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华经》导读 明海大和尚 (2008年9月25日讲于北京赵州一味茶社) 我们这里有一个《法华经》的读诵班,是我建议大家成立的,就是坚持诵《法华经》。因为我承诺过在这里跟大家作几次导读,今天是第一次。这第一节课,我自己准备,在心理上,前提是你们各位都已经对这个经诵过几遍了。那么在座的有《法华经》读诵班的,有完整诵过一遍的举手,啊,比刚才那个班的数量还多呢!好,放下!读诵过两遍的举手。好,放下。读过三遍的举手。越来越少了啊。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想象的是在座的诸位都已经把《法华经》起码是读了三到五遍了啊!那么今天因缘很殊胜,来了这么多朋友,这么多信徒,我本人一方面很受鼓舞,同时也诚惶诚恐啊。 在此先给你们介绍另外一位善知识:宗舜法师(鼓掌)。宗舜法师呢,是现在大陆年轻一代的法师里面佛学学养非常深厚的。那么最近一段时间他由于法体欠安在北京休养。今天有缘在这里,跟你们相见。在北京他还会再住一段时间,请你们多多关照吧(笑)。出家人生病是很麻烦的,因为没有家庭的人来照顾。 好,现在我们转入正题:《妙法莲华经》。这个经我个人是读过一些遍,可能有两百遍吧,这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啊,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吧。我也看过关于这个经一些古人的注释,但是坦白地讲呢,我看的都不是原始文献的全部。关于《法华经》,古人的原始文献有两个最重要,第一个是《法华文句》,这是智者大师讲的,他的门人记录的。第二个文献是《妙法莲华经玄要》,简称叫《法华玄要》。这两部是关于《法华经》原始文献最全面的。但是我很惭愧啊,《法华玄要》我只读了蕅益大师——《法华玄要》是很长的,但是蕅益大师他心疼我们——太长嘛,他弄了一个节要,简称叫《妙玄节要》,这个节要我觉得足以让大家了解。再一个是《法华文句》,《法华文句》我也没有通读,但是我只读过宋代有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叫法威,他也有一个《法华经》的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单行本。这个书我看过两遍,但是后来搞丢了,柏林寺搬家啊。这次本来我是准备拿来的,因为上面有我很多写的批注,准备拿来做依据,结果没找到,所以只有信口开河了,凭想象啊。我们要深入地研读《法华经》,(要读)古人著述最重要的两部。但其他版本的也有很多,像明代憨山大师,就讲过《法华经》,很多高僧大德都讲过。那么回到我们这个读经班,我个人觉得读诵大乘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修行法门。在净土宗的一个经典里面讲,读诵大乘啊,是《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生的品位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因地的行,就是读诵大乘。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这是)很重要的修行法门,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诵经是一个很深的修持法门,可以因人而异而展现深浅不同的意义。那么《妙法莲华经》在中国古代就曾被人们读诵,有广泛诵持的传统。你们诸位现在手上有没有经?读经班的人有经么?有没有拿经来?(没有。)所以今天这个课的状态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我以为你们手上每人有本经。现在我手上就有一本经,这是我们佛协以前印的。这个经除了经文,后面还有很多小字,每一卷后面有一个小字的叫“持验记”,就是古代读诵《法华经》的人由于长期读经,他们的一些感应啊,体验啊,境界啊。这种“持验记”是这样之多,让我们得知古代有那么多的人以持诵《法华经》作为自己的功课。而且这些“持验记”讲的都是事情,透过这些事,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一些道理。比如说,“持验记”里面讲到,有一个人持诵《法华经》,而后“诵通”,通达的通,诵通法华。大家会问,“诵通”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文字的通吗?发音的通吗?字面的意思通吗?显然不是,因为后面还讲,诵通以后会不会怎么样?得到一些修行的受用,三昧。所以这就值得我们参究一下,这是对《法华经》来说,当然别的经是不是也有诵通的问题。在《法华经》的修行里面“诵通”指的是什么呢?读经班的同学下来好好去参一参。《妙法莲华经》在中国汉传的佛经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宗派的理论依据,也是一个宗派的修行实践的加持。这里所指的宗派是哪一家呢?就是天台宗。我们知道天台宗是佛教从印度到中国来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第一个成立的有完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体系的宗派。