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5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5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须菩提!以是因缘起作法,不应得正见入法位,乃至不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知因缘起作法亦空、无坚固,虚诳不实。何以故?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善学内空,乃至善学无法有法空故。是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八空,种种观作法空,即不远离般若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如是渐渐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渐渐得无数、无量、无边福德。

  「佛告须菩提」,这底下佛就回答他。回答他呢,我看佛怎么回答的?「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你说得对,是的!是的!「须菩提!以是因缘起作法,不应得正见、入法位」,这因缘起作法都是虚伪的,不真实,它没有这个功能,不应该「得正见,入法位,乃至不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是的!

  「须菩提!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知因缘起作法亦空,无坚固,虚诳不实」,须菩提啊!你说得对!你是阿罗汉,你知道这件事。那就是行般若波罗蜜的那个菩萨他也知道,知道这因缘起作法是空的,里面没有自性,无自性的;那个因缘所生法它也是不坚固的,很容易破坏的;也是无常的,虚诳不真实。你看那个高山很高大,风吹都吹不动它,其实都是虚诳的、不真实。你现在知道,以前好像不这样子,最近多少年,好像有点不同,这个地震特别多。你看那高山很大,一地震就把高山震没有了,也有这种事情,所以这个都是不真实的,你说得对!但是怎么会能够入法位,得正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呢?得三乘圣道了呢?怎么会成就了般若波罗蜜,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了呢?「何以故?」这样意思。这底下就是解释功德殊胜的道理,前面这一段承认须菩提说得对,这底下解释。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善学内空,乃至善学无法、有法空故,是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八空,种种观作法空,即不远离般若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如是渐渐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渐渐得无数无量无边福德。」这样回答了。佛回答说:这个菩萨摩诃萨──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想要转凡成圣,想要度一切众生远离苦海,登涅槃岸,得无上菩提,他有发了这样的好心,他怎么办呢?他就先要充实自己,先要充实自己。怎么充实呢?就学这个「内空,乃至善学无法有法空故」,先这样学习。这就是前面说那十八空。

  十八空,第一个就说「内空」。内空是什么呢?就是观察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因缘所生法,是自性空的,无我、无我所的,这叫内空;还有「外空」:就是观察别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山河大地也都是因缘生法,它也是无自性的,是毕竟空的,无我、无我所的。乃至到最后那个空叫「无法有法空」──善学无法空、善学有法空、善学无法有法空。这个「无法」是什么呢?譬如说过去的事情,我们刚才说《三国志》曹操、刘备、孙权的那些事情,这些都是过去了,按现在来看,是没有这件事了,叫「无法」。这个「有法」就是现在:现在的事情,现在还存在── 说这个房子现在还存在,这是「有法」。过去的事情已经没有了;未来的事情也没有了── 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出现,也是没有,也是无法。所以,过去和未来的事情都属于「无法」,现在叫做「有法」。现在的「有法」是因缘生法、也是自性空;过去的「无法」、未来的法,也是自性空的,也是没有的。你能够「善学」,好好的学习,你能够好好的学习,学习这十八空。

  「是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八空」,这个菩萨── 发菩提心的这个菩萨,他安住在十八空上面。「种种观作法空」,这当然是譬如说打禅七,他这个菩萨他也可以打禅七,打禅七他也可以和大众一起,他也可以自己一个人,有功课表,什么时候起来,怎么怎么这一天安排好,然后按照这功课表去修观,就是修止观了。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是空的,观别人也是空的,观一切法都是空的,那么就是按照这上面……就是按照这十八空去修习。

  十八空,我昨天是……我说过,主要就是两个情形:一个就是约所缘境来观它,说它是空;一个是约为什么是空?从这个地方说空,就是自性空。那么约所缘境空,就是内空、外空、内外空,这都是所缘境的空。这无法、有法空也是所缘境── 所缘的种种的境界,安立它是空的,这样意思。所以种种的观察、思惟缘起的事情,缘起的事情就叫「作法」,观察它是自性空的、它是因缘有的、是不真实的、是空无所有的。你常这么思惟,你常这么样的思惟。

  那么,这个佛,我想,佛真是大慈悲、是大智慧,他明明白白的就告诉我们──你用你的心去思惟去── 明白地这样说。这个思惟谁都会,因为我们的心都思惟是习惯了,常是打妄想也是思惟嘛!这个观一切法空只是内容不同了,也和妄想差不多,妄想也是我们心里面在思想;观一切法空,也是内心思想,不过这是属于清净一边的,它和妄想不同了。

