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60)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钝根更需广学多闻,

  要在法上去悟到佛法的真谛

  提要:

  ·要证果才无学,有人未证果就去抱孙子了

  ·钝根更需广学多闻,要在法上去悟到佛法的真谛

  ·修行要活着修证,不能等死了再看

  ·修行的时光极宝贵,还有时间起烦恼吗?

  ·修行人要把烦恼转移掉,让心情轻松一点

  要证果才无学,有人未证果就去抱孙子了

  前几年,苏州的同学邀我到园林里去喝茶,我哪有时间喝茶?他们说:“老师,一边喝,一边讲法,这样调剂调剂也蛮好。”其实他们有个企图: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突然问他一个问题,他一回答,这个回答最宝贵,南方人叫偷关子。他们认为讲经说法都是一般的,只有在生活里谈谈,突然提问,看你怎么回答。那次有人问我,“我们跟你学了很久,到底要学到啥个时候才学完啊?”我马上回答:“你证了阿罗汉果就可以别学了。”可惜呀,秘诀倒拿去了,还没有证阿罗汉果已经去抱小孙子了(众笑)。末法时期众生真难度!不一定笨,就是习气太深。

  我们没有证阿罗汉果之前,全叫有学位,所以天天要说法,天天要自己依教奉行断烦恼,天天要遵守规章制度,天天要检查自己犯戒了没有。

  钝根更需广学多闻,

  要在法上去悟到佛法的真谛

  今天即使你是利根,也是钝根里边的利根。我说的钝根不是消极的:“因为都是钝根,所以不宜多学,还是抓一句最好。”而是因为我们是钝根,所以要虚心,要加倍地学,加倍地努力。就像老师对学生说:“你虽然考试成绩不好,因为你体弱病多,没关系,你只要多用功一点,你成绩也会好起来的。”老师从来也没有说:“你真是钝根,你只要每天做一个题目1+1=2就可以了。”结果考试只考了10分,“你在‘10’后面再加个‘0’就行了。”岂不笑话?修行可不能投机取巧,可不能搞假呀,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去悟到佛法的真谛。

  修行要活着修证,不能等死了再看

  我们能遇到释迦佛出世,今天还能够听到佛法,这是极大的福报啊!可是我们今天,与过去这两尊佛所度的众生相比,远远比不上。这两尊佛出世的时候,人寿是八万岁、四万岁。释迦佛到最苦最苦、业障最重的娑婆世界来成佛,人寿一百岁,已经很少了,根机这么钝了,还要不肯学,不要听法,不持戒,那岂不更没希望了?如果我们努力呢?我们来看看事实,释迦佛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证阿罗汉果的人多多少少?修行是活着修的,证阿罗汉果是活着证的,如果修行都要等到死了去修,那么你活着的时候可以尽管去敲敲打打,反正要等到死了才说话嘛。

  修行的时光极宝贵,还有时间起烦恼吗?

  假如说我们要听法修行、断烦恼,要活着的时候证阿罗汉果,时间怎么好浪费啊?人的生命时光是最宝贵的,六道里人是最宝贵的!如果你真正能够觉悟,真正能够修行的话,你也忙得没时间起烦恼了。你们所以起烦恼,就因为太闲了,人生几何啊!还有时间起烦恼?

  修行人要把烦恼转移掉,让心情轻松一点

  我今年73岁,你们将来73岁也会来的。你们看看,一期一期的杂志全是我编的,我哪有时间打闲岔?你们总是看我在桌子上写,真叫分秒必争啊!还有人说:“傅老师这个人,刚才看他还在生气,怎么一会儿一点气也没有了。”没时间再生气了,生起气来怎么工作啊?连字都会看错、写错,而且坐立不安,气得来躺在床上“唉……”。(众笑)一想起工作,我这个气就没了,忙着工作了。从心理学说,这叫注意力转移。我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因为脑子动得太多了。有时候还跟你们说说笑笑,这也是为了让脑子休息休息,算是个调剂。有人说傅老师喜欢逗人。我不逗你会笑吗?劝导了两个小时,你脸还是很难看,逗你一下你的脸就像朵花了。

  你们与其把时间放在烦恼上,还不如把时间放在风趣上。譬如你正在起烦恼,忽然说了几句风趣话,他说:“今天晚上我想早一点睡觉。”你说:“什么?今天晚上你想早点证果?”大家哈哈笑了。总比你烦恼好。每天笑三次,身体健康。有烦恼的人身体总是胖不起来的,心不宽嘛。说烦恼重的人,也会胖,那是因为皮下猪油太多了(众笑)。(第十五讲完2002.6.5)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61)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钝根烦恼重,

  应多学法,以法调伏自己

  提要:

  ·根利烦恼轻,容易除惑证道

  ·钝根烦恼重,应多学法,以法调伏自己

  ·娑婆众生业障重,越简单越不起作用,所以释迦佛说四谛法

  ·末法众生图简单,做不到也不知惭愧

  不广说经法 未结戒说戒

  时人根善利 但说教授戒

  诸恶莫作等 皆除惑证道

  彼二佛示灭 种种姓出家

  ~佛在世时,一种姓出家(释迦种姓),清净心出家。佛灭度后,时人根基薄,有不具清净心出家,有出家后不舍在家地位,乃种种姓出家。

  时久生疲厌 无经律摄持

  令正法速灭 若众花散置

  ~众花表比丘,出家人如念珠,线散则散。

  无线贯穿故 被风则涣散

  ~线即经与戒,以线串花,挂于项间。

  ~风即五欲之风,世间八风(因无经律摄持故)。

  根利烦恼轻,容易除惑证道

  今天我们继续讲,“拘那含牟尼、毗舍二如来,不广说经法,未结戒说戒”,为什么过去这两尊佛出世,没有广大地讲经说法,也没有结戒、说戒呢?“时人根善利,但说教授戒,诸恶莫作等,皆除惑证道”,因为当时人的根机很利,只要跟他们说一些简单的教导,给他们授戒就可以了,乃至简单到跟他们说“诸恶莫作”等,都能够断除烦恼而证道。

