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4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4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何处行?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为无处所行。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诸法如中,无如是念,无念处,亦无念者。 前边的文,是破声闻人的疑惑,这以下是破小菩萨的执着。破声闻人的疑惑,就表示声闻人的智慧不高,智慧浅;表示大乘菩萨的智慧高,智慧深,这小菩萨听见了这样的佛法,就生了高慢心了。所以,以下这个文就是破这个菩萨的高慢心。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你心里面怎么样想,你心里面想什么?「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他这样修行,他的心是在什么地方活动呢?这是佛这样问。这个「如是行」,就指前面这一念心,前面佛问须菩提,这个一问一答里边,主要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是因缘生起的、有生灭变化的;但是观察它的自性就是毕竟空,是「如」,是「如」的意思,这样意思。这个如,菩萨摩诃萨观察自己的一念心是如,观一切法也是如,这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那么,所以这里重新说,说菩萨这样修行,他的心是在什么地方活动呢?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若是一个菩萨他这样修行的话,「为无处所行」,就是没有处所是他所活动的,没有地方是他的心活动的地方,他心没有活动的地方,就是这么意思。 那一天,说到道明禅师问来的一个向他学禅的人说,其中提到一句话叫:「遍地行无路」,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无处所的意思。譬如这个人在地面上,东西南北各处都有道路,在路上走。那么,这可以譬喻我们凡夫的这个分别心,就是天下古今,万事万物,没有不妄想的,就是走的道路很多很多的。但是修行人「遍地行无路」,就是没有路,没有路可走,也就是「无一法当情」,也是禅宗的祖师说的话,就是没有一样事可以为你的心所认识的,就是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了,那么,就没有一个境界做你心理的活动的地方,也还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就是没有所缘境,就是这么一句话,「无处所行」。 我们初开始发心修行的人,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点也是了不起!抓住这一点:就是你举心动念,不管是什么境界,都用这个毕竟空去观察它。观察它是空的:好的也观察是空的、坏的也是观察它是空的,是高的、低的,冷的、热的,是欢喜的、是不欢喜的,是可爱的、是可憎的,一切一切完全用这个诸法如的意思去观察,观察它都是空的,心不执着、不住,不住在那里,没有境界可住,无一法可当情,你这样修行,就「无处所行」,就是「为无处所行」,是这样意思。这样子,就把自己的烦恼都完全停下来了。如果你心爱着这个境界,你就分别:这个境界对我好,那个境界对我坏;我这样做,我才能占便宜;我那样做,我就吃亏了──这不是修行人的事情,修行人不这样想。修行人只是在四念处上,观一切法无我、无我所。就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使令这个心不要留在境界上,不留在那里,他那个心一直的这样子在无住的境界上,就是没有境界可住,无住。 所以南阳忠国师也提到:虚空里那一片云,在虚空里飘浮着,是用钉钉着呢?是用绳子绑上的,绑在那里呢?虚空那个云,是用钉钉在虚空里头的呢?是用那个绳子绑在那里?