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80)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要依戒,才能过六和生活,

  如果佛门闹不如法的矛盾斗争,这是很可悲的

  提要:

  ·七众弟子合起来的团体称僧团,佛弟子应该去僧团护持三宝,不应东逛西走

  ·在僧团里吃饱了应该修行,睡好了应该弘法,一切都归到修行弘法上去,正法才能久住

  ·“摄取于僧”有三义,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和合共住

  ·佛制的戒律是和合大众的方法,自己订出一些与戒律不符合的规矩来,与大众就合不起来

  ·有些非佛制的却已成为佛门的规矩,大家也只能随众了,逐渐就使佛门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要依戒,才能过六和生活,如果佛门闹不如法的矛盾斗争,这是很可悲的

  七众弟子合起来的团体称僧团,

  佛弟子应该去僧团护持三宝,不应东逛西走

  佛弟子合起来称为僧团,是修行的团体,具体来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称四众弟子。再分得细一点加上沙弥、沙弥尼、正学女,这七众弟子合起来,就称为僧团。从广义上解说,僧就是佛弟子的团体。所以在家居士不要东走西走,你有你自己的团体,应该经常亲近三宝,到有佛法僧的地方去学法修行,护持三宝,哪怕你供养一点劳动力也好。否则的话,出家人天天扫地,你大模大样地进来,这要消耗你福气的。

  在僧团里吃饱了应该修行,睡好了应该弘法,

  一切都归到修行弘法上去,正法才能久住

  我当年办九华山佛学院时,工作很辛苦。慢慢就养成了习惯,给三宝办事,分秒必争,一分钟我都不想空过。哪怕还有五分钟,这五分钟我还得干事情。大家都说“我们年轻人都受不了,老师比我们年纪大得多,他竟然受得了。”称我工作狂,我说过一句话:三宝的饭不是好吃的,否则要背因果的。要修行、要弘法,那样你也可以心安理得。不要吃饱了去睡觉,那就要背因果了。拿睡觉来说,睡好了也是为了修行弘法,一切都是归到修行弘法上去,这样才能正法久住。

  一、摄取于僧~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和合共住令成僧伽

  能海上师说~共有三义,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者令住戒中,和合共住。

  “摄取于僧”有三义,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和合共住

  下面讲制戒的十种意义,“一、摄取于僧~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和合共住,令成僧伽”。能海上师说:“摄取于僧共有三义,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者令住戒中,和合共住”。

  “摄取于僧”是把众生引导到佛门里来,组织成僧团。这有三个作用:在僧团里“未得戒者令其得戒”,至少要受沙弥戒,再一步步修上去;得戒了,要“安住戒中”,安住戒中就是在戒里不动不摇,能够稳得住,那就必须要学戒,不然戒到底说了些什么,你也搞不清楚;安住于戒中,才能做到“和合共住”。要合得起来,那就要统一,所以你受什么戒,他也得受什么戒,这样就合得起来。如果你受的是佛教的戒,他受的是外道的戒,或者你是知道戒律的,你要按照戒律做,他受戒了,却不懂戒,又不肯学、不听话,那就合不起来了。

  佛制的戒律是和合大众的方法,

  自己订出一些与戒律不符合的规矩来,与大众就合不起来

  如今的佛门团体为什么这么混乱?并不是释迦佛没有办法,佛制的戒律就是和合大众的方法。佛弟子不肯照释迦佛的办法去做,没有统一的标准,那就合不起来了。非但不照佛的规定去做,还自己订出一些与戒律不符合的规矩来,在大众面前做,你就合不起来了,因为这种规矩,在佛制的戒律里是没有的。

  有些非佛制的却已成为佛门的规矩,

  大家也只能随众了,逐渐就使佛门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中国佛门有很多规矩,在形象上就不符合戒律的精神,不懂的人也只能随众了。例如中国佛教不知从什么朝代开始,受戒要烫香洞。佛是大慈大悲,怎么会叫你疼得昏过去?佛在世时出家就不烫香洞,如今东南亚僧人也不烫香洞,可见佛教没这条戒律。

  有的规矩也实在没有必要。又如过去有位法师,他主张吃粥完了,要把碗里的粥浆用舌头舔光,所以结斋的时候,大家都在舔碗。(众笑)这就有点古怪,形象上也不庄严。有一年我在某名山道场听到一句话:“现在出家人真不像出家人,出家人裤脚管总要绑起来。”不过原始佛教的佛弟子都穿裙子的。

  中国出家人的袈裟有个搭钩,佛的袈裟就没有搭钩。十年动乱期间,有个居士冒着危险保存了一件出家人的袈裟。后来找到我,又叫我保存,说:你以后出家了也好用。我打开一看,上面还绣了花。富裕的城市里,大和尚挂的念珠价值一万元,这还是十年前的价,也是不根据戒了。这样子搞下去将来还会互相攀比,怎能和合呢?

  讲一个小故事,有部电影拍的是玄奘法师。拍电影的人请了一位老和尚来指指缺点。老和尚就指出:“那串念珠,你们是用宝石做的,这不符合戒律。出家人的念珠只能用菩提子之类做,佛制规定出家人不准戴金银宝石。”

  要依戒,才能过六和生活,如果在佛门

  闹不如法的矛盾斗争,这是很可悲的

  不依照戒律,就失去了佛法的精神、失去了平等、失去了清净。要依戒,才能合得起来,才能过六和生活。六和: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观点要和这是见和,心里所想的也要一样,这是意和。不懂佛法你怎么和得起来?现在六和生活不能实现,归根结底就是不肯学佛法,一有矛盾,就吵吵闹闹。烦恼跟烦恼能和得起来吗?

