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8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8 问:又当如何地精进,方达中道义? 答:这是有现成的法门,你能达到中道义。这个中道义,毕竟空就是中道义;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就达到中道义,就是这样子。如何地精进呢?就是闻思修这样的精进,就可以到胜义谛那里去,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们读《金刚经》的时候,有可能会感觉到有意味,但是自己还不知道怎么修行,有可能是这样子;可是你若看了参考书,就可能更多的理解修行的方法。但是你若去读《大智度论》,就是具体地都知道了,具体都知道了,那就是你的闻慧圆满了一点,由听闻佛法所得到的智慧圆满了一点;可是你若加上这个思慧,就是更圆满一点;若加上了修慧,又进一步地圆满了,就可以得到无生法忍,得到中道义了。但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有一部分人闻慧不圆满,就是学习佛法学习的少少一部分就停下来了,怎么样修行,不知道。说是我的闻慧很圆满,但是你没能够专精思惟,你还是不知道怎么样修行,你想要修行还有困难,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我们听闻了佛法以后,你还要闲居静处,专精思惟!你若是具足了这个条件,你修行的时候,就顺畅得多,就容易一点,就不感觉到难。说我心里面有了贪心、有了瞋心,但是你那个正念一提起来的时候,贪心、瞋心就没有了,所以你不会感觉到难,若是只是有闻所成慧,没有思所成慧,是不行的,你就会退下来,哎呀!我虽然学习了这么多的佛法,但是还不能调伏自己的烦恼,只好退下来了,可是你若能够遵循佛的教导,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就没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所以你说怎么样精进方达中道义,就是闻思修,你这样的精进就可以得成圣道。 问:在〈经耳闻持品〉中说到: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自行四禅亦教他令行,是菩萨得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自于内不证;教众生令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自于内不证。这其中的「方便力」为何?什么叫做「方便力」? 答:这个方便力是这样,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要有「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的条件,要有这个条件。有了这样的条件的时候,你成就了毕竟空的智慧,绝诸戏论的时候,是没有名言相的,没有的。你若想要教导众生去得圣道,你需要有方便,就是要假立名言,就是说出来种种的法门,用种种的文句宣扬种种的法门,这就叫做方便,这个方便也是一种智慧。我前天也说到,譬如说你没有读过书,你出家了,你师父是阿罗汉,叫你修四念处也可以得阿罗汉;但是因为你原来没有读过书,你现在得阿罗汉,你的方便力就不足,方便力不够。他一定有见真理的智慧才可以得圣道,但是方便智不具足。我那天讲舍利弗尊者和周利盘陀迦的故事,就是正显示这个意思。所以,以方便力教众生令得须陀果,那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你就说他是一个美国人,我是个汉人,我只会说中国话,会说汉语,我不会说英文,这就是没有方便力,你也还要懂得英文。所以佛菩萨他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这也是一种方便,这也就是假藉种种的名言去宣扬佛法、教化众生,这就叫做方便力。