  那么「观作法空」,你常常这么观,「即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你就能够成就般若波罗……和般若波罗蜜亲近、能相亲近了。那么前面说:因缘所生法都是虚妄的,是的,但是你观察它是毕竟空,你今天也观、明天也观,你内心里面就成就这个般若的无相的智慧了。这无相的智慧就观察这虚妄法,你的无相的智慧逐渐逐渐的就成就了。是的!那个虚妄法它是没有力量能够使令你得正见、得入圣道、得入菩萨位、得无上菩提的,它本身没有这个能力的,但是你去观察的时候,你这个能力就出来了。你常常的观察,就是重复,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地去观察,它是空无所有的,都是虚妄不实的,常常这么观。

  「如是渐渐不远离般若波罗蜜」,这样子不是一天就成功的,要渐渐的由微而着,由小而大,慢慢地、慢慢地,你就和无相的、圣人的智慧相接近了,「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渐渐得无数、无量、无边福德」,你逐渐地、逐渐地你就得无生法忍了,你就入法位了,就得无上菩提了,所以就成就了无数无量无边福德。

  这样看这个福德,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福德是什么?我们凡夫的习惯:我们能住好房子、有好车、或者说是有好朋友、或者好的夫妻、或者什么,这些事……,有身体健康,没有病痛,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或者是国家的……我是领导人── 这是可爱的事情,这是福报,其实佛法不这样说。佛法是说,这个福德,其中主要的一个福德是什么?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你这个智慧就是福德。

  我们平常的人,这是我们自己常常经验的:人家赞叹我们一句,心里就欢喜、就波动;人家毁辱我们一下子,心里面立刻就不高兴,这就不是福德相。就是一点也不能自主,一点也不能自在,就是心随境转,这是个苦恼相,那是福德呢?这种境界,世间上人都是这样子,世间人都是这样,就是大梵天王还有点问题。

  大梵天王啊!我把这个事儿说出来。有一回,马胜比丘他在入定,他心里面就知道这个大梵天王说:「这个世界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这种想法。那么这时候马胜比丘就乘着神通,屈伸臂顷就到了梵天王那去了。到那去的时候,目的就是见这个梵天王,但是当时不见,不看见在这里,但是心里面在作念:「这个梵天王在什么地方?」喔!出来了!出来就是一团的光明。

  我们的身体没有光明,就是这么一大块,或者是有两百磅。这个梵天王的身体,色界天上的那个身体就是光明,光明的境界。那么一出现了,当然他也是有眼耳鼻舌的,就大家见面,这个马胜比丘就同他见面了。

  梵天王说是:「尊者来,您怎么来此地?你有什么事情?」说是:「我请问你一个问题。」说:「是什么问题?」说是:「我们人什么时候才没有这地水火风的四大?什么时候?」譬如说:欲界的人,他的身体要有地水火风,一定要有这种东西,你才能组成这个身体,乃至鬼、畜生、地狱都是这样的,那个身体一定要有四大。这天上的人也是这样子,这色界天的人他一片的光明、一团的光明,也是地水火风,就不过比我们妙一点。

  说:「什么时候这众生才没有……;把这个四大去掉,没有,不要它?」

  这个时候,这个梵天王就是领着马胜比丘离开了大众── 这时候,说话的时候不但是梵天王,还有其他的梵天在一起。那么这个梵天王领着马胜比丘,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远离了大众,就说了,说是:「你来问我这个事情,你应该问佛,佛才知道嘛!」

  这马胜比丘说:「你不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吗?怎么说是要去问佛?应该问你嘛!」

  他说:「不要说了,你去问佛就好了。」

  就从这里看出来一件事:梵天王在大众里面不能承认、不能认输的。你问我的问题,我答不上来了── 他也忌讳这件事,他也忌讳这件事,就是他也有这个不高兴的事情。

  所以这种境界都不是福德,是苦恼相;那么大自在的境界才是福,才是福报,才是福德。什么是大自在?就是你若成就了般若波罗蜜,是大自在,心不随境转了,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是自在的。

  我们说是到这个禅堂里特别热,我们坐那里,心里就烦躁起来,坐不住了,若特别冷也不得了!要多穿衣服,就是心老是不自在,但是佛菩萨── 有成就了般若波罗蜜的人,没这个。所以你看《华严经》上有〈入法界品〉,这个入法界,这些都是圣人的,要八地菩萨以上才可以,他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他也可以到天上、也可以到地狱去、到十法界、十方去,什么地方都可以去。我们若学现在的科学家说,这一个星球、那一个星球,这虚空里面有很多的力量,这是很危险的,但是佛菩萨无障碍,什么世界都可以去,你不能够影响他。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在佛法里面非常的重要,这是大福德境界!这个般若波罗蜜本来说是智慧,其实在这里说,这是个大福德境界。

  所以须菩提提出来的问题:这些都是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但怎么能得正见、入法位?得初果、得二果,乃至得无上菩提呢?怎么有这个力量呢?是的,佛说:是的,它没这个力量,但是你常那样观察,它就使令你自己的智慧增长,慢慢地你就成就了般若波罗蜜。成就了般若波罗蜜,你就得无数无量无边福德了。

