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61-380)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61-380)

 

  (361)

  问:“如何是衣中宝?”师云:“者一问嫌什么?”云:“这个是问,如何是宝?”师云:“与么即衣也失却。”

  “衣中宝”者,衣中之珠也。《法华经》七喻之一,以佛性譬衣中之宝珠也,那僧亦以此借问佛性。赵州云:“者一问嫌什么?”能问是谁,何向外觅?那僧不省,将能问,所问打作两截,续云:“这个是问,如何是宝?”越迷越远,无怪赵州斥云:“与么衣也失却。”

  大珠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云:“越州大云寺来。”马祖云:“来此拟须何事?”云:“来求佛法。”马祖云:“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云:“阿哪个是某甲宝藏?”马祖云:“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大珠于言下,自识本心。如大珠者,当下于话端领受,得大悟而归。而问赵州之僧,却当下错过,是可叹也。

  (362)

  问:“万里无店时如何?”师云:“禅院里宿。”

  “万里无店”,那僧用以譬苦海无边,不得归宿也。善知识常以“五蕴庙”譬烦恼即菩提,此五蕴就是道场,于此修,于此行,于此悟,于此证。若离此五蕴身,更何有道场可供宿修?此一切人之根本也,一切法之根本也,修证一切法之根本也。赵州之语,可上碑者多矣,此又其一。

  洞山解夏上堂,云:“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云:“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一僧入湖南,参石霜。石霜问:“甚处来?”云:“洞山来。”石霜云:“洞山有何言句示人?”僧举前语。石霜云:“有人下语否?”云:“无。”石霜云:“何不道出门便是草!”僧回,举似洞山,洞山云:“此是千五百人善知识。”时石霜隐而未出,人皆不识,而洞山从其语识之。这里,“万里无寸草处”与“万里无店”;“出门便是草”与“禅院里宿”如一个鼻孔出气似的。故知道无二道,法无二法,赵州、洞山、石霜,俱道眼若一。

  (363)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家家门前通长安。”

  “狗子佛性”,是赵州最具代表性的答话之一,历来为丛林参学者珍重。但学者于灯录中见赵州者多,于语录中见赵州者少。此则于灯录中不载,故知者不多。第一百三十二则中,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云:“无。”僧云:“上至诸佛,下至蚁子,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无?”赵州云:“为伊有业识在。”

  灯录中有一则为语录所未载,即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云:“有。”云:“既有,为什么落这皮袋里来?”赵州云:“知而故犯。”须知佛性之有无,原与狗子无涉,自己佛性何在,才是性命攸关之事。赵州说有说无,原是解粘去缚,因人而异。与著有者说无,于著无者说有,彼类临济之夺与不夺之方略。赵州之师叔,长安兴善寺惟宽禅师,与赵州暗通气息,于“狗子佛性”再添一彩:

  问:“狗子还有佛性否?”兴善曰:“有。”曰:“和尚还有否?”兴善曰:“我无。”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兴善曰:“我非一切众生。”曰:“既非众生,莫是佛么?”兴善曰:“不是佛。”曰:“究竟是何物?”兴善曰:“亦不是物。”曰:“可见可思否?”兴善曰:“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兴善惟宽禅师,乃马祖之子,南泉之弟,唐宪宗元和四年,奉诏入长安说法。其于“狗子佛性”之答,大得马祖禅法心髓,亦本“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极则。此吾心之“本来面目”,于理无碍,于事无碍,乃至事事无碍。明此,即知赵州“家家门前通长安”也。

  宋时,谷隐参首山,问:“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首山云:“家家门前火把子。”谷隐于言下大悟。故知此事人人本具,个个现成,要在当人真参实悟也。

  (364)

  问:“觌面相呈,还尽大意也无?”师云:“低口。”云:“收不得处如何?”师云:“向你道低口。”

  若论如法修行,十年八载,多能见个光景。但识性未尽,偷心未泯,于所见处,尚有迟疑,此学修之常情也。若无善知识指引,则难以尽净。德山云:“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是可畏也。“觌面相呈”,本来面目现矣,还问“也无”,头上安头,画蛇添足也。赵州云:“低口”——低声,口上放下,心上放下也。似未答他,却也暗示路径。“收不得处”,未安心也,是以意念浮动难收也。赵州云:“向你道低口”——放下,要你放下,给你说放下,为什么放不下?