天台宗以前主要都是一些学派。它的第一位祖师叫慧思。按天台宗记载,慧思大师通达法华三昧,法华三昧是汉传佛教一个很重要的境界。慧思大师有一个弟子叫智者,智者是隋炀帝给他的号,法号叫智顗,智顗到慧思座下去修行,慧思大师就给他《妙法莲华经》去读,有一天他读到《妙法莲华经》当中的一品叫《药王菩萨本事品》,这品经里面讲到有一位菩萨把自己的手臂燃烧了用来供佛,佛就赞叹说: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就是读到这一句时,智者大师突然悟入法华三昧。史传上记载他悟入法华三昧是什么感觉啊?说他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灵山一会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灵鹫山说法,说法四十九年,后来佛陀去世离开我们人间。但是智者大师诵《妙法莲华经》的时候突然契入,亲证释迦牟尼佛一直在灵鹫山讲法,俨然未散——人们还没散会呢!所以当时他就去跟师父报告他的境界。慧思大师是过来人,说“非汝莫证,非我莫识”啊。因为师父和徒弟间,徒弟有这个体验向师父讲,师父要是不懂就麻烦了,慧思大师是过来人,他说这个境界只有你能证到,也只有我能证明,我能知道这是什么,而且他也说我们两个人都曾经在过去世在印度灵鹫山佛陀座下与会,所以才有这个因缘呐。而且慧思大师还对智者说:“从此以后你的智慧已超越了一切文字语言,那些停留在文字语言上的佛学家,多少人也不能说过你了。”辩才啊!智者大师入了法华三昧,此后开展他的弘法修行都是围绕《妙法莲华经》的。乃至刚才我讲的两部重要的著作,都是智者大师从他实际的修证境界里流露出来的。 《妙法莲华经玄义》,在史传上讲,智者大师是在金陵(南京)最早开始讲《妙法莲华经》的,他讲第一个字“妙”,讲了九十天,叫“九旬谈妙”。我们看他的《妙法莲华经玄义》里智者大师全面地展开了他对佛学的由体证流露出来的慧解。后来他又有一个文句,文句就是像讲经一样,一句一句、一字一字的。 实际上在古代汉传佛教读诵《法华经》、修持《法华经》的,并非仅仅局限于天台宗。我们知道禅宗的祖师也有诵持《法华经》。像宋朝有个禅师,他流传于世的号叫法华志言大师,“法华志言大师”的号是怎么来的呢?他平时悄悄地诵《法华经》,“悄悄地”就是说不去张扬,也就是“密行”。志言大师应该是宋代云门宗的祖师,法华志言大师在高僧中是一个以神异行事的大德,我们知道高僧大德讲经说法,大家的风格都不一样,志言大师是以神异,其中有一节说他燃木取火,烧出红舍利,这都是不可思议的,都是我们理解不了的啦。 刚才是讲《法华经》在中国对佛教的影响。还没有完呢,佛教天台宗传到日本、韩国(朝鲜半岛)。由于《法华经》的关系,日本佛教出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人物——日莲,日本佛教称他为日莲上人。在天台宗传入日本后,日莲上人创立了一个宗派——日莲宗,日莲宗在日本还是很有影响的,再后来日莲宗分化为很多的支派,有一个大家应该知道,叫创价学会,后来又有铃木大拙。日莲教分化出来的还有很多,教内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大家如果方便,可以了解一下日莲上人的事迹,我觉得他有一种精神是很罕见的,便是那种呵佛骂祖,气吞万象,否定一切,建立自己的宗派。日莲上人的寿命不是很长,五十多岁。他这个人一生还有一个特点,有点像孔子——要么就是给抓监狱里面(当然孔子没蹲过班房),要么就是被流放,在外面流浪。被主流佛教界所排斥,被主流社会所排斥。他一生过的可以说是一种亡命徒式的生活,所以说他的精神给人很深的印象。 明天我要去张家口,那儿有个地方叫宣化,宣化现在有一个塔,这个塔的塔主是谁啊?后来人们发现是元朝的时候日本的日莲宗的一个祖师叫日持(他们历代都叫“日”的,后边的字不同)。日持上人当时在日本突然失踪,这在当时的日本佛教界是一个谜,也有讲他失踪以前跟他的门人说过我要到震旦去,到那里去弘法。他的话是很能震撼人的。我觉得他这种传教的精神是现代佛教所缺乏的。后来他到了中国,就到张家口宣化。后来他就去世了。去世以后,人们为他炥毗的时侯,点着火,传说他在里面站起来了,他站着火化。那个塔就是他的舍利塔。日本的佛教界也研究啊,说他们的祖师,到处找啊!后来有确凿的证据,确实是日持上人的灵骨。因为这座塔在日据时代被人发掘了,文物流到了北京的古玩市场,有个在北京开书店的日本人,天天逛古玩市场,从中发现日持上人书写的《妙法莲华经》。这个日本人兴奋得不得了,追踪收集,将它带回日本,现在这件文物还在。 有一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日莲上人对着太阳大唱大诵:“南无妙法莲华经!”后来这便成为日莲宗修持的法门了。因为天台宗到日本以后又跟密宗结合,天台宗也分化出和东密结合的台密,所以日莲宗多少有些密宗的痕迹。后来他的信徒就以持诵“南无妙法莲华经”作为修持的功课,而且将“南无妙法莲华经”写在牌位上,这就是坛城,如来的身口意都在里面,这是日莲宗的教义。这些都是我的转述,我知道的也是一鳞半爪。现在日本有许多日莲宗,无论分化与否都诵“南无妙法莲华经”。用日语诵,但读音是汉语拼音,所以我们能够听出来是“南无妙法莲华经”。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他在那边也学这个,一天念一万遍。这个当然在佛教界有些争议,我所知道的圣严法师就曾经议论过这个问题,他觉得这不是佛教的正统。如果以佛教全方位的见解来看,这多少对法有点减损,因为就这一句啊!