如意的境界出现的时候,我们执着这件事是不如意的事情,然后我们的内心就愤怒,一般的情形应该是这样。「诸法集散」,这个集就是诸法的现起,叫做集;这个散就是诸法破坏了、消灭了,叫做散。集就是生,散就是灭;「不得诸法集散」就是不得诸法的生灭,是这样意思。「诸法集散」就是一切法有生有灭的;现在说诸法没有生灭,怎么知道有生灭而说没有生灭呢?还是我刚才说,用这个愤怒做例,来表示这个不生不灭的意思。

  从时间上来观察这件事,说现在这个不如意的境界来冲击我,我愤怒。这个不如意的事情没有出现的时候,你这个愤怒有没有?有没有愤怒?我们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有一种不如意的事情冲击我的时候,我有愤怒;没有不如意的事情冲击我,我这个愤怒,这时候有没有愤怒?我们可以做两个回答:一个是没有愤怒,一个会说有愤怒,可以做这两种回答。

  我们就按照一般的情形来看这件事,就是没有不如意的事情来触恼我,我这个时候我没有愤怒,我们通常都是这么看这件事。很少有人说,我这个时候已经有愤怒,很少有人会这样子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说没有不如意的事情冲击我,我就有愤怒,那么这个愤怒不是因为不如意的事情的冲击,这个愤怒它自己就是有的,这叫做自性有;就是这个愤怒本身就是有,不是因为因缘冲击它才有。如果我们的愤怒,是没有不如意的事情冲击我们,没有,那这叫做自性空;若是不因为不如意的事情冲击我们,我们就有愤怒,这叫做自性有。分这么两种不同,有这两种不同的观察法:一个是说愤怒是自性有,一个是说愤怒是自性空,分这么两种不同。

  我们用这两种方法来观察这件事,我们的结论应该说:愤怒是自性空,而不是自性有。如果说是现在不如意的事情已经出现了,来冲击我,我的愤怒也出现了,这个时候是自性有?是自性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愤怒已经现起了,这叫做因缘有,不是自性有,所以说它是空的。它是因缘有的,不是自性有;它是自性空,所以说它是空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是我们出家人有的时候用的引磬,或者用的大磬敲这个声音。敲这个声音的时候,原来是没有声音,我们敲的时候就出来声音。这个时候出的声音,在没敲的时候,有没有这个声音?没有敲的时候,没有声音;没有声音,这个时候叫做自性空。就是声音自己本身是没有声音的,那么怎么有了声音呢?是有磬,有人敲,由这个因缘而有声音的。有声音的时候是缘起有,是因缘有;不是声音本身有声音,本身还是没有声音,所以叫做空。声音的生出来,是因为有一个发音的东西;发音的东西,或者是敲,或者是怎么样,它才出来声音,不是从无声音里面出来,不是。如果说是从无声音,说现在没有打磬的声音,我们现在听一听,这个无声音里面出来一个声音吗?

  如果你能够观察这个声音是自性空的话,你能用这个智慧去观察的话,譬如说这个人在赞叹我的时候,你从声音的自性空这地方观察呢,这个人没有赞叹我;说这个人在骂我,这个骂我是个不如意的事情来冲击我,但是你用自性空来观察,这个人没有骂我。在自性空上看,这个人没有骂我,会有这个结论。你能这样观察的时候,赞叹你的时候、毁辱你的时候,你心可以不动;因为在自性空上,没有人骂我,也没有人赞叹我,所以我心可以不动,可以不烦恼,会有这样的结论。

  我们一般人执在「有」上,他在骂我、他在赞叹我,我们在这里有种种的思想活动,所以我们就有的时候笑了、有时候流泪了,有的时候愤怒了、有时候欢喜。但是你若能够学习佛法这个自性空的道理,就会改变,你赞叹的时候,我不欢喜;毁辱我,我心里不动,就会改变成这样子,能够断烦恼,而不生烦恼。这是一个例子。

  我们现在再举一个例子,就拿我们人做例子,我们人这个生命体也是因缘有的。我们人间的人,就是父母的帮助,加上自己的业力,才出现这个身体。我们从自性空的这个智慧来观察,这个人是因缘有的,不是自性有的,那么它就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上观察,没有这个人可得,无眼耳鼻舌身意,不看见有这个人;无色受想行识,也不看见有这个人。你若常常作如是观的话,在我们的生命体上引起的种种虚妄分别,也都可以消除。有奢摩他的帮助,毗钵舍那的力量大;没有奢摩他的帮助,毗钵舍那的力量小。什么叫做大?什么叫做小?

