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三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7/8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十八面,从第二行看起:

这一段文,黄老居士将《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这五种本子当中差别很大,换句话说,当年翻译决定不是用同一个梵文原本,才会有这种情形出现。根据古大德的考证,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种,就是不同的。为什么会有三种?当然最有可能的,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过三次,甚至三次以上。为什么?这个本子失传七种的翻译本子。所以这部经到中国来得早,汉朝时候它有安世高的翻译本,我们就晓得那个年代很早,早期就到中国来。一直到南宋八个朝代,差不多也将近有八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总共翻译了十二次。印度传过来的梵文原本不断的向中国流通,每一次来的,可能跟上一次都不一样,所以全都翻译了。这是根据现在还存在的这五种本子,判断至少原本有三种。另外七种失传了,那就不论,如果有这个七本,可能还会发现还有不同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讲经教学,经典里面记载他三十岁开悟,一般人说成道,成道就是开悟。开悟他就开始教学一直到老死,七十九岁走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会就像我们现在的办班,每一会是讲一个单元,这个单元有大、有小。一个大单元可以讲好几年,也能讲一部经,像《大般若经》,这是大单元。小的,一个、两个人来找世尊向他请教,提出问题来他也讲。小的可以说二、三个小时,那也算一会,我们在《阿含》里面看到这个小部经,有些小部经的文字,大概三、四百个字,那也是一部经。像《般若心经》那也是一部经,二百六十个字。所以大大小小合起来有几千部经。这些东西,我们知道,当年世尊讲经教学没有课本、没有文字,连讲稿没有,提要也没有。经典之由来,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这些学生们想到老师教导这个东西太可贵了,要不传下去太可惜。所以从记忆当中,这个当中也有传法的人,阿难尊者传法,阿难是所有同学里面记忆力最强的,几乎听了一遍之后,他能完全记下来,而不会忘记。请阿难复讲,把佛当年所讲的重新讲一遍,五百同学作证,五百阿罗汉他们听,听了大家都同意,没错,佛是这么说的,这才记下来。如果有一个人反对都不行,有一个人说这句话好像佛不是那么说的,那这一句得删掉,取信於后人。所以结集经典是这样的严格,流传下来的,当年的佛这些教材非常珍贵。

留下这些东西,我们都知道是佛当年教人的,教人明理,明白道理。教人懂得因果,教人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怎样待人接物,他教人这些东西。传到今天这经典变成念的,它不是给你念的,念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应该写几部经给大家念,没有。所以我们一定要明了,释迦牟尼佛是什么身分,跟中国孔子一样,老师的身分,职业老师。他这个职业老师还不收人学费的,就是义务的老师,职业义务老师干了四十九年。跟他学的人多了,以后结集成经藏,这么丰富的教材流传下来。传到中国不是完整的,因为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便,经典是手写的,写在贝多罗树叶上,非常笨重。所以印度高僧到中国来,中国高僧到印度去取经,精挑细选。我们中文翻译本,是在印度梵文经典里面,挑选最精华的、最好的,当然也适合於我们东方人需要的,没有全部搬来。非常可惜,这些东西现在全都失传,现在保存最完整的翻译本还是中文,西藏文保存一部分,中文本保存得最完整。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些东西是世尊当年教学的。我们学佛是接受佛陀的教育,这个要懂,与宗教不相干,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佛是什么意思你得搞清楚,印度人称佛陀,我们中国人称圣人,这个佛跟圣意思相同。中国圣的定义,圣是明了事实真相,换句话说,圣人就是个明白人,我们凡夫是糊涂人,圣人是个明白人。「佛」的意思是觉悟,觉悟不就是明白吗?所以印度称佛陀跟中国称圣人,这意思是可以说非常非常接近。所以他不是神,也不是仙。

现在后世的这些学生对不起老师,为什么?把佛陀教育变成宗教,你说糟不糟糕?宗教是迷信的。佛门里面拜佛、拜菩萨,跟我们中国人拜祖先意思相同,慎终追远,是纪念的意思,跟宗教里拜神是完全不一样,我们纪念这位老师。菩萨是早年的学生,我们的学长,非常有成就的学长。像孔老夫子七十二贤,三千弟子里七十二个杰出的人才,那是贤人,在佛法里称菩萨,不能不知道。这么好的教育、这么好的内容没人知道,依照这个教育来学习的人太少了。我们很幸运遇到方东美先生,才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原来我们都不相信,都以为它是宗教、是迷信。搞清楚、搞明白了,以后我遇到章嘉大师,他劝我出家,劝我真干,这个责任很大,这个使命也非常神圣,不容易。我们要把佛法平反过来,回归到教育,释迦牟尼佛是个思想家、是个哲学家、是个教育家,搞清楚、搞明白,这个教育确实能救社会,能救这个世界。这话不是我说的,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的,这个话说得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现在非常严重,「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真知灼见,不容易!

