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观世音与普陀山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观世音与普陀山

  观世音作为一个佛法无边的菩萨,千百年来一直在中国民间被传颂、被信奉着。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德性,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苦难百姓,无疑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向往。图腾式的原始拜偶意识,使许多人把观世音奉为拯救命运的救星。舟山,由于它是“观音道场”普陀山的所在地,因此民间对观音信仰尤深,特别是长年累月生 活于汪洋大海、系命于风涛浪尖的广大渔民,更有其深厚的信仰基础。

  一、舟山民间的观音信仰基础

  舟山,地处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的东海之中,古人称之谓“海中洲”。1390个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地错落在方圆22000多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里,构成了我国的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其中有103个大小岛屿居住着百万人口。岛屿的陆地面积1371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陆地居住着695人,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之一。常年与大海打交道的渔盐民有245 000人,占总人口的26%多,岛上居民除千百年来一直世居舟山的海山人以外,还有相当一部 分是明、清以来从浙江的温、台、宁、绍地区和闽南、苏沪一带迁来的移民,因而舟山民间 的信仰习俗既有其海岛特点,又兼有东南沿海各地的色彩。

  舟山历史悠久。从史书记载和近10年出土的陶片、纺轮、耕田器、石等地下文物考查,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影。据清光绪十年(1884)编纂的《定海厅志》记载:商夏时期,舟山属越国东南境周时属越国句东,春秋时名为“甬东”。西周时,徐国偃王在舟山定海城东30里处曾筑城立国。公元前5世纪,越王勾践经过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起兵伐吴,夫差兵败,被围困在余杭山,勾践在处置夫差时,便想起这悬峙海中的岛山,令夫差“居甬东,君百家”,夫差不甘受辱而自杀。《左传》在记 载这件事时作注说:“甬东,即句章县东海中洲”。舟山正式设县治,是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当时的唐玄宗批准了采访使齐瀚的奏请,决定在这个海中洲设立县治,并以葛仙翁曾在舟山设炉炼丹的传说为由,赐名为“翁山县”;现今的岱山、衢山一带据传是徐福曾来这 里采长生不死药,现今的普陀山、桃花、六横一带传是安期生炼丹修道处,于是又有了“蓬莱仙境“安期仙乡”之称。从此以后,一座座海山都披上神秘的外衣,成了神仙居住的“洞天福 地”。可惜这翁山县仅仅存在了34年,后因兵荒马乱,朝廷又宣布撤废了翁山县县治。直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朝廷准了王安石的奏请,在舟山第二次设立县治,赐名“昌国县”,到明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撤废了昌国县治。一直到清康熙年间(1688)第三次复建县治,并赐名定海县,以求“波宁海定,永享太平”。之后,定海县治一直延续到1950年舟山解放。1953年舟山建立专员公署,1987年撤地建市。新建的舟山市,号称“千岛新城 ”,下辖2区2县9个街道36个乡镇。

  舟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渔业生产的流动性和作业方式的特殊性、海洋生活的危险性,迫使广大渔民去寻找自己的某种精神寄托。古时候,渔业生产工具简陋,舟山渔民终年 提心吊胆地过着“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和“前有强盗,后有风暴,开船出洋,命靠天保”的日子。因此,观世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悲心肠,怜悯一切,救危济苦,普渡众生”的教义,很能引起广大渔民的共鸣。渔民把一切苦乐祸福都寄托于观世音。海上遇到风暴,求观世音保佑;家里有人生病,求观世音救治;渔业生产丰收,是托观世音的福;有了天灾人祸,怨己拜观世音不诚。真的把观世音信奉为“济世造福的神圣”、“主宰命运的上帝”、“拯救苦难的救星”、“送子送福的神仙”,加上海岛自然条件的神奇怪异,人们更把这海岛视为虚无漂渺的神仙佛地,信佛拜观音的风俗也因此在各地流传。据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早在东晋年间,岛上就建有“观音庵”(今北门外普慈寺遗址),之后,各岛各屿造庙塑观音的越来越多,到编定《昌国州图志》时,舟山各地已造有23处供奉观音的寺院,占有田产8642亩,山林2万多亩;到清末民初时期,舟山渔村已是“岛岛建寺庙,村村有僧尼,处处念弥陀,户户拜观音”。据民国12年编纂的《定海县志》记载,当时在舟山各地已建有寺庙庵堂558处 (不包括乡间小岙的土地庙和道观、茅蓬)。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职业佛教徒有2649人,加上依附于佛教的“念伴”(道士)749人,占当时舟山总人口的7.5%左右。在一个只有40平方公里的桃花岛上,就有11处寺院。据传,观音最早出家削发为尼的清修庵、白雀寺、圣岩寺 ,都在这桃花岛上。定海有一个只有70多户人家的马岙三胜村,就有24个佛教徒。这表明,当时在舟山民间的观音信仰基础已很深厚。