他们诵《法华经》诵第二品——方便品。这是讲《妙法莲华经》在日本。 在智者大师的《妙法莲华经玄义》里面,他突出地解释了这个经题,我们大家就知道他是多么深邃。我简单介绍和复述一下他的思想。 在这里我先稍微再介绍一下,刚才我讲了,天台宗是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有完整理论依据和实践体系的宗派。这意味着创宗的人不是来自于泛泛的文思、理论上的概括、分析、推理,也不是肤浅的体验,而是有深邃的体证。他本身又是中国文化环境中的人,那体证是超越文化和文字语言的,在具体的时代空间和文化环境中,他创立宗派时,他体证了佛法那深邃的境界,显然会带有这个民族浓厚的时代和文化特色,用的也是这个文化的语言和文字去阐述教理,那么有些阐述有些歧义和出入,甚至是不对的。比如说华严宗的李通玄,他解《华严经》有些纯粹是中国文化的东西,但是由于他是有体证的嘛,所以这些文化中的符号、文字和语言都只是工具而已,不妨碍我们通过这些符号去通达那个实证的境界。有了这种理解,我们就不会落于一种机械的原教旨主义了。也就不会觉得什么事情只要印度是这样的,我们才认为它是合理的——这其实是有偏颇的。 下面讲“妙”,“妙”是什么意思呢?“妙”是不可思议啊!那么“法”呢?“法”是十法界。“十如”,“十如”是《法华经·方便品》里的权实之法,是佛陀讲的所有的法。“莲华”呢?这是个比喻,比喻佛陀所说的法——权实之法,“权实”是天台宗的一个术语。我后面讲的不会照搬智者大师了,这对你们来说可能有点繁琐,有些难,所以我尽量讲浅些的、少用专业术语的。 至于佛陀所讲的法呢,简单地讲,“实”就是究竟说,“权”就是方便说。但是天台宗在《妙法莲华经》语境中还有特殊的意义。莲花的比喻,比喻什么呢?我们知道莲花是莲和花,花叶中间有莲蓬,它是这样一个意象,这样一个事物。那么为什要用这个来做比喻呢?这很不可思议,很深邃啊,不是那么简单的。“莲”呢,花最后是要生出莲来,花是为莲而开的,所以“莲”就比喻实法,“花”比喻权法,“权”就是方便、权巧。第二个意思是什么呢?花要开,花不开莲也不能出来,花要开比喻什么呢?比喻的是佛陀要讲一些相当多的方便,让我们好进入核心的、深邃的,相当于预科班。那么最后莲出来了,莲显现,莲显现比喻佛陀在最后把他最心邃、最核心的法开显出来。后来莲花会掉的(这条很重要),比喻说当佛法最深邃的法拿出来后,花也就废了,花落,比喻“权”呐,权还是权,这个时候它是为莲来服务、为“实”服务的,所以“莲”就比喻为权实法。这个比喻是有很多内涵的,比如说现在诸位读《法华经》,你们只要一读到《法华经》的话,就不可逆转了,不可逆转地你们都已经进入到如来的一乘法中了,我讲的不可逆转的意思是由不得你们。那么你们要说:“我要为小乘”,可以,你学的仍然是成佛的法,你说我要学《弟子规》、《大学》、《中庸》,那么仍然是成佛的。你说我要学密宗,也可以,最后仍然是会成佛的。甚至也有人说:“哎呀,我的根器是小乘根器,我不发大乘心,我先学出离心,以后再回小向大,《法华经》不是讲回小向大吗?”其实你这样想是可以的,但是由不得你,你们仍然会成佛,所以这就是花落,最后莲也就出现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妙法莲华经》是相当于——我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啊——相当于佛教的《福音书》,有点这个感觉。 第四要用“本”和“迹”的概念。前面权和实是说法,本和迹是说人。那么诸佛菩萨,我们说观音菩萨他是法身大士,过去是正法明如来,这是本。打个比喻说:有个人到敌人阵营里做情报工作,他是敌阵营中某个部门的局长——这是迹。那么本是什么?本——他可能是中共地下党员。这就是本和迹,迹是表现在外面的,本是里面的。大家要注意,本是有可思议的一面的,也有不可思议的一面。所以莲花的比喻中有一个除本而垂迹——就是花,它是因莲而成立的嘛。 “垂”就是显现,显现出花来,这花是依赖于莲,它的价值是依莲来定的,花开了,为莲开。迹就是现象,最后是为了归于根本。回到上面的情报人员来说,他在敌营工作不是一定为了做这个局长,根本是为了新中国最后的胜利,胜利后,他就归队了,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佛菩萨到众生的队伍里面度化众生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六就是花落,只有莲显现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本最后安立起来了,所有众生都是佛,这是本。那么由于刚才的比喻可以知道在《妙法莲华经玄义》里面有一句话:“汇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一乘就是成佛。这是智者大师的原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再打个比喻,《法华经》就像一个钢印,你们诸位听到名字或者翻看经文,亦或读诵和听讲,只有你和它结缘,能够信,那么众善,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大家去上班,大家所有的善行,它的意义都是指向成佛的,都属于成佛的因行。刚才我们有个比喻叫“印”,扣章子的印,我们说国务院有个文件下来,凭什么,文件下面有个印,国务院办公厅的印。古代皇帝有圣旨下来,凭什么,有玉玺啊——象征皇上权力的。