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卷11—21(上) |
 
11心意品 译文 心意品的大意是讲:人的意识精神虽然空洞而无可感的形相,但其创造力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意识的流变瞬息万状,难以护守难以禁持:只有智慧端正其根其本,(如是)意识的本初光辉便可大放光明。 ㈠ 轻窕浮躁难以持戒,就会随顺欲望的驱使、操纵;制伏自己的(流动)意识便是善,自我调节心意则可以安宁。㈡ 意识微妙难以窥见,它常追随欲望行动:智慧之人常常可以自护其心,能够坚守戒律即是安乐。 ㈢ (思识这种东西)独自行走远方,躲藏起来无影无踪;减少意识(干扰)便可接近大道,魔力的绳缚便可解脱。(四) 心(意)从无停息之时,也不知道佛法(的精义):沈迷於世俗的事务之中,将会缺少智慧。(五) (心)念从无停留处所,连绵不断无边无际;福气可以遏止恶(念),明白此理之人便可成为贤人。 ㈥ 佛认为心这一东西,即使微妙难测但不是「真实相」:应当时时警觉放逸之意,切莫随顺放(荡)的心(灵)。(七) (能够)看到佛法(精义)最为平安,其所想要的终会有成;智慧可以守护微妙难测之意识,斩断尘世之苦的各种因缘。(八) 现世存有之身皆难永久,都会相继命归黄泉:形体坏死神识远离,暂时寄住(之生命)何值贪恋?(九) 心(念)预设创造的各种虚相,来来往往浑无端涯:(意)念太多又且邪恶偏僻,(必将)自我招来祸患。(十) 这种意念(是)自我创造(的),绝非父母所生:芸芸众生自可努力朝向正途,修炼福(份)绝不回头。(十一) 深藏六根犹如灵龟缩头,谨防(无端)意识犹如固守城(门)。智慧与魔力交战,(若能)战胜(魔力)则人生没有祸患。(十二) 原典 心意品第十一十有二章 心意品者,说意精神,虽空无形,造作无竭。 意使作猗①,难护难禁。慧正其本,其明乃大。㈠ 轻躁难持,唯欲是从。制意为善,自调则宁。 ㈡ 意微难见,随欲而行。慧常自护,能守即安。 ㈢ 独行远逝,寝藏无形。损意近道,魔系②乃解。 (四) 心无住息③,亦不知法;迷於世事,无有正智。 (五) 念无适止,不绝无边。福能遏④恶,观者⑤为贤。 ㈥ 佛说心法,虽微非真。当觉逸意,莫随放心⑥。(七) 见法最安,所愿得成。慧护微意,断苦因缘⑦。(八) 有身不久,皆当归土。形坏神去,寄住⑧何贪?(九) 心豫⑨造处,往来无端,念多邪僻,自为招患。(十) 是意自造,非父母为;可勉⑩向正,为福勿回。(十一) 藏六如龟⑾,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十二) 注释 ①猗:通狗,变化无常之意。 ②魔系:魔力犹如绳索,牵引人的意志,故曰魔系。 ③住息:停止。 ④遏:止、阻止。 ⑤观者:看清福能止恶之人,承上文。 ⑥放心:放逸之心、失去规约之心。 ⑦因缘:事物或事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因,原因;缘,缘起。 ⑧寄住:佛教把现世看作是无常界,只有彼岸永恒,故人生在世便被佛教看作是「寄住」。 ⑨豫:通预,事先设想。 ⑩勉:努力。 ⑾藏六如龟:六,指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引起灾祸的根源,故要深藏不露,如龟缩头在壳,外物无所伤害。 12华香品 译文 华香品大意是讲:明白了所学的(内容)就应当(亲身)实践,顺著植物之花可以窥见未来之果,(要)从万法的假相之中透视到事物的本质。 谁能如实了解居住之地,舍弃镜子而以天为镜?谁能阐扬佛法真义(三十七道品),犹如采择善(德)华表?㈠ 习学(佛法)之人能够如实了解居住之地,舍弃(世俗)之镜而以天为镜:善於阐扬佛法真义之人,能够采择善德之华表。㈡ 知晓尘世(万象)终久必将坏死的种种说明,变幻不定的万物皆是短暂的存有;能够舍弃铺天魔华的诱惑,此等之人不坠生死轮回之道。 ㈢ 洞见色身犹如泡沬起灭,万法变幻无常皆属自然,并能舍弃铺地魔华的诱惑,此等之人不隧生死轮回之道。㈣ 身体有病则将萎缩,犹如花朵凋谢零落:死神降临之时,犹如急湍水流迅猛而至 ,(猝不及防)。(五) 贪婪的欲望从无满足之时,(它)还不断地消散人们心中(向善)之念:用不正当的手段招致的财富,便是自我攻伐自我欺骗。 ㈥ 要像蜜蜂采花,不损色美和香味:只是汲取花中之味,仁德之人进入人群之中也是这样,仅仅汲取人生真义而不扰乱众人。(七) 不要竭力地观察他人的过失,不管他作恶与否,(但应)常常地自我反省其身,知晓正(道)与邪(道)之间的区别。(八) 就像(某种)令人愉悦的花朶一样,其颜色美好但无香味:我所说的话亦如此种色美无香的花朵一样,(如若)不是亲身去实践此等(美德)之言将一无所获,(徒见美辞)。(九) 就像(某种)令人愉悦的花朶一样,颜色美好且有香味:(如若)按照我所说的话去实践(而不停留在对表面言辞的观赏上面),必然获得践履美善之言的福报。(十) 多做一些美如花朵的善事,每行一步(善德之华)摇曳生姿,广泛地积聚善德之人,其生命前途必将转向善境。(十一) 美丽之草芬芳之花,不会逆风播散香气:按照道的真义修行,善德之花遍地铺开,大德之人(犹琦草芳华顺风)遍散(善德)之香。(十二) 梅檀木香气浓郁,青莲花芳香逼人:即使可以认为诸种香味的确是真(实的),但仍然不如守戒(之德)香味絪蕴。(十三) 各种花朵之香其味极其微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香味):持戒(品德)之香最上,直透梵天遍处香。(十四) 守戒之德圆满,(意念)行为就不会放纵无际:(守)定意念便可超度脱离尘世苦难,永远远离开魔鬼之道。(十五) (人生在世)犹如开挖的田沟,田沟直接通向人人行走的大道:田沟之中种植莲花,莲花之香令人心旷神怡。(十六) (人生在世)生生死死的现象也如(田沟)一样,凡庸众生处於污秽的田沟之边;只有智慧之人(犹如莲花)快乐地出离生死的污秽之所,是佛门弟子。(十七) 原典 华香品第十二十有七章 华香品者,明①学当行,因华见实,使伪反真。 孰能择地,舍监②取天?谁说法句,如择善华③?㈠ 学者择地,舍监取天;善说法句,能采德华。 ㈡ 知世坏喻,幻法忽有④;断魔华敷,不覩生死。 ㈢ 见身如沬,幻法自然;断魔华敷,不覩生死。(四) 身病则痿⑤,若华零落;死命来至,如水湍聚⑥。(五) 贪欲无厌⑦,消散人念;邪致之财,为自侵欺。 ㈥ 如蜂集华,不娆⑧色香,但取味去,仁人聚然⑨。(七) 不务观彼⑩,作⑾与不作;常自省身,知正不正。(八) 如可意⑿华,色好无香:吾语如是,不行无得。(九) 如可意华,色美且香;吾语有行,必得其福。(十) 多作宝华⒀,结步⒁摇绮;广积德者,所生转好。(十一) 琦草⒂芳华,不逆风熏;近道敷开,德人逼香⒃。(十二) 栴檀多香,青莲芳华,虽曰是真⒄,不如戒香。(十三) 华香气微,不可谓真;持戒之香,到天殊胜。(十四) 戒具⒅成就,行无放逸,定意度脱,长离魔道。(十五) 如作⒆田沟,近于大道;中生莲华,香潔可意。(十六) 有生死然,凡夫处边⒇,慧者乐出,为佛弟子。(十七) 注释 ①明:阐明。 ②监:通镜字,即人为之镜。此镜虽可照形,但不能使人真正明白人生之价值。 ③善华:善之外在表徵。 ④幻法忽有:幻法,虚幻不真的万事万物;忽有,短暂的存有。 ⑤痿:通萎、枯萎、萎缩之意。 ⑥湍聚:急聚。湍,水急流的样子。 ⑦无厌:不满足。 ⑧不娆:不扰乱某物。娆,扰乱。 ⑨然:像某某一样。 ⑩彼:代名词华。 ⑾作:兴起、产生。 ⑿可意:中意、非常令人满意。 ⒀多作宝华:此句乃譬喻也。作者把人行善的道德实践行为,看著是抽象的本体之善之德的华表。宝,可珍贵之意也。 ⒁结步:每走一步。 ⒂琦草:珍奇之芳草。 ⒃逼香,《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作遍香。 ⒄真:此处从俗谛角度看虽然是「真实」的,但不是真谛之永恒之「真」。 ⒅戒具:守戒的功夫。相对於佛教追求涅盘的人生境界而言,「守戒」只能是一种工具性手段,故日「戒具」。 ⒆作:挖。 ⒇边:两边、边缘。承上文,意指凡夫总是处贪生或怕死的两边,不得生死之超脱意,不能跳出生死的局限。 13闇愚品 译文 闇愚品的大意是要开启蒙昧,陈述闇愚的本相及其原因,目的是使闇愚之人重见光明。 失眠之人倍觉夜长,疲倦之人倍觉道路漫长:愚合之人倍感生死轮回漫长,不知正等的大法(方才如此) ㈠ 痴意常常是昏暗无光,(不知)逝去的岁月犹如流淌河水(一去无还)。宁可独处独行走,不与愚人作伙伴。㈡ 愚随之人看重命运,忧慼生命历程漫长无涯:与愚同行同居之人必然忧苦无乐,对於生命自我任凭怨恨指使。 ㈢ 既有子女又有家财,闇合之人却整日忧心仲仲:(生命)之「我」况且不是真正的属於我有,哪裏还有什么子女家财?(四) 夏天住在这裏,冬天也住在这裏,愚闇之人以为常住人间,徒怀千岁之忧,从来也没有思考过未来的变化。(五) 愚闇蒙昧到了极点,反而自我认为智慧聪明,坚决认为愚闇的人胜过智者,这便是极顶的愚昧。 ㈥ 愚闇者亲近善知识,犹如(木)瓢斟酌各种有味之汤,即使是长久地亲尝习学味道,但却不知瓢中的羹味。(七) 开明通达者亲近善知识,犹如舌头品尝味道,即使是片刻的品尝,立即便知其羹味美无穷。(八) 愚闇之人实施行动,(往往)自身招来罪祸;畅快心意肆行恶事,自我招致深重罪殃。(九) 行为不善,事後必生後悔心,以致眼泪纵横流:这一报应终由往昔恶习导致。(十) 行为有德且善,事後无悔心欢喜:未来报应必将受福,喜笑颜开愉快地从事人生事务。(十一) 恶业未到成熟之时,愚闇之人以为恬淡无事:等到过罪报应到时,自然承受巨大罪苦。(十二) 愚闇之人所见所及,并不认为是趋向苦境;及至深临堕入危险之地,方才知晓(当初所求)乃是不善。(十三) 愚蠢之人犯下罪恶,不能自解自觉,祸殃焚烧自我,罪恶之火熊熊燃烧,经久不灭。(十四) 愚闇之人喜好美食,日甚一日不断在饮食方面追求美味:达到极顶在十六分的追求中,未曾有一分思念(佛)法。(十五) 愚闇自然产生顾虑念头,从生到死皆无一利:自我招致刀杖之苦,报应犹如图章印尽於纸,毫爽无差。(十六) 观人所处即知其愚,既不布施却又广求,其人必将堕入无道无智境地,往往伴随恶行出现。(十七) 远离大道靠近欲望之人,为了谋生而在沽名钓誉:因为贪恋在家的缘故,广泛地索取以供异姓(之教)。(十八) 习学大道切莫堕入「三望」的圈套不要做居家的僧徒:贪恋家庭违背圣人教旨,日後必将自我匮乏,此种行为与愚闇之人同行同处,只是徒增各种欲望。 (十九) 求利的愿望往往适得其反,追求大道往往也是得与愿违(此世清苦,其後得福),因此见识高明之人,出家去做佛门弟子:舍弃恩爱舍弃世间所有行为,终生不再堕入生死轮回之苦。( 二十) 原典 闇愚品第十三二十①有一章 闇愚品者,将以开蒙,故陈其然②,欲使窥明。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③,莫知正法。㈠ 痴意常冥④,逝如流川。在一行疆,独而无偶。 ㈡ 愚人著数⑤,忧戚久长,与愚居苦,於我由怨。 ㈢ 有子有财,愚惟汲汲⑥;我且非我,何有子财?(四) 暑当止此,寒当止此,愚多预虑⑦,莫知来变。(五) 愚蒙愚极,自谓我智;愚而胜智,是谓极愚!㈥ 顽闇⑧近智,如瓢斟味,虽久狎习,犹不知法。(七) 开达近智,如舌尝味,虽须臾习,即解道要。(八) 愚人施行,为身招患,快心作恶,自致重殃。(九) 行为不善,退见悔悋⑨,致涕流面,报由宿习⑩。(十) 行为德善,进覩欢喜,应来受福,喜笑玩习。(十一) 过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时,自受大罪。(十二) 愚所望处,不谓适苦,临堕危地,乃知不善。(十三) 愚蠢作恶,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炽然⑾。