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七讲 五根(第一部分) |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七讲 五根(第一部分)
五根是什么?第一个是SADDHA,是对三宝(佛、法 、僧)的信,特别是对正在修行的禅修方法的信。信心必须强而坚定,足以使禅修者付出勇猛的精进观察现象,这样就能专注地观察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如果只是轻轻地、肤浅地观察目标,这样没有用,因为心经常跑掉,打妄想、想一些其他的事情,禅修者不能很好地专注在目标。 禅修者在观察每个目标时需要专注。为了观察或觉知,禅修者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这种努力在巴利文中叫VIRIYA,就叫精进,它也是五根之一。当心精进足够强时,禅修者就能够专注地观察任何生起的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就能如实地觉知在身心中生起的任何现象。 通过不中断地如实觉知一整天中的每个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正念逐渐变得持续稳定。当正念变得持续稳定时,就变得有力,产生深度的定。正念,SATI,也是五根之一。这个念根非常重要,因为有了正念,才对现象有正确了解。正念持续稳定到一定程度,就产生深度的定。 心的定也是五根之一。有三种定:近行定、安止定和刹那定。通过修习舍摩他,禅修者可以证得近行定或安止定,或两者都证得。但威巴萨那禅修者不能证得这两种定,只能证得刹那定,因为威巴萨那禅修者没有采用单一的禅修目标,而是采用很多种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作为禅修的目标。 因此,心只是瞬间停留在目标上,当此目标消失时,心就会采用另一个目标,并作瞬间停留,等等。观察的心瞬间地专注在任一个单一的目标上。这就是它为什么叫做刹那定。当此刹那定变得持续稳定时,就会具有很强的力量,能够克服五盖和烦恼。在《清净道论》的《大疏钞》中说道:当刹那定变得持续稳定时,它具有和舍摩他禅修中的近行定相同的力量,因此它能克服五盖和烦恼。为了使刹那定更深,我们需要保持持续的正念,客观地观察在身心中生起的任何现象。 当心很好地专注在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时,直觉智慧就会生起,它透视现象的真实本质。这叫做威巴萨那智或观智,该智慧称为世间智。慧(PANNA)也是五根之一,有两种慧。一是观智,透视身心现象的无常、苦和无我性,这叫威巴萨那智。当证得所有层次的观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时,就证得觉悟:道智和果智。这些觉悟的智慧叫出世间智。每个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三种共性。世间智透视身心现象的个性和共性,出世间智或觉悟透视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世间智和出世间智,即观智和觉悟,都包括在五根里面。禅修者必须具足这五根,五根是禅修者的财富,每一个根都应锐利、有力。 信是基本要求。只有当对威巴萨那禅修的信心足够强时,禅修者才会在禅修中付出勇猛的精进。有时候,当禅修者体验到一些层次的观智时,非常高兴,有很多喜悦。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对佛陀教导的法建立起很强的信心。于是,他们想到朋友、亲戚、父母、儿女,希望所有这些人都能来亲自体验法。禅修者开始思维:“我怎样说服他们来参加禅修呢?”或“他们怎样得到这个机会来体验法呢?”由于信心很强,他们想到了其他人的利益,于是他们的定力中断了。 这样的禅修者应该怎么做呢?降低他们的信心?不是,因为他们的信不是由学习或听闻佛法而获得的,而是基于亲身体验建立起来的,因此,不能降低他们的信心。那么他们应怎么做呢?很简单,不难,但有时候禅修者会忘记。大家知道,威巴萨那禅修的原则就是客观地观察在身心中生起的任何现象,因此,当有任何妄想出现时,观它是“妄想、妄想”。当你有欲望想帮助朋友来体验这个法时,必须观这个欲望是“欲望、欲望、欲望”,直到这个欲望消失。有时候,一些禅修者为去世的父母感到伤心,心中思维:“我的父母没有练习这个禅修,或我的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个法”,等等。于是,他们会为父母的过世而哭泣。这也应被观为“想、想、想”。如果有伤心,禅修者应观它是“伤心、伤心、伤心”,直到伤心消失。 不管是舍摩他禅修还是威巴萨那禅修,都是心的训练、心的培育、心的开发,或是心的工作。心的工作就是觉知。观察心比观任何其他东西都更加重要!因此,不管是什么心理状态或情绪生起,禅修者必须专注地、有精神地、稍快地观察它们。当伤心生起时,必须观伤心是“伤心、伤心、伤心”。如果没有标记,只是简单地觉知伤心还不够,因为这样的觉知非常轻和肤浅,不够深。标记帮助心更准确地专注在伤心。然后,禅修者认识到伤心不是一个永久的状态,它消失了。以此方法,不管是什么心理状态或情绪生起,必须不遗漏地观察它们。当禅修者想到朋友或父母时,必须观察这个想。如果禅修者为父母的去世而哭泣,应观“哭、哭、哭”,直到该情绪消失,然后回到主要目标—腹部的上下。 有时候禅修者会感到懒惰,不愿意禅修,必须客观地观懒惰或不愿意,专注、准确、如实地去觉知它。这样,懒惰就会消失。如果禅修者不观懒惰,懒惰会变得越来越强,就不想再继续禅修。