说是我们这一块镜框放在那个墙上面,是用钉钉上的?是用胶纸蘸上去?不然它就掉下来了,它不留在那里的。说虚空那个云,它是怎么能够停留在那里呢?是用钉子钉的?是用绳子绑的呢?这个南阳忠国师这样问。这个是唐肃宗就问这南阳忠国师,说是:「你怎么样修行?你在六祖大师那里学习佛法,你学的什么佛法、你怎么样用功?」南阳忠国师就说这么一句话:「就像虚空那个云在天空里,它是用钉子钉在那里呢?是用绳子绑上去了,绑在那里呢?」就是这么回答一句话,唐肃宗就默然,没有出声。这个意思就是心没有依止处,这个修行人这一念心不依止任何的境界,所有的境界都观察它是空无所有的,那么心就没有处所了,不留在那里。 这是南阳忠国师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来一个大耳三藏。大耳,耳朵特别大,来了这么一个梵僧,不是我们汉人,他好像自称有他心通,有他心通。皇帝看见这个人,无可奈何,只好介绍给南阳忠国师,说是有这么一个梵僧,称之为大耳三藏,他说他得了他心通了,说是:「大德可以接见他吗?」说:「好!请他来!」南阳忠国师说:「你得他心通了吗?」大耳三藏说:「不敢!」这时候,南阳忠国师就静了一会。静了一会儿,就问他:「你看我现在的心在那里?」他说,这个大耳三藏说:「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在西川看竞渡!」看竞渡──这五月节的时候,大家坐着船在河里、水里面,看那个竞渡。过了一会儿,忠国师静了一会儿,又:「你看我现在心在什么地方?」这大耳三藏说:「大德是一国之师,怎么在天津桥上看耍猴子戏!」看这个猴儿戏。这时候,南阳忠国师又静了一会儿,说:「你现在看我心在什么地方?」这大耳三藏没有话说了,说不上来,不知在那里?这时候南阳忠国师说:「他心通在何处?在什么处?」你的他心通那里去了?没有了!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你心有所住的时候,就有行相现出来,有他心通的人就能知道,有行相了啊!这个南阳忠国师他的心「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时候的心是离相的境界,就是不与万法为伴侣了,这是一个圣人的境界。那么,这个时候是没有相可现的,就是无相了,这个他心通的大耳三藏默然了,不知道心在何处?不知道了。 这南阳忠国师,我看他的语录,他和其他的禅师不一样。我认为南阳忠国师他对《维摩经》、对《般若经》,他是受持奉行了这个法门,他是不同的! 所以这个时候:「如是行,为无处所行」,这是「遍地行无路」,就是这一句话,就是一切时,其心是无住的。一切时、一切处,他心里面不住,这不是容易的境界,不是容易的。 我们现在这个修奢摩他,修止,你叫我们无处所,这个我们办不到。所以佛菩萨开个方便,教我们数息,数息观,就是有这么一个处,有这一个处所。其他的境界都停下来,只是在这个息,出息、入息这里,把心安住在这里不动。等你这个止修成功了,得了四禅八定了,你就修般若波罗蜜的这个无我观。无我观修成功的时候,这个数息这件事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是无处所行,就是心能够离一切境界,不与万法为伴侣了,就是到了圣人的境界了。 若是你这个止修成功了,你还没有修无我观,你这个心还是有住处的,还是有个依止处的,你不住在这里就是住在那里,还是有住处的。有住处,那就是有问题,就有问题。所以四禅八定,你到了非非想天,你寿命八万大劫,还是要死,那个禅定还是要坏的,还是要死,你不能解脱生死的,不能得解脱。所以,这般若波罗蜜非常重要!所以「为无处所行」。 「何以故?」怎么叫做「无处所行」呢?「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诸法如中」,住诸法如,就是无处所的意思。一切法都不可得了,它就没有住处,那就方便名之为「住诸法如中」。 「无如是念」,住诸法如的里面的时候,安住在一切法如里面,「无如是念」,他没有这样的念,没有这样的意念。没有什么念呢?「无念处、亦无念者」,就是「无念处」──没有所念之境,没有所缘境,「无念处」就是没有所缘境。「亦无念者」,也没有能念的心,也不可得;能念的人也不可得,就是没有能、所可得,就是这样境界,所以叫做「无处所行」。 