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学名相杂集:本觉下转与始觉上转 |
 
佛学名相杂集:本觉下转与始觉上转 本觉下转为「始觉上转」之对称。到究竟觉之如来或是大菩萨等,本不退转,除如来外,如第十地之菩萨,完成因行,以相应于一念之慧,觉知心之本初,并远离微细之念而彻见心性,故称究竟觉,处一生补处,从无退失之理。由是而至佛果,则成就始本不二、绝对平等之大觉。 如《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云:「大王!我常语诸众生:『但断三界无明尽者,即名为佛。』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由此得为众生之本,亦是诸佛菩萨行本,是为菩萨本所修行五忍法中十四忍也。」未到心不退转位之菩萨,知道本觉本自清净,无假修治,奈众生一发无明业,执妄以为真,始造有漏业,再加上不明修持真理,即入迷失觉,永处迷途。 菩萨要如何修学?《菩萨本生鬘论》云:「云何增上究竟边际?听闻学处求彼胜义,真实清净倒染不生,饥渴缠缚意地无障,坏灭缚染如空无碍思惟不有,卒暴缠眠根本皆尽。如来自性本由智了,最上所诠须仗言说,执持暗弱毒患因法,业道之缘全凭智力,力用清净三毒不生,自性闻持求心满足,三乘运载同归寂灭,真实支分离倒圆成,瀑流烦恼三种根本,本既断时余皆远离,随顺诸佛清净教诲,如是之法名正解脱。有情相应因于忧恼,严峻所在说大乘法,求秘藏因无名色相,染诤远离圆满如是。有情是处随顺贪欲,造作烦恼自在颠倒,清净义利成就真实,自在最尊无我法义,见无倒,无暗昧施。有情证此,胜义无相执持无减,善净妙因随顺有力,自性澄寂荫覆义利,有布施力清净闻持,为报身本福德无坏,迁变之行有为真实,因业自在如阿罗汉,寂然和合随顺出缠,求本觉性长养真实,三业无犯求如如义。」 密教根据释摩诃衍论,(1)性净本觉,本觉之真如,远离一切染法,具足一切性德,体相二大为内熏之因,用大为外缘之资,称为性净本觉。若以明镜喻之,性净本觉具有如实空镜、因熏习镜、法出离镜、缘熏习镜等四义。(2)随染本觉,即众生心中皆有先天本有、本来清净之觉体,此清净之觉体受无明熏习而流转于生死中,称为随染本觉;随染本觉又向下次第而转,随众生之染缘,顺众生之相,现为种种利益,称为本觉下转。 下转,指向下次第而转,例如已达尚会退转于果位,又从果位转向因位修证摄化,或从圣位又转向凡夫位随顺调教,皆属「从果向因」之本觉下转法门;反之,从因位转向果位,从凡夫位向上转向圣位以企求菩提,则属「从因至果」之始觉上转法门。《释摩诃衍论》卷三:「始觉背凡向圣,上上去去为次第转;随染本觉背圣向凡,下下来来为次第转。」 由上之说法,众生于修行上,就有本觉法门与始觉法门二途,此二法门非行者能主观选择,若行者不见性踪,何能由本觉修入?以觉知心守住本有,而不随妄想流转;故未见道迹之行者,都得由始觉修入,若始觉薄弱,六根入六尘不能达不入流,或能达舍识用根,这样的行者就连由始觉修入亦难有成效焉! 本觉下转依日本佛教天台宗就法华经「本迹二门」之说,调合《大乘起信论》与密教之《释摩诃衍论》有关心性染净之思想所立之教说。此说之「本觉法门」,是指从「果位」向「因位」逆向次第修行之法门;如上所说,若无觉知之心识,能不入流,是无法从本觉修入,起码得修禅定到初禅有觉有观之境界始得。另「始觉法门」,是指从「因位」向「果位」顺向次第修行之法门,这是一般芸芸众生要修行时,所必须走的道路,有的人前世有修行,今生要始修时,亦较能见道迹,接着认识本觉。若以本迹二门之观点视之,则本门属「事圆」之法门,迹门属「理圆」之法门;本门为九识之法门,迹门为六识之法门;本门为本觉下转之法门,迹门为始觉上转之法门。 盖于密教教义中,原本即将修行者菩提心渐次升转修行取向大别为从因向果、从果向因二种,而分别归属始觉上转与本觉下转之义门。日本天台宗欲融合显密二教心性染净之思想,乃揭出此本始二觉之法门。 「随染本觉」─《大乘起信论》就随染、性净二义说明本觉之相。所谓随染,乃依妄染之污秽,显示本觉之作用。又分智净相、不思议业相二种:(1)本觉之智净相,即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乃依性德内熏之力与如来教法之外缘熏力,如实修行,圆满方便,而破妄显真,令始觉之智趋于淳净,与本觉之性和合无二。