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5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5

   何以故?

  为什么这样子尊重般若波罗蜜的经卷呢?

  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及生一切众生乐具故。

  这个天龙八部也有这种智慧,对于般若波罗蜜的经卷,这样的尊重,能够这样来礼拜供养,我们人怎么样呢?我们人也有人欢喜,但是也有人疏忽了。「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及生一切众生乐具故」:「般若波罗蜜中」,它能生一切佛,就是你从般若波罗蜜法门中去学习,然后你就能得无上菩提,所以般若波罗蜜是成佛的法门、得圣道的法门。这个能生圣道,这是出世间最殊胜的法门。「及生一切众生乐具故」,他也能满足一切众生世间上的这些安乐的事情,一切的乐,这个「乐具」,这个乐的出现要有一个具才能有乐,譬如说我们肚子饿了,你若有饭吃,然后这个饥饿就解除了,心情就快乐,叫做「乐具」。说我走路很辛苦,我有车,心就感觉到快乐;说是我很贫苦,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如意,我有了财富,很多很多的问题解决了,心情快乐。所以我们众生感觉到乐,一定要有一个资具,然后才能够有乐。这一句话就指世间上的事情,就是三界以内的众生,他不知道般若法门的重要,他只需求快乐,而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也能满足你。这件事我们佛教徒应该是能感觉到这里,这个世间上的乐具,我们浅显一点说,都是有智慧的人创造出来的,譬如这个汽车,汽车古代的时候没有,但是人逐渐逐渐地就会发明出来这个车,那么有车代步,这是智慧的产品,没有智慧,这件事没有。所以我们现在有电灯,方便我们读书,这也是智慧的产品,所有的这些令你快乐的事情,令你安乐的事情,都是由智慧出来的,所以般若波罗蜜是佛法中最深奥的大智慧。但是它不但能够成就出世间的圣道,世间上人所欢喜的事情,般若波罗蜜也会能满足你的,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实在是包括了一切如意的事情了,这是一件事。

  我们佛教也常说,我们大乘佛法重视慈悲心,其实慈悲就是智慧,我们能够对于苦难的人有同情心,那就是智慧。说是我们不发慈悲心,我们虐待一切众生,那就是愚痴了,我们发慈悲心能解除一切众生的苦难,那么这个人他会苦恼吗?所以说「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及生一切众生乐具故」,所以般若波罗蜜是特别重要,应该礼拜、供养、赞叹的,应该学习的。

  诸佛舍利,亦是一切种智住处因缘。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

  这前边说到释提桓因的座处,虽然他不在,他只留一个空的座位在那里,诸天子就来礼拜。现在说诸佛的舍利,「亦是一切种智住处因缘」。这个诸佛的舍利,也就是佛的身体,这个身体就是佛的一切种智居住的地方,佛的一切种智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佛的身体里面安住。「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这个释提桓因的座处受到诸天子的礼拜供养,佛的舍利也是一切种智的住处,所以也受到一切佛教徒的恭敬、供养,如果不是一切种智的住处,那当然就得不到人家的尊重、赞叹了。「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因为这样的缘故,这个《般若波罗蜜经》和舍利,这二分中,我尊重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而不取佛的舍利,但并不是不恭敬。前面这一大段到这里讲完了。

  前天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回答,我希望能完全回答,我们经就讲到这里。

  这里提出四个问题。

  问:如何如法修习四念处?

  答:修习四念处也就是修习般若波罗蜜,但是怎么样如法地修习四念处?这倒是非常重要的,这下面会有些地方解释,会有解释,但是这是约利根来解释修学四念处的法门。我们一般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约钝根人说的,是约钝根人这样做。钝根人也好,利根人也好,你成功了,最后还是平等的,所以一个人根性钝,像我这样的,不用气馁,你还可以努力地学习的。在这个玄奘法师翻的《大般若经》里边,有个〈四念住品〉,你看看《大般若经》它那个目录,一共十六分,它可能是在第五分至第六分在那里,不是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几分里面没有,可能不是第五分,就是第六分,有个〈四念住品〉,那上面告诉你怎么样修四念住,当然这里面有止、也有观。

  问:如何速得成熟?