南泉普愿禅师,这个禅师也是很利的。这个禅师,人家有人问他:「你做了方丈,你是这一个寺院里面的最高领导人。你领导人,你怎么领导呢?很多人来跟你学禅,你怎么教人修禅呢?」就是这么一句话。这个南泉普愿禅师回答了:「夜来三更失却牛!」就是夜间这个三更天的时候,牛丢了,失却牛。「早晨起来失却火」,早晨,半夜过去了以后,早晨我起来了,休息了一会,然后起身的时候,失却火,没有火了,他就这么回答。你问我:我在这个寺院做了方丈了,我怎么教人修禅?我就这样教人修禅,我就教导他们这样修行。是这么一句话。 这句话怎么讲法呢?实在说这种话,就说一句隐语,这叫做隐语,隐藏的隐,隐语。你若读《遗教经》的时候,就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遗教经》说:「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勿令纵逸,犯人苗稼。」《遗教经》有这话。若是放牛的人他拿着杖,看这个牛,不叫这个牛纵逸、放逸。它放逸了的时候,就「犯人苗稼」,人家种的田,生出来苗了,这牛就去吃人家苗去了。这时候,用这个杖要打它,叫它不可以这样,这是《遗教经》上说的话,《遗教经》说这话。《遗教经》那里面说了这个话,这佛说这个话,佛慈悲!佛和我们中国的禅师、祖师不同,佛慈悲!佛说出这个话以后,这是个譬喻,然后又是把它用我们能明白的话又讲了一下,就说是譬如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意根没说。这五根,我们修行的人,你要把你的五根管制好,不要叫它到这色声香味触上放逸,就是伤害了你自己的戒定慧的功德了。佛就这么解释一下,我们就容易懂了。 而这个禅师── 我们中国的禅师,他不解释,他就说:「夜来三更失却牛」。失却牛;但是,他这地方应该是那么说,应该主要是说意根。因为六根里面以意根为导,它是个领导者,前五根要听第六意根的话,第六意根是总司令。 这「失却牛」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禅师夜间他没睡觉,半夜他没睡觉,他还在那里坐禅,观心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的意思。失却牛── 什么丢了?牛丢了!那就是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这个意思。就是一切法亦复如是,也都是不可得的,叫「失却牛」。 那么「早晨起来失却火」,早晨起来,这个表示他后半夜他是休息了,这个禅师后半夜他休息一会儿。休息一会儿,早上他起来了,起来的时候── 这是在唐,南泉普愿禅师是唐朝的人,那时候的出家人,和我们后来出家人这个上早晚殿,没有这种事。我们上早晚殿这种事情,有人说是在元朝的时候开始的,中国的元朝的时候开始这件事,古代的出家人不是这样办法的。那么他早晨起来,他还是坐禅,坐禅哪!在坐禅的时候,他怎么样修的呢?「失却火」,什么是火?前面我们说「如灯焰」,那个焰是什么?般若波罗蜜智慧火,是智慧火。那么就是你观心不可得,观一切法不可得,这个能观者是谁?是就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火,般若的光明的智慧火。这个智慧它也是缘起的,它也是不可得,就是这么回事。所以,你问:我做了方丈的时候,我怎么教人修禅?我就是教人这样子,就这么修行。 现在这个「无如是念」,没有什么念?「无念处,亦无念者」,所念的境、所观的境界不可得;能观的智慧,能观察的人也都是不可得。他没有念:我观察一切法空,我念色声香味触法。没有所念的境界,所念境界是不可得的。如果他有所念的境界、有能缘的智慧可得,那就不能说「为无处所行」了,就不能那么说了,那就是我们凡夫平常的境界。我们平常的境界,老是在能所里面活动,我们的心不是在色上活动,就在声音上活动,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出不了这个境界,你不能超越这个境界的。总是要利益我、要对我有利;对你有害,不关我事,对我要有利,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嘛!老是在这上活动,不能解脱。 