  佛法能缩,缩到很简单,能开,开到很广大。为什么几句简单扼要的话,也能使人证道呢?如果根机利,能触类旁通,你跟他说一点,他能想到十点。如果这个人素质又好——修行人的素质就看他烦恼轻还是烦恼重,烦恼轻的人修起来就快,容易去掉烦恼,再加上根利,就容易证果。就好比这个人抵抗力很强,身体很棒,平时很少生病,偶然生一点小病,吃一点药马上就好。

  钝根烦恼重,应多学法,以法调伏自己

  虽然有这样的事实,但是你抓住这一点,你就要犯片面的错误。换一个病人,病很重,抵抗力又差,你说“就吃那么点药就可以了”,那是不根据实际情况了。现在佛门里这种情况多啊,自己愚痴,没有智慧,还极力宣传“用不着吃那么多药”,不管病轻病重都给那么一点药,那种人能当医生吗?还说出种种的道理,一面说末法时期众生烦恼重、业障重,脾气坏,又说他们怕药苦,你就别找这个麻烦了,给他吃一点药也就行了。结果病人病越来越重,烦恼病、业障病重了,反而说药越简单越好,害人就是害在这里。

  应该是末法时期的众生更要学佛法,更要断烦恼,越广学多闻越好,因为毛病重了嘛。如果他不好好断烦恼,更要用各种方法来调伏,要慈威双摄。

  现在的人差不多都受了“钝根、末法众生”这种话的影响,戴上了自卑的帽子,把自己看得一点办法也没有。没有想学佛法断烦恼的信心,那你怎么修行?我们承认我们是末法时期众生,是钝根、烦恼重、业障重,正因为如此更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努力学法,因为病重了,才要多吃一点药。

  娑婆众生业障重,

  越简单越不起作用,所以释迦佛说四谛法

  释迦佛来到娑婆世界,跟过去佛出世时相比,人的根机已经差得很远了。光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已经不行了,烦恼越重、根机越差、业障越重,越说简单越不起作用。释迦佛就把修行的方法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扩大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第一次说,五比丘中有两个证果,释迦佛只好再说得明确一点,另外二个比丘才证果,说了三次五比丘全证果了,所以历史上就有了三转十二法轮。

  末法众生图简单,做不到也不知惭愧

  唐朝有位禅师,他在树上搭了一个窝,每天就在里边坐禅,所以人家称他“鸟窠禅师”。有位著名的诗人请禅师给他开示,禅师只说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诗人不仅没有开悟,反而起烦恼了,责问禅师:“今天我诚心来请禅师开示,你怎么只讲这两句连三岁小孩也知道的话给我听?”鸟窠禅师就朝他笑笑:“三岁小孩都知道,我看你就做不到。”一句点破,这位大诗人脸就红了,他也懂得惭愧啊。现在不是唐朝了,现在的佛弟子不知脸红,不知惭愧。从这个公案来看,问题在你做不到,你做到了就行了。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62)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末法众生无经律摄持,

  会使正法速灭

  提要:

  ·“愚者说更殷”才能解决问题

  ·什么都没弄明白,种种弊端就会发生了

  ·佛示灭后,如果没有经律的摄持,会令正法速灭

  ·中国僧人都姓释,仍有难舍世俗心

  “愚者说更殷”才能解决问题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现在差不多有文化的佛弟子全懂,可是谁做到了?那时候的人根机利,只要说一个大概给他听,他就会做到细则,这就能达到全面、圆满。现在人即使简单地知道一个轮廓,里边的东西还不知道,还自作聪明地认为就是叫我别做坏事,多做好事。其实连这点也没做到,有时做了坏事,还说没做坏事,现在众生烦恼重,坏事干得多,你不给他指出来,不给他分析,他还不知道呢。比如你跟他说“诸恶莫作”,他只知道骂人是坏事,打人是坏事,偷盗是坏事,还有很多他都不知道:规定晚上八点钟熄灯,没有熄灯,影响了别人,也是坏事;讲这话虽然没有骂人,可是在刺人,也是坏事;他只知道杀人是坏事,不知道杀鸡也是坏事。烦恼有粗烦恼、细烦恼,还有更细的烦恼,你不讲他能懂吗?

  讲法现在要广泛地讲,你不广说,他不能广泛地了解,再者,跟他说了他没做到,那你还得跟他讲啊!又没做到怎么办?只能耐心地再跟他讲!又出现两个问题,还得再跟他讲!有的人讲一次就懂了,有的人讲三次还没明白,那你还得讲啊!经书里有句话:“愚者说更殷”,对于愚的人你要跟他讲得更殷切,讲得多讲得广才能解决问题啊,哪可以不广泛地说的?