  闹过了,有人还不肯罢休,他想一套办法来对付你,你也想什么手法去排挤他,这样就把佛门变成了矛盾斗争场所,这是很可悲的。今天我们是讲戒律,我们佛弟子特别要重视戒,要以戒为师。今天讲到这里。(2002.6.13)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81)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僧团有戒才能和合共住,

  僧团无戒正法就不能久住

  提要:

  ·僧团是以戒律来组织的,有戒才能和合共住

  ·僧团搞不好,佛教就维持不下去,正法就不能久住

  ·僧团组织不好,就会一盘散沙,稻草得有绳子捆紧,那就是戒律

  ·我不主张饿肚子,可平时就不允许吃零食

  (一)摄取于僧~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和合共住,令成僧伽。

  能海上师说:共有三义。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者令住戒中,和合共住。凡是比丘,皆有摄取于僧的责任,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有人不愿为师,以为清高,而实是正法灭相;但有人以此为利,不依佛制,亦是灭法之相。僧者梵言僧伽,即六和相亲之团体。在小范围来说,只是比丘团体,再放即四众,再放即全国、全世界、和三千大千世界。佛弟子皆应怀普度众生摄取众生之念。但比丘比余众宏法的责任尤重,所以不能将比丘看为小乘,佛亦在比丘之数故也。

  (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二辑》第167页)

  僧团是以戒律来组织的,有戒才能和合共住

  结戒有十个意义,每条戒都具足这十个意义。“第一,摄取于僧”,这条包含三个意义,“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和合共住,令成僧伽”,僧团是以戒律来组织的,有了戒才能和合共住,大家都遵守戒,在戒上就统一起来了。如果有一个人不守戒,或者有一条戒不遵守,那么僧团就和合不起来。

  僧就是“和合众”的意思,所以“僧伽”就是一个和合的修行团体。和合共住才能成僧伽,和合不起来的团体也不成为僧团,所以在僧团里必须要过六和生活,那就要靠戒的原则来维持。

  僧团搞不好,佛教就维持不下去,正法就不能久住

  戒是不能随便违犯的,一个人错误的、不合众的行动会影响大众的安宁,结果僧团就不像一个修行的团体,大众也不能安心修行,这个罪过很大。你在大众面前背了罪过,就等于你在每个人身上都背了罪过,比你在某一个人身上背罪过,那要大得多。所以为大众做些好事,功德也大,为大众做了不好的事情,罪过也大。好比开厂规模大,经营得好,赚钱也大,管理不好,赔本也大,大来大去。佛教全靠僧团来维持,僧团搞不好,佛教就维持不下去,正法就不能久住。

  僧团组织不好,就会一盘散沙,

  稻草得有绳子捆紧,那就是戒律

  僧团组织不好,就会一盘散沙,怎么也团结不起来。现在的危险就是这样,佛门里边很难团结,再看看邪道魔道,他们倒团结得很好,这就可怕了。我们小时候念书都知道,一把分散的稻草要丢过围墙,丢不过去的,有根绳子把稻草捆起来,一丢就丢过去。越捆得牢,越捆得紧,效果越好。这根绳子就是戒律,所以对于戒只能从严,而不能松散。虽然有时候方便开许,那是一个过渡,而不是究竟。

  我不主张饿肚子,可平时就不允许吃零食

  拿我们佛学苑来说,我对你们的身体很关心,因为你们现在是发育的时期,吃得少,影响身体。规章制度里规定不能吃零食,可是在上午九点钟的时候,你们肚子饿可以吃一点泡面、馒头、面包,这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像我这样老了,你再要我多吃,我也吃不下呀。我年轻时候吃饭,要吃满满的两大碗。供养你们也就是供养未来佛,也是好事,我最不主张饿肚子。可是平时就不允许再吃零食,这就是开许。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82)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是要组织僧团,

  摄引人们进入佛门

  提要:

  ·比丘皆有摄取于僧的责任,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

  ·要组织好就要依戒依法,你不懂法,进了佛门不修行,反而背了罪过

  ·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是要组织僧团,摄引人们进入佛门

  ·有人不愿为师,以为清高,而实是正法灭相

  ·出家学法是为了要弘扬正法、广度众生

  比丘皆有摄取于僧的责任,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

  能海上师说:“凡是比丘,皆有摄取于僧的责任,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比丘要负起摄取于僧的责任。要欢迎众生来,来了以后要把他们组织成僧团。丛林有丛林规矩,学校有校规,这些都是组织原则,每个出家人都应该负起这个责任。如果组织不好,大家不想来了,你就失去了应负的责任,就会背罪过。简单地说,听释迦佛的教导就有功德,不听释迦佛的教导就会有罪。

  如果你们男众班女众班组织得很好,大家安定团结,使新来的人发欢喜心,后面人陆陆续续就会来。假如你们搞不好,自由散漫,纪律涣散,不能安定团结,乃至于吵吵闹闹,想来的人一看这种情况也不想来了,这就是你没有尽到责任。

