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何况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 〈种善根品〉第七十三,我们昨天把这个题目解释完了,现在开始解释正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这下边一开始在议论这个善根的道理。这一品是七十三品,前面七十二品也提到这件事,就是「若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现在须菩提尊者如果说: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是不是也能够得萨婆若呢?这个文和上一品相连接的。 「菩萨摩诃萨」也解释解释,「菩萨」,梵文是菩提萨埵,翻成中国话,就是略去了两个音,存两个音。菩萨,中国话的意思,是成就圣道的人,是约人说的。「菩提」,中国话是清净的智慧,圣人经过长时期的修行,他成就了不同于凡夫的、清净的智慧,叫做「菩提」。「萨埵」呢,也就是指这个人说的,成就菩提的人,也有一个勇猛的意思,就是勇猛地修学圣道成就的人,就名之为菩萨。这样说呢,包括了辟支佛、包括了阿罗汉,乃至到佛也可以包括在内,都称之为「菩萨」的。 下面加一个「摩诃萨」呢,「摩诃」,中国话是大,摩诃萨埵,就是一个大人。这个大人的意思就不同于辟支佛、也不同于阿罗汉了,唯独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称之为「大」。这样说,菩萨摩诃萨就是我们汉文佛教通称的「菩萨」的意思。如果是按梵文的本意说菩提萨埵、说菩萨,不单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称为菩萨,阿罗汉也可以称为菩萨、辟支佛也可以称为菩萨的,唯独是加上「摩诃萨」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汉文佛教里面所说的「菩萨」了。 现在这里须菩提尊者提出来,表示不是阿罗汉、也不是辟支佛,是学习大乘佛法的、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这种人也有凡夫、也有圣人的不同。现在这里主要是指凡夫菩萨说的,也包括一部份的圣位的菩萨在内,应该不包括八地菩萨以上,就是七地菩萨以下的,连凡夫菩萨在内,都在这一句话里面代表了。 「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这个供养诸佛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佛在世间的时候,我们见到佛,我们供养佛,或者香华供养、或者饮食、衣服的供养;一个是佛不在世间了,我们心里面作如是观,心里面这样观想,那么观想佛在这里,相好光明,这个大觉世尊的境界,然后我们香华供养、饮食、衣服的供养,这也算是供养,供养诸佛的。 其次呢,我们这样说供养是属于财供养。第二种供养就是法供养,就是如说修行供养,就是我们能够按照佛所说的法语,能够真实地去修学圣道、修学戒定慧,使令我们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能这样修学圣道,当然就是修六波罗蜜了、或者是修八正道了,这样修行呢,也是供养。在佛陀那一方面来说,法供养是最殊胜的。这个财供养在我们初学佛法的人,我们容易做得到,比较容易;但是法供养比较难。因为法供养里边,需要我们要用心地学习佛法,学习到一个程度以后,我们才能够学习这个法供养,如果对于佛法的学习不够,这个法供养是做不来的;如果是佛法是学习了,但是你没有这样的愿,也不能够做法供养。现在这里说是供养诸佛,应该包括这两种供养都没有。「若不供养诸佛」。 当然我们娑婆世界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因为我们学习的佛法是从释迦牟尼佛那里来的,但是佛佛道同,其他的一切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也应该供养,所以叫做「供养诸佛」。这里说供养诸佛这句话,也是包括了听佛说法在内的。你是财供养也好、法供养也好,那么佛在世的时候,你能这样子学习,应该是听到佛说法的,所以也包括在内。 这下面是「具足善根」,这个具足善根,我们昨天解释了什么叫做善根。但是在这里面,前面一句说「供养诸佛」包括听佛说法,所以这个具足善根就是有修行的意思、修学圣道的意思在里边,所以叫做「具足善根」。这个具足这个字也有一个圆满的意思,当然我们初来到佛教里面来栽培善根很难说是圆满的,但是由开始逐渐地听闻佛法、逐渐地修学圣道,假设自己能够没有高慢心的话,终究有一天善根是圆满了,所以叫做「具足善根」。 这个「真知识」,知识这两个字:闻名曰知,见面曰识,我听到你的名称,叫做「知」,见到面,叫做「识」。那么这个真知识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面说这个知识,实在就是朋友的意思,就是真实是你的好朋友,那么就叫做「真知识」。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也容易说到:君子爱人以德,君子爱人以德,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的好朋友。当然,我生活困难,你能帮助我,那么你也是我的好朋友;但是若有人教导我开大智慧、不要做错误的事情、做一切有意义的事情,那么提高我的品德,当然这也是朋友,但是这个朋友应该说是一个进一步的好朋友,也可能这个朋友具足了这两种:一个是对于我生活所需有所帮助;一个是对于我的品德的提高有所帮助。