  什么都没弄明白,种种弊端就会发生了

  摆个现实生活里的例子,经常有这种事,我已经通知某人告诉你们,你们怎么还没做呢?了解下来,我说了五句话,他自作聪明把五句话缩成两句,不是我的原话,变成他的话了。连五句话都懒得说清楚,只图自己简单方便,人家即使把你这两句弄懂了,也是你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呀。

  所以我在了解情况时常说:“我不要听你的意思,我要听他本人的原话。”为什么不把原话告诉我呢?一定要弄得人家听不懂。“我想他说的话就是这个意思。”真叫自说自话了,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你们高等文化的大学生身上。还有一种情况他自己是当事人,可是当他把那时的情况说出来时,就听不懂了。譬如共有三个人,他也不说清楚某某人,全是“他,他,他”,究竟这三个“他”是指哪一个?谁听得懂啊?由此来看,究竟是说得详细一点好呢,还是简单一点好啦?要你简单是指你讲话别罗嗦了,你问题都没弄清楚、没讲清楚,这种简单有什么好处啦?只会发生种种的弊端。所以不把问题弄清楚,不广大地学,不广大地懂,是不会有好处的。

  佛示灭后,如果没有经律的摄持,

  就会令正法速灭

  “彼二佛示灭,种种姓出家,时久生疲厌,无经律摄持,令正法速灭。”这就说明简单的后果不好啊!即使当时的人根机很利,证果很快,可是后世的人根机就差了。根机差要学很多的法才能有效果,可是那两尊佛出世的时候,没有广大地说法,因为当时不需要。譬如你们三皈依已经懂了,我还要再跟你们讲三皈依,还会有人听吗?他烦恼已经断尽了,你再跟他说种种断烦恼的方法,就没必要了,讲了也是多余的。

  可是等到两尊佛灭度以后,后世的众生根机渐渐差了,烦恼越来越重,由于这两尊佛没有广大的讲法,没有把法留存下来,所以令正法速灭。

  中国僧人都姓释,仍有难舍世俗心

  “彼二佛示灭,种种姓出家”,种种姓,现在叫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佛在世的时候只有一种姓出家,后来变成种种姓出家,出家的心跟当初佛在世时不一样了,比如现在出家同学把世俗的名都丢掉不用了,只有一种姓,叫“释某某”,你也姓释,他也姓释,出家人都姓释,这就是一种姓。当然仅是名字上加一个释,表面看起来一种姓,还要往里看。释迦佛在世的时候,当时出家的人,心都是很清净的,都是想跟佛学法,修行证道,为了了脱生死到彼岸,证阿罗汉果,没有其他的心。释迦佛涅槃以后呢?两样了。拿中国的情况来看,从前朝代,你给他指出错误,他就会舍弃,现在的人肯抛弃吗?历史上有位法师,出家的时候,带了三辆大车去出家,一辆是他的老婆,一辆是酒肉,一辆是财宝,结果到了寺院里,师父说“你要出家,这些都不能要。”他就不要了,后来成了法师,人家就称他“三车法师。”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63)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出家求武功,出家为学医,好比穿了俗衣当方丈

  提要:

  ·出家求武功,出家为学医,好比穿了俗衣当方丈

  ·唸经为挣钱,心不净,行也不正

  ·没钱娶妻当和尚,再找女友祝晚安

  ·有人在家地位高,出家了仍像个大人物

  ·出家学时髦称庄严,难怪男女同行亦时髦

  出家求武功,出家为学医,

  好比穿了俗衣当方丈 现在的人两样了,有人出家了还在想世俗,好比吐出来的东西,他还会拿过来再吃进去。出家前不一定穿西装,出家后反而脱了袈裟穿西装,心能清净吗?有人在社会上搞得焦头烂额,再到佛门里来争名争利!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很多啦。我当初办佛学院的时候,就看到来的学僧有带气功书的,有带中医书的,还有的人带了音乐磁带,有一个说:“你给我介绍一个武功好的师父吧?”原来他出家想学武功。还有一个说:“你给我介绍一个医术高明的和尚吧。”原来他是来学医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学武功为了什么呢?学了武功谁敢管他,纠察也不敢说话,怕他一拳打过来得养伤三个月。

  学医干什么呢?可以挂牌行医啊!成都就有这么一个和尚,开始在寺院里给人家打打金针,修行就没时间了。有一天他高高兴兴地拿了一张卫生局批准他行医的执照给大家看,从此找他看病的人更多了。过两年我再去时,他搬出到寺院门外,租了一个大房子,里面全躺着病人,他忙着给他们扎针。这种以出家人身份去行医挣钱,戒律上是不许可的。

  唸经为挣钱,心不净,行也不正

  现在更加普遍的是学唱念,有人就是为了学唱念、做佛事而出家,出家了整天敲敲打打。有的居士来做佛事还有要求:“要唱得响,越响越有效果。”为了讨有钱人的欢心就大声唱。海外三力法师写了一本《修行法则》说:“谁的喉咙最响,谁就是大和尚。”也不管人家睡得着睡不着。不修慈悲,也不求智慧,整天修钞票,不要说你出家的心不清净,你的行为就不清净。释迦佛有没有对弟子说过:“舍利弗,你出家以后,天天给死人唸经。”你给死人唸经,即使死人能听到,他也听不懂。而且你有什么道行能度他?你度得了吗?

  没钱娶妻当和尚,再找女友祝晚安

  还有的人,农村娶不到老婆,只要出家三年,还俗就能娶老婆。出家后还没有还俗,女朋友已经四五个了。有一次我在一个寺院,有个赶经忏的小和尚在我门口打手机,我睡着了都被他吵醒。讲不完地讲,全讲本地话,我也听不懂,最后说了一句流行话我听懂了,“祝你晚安,bye-bye。”(众笑)一听就明白跟谁打电话。做佛事时拜佛,做完佛事“bye-bye”,也不知道究竟在拜谁?这种人出家怎么谈得上修行呢?