(十四) 愚好美食,日月滋甚,於十六分⑿,未一思法。(十五) 愚生念虑,至终无利;自招刀杖,报有印章⒀。(十六) 观处⒁知其愚,不施而广求,所堕无道智⒂,往往有恶行。(十七) 远道近欲者,为食在学名,贪倚家居故,多取供异姓。(十八) 学莫堕三望⒃,莫作家沙门;贪家违圣教,为後自匮乏;此行与愚同,但令欲慢增。(十九) 利求之愿异,求道意亦异,是以有识者。出为佛弟子;弃爱舍世习,终不堕生死。(二十) 注释 ①此品虽标二十一章,实际只有二十章。十九章和二十章各多两句,故尔在章目数上少了一章,整体句数不少。 ②陈其然:陈述生命的本来意义,即佛教的出世观点。 ③愚生死长:愚昧之人觉得生死轮回这一生命历程特别漫长。 ④冥:昏暗。 ⑤著数:粘著於命运。数,命运。 ⑥汲汲:忧心忡忡的样子。 ⑦预虑:即多余的顾虑。预,同豫。这是因为愚闇之人不知尘世无常而生发的尘世忧虑。 ⑧顽阁:极度顽固的愚昧,糊涂而近乎天真。 ⑨悔悋:後悔。悋,通吝,羞愧之意。 ⑩宿习:以往的行为。 ⑾炽然:火燃烧旺盛的样子,喻罪过特别严重。 ⑿十六分:谓极点,无以复加。 ⒀报有印章:此为省略语,即报有如印章;意谓果报丝毫不爽,如同印章刻在纸上,一模一样。 ⒁处:即人所处的位置,所做的事的总称,即某人当下的所作所为。 ⒂无道智:邪智也。相对佛教人生智慧而言。 ⒃三望:古代祭祀的一种名称。望,是心中所想而不能亲自到达。古人对山川、阿海、星宿的祭祀称三望。此处引伸为只是心中有所想而实际上不践行。 14明哲品 译文 明哲品大意是讲,习学(控制)心念和行为的人,应当修炼人生福报而精进於大道,以佛法作为人生的明镜。 透彻地审视善恶(之报),心中(必)知敬畏禁忌:敬畏(果报)而不犯(邪恶),终身吉庆了无忧患。 ㈠ 所以世间有福之人,(心)念思惟紧跟行动(毫不放纵):善於实现自己的意愿,幸福与财富加倍增长。㈡ 深信善(报)广行福(事),积聚善德毫不厌倦,深深相信阴德(之报),久而久之(其德)必然彰显辉煌。 ㈢ 经常避开无义之举,不去亲近愚闇之人,一心思量追随贤德之友,亲近依旁上等有识之上。(四) 喜悦(佛)法之人睡眠安稳,心情和悦意志清爽:圣人敷演佛法(精义),智慧常使行为快乐。(五) 仁德智慧之人,坚守戒律奉持佛法,犹如星空之中明月,(光华)普照世间。 ㈥ 制造角弓的工匠调理牛角,船夫掌舵调理航船,智巧工匠调理木料,智慧之人调理身(心)。(七) 譬如厚重磐石,任凭大风吹刮毫不动移;智慧之人(心)意凝重稳固,任凭毁誉之言四起不能使其主意倾斜。(八) 譬如深不见底的涧渊,澄静清明:智慧之人听到大道(精义),心意澄净心情欢悦。(九) 大德之人身心无欲,所处之地昭然明朗:即使偶然遭遇苦乐,(但对这些苦乐的无动於衷)并不能高尚显赫其拥有的智慧(功能)。(十) 大贤之人了无尘世事务(扰乱),不愿拥有子女财产政权种种(俗务)之累:经常坚守戒律智慧与佛道(法则),从不贪求邪欲富贵。(十一) 智慧之人深知(心意)易於动摇,犹如生长在沙土中树木(极易被风摇动):交朋接友而(自己)心志并不强固,就会随顺尘世各种习气现象而污染自己清净本性。(十二) 世俗之人均皆沈没於(人欲)深渊,很少有人度过深渊走上彼岸:假若有人(前来救度),要求救度之人必然奔走前来(叩问佛法)。(十三) 确确实实热爱大道,认认真真接受端正之义的教诲:如此之人接近(真如)彼岸,直至超脱(生)死之苦便为上等(之人) 。(十四) 斩断五蕴之苦的假相,静静思考寻求智慧;不会再回到(人欲)的深渊之中,抛弃所有的依托(其智)必将光明。(十五) 抑制情感欲望,断绝(世俗)快乐莫要放纵情欲;如此便能自己拯救自己(脱离世俗苦海),驱使意(念)进入智慧。(十六) 学习应取端正之智,(心)意惟以正道(为念);一心三思接受(佛家)真谛,(杂念)不起便是快乐:烦恼消尽陋习除尽,这样便能超度世俗之苦。(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