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四)~C 六十二种颠倒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四)~C 六十二种颠倒见

 

  对于上述四见,唯有佛陀能知此见处,所谓如是之持,如是之执等事,也知道其报应等事。如来所知道的,又超过于此事。因为佛陀虽知而不执着,由于不执着之故,则得寂灭,而知道感受之集,感受之灭尽,感受之味相,感受之过患,感受之出离,以平等观,而证无余解脱,因此之故,名叫如来。这叫做其余的甚深微妙的大法的光明,使贤圣的弟子,真实平等的赞叹如来。

  又有其余的甚深微妙的大法的光明,使贤圣的弟子,真实而平等的赞叹如来。到底是那些法呢?

  如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本劫本见而生起其论而说:“我,以及世间,乃为有边,为无边(世间的有边限、无边限的论议。一部分为有边际,一部分为无边际)。”那些沙门、婆罗门因此而对于本劫本见,而生起其论而说:“我,以及世间,为有边,为无边。”在于此四见中,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

  或者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的方便,入于定意三昧,而以此三昧心去观察世间,而生起世界为有边际的思想,他乃作如是之说:“此世间是有边际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为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用种种的方便,入于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察世间,发觉世间为有边的,因此之故,知道世间为有边际,这是实在的,其余的为虚妄的。”这就是初见。

  或者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的方便,入于定意三昧,而以此三昧心去观察世间,而生起无边之想,他乃作如是之言而说:“世间为无边际的,这是实在的,其余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用种种的方便,入于定意三昧,用此三昧心去观察世间时,发见世间为无边的,因此之故,知道世间为无边际的,这是实在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这就是第二见。

  或者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的方便,入于定意三昧,就用此三昧心去观察世间,而发见世间的情形。他发见世间的情形而说:上方为有边际,四方为无边际。他就作如是之言:“世间的一部分是有边,一部分是无边的,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用种种的方便,入于定意三昧,而用此三昧心去观察时,发见上方为有边,四方为无边,因此之故,我乃知道世间为有边、无边,这就是实在的,其余的为虚妄的。”这是第三见。

  或者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的相智,能善于观察,他以捷疾的观察之智,以自己之智辩而说:“我,以及世间,乃为非有边、非无边(此世间一部分并不是有边际,一部分并不是没有边际),这就是实在的,其余的为虚妄的。”这就是第四见。

  这就是诸沙门、婆罗门对于本劫本见生起之论,所谓我,以及世间为有边、无边,都尽入于四见当中,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唯佛能知这些见处,像如是的受持,如是的固执,也能知道其报应等事。如来所知道的又是超过于这些事的,佛陀乃虽知而不执着,已不执着,则得寂灭,知道感受之集,感受的消灭,感受的味道,感受的过患,感受的出离,以平等观,而证无余解脱,因此之故,名叫如来。这就是其余的甚深微妙的大法的光明,使贤圣的弟子,真实而平等的赞叹如来。

  又有其余的甚深的大法的光明,使贤圣的弟子真实而平等的赞叹如来。到底是那些呢?诸位沙门、婆罗门对于本劫本见,为异问异答(是指一种诡辩的问答,都以含糊暧昧的言辞去问与答),彼彼问时(有人问另一人时),都是异问而异答,这在于四见中,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沙门、婆罗门,因此对于本劫本见,都为异问异答,在于四见中,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的。

  或者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之论,作如是之见而说:“我并不看见过,也不知道所谓善恶有报,或者没有其报之事呢?我乃由于不见不知之故,作如是之说:善恶到底有其报呢?或者没有报应呢?世间有些沙门、婆罗门为广博多闻,聪明智慧,常乐于闲静,而机辩精微,为世人所尊重的,他们能够以智慧善别诸见。假如当问我有关于诸深义的话,我乃不能回答,实在有愧于他,对于他,乃为有畏惧,当应以此答作为皈依,作为洲,作为舍,作为究竟道。他假若问我的话,当应作如是之回答:此事乃如是,此事为实在,此事为异,此事为不异,此事乃非异、非不异。”这就是初见。

  或者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之论,作如是之见解而说:“我不见、不知为有他世呢?或者没有他世呢?。诸世间的沙门、婆罗门,以天眼智、他心智,而能看见很远之事,虽然已近于他,他人却不能看见,。像如此的人们,仍能知道有他世,或无他世之事,而我却不知不见有他世间,或没有他世间之事。假如我说出来的话,就成为妄语(不知而乱说,会构成为说妄语),我讨厌和畏惧妄语,因此之故,要以如下之说为皈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他假若问我的话,就应当作如是的回答:此事乃如是,此事为实在,此事为异,此事为不异,此事为非异非不异。”这就是第二见。