  有人在家地位高,出家了仍像个大人物

  还有人出家时候挺好,可是以后变掉了,放不下在家的地位。他在家时有名望、有地位,出家以后也是与众不同,大人物的气势犹存,再加上丛林里也知道这个人在社会上地位高,出家以后对他特别恭敬,特别照顾,结果养成他一副高傲的样子。

  还有人出了家,连在家时的享受和生活用品也不肯放下。

  出家学时髦称庄严,难怪男女同行亦时髦

  在成都时我碰到一个女居士,跟一个男青年同进同出,相当亲密,即使都是居士,在寺院里,这样也不太好看,又不是游客。这个男青年戴了副眼镜,眼镜上拖了根链条,当时是最时髦的打扮。有一天她到我这儿,我问:“他是谁啊?”“老师,他是个和尚。”啊?一点出家相也没有!我说“出家人怎么可以穿在家人衣服呢?”“人不好貎相啊,也许他是菩萨化身呢。”我说“他是近视眼还是老花眼?”“不是不是。”“那为什么戴眼镜?”“好看呀,庄严呀。”一个出家人怎么可以跟女居士两个人进进出出呢?这种情况现在很多啊。今天佛教的衰落,将来佛法的消灭,就是这样衰落,这样消灭的。

  五欲八风吹进佛门,

  僧团就涣散了

  提要:

  · 要鼓励,要批评,免得时久生疲厌

  ·无法亦无戒,成了一盘散沙

  ·五欲八风吹进佛门,僧团就涣散了

  要鼓励,要批评,免得时久生疲厌

  “时久生疲厌”,时候久了,就疲沓了。昨天我讲完课到你们女众班去,批评了你们。别认为女众班现在挺好的,想过太平日子。历代王朝夺了天下,天下太平就放松了,结果就被打垮了。我就知道你们的弦线放松了,没有刺激性了。刺激有多种,一种刺激是鼓励,受了鼓励,大家信心十足,有奔头,像这样修下去肯定能成就;还有种刺激,一看不行,还得我来批评,这也是刺激。发现不行肯动脑筋,决定要搞好它,也产生力量。如今你们是东西两线无战事,可以搓麻将了。你们可不能丢失了断烦恼证果到彼岸的素质。修行哪可以停止的,千万不能时久生疲厌。

  无法亦无戒,成了一盘散沙

  修行人如果不讲修行,不讲经说法,不学戒,不整顿道风,将会变成一盘散沙,慢慢都没劲了。修行人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时候一久,疲厌了。人还比不上炮仗,炮仗从第一声到最后一声都是响的。有些讲法的人,开头精神十足,到后来,也许时间长了,声音就小下去了。有人说我刚刚相反,越讲越有精神,实在说,当我提到目前佛门歪风邪气时,我越讲越生气。不过这样也好,不会讲到后来生疲厌。我到今天对于说法没有疲厌过,四十多年如一日。如果修行人无经律摄持,时久生疲厌,戒律也涣散,这样肯定令正法速灭。

  五欲八风吹进佛门,僧团就涣散了

  “若众花散置,无线贯穿故,被风则涣散。”好比很多的花瓣散在桌子上,没有线把它串起来,被风一吹就散了。如果用线串起来,每一片花瓣都吹不散。花表比丘,线表示戒律,所以出家人,包括在家居士,要对戒特别重视,没有戒就像一片没有线串起的花瓣。风表五欲之风,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还有世间上的八风,吹进佛门,僧团就团结不起来,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动作,所以一定要用根线把它串起来,这就是组织。戒律就是组织僧团的一个方法,组织没有了,就变成一盘散沙,这都是佛讲的话。

  “尊者跪合掌”,舍利弗为什么要跪下合掌呢?就是有所请求啊,今天咱们就讲到这儿。(第十六讲完 2002.6.6)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64)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没有戒律,僧团一盘散沙,也就安定不起来

  提要:

  ·没有戒律,僧团一盘散沙,也就安定不起来

  ·佛门抗不住五欲之风,发展佛教事业也成了抓钞票

  ·弘法办学是为了正法久住,不是为了钓钱

  ·出家要坚持修行,不可稍有艰苦就要跑

  ·佛弟子素质变坏,佛教就变了颜色

  ·出家应著坏色衣,不戴金银首饰,宝石念珠不能用

  没有戒律,僧团一盘散沙,也就安定不起来

  我们继续讲《制戒缘起品》。“若众花散置,无线贯穿故,被风则涣散”。要使种种的花不被风吹散,必须要用线把它们串起来。线就是表示戒,没有戒律,僧团一盘散沙,也安定不起来,也团结不起来。尤其是在末法时期,戒特别重要,因为末法时期五欲的风很厉害,由于科学的发达,物质享受在不断发展,可是人的精神生活没有提高,反而在后退。

  佛门抗不住五欲之风,

  发展佛教事业也成了抓钞票

  佛教认为:贪瞋痴的发展就是人精神素质的倒退。世间上人也反对贪瞋痴。在人的精神素质还没有完全建立在道德修养基础上的时候,人凭着贪欲去发展生活上的享受,反过来又助长了内心的贪瞋痴,形成了恶性循环,并成为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很多年前已经吹进了佛门,佛门里边的人越来越抵抗不住,也随着世间上的人去搞财色名食睡。名义上挺好听,所谓弘法、度众生、发展佛教事业,实际上是为了抓钞票。如果抓不到钞票,他就不愿意干了。

