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陈燕珠:佛法要义 结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陈燕珠:佛法要义 结语

 

  人的心终日为色声货利、名闻权位而向外驰求、贪求,虽终日追求,终日不得满足,内心永远得不到安乐。人心是无法由外境的一切得到满足的,茫茫的人生大海,若是漫无方向的乱闯,是一件极其危险而可惜的事。佛法就是说明人生从何处来,死后何处去,现实的人生又该怎样度过,才能获得内心的安详安乐,才能安登光明的彼岸。依佛陀开示,人生世间是缘起的,人生世间是无限复杂的因果关系。缘起有自他前后延续的关系,展转又互为因果。缘起世间、缘起人生就是这样能动被动、自他关系的网络。

  我们的生命生灭无常、不断变化,后后不同前前、延续不断、永远相续。人生从孩童到老年,无时无刻不在演变中,今晚睡觉明早起来,一期旧的生命结束,新的一期生命又接着而来,并不是死了就完了。年青不努力、不学一技之长、不勤勉工作,年纪大时,生活就成问题。把这简单原理推广起来,要想后生比今生更好、更聪明、更幸福,今生就得好好做人。说明生灭无常、相续不断、共依共存的佛法,可以使我们往向上向善的目标努力。由于人生社会绝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互相扶持,展转依恃,所以必须培养互助互爱的美德,获得自他和乐共存,于是佛法修行的主要内容,就是自利利他。不但要自净其心,自了生死,更要重于利他,在一切时处,每件事、每句话中,以利他为前提,如同铲除杂草,不但要连根拔除,更要培植一些有用的花草,供人欣赏。修学佛法要依戒定慧三学,定慧双修,福慧增长。

  学佛不但要做一个好人,还要具有一种崇高的目标——成佛,纵使一生不能成办,只要精进努力,将来总要完成。

  佛法说五乘,人天乘是佛法的基础,不是佛法的重心,因为做一个好人是本分之事,即使生天也不希奇,虽然天国比人间快乐得多,但仍在三界之内,天福享尽终必堕落,仍有生死轮回(samsara)之苦。佛法人生的真义,是教人在人生中,学声闻缘觉的出世,学菩萨成佛的自利利他,入世与出世无碍。学菩萨行趋向佛道,是不离人、天、声闻的功德而渐渐展转向上的,这虽然要经悠久的时间和广大无边功德的累积,然而有此高尚的目标在前,就可助长人在一生中,欲乐精进、向上向善,至少不致于意志消沉而堕落,如此的人生便充满意义了。

  人身(manussatta)人生是善业所得,现生行为的善恶,成为未来升沉六道的枢纽。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peta)、地狱。可惜一般人误解佛法,所以仅有人生是苦的叹惜,少有人身人生难得的庆幸。人生不但有意义,不但能发现意义,而且能实现常乐我净、涅盘寂静、即人生而直达佛道,人身人生是何等的难得!

  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不是靠外来力量。人类只要肯努力,就能获得无上的智慧,都可以和佛陀一样达到佛陀的境界。佛陀只是一位指示道路的老师,指导信徒走向他们各自解脱的道路,如同医生诊断病情,开出药方,而病人必须自己去试用药方。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遭受苦果或享受乐果、为善作恶都是自己的事。

  “为法而努力的人,专心于道,肯定会成就菩提,证得阿罗汉果。”①[①《中部》第22经。]理解四圣谛无需盲目的信仰,世俗的人可以自身经历苦谛、集谛,证得果位的圣者,可以体验灭谛、道谛。

  强制信仰、宗教迫害、宗教狂热与佛教毫无关系。佛教两千五百多年的和平发展中,没有因佛教名义而流过一滴血。佛教的教义充满慈悲智慧,提倡秩序自律,尊重彼此,互相关爱。佛陀对人类乃至一切众生都施予忍辱和悲悯。在已知的人类历史中,佛陀曾努力消除奴隶制度、种姓制度,男女、僧俗、贵族、平民、贫富、贵贱、知识分子、文盲、农民、渔夫、妓女、武士、拾荒者、婆罗门都一律平等自由地被接受加入僧团,给予均等机会,提升了人的尊严。佛陀宽广的胸怀和雅量,吸收了各种姓的妇女出家,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①[①《长老尼偈》巴利圣典协会翻译丛书之一,c.A.F Rhys.Davis译。]