  二、海天佛国与观音信仰

  观世音在舟山民间的影响如此之深,一个直接原因,是与号称“海天佛国”的普陀洛迦山分不开的。

  普陀洛迦山,坐落在舟山本岛的东南莲花洋,与中外闻名的渔业重镇沈家门隔港相望。明 、清时期,普陀山除少数商店以外,几乎没有固定居民,当时真可谓“有宅皆寺,有人皆僧 ”。据1936年的统计资料查证,在这个仅有1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当时已建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28禅院,128处茅蓬,僧尼达1878人,每年从海内外来山礼佛的游僧也有千人以上。那时节,岛上无处不供佛,无人不诵经。观世音的塑像、画像到处可见,是一个典型的“观音乐土”,“清净道场”。它与供奉普贤菩萨的峨嵋山、供奉地藏菩萨的九华山、 供奉文殊菩萨的五台山齐名于世,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据古籍记载,普陀洛迦早先叫梅岑山,改称“普陀洛迦”是在唐僧和尚去西天取经以后的事 。《大唐西域记》一书有这样的记述:唐玄奘到西天取经,曾去印度的布怛洛迦山瞻仰观音 圣地。布怛落迦按梵文potalaka音译为普陀洛迦、布达拉,意为光明山、海岛山、小白华山。舟山的 普陀洛迦和西藏的布达拉,都是由此译音而得名。

  普陀山真正成为“观音道场”,应是唐大中年间开始。据舟山历史上第一本普陀山志《补陀洛迦山传》(元代编,1334年版)记载:“唐大中中,有梵僧来(潮音)洞前燔指,指尽,亲见大士示现,授与七色宝石,灵感遂启。”可见在唐大中年间已有中外僧侣来普陀礼佛。到唐咸通四年(863)(关于日僧慧锷请观音到普陀的时间,过去许多记述都是梁贞明二年<916>,1992年出版的《舟山市志》根据最新考证,认定为唐咸通四年<863>,本文从后者记之)日僧慧锷请观音到普陀首创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观音道场遂成事实。据上海龙华寺方丈明?法师所著《佛法概要介绍:“梁贞明二年,日僧慧锷到五台山 参拜文殊道场,见一尊观音大士圣像,清净庄严,想请回日本供养,又怕该寺当家不肯,于是就偷偷地将这尊圣像‘请’走了。慧锷得到这尊圣像之后,立即买舟东渡,准备回国。当船驶进普陀洋面新逻礁时,忽然海中涌现出无数铁莲 花(此洋今称莲花洋),挡住航道,船不能行。如此三日三夜船只能围绕普陀山四周打转转 。慧锷见此奇异,当即跪在圣像前忏悔说:大士,弟子因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所以想请圣像回国供养。如果因我是不与而取,或因我国众生无缘供养,弟子就 在 此地建立精舍,供养圣像。慧锷忏悔完毕,铁莲顷消,船飞速驶进了潮音洞边安然停下。慧锷登山后,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张姓渔民说明来意,张氏把自己住的茅蓬让出来筑庵供奉观音 ,慧锷也为此在山上安住下来。这个供奉观音的庵,民众称之为‘不肯去观音院’。也是普陀山第一座供奉观音的寺院。”有关不肯去观音院的传说,在普陀山志中亦有记述在民间传说更是普遍。但是,后者的记述和传说中有两点与明?法师的讲法不同,一是明?法师说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是“偷偷”地请走的,而后者是说五台山方丈见慧锷喜爱而赠与的;二是在普陀山筑不肯去观音院后,明?法师说慧锷“也为此在山上安住下来”,后者却没有“安住下来”的记载。有关慧锷请观音的故事,在日本国内一些书籍中亦有记述。不肯去观音院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毁坏,现存者系1983年重建。这一段历史记载,说明真正开辟观音道场是在唐大中以后。到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高僧真歇和尚在高宗的赏识和支持下,易律为禅,动员全山700多户渔民迁往外岛,使普陀山成了名符其实的清净佛国。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御赐“普陀宝陀寺”“大圆通宝殿” 额,钦定普陀山为重点供奉观音 的道场;到晚清时期普陀火轮(轮船)直通沪甬,香客游客纷至沓来,岛上香火日益兴旺,观世音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菩萨。康有为1919年游普陀时 作诗曰:“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他也认定这里是“第一人间净土”了。

