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证严法师:生死皆自在 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证严法师:生死皆自在 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

 

   虽然你身体很憔悴,虽然我心里很疲惫,你我却都舍不得离开这熟悉的温柔。舍不得问终点以后究竟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说出「莎哟娜啦,再见吧!」莎哟娜啦,再见,我们会再相见吗?啊!伴着你,让我轻握你的手,让我陪你慢慢走。啊!看着你,颤抖的脚步也能安详自在,脆弱的躯体也能奉献关怀。怎么样才能说出莎哟娜啦,再见吧!莎哟娜啦,来生再见吧!

   这首歌曲唱出了生命最后的一段光彩,虽然明知即将分别,还是提起勇气相互陪伴,带着祝福出发往最后一次的旅行。

   旅途上不是春光明媚,也不是夏日灿烂,却有满地枫红,甚或大雪高山的雄壮,留予世人无限的怀想与惊叹!人类因为情爱写下了多少动人心魄的灵魂之作,直可惊天地而泣鬼神;却也因为情爱的纠缠,衍生出许多离合悲叹,一旦生离死别,那种悲伤更是挂肚牵肠。

   活着的人想尽办法要延长对方的生命,即将告别人世的人也是万般难舍,一句「再会」要如何轻松的说出口?难啊!于是活着的人留下许许多多的疑问,带着未竟心愿离去的人更是脚步跚。

   如果生命给了我们机会,何不在生前把该说的都说完,让爱面对阳光!把小小的盼望都圆满,该交代的事情说出来有人分担,该给的祝福一一放入行囊,再加上放心、安心的翅膀,旅途上便可以自由翱翔,飞吧!飞吧!飞到下一个旅站,欣赏另一段绮丽风光。

   总是说「戏梦人生」,人生如戏亦如梦,但是舞台上的人为求演技逼真,不得不也把假当作真。于是,得意时欢喜,失意时痛不欲生,执着于生便痛惋于死,生与死之间确实充满了许多疑惑,谁来为我们做个解答?

   这个单元,收录了证严上人对生死问答的一些谈话,触及内心也周遍于人生,来访者一一发问,上人便一一透视人间百态,在紊乱中理出秩序,于生死中看出希望。这些问答分为两部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与「正确的认知死亡」。由生到死,倘能了解生和死原本就和呼吸一样自然,则「生时轻安,死时自在」,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只要能当下把握,生死即自在!

   最后,在本书最末,则为读者们安排了十数则「生命的对话」,这是本书的一个回顾,更是人人随时提醒自己的警世良言。时时带着它,时时思考生命的下一步路,只要功夫深,就算「死亡」也得脱下虚假的面具,老老实实给你一个最好的生命建议。祝福你!

《生死问答之一》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活着的意义,在于付出。人生的价值不在活了多久,而在做了多少事;如果没有发挥生命的良能,活得再久也无意义。

   问:生死是人生大事,您从救贫后察觉要先从救病开始,所以才建立慈济医院,可是病痛是有「生」就会发生的事,您怎么看待这样的事情呢?您认为这样的人生问题能解决吗?

   答:天地之广大,人生问题何其多,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得到、走得到、摸得到的范围。总之,能做的就尽量做,所以要解决全部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期待由慈济开头,邀请大家一起来做,才能真正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

生:生命的价值

   问:我们要怎么样看待生命?

   答:天地之间的万物无不是生命,而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必须尊重。为什么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着眼点在哪里?就在众生「皆有佛性」,不只是人类拥有清净无染的佛性,其它动物也都有。所以佛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清净的佛性众生皆具,并且充满爱与智慧。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位八岁的小女孩,在接受脑瘤手术前签下了「器官捐赠书」。我问她:「你了解这是什么吗?」她对捐赠器官的意义知道得很清楚,想必是爸爸妈妈对她详细的解说过。这个小女孩清净、纯真,对生命没有留恋,没有挂碍,像这样纯真、有爱、有智慧的佛性,每个人生来都有,其它动物也有,只不过动物有动物的生活环境,人有人的生活环境。虽然动物的生活环境受限,很难将佛性启发出来,但是牠们的清净本性,与我们完全没有差别。

   然而人是万物之灵,所以成佛要在人间。天堂、地狱皆成不了佛,因为天堂里总是在享受,不觉得人间苦,就像一般富贵人家比较贡高我慢,往往被名、利、贪、瞋等心态所污染。地狱中则是受苦不断,也无法有暂时喘息或是接触佛法的机会。

   佛陀末出家前身为悉达多太于,一日出游,看到百姓农耕的生活和皇宫里很不一样,他觉得很不平等,又看到犁田后,土里的蚯蚓被鸡鸭争食,他觉得弱肉强食,也不平等。看到老人行动不方便,看到病苦的人生,看到产妇的挣扎,又看到死别的痛苦,他的心深刻感受到生、老、病、死的无奈,因此从人生之苦中不断去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真理,才能实际帮助别人?