那么《法华经》是一个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法华经》这个印下面都是具有成佛意义的,所以刚才我说《法华经》是佛教的《福音书》就是有这个意思。天台宗智者大师讲《法华经》,如果你们要读他的原始文献的时候,我现在简单介绍一下,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祖师做了一个工作,这个工作是相当不简单的,因为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先先后后大小显密都有啊,这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讲法啊。这些经文、这些讲法,如何把它建立成一种完善的体系,找到一种逻辑上的顺序和统一性,这都是中国佛教的祖师们所做的,叫做“判教”。因为我们看到佛经中有的讲空,有的讲有,有的两个讲的还矛盾呢。有的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有的地方说不行,那佛陀整个四十九年的讲法,不同的时候讲不同的经,它有一个内在逻辑在里面,所以“判教”里面天台宗还有一个华严宗,这两个宗派是最善于。当然“判教”不是始于他们,南北朝就有了,零零星星,后来到这两个宗派的时候是集大成者。我个人觉得天台宗智者大师“判教”的智慧太高了!如果是妄论,就是随便说的话,我们知道藏传佛教在汉地元朝时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叫宗喀巴,世称释迦再世啊,他对当时藏传佛教有整理。那么讲到判教,这种圆满、这种完备和精深呐,智者大师过之。因为智者大师他们的判教,他不光是孤立的讲教,还有法呢,还有行证,它整个是一脉的。我简单介绍这个情况以后,你们就能理解前面讲的权和实是什么意思了。天台宗判释迦牟尼一代实教,他的判教简称叫“五时八教”——概念就说这么多了,不会说更多的概念了。“五时八教”是把佛陀讲法的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叫华严时,第二个叫阿含时,第三个叫方等时,第四个叫般若时,第五个叫法华涅槃时。如果你用历史考证学的方法,说阿含的候,佛陀也有讲大乘的,不是那个意思,这个是逻辑的,它既是历史,也是逻辑的。佛陀讲法有一个开展逻辑的过程,在佛陀传记里也有讲到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的七天,他沉浸在自己的法喜中。但是在汉传佛教说,在那七天佛陀讲了《华严经》。这就是“华严时”,但《华严经》是太高了,就像太阳出来只照到高山,众生听不懂。后来讲《阿含经》,阿含部,后来讲大乘的一些经典,像方等、大吉经,后来讲般若经,最后讲法华涅槃经,所以《法华经》在天台宗判教里面,在佛陀的讲法里是最后的总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法华经》是佛陀关于自己一生讲法过程中最后给我们的交待,讲了一辈子了,最后给我们交待。我们知道佛在去世前还有一个经要交待叫《佛遗教经》,主要讲了一些戒律,给出家子弟。那么《法华经》、《涅槃经》是把他以前说的全部做了一种交待,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法华经》是佛的心里话。借用《法华经》的比喻,比如说,你教育你儿子,打他骂他,给他吃好的或者软硬的一切,最后他要到美国去留学,十年不见面了,临走以前你要和儿子说,我打你是为什么,我骂你是为什么,我那天说的是什么意思,最后是什么意思等等,《法华经》有这个味道,它是对佛陀一段时间的总结。所以有人说《法华经》是经中之王,用了这个经,你看其他的经就看明白了,也可以用这个经——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引申一点讲,读了《法华经》,所有的经都是《法华经》。这是五时。 八教是什么呢?智者大师认为佛陀讲法可以从形式上、内容上各分为四种。从内容上分别,叫藏通别圆。“藏”是小乘,发出离心,解脱道;“通”呢,分通大小乘;“别”呢,有一类大乘根性的;“圆”呢,就是纯一佛乘的,所有大小乘全部归于佛乘叫圆顿。在近代以来佛学界也有一些人特别批判汉传佛教,讲“圆顿”呐,讲玄妙,玄之又玄。在台湾,像印顺法师他就是这样的,他们的这些话你们不要注意,还是听祖师的。形式就是“顿渐秘密不定”,就是讲法的形式有时候是顿的,有时候是渐的,有时候是秘密的,也有时候不定,不同根性的人不同的利益。前面讲到权和实,因此说我们讲五时,《法华经》是实,《法华经》以前都是权,都是为了最后。“藏通别”都是权,“圆”就是实。当然“顿渐秘密不定”这是属于讲法的形式上。所以在《法华经》的基础上有一个智者大师的判教,近代以来,也有高僧继承古人的思想,也有关于佛法有个整体的判教。太虚大师有一个五乘判教,这实际上是有《法华经》作支持的,如果没有《法华经》,他不会这么说的,佛法分为五个乘,“乘”是车的意思。就是五个层面:佛、菩萨、缘觉(又叫独觉)及声闻、天、人。这五个层次都是关于成佛的,大家注意啊,都归于成佛你才能说佛法有这五个层面,所以我说,你读《弟子规》,也是佛法,它属于人乘嘛,教我们怎么做人嘛。如果不谦虚地说的话,柏林寺有本书,是过去老和尚留下来的,是解放前的人写的,叫《佛化基督教》。按这种思想的话,太虚大师其实也有这样的思想,伊斯兰教都是一样的,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把它理解为成佛的,这是天。