  弘法办学是为了正法久住,不是为了钓钱

  有一年一个佛学院请我给学生结个法缘。我讲了几堂课,当家就不让我走了,一定要请我做教务长,盛情难却,我说:“我两面跑吧。”后来大和尚找我谈:“老师,你两面跑也太辛苦了,那就只好算了。”偶然听到他们在开会,“傅老师留不住要走,没有好的老师讲课,学生留不住,这个佛学院到底办不办呢?办嘛,发展不起来,不办嘛,海外没钱来。”我们弘法办学可不是为了钓钱,是为了法,为了正法久住呀。

  出家要坚持修行,不可稍有艰苦就要跑

  很多修行人,生活稍微艰苦一点就要跑了,他要跑到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去贪享受,结果佛门种种搞钞票的花样全出来了。我是年轻时进的佛门,四十年了,佛门变得很快,从前出家修行、弘法或者办学,不管有钱没钱,全是艰苦奋斗。

  我22岁在佛教青年会听经,讲经完了,老居士拿着话筒,说“现在天台山的僧众缺乏道粮,每天只吃一顿粥,希望居士们能够供养道粮。”这样的苦,当时出家人还坚持修行。

  佛弟子素质变坏,佛教就变了颜色

  如今呢?想退学的全有理由,有嫌生活条件苦,衣单费太少;有嫌学习太紧张,这么早就起来;有嫌管得严,不能上街,不能吃零食;还有一道围墙,还有大铁门,什么事情都要来管我。个别人可能过去吃荤吃惯了,嘴上不说,肚子里也在嘀咕。原来这些人修行是为了享受,为了自由散漫!而且提出退学的人全说佛学苑闲话。佛弟子素质变坏了,佛门也变了颜色。你身在佛门,吃的是三宝的饭,一不对你就会背因果的。

  出家应著坏色衣,不戴金银首饰,

  宝石念珠不能用

  如今五欲之风也吹进了佛门,前几天我看到有位法师讲经里提到,现在的袈裟搞得这么漂亮,红颜色的,还镶金边,比释迦佛当年披的袈裟还高级吧?出家修行人应著坏色衣,这个颜色,好像衣服已经穿得要坏了的颜色。有人手臂一举,一道金光,细细一看,手臂上一只金表。从前我到四川去拜见一位法师,有个挂单的和尚在做晚课,他晚课做得挺好,我就起了恭敬心,出去看看,看到他指头上一只金戒指,出家人能够戴金银首饰吗?昨天有人送给我一串玛瑙念珠,能用吗?修行人要抛弃一切金银财宝、翡翠玛瑙。都是不懂佛法,不讲修行的人把佛门搞成这个样子。这是色。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65)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佛门不重视戒,

  五欲之风就把僧团吹散了

  提要:

  ·受了八戒,一切香味都不能用,肯扫厕所就不怕臭味

  ·诵经不能用歌调求好听,不可利用五欲来修行

  ·贪味才会有素食的鸡和鱼

  ·修行人不贪衣着美好,袈裟用粗布做,就不必用搭钩了

  ·佛门不重视戒律,五欲之风就把僧团吹散了

  受了八戒,一切香味都不能用,

  肯扫厕所就不怕臭味

  香呢?我年轻时听法师讲,从前出家人最抢着干的工作,一种是厨房里烧火挑水,一种是厕所里出粪,都是苦事情。现在知识分子出家了,谁肯去扫厕所?因为太臭了。再发展下去,脸上要涂油了,也有理由啊,这是防裂油。但是闻闻也是有香气的。我们居士受八戒那一天,一切香味都不能用,肥皂不能用香肥皂。我从前受八戒的时候,牙膏都不敢用,因为有股芬芳的香气,我就拿点盐刷牙的,因为怕犯戒。佛在世时,出家人刷牙用的是杨柳枝。

  诵经不能用歌调求好听,不可利用五欲来修行

  声,追求好听,喜欢听美妙的声音,这也是五欲之一。唸起佛来如同唱歌,大悲咒用唱的方式唸。海外来的磁带,放出来的《心经》也是唱的,而且配的佛教音乐也西洋化了,是弹钢琴,也不知道释迦佛当年有没有钢琴。也有理由,这样好听啊。求好听,就掉在五欲里了,你喜欢好听,就是贪心,这个欲就把你勾去了。我经常给你们指出来,唸经不能唸得好听,不能像唱歌那样,我也常给你们改正。能海上师唸经非常平和,从不用歌调唸。可以利用佛教的文化、音乐、美术来弘扬佛法,种种的庄严使众生看了欢喜,那是摄受众生进佛门啊,可不能利用这些东西来修行!

  贪味才会有素食的鸡和鱼

  味,这里煮菜放味精我看全国第一。可能原来没有这么多,贪吃鲜啊,那么多放一点,慢慢习惯了,再多放一点。有的地方虽在吃素,做的东西就像真的鱼、肉,尝味道的时候,还说“这个味道真像鱼,真像鸡腿、排骨。”念念不忘鱼、鸡、排骨,你的贪心怎么消除得了?