  在佛教里,相信个人的意识创造了自己的业力,并为他个人的行为负责,解脱要靠自己。苦的解脱,必须靠自己身口意的行为。“我已向你们指出解脱的方法——法,真理要自己来证悟”②[②《中部》第38经。],“自己是你们自己的归依处”③[③《法句经》第160偈。],“你们自己应当精进,如来只能指示你们道路。”④[④《法句经》第276偈。]在三十七道品(bodhakkhiya-dhamma)中,精进(viriya)就出现九次。“阿难陀,于此世间应精进、善思、警醒、弃贪、恒常正念身、受、心、法”⑤[⑤《中部》第1品。],“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归依(attadipa vihatatha atta-patisarana),以法为岛屿,以法为归依,不外求依止(dhammadipa viharatha,dhamma patisarana,nanna patisarana)。”①[①《涅盘经》第14章。]

  佛教徒绝对自由地实践自己的自由、开发知识乃至自证佛果,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佛陀。佛教徒很自然地把佛陀所说引述为权威,但佛陀本人却放弃了一切权威。佛陀告诉真理的追求者,不要仅仅以他人的权威而接受一切,而要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自我判断事情的正确或错误。

  佛法认为宇宙间的一切是由各人自己造成的,是自作自受、共作共受的业感定律。相信佛法的业感缘起,就能相信世界秽净、个人成败、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前与现今业力所召感,就不会怨天尤人。业力既是可以改进,就会从现在开始向上向善,前途自然充满无限光明。学佛者明了这一道理,就会在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中,尽力清净自己。

  佛法的宗旨是度一切苦厄,佛陀弘扬佛法的目的,只是为了人类(众生)的忧苦困厄,所以学佛者不但自己要求解脱,也要自利利他,解救他人度一切苦厄,去除一切忧苦。

  世间苦厄的问题所在,在于人类自己。人类苦厄的问题综合如下:

  1.欲诤:内心有贪爱、贪欲的烦恼作祟,所以不断引起纷诤不和乐而痛苦,经济物质享受的欲爱、男女间的欲爱、家族繁荣的欲爱……,都是欲爱。“随其技术以存自活,或作田业……或奉王事,作如是业,求图钱财,若不得者,便生忧苦愁凄懊恼。……若得钱财者,彼便爱惜,守护密藏……亡失者,便生忧苦愁凄懊恼。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亲族之间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共相诤故,以种种器杖转向加害,或以手投石掷,或以杖打刀斫。”①[①《中阿含·苦阴经》。]这是一幅活生生的、以物欲为主的斗争图。

  为了各种欲爱,人类陷于无边痛苦之中,欲壑难填,享受与占有是愈多愈精美愈好,虽然用不了那么多,也还是想要占有,总是不断求取自我欲爱的满足。

  2.见诤:是以自己不完全正确的见解理论,执为是最正确的执见,希望别人接受。只有我的意见、我的思想、我的做法才是对的好的、可以存在的,其它都是错的、坏的、不应存在,这就是恶劣的见诤。这就如同盲人摸象的故事:有几个盲人,从来没见过大象,象师牵着大象让他们摸摸象的身体,大家都说:“知道了,原来象是这样的。”有的说:“象如一根棒子”,原来他摸到象的鼻子。另一位说:“象如畚箕”,他摸到象的耳朵。又一位说:“象如墙壁”,他摸到象的身体。还一位说:“象如扫帚”,他摸到象的尾巴。瞎子们都以自己所接触到的、认为象就是自己知道的那样,不知道自己是“以偏概全”产生了错误的论断。这种坚持己见,容易演成意见斗诤,加深人类的苦痛。

  3.慢:是贡高我慢、固执己见、不肯心悦诚服_、不肯虚心承教,纵然明知自己不行、什么都不如人,也不肯认输,还要藐视对方,这就是卑慢。

  4.痴:是不明事理的蒙昧错乱,其中最根本的是不明无我。若是不能正觉缘起、无常、无我的人生,而直觉有我,就是我痴。欲与见的执着已经问题多多,加上慢心的推波助澜,物质与思想的斗诤问题就更形严重。我痴是我慢、我见、我爱的根源,也是见诤、欲诤的根源,这样的人生,当然不离忧苦。

  生死轮回中的凡夫,无法断尽世间烦恼,只有佛法可以救济世间苦厄,方法有四:

  1.对治物欲的爱诤:

  ①少欲淡泊:不纵心逐物,一切随缘知足,遇到什么就什么,得多少就多少,随缘而安。

  ②正命:是正当的经济生活。贪污舞弊、大斗小秤、巧取豪夺、吞没寄存等等都是邪命,都是不依法而获得财物。学佛者依法修学,过着合法的经济生活,守法知足而无诤,就可减少苦忧。