   后来出家、修行、得道,说法度众以启发人人本有的悲悯心,消灭人性的贪婪。假如,当时的悉达多太子一直沉迷在物欲享受中,不能以悲悯心去思考世间苦难,今天也就没有佛教了。

   所以人格是从爱与智慧平行发展出来的,亦即启发佛性一定要从「大爱」着手,为众生付出良能,这才是生命的价值。几年来,慈济不断从事国际赈灾、推动环保,就是因为天地万物无不是平等的生命。

   问:是否也包括植物在内?

   答:当然包括在内,而且连所有的物品都有「物命」。很多人要我拆除静思精舍的大殿加以重建,他们说三十多年的建筑物不适用了,但是我觉得住起来还很好,把它敲掉,它的生命就毁了,它应该还有利用的价值。但是为了实际环境的需求不得不把空间扩大,所以我们用最环保的方式,敲掉旁边的旧知客室,把那些废弃物再回填到中庭地基,这样就没有建筑垃圾了。总之,对万物,不管是植物、动物或既成物品都要同样爱惜,人要利用万物,就要维护万物。

   问:有些人觉得生命失去意义而放弃自己,譬如自杀的人,不知您有何看法?

   答: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如果心中有爱,就知道生命无价。以现代的医疗技术而言,器官移植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困难。但是移植要有人奉献器官,如果有人脑死,而愿意把身上能用的器官捐出给需要的人,那么虽然他的人已不在人间,但是他的生命却能在另一个人身上延续下去。像这样的生命工程,也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人的智慧真是无限!

   但是假如没有爱,只是聪明,说不定就会毁灭人问,像原子弹,不都是聪明人发明的吗?生命的价值应该是奉献,能奉献的人,就是因为他有爱。然而爱别人必先爱自己,所谓「爱自己」,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要照顾好自己的心,安分守己,不让父母操心,这是一种生命价值中最基本的奉献。

   问: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要怎么看待这句话?

   答:有些人很烦恼,不知死后的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做人的道理都不晓得了,就想追求做鬼的道理,这不是庸人自扰吗?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与其烦恼死后的事情,不如用心照顾好当下的人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意思就是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心和行为,不是利益别人的事就不要做,要做就做富有教育性、利益人群的事情。假如能做到不妨碍人、不伤害人,能利益人,我们就可以安心,不必担心死后的去向。

   问:现在很多器官都能移植,使人的寿命延长,所以有人认为:未来人类的寿命可达到一百五十岁。请问您怎么看待寿命的长短?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答:活着的意义,在于「付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做了多少事,如果没有将生命的良能发挥出来,活得再久也无意义。

   问:如果知道未来,是否会比较知道现在该怎么办?

   答:每个人都会计划未来,这种未来光是计划还没有做,所以未来的果就不能成熟。所谓未来不一定指来世,以现在来说,昨天你眼我有约,今天来到精舍,这就是结果。「因」为有约,结「果」你来精舍,这个结果结束了没?还没有。因为你还要采访我,所以在精舍时我们还相约未来,未来就是到慈济医院接受你们的采访。

   现在我们面对面谈话,但是不知道谈话之后的结果又是怎么样,虽然你有一个目标,计划要如何出版,但是如果没有今天的谈话,我想这个计划还是没有结果。有计划,没有现在的采访行动,哪有未来的出版结果?所以还是必须「把握当下」去做。

   问:所以没有去做就没有结果?

   答:对!不管你今天跟我说什么,未来的结果将成为什么,总是有一个结果。所以不要谈到来生来世那么遥不可及的未来,不要迷信将来要去哪浬,将来到哪里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现在要怎么做。

   问:依现在的医学科技能够复制动物,如复制羊,如果是复制人,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答:真是翻天覆地,扰乱因果,这种发展实在让人担心将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未来科学的发达,可能就是人的世界被破坏及毁灭的时刻:佛经里说我们现在正处于坏劫时期,环境不断被破坏,破坏到极尽时就是「空」了。

   问:那么我们要怎么面对呢?

   答:我的生命没有这么长,那得看将来时代怎么转变了。

   问:听说很多出家师父是再来人,怎么看才知道是不是?

   答:不只出家人是再来人,你们也是再来人,没有一个生命不再来。因为就佛法来讲,生命有生有死,而慧命是永生、无穷尽的,清净的智慧是永恒的,所以每个生命都会再来。常常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往生?」我就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会往生,只是不知道要生到哪里而已。」有人说某某大德是再来人,我说你也是再来人,因为生命本来就是来来去去,轮回不停息的。

   问:所以说复制人等等是破坏因果,想想也满可怕的!