  要组织好就要依戒依法,你不懂法,进了佛门不修行,反而背了罪过

  要组织好就要依戒依法,你不懂法,进了佛门不修行,反而背了罪过。世间上的人做错了事尚且有因果,佛门里的因果比世间上人重啊!因为佛弟子有觉悟,有出离心、菩提心,愿意学法修行,你影响了他们的修行,乃至因为你的言行而退失了他们的发心,那个份量重。你在世间上背了一点罪过,也许还不至于下地狱,同样的罪过在佛门里可能会下地狱,因为份量重了。

  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是要组织僧团,摄引人们进入佛门

  再看看如今很多地方的佛门,究竟尽到了责任没有,僧团搞好了没有?使人发起信心,还是使人退心?如果你没做好,人们看了你的行动,误解佛教就是这个样子,这叫以身谤法。所以能海上师说:“凡是比丘”,当然包括比丘尼,“皆有摄取于僧之责任,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要正法久住,根本原则就要摄取于僧,组织僧团,摄引人们进入佛门,引导他们安住在僧团里,把他们组织起来学修佛法,这样正法才会久住。

  有人不愿为师,以为清高,而实是正法灭相

  “有人不愿为师,以为清高,而实是正法灭相”,这种风气在中国由来已久,有的出家人不愿为师,他有资格收弟子,他也不收。你要皈依他或拜他为师,他说:“我不收徒弟的,你去拜别人为师。”历史上这样出家人很多啊!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是清高,就好像封建社会儒教的隐士,也不管事,也不收弟子,在山林里隐居,写写诗,喝喝酒,赏赏菊,孤高自赏。这种风气影响了佛门,佛门里有人也以这个为高尚。所以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佛教受儒教的影响很大,慢慢就跟原始的佛教两样了。

  如果这样算是清高,那么佛就最不清高了,因为佛收的弟子多啊,你的师父也不清高,因为你师父收你做徒弟了。真是矛盾百出。说到底还是一个懒汉,什么都不想动,多一个徒弟多操一份心。旧社会的隐士整天以酒、琴、诗,度过一生,也不知道对人类做了什么贡献,一直影响到现代。有一部录像,名叫《走进佛门》。拍录像的人去访问一个佛学院,问到一个年轻出家人,“毕业以后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以后找一个小庙,弹弹琴,作作画。

  你们去看看《戒定慧基本三学》的《律海十门》,戒律里出家人琴、棋、诗、画全是不许可的,修行人哪有时间搞这一套?完全成了儒教式的佛教。

  出家学法是为了要弘扬正法、广度众生

  这部《走进佛门》又拍到四川成都铁像寺尼众佛学院,也是同样问题,回答就两样:“我要弘扬正法,广度众生。”这样回答就没错,因为这个佛学院是隆莲法师办的,隆莲法师就是能海上师徒弟。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83)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可为师者不愿为师,是正法灭相;

  但有人以此为利,不依佛制,亦是灭法之相

  提要:

  ·谁都不当妈妈,人类就绝种了;谁都不收徒弟,佛教就传不下去了

  ·为师目的是为报佛恩,收徒弟不是为了名气大、叫徒弟帮忙赶经忏

  ·如果我不敢“好为人师”,我不当老师,你们也听不到法了

  ·可为师者不愿为师,是正法灭相;但有人以此为利,不依佛制,亦是灭法

  之相

  ·出了家,学不到法,度不了众生,那把出家人当什么呢

  谁都不当妈妈,人类就绝种了;谁都不收徒弟,佛教就传不下去了

  儿子都是妈妈生下来的,谁都不肯当妈妈,人类就绝种了。同样,谁都不肯收徒弟,佛教就传不下去了。当然收了徒弟挺麻烦的,收个徒弟比世间上的家庭生个孩子还要麻烦。父亲母亲从来也不会拿两百五十条戒去管孩子,孩子抽支烟喝点酒,父亲看到也算了,因为父亲也抽烟喝酒的。佛门里收个徒弟,师父要负责把徒弟培养成才,要用二百五十条戒去管他的,两只眼睛要盯着他,徒弟抽烟喝酒,师父就要骂。

  为师目的是为报佛恩,收徒弟不是为了名气大、叫徒弟帮忙赶经忏

  出家修行是为了正法久住,为报佛恩,你出家修行到底为自己还是为别人?为自己你可以清闲一点,为别人就得辛苦一点。收徒弟目的不是为了名望啊,假如是为了谁的弟子多,谁的名气大,这当然是不对的。也不是为了利益,如果收些徒弟为的是帮自己干事,赶经忏的和尚弄一个徒弟帮帮忙,帮自己赚钱,这样收徒弟当然不对了。我们是为了正法久住,为了佛法后续有人,为了报佛的恩,报众生的恩,那样你当师收徒弟有什么错呢?

  如果我不敢“好为人师”,我不当老师,你们也听不到法了

  所以能海上师说:有人不愿为师,以为清高,而实在是正法灭相。你不把正法传下去,岂不是佛法到你身上就完了?我年轻时,四川有个老居士非常发心,大热天把他保留的学记抄给我。后来由于别人说了我的闲话,佛门里这种闲话,也用不着坐火车坐飞机,它会到处飞的。也可能传到这个老居士耳朵里,后来他给我写了一封信,要我不要“好为人师”。如果我听了他的话,我也不会到这儿来当老师,你们也听不到法了。

  可为师者不愿为师,是正法灭相;