  修行人不贪衣着美好,

  袈裟用粗布做,就不必用搭钩了

  触,不怕你们笑话,五四年我第一次上五台山,也是发心出家的,出家的僧衣,居士们都给我做好了,完全是粗布做的,一点不细滑,一搭就搭上去了。汉地出家人的袈裟都有搭钩勾起来,可能是由于用料细滑,不用搭钩容易滑下来。其实你用粗一点的布搭上去怎么会滑下来呢?用搭钩的袈裟看起来总有点不庄严,大雄宝殿释迦佛的袈裟是没有搭钩的。而现在有的大雄宝殿里,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的袈裟也改成有搭钩的,也不知道是谁改变的。

  佛门不重视戒律,五欲之风就把僧团吹散了

  色声香味触,五欲之风吹进了佛门。更糟糕的是,佛门里不重视戒律。风这么大,花瓣又没有线穿,不吹散才怪呢!有人出家三年还俗了,有的出家三个月就还俗,没有戒,还不是自由散漫,一盘散沙!我到过一个寺院,客堂里挂的书法,“以戒为师”,看样子这个寺院很重视戒律。里边的小和尚却跟我说:“傅老师,要不是你在这儿讲法,我们都想走啊。这里说是以戒为师,实际上哪有戒?”年轻的小和尚都看不惯。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66)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不信因果的人只听钱的话,

  不信因果,戒就不起作用了

  提要:

  ·佛门吹起贪享受的风、厌苦的风,把求法的人都吹走了

  ·师父管得严,心里怄气,起了烦恼就想跑,又给风吹动了

  ·受赞叹心欢喜,不可因高兴而傲慢,受到批评就怄气,易失去丈夫身

  ·不信因果的人只听钱的话,戒就不起作用了

  ·对善恶的看法,佛弟子应以戒为标准

  ·有戒才有组织力量,有线才能贯穿一切

  佛门吹起贪享受的风、厌苦的风,把求法的人都吹走了

  还有八风,如果没有戒律,八风一吹,就把你吹垮了,别人告诉你,“咱们到别的佛学院去,那边名气大,条件好,这儿太苦了。”又吹乐的风,又吹苦的风,有的人就被吹走了。

  说这儿苦,是不是苦得像印度外道那么样,没有床就躺在木柴上,吃狗吃的东西?苦行外道咱们是反对的,可我们现在的苦远远比以前的年代轻得多了。有些老修行,已经八、九十岁了,你去问问他们,他们年轻时的生活比现在好还是苦啊?咱们这儿能叫苦吗?在五欲上讲享受能修行吗?你们四点钟上殿,有的地方六点钟上殿,这两个小时白白的损失了,你吃亏了。因为我连续几个晚上没睡好,前天换了一种药,以前我睡下去,大概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就会醒来。可是吃了这个药,睡得很好,等到一醒来,两点三刻,赶快进禅堂去带修禅定。本来我每天晚上12点就起来编稿件,足足多睡了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跟谁要回来?有人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照样也不生病。

  师父管得严,

  心里怄气,起了烦恼就想跑,又给风吹动了

  有的师父整天地对你没好脸,一句都没说你好,你一不对他就要管;有的师父总是笑嘻嘻,你有什么要求,有求必应,而且经常在人面前说你好话:“我这个徒弟很有善根啊,他平时在我身边聪明的很呢。”听到表扬、好话,轻飘飘;看见师父管得这么严,心里怄气,起烦恼想跑,又给风吹动了。

  受赞叹心欢喜,不可因高兴而傲慢,

  受到批评就怄气,易失去丈夫身

  我是主张大家要高兴,可是你别听到一句好话就傲慢,轻浮起来,眼睛升到额头上去了;听到一句批评的话,马上受不了。应该听到好话高兴,听到批评话也高兴,听到好话要谦虚,听到批评的话要感谢人家,不被八风所动嘛。你们男众如果气量小,听了两三句话就怄气,说句笑话,小心下一世做女人。你们女众听到几句批评的话,一点不生气,下一世有希望得丈夫身。

  不信因果的人只听钱的话,

  戒就不起作用了

  风吹过来了,怎么办呢?要用戒这根线把修行贯穿起来。当然要使戒产生力量,你必须要深信因果,因果都不信了,你就没救了。犯戒地狱苦,你不信,戒就不起作用。佛教能够度众生,是对有信仰的人说的,社会上的人不信,能度得了吗?比如你去买麻雀、买黄鳝放生,你跟小贩说:“明天观世音菩萨生日,我们是买去放生的,你以后也别做这个生意,不要再去抓了。”他肯听你吗?他会想每逢菩萨生日生意特别好,一个人来不及抓,得雇很多人一起抓。他目的是赚钱,他只听钱的话,因为他不信因果嘛。

  对善恶的看法,佛弟子应以戒为标准

  世人不信因果,杀鸡杀鸭招待客人,还对信佛的人说:“你尽管吃,不要怕,如果有罪过,算在我头上。”因为他不信因果报应,所以说风凉话。我们懂佛法的人就知道因果转不过去的啦。有人做了坏事,拼命唸佛,意思就是别让我受苦。你不受苦,难道叫阿弥陀佛替你受苦啊?因果是丝毫不差的,因为信因果,所以就不敢做坏事。可是什么是坏事,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所以释迦佛制定了戒律,以戒为标准。

  有戒才有组织力量,有线才能贯穿一切

  在组织僧团的时候,戒就像一根线,把僧团组织起来了。好比工厂里有厂规,学校里有学生守则,车间里有劳动规则,部队里有军纪,如果没有这根线,都是一盘散沙。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67)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依戒修梵行,出家人不能不持戒,

  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

  提要:

  ·尊者跪合掌,愿如来制戒,令诸弟子众,依戒修梵行

  ·佛制戒,对出家人要求高,出家人不能不持戒,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

  尊者跪合掌 愿如来制戒 令诸弟子众 依戒修梵行 正法得久住 流润尽未来

  能海上师说:~尊者请佛制戒,舍利弗因听说前六佛法住因缘,深恐世尊若不疾急制戒,正法不得久住,未来众生以何得度也,由此可见尊者之悲心,制戒之宏利也。

  ~佛所制之戒,乃当时观察僧团有什么易起纷染,立即制戒而制止,故乃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戒。