   答:破坏因果很可怕,很令人担心,所以慈济要赶快办教育,尤其是推动文化工作。人的聪明才智力量很大,但往往缺少那分清净的智慧,如能把聪明转成智慧,就能造福人群。

老:温柔、感恩,尊敬相待

   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人家?有些老人比较多心,听了一句话就想成另一个意思,沟通上有点困难,相处起来也不容易。

   答:老人家的心态往往像幼儿一样:我们用温柔的心去爱孩子,也要用同样的心去爱老人。常有人建议慈济兴建养老院,但我比较希望推动「日间照护」的风气,例如慈济医院的「轻安居」,就提供日间的老人照护服务,白天分担小家庭夫妻因上班而无法照顾年老父母的辛劳,而晚上把父母接回家后,一家人还是能团聚在一起。

   我真心期待每个人都能克尽孝道,老人家也都能享受天伦之乐,这也是一种教育——夫妻做好榜样给儿女看,儿女才会懂得孝顺。

   问:老人家有时候想法、做法和时代有很大差距,也要像对待小孩一样容忍他们吗?

   答:时代变得太快了,有时老人会停滞在过去,守着他们那一代的观念——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认为父母亲说的就是对的。遇到这样的情形,你不能顶撞,尽管如何不愿意,还是要逆来顺受,委婉的说明。看看我这一代的人,还是这样讲求长幼有序,哪像现代老人事事都要听从晚辈,真的很辛苦。我们对老人必须抱持感恩心,如果没有老人们奉献一生心力,哪有今天富裕的社会!所以对老人家一定要尊敬,要有感恩心。

   问:动作迟缓、病痛不断,很多事情想做都不能做……「老」似乎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答:不要害怕,要警惕——有朝一日我也会老,今天若没有好好对待父母,将来我的孩子也会这样对我。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伦理美德,其实就是这样在家庭中培养出来,再一代代传承下去。

   病:如何面对病苦?

   问:人都会生病,有病就会有痛,因此很多人觉得病此死还可怕。如果自己身边的人或是别人有病庸时,应如何帮助他们?

   答:亲情或友情是凡人最难割舍的,有情有爱就有烦恼,所以人一遇到自己的亲友发生了什么事,往往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宗教的目标就是引导人看透生命的真谛,把爱的范围扩大,以平等心及平常心来看待一切众生,遇到无奈的事要看淡一点,面对人生的无常就不会那么挣扎、痛苦了。

   问:这会不会很难做到?

   答:是很难做到。「体会」生老病死不难,「说」也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就不简单了:一般人总是想得通比较快,行得通比较慢。比如曾经有一位慈济委员打电话给我,说她父亲病危,在加护病房昏迷了好几天,醒来之后就一直念着要跟我说话,要向我发愿,祈求他的病能好起来。他将近八十岁了,虽然平常自己会说:「年纪这么大也够了。」但是处在生死边缘时还是会恐惧。

   所以人对于生命,不论是自己或家属,都难以真正割舍。我还听到电话中女儿、儿子对他说:「你赶快发愿,爸!你赶快对师父说你要做什么事!」虽然女儿是委员,儿子是慈诚队,都很孝顺,也明知父亲已将近八十岁了,生命中总有这段路,应该要看得很自在。但实际面临亲人的生死关头,还是会有这种祈求,希望亲人能再好起来。所以说亲人也好,自己也好,总是在生死道路上生离死别,都会很挣扎。

   问:这是人性吗?

   答:是的,这是人性!

   问:是不是有信仰的人比较能看得透?

   答:应该是。譬如有一位慈济委员罹患肺癌,还不知道自己得病时,天天都去当志工,只是常常咳嗽,后来检查才知道是肺癌末期,住进慈济医院后,他还是天天当志工辅导别的病人。有一次他两、三天都无法起身,他的儿子很孝顺请假陪他,他就交代:「你不要让师父知道我的身体状况。」

   但是再经过两、三天,他病得很严重,就对志工说:「我很想见师父。」志工在早会时告诉我,我也答应去看他。志工到了医院就告诉他:「师父今天会来看你。」他就赶快起来沭浴,穿戴整齐,他说不要让师父看到他有病容。

   谈话之间他一直说:「很高兴此生能遇见师父,使我的生命能真正为社会付出,也充分发挥生命的使用权。该我使用的时候,我会尽量用,时间到了就放下,师父不要为我担心,我会快去快回。」他很乐观,还去跟其它病人分享。

   最后那一天他很平静,对儿子说:「你不一定要常常陪我,但是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愿。」儿子问:「你希望我做什么?」他说:「你要加入慈诚队,也要当委员,代替我帮助师父。」这是他唯一希望儿子做的事,儿子也很孝顺的答应了,他就安心的走了。没有任何牵挂!他看得开,也真的发挥生命的使用权。

   问:如果去探望病重的人,要跟他说些什么?

   答:如果他已经病得很严重了,最重要的是安慰他放宽心,劝他放轻松,对生死要看得开。告诉他死并不是可怕的事情,让他知道人有生就一定有死,有死也就有生,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要只是说些「加油!你一定会好起来」这样的话,让他抱着希望反而挂碍更多。

   问:志工早会时,您对大家说「有病痛时要欢喜承受」,可是病痛实在很难受,怎么可能欢喜承受呢?

