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四

 

  二、悲心训诲。又分三段:

  第一小段:前生修得为僧,今生岂能容易?不要看我们今生出家很容易,追究起来实在是多生累劫所得的善因,才能获得人身,做出家人。出家人的目标是成佛度众生,前提是要发了生死的心,所以不能轻易虚度。我们应该感谢自己,是我们生生世世修来的善根。才会有今天的结果。

  佛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难非不可能,不等于做不到,只要我们认识修道的意义,积极努力去做,难也能做到。“今生岂得容易”这是祖师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精进。

  出家以后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应该从事上渐渐来修,下面祖师从事相上一一给予教诲。先看第一个意思——发心修道:“第一要发道心,晨昏切莫贪睡。”怎样才能发起道心?《菩提道次第》讲,要思维人身难得,要知道三恶道苦。《菩提道次第》归纳总结为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就是要相信因果;中士道要发出离心,三恶道可惧,我们要出离。如果真正发起修道心,还会贪着五欲的享受吗?还会说是非?辩长短吗?就不会有这个时间的,因为今天过去,再也不会有了,只有息心向道,才会有所得。不论走到哪里,如果发不起来修道心,这个出家人就当得可怜了。

  诵经念佛是修行,通过这些修行就是要改变我们自己,通过这些修行就要放下贪着。一个人如果不考虑来生,又怎么样修行?如果真的考虑来生,就知道这期业报有尽的时候,我们要贪什么?星云大师开示新戒要去我慢,懂得惜福,他说古德一件大褂要穿四十年,一双鞋要穿三十年,他又讲到他自己,他不吃水果不喝牛奶,他说不是没有这些,他是要克服自己,光吃饭不吃水果也能过得去,不养成吃零食的习惯,他说对自己应该有个要求,人喝可口可乐喝这喝那,他就考验自己不喝。一瓶白水,一瓶可口可乐,要选择哪个?一瓶矿泉水,一杯不要钱的水,又选择哪个?他说出家人要知道惜福。他说人都说他有福报,他纠正一下说是他知道惜福。这一生我们修多少不说,最起码我们学了以后能做多少。都出家了,头也剃得光光的,我们还要什么?什么都不要,只要修道就好。永嘉大师证道歌“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我们是身贫心不贫,身上虽然披着袈裟,但是我们心里藏着无价珍宝,藏着道。能发起来道心修行,就可以离开堕落恶道的苦;能发得起来道心修行,就不会再受六道轮转的报;发起来道心成佛。成佛的心一定建立在发出离心,远离恶道心。也就是说,一个不离开我贪我慢我痴的人,说要成佛,只是一句口号而已。连贪着都破除不了,又怎样能成佛?所以应该对自己有一个训练。我们现在不是学得太少,而是用得太少,学了以后要思维修。比如这段我们可以专门来修什么是老苦,什么是病苦,老苦还没到,但生病每个人都有经验吧?不要说生大病,生一点小病就什么也做不成,正念也失掉了。要能像祖师那样,人来看我也好,不来看我也好;医生能治也好,治不好也好,我只是这句“阿弥陀佛”,我抱定了,没有其它想法,只有想阿弥陀佛来救我,只有三宝才能救护。缘念三宝一定是建立认识什么是道,怎样发起来道心,要启发自己,要通过思维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人生活百年,百年能有几?不能再浪费了。一失人身,再想得一个人身实在是难,像盲龟浮木样,难之又难,这样才能启发我们发起来修道的心啊。

  你看老修行的眼睛都是往里收,因为他知道怎样来修自己的心。就是说要学会把握这颗心,我们在做一切事时,要让这颗心保持在正念中,保持在不放逸中,或者一句佛号念起来,或者思惟佛法道理的念头提起来,乃至切茶烧火时也能提得起来,知道怎样看护自己的心。当然具体的应用,我们学戒了,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先注意我们这一颗心。慢慢去了解它,把握它,延续它,自然就会有体会。一个出家人为什么总是平平静静,就是因为善于观察这颗心,为外境所转时是很累的。有人骂你,你生起嗔恨心,有人表扬你,你生起欢喜心。一会儿你这个不顺眼,或者看那个讨厌,心随境跑就太累太累了。所以先学会对心的训练,再慢慢学会延续,让它扩大。从早上起床时,就要让心止住,同样走路时也让保持住,行住坐卧都保持住正念。这是要专心一意地来修的。一个痛念生死的人,一个了解苦空无常的人,就知道现在有这个善因,有这个机会生在人道,又得出家,那就要珍惜。现在成就的色身,随我造作的善恶业是会变化的,下一生又是怎么样?懂得这些,就要生起观照,自然看得破,放得下,一心不乱地来修道。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修道都离不开这个根本,所以佛告诉的戒定慧三学,离开了这个再去找道,终将无觅处的。深一点来说,知道了这个现象都是缘起的,缘起的就是虚幻的,虚幻的就会消失。现在看起来的有,实质它不会永久存在。所以要精进用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

更多如瑞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五

唯识学研究:性相与唯识的关系(常进法师)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六

唯识学研究:佛学上的“唯识”与哲学上的“唯心”的区别(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七

 

后五篇文章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三

正如法师:信愿念佛是往生净土的捷径

正如法师:智慧,灭苦之利器

正如法师:菩提心通往成佛之路

唯识学研究:谈法相──在香港三轮佛学社讲(印顺导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