而这个方便力,我们在凡夫的时候,小小的可以具足,我也可以懂得英文、也可以懂得日文,也可以懂很多文字,但是还是小小。说是我能知道天眼通,我能得到天耳通,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你若不懂得英文,他说英文,你天耳通知道他说什么?所以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什么叫做方便力?这是很多很多的问题的。你也应该有神通的,这也是种方便力。 问:又为何教令众生得须陀洹果,而自于内不证? 答:这是大悲心的关系。众生他现在不能发无上菩提心,他只能发出离心,所以他可以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乃至阿罗汉果。你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你不可以去得阿罗汉果,得阿罗汉果就表示我不度化众生,也不弘扬佛法,我入无余涅槃了,这样子那就不是大菩萨境界了,所以你若是发了无上菩提心,你忽然间又把无上菩提心舍掉了,不度众生了,那就是犯戒了,犯了妄语戒了,所以不可以。「自于内不证」是这样意思。 问:《大智度论》〈释初品毗梨耶波罗蜜义〉中,「闻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过失,皆为懈怠心」的真义。 答:这个是那样,就是你听闻了很多的微妙的佛法,你不能用佛法来利益你自己,你就是不能够修行。这个过失在那里?就是懈怠。就是提不起劲儿来,这也表示你的出离心不强,你不感觉到人生是苦,我在这里住也不错嘛,为什么一定要去得涅槃呢!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就精进不来。如果你感觉到这个地方很苦,那你就能精进了。譬如说这个地区很多的土匪,你在这里生存不安全,你一定要离开这里,我到一个安全、没有土匪的地方去,就是这样子,意思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懈怠呢?就是不知道那个土匪令你苦恼,你不知道这个事情。 问:在修习圣道中,若成就毕竟空时,但此生的色身犹存时,是否其相仍在? 答:是的。你得了圣道,你的身体还是存在的,你的寿命没有尽,这个身体他还是存在的。但此生的色身犹存时,是否其相犹在?还是在。 问:随缘与随波逐流的差异性为何? 答:「随波逐流」,表示这个人他和那些污染的事情是同流,就是自己心里面也是污染的,和同类的人大家都是污染的,去放逸做种种恶事,叫随波逐流。「随缘」应该有一点不同,就是他虽然也和他相似,但是内心是清净的,那就叫做随缘。如果说你利用这句话我随缘,实在你心里面也是染污的,那叫同流合污,就不能用这个字了,另一回事了。 问:无住和无记,自己如何简别? 答:这个「无记」,是我们没有修行的时候,有的时候心里面也不善、也不恶,名之为无记。「无住」,是修行人,修行人是从闻思修的智慧,这是善法,你学习这个智慧的时候,观一切法空,无有一切法可住,叫做无住;那当然是不同,当然是有差别的。就是这个无记,是一般的不修行的人内心的境界;无住是修行人的内心里面有戒定慧,当然是不一样。 问:佛法修学成就与否,在于遇缘不同。 答:也是的,遇缘不同,对你的修行成就与否有影响;但是如果你本身这个出离心特别强,那还不是原来决定的,还是由你自己的出离心来决定的,这还有点关系。 问:发心出家的人,刚开始都满腔热血,都存好心,但到最后有成就的并不多。 答:这个很遗憾! 问:知此末法时期,真善知识难遇,对于有心要出家的人,应如何判断所要依止的师父,是否真具善知识条件。 答:这个事情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你在这个时候,你没有择法眼,你自己没有鉴别的能力,所以他具不具善知识条件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这就是按一般的情形,就是靠你的运气了。你自己没有择法眼,没有办法能够知道谁是善知识、谁是恶知识,你不知道的,没有办法知道。但是如果你愿意要知道谁是善知识,你可以在佛菩萨那里多礼拜,祈请佛菩萨慈悲加被我,希望我能遇见一个善知识,向佛菩萨求,也可能是有帮助的,也是可能的。