   答:是很难受,但是不接受又能如何?假如不顺从,逆着走不是更辛苦吗?很多人的疾病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他心里抗拒不接受,这种抗拒使心情不顺畅,反而增加了痛苦。

   我常常说「甘愿做,欢喜受」就对了,如果是「欢喜做,甘愿受」就辛苦了,只要你欢喜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受苦,你也要甘愿去受,谁能帮助你呢?「甘愿做」则是心甘情愿去做,虽然是很辛苦的事,但却做得很欢喜。

   所以病了,不情愿接受就会很烦恼、很辛苦,往往容易发脾气而使人不愿亲近。有的病人则很可爱,他会说:「师父说,笑是一种表情,皱眉头也是一种表情:呻吟是一种声音,笑也是一种声音。」他一笑,人家看了就很欢喜,就会很喜欢接近。人缘好,朋友就多,在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情况下,自然就会把病苦慢慢忘掉,纾解了病痛。

死:有生就有「死」

   问:要如何看待死亡这件事?

   答:死亡,就像一个人每天做完该做的事要休息。但是人常苦于执着不休,如果白天做了某些事有点心不安,或是还有未了的事情,晚上常常就会睡不着,睡不着当然很痛苦,这就是挂碍。

   要没有挂碍就要注意当下,事事做得清楚、说得清楚,到了休息的时间,就心无挂碍睡觉了!所以我常说人每天睡觉就像「小死」,而死亡只像进入深沉的睡眠,所以说「长眠」,而再醒来时,就是一段新的人生。

   其实,真正的死亡——灵魂脱体的时候,应该是很飘然的境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有了身体,就会有病痛和心灵的挂碍不舍,这种身心的挣扎之苦。其实死亡时,身体的六识神经都败坏了,连痛也不知其痛,灵魂是很飘然的。

   我有一位弟子,他是荣董也是慈诚队、委员,他有心脏病。有一次夫妻俩去收功德款,回家后觉得胸闷,感觉跟以前不太一样,他就对太太说:「我很不舒服,心脏好像有问题,可能要去看医师。」太大就叫儿子开车一起送他去。儿子刚从美国回来,对台北的交通路况不熟悉,他还指挥儿子要怎么转弯,一直到达医院附近,他就不省人事了。

   急救后,医师跟太太说:「很危险,好像不太行了。」于是又转送另一家大医院,医师帮他急救后又做心导管,但还是发出病危通知。当时我正好行脚到了那里,就到医院去看他,他太太在加护病房外流着泪,我进去看他、叫他,一会儿他醒来了,就对我说:「感恩师父叫我回来。」

   听他的描述,当时他觉得自己很轻,飘浮在半空中,好像快到天花板了,看到很多人在做急救,他觉得很奇怪,又听到很多人在叫他。他看了后说:「那不是我吗?」后来感觉有人叫他,他看到他的父母亲还有亲戚,都是已经往生好几年的人,在向他招手。他觉得那个境界很美,正想要跟过去,就在这个时候,他听到师父的声音在叫他:「你要回来,慈济还有很多事没做完。」他想:「对啊!我还有事没做完。」他立即回过头来,然后就醒了。他常常跟别人分享说:「经过这一次经验,已经不怕死了。」

   《梁皇宝忏》里面有一段文章描述,人的第八识脱离身体之后,业道就会现前,必须注意不要轻易被境界吸引。当你的意识离开身体之后,会看到你所爱的人、你的亲人在呼唤你,倘若跟着他去,就随业而转了。

   经由这位弟子从死神手中又回来的分享,更让我印证佛经里的道理。所以业识脱离身体,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最重要的是,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应该利用有形的身体,尽本分真正做一些该做的事,活出生命的价值。

   问:您在养父往生时如何看待生命?  

   答:这件事情,促使我认清生命的价值。我的童年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吃饭只能拌盐巴,几乎天天躲空袭,我深刻感到人类相互残杀的悲哀,心中充满疑问,有很多的「为什么?」光复之后,民生经济渐趋繁荣。就在这种平安稳定的日子,父亲突然间发生脑溢血,一个很健康的人,一下子就倒了下去,二十四小时后宣布往生,同时也在二十四小时内就出殡了。虽然送葬的队伍颇风光,但是送出去、埋葬好大家就回来了,使我惊觉人的生命是这么危脆短促,一口气不来,什么也没交代,就这样走了。到底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我开始去追寻生命的源头,因此走入了宗教。参访天主教,也参访基督教,然后一位朋友带我去寺院,为父亲举办七天的法会。这七天中法师在前面诵经,我在后面跟着读经,每一句都打动我的心,使我明了世事皆无常,这种无常更让我深深觉得生命很宝贵,要好好把握珍惜。至于该用什么态度在人间生活,要用什么方式活出生命的意义,我开始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即使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所爱所奉献的对象也只不过是少数人,有情有爱又是这么痛苦,谈情更是何其短!父亲往生时才五十一岁,从我懂事到他往生的这段岁月何其短,因为父亲很疼爱我,所以他往生了,我好几天都哭不出来,苦到极点,心都是空的。等到静下来后,看到什么都想哭,听到什么都觉得很痛苦。所以说谈爱何其苦?假如一个家庭给我很多的爱,可能最后我还是会很痛苦,因为再亲密的家人,也终有分离的一天。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人生不值得!虽然付出这么多的爱,也得到这么多的爱,但是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因此我认为,与其把爱局限在小小的范围里,不如把爱扩大付诸于大地众生,才能真正轻安自在。父亲往生这件事,对我的「生命价值观」影响很深远。