那么这一个朋友有这两种作用,那当然这个就是可以名之为「真知识」。 但是现在说的这个意思,是在佛法里面的事情,佛法里面是我们的好朋友。在本经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前后文都有提到,谁是我们的真知识呢?就是佛、阿罗汉、和这一切大菩萨,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前面已经说供养诸佛了,下边又说真知识呢,佛在世的时候也同样有这种情形,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你可能是拜舍利弗尊者做师父、做和尚、亲教师,可能是拜目犍连尊者,也可能会拜阿难尊者,其他的这些阿罗汉做师父,虽然是可以见佛闻法,但是负责教导你的人是其他的阿罗汉、也可能是其他的菩萨。这样说呢,有佛、另外还有真知识,是这样情形。若是佛灭度以后的话呢,那当然我们就是只有一个真知识这一种,那么可能是观世音菩萨是你善知识、也可能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你善知识、也可能是一位阿罗汉是你的善知识、也可能还有其他的人做你的善知识,那就我们看不见佛了。 所以这里边说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并没有重复的意思,并不是重复。但是这里边说是「不得」:「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这是相反地说的。这相反地说,这里面有什么意思呢?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的解释是说,我们是供养诸佛了、具足善根了、得真知识了,和这个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这两方面的情形在毕竟空上看是无差别的。供养诸佛和不供养诸佛,乃至到得真知识、不得真知识,在第一义谛上看是无差别相的。既然是无差别了,我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我可以得萨婆若;那么我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也应该得萨婆若!因为它们是平等的嘛!那么这个是须菩提尊者是按照这个意思提出来这个问题的。 「当得萨婆若不?」这个萨婆若翻到中国话就是佛的智慧。我不供养诸佛这三种功德我都不具足,我能不能够成就佛的智慧呢?是这么一句话。现在这是〈种善根品〉,前面是〈菩萨行品〉,前后文连接起来,这一个意义就显现出来了。那么这个意义显现出来,可是在我们今天的佛教来说又有一个不同的意思,又有一个不同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的佛教,我们佛教徒当然精进用功的人是有,可是懈怠的人可能还不是少数,所以他不供养诸佛、也不具足善根、也不得真知识,他能够得佛智慧吗?就是这样意思。那么这是须菩提尊者提出来这个问题请问佛,下边佛就回答。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何况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佛就回答这个问题,说是这个「菩萨摩诃萨」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能够发心供养诸佛、能够种善根、他得了真知识的话,佛的智慧都不容易得到,都不容易。 「供养诸佛」这个地方,我想再说几句。我们见到佛像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想,不是像!是真实是佛在这里!你如果有这样的心情的话呢,这恭敬心容易生起来,也就容易供养诸佛;你心里面有恭敬,那就是供养,当然也容易礼拜,也容易做种种其他的供养的。如果我们看见佛像的时候,认为是佛像,不是真实有佛在这里,或者心里面完全没有什么感想,那这个供养诸佛这件事,可能会疏忽了。这个想法实在是很简单,但是关系很重要。 现在佛回答说:菩萨摩诃萨就是供养诸佛、他能肯栽培善根、他又得到了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佛的智慧你还不容易成就的!这个「一切种智」也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词应该念两遍:是一切智、一切种智,应该这么念。「一切智」呢,就是通达一切法的寂灭相,这叫做「一切智」。「一切种智」呢,就是也通达一切法种种差别的智慧;一切因缘生法都是寂灭相,但是一切法的差别相也是宛然而有的,你这样子圆满地通达了,就叫做「一切种智」,也就是佛的智慧。那么通常念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就是一切种智。这个一切种智是一切大乘佛教徒所希望成就的一个菩提果;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是个因,由因而得果。 须菩提问的时候说: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能不能得佛智慧?佛说:你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都不容易得佛智慧!何况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呢?