但是修行就是打破了,把这能所打破了,心老在无相中行,在无处所中行,这样子才能断烦恼,你才能够入圣道的。说:「我不学般若波罗蜜,我修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你还是在能所里面,还是在能所里面的,你还是不能得解脱的。所以佛法虽然是也要学习奢摩他,要学习禅定,但是不是特别重视它,所重视的是般若波罗蜜。可是你有禅定,对般若波罗蜜有帮助,所以还是要用,这样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禅宗的公案,也很有意思。这公案说:有一位叫做香严智闲禅师,香严禅师,这个人。这个人特别的聪明,你问他一个问题,他能用十个方式回答你这个问题,问一答十,问十能答百,这个人这么聪明!是在百丈禅师那里住,最初在那边住,但是百丈禅师圆寂了,他就到沩山禅师那儿去学禅。沩山禅师就说:「我听人说你问一答十,问十能答百,你真是有智慧!但是我提出一个问题,你答复答复。」说:「什么问题?」说是:「父母未生前,你道一句。」这一下子,他不能回答,一句也答不出来,一句答不出来。本来他是很聪明的人,聪明人也就一样,也就有高慢心,自视甚高啊!这一下子答不上来了,这一下这个剌激太大了,所以就把自己以前所学的都烧了:「我不学了!从这么以后,我就做个粥饭僧就算了。」就离开了;不!他又去问沩山禅师:「慈悲!你给我开示:父母未生前,究竟怎么回事?」沩山说什么也不讲。不讲,他就:好!不讲就算了。他就离开了,就到了南阳忠国师那个地方去,他到那里去住茅蓬,修行。修行,有一天在那里劳作,砍草掘地,就做这些事情。一下子有一个石头子儿,也可能他是用手或者怎么?就是拿这个石头打在竹子上面,就发出声音来── 他开悟了! 我们不要说那么多,其中有一段,他说了:「去年贫不算贫,今年贫才算贫」。这个故事我讲《法华经》的时候讲了。「去年贫,还有立锥之地」,我去年我穷,但是还有立锥之地,立锥之地。这个锥子,「立锥之地」:还有一个锥子、有个立锥之地,这么个境界。「今年贫,锥也无」,我今年穷得不要说立锥之地没有了,锥子也没有了。这种话也正是这个意思──「无念处,亦无念者」,是这个意思。这个无立锥之地,这个「锥」就是能缘的智慧;「立锥之地」,就是所缘之境。我去年的时候我用功修行,我还有能、所,心里面还有能、所的境界,不能超越能、所;我今年可是不同啊!今年是「锥也无」,所缘境没有了,能缘的智慧也没有了。所以这般若波罗蜜用火来譬喻,有的时候也用剑,文殊菩萨拿着剑,就表示大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意思。这也是这个:「无念处,亦无念者」,也有这个意思,也有这个意思的。 但是,我们初开始如果愿意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你就是笨一点,你不要学得那么特别聪明,学得笨一点。怎么笨法呢?你只观所缘境空,能缘智慧先保留,先不要观空;先观察所缘境是空的。什么是所缘境?先观察自己这个臭皮囊是空的── 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察它是空的。 观察是空这件事,我们在字面上讲,假设你肯努力的话,你看看《中观论》、看看《大智度论》,一切法自性空,应该是能明白的,这个自性空是怎么讲法?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烦烦恼恼的第六识,就能明白,从文字上能明白。但是若是你把眼睛闭上静坐,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就困难,就不容易。 那么怎么办法呢?有人问我怎么观法。我说:有一个办法,你先观察别人五蕴空。来的一个人,你观察这个人是因缘所有,他自性是毕竟空的,容易观,他是容易观的。能观他是空的,你观久了,你就可以观察自己也是空的,也能观上来。熟能生巧,也能观上来的,也是能观,这是一个办法。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我昨天?是前天?说的这个办法,就是你自己,你坐在房子里面,但是,你又认为你是在院子那儿站,立在那院子里面。立在院子那里头,这个时候你心里想: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就相应了,就会相应。