这件事我认为也是很重要,遇见善知识和遇见恶知识是不同。 问:要选择怎样的道场环境? 答:最初发心,也可能你能知道,也可能你还不知道,不知道那个环境是顺于道,那个环境不顺于道,但是我说一件事给你听听。有一位在家居士,其实我心里面是有这么一件事,这个人都不在了。有在家居士平常在谈话议论中,那一个法师怎么样的用功修行,怎么怎么的好,那一个法师不是的。后来他出家了,他拜谁为师?他就拜那个不是太用功修行的做师父,那我也明白这个道理,就是那个他不是特别用功修行,他就是随便一点,他若拜他做师父,他也在那里可以随便一点。你若拜那个善知识,他很严格,他用功修行,你到那儿也是要这样才可以,那我感觉不舒服,我不自由,我不要拜他做师父,这也还是一回事。所以你说谁是善知识,我要去拜个真善知识,他是善知识,你真愿意拜他做师父吗?这还是个问题啊。 要选择怎么样的道场环境?这也是很难说,因为你这个时候,你不具足择法眼的时候,你也不知道怎么是顺于修道的环境,怎么样情形不顺于道,你未必知道。我说一件事你听,譬如说发心出家了,这个道心很强,很精进用功,在大众里面他要出坡、要烧饭,还要做什么,感觉都是打闲岔,我不能用功,我自己去住茅蓬,我自己用功,这个对不对?你感觉到自己用功,这是顺于我自己用功,我很精进吧,其实不是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因为你初发心的时候,你内心还是原来样,内里面的贪瞋痴还是原来样,但是你内心里面,我们姑且向好的方面说,有出离的愿,还有点惭愧心,有信、有惭愧、有勤,精进努力,但是你原来的贪瞋痴还都在那里潜伏着;原来的贪瞋痴在那里潜伏着,暂时好像不障碍你修行,但是你若一个人在那里用功修行、修行呢,有两件事:一个是你那个心里不那么习惯,修学圣道,你原来没有出家的时候,你心里面世俗的生活是这样子,习惯了这些世俗的生活;你现在因为惭愧心、和信心、和精进力,就顺于圣道,但是原来那个忽然间转变,你不能适应,短时间可以,时间久一点你受不了,你就要懈怠,这是思想上有问题。一个是生理上的问题,这个身体你原来习惯于五欲的境界,现在忽然间离开了五欲,精进地去用功,这个身体也是不习惯,这个生理上也叫你要懈怠,懈怠了以后就很难说了。你若在大众里用功修行,大众里就看那个领导人怎么决定,他可能,假设我们姑妄言之,他立的功课表不太严、也不太宽。不太严就是你初发心修行的人,这个环境你能适合,因为不太辛苦,你可以适应,能适应,所以你可以继续用功、继续用功,栽培你的道力,今天也栽培、明天也栽培,慢慢地、慢慢地你的道力有多少增长了,增长到一个程度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住茅蓬可以,你长时期地精进,你的思想上也能适应,你的生理也能适应,你自己住茅蓬可以。但是你最初发心出家的时候,你认为我在大众里住就是打我闲岔,你就会这样想,这样想,结果你弄巧成拙了,住茅蓬住了几天,我不住了,可能就会堕落,都有可能的。所以要选择怎么样的道场环境,你不具足择法眼的时候,这个事也是很难说了。 问:出家后在百人的僧团生活,大家都有烦恼、有习气,难免意见不同,要如可克服频频干扰的问题? 答:这个事情这就看领导人怎么决定,领导人假设是常是用圣道来教导这个学习、同住的人,大家能够收摄自己的放逸,修学圣道,虽然有习气,但是为圣道的影响,这个习气它不大动,这样的大众应该彼此间不太会障碍你修行,不会太影响你,而你若是常常地用功修行,有一点干扰你,你不妨假藉这个来锻练自己,练习自己的忍耐心,忍辱波罗蜜,也是不错的。当然初开始这个忍力不是那么强,不是那么强,但是它触恼你也不是太厉害,那么你应该藉这个机会修学圣道,如果情形严重了,你上面还有一个领导人,可以来平息这件事,所以可以这样说。 如果一个僧团里面,我们现在也有出家人在这里,一个僧团里面,南无观世音菩萨!我现在请观世音菩萨加被我,给我智慧不要说错话。如果我们寺院里面完全在一个散乱的境界里面去生活,去做事情,我们还是往好的说,都是做各式各样的法会,引导很多人在这儿栽培善根,那还是好,并没有错,但是是个散乱的境界,散乱的境界,你初出家,你在这个散乱的境界里面生活,我认为可能还是有问题。散乱的境界,我们用圣道来摄心,都有的时候摄不住,完全不用圣道,天天老去做这些杂事,你原来的贪瞋痴动不动?