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Q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Q
1352经:本经叙述天神告诫阿练若比丘莫营造立。 经中叙述“有众多比丘住支提山,一切皆修阿练若行,著粪扫衣,常行乞食”,说明这些比丘在各自的修为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经中记载这样一件事:“尔时,那娑佉多河岸崩,杀三营事比丘”,就是说河岸崩溃,将正在河边干活的三个比丘给压死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叫“营事比丘”?天神为什么不赞叹“营事”,而且还告诫比丘们不可去“营事”?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在《大宝积经·营事比丘品》中见到如下这段记载: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能营众事?佛告迦叶:我听二种比丘得营众事。何等二?一者能净持戒,二者畏于后世喻如金刚。复有二种。何等二?一者识知业报,二者有诸惭愧及以悔心。复有二种。何等二?一者阿罗汉,二者能修八背舍者(即八解脱,《大智度论》: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迦叶,如是二种比丘,我听营事自无疮疣。何以故?迦叶,护他人意此事难故。迦叶,于佛法中种种出家、种种性、种种心、种种解脱、种种断结。或有阿兰若、或有乞食、或有乐住山林、或有乐近聚落清净持戒、或有能离四扼、或有勤修多闻、或有辩说诸法、或有善持戒律、或有善持毗尼仪式或有游诸城邑聚落为人说法。有如是等诸比丘僧,营事比丘善取如是诸人心相迦叶。若阿兰若比丘乐空闲处,营事比丘一切役使不应令作。有时阿兰若比丘,在比丘僧次役使,而营事比丘应当代作。若自不作应请他人令代为之,不应役使阿兰若比丘。” 从《大宝积经》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佛陀并不反对比丘去营事,但是这里面有种种前提条件,比如说能持净戒,还要畏于后世喻如金刚等等。如果比丘达不到这些条件,那对不起,比丘就可以会引起种种麻烦。在本经之中,天神看到了正在河岸边营事的三位比丘,不幸被岸崩而毙命,在感到惋惜之余,便告诫那些正在修习陈练若的比丘们: 乞食阿练若,慎莫营造立,不见佉多河,傍岸卒崩倒, 压杀彼造立,营事三比丘?粪扫衣比丘,慎莫营造立, 不见佉多河,傍岸卒崩倒,压杀彼造立,营事三比丘? 依树下比丘,慎莫营造立,不见佉多河,傍岸卒崩倒, 压杀彼造立,营事三比丘? 可以想像,三位营事比丘,肯定是这群阿练若比丘僧团中的一员。而这些正在修习阿练若的比丘们可能并没有达到佛陀在《大宝积经》所达到的那些标准(能营众事的标准),故而天神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去自造营事。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本份是把份内的事管好,先把个人的解脱问题解决掉。如果个人尚有余缚,就不要去自寻烦恼,自找“疮疣”。因此佛陀在《大宝积经》中说,“若阿兰若比丘乐空闲处,营事比丘一切役使不应令作”,不要让他们去营事,并不是纵容他们去“享清福”,而是每个人都有各自分工,决不可越俎代庖。故佛陀在本经中也借助天神之口,再次教诫阿练若的比丘们“慎莫营造立”。三位正在营事的比丘,便是活生生的例证。 从本经我们可以获得如下教诫:弘扬佛法固然值得鼓励与赞叹,然我们在讲经弘法之时尚需警惕——在个人生死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务必要依教奉行,切莫自创门路、随意发挥。否则极有可能便会造下恶因遭受业报。对于兹等,吾辈当切记。(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