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0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0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等劫布施三宝:佛宝、法宝、比丘僧宝。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须菩提言:「世尊!甚多!无量无边阿僧祇。」 前面这一段文「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所得善根功德,假令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功德犹亦不减,于余残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千亿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是赞叹修行般若法门一天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这是总相的赞叹,说是这样修行的功德很多。 这以下就分别的来赞叹── 就是用不同的功德,与修般若法门的功德对比,来赞叹般若法门的修行功德大,这样意思。 「复次,须菩提!」,这个「复次」就是又有不同的赞叹。佛招呼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就是他也是用功修行的,也是做功德的;但是,他没有般若的修行,没有般若的智慧,不能够观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他不能这么样去思惟修行的。「离」,远离了、弃舍了,他没有这样般若的修行,他是另外有别的修行。先说时间,「如恒河沙等劫」,他修行的时间像恒河沙── 一个沙算一个劫,恒河的沙是很多的,就是很多很多的劫,是很长远。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做什么样的功德呢?「布施三宝」,他是拿他的财富,或者是他的身体、体力,或者是什么,去供养佛宝、法宝、比丘僧宝。 供养佛,佛是清净无漏的境界,所以是称之为宝。法宝呢?就是大般涅槃是法宝。但是,这样的法宝唯有圣人才能够相应。所以,我们这个生死凡夫,那样的法宝我们不能受持、读诵,那是不可以见闻觉知的,所以佛又为我们施设方便的法宝。大般涅槃是真实的法宝,真实的佛法;方便的法宝就是语言文字的经典了,语言文字的经典我们可以见闻觉知,可以受持读诵,可以依之修行的,这是法宝。语言文字的佛法,这是法宝。依据语言文字的佛法去修四念处、八正道、修六波罗蜜,种种的修行,戒定慧的修行,这个「行」也是法宝,就依教起行,依行入大涅槃,那么大般涅槃就是理。这样合起来就是教、行、理三经了。 这样子嘛,这个教是宝。语言文字它虽然不是大般涅槃,但是,它能引导我们到大般涅槃那里去,所以它也是宝。这样说,是我们能够对于语言文字的经书能够恭敬、尊重、赞叹,能够印行、流通,使令很多人能够见闻学习── 受持、读诵、修学,种种的。或者别人修行四念处、修行八正道、修行六波罗蜜,你也能够予以帮助,做种种的因缘合作,而不要障碍,那么这就是供养法宝了。当然,也可以香华供养这个经书的。 「比丘僧宝」,就是得圣道的。得圣道的,小乘的佛法就是指初果须陀洹以上──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大乘的僧宝就是十地菩萨,已经入圣位、得无生法忍的这些大菩萨。一般我们常念的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这些大菩萨,这一切法身大士也都是僧宝。因为,在他们的色受想行识里面,都是有清净无漏的功德,所以就称之为宝了。 那么这个人或是善男子、或是善女人,恒河沙等劫来供养三宝,尊重、恭敬。「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佛招呼须菩提,说是:「你心里想一想,『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这上面也称这个做功德的人,也称之为菩萨、大菩萨,也是发无上菩提心了。但是,他是用有所得的心情来供养三宝的,就是有佛、有法、有僧,有自己:「我是能供养三宝的,你们还是不能供养的。你们供养的少,不如我供养的多。我怎么怎么样的优越,你们所不及,不能赶上我的。」就是有这种分别心。