这是个问题。所以你说是百人的僧团生活,这个百不必执着,就是大众在一起住的生活。我们看佛在世的僧团,当然有很多是阿罗汉,但是也有很多是凡夫僧,但是天天有佛说法,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这些大阿罗汉也常常说法,常常有法的滋润,这个心就能向道,心能向于道,烦恼没有得到助力,我触恼你,你就容易生烦恼,我不触恼你,常常用佛法来滋润,就使令你容易发出来道心。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情形就是这样子嘛,天天不是静坐,就是经行,不是经行,就是静坐,再不然就是听佛说法,就是用法来摄身、用法来摄心,还是这样子,慢慢地、慢慢地就得圣道了。 我看今天的出家人也是一样,也是用法来摄心,也有可能会得圣道,如果不用法来摄心,天天是散散乱乱的境界,我认为不吉祥。什么叫做不吉祥?你一直的这样散乱,你几时才能得圣道,不可能得圣道的,因为你没修圣道。不修圣道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我感觉由你自己用功修行,你就会感觉到一件事,什么事情呢?四大调合,身体健康没有大病,你修学圣道有可能会容易有成就。若是你有神精衰弱,心脏也不是健康、肝脏也不健康,你想修行,我看困难,一不健康的时候,修行不行。你坐这里就打瞌睡,再不然就是这里痛那里痛了,你心不安,心不安就不能修行。我们通常说年轻修行容易得圣道,年老了不容易圣道,这么说也是可以,但是在实际上说就是健康、不健康的问题,说我已经五百岁了,但是身体健康也可以修行,说我今天才二十岁,二十岁可是你身体不健康,修行困难,但是按道理说,年轻人容易健康一点,年纪老了多数不健康,所以还是这么回事。所以你在年轻出家的时候,你不好好用功,你去学英文去、去学心理学去,你把宝贵的精神用去学习世间法,你不去学习圣道,等到你到社会上学五年、学十年,社会上很多的污染,你同时也学来了,你没有办法躲避的啊,你不能不睁开眼睛,那就摆在你眼前。那么你这个时候,说是我的英文学好了,我的英文学得很好,我很多的社会知识都很好,我做大学教授都可以了,但是你的圣道还没学好,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还能发出离心,还有问题,还有问题的。 所以我这个落后的想法,暂时不要做菩萨,暂时就是做个自了汉也很好,就是你发了无上菩提心,但是你现在自己赶快学习圣道,趁着你身体没有老,你身体还健康能修学圣道,今天修、明天修,你得了无生法忍的时候,你再广学一切法,这个时候不要紧,因为你有圣道来保护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世间上的尘劳的污染不能动摇你,我认为这件事还是要想一想的。 所以你提出这个问题,说出家后在百人的僧团生活,大家都有烦恼习气,难免意见不同,要如何克服频频干扰的问题?我的意见是这样子,就是要赶快的修学圣道,虽然都是凡夫,但是大家都修学圣道,我也不干扰你、你也不干扰我,我也不触恼你、你也不触我。如果我无意地触恼你,我赶快向你道歉忏悔,我不强辩,啊!我没有,我没有;我不对了,我马上忏悔。你若触恼我,我不介意,不是没有事了,就可以和合地共住修学圣道,赶快地做这件事。做这件事,如果一个寺院这样子,两个寺院这样子,所有寺院都这样,我认为佛教会兴隆。如果我们不修学圣道,光是心里面这样子散散乱乱的,也是,做这个事情也是好,为很多的居士栽培善根了,但是我们出家人还是生死凡夫,我认为不庄严,并不庄严。 那一天我说过,在家居士用功静坐的时候,在家居士也是佛教徒,他可能有善根,一下子他得了禅定了,得了禅定以后自然地有高慢心,他自然地他的眼睛就和一般人的眼睛不同了,他一看你,你倒是我的恩人,做了种种的法会栽培我,但是我看看你,你还不如我,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呢?我现在又开始有口过,有一年在《菩提树》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说今天汉文佛教的佛教徒里面,没有一个人能领导人修禅的。