  尊者跪合掌,愿如来制戒,令诸弟子众,依戒修梵行

  “尊者跪合掌,愿如来制戒,令诸弟子众,依戒修梵行。”这是尊者请佛制戒。梵行就是清净行,要使修行人清净,就得依靠戒,犯戒是不清净的。“舍利弗因听说前六佛法住因缘”,舍利弗因为听释迦佛说,前面六尊佛,正法住世的因缘,“深恐世尊若不疾急制戒,正法不得久住。”他唯恐释迦佛再不制戒,释迦佛的正法就不能在人世间久住。“未来众生以何得度也”?正法灭掉了,后世的众生以什么来得度呢?“由此可见尊者之悲心,制戒之宏利也”。舍利弗请佛制戒,是为了后世众生,也为了正法久住,由此可以看到舍利弗的慈悲心,也可以看到制戒有极大的利益。

  “佛所制之戒,乃当时观察僧团有什么易起纷染,立即制戒而制止,此乃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戒。”佛制的戒并不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由于僧团里出现一件事,大家的观点不一样,起了争论,总得要有个标准来解决,所以佛就制戒,以后大家就照戒律的规定来办事。

  比如没有制定酒戒之前,有一个修行人修得很好,有一次喝醉了,醒不过来。顽皮的小孩欺负他,他也不知道;虫爬到身上,他也不知道;一切神通都现不出来了。因为这样的因缘,佛就制定不准喝酒。

  打个比方,当初成立佛协文教部的时候,这些规章制度、学员守则都是我根据以往的经验预先制定的。我办过两个佛学院,一个僧伽培训班,所以其中的矛盾、学生的心态,种种表现,我心里早就有数。我就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这些规章制度,免得以后的人再发生这些情况。假如又产生矛盾了,规章制度里没有提到,就根据这件事再补充一条。

  佛制戒,对出家人要求高,

  出家人不能不持戒,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

  听说海外有个人这么说,“持了酒戒可以喝酒,但不要酗酒”。这么一说,连佛制的戒律都给他修改了。按照经文上规定:有酒的颜色、酒的香气、酒的味道,全都不能饮。现在酒的名堂很多,有的人老是来问我,啤酒可以吗?汽酒可以吗?甜酒可以吗?葡萄酒可以吗?当然都不可以。酒酿圆子也不能吃。你只要掌握这个原则就能自己把握好,你先闻一闻,有酒的气味就不能饮。酒戒虽然不是根本戒,可是别的戒尚可以开许不持,但酒戒一定要持,经书里有的,“开中唯除酒”,酒一开,其它的戒你也保不住了,意识糊涂了,你怎么保得住?

  在持戒的要求上,如来对出家人要求比居士高,要求越高必然成就越快。听说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在家居士虽不知道出家人有哪三千威仪,但几种情况总常看到。出家人打哈欠都是把嘴遮起来的,也没有两只手伸懒腰的,出家人连咳嗽都是轻轻地咳,走起路来哪有像在家人那样摇摇晃晃的。很多年前美国有个年轻的华裔钢琴家,人家对他的父亲赞叹,父亲笑笑:“哪里?全是我一根鞭子抽出来的。”父亲对他要求高,所以他才有这样大的成就,所谓严师出高徒。

  释迦佛对出家人要求高,当然出家人修得好,怎么有人会说与释迦佛相反的话,说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也不根据事实,也不根据条件,也不根据释迦佛对哪种弟子要求高。至于有些出家人不像出家人,这是另外一码事,因为他不能代表出家人。就算有的出家人不像样,他也会慢慢觉悟,也会慢慢变过来的,不能把人看死啊!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68)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佛弟子都要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

  正法得久住

  提要:

  ·依戒修梵行,正法得久住,佛弟子都要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

  ·持戒清净能滋润众生心田,师徒相继能流润尽未来

  ·受戒要清净如法,学戒要五年,戒律清净的比丘也是我们的师

  依戒修梵行,正法得久住,

  佛弟子都要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

  “依戒修梵行,正法得久住”凡是佛弟子,全要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梵就是清净,在清净道路上的伴侣就叫梵行侣。起烦恼了就不清净,所以同学之间不能怄气。你怄气,他不高兴,就变成烦恼侣了。有人一怄气就要冒火、吵架。有的人蛮有功夫,也不吵架,可是这个气在肚子里几天都不会消失,很有功夫,所以叫气功。(众笑)忏悔文里有:“不敬梵行侣”,同学们要互相恭敬,你烦恼这么重,人们也很难对你起恭敬心。

  释迦佛说过:如来在世,以如来为师;如来涅槃,以戒为师。你没有戒什么都修不起来,连止恶修善,你都没有一个标准,还谈什么正法久住?只不过是对佛法有兴趣、有爱好、喜欢研究,佛法变成一种传统文化了。

  持戒清净能滋润众生心田,

  师徒相继能流润尽未来

  “流润尽未来”,流润,像长江的水那样一直流下去,滋润两边的土地。有戒律一代传一代传下去,就能滋润众生的心田,使这块清净的心田长出萌芽,开花结果。“尽未来”,一直传下去,这靠什么力量?靠人的力量,佛法有句话,叫传灯,意思就是师父传给徒弟,以后徒弟当师父了,又传给徒弟,好像这盏油灯,快要灭掉了,就用这盏油灯的火去点燃下一盏油灯,只有这个方法才能使灯火一直不灭。师父没有徒弟了,那这个灯火传给谁啊?或者虽有油,可是这盏油灯里的油有杂质,烧到半路熄掉了,你怎么传下去?这两种情况最危险。