这样子,这么长远的时间去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这个福,就是可爱的果报。供养、布施三宝是因,将来会得到一些如意的果报:或者是在人间得大富贵,或者是到天上去享天福,天福比人间是更殊胜了。那么得这样的福报,得的多不多呢?「须菩提言:世尊!甚多!」,说是这个人他得的福报太多了,无量无边阿僧祇那么多呀!这是很殊胜、很殊胜了。 佛告须菩提:「不如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中,一日如说修行得福多。 「佛告须菩提」,佛这时候又开示须菩提说:「不如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中,一日如说修行得福多」,你说这个人无量无边阿僧祇的福德,但是他还赶不上一位菩萨摩诃萨,他能通达深般若波罗蜜一天;不要说是恒河沙劫,就是一天。「如说修行得福多」,如《般若波罗蜜经》说的那样的法门,他去修行去,能够观察、筹量这无相的境界,所得到的福德多,还不如的,他一天的修行功德就多过他恒河沙劫那么多。 何以故? 什么原因呢? 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道,乘是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菩萨的往无上菩提的一条道路,这般若波罗蜜是趣无上菩提那里的一条道路。这个菩萨能够乘着这个道,乘这个般若波罗蜜这个无相的法门,乘着无相的智慧,「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会很快地、很快地就得无上菩提了。这个譬如人有病,有病,你吃那个药来治病,但是有的药的力量小,要吃很久,吃一年,这病才好;有的药也是治这个病的,它那个力量非常大,就吃一帖药,这病就好了,这就是那么譬喻了。般若波罗蜜的无相法门,是成佛的法门,是快的,最快!其他的没有般若波罗蜜的相应的法门,虽然也是可以得圣道,但是会慢,它的功德不是那么大。那么这是赞叹般若法门的殊胜,所以是这样子。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等劫,供养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诸佛,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其所得福多。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其所得福多」,这个「其所」两个字,在《大智度论》那个本子上面不是这两个字,是「一日」。「不如是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一日得福多」,这「其所」是「一日」这两个字,而不是「其所」。 这是第二段,也是说菩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就是他没有成就般若的智慧,没有无所得的智慧,他是有所得的智慧,有取着心。这样子「如恒河沙等劫」去供养圣人,「须陀洹、斯陀含」,这就是小乘的圣人。「须陀洹」翻个预流;「斯陀含」翻个一往来;「阿那含」翻个不来;「阿罗汉」翻个无着,或者翻成应供、无生,这样子;「辟支佛」翻个独觉,或者翻个缘觉;「及诸佛」,这都是圣人。这个「须陀洹」翻个预流,这个预是参预的预,或者是当做预先讲也可以,就是一切圣人中,最先入圣流的就是须陀洹,他最初能够见道,他能够入于圣道了。斯陀含、阿那含那是后来的,须陀洹是最初的,所以叫做「预流」。 在优波鞠多的因缘里面,有一个须陀洹的故事。就是这个优波鞠多尊者是个大阿罗汉,他的道德高、名望高,所以很多人拜他做师父出家。有一个人拜他出家,就听他的教导,他就努力的修行,得须陀洹果了。得了须陀洹果以后,他就不修行了,不努力,一天就是随缘的过日子,不努力的修行了。不努力修行了,这个优波鞠多尊者就说:你怎么不精进修行呢?他说:「我得了初果以后,我就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了,我还有七番生死,或者在人间、或者到天上去,这七番生死过去,我就得阿罗汉果,任运的就得阿罗汉果了,我何必去辛辛苦苦要修行呢?」说是:「还是努力修行好啊!你不应该这样子。」优波鞠多尊者虽然这么说,他也就不在意。 那么优波鞠多尊者有一天就领他出去,到另一个地方去走一走。走、走,走到一个聚落,一个村庄里面,看见一个旃陀罗,旃陀罗的一个村庄里头。在印度那个地方,那个时代这个旃陀罗是什么呢?