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唯识学研究:佛学上的“唯识”与哲学上的“唯心”的区别(常进法师) |
 
唯识学研究:佛学上的“唯识”与哲学上的“唯心”的区别(常进法师) 佛学上的“唯识”与哲学上的“唯心”的区别 常进法师 哲学是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学问,不外乎二种思想体系:唯心论和唯物论。唯物论认为宇宙人生的本体或第一因是物质,由物质派生意识。如古希腊泰利斯以水为万物本源,认为水是不变的本体,有滋养万物的作用;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为万物始基;恩培多克勒主张水、火、土、气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印度小乘佛教以四大极微等物质元素,作为万物之因。与唯物论相反,唯心论认为宇宙人生的本体或第一因是精神,由精神派生物质,如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意志的表象”,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等等,提倡意识派生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唯识虽然是一门极强的思辨哲学,而且是能用之于实践的超哲学,但是不适宜于用西方哲学的理路来进行整体统摄和研究。识是本来自有的,不是物质的,也不是其它物体派生的,而是自有其独立的实体的。从识具有觉了分别的作用的角度来说,识就是认识,那么所谓唯识即是我们的宇宙世界唯是主观臆造,只有认识作用,没有实体。从表象上来看,唯识好像接近于唯心,如西方哲学中“我思故我在”、“世界是意识的表象”反映出客观世界是心识所造的,但唯识与西哲唯心论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一、在心、识的内涵上 唯心论将精神性的心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来看待,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唯识的意思是不离识。这个识不是一个本体实体,而是一个恒转之流,是生命意识的整体,具有丰富的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是自觉的事实存在。 二、在心、识的外延上 唯识学上的“心”,是一个总名。从狭义上讲,包括我们能觉知的八种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而且相对于心所有法而言,这八个识都能领有其他相应的精神活动;从广义上讲,包括了八识以及受其领有的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只相对于色法(物质)而言。八心王间各有体用,彼此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犹如一棵大树,阿赖耶识如长在土里的树根,末那识、第六意识如树的主干,前五识如树的枝叶花朵,是非一非异的辨证关系。 西哲唯心论认为精神仅仅是指唯识学中的第六意识,而忽视了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同时生起的五俱意识和理性认识的意识功能,如独头意识、乱意识、梦中意识、不定意识。 此外,唯心论认为在意识中存在着某种既定的东西(潜意识),这种既定的东西与特定原型相对应的情境出现时,就会不可抗拒地显现出来,“它象一种本能的冲动,冲破一切理智和意志而前进”,也就是说,潜意识影响着人的行为,是客观与主观交互作用的结果。唯识学上所谓的潜意识,是指第七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因为精神性的末那识为意识生起的根门,阿赖耶识为意识生起的根本依,含藏一切能够变化的种子,包含产生主客体认识的一切因素,而且诸法种子有所谓“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彼此间相互影响,通过“种现熏生”,展转反复。第七末那识恒常与我见、我慢、我痴、我贪四根本烦恼为伴,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生起我执和相应的法执,从而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成染成净。 三、在心、识的作用 心具有能缘虑境相,具有了别的作用。八识是一切有为法的中心,前五识起“明了”功能,具有感觉功能,能产生感性认识;第六意识有思维功能,能生起理性认识。前六识是我们获得一切知识的主要工具,一切见、闻、觉、知的印象都是由它产生的;第七末那识有自我认识功能;第八阿赖耶识因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从而展开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是诸法生起的根源,是心法的主体,前七识都是从它生起,是它的延伸作用。 西方哲学在精神领域中仅讲到第六意识。意识有间断,不能保持种子,性是善恶等。以意识作为万有之因,自难圆满地说明思维的种种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