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E 五、漏尽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E 五、漏尽经

 

五、漏尽经

  说法地点:拘楼瘦国的剑摩瑟昙村

  参加人员:大众比丘

  本经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七种有关于断除有漏之法,并说断有漏者,诸结已解,能用正智,究竟苦边。这七种方法分别是:

  1、依见而断(得如实知见);2、依护(护诸根);3、依离(远恶友、恶外道);4、依用(受用衣服卧具等布施时的反省)5、依忍(血肉干竭,仍决心精进);6、依除(除欲恚害三念);7、依思惟(七觉支思惟)。

  佛陀讲这部《漏尽经》时,他在拘楼瘦国。拘楼瘦就是拘楼国,“瘦”属于文法上的一种复数语尾。拘楼国位恒河上流的西岸,相当现今的德里,首都为因陀罗布拉斯达。拘楼国也是当时古印度的十六大国之一,一般排名是第九位,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

  佛陀今天讲经的主题是:如何断除有漏而证得无漏。

  什么叫有漏,什么叫无漏呢?我们必须要把这两个名相搞清楚。漏,就是流失,泄漏,就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种种烦恼。我们人类由于种种的烦恼而导致了种种过失与苦果,使我们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的境界,便可以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的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的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的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把握这两个名相时,必须要记住: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将烦恼断尽。

  如何做到断除有漏而取得无漏呢?佛陀对他提出的论点,分别进行论证。

  佛陀的观点是:由于知、由于见的缘故,而使诸漏得以灭尽。什么叫知、见?就是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虑而后对事理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总结出正确的见解。从八正道角度来讲,叫具备正知、正见。在此基础上,进而得正思维,即正确的思维和分别。如果能做到正确的知见,并能做到正思维,那么诸如爱欲和一些烦恼就不会生起。相反,如果无法生起正知正见正思维,那么各种有漏、无明漏就会生起,并且还会无限制地漫延扩大,使人们生生世世都不得安宁。

  可是现实的情形却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真正具备正知正见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啊。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归为凡夫愚人之类,我们听不到正法,遇不着善知识,当然也就不知圣法为何物。而我们由于无始以来的执著,即使遇着了正法,即使是菩萨再世,可他们就是顽固地认为你说的是错的,他说的才是对的;纵然你说得有理,他也依然我行我素,拒不接受。如此这般下去,像这样的人想得到解脱,达到无漏,看来势比登天。

  然而有的人就能有慧根,他不仅有机会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而且能按照佛法所指引的道路去修、去行,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反省自己、改正自己,因此他能够逐步地将原有的那些不良习气悉数去除,原有的各种欲望也渐渐地消减下去。这样的人,既可以灭除有漏,而且那些尚未生起的有漏、无明漏也不会再生起。如此一来,无漏自然会显现。

  佛陀进一步向我们讲述道,有七种方法能够断灭我们的有漏、烦恼和忧思。哪七种呢?

  ①可以从见解方面加以断灭;

  ②可以从防护方面加以断灭;

  ③可以从回避方面加以断灭;

  ④可以从受用方面加以断灭;

  ⑤可以从忍受方面可以断灭;

  ⑥可以从遣除方面加以断灭;

  ⑦可以从思维方面加以断灭。

  下面,佛陀将上述的七个方面加以分解:

  (1)什么叫做有漏可从见而断呢?凡夫愚人,因不得听闻正法,不值遇真知识,不知道圣法,不能以圣法调御自己,不能正确地思惟,因此之故,便对自己的前世后世以及世间各种现象产生种种疑问。正是由于他存有不正确的思维,因此他会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见解。而这些不正确的见解,又引导他继续颠倒下去,最终会领受生老病死的种种苦恼而无力自拔。但多闻的圣弟子则正好相反。

  (2)什么叫做有漏乃从防护而断呢?佛陀的观点是,所谓防护,主要从我们的六根方面入手,即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鼻根对香尘,舌根对味尘,身根对触尘,意根对法尘,一一对应之后,便对六根加以防护,经过正思维后,从而树立起不净观。这个防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在六根上加罩一个过滤网,将那些对我们身心有害的东西,统统过滤掉,不会留有半点余地。这个过滤网是什么?就是正思维,就是不净观。

  (3)什么叫做有漏乃从离避而断呢?世尊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就好像我们遇到一头狂躁不安的大象,此时,我们千万不可上前去招惹它,反而要远离它,否则就会遭到攻击,弄不好会丧失性命。同样,对于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的话,也同样的应该远离。如果有很多同道在一起修行,当其中一个比丘的一些行为引起其他同道怀疑的时候,那么止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这位比丘应当早早地远离该群体,否则会引起大家的烦恼,自己也会烦恼。