是以杀生为职业的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人认为做这种职业的人是最下贱的,这些人单独的在一个地方住的,别的人不能够杀生的。那么就走到这个村庄里面,就看见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周身都有疮,这个疮往外流脓、流血、流虫、流蛆虫,周身都臭秽。 那么优波鞠多尊者就说:「你知道这个小孩是什么人?这个小孩是须陀洹啊!他是初果圣人啊!」说是:「他是圣人,为什么这样子受这个苦,周身都有疮呢?流脓、流血、还有虫,还臭秽。是圣人怎么会这样子?」 他说:「我告诉你,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僧房里面,大众僧在里面住。是当然有禅堂,大家都在里面坐禅、修行。修行里面,也有凡夫、也有初果、也有二果、也有阿罗汉果,有圣人,大家在一起坐禅、修行。修行啊,别的人不说,就说有这个阿罗汉。这个大阿罗汉,他身体有一点痒,身体痒他就用手挠。挠,就发出个声音来。发出声音这时候,大众僧里面做维那的,这个维那是个年轻人,年轻人他很用功,在那里正在用功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修四念处。忽然间有这个挠痒的声音,他就忿怒了、不高兴了。不高兴了就是说是:『你怎么?你周身生疮了?流脓、流血了?你到旃陀罗村里面去,不要在这里打我们闲岔!』他用瞋心呵斥阿罗汉。这一下子,这个阿罗汉说:『你可以说我,我是阿罗汉!你向我说这话,你有罪过!』这个维那师父有一点害怕,就向他忏悔了。忏悔了,但是,这个维那师父还是个凡夫,所以,就是这样子心粗了一点。他赶快努力修行,得须陀洹果。得了须陀洹果以后,他就不修行了,不用功了。不用功,到年岁到就死掉了,就是现在这个旃陀罗这个小孩子,就这样子。你说得了须陀洹果,不到三恶道去了,我人间、天上,我七番生死得阿罗汉果。但是,做人的时候有这种苦恼,还是不得了啊!你不知道你无始劫来你造过什么罪?你那个罪不使令你到三恶道;但是会在人间还受苦啊,所以你还是得要用功。因为得了阿罗汉了,就入无余涅槃了,以前有什么罪,都不需要再受报了。所以,你还是得要修行,还要努力修行。不要说:我不要修行了,我七番生死,我就得阿罗汉果了,这句话不是太安全。」 这是说须陀洹,须陀洹这样。如果我们不是须陀洹呢?不是须陀洹,我看是更……真是很可怕呀!临命终的时候,一念之差,就不知道到那去了?所以我们要相信佛法啊!真是啊!人生是苦啊! 今天我们小参的时候,有一个居士同我说完话了,我问他:「你想不想出家?」他不支声,他不回答我。苦啊!人生是苦啊!还是要修行好。 供养须陀洹、斯陀含。「斯陀含」翻一往来;「阿那含」翻个不来。这个谁?这个三果,这个阿那含是三果,三果这里有一个故事,我讲给你们听。这个三果……。 就是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在人间游行,他有的时候在寺庙里面住;但是有的时候也到各地方去游行,去度众生去。就是阿罗汉也是有慈悲心、去弘扬佛法,去度众生的。但是,有一天晚间,他就在陶师的住处住宿,陶师就是造瓦器的人。住一宿,那么这一天,叫俱伽离这个人,这个俱伽离,他和他师父同一个思想,就是和这些阿罗汉、和这些比丘都不对劲,就是有意见。那么他这一天正好早晨经过这个地方,就看从陶师的房子里面出来一个女人,出来个女人。俱伽离这个人有一种知识,他一看这个女人,这个女人夜间有问题,有事情。他就问这个女人:「你这个里面还有谁同你住?」这女人说:「有两个比丘,有两个比丘在这儿住。」 隔了一会,俱伽离这个人他就在这门口等着,看是那两个比丘呢?过一会,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两位尊者出来,「哦!你们两个比丘犯戒了!」这一下子可有理由来说你们的错误。于是乎他就是回到大众僧里宣布:「舍利弗、目犍连两个,在什么什么地方破戒了!」宣布,到处讲,这样解他的心头之恨哪!这样讲。 讲、讲,这个时候梵天王来了。梵天王也是很多,但是,这个梵天王是佛的大护法,他就来,要见佛。见佛,可这时候佛正在入定,不能来同佛说话,那么就是到了俱伽离这个房间来,敲他的门,敲他门。那么这个俱伽离在房子里说:「你是谁呀?谁在敲我的门?」「我是梵天王!」那么这俱伽离说:「佛说你得三果,是不来了;不来,为什么你来了呢?」说这种话。 这可见,我们生在佛在世的时候,真是太幸运了!随时能有因缘看见梵天王,能看见天。你像我们现在不行啊!我们现在的人,我们在讲佛法:有天── 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吗?