  (365)

  问:“如何是目前一句?”师云:“老僧不如你。”

  赵州曾云:“老僧初到药山时,得一句子,直至如今齁齁地饱。”是“一句”,“如今”俱在其中矣。“一句”者,不二之真如也。此真如非当下目前无以显露,唯当下目前,得见真如。知此,则知休歇处也。故赵州奖云:“老僧不如你。”宗师接人,不是一昧非之,是当非者非之,当肯者肯之。此夺与不夺,杀活之用也。

  宋文准,大慧之师也,于真净文处得法。后谒泐潭深禅师,深命分座说法。初,深有悟侍者,见所掷火柴有悟,诣方丈通所悟,深喝出,因丧志,自经(吊死)于延寿堂厕后,出没无时,众惮之。文准闻之,中夜入厕,方脱衣,悟即提净水至。文准曰:“待我脱衣。”脱罢悟复至。未几,悟供(屎)筹子,文准涤净已,召悟接桶去。悟才接,文准执其手,问曰:“汝是悟侍者邪?”悟曰:“诺。”文准曰:“是当时在知客寮,见火柴头,有个悟处的么?参禅学道,只要知个本命元辰下落处。汝划地作此去就,汝在藏殿,移首座鞋,岂不是当时悟得的?又在知客竂移他枕子,岂不是当时悟得的?汝每夜在此提水度筹,岂不是汝当时悟得的?因什么不知下落,却在这里恼乱大众。”遂猛推之,索然如倒垒壁,由是无复见者。

  泐潭深禅师,无杀活之手眼,枉居住持之位而误学者,故使悟侍者丧志(疯痴)而死。此类事古来不少,而灯录中载者不多,特此录出,可知师家接人职责之重,可不慎乎!

  (366)问:“出来的是什么人?”师云:“佛菩萨。”

  “出来”,出来于三界六趣之省称也。能自在出来于三界六趣之中者,唯佛菩萨。

  (367)

  问:“灵草未生时如何?”师云:“嗅著即脑裂。”云:“不嗅时如何?”师云:“如同立死汉。”云:“还许学人和合否?”师云:“人来莫向伊道。”

  “灵草”者,菩提之譬也,治烦恼病之圣药也。但菩提不可以意知,不可以识识。所谓思而知,虑而得,皆鬼家之活计。故赵州云:“嗅著即脑裂。”既不能“嗅”,那么“不嗅时如何?”赵州云:“如同立死汉。”此“道不属知,不属不知”之别一种说法也。是知即“脑裂”,不知即“同立死汉”。“和合”者,合而为一也,不二也。赵州虽肯之,亦不忘予以警策,故云:“人来莫向伊道。”盖此事不可说也,若向人道,非唯误人,自己亦失去脚跟也。

  (368)

  问:“祖意与教意同别?”师云:“才出家,未受戒?到处问人。”

  禅宗起,倡教外别传之旨,故有“祖意教意”之分野,这“同别”之疑,初学之人自然难免。“才出家,未受戒”者,于教意尚且不知,有何资粮问祖意。虽“到处问人”,亦是数他人珍宝而已。故知欲知祖意者,用心于祖道即可。欲知教意者,用心于教义即可。二者俱不能,反问是同是别,恰似饥人说食、贫子数珍一般可笑。于此公案,可知赵州为人踏实处。

  (369)

  问:“如何是圣?”师云:“不凡。”云:“如何是凡?”师云:“不圣。”云:“不凡不圣时如何?”师云:“好个禅僧。”

  修行乃心性之铸冶,乃至返本归元,领悟真如佛性,非学理知见之所能及,此即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也。故凡圣之别,不在言句分别,而在心性之实修。修为不到,虽善解善说亦名之为凡;修为若到,不言不语亦为之圣。于此须知,求圣之心之为凡,欲心故也。故赵州于此答话,不著圣,不取凡。问圣,答云:“不凡”;问凡,答云“不圣”。似同语反复,却非同语反复。那僧从中悟出路径,故问:“不凡不圣时如何?”真如佛性,原非凡非圣,说圣者,强为之名也。能见于此,行于此,则知落处。故赵州肯之,云:“好个禅僧。”

  (370)

  问:“两镜相向,哪个最明?”师云:“阇梨眼皮,盖须弥山。”

  镜者,真如之喻也,唯一真如,岂有二真如哉!且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焉能以二镜为喻。若二道人相见,谁胜谁劣,皆为无聊之谈。此浅薄之士致浅薄之问,故赵州讥之云:“阇梨眼皮,盖须弥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有物事盖却也。而自家眼目不开,却是自家盖却去也。

  (371)

  问:“学人近入丛林,乞师指示。”师云:“苍天!苍天!”

  古人以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春,万物始生,其色苍苍故也。又天以其色苍苍,故名苍天。古人于走投无路,情及迫时,常疾呼“苍天”,以求救助。如今人急迫时,不由而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也。那僧新入丛林,来求赵州开示。赵州云:“苍天!苍天!”——你求我开示,我又求何人开示呢?赵州此以侧面点化,求人不如求己,须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唐五代时,呼“苍天”设机接人者甚多。如邓隐峰参石头时,自以为出自马祖门下,据傲而行,被石头呼两声“苍天”,不知所措,方知“石头路滑”。

  (372)

  问:“前句已往,后句难明时如何?”师云:“唤作即不可。”云:“请师分。”师云:“问!问!”

