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4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4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劫寿,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弟子善根,和合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

  这是一共有七段,来较量修行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广大,现在是最后一段。

  佛招呼须菩提:假设善男子、善女人,远离般若波罗蜜,他不学习这大乘的无相般若法门,那么「如恒河沙等劫寿」,那么长的寿命,他做什么功德呢?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过去世的佛、未来世的佛、现在世十方诸佛。「及弟子」,及佛的弟子──菩萨也好,比丘、比丘尼也好,优婆塞、优婆夷,这都是佛的弟子,他们所栽培的「善根」。这个善根,在佛法里面,你能够三归五戒、修学十善法,或者是你修数息观、修不净观、修四念处、修三十七道品、修六波罗蜜,做种种功德,这都是善根。修了善法以后,你今生这样子栽培了以后,你来生如果有因缘遇见了三宝,你前生栽培的善法,还会继续的发生作用,还能继续栽培。这样说,就是前生的善法,名之为「根」。「根」以能生为义,它能生出来现在世的善法,而现在又栽培了善法,将来还会继续发生作用,又继续的栽培,就是展转的栽培善根,展转的增长善根,这样的意思叫做善根。这个「根」,刚才这样解释是以「能生」为义,也可以做一个「有力量」的意思,这个根是很有力量的,就是你栽培的善法,它有力量。说是当时栽培善根的时候,信心不是很强,但是也有多少欢喜心,受了三归五戒怎么怎么样的;但是那一点善法,它也是有力量,将来再有因缘的时候,它就会继续的增长,所以也可以名之为根。

  「和合随喜」,是说三世十方诸佛的功德,和佛的弟子的功德,这功德太多了。「和合随喜」,就是统一起来,你能够随顺、欢喜、赞叹,欢喜、赞叹。譬如说,我们看见一个人相貌很端正,他的智慧、能力都很强,那我们也就可以说,这个人有善根。这个相貌端正,因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他前一生,或是前那一生中,修过忍辱的功德,相貌端正从忍辱中来。人家毁辱你,你不那么执着,你能够忍受,而不同他一般见识、去争论,那么你能容忍别人对你的羞辱,你将来就会相貌端正。

  另外一种解释:我们买这花供佛,你将来也会相貌端正,能得佛的三十二相,种种的相好庄严的。那么这就是由验果而知因,所以就知道这个人有善根,这样说,我们也就生欢喜心。说这个人能力很强,他能够做很多很多利益人的事情,那么我们就是发欢喜心赞叹他;所以相貌端正,也发欢喜心,赞叹他;他考个第一名,也欢喜、也赞叹他,就是他有特别优点的时候,你发欢喜心赞叹,不要嫉妒。这个嫉妒是最不好,嫉妒将来使令自己相貌不端正,而且地位低下。你想,人都是想要向高处爬,想要自己的地位高一点,但是若生嫉妒心,就使令自己的地位向下降,这个因果上是这样说的。

  所以应该发欢喜心,对于诸佛的功德发欢喜心。佛的弟子他有功德,只要他有功德──或者过去做的功德,今生得的果报;或者现在他在做功德,你都得发欢喜心赞叹。不要说:「这个人哪,他是虚伪的呀!他做功德那是给人看的,他心里面别有企图。」不要这样说。只要他是做的表面上是好,就可以赞叹,就是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他内心的境界,我们没有神通,不知道;他表现在身业,他肯拜佛,那就是功德,就是可以赞叹。所以这个随喜也是一种修行的功德,我们发欢喜心,这样子。

  我们这凡夫世界,社会上的事情,一个公司里面,很多的同事的老板或者是和职员彼此间的关系,也都有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佛法里面、寺院里面、佛教徒,我们没得圣道的人,也都有这个贪瞋痴的烦恼。这个嫉妒就是瞋心,属于瞋心的,也就容易这个瞋心、嫉妒就出来了。出来了,就会妨碍了很多的善法的成就,很多善法的成就就被破坏了。所以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不要嫉妒,要随喜。别人能力强,我们欢喜赞叹,同他合作,不要扯他的后腿,不要这样子。

  那么「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随顺、欢喜、称扬、赞叹别人的善根功德,你就有功德、你就有功德。你就有功德呢,你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这样做才好。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佛招呼须菩提说:这个人他没有成就无相般若的智慧,但是他能随喜十方三世诸佛及佛弟子的善根,他能够这样做,这个人得的福报多不多呢?「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很多很多的。

  我们昨天……是昨天说的吧?说是这个汉高祖那个吕后──吕后是汉高祖没有走运气的时候他的太太、他的夫人。那个戚夫人那是他……可能是他做了王了,才是他的夫人。那么汉高祖可能是不去亲近这个吕后,就是常和这个戚夫人在一起,吕后就是嫉妒、嫉妒,因为嫉妒,所以以后就造那种罪业,把戚夫人很残忍的把她杀死了,又把她的儿子,那个赵王如意,把他杀死了,就造这种罪。造罪,在家人没有佛教的信仰,他可也不当一回事。但是按佛法来说,这是有因果的问题,还有后患。你不是现在你有势力,你就可以欺负他,将来可怎么办?