  但有人以此为利,不依佛制,亦是灭法之相

  你有当师的资格,不愿为师,正法就灭在你手里了。收徒弟不是哄热闹,也不是为了名大钱多。收徒弟的目的是为了度众生,正法久住。

  能海上师又说:“但有人以此为利,不依佛制,亦是灭法之相”。也有人以收徒弟为利益,徒弟越多,名气越大,名气越大供养越多,钱越多庙造得越大,人来的也越多,人越多钱也多,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但他收了徒弟从不讲戒,也不讲法,这也是正法灭相。千万千万不能让佛教变成寺院里只有人,没有法,那样正法就灭了。

  出了家,学不到法,度不了众生,那把出家人当什么呢

  十多年前,有个寺院办佛学院,请我去讲课,我先去参观参观。一进课堂,看到黑板上写了几个字:把出家人当花瓶。我当时还看不懂,后来想通了。花瓶就是装饰品,意思就是收了徒弟,让这些小和尚给他点缀门面,使得年轻的佛弟子看不惯:我们出家是为了学佛法,为了度众生,没有法,把我们当什么呢?

  有的寺院里边有茶园,再里边是大雄宝殿,你喝茶就去茶园,你要进殿,再买张票。喝茶的都是游客,翘了二郎腿在聊天。我想别以后人家问:“这儿有没有和尚?”回答:“你要看和尚,买张票到里边看去。”如果真出现这样的局面,也太悲哀了!这种现象都是正法的灭相,佛法本来就不应该讲名讲利的嘛!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84)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佛弟子是一家人,出家人做好榜样,

  在家居士就喜欢出家

  提要:

  ·僧者梵言僧伽,即六和相亲之团体

  ·今世占了你便宜,下世还得还你

  ·同学都是亲人,要以六和精神来对待亲人

  ·僧伽,在小范围来说,只是比丘团体,再放即四众,即出家二众在家二众

  ·佛弟子是一家人,出家人做好榜样,在家居士就喜欢出家

  僧者梵言僧伽,即六和相亲之团体

  “僧者梵言僧伽,即六和相亲之团体”,在这个团体里要六和相亲。亲就是亲人,你们应该懂得每个同学都是亲人,不是仇人、冤家。舌头跟牙齿也会碰到的,碰过了还是亲人。譬如两兄弟吵架,过一会儿就好了。吵完了还是兄弟,仍然叫哥哥弟弟,从没有说:“这个跟我吵架的人过来。”还有句话:亲,亲不过道亲。修行路上的梵行侣是最亲最亲的。可是我跑了很多地方,看来看去,怎么都亲不起来了呢?出家人跟出家人闹矛盾,居士跟居士闹矛盾,居士还跟出家人闹矛盾。再这样发展下去,信佛人的眼睛看人全是白眼。

  今世占了你便宜,下世还得还你

  我从前在上海是个体户,同行只有二家,大跃进时走合作化道路,领导要我们合作,只好合起来。

  十年动乱开始,看样子一时恢复不了,他跟我提出来:“咱们多余的钱分掉吧。”我说“好。”他把帐本拿出来:“帐上还有这么一点钱。”我说:“我得看看财务原始凭证。”到快要吃饭,他把一大堆凭证送到我面前,我来不及看,就约好日子到他家去,还是老样子,快要吃饭了,帐册、原始凭证都往我面前一推。

  其实这一次我早就考虑好了,因为上一次他跟我讲过一句话:“如果我贪污,下一辈子我也要还你的。”我听到这句话,我的想法就两样了,所以我就看了最后一个数字,把帐本一合,仍然还给他:“就按照这个数字好了。”这似乎出乎他意料之外,送我出门时,他拍拍我的肩膀,“老傅,跟你同事十年,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众笑)

  同学都是亲人,要以六和精神来对待亲人

  讲这个故事,目的是告诉你们,自己同学格外可亲,不要因为一句话两句话就怄气怄个不完。他占了你的便宜,下一辈子还是要还你的。我们都离家了,你不把同学当亲人,你生活也不好过啊。一个人总要讲感情,总希望得到一些亲人的温暖。你孤孤单单的,跟这个人有气,跟那个人有气,心冷冰冰、硬梆梆的,像块水泥地,这样子生活有什么味道呢?你们都离家了,这儿就是你的家,这儿的同学就是你的亲人,这不是哄你,你没感觉到,那是你不解人家的情。另一方面我们的亲也是要有原则的,要根据六和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就没有矛盾了。

  僧伽,在小范围来说,只是比丘团体,

  再放即四众,即出家二众在家二众

  “在小范围来说,只是比丘团体”,“僧伽”如果从小范围来说,指比丘比丘尼的团体,因为在佛经里边有这样一个习惯,称到比丘往往是包括比丘尼,称到善男子往往包括善女人。“再放即四众”,再放大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合起来称为僧团。再放大,那就是全国、全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这是扩大来说,至少我们全国的佛弟子,都应该和合共住。

  佛弟子是一家人,出家人做好榜样,

  在家居士就喜欢出家

  佛弟子是一家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相聚在一起,好比有句话: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尤其是你们出家同学,穿的衣服、剃的头都是一样的。社会上也有穿一样的衣服,彼此很像的,就是双胞胎啦。听说双胞胎,其中一个人哭了,另一个人心里也非常难受,心理上是相通的。你们出家同学还不是这样,你们的形象一模一样,哪一个人生病了,你至少也觉得心里不好受啊,

  现在也有句话,朋友越多越好,白求恩大夫虽是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我们是佛弟子应该做得更好一点,佛弟子做得好,众生就容易信佛;佛弟子做不好,众生就不愿信佛;出家人做得好,在家的居士就喜欢出家;出家人做不好,在家居士发心出家了也要退心!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85)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佛弟子皆应怀普度众生,摄取众生之念

  提要:

  ·佛弟子皆应怀普度众生,摄取众生之念

  ·发菩提心只是一个发心,摄取众生才是行动

  ·佛弟子都要报佛恩,比丘比余众弘法的责任尤重

  ·不能将比丘看为小乘,比丘主持正法弘,培养年轻一代,岂可说成小乘

  ·要依法不依人,因为众生烦恼重,纠正错误的话也不得不多说几句

  ·佛也是比丘,难道佛也是小乘吗?