  三、观音道场的三大香期

  随着“观音道场”的日趋兴盛,进山礼佛者与日俱增。特别是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大香期香火鼎盛。据传,二月十九是观世音的诞辰日,六月十九是观世音的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世音的出家日。三个香期以二月十九最盛。每当香期,舟山诸岛的善男信女纷纷到普陀朝山进香,香客游客多时竟达万人之众。三个香期活动的内容、形式、范围大致相同,主要的活动程式是:

  朝山进香:各岛屿的善男信女于十七、十八陆续进山,分别往各寺院庵堂进香敬佛,连路边岩石上刻着的小菩萨也要给烧上一炷香。全山香烟袅袅,人群济济,处处是一派香期盛况。

  祝寿普佛:十八夜和十九凌晨,全山各寺院庵堂所有僧众,在方丈或当家的率领下,身披袈裟,手执法器,集中在大殿诵经做佛事。广大善男信女也跟着僧侣礼拜敬佛。

  坐夜宿山:十八夜里广大信徒跟随僧侣做完佛事后,就在寺内通宵坐夜,俗称“宿山”,以示对观世音的诚心,坐夜一般都集中在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寺内的大殿、后殿、偏殿 ,乃至廊房过道、露天广场,都是挤得满满的坐夜者。

  登山礼佛:除了坐夜宿山的以外,更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深更半夜,手持清香,口念佛号,沿着千层石阶,三步一拜高登佛顶山。香云路上人流不息,通宵达旦。许多年过花甲的 老人在那石板路上三步一磕头,拜上佛顶山,赶插“头炷香”。

  全体传供:十九中午,各寺院僧众集中诵经拜佛以后,即举行全体“素斋会餐”,也叫“敬佛”,规模十分隆重,类似民间的“冬至祭祖”和内陆的“庙会敬神散福”。

  还愿佛事:香期正日前后七天,各地善男信女凡往日因遇灾难向观音祈祷许愿过的,或是为 至亲亡灵祝祷的,都会届时敬请法师放焰口、拜梁皇、做普佛等佛事活动,以示还愿。也有的不是直接到普陀山还愿,只是在本地搭台做戏还愿,或在本地请僧侣念经做佛事还愿。

  除了来普陀山烧香拜佛以外,舟山民间还有众多的信徒在家吃斋念佛拜观音,主要形式有:

  吃斋供佛:舟山民间因信仰观音而在家吃斋供佛者甚多。一般有吃长斋、短斋两种。长斋即终年素食,力戒荤腥,有吃一年、三年、五年的,也有终生吃斋。短斋即定时定日吃 斋,平时不戒荤腥,如有的吃“观音斋”,即每月初一、月半戒荤腥;有的吃“间花斋”, 或 叫“一七十斋”,即每月初一、十一、廿一、初七、十七、廿七、初、二十、三十,加上 月半,合计一月吃十天素斋,其他时日不戒荤腥。凡这类吃斋的,一般都在自己家里设有小 龛供佛像,定时烧香点烛拜观音,一日三次念佛号,即反复念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 感观世音菩萨”。