  ③利合同均:不患寡而患不均,保持财物的均衡,苦痛就少。

  ④施与戒:孝养父母、事奉尊长、供养三宝、对贫穷、鳏寡、孤独、残障者的慈善福利事业都是布施。布施者养成损己利人的品格,不会对物欲有过分的追求。戒的基本是五戒,五戒中的不与取(戒盗)就是针对物欲的非法取得而设。

  2.对治偏执的见诤:

  对治偏执,佛陀一贯采用缘起法,缘起即中道,中道即不落于两端的偏见。佛在世时,当时的外道有种种偏执:或执为常,认为生命常住不变,或执为断,认为生命一灭永灭,不再受生。佛法离此二边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中道,惟有依缘起的正见,才不致落入二边,而从种种偏见中脱出。

  为缘能起的人生宇宙,任何一种现象的生起,绝非独立孤立、突然而生的,而是依种种关系条件、主因助缘的和合、循着必然的法则而生起消灭,没有单一因。就以“看见”这个现象为例,它是有种种因缘的:①有能见的眼根(视觉神经);②有所见的对象(境)有分别的心识;③以上的根境识三者有赖触来综合相关的活动,才能引起心理作用有注意力(作意),否则就心不在焉、视而不见;④有光线、空间等其它因缘。可见并不是有眼就能见,有心就可见。佛陀始终以缘起来说明中道,若能从缘起的观点来了解现象,就不会偏于一边了。佛说的缘起观是就事论事,依缘起扫荡一切偏见,依缘起显示中道。

  3.对治慢:

  人人都有慢心,总是直觉自己应该超胜别人。人的慢心在受到欺侮或诽谤时,最难控制。其实,优胜只是某一阶段的情况,没有永久性,只是种种因缘所造成,佛法以平等来对治“慢”病。人类的智能职业尽管不同,然而人类的本质是平等的,是以道德不道德的行为来决定人的高贵或低贱的,众生应具真正的慈忍,对众生的苦痛快乐要给予慈悲关心,有平等观,有慈忍心,就可以降伏傲慢。

  3.对治愚痴:

  偏见由愚痴而生,若要舍离愚痴就要有正确的知见(智慧)。正见有二:

  ①世间正见:是知凡知圣,知善知恶,明辨善恶,知因知果,离恶行善,确信依正法切实修行就可以脱离生死而成出世间的圣人(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有世间正见是世间的善人,然而,世间的贤圣虽能善化人间,减少社会的罪恶,解除人类的一些忧苦,终究还不能解脱生死的束缚,所以还需出世间(胜出、超胜世间)的正见。

  ②出世间正见:是从缘起法则中,理解个人、社会以及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的实相,理解世间一切都是相互关系、不停变化的存在。是从无限复杂的人生中,确知自己是前后延续、自他依存、因缘和合而有,没有实性、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可得,世间万有的存在都是如此。

  缘起法是无恒无定的无常性,无常的必然是无我的(无主宰性)。知道无我,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尊重别人而与人和谐共处。无我正见能治众生无始以来的病根——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见,因而不固执己见,不会因私我、我家、我族、我国而引起人间的无边痛苦。

  总之,佛法的正确性就是将现实人间的一切忧苦问题,归结到我们自己。现实人间惟有人类能毁灭人类自己,也惟有人类能救济人类自己。真要拯救世界的扰乱,救济人类的忧苦,惟有信仰佛法,将佛法的精神义理应用到自己的身心、应用到家庭社会,大家共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实践佛法,发扬佛法。

  真正的佛弟子了解佛陀、了解佛教,不能单单在相好圆满、出家成佛、说法入灭的形迹上建立信仰,还必须把握佛陀这位人间导师在真理自由的追求体悟,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理智信仰的生命中,奠定坚强的信念。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在于佛陀的体性与生命。“见缘起便见法,见法便见缘起”①[①《中阿含》卷7,《中部》第28经。],这是佛陀的法身。苦行沙门瞿昙所以被人称为佛陀,是因为他体悟了人生的真谛——缘起正法:因为因缘关系的和合而现起,因为因缘关系的分离而转化。佛陀在定慧的实践中,观缘起的如幻而证悟缘起的寂灭,甚深微妙法,从缘起的悟人而显现出来,具有这样的正觉内容才称为佛,这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如果我们也能悟解这缘起的寂灭性,就能正确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