  答:「速得成熟」这件事,就是你能放下,世间上的五欲,这个色声香味触你能放下,这是一个条件;第二,你有愿力,你要得到圣道,要转凡成圣,你有转凡成圣的愿望,这也是个条件;第三个条件,你要把四念住学习地很纯熟,不能迷迷糊糊的,要纯熟。学习纯熟,这里面什么叫做止,什么叫做观,都要清清楚楚地很熟悉的,这是一个条件。其次还要有个同行善知识,你就一个人,还有问题,我们佛教徒有的时候来到佛法里面发了欢喜心,发了勇猛心,我要离开大众,我自己住茅蓬!你一个人住茅蓬,有可能你会精进,但是你有可能会懈怠,你要在大众里,你自己可能会感觉到不如我意,但是对你有很多好处,所以暂时不要就一个人,要有共同用功修行的人在一起用功好。这些条件具足了,你就会比较迅速地成功了。如果你愿意转凡成圣的愿不那么强,没有力量,那就不行!这个修行是由愿来领导的,你的愿没有力量,你的修行也自然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有问题了。

  问:四念处修习过程中,如何检视是否偏离正法?

  答:我刚才说你要学习,先学习过了,因为这经论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和祖师禅不同。这个经论里面告诉你什么叫做烦恼、什么叫做烦恼障、什么叫做圣道、什么叫做凡位、什么叫做圣位,说得清清楚楚的。所以你若学习了以后,你就知道我现在在什么地方,我现在修行得对不对,都完全明明白白的。这个如来禅就是完全清清楚楚地向前进,就像那个画宅师造房子画图宅,画得清清楚楚的,然后这个营造商按照那个图宅去造,清清楚楚的。祖师禅不是,祖师禅就是一句话:念佛是谁?还不知道是谁,弄了老半天,弄了几十年还不知道是谁。那是不能和如来禅师相比的,我说这个话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但是你再想一想。所以「如何检视是否偏离正法」?你若这样做,就知道你修行得对不对。

  问:四念住修习得力时,如何更进一步修习?

  答:就是继续修习。譬如说是你在凡位的时候,你学习好了开始修行,由外凡到内凡,由内凡就到了…小乘佛法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四果就是所作已办了;大乘佛法就是由外凡到内凡,由内凡到初地,初地就是圣人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第十地到佛,功德才圆满。所以你得力时怎么样继续修行?还是这样修行。并且你若到了圣位的时候,那个情形完全不同了,你一入定,正念一提起来,圣境现前的时候,你若想见弥勒菩萨,和现在可不同了,我们现在也可以给弥勒菩萨磕多少头,想要见弥勒菩萨,见不到,但是入了圣道的时候,你这个圣境现前一入定,圣境现前的时候你若求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和你见面,这个情形是不同的。

  问:走路经行的时候,如何方便修四念处?

  答:你走路经行的时候,你心里面知道你的脚在举足、下足,你完全都要知道,也自然地知道知息出、知息入都可以知道,只要你这个心不打别的妄想,反观察自己,这个色受想行识都可以知道,都可以知道的,所以经行的时候也还是可以修四念处。

  问:在家居士忙于生计,无法如出家师父专心修习四念处,请问在家居士如何方便修习四念处,亦能速得成就?

  答:出家的人和在家居士修行的事情无差别,你若想快一点成就,就得要出家,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你若不想快一点修行有成就,那在家也可以。但是你一定也要这样学习,完全通达了,你才可以用功修行,但是你要做工,就把时间占去了,剩下多少时间修四念处,这样你修习时间少,那你成就得就慢,就是这样子。龙军论师,弥兰王和龙军论师问答,说是:佛教徒出了家得圣道,在家居士是不是也能得圣道呢?那么这个龙军论师说:也能得圣道,在家也能得圣道,出家也能得圣道。这个弥兰王说:那么何必出家呢?我在家很快乐,何必出家呢?龙军论师说个譬喻,说是:一个壮年人拿着弓箭,骑着一只非常强壮的一个马,到千里之外做事。另外一个老年人,老年人身体又有病,骑着一只瘦马到千里之外去做事,这两个人那一个人走得快,那一个人决定可以到千里之外去呢?那当然是那个壮年人,他可以有把握去,那个老年人就不一定。这就是说你出家修行,多数是成功了,在家不一定,就是这么回事。

  问:台湾目前佛教受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冲击,中国佛教如何面对,中国的佛教徒应负何种责任及使命?