   问:曾有修女来拜访师父,表示佛教是独善其身的宗教?

   答:一般人都以为是独善其身,其实佛陀的教义是兼善天下。独善其身应该解说为自爱,自爱以外其实可以兼爱别人,所以佛法真正的精神,除了信佛,最重要的是要学佛,学佛陀的爱与智慧。

   问:当时修女这么说时,您如何回答?

   答:当然我很赞同他们的博爱精神,但是我知道佛法的慈悲是普爱天地万物,不只是爱人类。博爱是爱人,当然我很敬佩以人为本,不过慈悲是无微不至的爱万物,不忍众生苦,不忍吃众生肉,这就是一种慈悲的表达。

   问:当亲人临终时,我们如何跟他说法?或是要做些什么事?

   答:最好是安慰他要放心,不要哭哭啼啼,这样会让他更挂碍,更难舍更挣扎。要勇敢面对他,虽然自己心里也很难舍,仍是要提起精神安慰他,不要让他挂碍。所以佛教徒为临终者念佛,就是为了营造安详平和的气氛,使大家的心都有依靠,临终者也能安心的走。

   问:念佛也可以转移自己当时的情绪。不过好像很难做到?

   答:如果没有念佛,大家就会哭哭啼啼,让家里弥漫伤心的气息。面对亲人临终时,应该是哀而不伤,虽然哀痛,但是不要感伤,要保持祥和。让临终的人安安心心的走,那么他会很轻安而自在。如果临终时有挂碍,舍不得,他就会很痛苦。

   问:家中的子女有不同信仰,面对父母临终有不同的意见而起争执,这要如何处理?

   答:这就是刚才所说的,不要让临终的人有挂碍,要让生者心安,亡者才能灵安:生者不安,往生者就会不安,会很挣扎、很挂碍。所以念佛的好处就是大家一起念,即使有至亲至爱的人来了,就不会打扰往生者,可以让他安心的离开。

灭苦之「道」

   问:医院是最多病苦及生死交集的地方,师父是不是用这样的地方做道场,让志工及所有人见识到苦、集、灭、道,体会人生的道理?

   答:的确是如此,医院就是观生死的道场,可以让人明了生死的真谛。有很多看不开想不透的人,只要来医院当志工,就会知道生老病死是怎么一回事,因而化解了烦恼。每位病人都是一本曲折感人的剧本,都是活生生的教材。

   其实不只医院是道场,生活中无处不是道场,只要时时多用心,就能体会生老病死的真谛。

   有一位海外的慈青分享他的心得:「在解剖大体时,我看到人的内脏跟动物一模一样。」他说在国外看到的解剖是不尊重,剖开了看一看有什么,就扔在一边。而在慈济,大体解剖完很细心,看了之后再把它放好缝合,让人觉得很温柔、很有爱心。他说本来一开始很害怕,念头一转,后来就觉得很美,还说回去就要填写器官捐赠及大体捐赠表。

   问:国内、外从事大体解剖课程的差别在哪里?

   答:观念想法不同。在国外认为人死了就是一具没有用的废物,反正是要烧掉的,所以缺乏那分尊重与爱的观念。在慈济,除了爱之外,还有尊重及感恩,我们把大体当成老师,所以解剖时很温柔、很尊重。教育就要像这样,这真是一个道场。

   问:师父当初创办医院时,是否就是如此规画?

   答:很久以前我就说「医院即道场」,然而有人说我只盖医院和学校却不盖庙,是修福不修慧,其实,医院就是观生死的道场。从前一些老修行人拿着人的骷髅天天看,作白骨观——人死了只剩一堆白骨,没有什么。

   我们在医院里就能做生死观,盖医院就是让大家一起来投入,从工作中学到生命的价值观,生与死的真谛。成立医学院及护理系也是一样,希望启发这些孩子把内心的爱表现出来,将来当一位如白衣大士的护士,或是看病救苦的大医王。

   佛陀被称为大医王,因为他能治疗众生的心病,所以对医学系或护理系的学生,我们要启发他们用爱来看待生命,使他们将来面对身心的病都能治疗。所以说,学校也应该是一个道场。(摘自一九九九年《证严法师衲履足迹·春之卷》)

《生死问答之二》

正确的认知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人最惶恐的就是这件事,所以「死」才真正要用心学习。如果对死亡有透彻、正确的认知,知道死后灵魂脱离是非常安然的境界,就不会对「死亡」感到恐惧。

   问:佛教教义中,是否有往生八个钟头内因尚有意识存在,所以绝对不能移动遗体的说法?若有,在什么情境下可以移动?