(2)本觉之不思议业相,即还净本觉业用之相。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无量功德之相恒常相续,随众生之根,自然相应,现为种种利益。故知本觉之智净相以「自」染缘而成就,本觉之不思议业相以「他」染缘而得成,要皆不离染缘,故称之随染本觉。 本觉内熏─指真如本觉之内熏作用。据大乘起信论载,众生心中皆有本来清净之真如佛性,称为本觉,其自体具有「相熏习」之作用,亦即自无始以来,具无漏之法,在众生之心内,熏习已被妄染之心,能使众生于不知不识之中厌离生死之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中亦有真如之法而发心修行。《大乘起信论》:「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中略)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 始觉四位─若配上大乘菩萨修行之各种阶段,可将始觉分为四位次,即: (1)不觉,指十信位(外凡位)之人虽已觉知恶业之因能招感苦果,并已远离恶业,然尚未生起断惑之智,故称不觉。 (2)相似觉,指声闻、缘觉二乘之人,及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等三贤位之菩萨,虽已远离我执,觉知「我空」之理,然尚未舍离法执分别之念;对于真如之理,仅得其相似彷佛之法味,故称相似觉。 (3)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之菩萨,已远离法执,了知一切诸法皆为心识所现之理;对于真如法身之理,能随修证境地之转升,而逐地增悟一分真如之理。 (4)究竟觉,指第十地之菩萨,完成因行,以相应于一念之慧,觉知心之本初,并远离微细之念而彻见心性,故称究竟觉。由是而至佛果,则成就始本不二、绝对平等之大觉。 妄染熏习─即始觉上转之义;而「净法熏习」则与此相对,为本觉下转之义。妄染熏习包括意识熏、十一末那熏习。所谓「意识熏」,即指菩萨修行阶段中之十信位、三贤位(包括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之凡夫及声闻、缘觉二乘等,以意识中本觉之智熏习无明之迷痴,厌离生死之苦,欣求涅槃之乐,渐次转升而趋向佛道。所谓「十一末那熏习」,即由初地至第十地,依其次第,以能断之智品熏习所断之惑而证入佛道。盖吾人阿赖耶识之觉知可分为本觉、始觉,本觉即指吾人本有之觉性,亦即如来之平等法身;始觉则指由发心修行而渐次觉知心源。故始觉所以称为「妄染」之原因,有二种意义:(1)就妄染为「所依」之义而言,即以妄识为所依而生起始觉之智。(2)与本觉相对而言,本觉称为净法,则始觉称为妄染。 我们修持要往上转还是要往下转,不依各人意愿,若无善缘得依业力而「得入」。所谓得入者:(1)即证得悟入佛道。《维摩经》卷中:「诸佛秘藏无不得入。」《法华经》卷五:「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2)能了知一切法虽说而不能说、不可说,虽念而不能念、不可念,而更离此说与念,即称得入。得入即:(1)生灭得入,又可分为向上、向下二种:?向上得入,为「始觉上转」之顺次,故以佛果为得入之位。即诸行人依其言教、三慧、行德为「能得入」,以「金金刚地」之妙觉如来为「所得入」。又金金刚地,系指菩萨修行最高之阶位,即「妙觉位」之佛果;盖以佛果乃金刚中之金刚,故称金金刚地。?向下得入,为「本觉下转」之次第,故以「邪邪地」为得入之位。 故「得入」即依行人本有之行德,与闻、思、修等三慧及其言教为「能得入」,以邪邪地为「所得入」。又邪邪地,系指「邪定聚」之位,即菩萨阶位中最初的「十信位」以前之名。以此阶位之人未具善根且未能正信业果报应,故谓之邪;又以邪定不一,故称邪邪地。(2)真如得入,指所入之果,即真如所入之法体为能入之门,故为自所依。于正证之位已泯绝能、所之别。又真如门俱非言说及俱非说念,故以远离「随顺门」之说与念,即为真如得入。 唐代善无畏译之尊胜仪轨载,以地、水、火、风、空顺次配当东、西、南、北、中,即始觉上转之修生金刚界东因之义。