然后声闻、缘觉,都是比较侧重从形式上,比较侧重个人解脱,但是最后也是要成佛的。所以佛陀正讲菩萨行,那更是。所以说太虚大师这样一种判教,佛教的这种开放性,大家知道,佛教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宗教——这是我个人一个实际的问题啊,这是出家之初的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后来读《法华经》就没有了,在这里是一个真的问题,是个真实的问题,对我来说,每当我有真实问题的时候,我不会跟人讨论,我也不去问人,因为别人说的是别人的,我们心里还是有疑惑啊,但这个疑惑现在没有了。我刚出家时,就会想,佛教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以前人类也有历史啊,它来来也会消亡,作为一个宗教的形式来说,它有它的表达方式,它有它的修行方式,这就是说它是一个善法,是一个价值体系。人类还有很多其他的呢,哲学啊,其他的宗教呢,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其他的这两个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学了《法华经》就没有了。所以读了《法华经》我们就知道:噢,其实所有这些其他作为一个善法,最后都是依靠佛的智慧之光而有它的意义。当你学佛,当你读了《法华经》以后,所有这一切都有生命了,都复活了。所以在我们眼里雷锋也是菩萨了,一切都活了。总而言之,有《法华经》以后,一切就有了光。大家注意,是一切——包括佛教之外的。这就是一种圆融,汉传佛教圆融的精神。这种圆融是非常需要的,所以为什么汉传佛教跟社会很融洽,现在讲和谐啊,很和谐。因为它最后对自己所讲的在语言、在教理上、在工具上有非常清醒的觉照,它指向的是社会,指向的是众生的世界,众生的心,十法界么,多么丰富啊!所以说这个统一,我们知道在佛这儿我们觉得有一种统一性,我们皈依这种统一性,最后在《法华经》这里把你带到了那个千差万别的、丰富多彩的众生世界里去了。你就知道这个统一性就在千差万别的众生世界里,在这个差别里面,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法华经》让一切有了眼睛,有了光,有了生命,然后有了目标。就像我们有些人学佛,才知道活着是为什么。因此说《法华经》古代有很多人读诵。我相信现在你们要是专心地去读诵呢,也能够跟智者大师一样。 现在我们再讲讲手上的这个本子,这个经本《法华经》在汉地是有三个译本的,现在我们多用鸠摩罗什大师的这个译本。再读这个经的时候,你们一定有很多的疑问,不要怕有疑问,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疑问,不要掩盖它。比方说我提问吧,经中经常会提到,在第一品中就会讲到,说过去有个佛讲《法华经》,后面在经中多次出现,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是什么呢?是我们手中的这八万字吗?所以我想《法华经》有几个层面的意思。刚刚我讲到它是如来最后的心里话,佛学有个术语叫“极谈”,最后的掏心窝的话,也就是《法华经》。后来《法华经》整理成文,从梵文到汉语这样地流传,当然也包括可能译成别的文字,我自己手上就有英文的《法华经》,美国人翻译的。还有很多老外学习《法华经》很有心得。 《妙法莲华经》究竟说的是什么,有几个层面。第一个是文本,文本层面的《法华经》,佛学界里有一个名词叫“能诠”;还有教理层面的。文本层面的《法华经》就是这八万字,可能别的译本字数还不尽相同,但是我们要契入《法华经》,你不通过文本是不行的。所以日莲上人就弄出这几个字: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们相信对信力好的人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中国人头脑很发达,分别心很旺盛,就这几个字念着不过瘾嘛,你要跟我们讲一讲,所以智者大师讲了这么多。 文本是一个工具,它诠释了一个东西。教理层面的叫“所诠”,所以你们在诵的时候,你们在学经的时候,要懂得通过文本去契入它诠释的内涵。刚才我讲到,《法华经》是诸经之王,是佛的心里话,是佛的印,这个印也有教理层面的印,要知道《法华经》是佛陀整个说法的最后一个总结啊,那么所有的经其实都是《法华经》,你再读他讲小乘的,甚至所有讲善的善法,所以说这个“所诠”实际上是很广的。 佛教是分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嘛,佛的三乘法,太虚大师把它讲成五乘,加上天乘,人乘,意思是一样的,讲出世间就是三乘法,那么五乘是世间出世间共法。讲三乘的话,说菩萨乘、佛乘,《法华经》讲都是大乘,都是要成佛的。因此在古代也有争论,说究竟佛讲的是三乘呢还是四乘呢?实际上古人也有一种表达方法说,就像一字三点(估计是古代的梵文,有一个这样的是三个点),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上面那个是菩萨乘,下面两个声闻、缘觉乘,如果你们学《法华经》的话,所修的任何乘都是菩萨乘,三个是一位的,然后你修任何一个都具备其他的,当然也有争论说是在《法华经》里面讲,讲菩萨乘,还讲佛乘呢,好象是有四乘,所以我有个发明,我觉得可能那种关系不是平面关系,是一个立体关系。