  现在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回答这个大小的问题。就是有奢摩他的时候,观的力量能深刻一点,也可以称之为大。如果你没有奢摩他,你从文字上这样思惟、观察,那个深入的程度就浅一点,也可以名之为小。这就是:有奢摩他,你的智慧的力量大一点;没有奢摩他,你的智慧的力量小一点。但是我刚才提出这个问题,它的主要的一点不是在这里,但是与这个有关系。主要的一点在那里?就是如果你有奢摩他的帮助,你作如是观的时候,你心里面可以没有爱、可以没有恨,能断烦恼。就是我观察这个人是自性空的,没有这个人。在自性空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受想行识,没有这回事,犹如虚空似的;没有可爱的事情,也没有可恨的事情,心里是平静的,这就是力量大。如果你的观的力量不够,你不能够调伏烦恼,心里还是有爱、心里有恨,就有种种的烦恼。你若能作如是观的时候,就没有这件事,心里面平静,也不爱、也不恨;因为像虚空似的,没有这件事。这就叫做力量大,这就叫做力量小。

  我们学习佛法的,不管是出家的法师,在家的居士,你若能常常作如是观的话,你就能成为圣人,不是凡夫了。你不作如是观,只是用嘴讲,那没有力量,力量不够,你还是在烦恼里面生活,你不能从烦恼里面解脱出来。这个在家人没有学习佛法,根本不知道这件事,那就是在爱里面生活、在恨里面生活,爱、恨是苦恼的境界。出家人呢,能这样学习,学习这个摩诃般若,就是学习这个智慧,就从那里能解脱出来;解脱以后,心情自在,就没有这个苦恼了,就是成为圣人了。

  你在没有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之前,你能够心里静下来,专心地学习这个道理,能达到这个程度,就从文字上可以思惟一切法是自性空的;色自性空、受想行识自性空,自性空里面没有色受想行识可得,那么是能明白这件事的,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个时候没有奢摩他的帮助,不能断烦恼。你虽然思惟一切是空的,但是你还会爱,也会恨,这个烦恼不能调伏;但是若是修了奢摩他的时候,就能调伏烦恼。能调伏烦恼,心里不动,心里没有烦恼,心里能寂静住,能明静而住,所以这个奢摩他还是很有力量的。但是你若没有观一切法自性空的智慧,只是奢摩他,也不行,也不能断烦恼。

  「我不得一切诸法集散」,就是不得一切法的生灭;在自性空里面,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

  「若我为菩萨作字言菩萨,或当有悔」,这样子观察,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我说谁是菩萨?要有一个色受想行识的人,我称他是菩萨,称这个人是人、是天;现在没有这件事可得,我称谁是菩萨?如果我称他是菩萨,我就会后悔了,我说错话了!是这个意思。

  我们若是把这件事深入地去思惟、观察的话,我们就可以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了。我们用这个智慧来观察我们现在这件事,这件事也是,我不感觉有一个人在这说话,也不感觉到有这么多人在这听我说话。

  我们出家人,可能在家居士也差不多,有欢喜静坐这件事呢,多数愿意修奢摩他,而不修毗钵舍那观,我看多数有这个情形;这样情形,不能断烦恼。你不修这个自性空观,不能断烦恼,只是小小的能寂静住一点而已。我们社会上的人,就是我们出家人也在内,这一天做这件事、做那件事,在动乱里面生活,忽然间盘上腿静坐,如果有一点相应,感觉到寂静住,也就感觉到舒服,所以也欢喜静坐。但是这件事是不能断烦恼;不能断烦恼,你就还是有烦恼。你本来是愿意在寂静住里面,想要得到一点轻松、自在的安乐住,得不到的;因为你内心的烦恼会破坏你的寂静住。

  佛在世的时候,其实现在也有这种情形,就是非佛教徒,其他的宗教也提倡静坐,但是他们就是一个奢摩他。奢摩他,可能得到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也能达到很高的禅定,但是他们不能得解脱;他时间到了,他又回到欲界来,也可能到三恶道去。而佛法里面所提倡的静坐,就是多了一个毗钵舍那观;而这个毗钵舍那观,这个自性空观,是不同于外道的地方。若是我们佛教徒很懒,不欢喜学习经论;不欢喜学习经论,你就不能修毗钵舍那观。如果你欢喜静坐,你和外道一样;成功了,你和外道一样,能得到色界定、无色界定。你这个自性空观,这个毗钵舍那不成功,你还是要流转生死的。所以我们佛教徒,你若真实是相信佛教的,你要重视毗钵舍那观。

  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若有问题,我们还可以继续讨论。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4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5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6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8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1 (2001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1 (200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