   答:一般人只晓得人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其实,还有第七识及第八识。

   第六识就是意,也就是想。「想」字为「心」及「相」的组合,当身体和外境接触后,「心」会与「相」应合,所以称为「想」。但是离开外境之后,心中还是留有记忆,会不断的造作念头,名为「思」,这是第七识。「思」字为「心」上有「田」,即心灵上的耕耘,也就是有所造作之意。第八识,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灵魂」,佛教中称为「业识」,医学上则称为「基因」。

   人往生之后,虽然六识已经不起作用,但是第七识仍然还在,约于八个小时内会渐渐退去。所以,人往生之后,应该避免「哭路头」的民俗,亲属们最好不要在亡者周围哭哭啼啼的,要尽量让他保持安详才是。有的人往生之前,心中挂念着未见到某个亲人,当亲人赶回来时,有时亡者会因此而流下泪来,这是因为人往生后,第七识尚存之际,虽然身体已经无法动弹,但因为见到亲人而心生激动,散发出最后的能源,所以产生流泪、流血的现象。

   有时亡者七识虽然已经消退,但是第八识仍留在身躯。在这个阶段,亡者尚未投胎,也因执着身躯不愿离开,名为「中阴身」,即平常所言的「灵魂」。例如,街头的无名尸一旦被亲人所认,有时会出现七孔流血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测他的第八识还存在。因此,中国人有做「头七」的习俗。

   人往生后,六识已不起作用,只存第七、八意识。假如捐赠大体或器官是出于亡者自愿,那么为了医学上的需要而为亡者身躯做处理时,亡者的意识不会觉得难过,肉体上也不会感到痛苦。甚至处理的人也可以一边这么说:「你的肝可以救人、你的胃也可以救人……」让亡者的意识更增欢喜。

   假若捐赠大体或器官不是出于自愿,那么处理过程中,他多少会有所挣扎,因为人最执着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哪怕是死了之后,还是同样的执着。当然愿力会提升意识,自愿捐赠大体或器官的人,在往生之后,就会因为自己的愿望圆满而心生欢喜。

   问:大体捐赠者往生后,遗体需争取时效进行防腐处理,但常有家属要求把遗体运送回家,让他们做告别式。请问在佛教上「告别式」的作用是什么?可以用相片代替遗体吗?另外,「头七」时也可以用相片代替吗?

   答:告别式的作用,是让往生者的亲人及朋友瞻礼、追思,对于进行告别式或头七是否一定要有遗体,正信的佛教徒并不挂碍。

   问:遗体火化是否需要整个遗体一起烧?因为解剖课程长达四个多月,先解剖下来的部分,是否可以先火化?还是要等到课程结束后再一起火化?

   答:第八识一旦离开身体,这个身体已经没有什么了。所以,是不是等到课程结束后再一起火化,并不是很重要。「大舍无求」,既然捐赠者都已做出了大舍,必定是无所求的。

   问:捐遗体或器官有没有违背佛教的教理?

   答:佛教的流传源远流长,经典、文字等等,历代难免都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我们离佛陀时代已经两千多年,其实并没有看到往生后多久不能移动的记载。

   在佛陀「本生经」里,记载他过去如何献身救度众生,甚至投崖饲虎、割肉喂鹰,这就是他的心愿。如何达成心愿是最重要的,有心愿就是欢喜,能达成心愿时更是欢喜。

   问:请教上人对遗体捐赠的见解?刚往生时神识还在,往生者不会感到痛苦和害怕吗?

   答:一人的器官可捐给很多人继续使用,对己身无损,又可利益他人,何乐而不为?「发愿圆愿」,只要有愿就不苦不怕。

   问:人往生八小时内不宜触动,如要捐赠器官有无冲突?

   答:不冲突。因为发愿捐赠器官的人,在往生后知道自己的器官又发挥功能会很高兴,不能移动是对大部分没有「愿」的人而言,目的在让他们能安静听佛号而不起瞋心。

   问:信仰是让我们心中有所皈依,信佛就要对教主有尊重、谨慎、虔诚的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但要如何生起信心呢?