立体的关系是这样(写板书):这是佛乘,比如这是太阳,这是菩萨乘,这是缘觉乘,这是声闻乘,关系是这样,是一个锥体,当然是等边的了。这个图的意思是说:在佛教里面,佛陀讲的各种,包括在这里我看加一个密乘也无妨,或者是你再加一个别的也可以,比如说《弟子规》乘,比如还有搞茶道的,茶乘也可以嘛,反正是所有的善法。这是佛乘,这是《法华经》,成佛的《法华》嘛,《法华经》在这一出现的话,你这些全部是佛乘。那你们说这菩萨乘跟它有什么差别呢?这个跟它是有差别的,在天台宗里讲了“藏通别圆”,这个别教是什么意思呢?我跟大家打个比喻,有一个公司,最高领导有两个,第一个总经理,还有一个是董事长,总经理跟董事长不太一样,总经理只管技术上的那些事,更宏观的他管不到。董事长则不然,他宏观全部管,所以打个比方,别教的菩萨有点像总经理,《法华经》里面这种圆顿的菩萨是董事长,感性一点的比喻可以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有一类根性的人他就是能大不能小的。那么在圆顿的呢,大也是小,小也是大,一切都是大,就是这样一个差异。所以在这个佛乘的统摄下,一切都是成佛的,在《法华经》里也有这样讲,有经文作证。印的意思,这个印一扣,所有全部都是皇上的圣旨。所以“能诠”,有了《法华经》,佛所讲的一切法都是成佛的法,乃至世间的善法。但是世间的善法它最后要成佛,还要有因缘,才能显现出它内在的本性的功德,这是教理层面的《法华经》。所以我们大家诵这本《法华经》,也要先看看书,找一些书来看一看,听一听讲,你要有一些理解,但慢慢地你要上升,上升到实相层面的《法华》。实相层面的《法华》是什么呢?就是一切法,一切法无非是心法吧,和心所对、心所缘的种种,所有一切,或者说我们的心就是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又是在千差万别的诸法中。那么这三种的《法华经》,文本的《法华经》你们每天可能可以读一遍,或者以一个小时来读它,或者来写它,书写供养它;教理层面的《法华经》呢,你可以思维,你不读经的话仍然可以思维《法华经》的妙意,或者你读别的经也仍然可以用它来作指导,来思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那么实相的《法华经》无处不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在经里这些都讲到了,实相层面的《法华经》,诸佛啊,还不光是释迦牟尼了,诸佛是一直都在讲。在《如来寿量品》里面讲到,佛陀一直在灵鹫山讲法,在根本上我们还是要悟入实相的《法华》,实相的《法华》当然也无所谓法华不法华了,就是一切实相法,你悟入到这里面。《六祖坛经》里面有一个叫法达,他诵《法华经》执著于文本的,被《法华》所转,执著了那个教理的、文本的,而忘记了那个实相的,心地,后来六祖大师给他开示了以后,他大悟,说以前都是被法华转,现在是转法华。然后你们注意《六祖坛经》有句话说:还是接着诵,在这以前已经诵了三千遍了,六祖大师让他开悟以后,他仍没有废弃文本,每天还在诵。所以文本、教理也不是矛盾的,不是相抵触的。 好,现在我们只能从文本开始了。对这个文本呢,就是你们手上的经文呐,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是生活在一个历史中,我们是在一个历史的环节中,透过这诸多的因缘,在非常具体的历史环节中有这么一本书放在我们手上了,这福报也不小啊,所以文本的《法华经》能到你手上,很多人没有到手上的,他们没有机会去看去听。但是这个能诠呢,这个文本呐,它是历史的,所以《法华经》里讲,说以前有一尊佛他讲《法华经》讲了很多劫,我们说这八万字他怎么能讲八万大劫呢?那是多少内容,多少亿字啊?几个U盘,移动硬盘?能诠,他是历史的,它是可以长可以短的,而且可以是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说法,不同的长短,但是我们诸位,我们都是在一个具体历史环节中,我们拿到的就是这个。它诠释的教理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法华经》里讲了,诸佛说三乘,最后都讲《法华经》,这是诸佛的通则,好像是啊,诸佛说法的仪轨。至于说实相的《法华》呢,那是没有界限没有边际的,它是虚线的,一切时一切处你都可以契入,你本来就在那里。现在我们还要从文本来进入它,来契入它,对待这个文本呢,它是个历史的东西,我觉得有两点非常重要,包括读别的经也是一样的:第一个是要还原,所有佛经的文本的经文,我们一定要把它还原到生活中。还有,佛陀讲文本的《法华经》,它也是有历史渊源的,这是两千多年前,佛陀在印度讲,里面用了很多印度人的文化概念,须弥山呐,很多印度文化里的观念,那都是历史的,都是很具体的;那么到了中国来,我们现在也是历史了的,我们中国人,乃至于今天科学时代,我们还有一套呢,所以说你要把文本这个非常历史的东西,非常具体的东西,要善于把这个文本的这些经文还原,要能够跨越文化的时代性,能跨越它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还原到生活中,当然我觉得这个工作首先应该是出家人做的,可惜现在做的不够,这就是我们要有解经的研究。这点上应该说基督教还是比较自觉的,阐释嘛,那么在佛经里面,实际上佛陀早就讲过,在《维摩诘经》里讲,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还有三个偈子我背不全,都是“佛以一音演说法”。那么这三个偈子分别说明了什么?