  答:你问我这个问题,阿弥陀佛!这个南传佛教也是佛教、藏传佛教也是佛教,我们中国佛教也是佛教。但是这个藏传佛教也是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有藏传、有汉传的不同,不过是汉传佛教显多过密,藏传佛教是密多过显,其实内容也没有差别。

  这个中国佛教…你用这个字,就把藏传不算在中国,算在中国之外,你的用字是这样意思。我没有意思说反对谁,没有这个意思,我们从事实上看,西藏没有独立,还是中国,还是中国所有,所以你这个字要改一改;它如果独立了,那你可以这么说。这个中国的汉文佛教…南传佛教是巴利文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这个「中国佛教徒负何种责任及使命」这件事,这分几种情形说,我们汉传佛教徒,汉传佛教徒名之为汉传佛教徒,但是对汉传佛教一知半解,没有用功地去学习,甚至于不知道怎么样用功,用功方法都不知道,忽然间来了喇嘛,来了仁波切教授这个方法,很欢喜,我就去学密了。来一个南传的法师,教授一个马哈希,还有什么,教授我们坐禅的方法,心里也欢喜,而去学习。我认为好,都是佛法,都应该欢迎。但是这里面看出来什么问题呢?就是你对于这个巴利文佛教禅的方法欢喜,你对于藏传的佛教你欢喜,你对于汉传的佛教不欢喜啊?是不是有这种想法呢?但是在我个人的想法,如果你对汉传的佛教深入地学习的话,南传佛教来了的时候,藏传佛教来了的时候,你的心情不一样,你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呢?我刚才说了,欢迎南传佛教巴利文佛教来到这里,也欢迎藏传佛教来到这里,因为都是佛法,都可以修行,都可以得解脱,我们不应该排斥。

  但是若是我们本位的汉传佛教,你深入地学习经律论了的时候,就是你成就了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南传佛教来的这个方法,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我认为会感觉到不满意,就感觉他的方法不具足。如果你认为它很好,那也好,你不嫌弃它,肯学习也是好。

  但是你若学习中国佛教,我们就说十二缘起这件事,这个《瑜伽师地论》里面解释得非常得圆满,你再看看佛使比丘说的十二缘起,就知道佛使比丘对十二因缘还是一知半解,那这样情形你对他有什么想法。说是南传佛教修止观,我感觉到很好,止也好、观也好,但是你若学过《瑜伽师地论》的话,你学过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小止观》、《摩诃止观》这些书的话,你会感觉到他不足,他的方法不具足,当然你若愿意学习也是可以,可是这个时候你会知道,汉传佛教是非常圆满的,你会知道。但是你现在对于汉传佛教你没有能用功学习,心里面什么也没有,是一张白纸,那么南传佛教来了,藏传佛教来了,喔!好,我就抓住了,那也好,也是好。

  所以我的想法,你愿意藏传佛教,那也可以去学习;你若愿意南传佛教,你也去学习,都可以,因为都可以栽培善根,都可以得解脱。但是若有一天你知道这个汉传佛教…南无观世音菩萨!比巴利文佛教更圆满,也比藏传佛教更圆满的话,那可能你的心情会后悔了。这个问题在那里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般若波罗蜜。你若从般若波罗蜜深入地学习,掌握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你很快地能得无生法忍!主要就是在这里。如果你般若波罗蜜没有成就,你学什么都是慢的,都是慢慢的、慢慢的,都会这样。

  但是我感觉到我们今天汉传的佛教,汉传的佛教,我今天曾经说台湾佛教比较好,好不好是相对地说的,其他的地方不如台湾佛教兴盛,我是相对地说。但是我们真实的来反省我们汉传佛教徒的程度来看,多数人没能够深入地学习汉传佛教,多数没能。我这样说话又犯口过了,就算是你能够讲经说法、又能写文章了,你未必深入佛教,因为这件事不是太难的事,讲经也不是很难的事,写文章也很容易,像我这个笨人,我讲经很难,我写文章很难,但是聪明人不是的。聪明人他不需要,你是一位大学教授,你很有学问,把这个经论里面拿出两三句,这一段来讲演,加上一点佛法,就是很动听,讲演是很容易的事情,写文章亦复如是,不是个难事。所以我想我们佛教徒,尤其是我们出家人,你学习佛法,你要有圣道的愿力,我想要得圣道;你不要说我现在我为你讲,我才学习佛法,不要这样说,这样说太短了,短了一点、浅了一点。是为了得圣道,我才来到佛学院学习,不是说是:我又不想做大法师,我到佛学院来做什么!这不对,这个思想是错的。修行是要到佛学院学习佛法,然后才知道怎么样修行。你不学习,说《金刚经》我也可以背下来,我天天背背《金刚经》,我每一天拜五百拜佛,我每天念《金刚经》,我念五万佛,这也是修行,但是你若是在佛学院学习佛法,通达第一义谛的时候,完全不同,修行是另一样的,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的思想要改变一下,要好好地学习佛法。我刚才说,如果我们对于汉传的佛教有深入的学习,今天的汉传佛教,不会像今天这样,南传佛教来了,大家都去很欢迎它;藏传佛教来了,我们也不得了了。其实你对于般若波罗蜜深入的学习以后,还有什么法能超过般若波罗蜜呢!没有的。所以你问我:「中国佛教如何面对?中国的佛教徒应负何种责任及使命?」如果我们就是一味地去学习南传佛教,一味地去学习藏传佛教,我们不努力去学习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就灭亡了,你就负这个责任!你就是负这个责任。