   答:就是要对教主相当相信,不只是相信,还要作为心灵的依靠,依靠佛陀所说,人往生后心灵便有所皈依。譬如我们相信人死之后有灵魂,灵魂随着平常的业障轮转,我常说生不带来,死下带去,唯有业随身。

   日常中有谨慎的信仰,就会自我约束,这就是最好的人生,到了人生最后时也就不会惶恐。假如在身体健康时不懂得接触宗教,也不认识宗教,那他的身心往往是迷失的。面临生死关头时如果有信仰,及时有善因种子种在意识中,旁边又有很多助缘去培养这颗善良的种子,临终时就不会惶恐。

   问:有人往生了,要为他念什么经?

   答:我觉得念《心经》最好,因为「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我想这是最重要的。这不只是口头上念了二百多字就有功德,最重要的是要用得上,我们用上了,天天都能分秒不空过,步步踏实。所以,真正的要用得上,要不然对往生者来说,他看到家属们那样的苦,那样的悲恸,他的灵也不安。

   有人往生了就哭哭啼啼,这边(这一世的亲人)在哭,其实那边(下一世)已经在欢喜的说:「恭喜,你又生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在世时彼此如何互爱互动,互相的照顾,互相的感恩,互相的祝福,互相的成就,这是最重要的。等到死了以后才来呼天抢地,这就有些多余,反而让往生者心不忍,而且挂碍更多。

   问:生死事大,「如何生、如何死」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到底我们要如何学习呢?

   答:学佛就是要学得「生死自在」,人生本来就是「来就来,去就去」,非常自然。死,不过是熟睡了,也睡得长久些,所以说长眠。长眠应该是很轻安的境界,就好像人白天做事很累了,晚上想好好的睡一觉,只不过最后这一觉睡得长一点罢了。

   以我们的立场看往生的人,认为他是永不复见了。但就他个人而言,是进入轻飘飘的境界,随着心灵的轻安寻找有缘的父母,又会再到下一世去。

   问:何谓「人身难得」的真义?

   答:生为人身,非常难得,必须具足很多因缘。佛教说的六道轮回,是生命结束后,舍此身又投彼身,但是否投为人身,真的很难把握。即使投生到「天道」,那里只知享受天福,不知人间疾苦,既无追求真理的心,也无造福的机会,一旦福报享尽,还是要再堕落。若是到畜生道、地狱道或饿鬼道,真是苦不堪言,除了苦之外,也没有时间或环境能听闻佛法,体会真理。而在人间,可以看尽人生的苦相,启发我们的道心,所以,学佛者要把握难得的人身,珍惜世间缘,来时善尽本分,去时了无遗憾,这样的人生就有价值。

   问:我这一生没有做亏心事,为什么会生病?

   答:这不是此生的问题,说不定是在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力,也说不定是这一生中不知不觉埋下的病因。不管是前世因或是今世果,总是要泰然接受。有病时,要看医生接受正确的治疗,假如还不见效,尽人事后就听天命。但病重时不能想要自己了断,人本来就是不断受业,在人生最后的时刻又再造业,这样的业可能会重得足以堕入地狱。人与人之间需要圆满的缘,不管是好缘或坏缘,总是要好好接受,等到该报的恩都报了,该还的债也还了,再安心的离开人间。假如一味逃债会更还不清,业拖得愈多,果报就愈可怕。生病也是一样,欢喜接受就不会有那么多埋怨与不安。

   问:未进入慈济前,一心修持净土,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加入慈济后,很赞同慈济的精神,但听说师父不鼓励大家到极乐世界,这让我感到进退两难?

   答:不是不鼓励,反而更希望生活中每个当下就是极乐世界。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有资源——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心净即土净,欢喜心就是净土,以佛心为人群奉献,为社会服务:用佛心看人,人人皆是佛,则处处是浮土。家庭净土、生活净土、人间净土,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反之,如果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只一心想往极乐世界去,这是消极的信佛,这才是我所不鼓励的。

   问:因幼儿园交通车起火而丧生的幼童家属,前来请问上人孩子们往生的去处?

   答:十多年前,我俗家的弟弟在军中遭人误杀往生,家人原谅对方,并以爱化解心中悲愤:数年前遭人绑架撕票的陆正,他的父母放下怨尤,以健康积极的行动纪念爱子。所以,别让一桩无法改变、已经过去的事实,使整个家庭深陷在愁云惨雾的苦境中,要早日打开心结,迎接亮丽的阳光。

   孩子们纯净如一张白纸,他们是集体菩萨的示现,因为他们遭受的苦难,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让有关单位重新检讨,许多孩子将因他们而获得更健康、更安全的生活空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孩子们的生命虽短暂,却牺牲得有价值、有意义,所以,他们绝对会往生到好的地方。假如想念孩子就念佛号,将念孩子的心,化成念阿弥陀佛救人的心。

   问:九二一地震后,罹难者家属请问上人:「我们能为往生的家属做些什么?」

   答:家属能为往生者所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要因烦恼而伤了身体,尤其要照顾好自己的心。在了解人生无常之后,要为人群多做好事,让社会多些好人,这样家人的牺牲,所换来的是社会一股好的力量,这对往生者而言就是很好的功德。