  前句已往者,前念已逝也。前念已逝,人皆能知,然其后什么念来,却自己作主不得,故曰后句难明。非洞明心性,决难知此秘奥也。须知前念后念,皆在当下一念中来去生灭,当下一念如棋盘,前念后念如棋子,不可将棋盘唤作棋子也。离棋盘,则棋子无行走处。离当下明明历历的一念,前念后念来来去去,又何以知之?那僧尚不明赵州用处,兀自道:“请师分。”赵州将一个“问”字向他撒来“问!问……”,于此,自己去分吧!

  (373)

  问:“高峻难上时如何?”师云:“老僧不向高峰顶。”

  赵州平生不作险峻言句,惯从平实处接人。“高峻难上”者,妙高峰顶也,真如自性也。真如自性,不可知,不可说,故“高峻难上”。赵州老汉,从来是“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不得住。”虽在妙高峰头,却不住妙高峰上。故能低处见弥高,高处见弥低。此真实行履处,唯道人行之。

  (374)

  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师云:“非人。”

  当年庞居士参石头,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石头以手掩其口,庞居士豁然有所省。后参马祖,亦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居士于言下顿领玄旨。释迦佛有偈云:

  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成法。

  是知不与万法为侣者,无法也。唯无法,则无相,不可思,不可说。石头马祖,以宗门格外手段以示之,庞居士以其聪慧以悟之。赵州老汉,却不步马祖石头之后尘,而别云:“非人”。人皆有侣,“非人”非六道中之非人,即今“不是人”之泛称也。非人、非物、非心、非佛……若此,则不与万法为侣矣。虽不与万法为侣,然万法何罪之有。佛尚有眷属,若拒物太盛,反成枯寂,此婆子之所以“烧庵”也。

  (375)

  问:“请师宗乘中道一句子。”师云:“今日无钱与长官。”

  德山曾云:“我宗无语言,实无一法与人。”是知宗乘中无言句也,故棒喝生焉。临济大悟时云:“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雪峰自述云:“我当时空手去,空手归。”皆的旨也。故既是宗乘,哪有“一句子”可道;若可道,即非宗乘。赵州哪会含糊,云:“今日无钱与长官。”端的是滴水不漏令那“长官”出气不得。

  (376)

  问:“学人不别问,请师不别答。”师云:“奇怪。”

  宗门问答,无奇不有,机锋使然也。马祖石头之后,机锋大兴,盖丛林中人,皆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理。若以名相义理往来,即被视作“鬼窟中作活计”,故尽皆避之,而以奇言险语,粗言秽语,乃至行棒行喝,擎拳竖拂等以推波助澜。“学人不别问,请师不别答”,罗网如天大,却来罩赵州也。赵州岂入他罗网,一句“奇怪”,是有旨,是无旨?是肯他,是不肯他?真是:千古兴亡事,皆付笑谈中。

  (377)

  问:“三乘教外,如何接人?”师云:“有此世界来,日月不曾换。”

  禅宗虽称教外别传,究其实,亦未尝离教半步也。所谓“别传”者,独倡顿法而已。而顿、渐、秘密亦为释迦一代时教所阐。故教外别传,实可称为教内嫡传。以禅宗祖法之严密,从西天二十八祖,到东土六祖,一花五叶,代代传承皆有凭据。观教下诸宗,则难如此细密矣。赵州云:“有此世界来,日月不曾换”,是实语也。赵州间有喝佛骂祖之举,亦是接人之方便,法势使之然也。

  (378)

  问:“三处不通,如何离识?”师云:“识是分外。”

  “三处”者,身口意也。“三处不通”者,死人也,枯木死灰也。若“三处不通”,识在何处?“离识”之问,即是“三处”通达处。若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亦可于当下有“三处不通”之感。于此之时,分别“识”确为“分外”。

  (379)

  问:“众机来凑,未审其中事如何?”师云:“我眼本正,不说其中事。”

  《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众机来凑”者,众因缘起,法生矣,“其中事”即在此矣。赵州以本分接人,不欲以义理答之,故云:“我眼本正,不说其中事。”牢据本分,任它万相飘移,万机咸起。此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也。若非赵州,不留意即落其彀中矣。

  (380)

  问:“净地不止是什么人?”师云:“你未是其中人在。”云:“如何是其中人?”师云:“止也。”

  比丘住而无罪之地曰净地,此引伸为心地清净无垢。“不止”者,动也。“净地不止”,引伸为寂照不二也。此佛菩萨之境界,非达道人无以至之,故赵州云:“你未是其中人在。”法贵当机,若不当机,死法也。赵州若是与他论说“净地不止”之人,无异于说教。故循名责实,让那僧自去领会差距。那僧云:“如何是其中人?”已显露出其心甚闹,离“净地”尚远,更无从谈“静地不止”。故赵州云:“止也”——先静止其心,方有资格谈“其中人”。自心尚闹,则与说无益矣。

 
 
 
前五篇文章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81-400)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401-420)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421-440)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401-420)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441-460)

 

后五篇文章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41-360)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21-340)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01-320)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281-300)

冯学成:《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261-280)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