  (4)什么叫做有漏乃从受用而断呢?这里的“受用”,是指接受别人的供养或赠送。那么比丘在关乎受用方面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态度呢?佛陀列举了一例,比如我们接受檀信的衣服供养,此时就应该作如是思维:我们不是为利、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显摆、不是为了穿戴好看,而是为了遮肤蔽体、为了遮蔽风雨、为了身体保暖、为了修习惭愧之身;比如我们接受居士的饭食供养,我们主要是为了令身体久住、为了能够除灭烦恼、为了修习梵行、为了新病不再生起、为了灭除烦恼与忧戚、为了安隐无病的缘故。等等……因此,我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树立起这种受用观。

  (5)什么叫做有漏从忍受而断呢?这里的忍受,与六度之中的“忍辱”有些不同,主要是主体对象不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可以对各种环境进行忍耐。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二者的动机不动。忍受的动机是为了自利,使自己的修行层次更进一步,即为了灭除有漏;而忍辱的动机则是为了利他,则为了帮助别人,可以忍受一切。佛陀对于忍受的观点是,我们的一切目标,都是为了能够精进修行,断灭有漏。纵使我们的身体、皮肉、筋骨、血髓都因为精进用功而导致干竭,也决不舍弃;纵然粉身碎骨,也不改初衷。

  (6)什么叫做有漏乃从遣除而断呢?这里的除或遣除,就是去除、断除的意思。而断除的对象,就是我们的各种贪欲。佛陀认为,如果比丘产生了各种欲念,却不想断除舍离;相反,他却生起瞋恚之念,这样的话对于我们的修行将是十分有害的。因为欲念不除,就会就生很多麻烦,比如说各种生活中所引起的烦恼与忧戚。这里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是不是我们去除了各种欲念,那么烦恼就会远离我们了呢?我个人以为,不能这么理解。我想即使是很有修为的圣人,也不能完全免除烦恼的纠缠。比如说,出家比丘一般不会去招惹任何麻烦,可是有些人却偏偏无端生起瞋恚之心,对出家僧人连讥带讽,极尽挖苦之能事。对于比丘来说,这事实上就是一种烦恼。我想烦恼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烦恼。如果比丘一听到别人的谩骂,就勃然色起,自然为烦恼所转,反倒自家乱了方寸。如果我们面对各种烦恼,能够如如不动,“八风吹不动”,那么这就需要很大的功夫了。

  (7)什么叫做有漏乃从思惟而断呢?这就涉及到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觉是觉悟,支是分支,七觉支就是七种觉悟的因素。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七种修行道中,七觉支被认为是最高层次的修行法,这主要与禅定有关。在原始经典中,一般是在修数息观之后,接着修四念处观,然后再修七觉支,这样便可证得智慧与解脱。

  七觉支的主要内容:

  第一,念觉支,念是忆念,即修诸道法时,能觉了、能忆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沈、不浮动。

  第二,择法觉支,择即拣择,以智慧观察诸法时,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虚伪法故。

  第三,精进觉支,精谓不杂,进谓无间。即对于所修法,努力精进不懈。也就是修诸道法时,能觉了且息止无益的苦行,而于真正法中,专心一意,无有间歇

  第四,喜觉支,喜谓欢喜,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欢喜时,能觉了此法是否从颠倒法生,因此而住于真正的法喜。

  第五,息觉支,又称轻安觉支、除觉支,息为谓息除,即断除诸见、烦恼时,能觉了、能息弃虚伪法,并增长真正的善根。

  第六,定觉支,定指禅定,即发禅定时,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

  第七,舍觉支,舍是舍离,即舍离所见与所念着之境时,能觉了且永不追忆虚伪不实法。

  在另个一些经典中,对于七觉支的排次亦有所不同,比如说智顗的《法界次第》将择法觉支列为第一,将念觉支列为最末,智者大师的观点是:前三支属慧,次三支属定,最末兼属定、慧。即心若昏沉,则当念采用前三觉支,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设若心浮动,则采用次三觉支,以摄散乱心。其中,以除觉支(息觉支)除身口过非,以舍觉支舍观智,而定觉支能令行者入正禅定;念觉支,实际上有令前二者调和适中的作用,在修道中能经常保持定慧均等。。而此处则明确地告诉我们将念觉支置于首位。而此经中则明确将念觉支置于首位。佛陀的观点是,作为出家比丘,应首先要思惟初念觉支,然后再思惟其他觉支。为什么要思惟这些觉支呢?主要的目的在于出离、无欲、灭尽以及超越生死。如果我们对七觉支不加思惟的话,那么就一定会产生烦恼和忧戚,有漏自然就无法彻底断灭。

  如果把上述的理论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烦恼乃是从思惟而断。

  以上为第二卷的全部内容。 (2008年11月23日草就于普陀山佛协)

 
 
 
前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A 一、盐喻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B 二、惒破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C 三、度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D 四、罗云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E 五、思经

 

后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D 四、七车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C 三、七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B 二、世间福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A 一、善人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一)~E 五、木积喻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