说明佛陀所讲的法记载于文本,以文本为载体,它具有无限的可阐述性,它是开放的体系,并不是封闭的,画了句号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文本的经文,我们看它是死的,实际上它是活的,当把它放到具体的时代历史的背景中,放在众生的生活中的时候它就活了,就像一条鱼到了水里面,经文的这条鱼到了我们众生的生活的历史的水里面它就活了,而你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它活。经文它不是一个纯粹抽象的符号的构造,它是一个有生命的,可以无限阐述、无限开放,针对不同根性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问题,可以无限的展观它的法意的这样的一个活的东西,这就叫还原。这个还原不是说我们回到佛陀时代印度的那个还原,而是你能够跨越,超越这些文本的历史的痕迹,拿到现在,拿到当代。也就是说,这个经文呐,它可以是当代的,佛经的经文它是当代性的,它永远是当代性的,不会过时。还原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叫“激活”。激活的意思就是说还原到生活以后你要把它用到心地上,把它纳入到你的心地,这个心是活的,一切都是活的,无常变化、迁流变化之中,念念迁流的心,心念也是活的,你要让它和经文契合,进一步落实到心地上,这就是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要注意的,也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工作。 我举一个你们都熟悉的例子吧,《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很多人单独来受持的,虽然它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放在《妙法莲华经》里面,我们就知道,这品经不是咱们一般想象的那么简单,还是挺深的。它的字面的意思讲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他得名的因缘,诵持他的名号会有什么样的功德。这个经文有几个层面的意思。我们讲,字面上,比如说:“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如果你碰到一个大火就跳进去,然后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要试一试,那你就傻了,保准你会被烧坏。“若为大水所漂”,“即得浅处”,还有“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这是指做生意的。在印度那个时代,做生意就是乘船到海上去,因为岛上有一些宝嘛,那么你们说我们现在的商海是不是也是海啊?海就是有一种起伏不定、充满凶险的意思。但是这个宝,在印度的文化里面这个意象非常好,商人们就是要到海上去寻宝,宝就在海上,充满危险的,船可能会被颠覆,还可能遇到鬼怪。但是去那里你就能发财,所以在充满凶险的商海上有财富啊。不过你船的方向很重要,不要被黑风吹了,飘到罗刹鬼国。假如我们现在家里有小孩吃了有毒的奶粉,那卖这奶粉的人就是伤天害理啊,不是人干的。罗刹鬼国就是被利益啊利令智昏啊,人的心室一黑暗、昏暗的时候,那个利的风就把他吹飘到鬼国里去,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是慈悲啊!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这几个字里面,这个“观”,他有一个观照,这种观照每一个众生都有,观照的能力每一个人都有,观世间音声,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能力,所以你有清醒的观照,就不会被吹走,飘走了。水和火,大家知道在人的身体,中医讲很多病就是水火不调。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两种资源也是水和火。刚才有一个同修给了我一本关于地球节能减排的书,所以现在地球就是水火不调啊。你看北冰洋融化了,火啊,温室效应把冰融化了,地球变暖了,地球变暖的后果不光就是暖的感觉,还有水呢。美国很强大,没有什么国家能教训它,但今年好几个飓风,当然我们不是幸灾乐祸啊,总有能治你的东西,一切东西都在因缘中啊,所以飓风能造成的,包括我们中国最近这些台风,损失都很大。水,所以水溺火烧都需要观音菩萨。水火也比喻人的烦恼,这种比喻有时说水是贪,火是嗔,也有反过来比喻的。所以地球的水火不调,变暖变热乃至于台风飓风这些其实都跟众生心的贪嗔痴是有关的。贪欲推着我们拼命地去——这个贪欲无止境啊,想拼命地挖光地下的煤矿,赶紧用。我们的欲望是火车头,这个火车头往前猛跑,后面要有大量的地球资源、生态的破坏作为代价,被它们拉动啊。所以我们心里的水火鼓动起来的时候,身体就会水火不调。在这水火煎熬的烦恼之中,就需要观世音菩萨。“观”是智慧,“观世间音声,皆令解脱”,这里面有慈悲心。我们现在的人很不慈悲,本来是子孙后代的饭,现在自己先吃了。打个比方说,我们这有一桌饭,是二十个人吃的,我们三个人先到了,还有是十七个人没来,我们三个人先猛吃啊,最后吃得一片狼藉拍屁股走人了,后面十七个人来赴宴——没有了。