  在家和尚:舟山民间还有相当多信佛不出家的“在家和尚”,通称“居士”。他们常年吃斋 ,口念佛号,诚 心拜佛,但他们不削发,不离家,有家眷。平时参加劳动,香期进寺礼佛,有时也应邀参加 居民家中组织的佛事活动。1950年以前,这类“在家和尚”仅岱山岛就有一百余人。

  还有一种类似和尚又不属于佛教的“念伴”,在舟山民间也为数不少。仅据大展乡的调查,1950年以前,该乡这类“念伴”就有40余人。按理“念伴”属道教,但在舟山民间笃信观音 的氛围中,“念伴”也积极参与佛事活动,诸如民间丧葬、祭神、建蘸等,他们都参与, 而且常伴和尚诵念梵呗。

  随缘乐助:这也是信奉观音的一种表示形式。民间的善男信女,为祈祷观音保佑“修福”、“消灾”、“求子”、“生财 ”,往往出巨资乐助寺院,有的修寺庙、塑佛像,有的助法器神具,有的修桥铺路造凉亭;也有的贫寒信,在佛前“随缘乐助”箱里甩几个铜板,以表心愿。这种随缘乐助,按佛门的说法,是“广种福田”,为“后世结缘”,这对广大渔民来说,也很有感惑力。

  四、观音信仰与民间传说

  由于舟山民间对观音信仰已相沿成俗,其影响深入到家家户户。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 的观音传说也在民间广泛流传。许多目不识丁的老渔民、老妇人,可以讲出一串串的观音故事来。

  前几年,舟山各地开展民间文学三集成的普查工作,采录到的观音传说就有110多个,其中 有28个已收编在四个县(区)的集成本中。198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还专门出版过一本《普陀山传说》,其中大半是关于观世音的传说。诸如:赤脚观音、 抽手观音、杨枝观音、送子观音、观音跳、观音借普陀、观音收罗汉、观音收金刚、观音收 韦驮、观音收鳌鱼、观音收龙女、观音巧造洛阳桥、观音泼水坍东京、观音泼水淹蓬莱、观音弥陀争当家、观音与弥陀打赌、观音赚孔子,等等,特别是观音收红蛇、火烧白雀寺、慧锷请观音等故事影响最大,流传最广。仅火烧白雀寺的传说,这次就搜集到四、五种不同说法的口述稿。当然,这种不同说法的口述稿,中心意思都是说“三公主抗婚出家当尼姑,妙庄王黑夜火烧白雀寺”。桃花岛上一位名叫赵银叶的老大娘,讲起三公主削发当尼姑的故事来,讲得有板有眼,有头有尾,好象是她和观世音同在庵里当尼姑似的。她在故事结尾处还有一首长长的歌谣来描述观世音的身世。说:“观音菩萨妙堂堂,父亲就是妙庄王,年纪虽小十八岁,胭脂花粉我不爱,珍珠玛瑙我不戴,一心牢记吃常斋……二月十九娘关露,六月十九摘蟠桃,九月十九上天堂……”。这些传说,除了说明观世音在舟山民间的深远影响外,还把印度“勇猛丈夫身”的观世音中国化了,女性化了,乃至舟山化了。

  据“火烧白雀寺”的故事介绍,观世音原是古代妙庄王的三公主,名叫妙善。妙善聪敏美丽 ,从小笃信佛教,妙庄王为了找一个继承王位的人,决定给妙善招个驸马郎,可是,妙善坚 决不肯婚嫁。后来,她受不了妙庄王的一再逼婚,干脆抗旨出走,执意皈依佛门,逃到桃花 山白雀寺去削发为尼了。妙 庄王得知后,气得胡子笔笃翘,他派人趁黑夜一把火烧了白雀寺。可是,妙善双手合十,紧闭双目,盘腿静坐,口念佛号,一心修行。结果,其他寺院房舍全烧光了,唯独妙善在念佛 修行的后殿没烧着,她在神力的辅助下,迷迷茫茫坐着一条船飘到了洛迦山,从此以后,她 就在这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结茅为蓬,与鸟兽为伴,净心修行。