但是,就是这是不容易,你这个身体在这里,你又在想你在院子,就是不容易,就是这个地方有点不容易。 这地方不容易,也有个办法可以突破,可以能办得到。什么办法呢?你到院子那里去,当然是我们坐禅,一止静了,把灯弄得暗一点,弄暗一点,但是,在我的想法,我不主张这样。但是,我也不执着我的意见,所以你们各位愿意弄暗,也就暗一点。就是在外面,所以这《阿含经》也说:在空旷的地方用功,容易得空三昧── 这话是经验之谈,这佛菩萨是过来人。所以你在空旷的地方,你在那里经行、经行。经行,你就看这个空,你就是看这空。当然,这天气要没有云雾是最好,你就看这个空,把这个空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最好你……如果年轻人应该是容易,年轻人的神经强壮;年老了,神经衰弱,就是有问题,所以老了以后,修行困难。年轻人是最好最好、最宝贵的!就是因为头脑好,他心里一想,他就容易想成。所以年轻的时候:「我不要出家,等我老了再出家。」老了还出什么家呢?不过这个话是这么说:老了,你要出家,还好过不出家。要我看,还是好! 所以,这个时候你的头脑好,你到空旷的地方,把这个空取下来,取在你心里面,想了又想,想了又想,用点心力想。你这时候想,把这个空想得在心里面印象深了,然后,你到屋子里坐。到屋里坐的时候,你就想:我现在是在空那个地方坐,不是在这里。就出来了,立刻就出来了,就想上来了。想上来的时候,你这时候想:那个臭皮囊在屋子里,我现在不是在那儿,我现在是在这空里,这里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一下子就合了,就契合!你就是用分别心取这个空,不要说:「我不住,不住一切法。」这句话不要讲;还是住,住在空,就这样子。你最初就是要笨一点,不要学那么圆融:「你有一点执着就不对!」那句话不是我们说的,那你要程度高了以后才可以。我们就是执着,执着这个空,这样子,你才能够把第一关过去了。你慢慢地、慢慢地就是越来越微妙、越来越微妙,终究有一天得无生法忍了,就成功了。这时候说是「住诸法如中,无如是念,无念处,亦无念者」,它就相似了。 但是,若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你从经论上── 看《楞伽经》、还有在《高僧传》上看,如果你真是得无生法忍了,十方诸佛他会来安慰你一下,会来安慰你一下。如果你:「喔!我得无生法忍了。」但是,没有看见有圣人来安慰你,你还没得。 是的!你看五台山文殊菩萨的灵应记上,有一位解脱禅师,他就是。他是隋朝的人,他就是,他由文殊菩萨的勉励他,由文殊菩萨勉励他,他用功修行得无生法忍了,而这时候十方诸佛现前,赞叹他,有这个事情。 而这个事情,你看《楞伽经》上也有这种话,也有这种话。所以你若是得到这个……。并且这样子,每一个肯用功修行的人,他多数是前生有点栽培的。「有栽培」这句话,也就是有善知识的引导的。而那个善知识,我看,多数都是圣人,可能是观世音菩萨、可能文殊菩萨、可能是普贤菩萨、也可能是地藏菩萨、也可能是药王菩萨。今天小参的时候,有位居士念药王菩萨。也可能是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虚空藏菩萨、华严菩萨……,很多这些菩萨;也可能是须菩提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些圣人,其中有一个一定是你的善知识,引导你栽培善根的。等到你这一下子……,他时时地……你是不知道,他也不告诉你,但是默默中常护念你的。你做错了事,他预先要告诉你的,你常常用功修行,也会感觉到这里呀!那么等到你一下子,太阳出来了,你得无生法忍了,他这时候出来了。因为你这时候是圣人了,你才有资格同他见面哪! 所以我们是凡夫,你想见观世音菩萨,是可以见,但是不容易,不是那么容易,不是那么容易的。要见到圣人不容易的,明明白白的见到文殊菩萨,你本身的程度要提高才可以,不然不可以见。但是,你若真能用功修行,有的时候,这些圣人也同你见见面,但是你当时不知道,你要过一个时候才知道的。 我今天应该要把它讲完才行,把它讲完。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