  佛弟子皆应怀普度众生,摄取众生之念

  “佛弟子皆应怀普度众生,摄取众生之念”,心里要怀普度众生的念,众生怎么度?不是口里说说,也不是陪他玩玩,给他吃好的东西,要引他进佛门,引他到我们这个团体里来。僧团就好比是个大熔炉,你不进来,怎么改造自己?我们修的是大乘佛法,念念不忘众生,这就是菩提心。心里总是想“我”,这就没有菩提心,心里总想着众生,这就是修菩提心的方法,所以要有普度众生的念头。

  发菩提心只是一个发心,摄取众生才是行动

  众生怎么度?要摄取众生一起修行,发心只是个愿,摄取众生才是行动。譬如咱们的弘法工作就是在普度众生。咱们编的杂志,看的人都很欢喜。有些人看了就来了,他来了,我们当然欢迎。他是来求法的,要让他听课,给他学法,要把他组织起来。学法是大众一起学,咱们是一个合众的团体,当然要用规章制度组织起来,要集体行动,否则还不是一盘散沙、自由散漫、吵吵闹闹?肯定摄持不住的。来了也会跑掉的。凡是佛弟子都应该有度众生的广大胸怀,你胸怀里装的众生越多,你胸怀越大。

  佛弟子都要报佛恩,比丘比余众弘法的责任尤重

  “但比丘比余众弘法的责任尤重”,四众弟子的排列,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比丘为首,第二位就是比丘尼,他们弘法的责任要比居士更重,重担应该是比丘和比丘尼挑的。可惜的很,这种道理有些人懂了也不肯做到。有的出家人请我讲法,说了几句客气话:“弘法的责任本来应该由我们出家比丘挑起来,我不会讲法,很惭愧。”可是有的出家人惭愧了还是不肯学,别到了八十岁还是惭愧。

  有个出家人喜欢雕刻佛像,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你作为出家人总应该深入经藏、讲讲经呢,他总说没空。听说他要筹一点资金办个香烛厂,那当然听法没时间,讲经说法仍然讲不来。

  你们是专修班,将来个个要当法师挑重担。佛弟子都要报佛的恩啊!能让佛法消灭吗?

  不能将比丘看为小乘,比丘主持正法,

  培养年轻一代,岂可说成小乘

  “所以不能将比丘看为小乘”,中国的佛教,有些人一向把出家了生死看为小乘。组织僧团是为了正法久住,为了培养接班人,这怎么叫小乘呢?即使他修声闻乘法,走了脱生死的道路,可是发的是大乘心,把众生摄引到僧团中一起修行,自己能了脱生死,也能使众生了脱生死;自己发大心,也使众生也发大心,那岂不更好?怎能叫小乘呢?

  我进佛门四十多年,看得多了,连封建思想的老头进了佛门也看不起出家人,他只想自己赶快离开众生到他方世界去,比丘在主持正法,培养年轻一代,像你们在这里学法,又为自己了生死,又为了将来当法师弘扬正法,如果被说成小乘,讲得通吗?

  要依法不依人,因为众生烦恼重,

  纠正错误的话也不得不多说几句

  所以能海上师讲的话,很多地方都是纠正人们观点上的错误。你们有时候会想,傅老师照能海上师话在讲,为什么能海上师大家都尊敬他,却说你老师闲话?我看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我是个居士,他们认为对居士可以随便说话。最近有人说:“你们劝劝傅老师,少批评一点。”有人就问他:“傅老师讲错了没有?法师也是这么讲的。”“法师是法师,傅老师是居士。”可见谁也不敢在法师的背后去踢一脚,在我背后踢一脚准会把我踢下河去。那个人听了他的话又问了一句:“那怎么叫作依法不依人呢?”

  第二个原因,能海上师话不多,就这么提几句,要你们自己去想。我的话特别多,批评的话也多,人家听得忍不住了,可是我少说大家会记得住吗?现在众生烦恼这么重,不能少说喽。如果有人气不过说:“再说多也没用。”那就是正法灭相。

  佛也是比丘,难道佛也是小乘吗?

