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N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N
1347经:本经叙述舍利弗述说三昧之法味。 在某一时期,舍利弗居止于拘萨罗国中的一个聚落。每日清晨,他总是按部就班地“著衣持钵,入村乞食”。有一天,舍利弗正欲入村之时,眼衣呈现出这样一幅情形:“有一尼犍子饮酒狂醉,持一瓶酒从聚落出”。尼犍子又译为尼乾子,是古印度六师外道之一,其以苦修而著称。此外道不以露形为耻,很多弟子都喜欢光着身子,所以又称之为裸形外道或无惭外道。 尼乾子的首领叫于尼乾陀若提子,与佛陀为同时代人。此人在三十岁那年由于父母断食而殁,于是忽有所悟,乃出家求取解脱之道。经十二年独身游履,苦行练修,遂于第十三年大悟。因此从修行境界上讲,于尼乾陀若提子的次第应该不低,故而他被信徒们尊称为耆那(胜者)、大雄,甚至有信徒将其尊称为“佛陀”。该教的基本教义为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及苦行主义。其中的极端苦行主义,与佛教主张全不相容。其主张罪福苦乐皆是前世的定因,非行道所能息断,一切众生经八万劫而在生死轮之中自然得脱,有罪无罪亦皆如是;如四大河悉入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解脱时皆无差别。但该教主张通过极端的苦修,可以减少前世的罪障,并为下世的享福创造更多的机会,故而此派在修行方法上可谓花样百出,有时令人忍俊不禁。但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其亦有可供鸣思之处,即对于现世的无奈以及对于色身的极端轻视。 大雄去世以后,该教分裂为宽容主义的白衣派以及严格主义的空衣派(裸形派)。《大唐西域记》说“本事所说之法,多窃佛经之义,随类设法,拟则轨仪;大者谓苾刍,小者称沙弥,威仪律行,颇同僧法,唯留少发,加之露形,或有所服,白色为异,据斯流别,稍用区分。其天师像窃类如来,衣服为差,相好无异。” 从该派所遵守的戒条上讲,该派奉行五项誓愿,即不杀生、不妄语、不取人所未给之物、保持贞操以及放弃一切外在事物的享乐。从本经而言,这位尼乾子手持一瓶酒把自己灌得醉熏熏的,显然不那么正规。这位老兄见到尊者舍利弗时,对酒味大加赞赏:“米膏熏我身,持米膏一瓶;山地草树木,视之一金色。”米膏也就是米酒,当一个人喝得半醉半醒之时,或许有种飘飘若仙的幻觉。在醉汉的眼中,有时眼前的事物完全是颠倒的、扭曲的,故这位尼乾子一边摇晃着往前走,一边为眼前的“美景”所倾倒:“满山遍野的树木花草,全都披上了金色的衣裳,这是多么的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啊!” 从尼乾子所遵循的“放弃一切外在事物的享乐”这一条来说,可以说已经违犯了该教的禁忌。利用酒来麻醉自己,搞搞艺术创作大概可以(王羲之的《兰亭叙》,“李白斗酒诗百篇”……),借之消愁或许也可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是籍助酒劲来过份吹捧酒类的美味,未免不那么地道。舍利弗与尼乾子可谓天地悬殊,他作是念:作此恶声,是恶邪物,而说是偈,我岂不能以偈答之?于是说一偈: “无想味所熏,持空三昧瓶;山地草树木,视之如涕唾!” 偈中的“无想味”与“空三昧”皆是禅定中的某一特定阶次,无想味是于一切都无所想念所成就的定味;空三昧是于万有观人法皆空,观我所见、我见皆空。这样的禅定妙味,岂是世间米酒之味所能比拟的?(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