我看见这个话,我那时候还在美国,我看见这个话,真是惭愧啊,真是太惭愧了!为什么在家居士写这个文章,这等于就是呵斥我们出家人嘛!我们出家人不要想一想,我们不要说他不应该这样说,我认为他这样说也是对的,我们自己要反省,生惭愧心,也好吧,不要老说别人不对,想想自己对不对啊! 问:师父说法,我们听法的这一念心清楚明白。 答:真的吗?其实我讲经有的时候就像催眠术似的,人在那里本来是清楚明白,忽然间打瞌睡了,所以我讲经等于是在催眠,讲一讲睡觉了,你现在说清楚明白,那么就是我没有催眠。 问:山河大地,随缘触境乃至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心的显现。 答:你这句话说得很高深,的确是这样子,但是你这句话,是你无师自悟说出这句话,还是你学过经论说这句话,你自己应该知道。如果你自己没有学习经论,我没有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没有特别用功,对于《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上唯识的这种第一义谛,你也没有学过,你会说这句话吗?说是你也会说这句话,你明白这句话的深义吗?你明白没有明白?这个地方你要重新反省一下的。 问:而我们能知的觉性,始终不曾离。 答:你这句话我还不大明白,怎么叫做不曾离?是说我这一念心和山河大地不曾离,我常常见闻觉知,是这样意思,这叫做不曾离? 问:亦不曾来。 答:这个不曾来怎么讲呢?怎么叫做不曾来?我不明白你这个意思。而我们能知的觉性,始终不曾离。我姑且说,这一念心和一切法不曾离,那你就是这个心老是向外攀缘,向外缘,但是知道一切法是心的显现。但是我在想,这个修学圣道,我看最初开始的时候,一定是睁开眼睛,最低限度你要读经论要睁开眼睛,但是你在专精思惟在静坐的时候,你也要睁开眼睛啊?你若睁开眼睛,就是与一切法不曾离;若闭上眼睛,这个眼识和一切法就是离了。所以你说始终不曾离,就表示你没有闭上眼睛静坐,是这个意思吗?亦不曾来,这句话我也不懂。 问:不是有、不是无。 答:这句话,你说什么不是有、不是无?说一切法也不是有、也不是无,是这样意思? 问:总能在随缘处境时,如实地在心中有种种的了知。 答:心里面虽然处境,什么都明白,你是贪、你是瞋,你是好、你是坏,你是寒、你是热,你都知道,都能了知。 问:而各种了知又是因缘生,因缘灭。 答:一切法都是无常的。 问:但又生时不有、灭时不无。 答:生时不有,那怎么叫做生呢?怎么叫做生时不有?什么叫做生?由无而有叫做生,你说生时不有,那倒是生、是没生?这是一个事。 问:灭时不无。 答:灭是由有而无叫做灭,你说灭时还是有,这指什么说的呢?指你这一念心?一切法灭的时候,你心还是有,一切法生的时候,你心里又没有,是这个意思? 问:请问师父,这样了知正确否? 答:我认为你若这样问我,我就知道你前面这句话是说谎话,前面说:「山河大地,随缘触境,乃至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心的显现。」你这句话是说谎话了,你还要问我?你若知道这句话,你不会来问我的,我知道这件事。你这样问我正确不正确?我认为你前面说的,你对佛法的理解的程度还不够,理解的程度也不够,你的修行程度也不够,就从你请问我,我就知道前面这个话,你对于佛法还没有明白,闻所成慧你还不具足,但是看出来你这个人品德还是很高,虽然你佛法的闻所成慧未成就,但是你可是有点品德的。 问: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不离这样的明静清楚,心中任何动念都能知了,而心中始终保持无意见。 答:我猜到了,你的品德还是很高。你这个无意见,我现在提出个问题,譬如说我现在生了贪心,你没有意见?我生了瞋心,你也没有意见?就是随他,生了贪心就生贪心、生瞋心就生瞋心,我没有意见。但是修行的时候是有意见,我心里面怎么动,我要加以控制,这个心若是不对了,一定要调伏;我心里面是如法的,一定叫它增长。凡夫是这样子,凡夫就是有贪瞋痴,贪瞋痴有时候活动,有时候不活动;而修学圣道的时候,要调,要调伏这些事情。你现在说是没有意见,没有意见是什么意思呢? 问:所谓的动不碍静、静不碍动。 答:你这个话,就是动的时候也是静,静的时候也可以不妨碍动。 