  所以我们现在成立一个组织,成立一个组织,招了多少会员,拿多少会费,如果有五百万的会员,每一个月的收入就不得了!然后用这个钱去做功德,做种种功德。但是这个是菩萨倒是应该救护一切众生,是对的!但是你若从佛法上看,你譬如说这件事:说这个人有病,去看医生,医生还好、的确是好,把病看好了;过了几天又有病了,还是得再去看医生。那么这个问题:再看医生假设能治好,还是好了,也可能还没有治好,就是凡夫老是这样子,病痛是没有办法断。说是我们一个月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了,但是这个问题一直的不能解决,解决只是暂时的,继续还有这个同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这样的做功德,这功德有多大呢?因为事实上这问题等于还没解决。说我们能够……那个众生生活困难,我们能给他饮食、给他衣服、给他房子住,这也是暂时,而不能够根本的解决问题。

  所以释迦牟尼佛他在世,你们看《释迦牟尼佛传》,他就是说法。说法是干什么呢?从你的思想上解决问题。世间上无论什么事情,都是思想的问题,而不是外面的问题。我们那天说到无我观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佛菩萨的意思:修行人固然初开始的时候要有所选择;但是根本上来说,修行人是只要求自己,要逐渐地、逐渐地转凡成圣,而不是一定要求别人怎么怎么的,不是。不要说:「你怎么要骂我!你不要骂我!」他不这样想,他只是想:「这个骂者不可得。」菩萨这样想,向道上会。他不要求你:「你不要打我!你不要骂我!你不要伤害我!」他不这样说;他只是要求自己,把这个分别心、把这个愤怒去掉。你骂我和赞叹我一样,他的分别心不动,只要求自己这样子。

  所以这个地方,佛法的意思是这样意思。所以在这上须菩提提出这个问题:这些虚妄法怎么能够使令你得入圣道呢?原来这道理就是这样的,它就是「刀以磨利」,它是这样意思。在这虚妄法来训练自己,使令你这个般若的智慧逐渐地、逐渐地成长,等到你得无生法忍了,这个智慧出现了,就像这个世界上,在夜间,忽然间太阳出现了,天光了,就是这样意思。

  所以「如是渐渐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渐渐得无数无量无边福德」,你就成功了!

  问:请开示你老人家,众生修行至佛地,是否必需经由罗汉、菩萨等次第,方才登佛地?

  答:这是不决定的。譬如说我们中国佛教是个大乘的佛教,那么我们若是在凡夫的时候,我们能够发无上菩提心,那我们就不经过这个阿罗汉,我们就可以直接得无生法忍,就行菩萨道,一直到得无上菩提了,是这样。

  如果是你在南传佛教,不相信北传佛教,那你就先发出离心得阿罗汉果,修学戒定慧得阿罗汉果。得了阿罗汉果以后,若在小乘佛教来说呢,得了阿罗汉果以后,他的寿命尽了的时候,就入无余涅槃,就没有事了;但是若站在北传大乘佛教的立场来看,阿罗汉他若是没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他若遇见了善知识,给他说《法华经》,他有可能回小向大,他就会做菩萨。如果在生的时候没有这个因缘,入无余涅槃以后,他就是生到佛世界去。生到佛世界去,佛又为他说《法华经》,他还是要发无上菩提心、得无上菩提的。所以在《法华经》的立场呢,一切众生皆成佛道,都是一佛乘,声闻乘是个暂时的方便,可以这么说。

  所以你问:是不是必需经由阿罗汉、菩萨次第?不一定。有的发了无上菩提心,后来遇见困难又退了,又想要做阿罗汉:「众生难度,我何必忍那个烦恼呢?我自己用功修行得阿罗汉也很好嘛!」也有这种情形。但是这个退菩提心的菩萨,终究有一天还是要再发菩提心的。

  问:长老昨夜开示,小乘所说,佛是方便说;以大乘所说,佛为究竟。可否烦请细说其所以然?

  答:「细说其所以然」,我就这样说哦!譬如说我们能够精严地守五戒、十善,你能做这个功德,将来一定能生到天上去,不会在人间的。生到天上去,别的事不说,生到天上去,譬如说是四王天一昼夜,人间是五十年,他活五百岁,四王天的人;忉利天呢?他一昼夜,人间是一百年,他活一千岁── 这个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就是两千岁;兜率天那就是四千岁,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四千岁以后来到人间,那么是兜率天;他化天、他化自在天:他化天是八千岁,他化自在天是一万六千岁,天上──人间是一千六百年,他是一昼夜,他能活一万六千岁,天上的寿命是一万六千岁。他就修个五戒十善,不过是他化自在天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德,那么他就能够寿命那么长。