可是不认真修学,不能依教奉行,经典里面的东西看不出来,尤其翻经差不多绝大部分完成在南宋以前。还算是很难得,翻经的大师都有高度的智慧,用最浅显的文字,近乎白话文,古时候这种白话文,让佛教育能普遍的传播。所以佛经这个文字的体裁,在文字学里面称为变文,变化的变,跟古文完全不一样,比古文好懂多了。你看看我们汉唐的文章,你看佛经,这个佛经是汉朝时候翻的,你跟古文一比,这很容易懂,古文比这难多了,所以翻经的人也用了心。虽然是很浅显,可是现在没有文学的基础,他还是很困难,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不学文言文。现在文言文的老师也没有了,我们很感激上一代这些学者专家们,他们不在了,也没人学,可是他们留下来的资料,我们果然用功的话,行,能把这个课补起来。台湾国语日报出了一套书《古今文选》,这是老一代的这些学者专家们他们的心血,注音注得很正确,注解注得很详细。现在《全集》好像有十六、七册的样子,精装本。我们如果从这个里面去学习,花上两年的时间,读佛经那就毫无障碍。这桩事情不能不干,得要用两年的工夫,把中国古文找回来,有助於我们对佛经文字上的突破,文字障碍就没有了,我们能够看得懂,你才能够知道怎样学习。

经典,《无量寿经》的翻译很特殊,这几种译本里面的内容浅深差别很大,黄老居士在这个注解里面,这一段讲得很详细,文字不难懂。我们接着把后面这个念下去,「日本日溪师」,这法师的名字。「亦同沈氏之说」,前面这是讲清朝沈善登居士,他是同治年间的人,也是咸丰之后,他的在《报恩论》里面提到这个问题。他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认为这翻译的人所根据的梵文原本,不是一个本子,才会有现在问题的出现。日本日溪师他的看法跟沈居士相同,「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翻得好。所以自古以来,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学习《无量寿经》都采取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是在中国三国时代曹魏,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是在那个时候翻的。「稍差异者不少」,依据其他的四种本子,跟他们采取学的,今经是他们现在学习的康僧铠的本子,一比较里面差异很大,差异不少。「思夫,多异本」,这思夫,我们想想,这么多不同的本子。「传者不一」,传的人多。「故致斯异」,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手抄的,不是印刷,手抄抄错了的、抄漏了的、抄成别字的,这是在所不免,这种经验我们都有。「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这就佛说的不是在一个时候,也就是多次宣讲。「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这几句话说得好,因为佛教众生在一生当中修行证果,在一切经里头,这一部经最殊胜,有理论、有方法,自古以来,依这一部经修行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这是大慈大悲,不是说一遍,说很多次,所以梵文的原本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本子,每一次说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依照这个经本,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我依照这个本子讲这部经讲了十遍,我讲的十遍现在留的光碟每一遍不一样。有人要把它写成讲记,问我根据哪一次,我说最好十次你们都听,你们也做会集本。这是第十一次,十一次我们就完全讲解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这也是我跟黄老居士认识一场,他老人家大概大我十几岁,写这个注解的时候是在生病,非常辛苦,日夜不休息把这个注解写完成,真的是稀有,很不容易。这是诸佛菩萨、这祖师大德慈悲到极处。

「以上诸德」,就是以上这些大德们,「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过去这些大德们他们主张,《无量寿经》确实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的,不是像其他的经只讲一次,没有再讲过重复的,这一部经是很特殊,多次宣讲。他下面举个例子,「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大宝积》是一个大单元,这个单元里面它分二十几会,每一个会是一个小单元,二十多会合起来是个大单元。在这个大单元里面他讲了《无量寿经》,这个经题叫「无量寿如来会」,《大宝积经》里面一会,这就是多次宣讲的证据。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也」。这个唐译就是《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如来会」。跟现在流通最广的康僧铠的译本,这里头大同小异,他判定这是一个原本,一个原本两种翻译。他说「宋译亦甚明畅,而辞句前后大异,又一梵本也」,这肯定不是同一个本子。「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也」。这是看现在这五种的译本,至少是三个不同的梵本,这说得很有道理。「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策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策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传到日本,日本有几位法师也有这种看法。「至於他师有认为五译只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只因译者意乐不同」,每一个人的领悟、感受不一样,说原本应该是一个,有人有这种看法的,黄老居士认为「实未能服人」,这个说法没有办法叫人心服口服。「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这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两个本子,罗什大师翻的,「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那个时候大师到中国是姚秦的时代,姚秦建国在现在甘肃河西走廊。中国人喜欢简要详明,不喜欢麻烦。「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这是能说得通的,罗什大师翻的《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翻译的是直译的,里面讲的是十方佛,罗什大师翻为六方佛,就省掉四方,这是翻译的人他的喜欢、爱好、看法不同,但是经义一点没有变更。「至於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於是,不但详略不同,且义理之深广亦异,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也」。看看其他经典,同一个译本不同人翻译的。再看看《无量寿经》这五种本子不一样;换句话说,肯定不是一个梵文本。

下面举例子说,「例如弥陀大愿」,这个太重要了,这个大愿,换句话说,是阿弥陀佛传给世人重要的信息,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就是大愿。「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这一句多重要,我们怎样往生到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头脑清醒,有人提醒他念佛求生净土,十念就能往生。这个机缘是关键,一生没有遇到佛法,临命终的时候在断气之前有人告诉他,一切放下念佛求往生,求往生是求净土,他一听的时候他就能信,他就发愿想去。头一个头脑要清楚,如果说痴呆症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听了就欢喜、就相信、就发愿,这是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旁边人带着他念,十声佛号他断气了,肯定往生净土,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个多重要!这是「弥陀大愿之髓」,精髓。「此愿见於魏唐两译」。就是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康僧铠的本子,《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的这个本子有,有十念必生,而汉译、吴译这两译的愿文当中没有十念必生,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只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这个愿文有四十八愿的、有二十四愿的,翻译的人决定不能把四十八愿变成二十四愿,也决定不可能把二十四愿把它分开为四十八愿,这个不可以的。这就肯定是两种不同的梵文本,也就说明肯定是佛两次说的,不是一次说的。所以说「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这是黄念老他的看法。「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这个大愿五种本子里有三种不同,这个是太大了,这就不可能有这种错误的,有二十四愿的、有四十八愿的、有三十六愿的。所以他们讲至少三种不同的,就根据这个说的,至少佛在世的时候三次宣讲。

1234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六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六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六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三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