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学名相杂集:不觉始觉义 |
 
佛学名相杂集:不觉始觉义 不觉者于大乘法中称为心生灭门,故有心生灭门即是不觉者之称。若是入地菩萨不觉现行位者,即是指十地中之初地与二地,此二地虽为圣者之位,犹自然生起烦恼,故有此名。不觉者不具了然万有真相之智明,亦即具无明与不能觉之意。 《大乘起信论》中将阿赖耶识分为「觉」与「不觉」二义。不觉又可分为「根本不觉」、「枝末不觉」二种;前者为迷真之无明,全然无知于真如之法之平等一味;后者则为执妄之无明,系由根本不觉所生起,继而产生业相、转相等三细、六粗之相。故知自根本不觉生起枝末不觉,而依枝末不觉起造惑业,受生死流转之苦。 (注:三细即:(1)无明业相,略称业相。指从真起妄的初动之相。即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之最初状态,乃枝末无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区别主客之状态。(2)能见相,又称见相。指见初动之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此系依前述无明业相所起而认识对象之心(主观)。(3)境界相,又称现相、境相。由前转相,而妄现境界之相。盖能见相既起,则同时妄现此认识对象(客观)。六粗即:(1)智相(第一念觉),依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称为智相。(2)相续相(第二念分别),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称为相续相。(3)执取相(第三念妄习起相应),依前之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称为执取相。(4)计名字相(千百念大打妄想念),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5)起业相(执妄起行为造业),依前之计名字相,执取生着,造种种业,称为起业相。(6)业系苦相(成业受苦),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 若是「觉」,即十信外凡之人信善恶因果之理,觉知前念之起恶,不起后念之恶业,有一分觉之义,而未觉知烦恼,故称不觉。即虽觉知业果之理,然未起断惑之智,故有此名。乃觉心之灭相。觉者如称空如来藏,即是心真如门;而不空如来藏,即是心生灭门。 大乘法教言:一心二门,一心即众生心,二门即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大乘起信论》:「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佛教真常唯心论系统称宇宙万有之本体为一心,而谓众生与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觉」与「不觉」之分,故析分为二门,觉者称为心真如门,不觉者称为心生灭门。 由此一心之本体(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性质,为绝对的无差别相)而言,称心真如门。由此一心之动相(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而言,称心生灭门。心真如门为宇宙本体之觉性,心生灭门为宇宙现象之不觉性。此种一体二面之关系,即称为一心二门。然二门毕竟不一不二,犹海水与波浪,虽因风动而起波浪,然于海水之本性则不生变化,故海水与波浪两者为毕竟不二。 心真如门─指如来藏心之体。又作真如门。分别而言,心真如门认为一心之本体为超越迷悟等一切差别之绝对平等之理体,即为不变真如;心生灭门则认为,真如(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心)依无明妄缘而起动之生灭心,产生各种差别现象,即为随缘真如。而此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心起动,称为阿黎耶识;此识与不生灭心、生灭心二者为非一非异,即为不生灭心与生灭心之和合。若能随缘不变之直真如即是圣者位,是如来藏真如门。 心生灭门─指如来藏心之相,与心真如门并称为起信二门、真生二门,二门可视同如来藏心之「体」(心真如门)、「相」(心生灭门)二者。以如来藏心之相而言,彼心随熏起动,形成染净差别,然虽成染净,其性则恒不动。《大乘起信论》亦谓,据妄摄真,真妄相合,缘集起尽,称为心生灭。 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言觉义者,谓心第一义性离一切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一相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一切如来为本觉,以待始觉立为本觉。 始觉时即是本觉,无别觉起立;始觉者,谓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说有始觉。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觉迟),如二乘人及初业菩萨。觉有「念无念」、「体相别异」,以舍麁分别故,名相似觉。如法身菩萨,觉念、无念,皆无有相,舍中品分别故,名「随分觉」。若超过菩萨地究竟道满足,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始名为觉;远离觉相,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心根本性常住现前,是为如来,名究竟觉。 是故经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言心初起者,但随俗说,求其初相终不可得。心尚无有,何况有初?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恒有无明妄念相续未曾离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异灭皆悉无相,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皆不相应无自性故。如是知已,则知始觉不可得,以不异本觉故。 如来本觉自净,凡夫本觉随染,而成随染本觉。《大乘起信论》就随染、性净二义说明本觉之相。所谓随染,乃依妄染之污秽,显示本觉之作用。