  或者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之见,作如是之论而说:“我不知不见什么为之善?什么叫做不善?我不知不见像如是之说,所谓:这是善、是不善?我则在于此而生爱,从爱而生恚。由于有爱有恚,就有了受的产生。我为了欲灭除这种取受胶固之故,就去出家修行。他就是厌恶执取之故,就以此为皈依,为其洲,为其舍,为之究竟之道。他如果有人问他的话,他当会作如是的回答:此事为如是,此事为实在,此事为异,此事为不异,此事为非异非不异。”这就是第三见。

  或者有沙门、婆罗门,为愚冥暗钝,别人如果问他的话,他就会随别人之言而回答说:“此事为如是,此事为实在,此事为异,此事为不异,此事为非异非不异。”这就是第四见。

  或者有沙门、婆罗门,对于本劫本见,都异问而异答,这都尽入于此四见之中,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唯有佛陀能知道此见处,所谓如是的坚持,如是的执着,也知道其报应。如来所知道的,不只如此,乃又超过此事的。如来虽知而不执着,已不执着,就得寂灭,知道执受之集,执受之消灭,执受之味道,执受之过患,执受之出离,都以平等观,而得证无余解脱,因此之故,名叫如来。这就是甚深微妙的大法的光明,使贤圣的弟子能真实平等的赞叹如来。

  又有其余的甚深微妙的大法的光明,使贤圣的弟子能真实平等的赞叹如来。到底是那些呢?或者有沙门、婆罗门,对于本劫本见,说此世间为没有原因,而是自然而有的观点,这都尽入于二见之中,对于本劫本见无因而出有此世间之论,在于此二见之中,都是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那些沙门、婆罗门到底是以何事对于本劫本见,说它为无因而有,而在于此二见中,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呢?

  或者有众生,为无想无知(无想天的众生),如果这些众生生起念想的话,则这些众生便会命终,便会来生于此世间,在他们渐渐的长大之后,会剃除须发,穿服三种的法衣,出家去修道。在用功后,会入于定意三昧,就以此三昧心,而能识知本所生之事,他就会作如是之言而说:“我本来无有,现在却忽然为有。此世间本来为没有,现在为有,这就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这就是初见。

  或者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的相智,善能观察一切,他既以捷疾的观察之智去观察,以自己的智辩,而能如是而说:“此世间为无因而有,这是实在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这就是第二见。

  诸有沙门、婆罗门,对于本劫本见,认为无因而有之事,都尽入于二见之中,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唯有佛陀能知之事,也是如是。

  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本劫本见,其无数的种种,随着各人的意见所说的,这些都尽入于此十八见之中。那些对于本劫本见,无数的种种随意所说的,在于此十八见,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唯佛陀能知之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又有其余甚深微妙的大法的光明,到底是那些呢?诸有沙门、婆罗门,对于末劫未见(对于未来的长期间,与对于未来世的见解),无数的种种随着各人的意见所说的,这些都尽入于四十四见中,对于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的,在于四十四见,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

  那些沙门、婆罗门,由于何事,而对于末劫末见,无数的种种随意所说的,在于四十四见中,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呢?诸有沙门、婆罗门,对于末劫末见,生起有想之论(死后有想的存在之论),而说世间为有想(死后有想之我),这都尽入于十六见中,对于末劫末见生起有想之论,而说世间为有想,在于十六见中,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那些沙门、婆罗门,由于何事,对于末劫末见生有想论,而说世间为有想,这些都尽入于十六见中,都同样的不能超过其范围呢?

  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之论,如是之见,而说:“我此命终后,会生有色有想(即死后,还是有形色之身体,还是有心想之我),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这就是初见。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之后,生于无色有想(死后生为没有色相,而有想心,有自我,灵魂),这是实在的,其余的为虚言。”

  有的说:“我在于此终了之后,生为有色、无色、有想(或为有色相,或为无色相,然而都为有想),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后,会生为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死后或为非是有色相,也不是无色相,而有想心灵魂自我),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后,会生为有边有想(死后为有边际之身,而有想念心自我),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后,会生为无边有想(死后为无边际之身,而有想念心自我),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后,生为有边、无边、有想(死后为有边际,或无边际之身,而有想念心自我),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后,生为非有边、非无边,而有想(不是有边际,也不是没有边际,而有自我心灵的存在)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后,会转生而为一向有乐有想(死后转生为一直都为有乐而有想心的自我),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之后,会转生而为一向有苦有想(死后转生为一直都为有苦而为有想心的自我),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的。”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后,会转生为有乐有苦有想,这是实在的,其余都是虚言的。”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之后,会转生而为不苦不乐有想,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的。”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之后,会转生为有一想,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的。”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之后,会转生为有若干想,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的。”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之后,会转生为少想,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的。”

  有的说:“我在此终了之后,会转生为有无量想,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言的。”

 
 
 
前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四)~D 六十二种颠倒见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五)~A 一、种德经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五)~B 种德师徒间的对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五)~C 什么叫做戒,什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五)~D 二、究罗檀头经

 

后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四)~B 关于“六十二见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四)~A 二、梵动经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三)~C 师徒二人被度化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三)~B 佛陀所阐述的一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三)~A 一、阿摩昼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