  我们看那个谁呀?武则天──武则天是唐太宗的女人,唐太宗死了,有人劝她去出家做比丘尼。那么唐高宗做了皇帝了,有个王夫人,唐高宗的皇后姓王,王夫人,又出主意把武则天请回来。

  武则天你出了家了,你应该修学圣道嘛!但是这个凡夫的心又起来了,就回来了。回来了,逐渐逐渐地就拿到了权力。

  这个唐高宗这个人,唐高宗……我这话说得多,越说越多了。唐高宗他做皇帝,是怎么得来的?唐太宗有痔疮的病,唐太宗他有痔疮的病啊!他这个唐高宗那时候还不是太子,用口去给他吸,去吸。就这样子感动了唐太宗:「哎呀!我这个儿子能这样子来对……来爱护我,我有什么能报答他呢?好!就把这皇帝位子给他好了。」就是这么来的。这来了,也是可以,但是他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武则天一来了,武则天的智慧是很高的。所以有人读这个唐朝的历史,唐朝的历史有两个半皇帝,那么多的皇帝里面,只有两个半。第一个就是唐太宗,第二个就是武则天,她算是皇帝,第三个,半,这半个皇帝是谁?就是唐宪宗。就是唐高宗不算数、不算数的。

  那么唐高宗这个人的能力不够,这武则天能力强,能处理事情,所以唐高宗有风湿病,有的时候也是不自主了,只好让武则天处理事情。逐渐的、逐渐的权力大了,那就是封她为皇后,把王夫人就是废了、废了,不是夫人,不是皇后了、不是皇后了。但是唐高宗死了以后,武则天怎么办哪?就像吕后杀害那个戚夫人一样,把这个王夫人两个胳臂、两个腿都砍断了,也就是放在盐缸里腌起来,也是一样。所以这个瞋心,这个嫉妒心,就是这样子。当然她因为王夫人原来地位是高过她的,她若不把她除掉了,她总感觉到是个障碍,所以就是这样子把她搞死了。但是这样子做这种罪,将来,你想一想,将来可怎么样呢?

  所以我们佛菩萨,他的法眼、天眼,看得清清楚楚,有因就有果,所以不要嫉妒;不要嫉妒,要生欢喜心。你现在不要造罪,将来也就没有苦恼,没有恶因,就没有恶果,要长远的想一想,不要只看眼前的利害,才可以。

  「和合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这个人没有嫉妒心,能赞叹别人的功德,能随喜十方诸佛、一切阿罗汉、一切菩萨、一切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的功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他得的福报多不多呢?「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太多了!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乃至一日随喜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多。

  你若有无相的智慧,你就是一天之中,随喜十方诸佛及佛弟子的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得的福报多过那个恒河沙劫寿。他所修的这些功德,就是差这么远,一天做的功德,比恒河沙劫寿所有的功德还要多,这可见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应该要学习。

  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学般若波罗蜜中方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学般若波罗蜜中方便」,就是应该学习般若的无相法门。这个无相的法门,就是你能够随喜功德,那就是方便,用这个随喜使令你无相的智慧能增长。我那一天说「刀以磨利」,这刀钝了,你用磨石磨它就利了。我们般若的智慧不够利,我们这无相的智慧不够利,怎么样才能利呢?你随喜功德的时候,你就观察:十方诸佛也是缘起的,功德也是缘起的,佛的弟子也是缘起的,观察都是毕竟空,你自己本身的随喜的心,也都是色受想行识──也都是缘起的,毕竟空。你这么思惟,假藉这些事情去思惟,你的般若智慧就增长了、就增长了。你不这样思惟,你这般若智慧不增长,所以刀以磨利。所以这是个方便,说是智慧怎么妙,你口头上讲,没有用;你非要自己利用眼前的这些事情,来锻炼、来熏习你的般若的智慧。你不断的、相续不断的去熏,相续不断的去修习、相续不断的去学习,你这智慧才增长的。这样子,所以说:「应学般若波罗蜜中方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应该这样。