  这个故事里的白雀寺,就在舟山的桃花岛上,20世纪80年代初还残存着三间破破烂烂的后殿房子;现在,经当地信徒共同筹募,又重新修复了白雀寺,香火也日益兴盛。而那个妙庄王所在的东京,传说就是如今的舟山海域,“坍东京涨崇明”的传说至今还在舟山和崇明、淞江一带广泛流传。这一说,还把观世音的祖籍也在舟山落户了。舟山人信奉观世音就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有关火烧白雀寺的传说,除了流传于民间以外,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名叫朱鼎臣的文人,就编著过一本《南海观音全传》,民国初年有个名叫江村的又编过一本《观音得道》,这两本小册子都以 章回小说的体裁,详细叙述了观世音从出世到得道的全过程,对火烧白雀寺的故事都作了详细描写。

  舟山民间信仰观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佛法无边的神力宣传,对缺乏文化素养和科学 知识的旧时渔民,也起到了巨大牵引力。按《般若婆罗蜜多心经》的说法,观世音具有不可 思议的伟大力量:在深广的智慧中,观世音能照观五蕴--色、受、想、行、识,他能度脱自己的一切苦脑,也能将挣扎在苦危中的众生救度出苦海。说只要口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入火而不烧,入水而不沉;若妇女欲求子,供奉观世音即可降 予福德智慧的男儿;说观世音主张对一切人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不分良善丑恶,有求必应。甚至说她常以大慈大悲之心,观照世间寻声救苦,做到千处有求千处应,成为解脱 人间一切苦难的救星。很显然,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对于旧时目不识丁的渔民和妇人,却信服得五体投地。

  随着种种民间传说的广泛流传,观音菩萨的形象也早已走出了殿堂,跳下了莲台,进入了文 学艺术这个广大领域,剧作家把她搬上了舞台、银幕,文学家把她领进了小说天地,在中国 家 喻户晓的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里,都为观音增添了诸多神迷色彩。《西游记 》 中具体写到普陀观音的就有九处(见17、22、26、42、49、57、58回),最长处足有2600多文字,一般提及的更不胜其数。《西游记》中的观世音,是一个“理圆四德,智满全身”而无所 不敌的大菩萨。她在五行山下救悟空,蛇盘山中收龙驹;收伏熊罴怪,教化红孩儿;现鱼篮 救唐僧,洒甘露活宝树。她出没于道教玉皇殿,周旋于神仙菩萨间。大凡是孙悟空上普陀山 ,必定是唐僧大难临头,来求观音菩萨救助。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也解除不了的灾难,观世音一出场,就立刻消灾免难。观世音的这种巨大神力,在民间也产生了深不可测的影响 。另外,《西游记》对观世音的形象描绘也极其美妙、生动、吸引人。如第八回中描写的观 世音是一个“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春,朱唇一点红”的美妙女性;第四十九回写 到 孙悟空斗不过金鱼精,到普陀山请观音,寻入紫竹林,只见观音“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 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络。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 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 执钢刀,正把竹皮削。”这些描写,把个观世音写得既美丽又善良,对广大信徒,特别是对 广大女性信徒,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魅力,无形中加深了人们对观音的信仰。