尊胜仪轨之五大乃依「东因发心」之义: (1)地大,配东方阿閦,为发心之位;即以修生之菩提心为因,生起大悲之万行,犹如地为生万物之根本;又菩提心坚固不动如地,故阿閦之标记为不动。其大圆镜智之任持一切诸法与地之能任持万物相应;位于东方,表示修生之始;黄色为不变色,即与菩提心之不变相应。 (2)水大,配西方弥陀,为成菩提之位;此菩提心之自性清净及无量光之究竟圆明,犹如水之圆明。其妙观察智、说法断疑之德,犹如水之能洗涤尘垢;位于西方,与行证之终极相应;白色与无量光相应。 (3)火大,配南方宝生,为修行之位;以其修成万行,犹如火热能成熟万物;其平等性智,断灭一切虚妄差别,使之平等一如,犹如火之能烧尽万物。 (4)风大,配北方不空成就,为入涅槃之位;即表示涅槃之寂灭万物,犹如风大之能破坏万物;位于北方,与涅槃之高位相应;黑色与涅槃之幽然深妙相应。 (5)空大,配中央大日,为方便究竟之位;表示大日圆成四德,含容自利利他之一切功德,犹如虚空之含容一切万象。其法界体性智之周遍法界,广大无边,亦同此意;位于中央,与周遍法界相应;青色与含容一切相应。 若行者初发心能从东方发心,密教以东方阿閦如来之位为发菩提心之「因位」,依东、南、西、北、中之顺序,配上五佛,表示修行之方向与阶段。为「中因发心」之对称。此说系以「始觉修生」为宗旨,乃善无畏三藏所传。真言行者断惑修证之过程,其菩提心之次第转升,可分为五阶位,配合悉昙狣(a,阿)字在音韵上之五种转化,称为阿字五转,若以此五转配上五方五佛时,再依准世间五行之配立,而以东方阿閦如来之位为发菩提心之因位,并次第将南方宝生如来之位配上修行位,西方弥陀如来之位配上菩提位,北方释迦如来之位配上涅槃位,中央大日如来之位配上方便究竟位。以修行方向而言,此系「从因向果」之取向,属于「始觉上转门」之义。 阿字五转─为密教用来表示菩提心依次转升的五种阶位之用语。略称五转。狣(a,阿)字为悉昙十二韵之一,于密教中,依照悉昙音韵上五种之转化,配上发心、修行、证菩提、入涅槃、方便究竟(方便)等五德,用以表示真言行者菩提心渐次升转之修行阶段,称为阿字五转。据《大日经疏》卷十四:「此阿有五种,阿狣、阿(玅)、暗珃、恶珆、恶(猱)。(中略)阿字一字即来生四字,谓阿是菩提心,阿(长)是行,暗是成菩提,恶是大寂涅槃,恶(长)是方便。」 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以阿字为本有净菩提心之体,并以此义与阿字字音之转化配合之,而将密教修行者菩提心开显之次第分为五种阶段。即:(一)阿狣(短音),表示发菩提心,称为发心。其中又分为两种:(1)本有菩提心,谓一切众生之心中本来法尔,皆具有本觉之妙慧。(2)修生菩提心,谓经由本觉之熏力而发起归本之心。(二)阿玅(长音),表示修持三密六度之妙行,称为修行。(三)暗珃,表示修行圆满,获得自证之果德,称为证菩提。(四)恶珆(短音),表示由于果德圆满,故证入不生不灭之理体,称为入涅槃。(五)恶猱(长音),表示具足自证与化他之万德,随缘度化,到达三平等之位,称为方便究竟。 以此五转,即可涵盖《大日经》之大意,盖一部《大日经》之大意,不出因、根、究竟等三句。古来多以此三句配合五转,即以发心为「因」,中间之三项为「根」,最后之方便为「究竟」,此无异说;另有以发心为「因」,修行为「根」,其余三项为入于「佛果」之心,此系属佛果究竟之义,此有异说。又于三句之中,若就以发心之位为「因」而言,有东因发心与中因发心二义,古来称东因发心之说为善无畏所传,中因发心之说为不空所传。东因发心即以东方配上发心,南方配上修行,西方配上证菩提,北方配上入涅槃,中央配上究竟;以修行之方向而言,此系「从因向果」之取向,属于「始觉上转门」之说。中因发心则以中央之阿玅(短音)配上发心,东方之阿玅(长音)配上修行,南方之暗珃配上证菩提,西方之恶珆(短音)配上入涅槃,北方之恶猱(长音)配上方便;此系「从果向因」之取向,属于「本觉下转门」之说。善无畏之东因发心系以始觉修生之《大日经》宗义为根本,不空之中因发心以本觉本有之《金刚顶经》宗义为依据;然以机根有顿(发心即到)、渐(修行分证)之别,故善无畏所传亦有中因之义,不空之义亦非仅含下转门之说,而系以诠显「发心即到」之旨为本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