  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听听。这个谁?我还说这优波鞠多尊者。优波鞠多尊者,有一天,有一个人,有个年轻人,要拜他做师父,要出家修行,优波鞠多尊者就收他做徒弟了。我们凡夫肉眼当然不知道怎么回事,心情还在犹豫:「是收?是不收?」就是还有这样子,优波鞠多尊者一看就知道了,就收他。

  收他做了徒弟,他住了没有多久,心里面就没有道心了。他感觉:「我这个身体、这样的相貌,这么庄严,能力这么强,我在社会上也可以捞一把;我出了家,在寺院里面,又晚间不能吃饭,有这个规矩、那个规矩的,那个清淡的生活过不来,我要还俗!」就到优波鞠多尊者那里告假,说:「我做不来这个比丘,我要回家去了。」那么这尊者说:「也可以,你愿意还俗就还俗,但是今天不要走,你今天住一宿,你明天再走。」「好!」那么这时候还是听师父话,就住了一宿。

  那么住了一宿,第二天就向优波鞠多尊者告假,就走了。走了的时候,在半路上,还没到家的时候,就有一个天寺--不是佛教的寺院,这外道相信天的一个庙,供奉天的庙。到那个天庙里面,他心里想:「我出了家,我出家的时候,我父母不叫我出家,我偏要出家;出了家以后,又回家去,我父母可能会问我,我怎么说呢?先不要回家,我在这天寺过一宿再说。」那么就是在那天寺里住下来。

  住下来,在夜间的时候,有一个小鬼,扛着一个死尸来。来了以后,就放在那个庙里面。过一会儿,又一个大鬼来了。来了,就和这个小鬼就争这个死尸。争这死尸,这小鬼说:「这个死尸是我拿来的,你怎么可以和我争呢?」说:「是你拿来的?是我拿来的!」鬼有的时候和人……,鬼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差不多,有的人讲道理,有人不讲道理,鬼也是那样子。那么这个小鬼说:「这里还有个人在这里,可以问问他,他可以做证明,看是谁拿来的?」

  那么这个人──还俗的这个比丘心里想:唉呀!这两个鬼来了,我可能我的命没有了,那么我是说真话也是要死,说谎话也是要死,那我何必说谎话呢?我说真话。我说,「这死尸是小鬼拿来的,是他先拿来的;你,不是你拿来的。」

  这大鬼说:「不是我拿来的?是我拿来的!」一把就把那个死尸的一个胳臂拿下来了。拿下来了嘛,小鬼就把这比丘的胳臂拿下来,补上去。这样一条腿,两条腿……,全身都换了,就把这个比丘的身体都换了,用这个死尸换给他,那么比丘的身体都就叫那鬼都把他扯散了,放在地下。这两个鬼就吃这个比丘这个身体,吃完了,抹抹嘴,就跑了。

  这个比丘想了老半天:我这身体都是死尸的身体,不是我原来的身体了,这个身体很可恶,没有什么可爱的呀!这个身体,这样子不行啊!我还是要回家?不要回家,还是出家,还是去做比丘好吧!就不想还俗了。

  不想还俗,就回到庙上去,又拜优波鞠多尊者,说:「我不想还俗了,我还要出家!」就说这一段的经过。优波鞠多说:「好啊!你出家好,好!在这里修行。」那么优波鞠多尊者教他怎么怎么修行,也是得了阿罗汉果。

  这个故事里面,最初说这个比丘感觉自己的身体好,很可爱,在社会上也可以有点成就,从这里就又生起来还俗的念头;但是经过优波鞠多尊者的善巧方便,就是遇见鬼这个事,这都是优波鞠多尊者的神通境界。所以自己的身体变成了死尸的身体的时候,这个爱心就没有了,爱自己的身体的心没有了,这样子,他修学圣道,他就会容易有成就。我想我们……这个比丘有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的人──想要出家的人,心也就在犹豫:「我的相貌也很好,我的能力也很强;出家的生活是这样子、那样子的,常常打板;过一会腿痛也还不能放腿子,我何必出家呢?」心里犹犹豫豫的。其实若是有善巧方便,观身不净,那么这心情就会好转,道心就会起来,那么你就容易修行了。