问:在动静不二当中保持觉醒。请问这样的行法正确否? 答:动的时候也觉醒,静的时候也觉醒。我认为你这句话说得含蓄,说得不是太明白。你请问这样的行法正确否?我认为你的佛法的闻所成慧不具足。这个修行的事情还就是闻思修,入第一义谛,一定心里面有止有观,这样子修行慢慢地可以得圣道。你这上面好像是任何动念都能了知,始终是动不碍静、静不碍动,我认为…你生来就是这样子呢?或是经过一番修行才这样子?如果你生来就是这样子,你可能是色界天上人来的,因为色界天有禅定,没有欲,所以这色界定停止了,来到我们欲界的时候,还有剩余的气氛,所以心里面没有什么欲,也就是什么时候心里面都是明明了了的,烦恼虽然有,很轻微,好像没有似的,可能是这样情形。 若是经过修行才能够得到这个境界,那我看你怎么修行这样子呢?我们出家人,就连佛教徒也在内,要修行圣道的时候,一定要依据经论来修行。经论上说先要受戒,然后修学佛法,有闻、有思,到修所成慧的时候,有止、有观,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知、八正道,得无生法忍,一定是这样子。《大般若经》也是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十方三世佛,都是由空、无愿、无相,这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现在说是都不需要,不用空、也不用无愿、也不用无相,也不需要四念处,我就是动静不二,保持觉醒,是那样子?所以你再重新想一想。 问:《瑜伽师地论》的九住心,如何与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中的粗住、细住相对应来看? 答:九住心就是欲界定,智者大师把欲界定就分成粗住、分成细住。怎么样分法呢?不妨前七住都是粗住,后两住就是细住,可以这样子分配。 问:九住心中,第一得近住断散乱,何故还需第五调伏? 答:近住并没有说断散乱,并没有说这句话。近住,我看前后文的意思,是你时时的内住、等住、安住,这么样摄心不乱。那么怎么叫做近住呢?就是你有一个愿,在静坐的时候,时时的希望自己心不散乱,能够明静而住,那就叫做近住,没有说是断散乱。所以需要第五的调伏、第六的寂静,这样子才能把散乱停下来,所以到第七就进步了,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九心住就成就了。 问:《大智度论》杨旭一夜梦神告曰:子一旬当死,若能救亿万生命,可延寿命。杨旭告,七魄不济耐何?神告曰:佛言余子不经延及三年,尚可再活。是真实否? 答:你发慈悲心能够放生也是好,你这个地方问:是真实否?我认为发慈悲心是对,但不如一旬当死,还有七天要死了,或者有十天要死,不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很好嘛,为什么一定非要这样做法呢!这个死也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是有正念,就不会到三恶道去,也是可以嘛。你说我一定要再活下来,活下来你干什么?为什么要多活几天?为什么要多活几年?这里还是有问题的啊。我们众生有的时候求佛菩萨,求我的病要好,我不要死掉,结果死掉了,结果死掉了是怎么样?说佛菩萨没有感应?其实也不是,自己业力的轻重也有问题,佛菩萨的智慧的观察,不是我们凡夫能想得到的,也可能你今生就是这样子。你活下去也不见得对你有什么好;如果死了,来生可能能栽培善根,那就好过现在。现在有种种的业障不能栽培善根,死掉了以后,你的父亲、你的母亲是信佛的,你就因为他能栽培善根,那就好过现在。所以佛菩萨他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所以你说那个真不真实,我看不必去执着那件事。 在这里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舍利品〉,但是没能完全讲完,可是我们这样学习这么多的〈舍利品〉,我们也非常感谢佛陀教育基金会的各位菩萨,非常地感谢。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