  不能将比丘看成小乘,“佛亦在比丘之数故也”,佛也是比丘,难道佛也是小乘吗?能海上师这几句话摆事实讲道理,非常有力量。今天讲到这儿。(2002.6.17)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86)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 2002.6.19)

  佛弟子都应具备弘扬佛法、摄持众生的能力

  提要:

  ·佛弟子都应具备弘扬佛法、摄持众生的能力

  ·比丘托钵最好,接受供养后应为施主说法

  ·闲话少说,佛法上的话可不能少说

  ·修布施的人,也要为众生说法,经云:“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

  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摄即摄引众生,取即提取优秀者,摄取即组织起来,摄取成僧,僧即摄取总持。

  亲住三果,深信因果,清净无我,有此三条件者谓僧,未证果僧人,已证果僧宝。

  佛弟子都应具备弘扬佛法、摄持众生的能力

  我们讲《制戒缘起品》中的十种意义,第一摄取于僧,今天再继续讲下去。“摄即是摄引众生”,佛弟子都应该具备摄引众生的能力,无论你走到哪儿,周围的人看见你都很欢喜,也愿意来听你讲佛法的道理,那样佛法才能发扬光大。每个佛弟子要做到随时随刻弘扬佛法,不一定是上法座讲法,你能给众生讲几句法语,使众生起欢喜心,对佛生起信心,经常能到学法的地方来听法,这也是弘法。佛弟子无论到哪儿,就应该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这样佛法就能弘扬出去。佛曾教导弟子:一个往东走,一个就要往西走,两个人不要走同一个方向,为的是佛法能更广大地弘扬开去。

  比丘托钵最好,接受供养后应为施主说法

  原始佛教是托钵制,中国的佛教改为丛林制。丛林制麻烦多,要居士们来供养,还要自己每天做饭,出家人一忙,修行的时间就少。东南亚国家佛教现在还是托钵制,一天出来托钵一次,看钵里的食物够自己一天吃了,就回去了,今天托到多少,今天全吃光,不能保留到明天,回去了就是诵经修定,整天搞修行的事。原始佛教托钵一般是到离开你住的地方不太远的村庄,施主给了你吃的东西,你必须马上要给施主讲几句法,一方面报了恩,一方面佛法就在民间弘扬开来,这个办法最好。

  闲话少说,佛法上的话可不能少说

  现在有的佛弟子不喜欢开口,闲话少说是没错,会讲佛法也不讲,那佛教怎么弘扬?那一年我在隆昌寺办僧伽培训班,路过一间寮房,门开着,看到里边贴着两句话,“少讲一句话,多唸一声佛”。我上课时问同学们:“这句话你们同意不同意啊?”我可不同意,比如我讲课我能少讲一句话吗?你们听我讲法是喜欢我少讲,还是喜欢我多讲啊?如果要少讲一句话,多念一声佛,那现在就下课,大家回寮房唸佛去,那这个佛学院咋办学呢?讲经咋讲呢?

  我把这两句话修改一下,“少讲一句闲话,多唸一声佛号”,你们说我修改得对不对?修行人闲话要少说,佛法不能少讲。

  我讲了四十年多年法,我还雄心勃勃地想讲这部经那部论,拼命地讲还来不及,能少讲吗?你不需要,众生可需要呀。

  修布施的人,也要为众生说法,经云:

  “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怎么样去摄持众生?不要搞吃喝玩乐,修布施是摄引众生入佛门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为众生说法。《药师经》里说:“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请他吃好的,目的是“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然后要给他讲法。别人请你吃饭,或者你请别人吃饭,都不能白吃,吃完了要让大家听法,吃饭是手段,目的是弘扬佛法。我连坐火车轮船,都在讲法,只要旁边有人听,我就要跟他讲。有人就是因为火车上听了我的法,二十年来,我每到苏州他都经常来看我。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87)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 2002.6.19)

  亲住三果,深信因果,

  清净无我,有此三条件者谓僧

  提要:

  ·众生喜欢听法,邪知邪见的人听了法怄气,因为他迷于及时行乐

  ·摄引众生,要改变自己,要与众生打成一片,能把佛法弘扬开去就是好

  ·取即摄取优秀者组成僧团,把弘法度生抓起来

  ·亲住三果,深信因果,清净无我,有此三条件者谓僧

  ·地狱里扎了根,净土就去不了

  众生喜欢听法,邪知邪见的人听了法怄气,

  因为他迷于及时行乐

  众生都喜欢听法,可有的人听了法还怄气,因为他邪知邪见,认为贪瞋痴没有错,贪么,人生要享受啊,瞋么,这种坏人我能饶他?痴么,人生几何,及时行乐,活着不享受干什么?又不是傻瓜。就好像喜欢打牌的人,你说打牌是卑鄙的,他听了不高兴,因为他已经迷在打牌上了。

  摄引众生,要改变自己,要与众生

  打成一片,能把佛法弘扬开去就是好

  我全国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那些知识青年都会自己跑过来。年轻时去过山东最贫困的地方,每天晚上我住的房里挤满了年轻人,都喜欢听我给他们讲。有一天下雨了,我学生来跟我说:“老师,今天下雨,这些年轻人不一定会来,我爸爸连续几天想跟你个别谈谈,就是挤不进来,今天能不能跟老师谈谈?”我说可以啊。其实他爸只是问个问题,“老师,你是什么地方人啊?”我说我是浙江宁波人,“不对吧,我看你就是我们这儿的人嘛。”因为我一到那里我就会改变自己,变得跟他们一模一样,所以他们都喜欢我。小米粥,我照样吃得香,窝窝头,我大口大口地咬,从来不说:“我吃不来。”来了客人,韭菜包饺子是他们招待客人最好的东西。韭菜你们都不吃的,我照样吃得满嘴臭。(众笑)度众生呀,管他臭了香了,只要把佛法能弘扬出去就是好!