  这个《般若经》说得是太高了。今天圣印长老还说:「是不是太深?能不能听得懂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但是我在想,听懂、听不懂,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熏一熏也是很好。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因缘起作法,从妄想生非实,云何善男子、善女人得大福德?世尊!以是因缘起作法,不应得正见入法位,不应得须陀洹果,乃至不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前边这一大段文是赞叹修学般若法门的功德大、功德大,说这件事。这以下解释成就大功德的所以,就是成就大功德的原因,为什么能成就那么大的功德?这一段文的大意是这样子。

  那么一开始是须菩提尊者问。「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像佛所开示我们的,这缘起法,因缘所生法,「从妄想生」。这个因缘所生法,这是一个原则的一种说法,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因缘造成的,没有因缘,这件事是不成立的。但是因缘里面最重要的因缘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一念心,就是我们现在的一念心是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一个因缘,如果没有这一念心,什么事情也不会成就的。所以说「从妄想生」,就是从我们这个虚妄分别生起的。

  「非实」,从因缘生法,从因缘造成的事情,它就是不真实的、就是不坚固、不真实,就是虚妄的了,不真实。因为因缘所生法,它就受因缘的影响,譬如说我们这身体很有力量,跑起路来,看上去不得了!这个力量很大;但是你叫他七天不吃饭的时候,看他身体还有力量吗?这可见这个力量不真实。他说话的声音很大,你叫他七天不吃饭,看他说话还有力量没有?还有精神没有?这可以知道这个精神不真实,就是虚妄不真实的。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因缘生法都是一样,都是不真实。这个看上去很伟大,不得了!但是你若知道他的因缘的时候,就可以破坏,就是可以破坏的。

  我们看那个《三国志》──不是《三国志演义》──《三国志》。《三国志》,当时曹操打天下的时候,他的力量不是很大。这个袁绍在河北,他的力量非常……他的军事力量、装备都是很强大的,不是曹操能胜过他的。但是曹操的智慧高过他,所以经过几次的战争,袁绍就垮台了,就是垮台了。所以这就是一个智慧的问题,所以什么事情都是不决定,但是智慧的力量很大。你若有智慧,那个事情就有希望;没有智慧,你就容易失败的。所以佛法也是重视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所以「非实」。

  「因缘起作法」,因缘所生起、所造作的事情,主要是从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心生起的,我们想要有一个房子,你这一念心一动起来,逐渐地、逐渐地准备条件,这房子就出来了,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可是这个因缘生法都是不真实的。

  「云何善男子、善女人得大福德?」这是修学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一切法是虚妄的,我们这般若波罗蜜也是智慧,智慧也是由心所生的。这样观想、那样的思惟观察成就的也是由妄想生;由妄想生,它就不真实。不真实,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大的福德?前面这七段文来比量,这功德很大很大。这是虚妄的嘛,怎么能够得大福德呢?

  这一段文的这种道理,平常我们很少看见,很少看见讲这个道理的,但是《般若经》上说这件事。「云何善男子、善女人」,他这个……这般若的法门也是因缘所生法,怎么得那么大的福德呢?

  「世尊!以是因缘起作法,不应得正见入法位」,因为这因缘所生法都是虚妄的,怎么能够由此而得到正见呢?这个「正见」,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看法,那么就叫做「正见」。这个正见就是:世间的正见、有出世间的正见。

  世间的正见就是:要相信有善恶果报;相信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相信这件事;相信有出世间的圣人,要这样子,要相信这件事,那么这就可以说是正见了。相信有三世因果,相信有道德、不道德的分别,相信有阿罗汉、有佛──这是属于世间的正见;出世间的正见就是苦集灭道了。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乃至尤其是这个有所得的般若波罗蜜、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这些都是出世间的正见。这个出世间的正见,当然这是佛教徒所应该具足的。

  可是我们说这个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里面,这个八正道里面,第一个就是正见。那个正见指什么说的呢?那个正见,若是约小乘佛法来说,就是须陀洹。得了须陀洹的时候──得了初果的时候,他得到的那个清净无漏的无我、无我所的智慧,那就是正见。因为那个智慧能见到圣道的真理了,这是正见,那就是出世间的正见了。

  说这个「因缘起作法」都是虚妄的,它没有什么力量,怎么能够令人得正见、入法位?这个「法」就是真理,叫做「法」,在这里应该是这样说。那么这个「入法位」呢,你得初果就是入法位,得无生法忍也是入法位,就是这样意思。这样说这个正见,正好是八正道那个正见的意思。

  「不应得正见,入法位,不应得须陀洹果,乃至不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都不应该得到,因为没有这个力量,那都是虚妄的、虚伪的。这是须菩提提出来这个问题、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5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6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8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1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0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9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