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四日(一) 入佛愿心庄严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四日(一) 入佛愿心庄严 十七种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八种阿弥陀佛自身庄严,乃至四种菩萨正修行,这二十九种观察,使我们从方方面面来认识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也就是认识我们一切众生心地的本具德相。 释迦文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这个如来智慧德相怎么来表述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业、他人的业与共有的业。所以在这个本具上,“业相”我们是看得很清楚的,但是“德相”,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很少认知它,因为没有机会。阿弥陀佛十劫以前圆成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清净庄严国土的自他受用,实际是令一切众生皆有一个回归、观察的参照。 这个“本具”,它消除了内外对待。因为我们作为凡夫有情,生活在一种对待意识中,对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就无从来观起,往往观的是自他共的业相。这个业相从我们的见闻觉知中就不断地透露出来,实际就是由于执著对待而成,其主题是执著,显现是对待。依据众生执著与对待的习惯,这些大善知识把极乐世界的庄严给我们作了一个文字的描述、介绍,让我们通过这二十九种观察来消除对自他共业的业相的执著,以及对极乐世界的对待的冲突,使我们回归到这个本具的、无对待的、清净、具足、庄严的心地上来了,让我们真正地依清净心入佛愿心。 凡夫心怎么能清净呢?凡夫心的业习相——自相、他相、共相是不清净的,那么究其本——本清净,所以说“知本本净”。那我们通过观察极乐世界的种种清净庄严,来观察这样的本具德相,我们就能清净入愿心。怎么能清净入愿心?——回到本位上来。这个观察的过程也就是回归的过程,回归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无外乎是自己的心地回归、心愿回归,究其功德本质来说实是无来无去,亦无增减大小,但依方便消除对待,能令我们的心入愿心庄严。极乐世界不过是我们的本具德相的一个坦露、一个展示,象一个展览室一样把它全体地展示出来,让我们每一个有缘接触净土教法的人一点一点地去观察、去认知、去回归。 我们摒弃了自己执著的自他共业的习气,在随顺这个观察的过程中就象甘露水一样洗涤了我们的执著的毒素,也就是贪嗔痴慢疑的习惯,使我们回归到这个愿心上来。这个愿心虽是以弥陀的成就而显现,实是众生的本具德相。原来我们念佛是弥陀念弥陀,非是心外求法。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原来是激励自身本具的万德生起效用,这个效应是清净,是平等,是调柔,是去除一切执著与对待产生的习惯的苦恼,或者说贪嗔痴慢疑给我们带来的身心的热恼与疲惫,带来的负重与迷失,带来的轮回与挣扎,使我们真正地安住在这个愿心的庄严上来。所谓“愿心庄严”,是自庄严,非是造作庄严。 阿弥陀佛兆劫永载的修持中,这二十九种庄严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本具庄严法界所含,无以描述,但依点滴描述令众生有一个觉知、认知、回归的方便。 我们的心垢也就是执著造成的相续,这个相续中产生了意识的沉淀,那就会造成山河大地、高低不平、污染等等这样一个娑婆世界,它是由对待而建立的,我们通过认真的观察、学习、认知,自然就会回归到所谓的本具智慧德相上来,说极乐世界非是心外心内外之物,实是一切众生本具所成。我们这样再来忆佛念佛,就有极大的一个方便。因为我们过去念佛也可能就是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也可能是我们认为的我们业力之外的阿弥陀佛,也可能说是一切凡夫心外的阿弥陀佛,这样就有一个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还是我们执著对待造成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本是不存在的。我们学佛人实际是究其本质、知其方便,不究其本质你就不能究本达源,即回不到生命意识作为的源头、智慧的源头与迷失的源头。这个源头是一个假设的名字,因为一切作为本无始终,但因妄想执著之差别,显现业报差别,实在是无始终的,始终是一个言说的方便,所以一般我们说“本质”就比较中性。 六祖大师讲的话十分简单——“若识本心,本自解脱”。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若识本心,本心弥陀。这个弥陀一定不是心内心外,说心内是因为你以贪嗔痴慢疑的见闻觉知相为心相,那你就说我心中没有弥陀,因为你只有贪嗔痴慢疑的着染,你就感觉念佛很困难。所以我们在观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洗涤了我们习惯沉淀的执著。我们开始学习的时候,我说相续很重要,因为一个学习的相续有一定的量,才能使我们的心垢与执著有一种淡化、洗除、真正清净、表现它的本来面目这样一个过程。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2011年7月20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