  打个比方,从前衣服都是自己做,需要些大头针把布别起来。用完了,这些大头针还得一根一根捡起来,多麻烦。有办法,只要用一块吸铁石在大头针上一放,这些大头针都被吸铁石吸住了。摄引众生也好比这样,我们要像一块吸铁石,无论走到哪儿,都把周围人吸过来。

  取即摄取优秀者组成僧团,把弘法度生抓起来

  取呢?“取即提取优秀者”,把众生吸过来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各种各样的人都有,那么挑选优秀的,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修行的团体,就叫僧团。“摄取即组织起来,摄取成僧,僧即摄取、总持”,所以僧团的组织就是摄取,也是总持,这样就能把弘法度众生的工作总的一把抓起来,这就是僧团的力量。

  亲住三果,深信因果,

  清净无我,有此三条件者谓僧

  “亲住三果,深信因果,清净无我,有此三条件者谓僧”,这是具体讲成为僧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亲住三果,在修行路上已经亲住初果二果三果,称圣僧,正走在证果路上,而且要稳住不退,那么称贤僧。第二个条件深信因果,如果深信因果的话,谁也不敢干坏事,谁也不会图名图利。佛说过,名利是最不清净的,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财色名食睡就是妙五欲,你一贪名利,地狱里你的根已经生下了。

  地狱里扎了根,净土就去不了

  有人说念佛号,根就生在极乐世界的莲花里。可如果念佛的人贪名贪利,贪五欲享受,造恶业,地狱里也生了根,两面都生根,到底去哪里?真正的念佛法门是要在极乐世界莲花里生根,而不是在地狱生根,哪可以不懂佛法的?打个比方,一个人,他的亲戚已给他办好去美国的手续,就等着他去,好比在美国已经生了根;另一方面,因为他犯了罪,好比在公安局也生了根,我看公安局也不会放他出去吧,这道理很简单嘛。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88)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 2002.6.19)

  要讲持戒功德,犯戒过患,受了戒要学戒。

  僧团要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提要:

  ·听人说持戒是持不起来的,有的人受了戒也不想持戒了

  ·要讲持戒功德,犯戒过患,受了戒要学戒。僧团要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为什么佛门里的人,既知因果,又干坏事?因为这些人早就不信佛了

  ·假和尚化缘尽骗钱,这种人信因果吗?

  ·学法的地方呆不住,拿了居士供养的钱到处游荡,因果不信,僧团也搞不好了

  ·佛弟子要走清净道,比丘不踩肮脏地

  听人说持戒是持不起来的,

  有的人受了戒也不想持戒了

  居士受了五戒,有的还喜欢受八戒,可是做到了没有?修行人要恭敬梵行侣,你对自己的同学不恭敬,就要忏悔。有人受了八戒那一天还在冒火、对人打击、排挤、诽谤,连受戒都不起作用,只挂名,没有实际的。

  有说:“现在末法时期,受戒可以,持戒是持不起来的。”这真好笑,既然戒持不起来,还受什么戒呢?一听到戒持不起来,大家都灰心了,受了戒也不想持戒了,犯了戒全下地狱。

  要讲持戒功德,犯戒过患,受了戒

  要学戒,僧团要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末法时期众生持戒困难,要帮助他克服困难,要讲持戒的功德,犯戒的罪过,受了戒,要学戒,组织僧团,要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居士也要经常到三宝的地方来听经学法。

  为什么佛门里的人,既知因果,

  又干坏事?因为这些人早就不信佛了

  有人问,佛门的人既然懂因果,为什么还要干坏事呢?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不信了。如果真的信三宝、信因果,他还会干坏事吗?有的寺庙里的人公开说,“我们是不信的。”你不信留在寺庙干什么?可能是专门来拿工资的。还有的人,人家问他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也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问另一个人,“佛像有没有必要装藏?”他回答“装不装都可以,是心理作用。”这种人早已不信佛了。

  假和尚化缘尽骗钱,这种人信因果吗?

  你们别这么想,信佛的人在干坏事,因为他们已经不信了。就好比前几年假和尚泛滥,从城市发展到农村,头发都没有剃掉,戴了一顶帽子,现在出家人的衣服、戒牒、化缘修庙的介绍信全可以买假的。既然不信为什么留在佛门呢?佛门骗钱容易呀,尤其是富裕的城市,一按电铃,主人一看出家人来化缘,钞票就会从防盗门缝缝塞过去,多容易啊!那种人信因果吗?

  学法的地方呆不住,拿了居士供养的钱

  到处游荡,因果不信,僧团也搞不好了

  僧团里有人不信因果,这个僧团搞得好吗?譬如有的人东走西走,满天游,都是居士供养的钱。居士供养钱是给他修行的呀,他拿去旅游,那还有功德吗?居士看见是出家人,就恭敬、供养,傲慢习气养成了,在哪个地方都呆不长,也不知道惭愧,批评也已经不起作用了,他不信因果了嘛。

  有个刚来不久,就跟我提出来:“老师,我想去拜塔。”我说这要通过组织安排,“我跟他们说了,他们不同意。”“他们不同意,你来跟我说,希望我同意你,我老师怎么能犯错误呢?”她又说“拜塔都不可以啊?”我说“拜塔可以,你没有进佛学苑你尽管去,现在你是来学法,不是来拜塔的呀。”她还要跟我说,我就批评她:“你外面走得太多了,养成你随便的习惯。拿现在来说,我正在吃饭,你难道不懂,斋堂里吃饭是不能讲话的?假如我不理你,你又要对我有意见,我假如理你,我破坏了规矩。”她说:“啊呀,老师,看来你对戒律很懂嘛。”我说:“你比我还懂,就是你不肯做!”所以不肯持戒,不信因果,这个僧团搞得好吗?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人,就给他麻烦死了。