  五、历代帝王心目中的观音

  历代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总极力宣扬观世音的“性善”思想,以此来奴化和 麻醉人民,使人们产生更大的奴性和依赖性。普陀观音历来受到帝王的厚待,特别是宋朝以 后,帝王进香者、赐银赐物甚多。宋乾德五年(967),赵匡胤特遣太监王贵到普陀进 香。之后,宋朝各代帝王都遵照祖制对普陀山拨款敕建,使普陀的观音道场很快兴盛起来。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内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朝鲜),船到普陀附近洋面遇大风,据传说 ,有大龟挡住船只去路,王舜封便向潮音洞祈祷,忽见洞内金光晃耀,出现大士相,顷刻 大龟消失,船只继续前进。王舜封回京后,将这灵异奏报皇上,神宗即下旨大兴寺院,并赐 名“宝陀观音寺”,从此,普陀香火进入一个新的兴发时期。以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宋理宗淳?八年(1248),帝王家先后多次赐币重修普陀观 音寺院,在普陀山植杉十万株,赐予庙田并豁免全部粮税。从此,观音的影响遍及朝野。到元大德二年(1298),朝廷派太监李公公专程到普陀进香;三年,又命朝廷宿卫臣孛罗再次来山进香,并赐金百两,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朝廷大臣来山进香,除了拨币修寺以外,还赐予山、田4000亩作普陀寺产;特别是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宣让王施钞千锭,在普陀山兴建了一座“多宝塔”,这座全部用太湖石砌成的多宝塔,已成为目前江 浙一带唯一保存完整的元塔建筑。

  到明洪武年间,普陀观音道场曾一度毁于兵灾,但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参将俞大猷在 普陀洋面剿倭获胜,说是普陀观音保佑的缘故,奏请朝廷批准,一次就拨金千两,兴修寺庙 ,恢复观音道场。到明神宗万历年间,普陀观音道场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兴旺时期,万历八年 (1580)、十四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等先后6次差遣内宫宦官到普陀进香,赐金6000余两,钦赐藏经1350多函,御赐金佛4 尊、玉带一条。裹经绣包袱678件,钦赐“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护国永寿镇海禅寺”御匾两块。清康熙、雍正年间,不仅拨出大量金银兴修寺庙,而且派遣总兵蓝理到普陀督造佛殿,皇帝亲自批准从南京拆明皇宫九龙殿和琉璃瓦给普陀兴建法雨寺圆通大殿(即九龙殿),并颁旨天下,宣布普陀山观音道场“乃朝廷香火”,“务令天下臣民共种福田 ”。这样一来,普陀成了“官办”的观音道场,岛上香火顿时达到鼎盛时期,上至帝后妃嫔 、王侯宰官,下至缁侣羽流、善男信女,无不函经捧香,梯山航海,前来朝拜。观音成了朝 野笃信的大菩萨。近在观音道场鼻子底下的舟山民众,对观音的信仰更达到了迷信的地步。

  六、观音道场与中外文化交流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善性”和救苦救难的“德行”,不仅在舟山乃至在全国民间得到广泛信奉,而且,它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也早已传播到了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特别 是隋唐新辟南方台州、明州、扬州、温州、福州诸商埠以后,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往来中华的使者或商贾、僧侣,大多经普陀进入明州(宁波)港。因此,普陀观音道场的影响也随之而扩展到这些国家,成 为中外文化交往的一个纽带。尤其是日僧慧锷请观音到普陀始创“不肯去观音院 ”之后,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圣地,与日本和东南亚诸国的文化交往更显密切。据有关史料记载,元朝由于世祖两次派兵征讨日本,损害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使得中日关系一度中断。后来,元世祖看到了中日睦邻友好的意义,针对日本朝野都信奉佛教的习俗,特派遣 普陀山高僧如智法师为元朝特使,率领使团于至元二十.(1283)八月东渡日本通和。由于半途遇大风,未能成行。到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为成全先帝遗愿,再次派遣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为国信使东渡日本。一山一宁携带国书,航海6个月,抵达日本时受到日本朝野僧俗人 等隆重欢迎。一山一宁以他的博学多才,在日本广弘佛法,宣扬观音,传播华夏文化,倡导中日友好。由于他的努力,很快恢复了中日友好往来,日本后宇天皇多次接见他。一山一宁在日本侨居一十八年,于1317年病逝于日本。日本国王赐以“国师”称号,称他是“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并派日僧月山友桂专程护送一宁灵位回中国,安放在宁波阿育王寺。嗣后,一宁在日本的众多弟子相继访华游学,到中国研究佛学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回国后大多成为传播中日友好的使者。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日本国遣明正使彦周良,副使钧云二人到普陀山足足住了一个金秋十月,遍寻胜迹,礼敬观音,把普陀山的佛教艺术带回日本。自从观音菩萨传入日本以后,很快受到日本民众的普遍信奉,甚至在各种车船上也供起观音画像,以求保佑平安,成为日本民间的一种习俗。在日本的那智山还建立了“普陀洛迦观音道场”,成为日本国最大的观世音菩萨供奉地。可见观音信仰在日本民间影响之深远 。