  那么,我们释迦牟尼佛他所修的功德有几大?我认为我们都相信:佛所修的功德要大过五戒、十善,也更高过未到地定的,乃至都高过阿罗汉、高过一切菩萨的。他寿命在人间成佛,只是八十岁。八十岁,那么他出家的时候,如果照这个说十九岁出家,也有说二十五岁出家,也有说是十二九岁出家的,那么三十五岁成道,那么就活到八十岁就圆寂了。在小乘佛教来说,这个老比丘── 就是释迦牟尼佛入无余涅槃以后和阿罗汉一样,不再度众生了。

  那么这样子说,释迦牟尼佛的寿命还赶不上天,他修那么多殊胜的功德,他得的果报还不如天,还不如天的寿命那么长,这件事合理不合理?他要得佛道,要很久很久的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很久很久才能成佛。为什么要成佛呢?就是为了要度众生!结果度众生……成佛以后才几十年?才四十五年!才四十五年度众生,就入涅槃了,就不度众生了。你感觉这样子合道理不合道理?

  所以应该说,从因果的道理说,佛应该由无量劫来修了无量的功德,他的果报、他的寿命真是应该说是无量寿。说阿弥陀佛无量寿,释迦牟尼佛也应该是无量寿,他不应该就这样就入无余涅槃,就完了。你认为合道理不?合不合道理?

  这样说,从因果的道理上讲,释迦牟尼佛……。说是这个天台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诵了三七、二十一天,是多少天?诵到〈药王菩萨品〉的时候──「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就看见灵鹫山释迦牟尼佛在那说法,是真实不虚!而这个《法华经》本身也是在说,这个〈如来寿量品〉,释迦牟尼佛现在还在灵鹫山说法,应该从因果论上说,是真实不虚!他做那么多的功德,就是活了八十岁,就结束了?你认为这对不对?

  所以,小乘佛法说的一部分,这个地方有方便的说法。不合道理!应该说,释迦牟尼佛,还是有真身的如来;这是化身,佛的化身,这个大乘佛法这样说是对的。佛是为了化度这一个时期的娑婆世界这一类的众生,方便示现的化身,不是佛的那个真实的境界。真实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有无量无边的寿命。这从因果论上是对,不是理想这样,事实应该是这样子,是不是?

  你可以再读一读《法华经》,也可以读读这个《涅槃经》──《大般涅槃经》,读一读,就会知道一些事情。所以这个小乘佛教徒、小乘佛教学者执着小乘佛教的说法,来毁谤──或者不用这个字,来批评大乘佛教,慢!慢!先不要批评,再学一学再说,好一点。

  这第二段:

  问:患有高血压,可否修白骨观?有无升高血压之虞?于修观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其他观法有无提升血压之虞?

  答:这话是那样:若是修白骨观,你先观足。先从足下开始观察,应该有降血压的力量,不但不会提升,应该有降压的力量,因为足下是在下部。观自己的足,不是观别人的足,在下部;你若观头部,那就可能会升高血压,也有可能。观足,应该不需要有这个顾虑。

  但是,观的时候,这个佛法……经上说:「善男子、善女人」,这话里也是有意思,但是我没有讲。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什么叫做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要有三归、五戒、十善的基础,你才可以称之为善男子、善女人。你若有三归、五戒、十善的德行、品德,就可以称之为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没有三归、也没有五戒、十善,要你受五戒,「我不受,因为我不能持。」要你受五戒,你不受,就表示你随时可以杀生的。说不要杀生,说:「我不受这条戒。」那意思就是你要杀生,是不是?如果你受这不盗,受这条戒。「我不受!」不受就表示你要盗,是不是这样意思?杀盗YIN妄,这妄语,「你要受这不妄语这条戒。」「我不受。」不受,就表示随时要说谎话啊!那么现在说:若是修学佛法,就是以五戒、十善为基础的;你没有这个基础,这些法门都不能修,你修不来。譬如说我现在欢喜静坐,你不持五戒,你这个静坐你搞不来,你修不来。你若是不持五戒,你随时你会去杀生,你要去杀生、偷盗、做这些放逸的事情,你静坐的时候能坐得好吗?坐不来的!

  所以,你说是关于血压的问题,如果你是按照佛法所规定的去做,应该没有这个问题,没有这个问题。当然你修的时候,你也就是要跑一跑、跑一跑,然后坐下来修。修的时候,自己应该有一定的时间,这样子才好。

  至于其他的观法,别的观法,别的观法,是那样子:有的呢,如果你已经得了禅定了,你已经得了色界四禅的话,那就是不可思议!佛教里面什么法,那一个法门都可以修,那他没有这种血压高的问题。若是你没有得禅定的时候,心里还散乱的时候,有的能修、有的不能修。就是本身这个身体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就是有选择性的去学习,不能说是都可以。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6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8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0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4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1 (2001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1 (200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