此时,定力中断,没有一点正念,于是,他/她已不是一个禅修者。禅修者必须在任何时刻对所有的动作和移动、对所有的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保持正念。如果没有正念,那人就不是禅修者。如果一个禅修者没有正念,在那个时刻可以说这个禅修者死了,尽管他/她还在走。为什么?禅修者的生命就是正念。正念是禅修者的生命。如果没有正念,即使禅修者在走或在吃早餐,但他/她是死的。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死的禅修者在餐桌上吃早餐。 因此,禅修者必须在任何时刻觉知在当下生起的任何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必须在每个当下如实地觉知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这样,正念就变得持续稳定,在一整天中,禅修者没有“死”,他/她带着正念活着。因此,正念是心的工作、心的训练或心的培育,它非常、非常地重要!因为正念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它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改变一个人的心或脾气。当禅修者在禅修中的体验层次越来越高时,他/她的心、态度和脾气也会变得更好。 正念(SATI)是五根之一,其再多也不为过。禅修者也许对教法的信很强,但却一点正念也没有,想些其他的事情。信与慧必须平衡。慧包括观智和佛法理论知识。根据禅修书面知识,定力有利于生起观智。于是,禅修者思维:“如果我信心太强,我会走偏。现在还不是我享受或沉浸于这个信的时候。我应做的就是继续觉知在身心中生起的任何现象,这才是我在禅修中取得进步的正确道路。”这样,通过思维信太强的缺点以及精进、正念和定的优点,我们就能够将信和慧保持平衡。我们可以检查信是否太强,然后就能够安心禅修,很好地专注在禅修的目标,即任何生起的现象。 同样地,精进(VIRIYA)需要足够强。但是,有时候,精进太强,超过了定,这是不可取的。精进和定必须平衡。有时候,当禅修者信心很强,他们在禅修中就付出很多的精进,日夜精进地禅修。这样,他们就付出太多的精进或精神,于是他们就不能很好地专心禅修,因为他们变得掉举。但是,很少会发现这样具有太多精进的禅修者,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此问题。 我们必须学会越来越仔细地、越来越多地觉知所有的日常活动,并越来越仔细地观察任何心理状态,如妄想、想、想象,等等。有时候,禅修者会懒惰,尽管他们有妄想,也知道在打妄想,但他们太懒了,不想观它是“想、想”或“妄想、妄想”。他们只是轻轻地看着妄想,之后心跑了,并持续很长时间。必须观那个懒惰。只要去观它,懒惰或任何心理状态,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就会消失。但观察应足够专注和准确。 当禅修者精进太强,有时候我们必须指导他/她减少观察的目标,观察的目标不要太多。比如,如果禅修者观四个目标“上、下、坐、触”,他/她应只平静地、稳定地观两个目标“上、下”。在行禅中也一样,如果他/她在观每步中的六个步骤,应减少至三或两个步骤,如“提、推、落”或“左、右”。有些禅修者因为精进太强而变得掉举,他们不能安稳地呆在一个地方。我们必须指导这样的禅修者停止禅修,干些活,做些清洁工作或其他工作。但是,如我以前所说的,很少发现有这样的禅修者,因此,我们不必担心此问题。 有时候定力会很深。当禅修者的心很好地专注时,他/她感到快乐和安详,但他/她并没有看到任何现象。有两种原因。一是禅修者对其定力感到满意,没有欲望或意图去看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这种享受深定的意图是禅修者不能透视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心深深地专注在禅修目标上,心无法去看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有时候,当定力太深时,心被带到一个很糟糕的境地。如果禅修者倾向于相信迷信,比如相信鬼魂或对鬼魂感兴趣,或对任何其他令人不快的不可见的东西感兴趣,因为有此倾向,该深度的定就能制造这些东西。 正在发生什么?当定力太深时,禅修者的精进就变得越来越弱。尽管没有付出精进来观察,心依然能很好地专注。因此,精进逐渐变得越来越弱。之后,精进就变得非常弱。当精进弱时,心不能很好地专注在目标上,从而导致昏沉。由于缺少精进,专注的心变得迟钝和沉重,心变得昏沉。在此情况下,禅修者必须付出更多的精进来修行,观察更多的目标,这样心就变得越来越警觉。因此,过度的定应与精进保持平衡。 由老师来纠正禅修者的五根。如果禅修者还不熟练保持五根的平衡,老师知道这个禅修者是否具有太强的信、慧或定,能够帮助禅修者保持五根的平衡。因此,最重要的是对佛陀的教导和禅修的方法具有强而坚固的信心,并在一整天中保持持续稳定的正念。 愿你们能够正确了解五根,只要醒着,就尽最大努力、不遗漏观察每个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愿你们证得苦的止息—涅槃!
----------------------------------------------------------------------------------------------------------------- 更多恰宓禅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