那更是不容易得到了!那么这是一番的问答。这个问答的意思是说,你要努力地还是要供养诸佛,乃至到得真知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呢? 这个当然紧接着就是提出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还不容易得佛智慧呢?很容易就会提出这个问题了。照理说,我供养诸佛,乃至得真知识,应该容易得无上菩提了,为什么是不容易呢?下面佛回答。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 这底下说出个理由来。「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说这位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这位菩萨,这个人,「远离方便力」,他没有方便力,他没有学习这个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他没有在佛边听佛说这个方便力,没有!没有听!没有听这句话呢,的确是有……,应该再问一句:怎么没有从佛那里听呢?就是你没有请佛,请问这个问题,佛也没有主动地为你演说这样的佛法。 这个在《楞严经》上也提到一件事,在其他的经论上也提到同样的事,什么事情呢?就是无闻比丘,说这个比丘在阿练若处、在寂静处很用功修行,这个比丘也应该是见佛闻法的,当然所听的佛法不是方便力,就是关于静坐的事情,他也用功修行呢,就是得到了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成就了这样的高深的禅定,他就认为是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初禅就认为是得初果、得二禅认为是二果、得三禅认为是三果、得四禅就认为是得四果了。那么在小乘佛法里面说:得四果阿罗汉就是所作已办,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完全成功了。完全成功了,他每一天也出去乞食,托钵乞食,然后也就是常常入定,就这样就知足了,他不再去听佛说法。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些大阿罗汉,他们虽然是得阿罗汉了,但是常常地见佛闻法,还有这个事情。但是这个无闻比丘,他不欢喜去见佛闻法,他认为他现在就是这样就是圆满了,究竟圆满了。 这里边,当然这是人的性格,他不欢喜听别人说法,也多少有点高慢的习气的关系。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曾经说到这个辟支佛他愿意生在无佛、无佛法的世间,自己能够无师自悟,这样的态度是什么意思?就是高慢的意思。现在无闻比丘这个人,他成就了色界四禅,就认为是得四果,这里面很明显的就是愚痴,很明显的就是这个愚痴!第二,不愿再去见佛闻法,实在这里也有愚痴的意思,也有个高慢的意思。结果他这个寿命到了的时候,这个臭皮囊就要结束了,结束了,因为你不是阿罗汉,你只是得了色界四禅,你成就了色界四禅,你命终的时候,你就会生到色界天去了。去色界天,由欲界天到色界天,在时间、空间上都有距离,在这个距离之间就是有中阴身了。他一有中阴身的时候,他认为这个和阿罗汉入涅槃的道理不合,因为得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就是这个生命结束的时候,前一念这个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念是不生的,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但是现在出来了一个中阴身,就是有眼耳鼻舌身意了、有色受想行识了,那这和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不合道理,他就认为佛欺骗他了。那么他这个瞋心也来了,也等于是谤佛了,于是乎下了地狱去了。 所以阿练若的这位得四禅的比丘,命终了以后,很多的比丘很注意,这是一个修行人啊!得了色界四禅的人,他平常的行住坐卧这个威仪和一般人都不同。那么他一命终了以后,比丘就问佛,说这个比丘到那里去了?佛说他下地狱去了!这个使令诸比丘都很惊讶这件事。但是我们看这件事呢,佛就称他为无闻比丘,就不肯听闻佛法,不肯听闻佛法,就是有这个问题。这件事我们用现在这段文来看,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都是难得一切种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平常的人,那么有修行的人,不来听你说法,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若说是佛的境界,这种大慈大悲、无量功德庄严的佛说法,他都不来听,在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来看,这都是有点不正常,有一点不正常。但是我感觉今天的佛教徒里面也同样有这种情形,那么我们不必说名字,他说的佛法是说得不对,他自己承认他是佛教徒,他也有著作、写文章的,但是他说的佛法和佛教是不和的,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也不去……,我感觉我看藏经上古代的大德的著作,他也不会看的,现代的大德的著作,我感觉他也没有看,何况去听经、和听人说法,这更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结果他的著作,说的佛法和佛法不合,我看这种人还不只一个,有多少名气,都是很高的。 