还可能不相信这件事。佛在世的人随时都可以看见。 那么,这时候这个梵天王就对俱伽离说了四句话:「无量法欲量,智者不应量;无量法欲量,是野人覆没」,这个梵天王说了这么四句话。「无量法」,就是初果也好、二果、三果、四果也好,他们观察这个无我、无我所的理性,也就是离一切名相的,所谓「法尚应舍」的这种法。我们若是你没修过毗钵舍那;或者是读经论,读的时候心粗,你不去思惟。说是无我、无我所,是一个离一切名、离一切相的境界,就是很难明白。这句话怎么意思?这几个字是认识,那个意思就很难明白。当然是……。 前天小参的时候,有一位大德比丘尼说到:这涅槃不是凡人所能知道的。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的确是那么回事。但是我妙境是很愚痴的,有的时候妄想、迟钝,有时候迟钝,有的时候妄想也很多。我就把我这个妄想说给你们听听。 譬如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这是顺,顺生死流是这样子;如果是逆生死流,那么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名色灭……,乃至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是什么境界?你想一想!你想一想!这个时候就是无色、无受想行识的境界嘛!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嘛!这个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无色受想行识的境界,是什么境界?所以,佛菩萨说法真是大慈悲!他有那个善巧方便的智慧,使令我们可以有个台阶。这楼太高了,你用个台阶,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的可以上楼了。 那么他说,那一天?我说过,《法华经》说:「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他说出个譬喻来,「犹如虚空」那样子。譬如说是我们现在这个臭皮囊在这里,就感觉到有这么一个身体在这里,你若有病了是更不得了!很苦恼的境界。跑香的时候跑不动,感觉有一千斤那么重,这腿都抬不起来,就是很苦恼的境界。但是,若是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这个时候,无眼耳鼻舌身意,是什么境界?就是犹如虚空的这样境界。我们观察,观察自己的生命体是因缘所有,他是自性空的,也就是犹如虚空那样子。 我现在是因言引言,话有的时候说多了。说是我们多静坐,常常的静坐。你能够这个方法运用的适当,常常静坐,你慢慢地有进步了的时候,就感觉没有身体了,就是能够像虚空似的,不感觉这个身体在这里,像虚空似的,什么也没有。那么就是这种感觉像虚空似的,和《般若波罗蜜经》上,「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是一个?是一回事吗?不是!不是一回事。你修定、修静坐的时候现出这个空,那是你……实在来说,就是你第六意识的法尘。随时这个禅定失掉了,这个境界就不现了,就没有了,就没有了的。但是,般若波罗蜜观「照见五蕴皆空」,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这个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无名、无相的圣人的境界,唯圣人才能够契入、证悟这个境界,能契证那种的境界,那是圣人。 但是这件事,如果你不多读经论,你不多读经论,就有问题。所以,我们在古德的、教下的── 就是这些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这些深入经藏的大德里面,呵斥这个禅师,诃斥禅师:暗证。暗证,黑暗的暗,证悟的证。你不读经论,你有时候静坐的时候:「啊!的确是诸法皆空,无色、无受想行识,我自己证悟了!」不是你嘴巴皮讲的!就是这样子。其实,这种空的境界是很浅很浅的,那里像经里面说「照见五蕴皆空」那个空?不是的呀!就会错认消息,就是有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不读经论,我们如果不拜佛为师,我们不出在佛世,不拜阿罗汉为师,没有善知识,自己再不读经论,你说你有修行啊?还是不说好!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