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二日(二) 意乐与誓愿菩提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二日(二) 意乐与誓愿菩提心

   我们昨天讲到菩萨第三种正修行——无余照诸佛大会,无余广大无量供养。这个“无余”,实际是一个意乐的守护,我们令它相续下去,无余。你看“无余”这两个字虽然很简单,但是我们要真正地做到,就真正地入道了,真正地上道了,真正是念佛了。真正在念佛这个法门中有意乐了,世间的东西啊、习气啊、烦恼啊、自他业力交织啊,都会有侵害,但是动摇不了你了,也会腐蚀你一下,吹动你一下,动摇你一下,但从根本上你不会再会有变化了。因为这个“无余”南无啊、意乐啊,使你变的有力了,使你变的大方了,使你有内容了,使你真正知道正受与等持了,使你有轻安了,这个轻安,是你不被自业他业共业所困惑的那种轻安。你不会再被困住了,它再也不困住你了,这个困惑的力量就丢失了。困惑跟你没关系了。我们经常会被自己的业力,或者他人的业力,或者共有的业力给困住,困在某个阶段。那我们就跨越这样一个地方,就有等持与三昧力的这种正受的实质的体验。一旦体验到这个地方,人就不会再往世俗里去倒退了。在念佛这个法门,一旦我们有等持的力,你再返回到世俗的自业他业共业中去纠缠、世俗的得失名利中去纠缠,是十分困难的,或者说没有这个契机了。

  因为得到了这个力,这个内容,这个喜,那世俗的名利、世俗的业不能对等了,就是说它吸引不了你了,或者说它跟你打招呼,而你已经知道它的面目了,你明确知道它是个骗子,它再招呼你,你不上当了,为什么呢?你已经有这个亲身的体验了,实际还是来自一个意乐的发动、意乐的相续。

  无余地供养诸佛、赞叹诸佛。——我们这个意乐的缘起、初发心很重要,要是我们在这个意乐的见地上真正地守护不住,可以立个誓愿,可以在佛前、善知识面前、大众面前自己去立个誓,说——我以后念佛,依这样一个意乐,什么样的意乐呢?摆脱世俗之意乐来念佛。你在大众面前立个誓,让大家给你做个证,你再念佛就变的有力,你要怕在大众面前面子挂不住,就在佛前,佛前也挂不住,就在木头前、砖头前、石头前,只要立誓就可以。你立誓——我一定守护这样一个意乐来念佛,这样一个供养的心、感恩的心,这样一个智慧的心,或者说慈悲饶益天下有情的心,供养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的心,我以这样一个意乐来念佛。这起步很高了,或者说——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佛有什么样的愿我就守护什么样的愿,我以这样的愿来念诸佛菩萨,现前大众证知我,令我以此相续,行于正行。

  这样你很快就会体会到所谓等持的利益。什么是等持呢?就是你的发心和你的作为是真正契合的。那么契合以后,我们才知道心作心是或者即心即是的这个力量所在。我们不是通过太空动作把它拉长了,它还是一发心就是这个,那慢慢的你就知道——你人生的主题就在这一念间可以抉择的。这一念间的内容是不可思议的,你可以把他拉开的。

  所以说若是在意乐的这个守护上不清晰,就可以立誓。立誓干什么呢?你要经常策励策励自己用立誓与意乐来驾驭我们的心理与作为,驾驭自己的修行与作为。这样你就变为一个主动的人了,你的人生充满了主动、有力与灿烂,你不会再那么灰暗了,或者说不会那么沉重了,或者不会哪一天你找别人算账去了。

  我们在立誓与意乐这两个作为中去策励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心、主动掌握自己的心,那就使自己人生的主题真正快乐起来了、清晰起来,在这一个念中有意乐还有誓愿,誓愿可以使你的意乐不散坏。如果没有意乐只有誓愿呢?会使人感觉到你很坚固、有时候很呆板。但意乐的鼓励给誓愿添了一个很活泼的东西,有骨架,有肉,那就很活泼了,还有力量,这样我们的生命就变得很有意义。

  我们的意识中,也有骨架——就是誓愿;它要有血肉——就是意乐,这样使我们的作为变得有力,使我们念佛的行为变得有力,使我们生命的主题变得有力。这个有力,就有内容;有内容,你就感觉到逐渐的喜悦与轻安,一定会丢失迷失中沉重、计较中的沉重、挣扎中的沉重。那你会做一个快乐的念佛人了,那就有味道了。别人看到你也不离那么远了,说躲着他吧。为啥呢?这个人不敢惹,惹了会找你算账对不对?