  佛弟子要走清净道,比丘不踩肮脏地

  第三个条件,“清净无我”,修行就是修一个清净,佛弟子要走清净道,有一部书叫《清净道论》,你们抽空看看。听法师讲经时说,如来规定比丘的脚只能走在清净的路上,不许走在肮脏的路上,也就是说路上有肮脏、垃圾、狗拉的粪,出家人的脚不准踩上去。这是用形象化教育来教育弟子,必须走清净道,不踩肮脏地。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89)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 2002.6.19)

  男众不进女众寮房,女众不进男众寮房,

  居士受八戒是学习一天出家的清净

  提要:

  ·男众不进女众寮房,女众不进男众寮房,居士受八戒是学习一天出家的清净

  ·居士也是僧团的成员,女众不碰比丘,男众不碰比丘尼

  ·佛弟子要修无我相,我执太重,什么事都干不好,带着一“我”字,

  就不肯恒顺众生

  ·我执重,接受意见又忘记,传达意见被改变

  ·一说就懂,一做就错,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我执不打掉,出家修行都困难

  男众不进女众寮房,女众不进男众寮房,

  居士受八戒是学习一天出家的清净

  举些例子,女居士就不能走进比丘的寮房,女居士给比丘师父顶礼,不许跨进门,只能在门口顶礼。同样男居士不准进比丘尼的寮房,比丘不能进比丘尼的寮房,比丘尼不能进比丘的寮房。八戒是从出家人的戒律中提出重要的八条,居士受八戒是学习一天出家的生活,一天圆满了可以恢复在家的生活。在受八戒这一天,女居士男居士不能碰着,尽可能连衣服都不能碰。有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怎么办呢?法师讲过,男的、年老的你把他看成是爸爸,年轻的看成文殊菩萨;碰到女的呢?年老的看成是妈,年轻的看成观世音菩萨,这么看,心就不会不清净。

  居士也是僧团的成员,女众不碰比丘,

  男众不碰比丘尼

  从中国习惯上说,僧只是指出家人,广义来讲僧团就是七众弟子的团体,居士也是僧团里的成员。我年轻时在苏州,有个女众道场,原先有几个老的比丘尼,我都认得。有一次在居士家里,她们要我给她们看病,我看病是推拿按摩,我就不敢给她们推。她们说:“医生看病没有关系。”说是这么说,我还是不敢,我只好在衣服外面给她推推。推了一会儿还是不敢,我叫旁边一个女青年:你过来给她推,我教你怎么推你就怎么推。也许看病在戒律里可以开许,但是我总觉得不太妥当。

  佛弟子要修无我相,我执太重,什么事都

  干不好,带着一“我”字,就不肯恒顺众生

  要清净,而且要无我,我执太重,什么事情都干不好。集体里不团结,到底什么在碰?两个“我”在碰呀,都是说:“你碰到我了。”有“我”的主张,就不肯同意别人的主张,只要带一个“我”字,就怎么也团结不起来。

  其实恒顺众生对你也不吃亏呀,为什么不肯呢?都是因为气不过:我恒顺你,岂不是我错了吗?我的意见也没错啊。所以说南洲众生脾气刚强难调。

  我执重,接受意见又忘记,传达意见被改变

  我执重的人,连干事情都是矛盾百出。这儿的老师差不多都是我们佛协文教部过来的,在文教部这几年中,我跟你们生活在一起,你们我执实在太重。第一个表现:这种事跟他说了,他又忘了;又说了,他又没注意。不知道要说多少遍,总是不肯照我的话去做的。还有一种情况,我一再说,按照这个方案办比较好,决定下来了,如果要改变,最好跟我打个招呼。可他们从不打招呼,自己想改变就是改变了。

  还有,我说得清清楚楚,详详细细,等到他传话下去就两样了,他把我的话以他的小聪明转一转,老师的意思我明白,结果用他的话讲出来,变成他的意思了。所以这几年来,同学们总有一个反映:老师的话怎么传到几个领导的口里,再说出来,话就两样了,变成了他的意思。

  打个好笑的比方,我说:“这是一只糯米团子,你拿给某某人去吃。”他把糯米团子自己吃了下去,通过他的肠胃消化了,(众笑)等变成了大便,送给人家,还认为大便也是糯米团子化的,这就是我执。

  一说就懂,一做就错,虚心接受,

  坚决不改,我执不打掉,出家修行都困难

  还有一种,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等我知道了,错误已成事实。尤其是知识分子有个特点:一说就懂,一做就错。(众笑)虚心接受,我批评两个小时,他可以一句也不分辩,表示全部接受;事后却坚决不改,(众笑)仍然老样子,我执这么厉害呢!

  我在能海上师身边学法的时候,从不执著自己的主意。没有自己的主意,“我”就供养掉了,一切都听师的安排,作身口意供养,何必自己打主意?

  要打掉一个“我”,有“我”是修不好的。从前清定上师出家的时候,给他剃度的师父是修禅宗的,问他:“谁要出家?”他回答:“我要出家。”师父一个巴掌打过去,打得他莫名其妙。又问:“谁要出家?”说“我要出家”,又是一个巴掌。两个巴掌把他打醒了,再问:“谁要出家?”说:“某某人自己要出家。”“对了,可以出家了。”因为把“我”打掉了(众笑)。

  [转载自-佛教菩提心网]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平等爱徒的乐趣

 

后五篇文章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