这是在一个小范围来说,放大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现在办的就是这个事啊,这一顿饭本来后面还有几百代,几百年几千年后的子孙要来用的,我们现在管他呢,猛吃猛喝,拍屁股走了,后面不管了,这些是非常不慈悲的。我都觉得这是一种盗。佛教的盗戒要把意义再扩大一些,佛教的戒律讲,让东西离开它本来该在的地方了,这就是盗嘛。本来的地方实际上是个时空坐标系啊,那个地方的煤田,你要现在拿到日本,或者拿到别的地方用,或者它是在一百年后才能用的,现在我们就用了,这也是易本处,也有点盗的意思。所以在水火交煎的众生的烦恼中,就需要观世音菩萨。因此在汉传佛教里,我们往往都喜欢把观音菩萨画成一个母性的形象,母性就是慈爱、包容嘛;经常会把他画在大海上,那么大海是什么呢?注意,大海在佛教里面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烦恼的大海——苦海啊,众生的烦恼总是像波涛一样起伏不停,就像水波一样,风浪是很大的,苦难的大海。这告诉我们说观音菩萨他是在苦难中,他是由于烦恼、苦海、苦难,从心地到外面的业报的苦,然后才有观音菩萨的。所以大家懂得,观音菩萨不是局限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地方,他是在苦海中的,海有一个这样的意象,在这个意象下你就懂得,其实你的生活,包括你个人的烦恼,你遇到的整个大家一体的、包括你个人的所有这些苦、这些烦恼的时候,不要忘记观音菩萨。不要忘记,当然你可以呼唤他,但更重要的是观音菩萨本来就是你生命中的一个特质,你要呼唤他,让他显现,这样来平息这水火,平息这大海的波涛。 大海在佛教里还有一个比喻意义,大海里面有宝藏,大海是一个宝库。它里面有很多宝贝,所以你看,这是很麻烦的,一方面有很多宝,另外呢,又有很多危险。很多烦恼,在我们的烦恼波涛汹涌这样一个外表下,他掩盖了很多的宝藏,佛性的宝贝都在里面。可是你要得到这个宝贝,你想走近路是没有的,你必须要面对那风浪的心海,去提升、去发掘你那观音菩萨的特质,那宝贝就是你的了。所以我们读经文你要把他还原。很多啊,后面还有----还有说“临当被害”,还有“夜叉罗刹欲来恼人”很多种情景啊。 那么“激活”呢,我们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他是已经完全成就法华三昧,他是倒驾慈航,他是成就了法华果德,然后在菩萨这个位上显现。这种果德实际上是每个众生心里本来都有、都具备的。所以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是非常有意思的,他是有一种观照、呼唤、响应,呼唤他就响应,然后恒常在观照中,一呼唤就响应。呼唤和响应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是一个生灭的。比如现在我讲一句话,你们听到,这里面都有很多的身心的元素啊!他生灭变化,这种变化生灭中呢,他又有一种观照力量,一种能观的心,这种能观的力量可以起觉。所以说每个人的心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这种能观照的力量在我们身心中刹那之间、刹那刹那生灭法,在那里就有观音菩萨。你要透过这个生灭去认识这个观世音菩萨。这就讲到修心了,讲到心地了。所以智者大师在讲《法华经》的时候,在《法华文句》里面也是从四个角度,每个经文他都从四个层面,就是从因缘,就是讲实相,也从本迹,也从观心——他有文字层面的、教理层面的、最后又说到心地层面的。所以读《法华经》你是要这样来读的,如果你不这样读的话,可能你读不进去,会觉得隔膜。 下面我再讲一点,就是大家以后每天诵《法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法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当你诵的时候就转动了。你转动那个法轮必须一边诵,你自己反过来听,反闻,你才有可能得到利益,这是一点。第二点,在反闻的时候,我给你们推荐一种观想的方法。我们诵经,有的人说:我是诵一句想一句啊?还是知道它的意思,还是怎么呢?还是说什么都不想呢?这吧,没有一定。“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其实你都明白,诵的时候也不可能什么意思都没有的。但是我建议你诵的时候,不要深入地去思维,不要再拐弯抹角去思维了,因为你现在就是专心在诵经嘛,你就一句接一句往下诵嘛。那么一句接一句往下诵的时候,一边反听,一边你能感觉到你诵经的声音就像——我跟很多人推荐这个方法——就跟外面那个下雨啊,雨点啪啪啪啪掉在地上一样。雨点掉在地上噼噼啪啪的。你诵经的声音就像雨点一样,那个雨点掉在你的心地上、心坎上,说得再具体就是心胸上。你感觉到,就像是掉在你的心地上啪啪啪啪啪啪……你要很连贯地诵,然后那个诵经的声音噼噼啪啪,就跟那个雨一样落在你的心地上。这是一种我给大家推荐的方法。再有就是说这个经有时候你一次诵不完,你诵一卷也没关系,诵一品也无妨,诵之后你说今天就诵这一品或者就这一卷,要有一个回向,明天接着再诵。你们也可以把它拿来——你母亲过生日啊,你为她诵一卷《法华经》回向给她;或者你的朋友有困难,你也诵《法华经》回向给他,当然不要收钱,免费的啊!(笑声)。这样的话你诵经的动力会要多一点。 我今天就讲这些,剩下时间可以提问,我回答不了还有宗舜法师,还有明尧居士。(掌声) (明果、耀和等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