  这一点我们需要去实践啊。我们都知道这是世俗菩提心——有誓愿有意乐,所谓世俗菩提心,就是凡夫可以用的,不是胜义谛菩提心,就是我们可以作为的一个心理。誓愿,就是骨骼;意乐,就是血肉。很重要,我们可以去做一做。做一做我们就不那么麻木不仁了,不那么迷失了,也不那么衰了。有的人显得很衰,衰相、衰败那个样子,就象一个灰老鼠一样衰败,躲躲藏藏的,或者说四肢无力的。那你修行修什么呢?没有意义了。修得就是一个衰败相。那要是有意乐与誓愿这两个呢?就真是会变得很有力。你可以运用,我们学到这样一个无余供养诸佛大会的教法,那我们在一切世界中,能供养一切诸佛,无有前后,泯灭前后,实际意乐人生五步骤等等这些东西的次序,是我把它拉长,就是一个动作,但是把它分解成很多镜头了。拍过电影的人知道,一拉胶卷很长很长的,才一个动作啊。那我们就是把这一个动作用胶卷把它胶卷化了,实际就是一个动作,什么动作呢?意乐与誓愿,健康与有力,大方与真实,就是我们怎么运用自己的心。

  昙鸾法师讲“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古代人的语言太精炼了。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法身无声无相,但是随机感应啊,应众生的一切,不管在哪个角度上、哪个时刻、哪个作为中,法身都会契合你的心智。法身周遍,普遍契合。我们每一个众生都从来没有离开过法身,不管你是愚痴也好,智慧也好,是有作为也好,没作为也好,固执也好,不固执也好,是苦是乐也好,这个法身普遍摄化着我们,百姓日用,百姓不知。所谓的百姓者,就是迷失在自己业力上的,轻轻一撒手,全体回归。这个全体回归,净土教法是最简单的。这个回归啊,法身它不是等待着我们回归,是本来它包容着法界,弥漫着法界,一切时中莫不是法身分所显。我们对这个理念可能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古代这些善知识他们这些语言讲的真是很准确的。

  那我们要是念法身阿弥陀佛呢?就等于念这个法界。古人讲什么大地山河皆是法王身等等,实际讲的是没问题的,但我们对这个地方不敢认知,认为这象法身吗?但有什么不是法身呢?你说那我们的执着也是法身么?我们的烦恼也是法身么?是,主要是你蒙蔽自己了。所以我们一般说法身清净,说到清净了,就是无色无相。一谈到法性,那个“八不”就出来了——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八不”就是为了泯灭我们所有的执着。

  大音者稀声。你说有的经典上说大声念佛见大佛,小声念佛见小佛,那这个大乘音稀,所谓“至韵无言”,我们不念佛多好?是啊,你不念能不能安稳呢?我们要问自己。

  实际“南无阿弥陀佛”真是一个至韵。很多人感觉到阿弥陀佛没有啥,这念佛这谁不会呢?所以这个大道至简啊,大道至明啊,这个至简至明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忽略,就把它一带过去了,认为这有啥呢?实际弥陀是一个至韵,我们心声中,真正的业力一来,许多佛陀的名号我们都记不起来了,但南无阿弥陀佛,可能一激发就冲口出来了。它这个“至韵”是什么呢?一是跟弥陀的愿望有关,再一个他是以三身周遍传达的,传达在每一个法界的空间,弥布在每一个众生的心源意识之中,弥布在每一个我们所要畅明的音域之中。

  过去有一个“阿”字门的修持——阿字本不生,如实知自心。就这一个“阿”字就可以总持一切教法。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入门的方便了,我们就复杂一点——阿弥陀佛。还不行,就加个——南无阿弥陀佛。还不行,不断地加,加成《阿弥陀经》。还不行,《无量寿经》。还不行,三藏十二部经。还不行,反正越来越多。因为我们不行了,所以在不断地加。要行了呢?推门就进去了。哪个门?脚下,当念,动念。

  推门就进去的地方你进不去,为什么呢?这个法界这么周遍,为什么你就进不去呢?或者说为什么有阻隔呢?过去这些善知识就提醒我们——此处不需要去要这个权利,要这个力量,但在宽松喜悦的作为下就会得到这种权利、喜悦与内容。

  这个清净,不需要我们去造作什么。但我们在有为法做惯了,在得失计较中做惯了,无我的这种心智、无为而至的心智、无知正遍知的心智,我们用不出来了。那我们就用“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至韵来畅明,来步入,来做个媒介,步入这样一个无我的这样一个事实,无为而至的一个事实,或者说本来清净的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个法界,希望我们在这里面真正得到安住,把我们引度过来了。所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至韵,轻轻地一带,把我们引过来了,这里面没有什么得失和算计的,没有什么人我可计较的,没有善恶大小的攀比,只有这个至韵的弥布,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呢”弥漫于法界,这里面谁计较得失呢?谁说大小呢?谁说善恶呢?——不知至韵之大。你不了解它的遍布性、清净性、圆融性,乃至无碍性。