又分智净相、不思议业相二种: (1)本觉之智净相,即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乃依性德内熏之力与如来教法之外缘熏力,如实修行,圆满方便,而破妄显真,令始觉之智趋于淳净,与本觉之性和合无二。 (2)本觉之不思议业相,即还净本觉业用之相。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无量功德之相恒常相续,随众生之根,自然相应,现为种种利益。故知本觉之智净相以「自」染缘而成就,本觉之不思议业相以「他」染缘而得成,要皆不离染缘,故称之随染本觉。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差别相,一净智相,二不思议用相。净智相者,谓依法熏习,如实修行功行满足,破和合识灭转识相,显现法身清净智故,一切心识相即是无明相,与本觉非一非异,非是可坏非不可坏,如海水与波非一非异,波因风动非水性动,若风止时波动即灭非水性灭。众生亦尔,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起识波浪。如是三事皆无形相非一非异,然性净心是动识本,无明灭时动识随灭,智性不坏。不思议用相者,依于净智,能起一切胜妙境界常无断绝,谓如来身具足无量增上功德,随众生根,示现成就无量利益。 明「觉相」四种大义,清净如虚空明镜:一真实空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一切心境界相及觉相皆不可得故。二真实不空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一切法圆满成就无能坏性,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于中现,不出不入不灭不坏常住一心,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具足无边无漏功德为因,熏习一切众生心故。三真实不空离障大义,如虚空明镜,谓烦恼所知二障永断和合识灭,本性清净常安住故。四真实不空示现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依离障法随所应化,现如来等种种色声,令彼修行诸善根故。 明「不觉」义者,谓从无始来不如实知真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妄念,然彼妄念自无实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迷无自相不离于方。众生亦尔,依于觉故而有不觉妄念迷生;然彼不觉自无实相,不离本觉。复待不觉以说真觉,不觉既无真觉亦遣。 如是,依于觉故,而有不觉,生三种相,不相舍离:一无明业相,以依不觉心动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能见相,以依心动能见境界,不动则无见。三境界相,以依能见妄境相现,离见则无境,以有虚妄境界缘故。(如上述三细) 如是觉生六种相:一智相,谓缘境界生爱非爱心。二相续相,谓依于智苦乐觉念相应不断。三执着相,谓依苦乐觉念相续而生执着。四执名等相,谓依执着分别名等诸安立相。五起业相,谓依执名等起于种种诸差别业。六业系苦相,谓依业受苦不得自在。(如上述六粗) 是故当知,一切染法悉无有相,皆因无明而生起故。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一同相、二异相。言同相者,如种种瓦器皆同土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幻用,皆同真相;是故佛说,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常入涅槃,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毕竟无得,无有色相而可得见;见色相者当知皆是随染幻用,非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相不可得故。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此亦如是,无漏无明种种幻用相差别故。复次,生灭因缘者,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此义云何?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 是故三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何以故;一切诸法以心为主从妄念起,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言意识者,谓一切凡夫依相续识执我、我所,种种妄取六种境界,亦名分离识,亦名分别事识,以依见爱等熏而增长故,无始无明熏所起识,非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萨始学观察,法身菩萨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犹未知尽。唯有如来能总明了。此义云何?以其心性本来清净,无明力故染心相现虽有染心而常明洁无有改变。 复以本性无分别故,虽复遍生一切境界而无变易,以不觉一法界故不相应,无明分别起生诸染心,如是之义甚深难测,唯佛能知非余所了。此所生染心有六种别:一执相应染,声闻缘觉及信相应地诸菩萨能远离;二不断相应染,信地菩萨勤修力能少分离,至净心地永尽无余;三分别智相应染,从具戒地乃至具慧地能少分离,至无相行地方得永尽;四现色不相应染,此色自在地之所除灭;五见心不相应染,此心自在地之所除灭;六根本业不相应染,此从菩萨究竟地入如来地之所除灭。 不觉一法界者,始从信地观察起行,至净心地能少分离,入如来地方得永尽。相应义者,心分别异,染净分别异,知相缘相同。不相应义者即心不觉常无别异,知相缘相不同。染心者,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执着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违一切法平等之性,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无明不觉妄与觉违,是故于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皆悉不能如实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