  受戒要清净如法,学戒要五年,

  戒律清净的比丘也是我们的师

  还有一种,当师父的半路里变节腐烂了,自己犯戒,不要戒了,自己没有戒怎么能给别人传戒呢?所以为师的自己首先要有戒,才能为弟子传戒。如果当师的连戒本都背不出来,岂不笑话!好比一个女的没有子宫,会生孩子吗?如果给你传戒的戒师戒律不清净,你得到的戒体也不清净。好比妈妈血里有毒,生下来孩子血里也有毒。所以你们要受戒先看看清,这个道场清净不清净,戒师清净不清净。

  有的地方授戒时很隆重,要一个月,听说还有的地方要两个月。也不知道有没有在学戒。要学戒两个月还不够,要五年!对戒重视不重视,要根据给你授戒的师本身戒律清净不清净,授戒是否如法,学戒是否认真。打个比方,有些病是遗传的,也有许多病是传染来的,父母有皮肤病,生出来孩子也容易犯皮肤病,因为体内有毒。所以戒师本人的戒必须清净,两百五十条具足戒,持得非常清净的比丘师父,你不跟他学跟谁学啦?今天就讲到这儿。(2002.6.11)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69)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戒是事缘,无事缘起不能制戒

  提要:

  ·结戒有十义,遍通各各戒

  ·讲经得有请,未请也可讲,但不能随处乱讲,不懂装懂,更不能错见邪说

  ·戒是事缘,无事缘起不能制戒

  ·我们订的规章制度,主要是起到保护和爱护的作用

  佛语舍利弗 时至我自知 结戒有十义,遍通各各戒

  能海上师说~“谓戒之一事,非同经论、有请即说,而戒是事缘,无事缘起不能制戒。设制者,未来众生,必怨世尊对弟子无事强立制,令人恼不得自在。若弟子有漏,乃发生后,才能依事制戒。然制戒之前,先明结戒十义,摄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也。”

  ~制戒有因缘,随因缘而制戒,随病而制戒,弟子有这一病,就制某一戒来对治。

  ~十义中一摄取于僧是因,十正法久住是果,其中八条是缘。

  能海上师说~“二百五十戒,每戒皆具十义,从摄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由此可见制戒之重要。今人称为小乘,实可悲也。经云菩萨观众生痛苦,愍正法数故,发无上心,行菩萨行,乃至舍命护持正法。今人颇于正法无知无解,辄言我是大乘,而弃舍如来正法,实乃狮虫,非实菩萨也。”

  结戒有十义,遍通各各戒

  “佛语舍利弗,时至我自知,结戒有十义,遍通各各戒”,佛对舍利弗说,“到时候我自会知道的。”结戒有十种意义,每一条戒都具备这十种意义。

  讲经得有请,未请也可讲,

  但不能随处乱讲,不懂装懂,更不能错见邪说

  能海上师说,“谓戒之一事,非同经论,有请即说”。戒跟经论不同,讲经说法有请就可以讲。没有请,能不能讲?也能讲,这是出于菩提心、大悲心的关系,一般都要请了再讲,这是对法的尊重。但是众生往往不知道请法,众生不请,你一直等着他请,这也不是个办法,所以有时不请也讲。现在有很多学佛的人很热心,自己也喜欢讲,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一开口就讲佛法,这样也太随便了。有人难免还带着自身的烦恼,好表现自己,其实他佛法并不太懂,稍微看了几本书,听了一点点,心里高兴,就到处讲,讲到后来难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挥,开出去收不回来了,乃至海阔天空地乱讲,这更不恰当。所以讲经说法要凭菩提心,即使平常谈佛法,最要紧的是:你懂就说,不懂就不说,千万不要为了面子,不懂装懂,随便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讲。讲错了就把法搞乱了,这叫乱法罪,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

  戒是事缘,无事缘起不能制戒

  释迦佛对舍利弗说:到时候,我自会制戒。因为“戒是事缘”,是根据事情的因缘而制戒,“无事缘起不能制戒”,事情还没有发生就不能制戒。“设制者,未来众生,必怨世尊对弟子无事强立制”,如果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制定戒律,未来的众生就要埋怨世尊对弟子无事也强制戒,没有出现什么事情,条条框框一条一条多得不得了。

  我们订的规章制度,主要是起到保护和爱护的作用

  我们这里的规章制度全是有事情而制定的。譬如出门要两个人结伴外出,男众老同学在没有人作伴时,一个人也可以。为什么要两个人呢?互相保护。例如现在天气很热,一个人出去万一中暑了,倒在路边,谁来管你啊?两个人出去,另一个人打电话回来,我们就会派人去接你,这是爱护你。有人却说是监督,说监督也可以,看你有没有在小摊上买羊肉串、牛肉串,有没有溜到里边看电视,有没有乘机在街上转三圈。这也是爱护你啊,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修行习惯,不要被自由散漫冲垮了。

  又如规章制度规定:打电话要讲普通话,只能在办公室打。有人嫌不方便,一个人出去打电话,好长时间没有回来,因为他要打电话给他的女朋友。据说拎起电话,就听到女朋友在哭。本来他发心要出家,结果被女朋友哭回去了。你在办公室打电话说普通话,同学就要提醒你:有事就讲,没事情别谈个不完,电话只是报个平安。假如是个不正当的人,或许是逃犯?或许是邪教呢?到外面去打电话,谁也不知道他讲了些什么。一个单位有这么多人,规章制度就是保护这么多人不要出事。那个时候订的学员守则、规章制度,差不多都是根据现实中的事情而订的。

  [转载自-佛教菩提心网]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后五篇文章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20~29)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10~19)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