  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请长老以四念住略述其义,及将心住于四念住,以四念住降伏其心。

  答:也可以,你自己解释了,你让我解释。但是读那一段文,这是《金刚经》上的文,读那一段文的意思,这「应云何住」这句话,你说应住于四念住,也包括这个意思,但是那一段文的意思,在这个意思之外还有其他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保持无上菩提心不退失的意思,是不退失菩提心的意思。「云何应住」,看那一段文的意思,怎么样能保持你的无上菩提心不退失,那个「住」有这样的意思。当然你说安住于四念住,这也可以,这样讲也可以,也是好。「云何降伏其心」,以四念住降伏其心,这也是好。它那里的意思,就是这个世亲菩萨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你具足了这四心,你的菩提心就成就了。如果你失掉了这四种心的话,就是来了烦恼了,就是一般的凡夫的心情了,这个凡夫心就是不广大、也不第一、也不常、而是颠倒,那就是需要用金刚般若来降伏其心,按那个文应该是这么解释。

  问:台湾佛法散布很广,广大的地区都有佛教,众生的福报也还是很好,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台湾的灾难不断呢?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个事是那样,你全面地看一看,就是同时有人造福、同时也有人造罪,我的看法,台湾在佛教徒这方面,各地方做法会,拜梁皇忏、做水陆、念佛七、禅七,很多人参加,发道心,这个慈济也是个力量,大家发善心,救护这个苦难的人,这些团结起来是一个大的力量。另外你看,同时这个广大的地方也有人造罪,杀盗淫妄很多的事也是有的,也有另一个大的力量。我想那个造罪的人的数目,不会小过佛教徒这个数目,不会比这个数目小。所以造罪的力量也很大,有可能比这个做善的力量还大,所以这个地区灾难不断,我看是这样子,我看是这么回事。假设我们佛教徒再努力去宣扬佛教,就是使令所有的人都相信善恶果报,都能受持五戒、十善,那这个地方就和平了,我认为这个灾难很快地会消失,会消失的。

  问:对一个初学修奢摩他的人,应以何为所缘境?

  答:初学奢摩他的人,这个事情,大多数来说,以息做所缘境,出息、入息,大多数人是以息为所缘境。但是若修不净观,那就以不净做所缘境。有些在家居士不愿意以不净为所缘境,说你们出家人修不净观,我们不修。这个话说的也有道理,但是也不是完全有道理,因为你有的时候为欲而烦恼,会引起烦恼,你若修了不净观,把这个欲降低一点,你烦恼就少一点,你自己想一想吧!

  问:普通奢摩他是以息做所缘境,是否可以用般若波罗蜜做所缘境?或是以法华实相做所缘境?

  答:对于一个初学修奢摩他的人,以般若波罗蜜,以无言无说为所缘境,以诸法实相为所缘境,我认为早了一点,那样不如以息为所缘境,以出、入息为所缘境。以出、入息为所缘境,你先练习你的奢摩他的止,叫它有点力量。有了力量以后呢,你再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无所得,以无所得为所缘境,这样子比较好一点。如果一开始就以无言无说的般若波罗蜜为所缘境,你很难安住在无所得上,因为你的止力量不够。所以不妨先以息为所缘境,或者是以脐轮为所缘境也可以。这样子你修它一个时期,你能得到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都好,得到这样的定以后,般若波罗蜜和诸法实相是一回事,以般若波罗蜜为所缘境,这个时候你很快有成就的,因为我们人从久远以来,散乱惯了,你忽然间叫它不要乱,它不习惯,它就一定还是要乱。所以你用般若波罗蜜为所缘境的时候,你很难把握。所缘境这个地方有一个特别的意思,这个所缘境有一个极明显的境界,你容易把握它,这样的所缘境对于你修奢摩他有助力,若是那个所缘境的相貌不大明显,你以它做所缘境,你很难把握,那你就不容易得定。