  普陀观音道场不仅为构通中日文化交往发挥了纽带作用,而且为构通中国与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往架起了桥梁。唐代就有天竺僧来普陀山礼佛,元朝有西域龟 兹僧盛熙明来山礼佛,在普陀作《游补陀》诗,著普陀山历史上的第一部山志《补陀洛迦山传》七篇。明天启年间(1621-1627),来自波罗奈国的梵僧到普陀礼佛,在佛顶山造塔供奉佛舍利;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佛门弟子也纷纷来山朝拜观音,并送来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艺术精品,使普陀山成 为汇集各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如今,在普陀山文物馆珍藏的佛像铜屏、精湛陶器、贝叶真经、释迦牟尼应化图、菩提树叶、玳瑁塔、玉佛等,很多是日本和东南亚诸国的佛门信徒所赠。

  与此同时,普陀山的许多名僧也纷纷出国游访,传播华夏文化,弘扬观音教义。20世纪20年代初,普陀山太虚和尚出席东京“亚太佛教大会”,并游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与这些国家的佛教界和政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增进了中外文化交往和友谊;圆照和尚于民国20年(193 1)云游新加坡、马来 西亚、缅甸等国,从这些国家学得了瓦斯库(沼气池)技术,在普陀山洪筏禅院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 只沼气池,如今还保留着它的遗址。普陀山佛教协会为了加强与东南亚诸国的宗教联系和文化交往,专门在缅甸仰光建立了“龙华寺”,在新加坡建立了“广福宫”,为接待普陀山出国游访的僧侣和南洋诸国来普陀朝拜观音的僧侣(信徒)提供方便。

  在宗教界文化交往不断扩大的同时,舟山民间也把观音信仰习俗传播到了南洋群岛。舟山由于地处海岛,岛民为外洋火轮撑船或侨居国外经商者甚多,1950年以前,舟山侨居海外者竟达2万之众。这些侨居海外的舟山人,把那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带到了侨居国,在那里供奉、朝拜,念诵佛号。这种信仰习俗,居在国人民始为好奇,后来渐渐产生同感,最后他们也纷纷信奉起来,特别是一些古代航海岛国民众,和舟山渔民一样把观世音看作是保佑舟舶平安的海神。观世音在国外的影响,开始主要在亚洲、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近20年来,在一些欧美国家也逐.渐盛行起来,据说,美国现在已有60多座佛教寺院 ,大多供奉观音菩萨。

  普陀山不仅是观音道场,而且是独具风貌的海上旅游胜地。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对外文化交往活动更加频繁。据普陀山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山累计接待中外香游客2303万人次,1987年起,已连续15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其中来自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缅甸、日本,以及德、英、法、美等5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佛教徒、旅游者达30多万人次,最多的1988年达6000多人次。他们当中有专程前来朝拜观音的,有专门来 考察、研究观音道场发展史的,也有来游山览胜、或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管出于何 种目的,他们到了普陀山,必然对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和优美风景产生兴趣,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 到弘扬、传播。