所以这上面说「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这个事,也可以说是表面上有这么一回事,也可以说是种善根、也得真知识,是表面上而已。这样情形那不可能是得无上菩提,若我看连得无生法忍都办不到,再进一步说,还不能说他是佛教徒,连佛教徒的资格都不够。这是这上面问「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呢?」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他自己没有方便力,他又不肯从佛边去学习方便力,当然这件事也就不能修学圣道了,也就不可能会得圣道,得无生法忍都办不到了,何况得无上菩提呢? 「所种善根不具足」,你没有方便力,你在佛法里面栽培的善根也有一点,天天我们在佛前一合掌都算栽培善根,供一杯水、供一支花、一个果都是种善根,何况你可能还磕头呢?也是;但是这个善根是不具足的,不是那么圆满的,「所种善根不具足」。昨天我们解释什么叫做善根的时候,曾经说到有一个胜义善根,「胜义善」,若想要得圣道,你一定栽培这个胜义善。《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无为」就是胜义,你若学习这个胜义善,你才能够得圣道,或者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我们只是学习身体健康,你打禅七,说静坐令身体健康,所以我来参加静坐,那当然这个静坐就是你用它来健康身体的,不是得圣道的,足见你也没有愿得圣道,没有得圣道的愿望,都没有!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这个布施波罗蜜,譬如说现在九二一地震,我们能发心布施救济灾难,这件事,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来做这件事,这就是菩萨道。他去布施这件事,这是菩萨道;但是你若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也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做这件事是菩萨道吗?我看不是!我看顶多就是人天的善法。我们昨天说这个栽培善根,你做这件事是能得到可爱的果报,而又能够消灭一切烦恼、消灭一切苦,有这样功能的名之为「善根」。说我们做这一样事,如果你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没有方便力的话,你做这个功德是什么?我看就是将来能得到可爱的果报,只此而已。说是能够对治一切苦恼,这件事办不到,你没有这个功能。 所以若用《般若经》这一段文来观察,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我感觉很多很多都不及格。这个不及格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这么想,原因在那里?当然我们自己要负责,我们没有到那个程度,你不能怨天尤人,我们自己要负责任,这是一个责任。第二个责任,第二个是谁负责呢?就是佛教的法师要负责,你没有弘扬这个法门,那么其他的人都跟你学,学不到这个法门,所以也就得不到这个程度,学不到这个方便力。 所以这上面说,「不从诸佛闻方便力」,这个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里面是说有可能佛在为你在开示这个方便力的时候,你不高兴,我不愿意听!不从诸佛闻方便力,那就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了!「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从诸佛闻方便力」,就是你的智慧不具足,有多少智慧,但是不具足。不具足的时候,你这个不圆满、有所不足、有所缺的这个智慧去栽培善根,连善根也不具足,只是小小的善根,或者是得人间的富贵荣华的这种善根,或者是生天上的善根,只此而已。 「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这句话也是很重要,「不常随善知识教」。这个「不随善知识教」、「不常随善知识教」,这是两句话,就是你也是遇见善知识了,但是不听他的教导,或者偶然地听一点;但是不常随善知识教,因为这个学习佛法这件事,我看不是短时间可以毕业的,所以若不随善知识教、不常随善知识教,你这个方便力也不会具足的,不具足,所以你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种智,那是不可能的了。那么这是佛这么回答的。 「不常随善知识教」,这个善知识的教导,在我们随顺善知识教导来说呢,这个在本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前后文也说到的不少,你应该听闻了佛说法、听善知识说法,然后你要加以思惟、专精思惟,专精思惟就会有问题,就会有疑问,有疑问,提出来向善知识请教。如果你不思惟所听闻的佛法的真义,不思惟,不思惟就不容易提出问题;你不提出问题,你对于佛法的真义、这个方便力,你很难毕业的、你很难掌握到。所以这个不随善知识教,一个是本身于这个般若法门不欢喜,不欢喜;或者是也并没有厌弃,但是你不肯专精思惟,那么你就不能提出问题,结果这个方便力你就不能成就的,这是一件事。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