  佛弟子能在听闻思惟中,获得缘起的正见就是信解见佛。能在定慧的实践中,通达缘起法的正见就是证悟见佛。释尊在世时,有一次广大的集会,大家都去见佛,弟子须菩提在山边考虑是否也去见佛。他思惟:佛说见缘起即见佛,我何不内观缘起?于是他趺跏而坐,观察一切法从缘而生、无常演变,他从无常的观照中通达苦、无我的法性空寂,契入不生不灭的寂灭圣境。释尊对一个最先见佛的弟子说:“须菩提先见我身”。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佛陀的法身,佛法的精华在此。

  使我们生死轮回、头出头没、不得自在的最根本系缚就是欲诤、见诤、慢疑痴,这些染着如胶水黏物,如磁石吸铁,使我们的内心生起颠倒欲望,发展为贪瞋痴烦恼形成系缚,由此造业更系缚到未来。

  佛教的信仰让人看清苦的根源,让人明了生命的无常、苦、无我,让人了解世间一切是缘起的和合相续,世间的一切是互相依存、彼此平等。学佛者了解生命的真相后,就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身语意三行,透过身语意的行为利益自己、利益他人,经由实践戒定慧的八正道,将负面行为转化成正面行为,获得精神与心灵的力量,净化思想、发展心识、从而改变人生。

  解脱是解粘释缚,以缘起、三法印的般若智慧勘破无明妄执,便能不起贪爱染着而无忧无怖,“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①[①《佛说四十二章经》。]离无明是理智的,是慧解脱。离贪爱,是情意的,是心(定)解脱,必须这两方面都得到了离系解脱才是真解脱。佛法的解脱是廓清无明的迷谬、贪爱的恋着,所以必须是定慧齐修、定慧均修的俱解脱,才契合解脱的理想。

  声闻圣者解脱后,在立身处世上,表现严谨拔俗的风格,纯洁超脱,越脱一切,少事少业少希望,简朴恬淡自足,淡泊近于孤独,视金钱如毒蛇,外表像是贪乏清苦,内心却充实无比。

  大乘圣者解脱后,和而不流,内心纯净超脱,更能热忱勇于为法为人,更能供养三宝,济施贫困,心胸广大,气象万千,不嫌功德多。不但自己富余丰足,也希望别人如此,而且于人于物从不嫌弃,也不厌倦。不像凡夫所求无厌,都是为了自己,大乘菩萨所求是为了一切众生。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宁静恬淡的心境中,胜过一切。利(labha)衰(alabha)、苦(dukkha)乐(sukha)、称(pasamsa)讥(ninda)、毁(ayasa)誉(yasa)的八风,对解脱的圣者是不动于心的。

  佛入涅盘时,烦恼未断的佛弟子痛哭流涕,烦恼已断尽的解脱弟子,只有世相无常的感觉,默然而已。中国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那或许是内心矛盾痛苦的无法舒泄,若能真正的解脱,固然不必哭,也不必鼓盆而歌。

  烦恼与习气完全销尽,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解脱境地——佛地。佛陀时代的弟子阿那律时常骂人,大迦叶闻歌起舞,他们虽有智慧破除了烦恼,然而身心难免仍然遗剩过去烦恼的习(惯)性,都不算究竟圆满的解脱。

  完全破除无明、贪爱、习气、染着而自心作主,宁静地契入真理之中,便是离系缚、得解脱,那时所得的解脱法乐,如释重负,浑身轻快。这是身心的轻安自在,离系之乐惟有亲身才能体会。我们所认识的世间的一切,都只是抽象幻相的意境,所写所说的语言文字都只是假设的符号,不能表达事物的实相。若要真实体悟一切法的本性,就一定要远离这些相,离语言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

  解脱的圣者,于所悟不忘失。解脱的圣者不忧不悔,已作的不起追悔,未来的不生忧虑,只是行所当行,受所当受,真正的心安理得。解脱的圣者不是未证前的睡不安枕,食不知味,而是饥来吃饭困来眠,吃也吃得,睡也睡得。解脱的圣者由于真性的真知灼见,由于内心流露的绝对自信、无疑无惑,所以不再为他人的舌头所转,不再为外境动摇。解脱圣者的心境——法乐,不是一般的喜乐,而是离喜离乐,于平等舍(sankharupekkha)中涌出的妙乐(ananda)。

 
 
 
前五篇文章

陈燕珠:佛法要义 附后:解脱的圣者八风不动

陈燕珠:善念带来乐果

蔡惠明:念佛与止观

蔡惠明: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蔡惠明:缅怀爱国诗僧亦幻法师

 

后五篇文章

陈燕珠:佛法要义 四圣谛

陈燕珠:佛法要义 三法印

陈燕珠:佛法要义 中道的佛教

陈燕珠:佛法要义 学佛三要门

陈燕珠:佛法要义 究竟圆满的佛陀三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