  这个般若波罗蜜诸法实相,你初开始的时候你很难把握它的,那么你就不容易得定了。所以我认为初开始的时候以息为所缘境,这个出入息在动,行相明显,你容易安住;等到定力强了的时候,那就没有这个问题,你就容易一点,以般若波罗蜜诸法实相为所缘境,那就是程度高了一点。所以一般初学修奢摩他的人,还是以息做所缘境,或者是以脐轮为所缘境也可以,或者你自己制造一个圆的光做所缘境也可以,像月轮,农历十五的夜间出现那个月轮,你观那个月轮在你手里边,在手上有一个月轮,这样也可以。就是那个所缘境要很明显,你心里面一下子就在那里安住了,这样子练习,增长你的定力,比较好一点。

  我现在是学习《瑜伽师地论》,我就赞叹《瑜伽师地论》,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你也去学学《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里面把这个奢摩他说得非常得详细,我们是笨人,若说得详细一点,我们容易懂;说得太简略了,我们就很难明白。所以修止观的人,《瑜伽师地论》应该学,而天台智者大师这些止观的书也还是读的。本来说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要学了,天台智者大师的止观的书我们可以不用学了,我感觉还是要学,它还是对你有帮助,还是有帮助的。我们看禅师语录,你看了几天、几年,你还不能迈第一步,你不知道怎么样修禅,你不知道,你还弄不出来;但是你若学这个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学《瑜伽师地论》,那你一下子就知道了。我们说怀让禅师,怀让禅师到六祖那里,六祖大师说:你从那里来?我从嵩山来。恁么物怎么来?怀让禅师答不上来。他要过了八年才能回答这句话,你们看参考书上有这个事情。我心里想:如果你到佛学院去学习《金刚经》,立刻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八年。所以到佛学院去,你会占很多便宜的。

  问:有病痛的时候,如何身苦,心不苦?

  答:这是圣人才能这样的!已经得圣道的人才能有这个能力。这个身苦是怎么讲?就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如果一般的得病,主要是身识,身识这一剎那有病的干扰,有病苦的干扰,但是他的第六意识,这个圣人的第六意识,他能成就了色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色是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他的心就离一切相了,就安住在无相、无所得的境界,无所得那个地方,无色、无受想行识,所以没有苦,他就没有苦。若是我们凡夫,你没有这个能力,不行,你做不到。你身也苦,心也苦,就是前五识也是痛苦,第六意识也是痛苦。不过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以后,你多少的学习静坐,但是不是圣人就很难做到,可是你若常静坐,常摄心不乱,能减轻痛苦,痛苦能减轻一点,不会那么严重。

  照常理说,我认为很多的出家人都是有能力的,我是差一点,我承认,很多的出家人都是有福报、有智慧的人,你若在社会上活动,我看最少能得到一大把。现在把这事情都舍弃了,出了家没有得圣道你不是冤枉了!两头都没有得,你是有能力在社会上有成就,但是你放弃了;那么出了家为了得圣道,然而你没有努力,圣道也没有得到,社会上的五欲也没有得到,你不是冤枉了。所以照理说要努力,既然我肯牺牲我能得到的五欲,我弃舍了,那么出家,我一定要有所得,一定要在圣道上要有所得。这样子有病的时候,身苦心不苦,若是你没能办到这里,没能得圣道,身也苦、心也苦,因为你这个心不能与圣道相应,你这一念心不能与圣道相应,你这个心就为苦所困,没有办法。但是有一回有一个居士有病,我告诉他一个方法,我现也告诉你们这个方法,这身体有重病,很苦,你卧在那里也可以,你坐在那里也可以,这时候你心里就做一个观想,做什么观想,就是观想你在另一个地方,譬如说你自己的住处假设有一个后花园,后面有个花园,你平常也在那个花园走动,你有病的时候,这个身体在屋子里面,但是你心里想你在屋子外面,你看那个花,看那个草,你在那里坐下,这样子痛苦就会减轻,因为你的注意力不在身体这里了,在另一个地方,这个痛苦就会减轻。若是平常你有静坐的功夫,就更会减轻的,这是个方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8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1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3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4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6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1 (19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