  现在的修行人很容易会谋一个东西,他会设计有一个什么样的利益我才去做这个事。当然我们大部分学习的一个缘起都是为了谋某个利益,我才去学佛,要不然去干啥呢?所以本具的圆明、本具的圆满、本具的真实、本具的庄严,他会丢失于当下,而心外求法,求一个身外之利、意外之利、清净之外的利,而丢失了我们本有的圆满、清净、具足与庄严了。他用一种亏欠的心,把自己本来圆满的心做成一个亏欠,本来清净的心做成一个污浊,本来圆满的心搞成不圆满,再去索求一个外在的度处。或者说他因为可以得到他习惯的利,造成了一个现前法身利益的丢失。

  这个正修行,无外乎是真正彻底地启发我们,启发所谓本具的这个功德,彻底地起用,不要有剩余了——无余供养十方法界一切诸佛,彻底地打开我们本具的智慧宝藏。一定要彻底地把他打开,不能有残留,这个地方不能有残留,有残留我们就会丢失一点点,而丢失全部。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这个地方不吃亏,也不减损你什么,也不会让你受到什么伤害。你可以用念佛来印契这个。念佛是万德显于名相啊,在我们念佛之刹那它就显示出来了——显示自心之本具。本具什么呢?——万德。它就是一个印契。我们想在这个念佛之外再得到什么,那真是很苦的一个修行方式。所以这种契合的相应,这种清净的意乐、圆满的意乐、本具的意乐,就在当念就可以起用。不要去外求,没有必要去外求。

  因为我们对我们自己的自信不足,所以说我们用念佛的万德来使自心本具的功德能彰显出来。凡夫一般对自己的作为是不够有自信心的。所以说古人讲——以名照德,以德显心,以心致用。用什么呢?——用佛之万德印契自心,自心本具,本具清净,本具庄严,本具万法。当下就可以起用,起用什么呢?——起用如佛一样的心。

  这不是说你亲证什么了,这跟妄语没有什么关系。很多人说这样说会不会是打妄语呢?两者没有关系。这是念佛忆佛,就是摒弃九界业力,只是在忆佛念佛,那么他就是与佛一样地运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心去随顺佛的功德,来起用自心。没问题。主要是我们信心不具,所以我们念佛万德来起用自心,或者印契自心。这所有的言说,不管它再怎么转化角度,就是为了使我们真正在每个当念、每个作为中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多有畏惧,没问题的。多有排斥,也没有问题。多有自诩,也没问题。但你这个喜悦,你这个运用恰当不恰当,你自己可以悄悄地试着来。有时候在人面前感到不合适呢,你可以拉上帘子,自己在屋里念。有的人怕一念佛就放光了,把别人照住了怎么办?没问题,你拉上帘子就没问题。

  真是有这样的故事呐。很多人啊,包括我们周边的人,都有这样的事情——真念佛了,真专注了,真有那种等持的感受了,真是有那种念佛三昧力的相应了,他会有超常的作为、感知、传达,会有一些特定的效果,这一点不是神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实践的,可以作为的,也都可以成就。

  最主要我们有没有这样相续的意乐与誓愿。过去人说给自己定一个誓愿——终生念佛。一日念多少多少。那就是个誓愿。然后在念佛当中不求得失,但求意乐回施世间,就象我们念的那句话——“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以这样的意乐与实践,念了一生,那一定是大势至菩萨在其背后加持他,结果和他“啪”合到一起了。怎么合到一起了?——人家说他大势至菩萨应化再来。大家讲印光法师不就这样讲的吗对不对?为什么呢?他真是在闭关念佛地实践,其他人就会感知的到,尤其那些小孩子,尤其那些放松的人,尤其那些有一些善根的人,尤其那些忆念这些师长的人,在某一时刻突然契合了,他们看到他的作为,感知到他的作为与内容,那就升起了那种不共的信心。

  实际我们每一个人背后都站着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历代的祖师,也可能“啪”的就跟你契合了。关键是你不敢接受的时候,他就不跟你契合,他不敢违背你就“啪”的跟你结合了,那还得了啊,那不吓着你了。所以我们要有一个主动的作为,他才能去加持我们。由于一切众生生命是无自性的,是个名字假合,是个短暂的阶段,象我们这样一个分段死的过程,这一段就死了也没啥内容。但你念佛呢?有点内容。念佛跟佛契合了,跟这些教法契合了,有点内容了。要不然就没什么内容。这里也就是希望我们不断地在这个地方真正地用上力。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十八2011年7月18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二日(三) 不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四日(一) 入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四日(二) 于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四日(三) 业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四日(四) 喜

 

后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二日(一) 意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一日(三) 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一日(二) 背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一日(一) 对

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慧静法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