  七、从观音信仰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解放以来,我们党一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面广泛宣传无神论,宣传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引导群众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但是,观音信仰习俗仍在民间悄悄地流传着。虽然在一个时期里,也曾被群众所淡忘,除了寺庙内少数和尚尼姑外,社会上信仰观音的人一度骤减。到“文革十年”期间,普陀山观音道场被彻底毁坏,观音佛像几 乎百分之百被砸。寺院僧尼除四十多个老弱病残、无家可归者留居普陀山以外,绝大多数僧 侣 被遣散回原籍劳动,有的蓄发还俗。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普陀山的三大寺、六大院等主要宗教活动场所逐步修复,观音道场又猛然兴盛起来。进山的香客游客逐年直线上升,据统计,1979年上山的仅110156人次,到1988年上升到1001644 人次,猛增近10倍。虽然其中旅游者占很大比例,但朝山礼佛者仍然为数不少,过去烧香客 以老年妇女居多,近几年居然出现不少青年男女,他们身穿时新服装,肩背黄布香袋,手拈青香,诚心拜佛。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信宗教、轻科学的思想,列宁称它为“哲学唯心主义”。观音菩萨所主张的“善性”,对封建社会里的劳动人民来说,就是要求他们毫无怨言地忍受一切苦难和驯服地顺从统治阶级,而那些统治阶级则对劳动人民施行残酷的剥削和非人的压迫。但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青年人,为什么也会去信仰观世音呢?为什么我们党宣传了几十年的唯物主义,对民间的信仰习俗仍未彻底改变?而在近几年,谁也没有去专门宣扬观音菩萨,对观音信仰的习俗却顿时复燃起来,这说明了什么?毛泽东同 志说过:“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去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说明“文革”那样的砸菩萨,实际是少数人在“过早地代庖丢菩萨”,这不但不能改变人们的信仰习俗,反而会在人们头脑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一旦有了复活的机会,其势更猛。那末,要到什么时候农民才会自己动手去丢掉菩萨呢?还是要按照毛泽东同志讲的办法做,那就是:只有在农民集中精力破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力,并取得经济斗争的全部胜利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信仰习俗。也就是说,破除 迷信,移风易俗,这是农民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取得胜利以后的必然结果。回过头来想 一想:舟山民间对观音信仰习俗的一个重要起因,是广大渔民终年生活于汪洋大海,系命于风涛浪尖,过着“今年要想明年好,年年穿件破棉袄”的日子。在那样的年代里,毫无科学文化知识的渔民群众,只得把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寄希望于观音菩萨。解放40多年来,渔民经济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渔村仍然十分贫乏和落后,因此说,要从根本上改变渔民中的信仰习俗,除了继续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提倡 移风易俗破除迷信以外,更需要大力扶持发展渔村生产力,包括发展和普及渔村的科学文化 知识,夺取经济斗争和科学文化的更大胜利。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同步发展,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之后,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信仰习俗。

  在当前尚未改变民间信仰习俗的情况下。能否可以用观音信仰来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呢?其实,在历史上已经有不少这样的先例。如发挥普陀高僧的作用,为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服务;运用观音道场的吸引力,更好地开展旅游事业;运用旧的庙会形式为新的经济建设服务。1989年农历九月十九,普陀山各寺庙举行盛大的开光仪式,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中外香客和游客,舟山的外贸物资部门抓住机会在普陀山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外贸物资展示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总之,对于观音信仰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在舟山更有其特殊意义。有人问,观音究竟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是外国引进的,还是中国输出的?是男人,还是女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观音是一个不明国籍、不明“性别”的神佛。可以是中国人,也可以是 外国人;可以说是“勇猛丈夫”,也可以说是“观音娘娘”。《楞严经》说观音有三十二化身,能以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形态超度众生。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观音未有世家传”,意思是说这大慈大悲的观世音是无法考证的一个信仰偶像。因此我们只能从一种宗教文化现象、从一种民间信仰习俗去研究它、探索它。 本文原是作者于1991年4月在中国首届渔岛民俗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曾分别刊登于《中国渔岛民俗 》、《中国民间文化》两书,但在舟山尚属首次发表。

 
 
 
前五篇文章

佛教文史类典籍-教史

茶祖天香

柏孜克里克“奏乐婆罗门”壁画新考

阿艾石窟信仰探察

我画罗汉说

 

后五篇文章

弘一大师与伏龙寺

克孜尔《优陀羡王缘》壁画与敦煌《欢喜国王缘》变文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佛教史人物

克孜尔石窟艺术模式及其对外影响

平顶山香山寺——中国最早佛教寺庙之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