   天灾是很无奈的,一般人说「命运」,佛法是说「业力」,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间人本来就是来来去去,有人先来后走,也有人后来先定,我们要接受这是自然的事。

   如果找不到亲人的遗体,也不要那么挂碍和遗憾,他们的意识(灵魂)既然已经脱体,生者就不要再挂心,要虔诚祝福他。人生最痛苦的就是身体,没有了身体,就一点苦都没有了。父母不要为了往生的孩子而心痛,如果孩子很孝顺,那样他会很不安。

   问:有位会员的儿子,因车祸往生,双方因赔偿问题悬宕未决,而无法让死者入土为安?

   答:何妨息事宁人,这并非在卖儿子的命,应该以德报怨,才能将功德回向子孙。

   问:有位先生的父母在三年内相继往生,此后,他不时梦见父母,心中不免怀疑——如今父母是否过得不好?能否为父母做些什么?又如何解众生苦?

   答:何不从自己做起,自身之苦不能超脱,如何能心系众生呢?世间事纯属外境,是用来自我警惕,非用于牵绊己心。以梦境来说,梦就是梦,醒来时,所面对的就是真实的人事,若一直停留在过去的梦中,就失去了现在。欲解众生苦,犹如失火时,快去救火最要紧,一瓢水或许无济于事,但已尽了一分心。

   问:癌症病人要求帮他们早日离开人间,以解脱烦恼,这时该如何是好?

   答:会要求解脱的病人,当时可能有着面对死亡的挣扎心态,我们能做的是让对方把心放下,得到心无牵挂的自在。可以告诉他们,佛教称死为「往生」——生是死的开头,死是生的起点,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之后,会往其它地方展开一段新的旅程。希望病患在面对死亡时,可以安然无惧。

   问:为什么经由助念,就能令往生者的身体由僵硬变柔软?

   答:生死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在临命终时,多数人因牵挂太多而心生隍惑,内心也充满对未知的忧怖畏惧,所以全身肌肉紧绷僵硬。

   轻柔的佛号就像一股清凉剂,能抚慰临终者的心灵,使他们内心产生平静安详之感,因而舍去挂碍、放下紧张,安然的离开人间,身体面貌自然因全身放松而柔软、安详。

   答:最重要的是安抚临终人的心灵,不是佛教徒也没有关系,只要能让临终人安详的离开即可。

   问:助念形式事宜。

   答:助念形式可因时因地制宜,无须执着特别的模式,只要做到「壮严、整齐、诚恳」就可以了。例如,有位慈济委员的父亲往生时,没有诵经,只是将慈济歌选唱得很庄严,那种肃穆慎重的气氛就让人很感动。在丧葬法事中诵经,最重要的是亡者家属要用心了解经文的意义,若是唱慈济歌选或佛教歌曲,以庄严的气氛来启发亡者家属虔诚的心念,也是很好的方式。

   又如慈济医院第一任院长杜诗绵往生后,有位基督徒为他做了一首曲子,再由杜院长的一位朋友谱上词——「佛光无边」,这首曲子非常好听,告别式时大家清唱这首歌曲,气氛也非常庄严,杜院长的脸上还带着微笑,家属都很欣慰。而后,慈诚队员身着整齐制服,庄重肃穆地抬着棺木绕行台大医院一周(编按:杜院长曾任台大医院副院长),很多医师们看了,都觉得很感动。

   问:为什么死前会有痛苦感?

   答:痛苦是心的挣扎。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要离开人间,最怕的就是死。

   问:助念能否为人超度?

   答:这就要看助念的人平常是否守口业,行为是否端正受人尊敬,所说的话别人是否相信。若是平日的言行,活的人都不相信,如何让亡者信服,况且,并非助念就能让亡者解脱。

   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平日自己造作什么样的业,往生时就带着这些业到来生。若此人在世时做尽恶业,至死都无悔意即使为他念佛也无济于事:若此人常行善事,就算无人助念,也会带着自己累积的福缘而去。

   问:父母往生,是否一定要做七?

   答:这是中国人表达孝思的方式之一。父母亲辛苦地抚养子女长大,当他们过世一段时日后,子女因对父母仍是离情依依,自然就衍生出一番追思的仪式。当然,并非一定要用什么仪式,但最好是日日都有追思之心。

   问:「超度」的意义为何?

   答:眼睛闭上以后,由不得自己决定要到哪里去,一切都是随着「业」力流转。业就是造作,生前如何造作,死后就随个人所造作之业而去。即使佛陀也无法扭转众生业,所以,何人能为谁超度?

   问:人死后火化,身体既然不存在了,则「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要如何解释?

   答:佛教中有所谓「八识」,识,无形无色,所以火烧不掉,风吹不动。八识的前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起的分别。第七识,是「思」的作用,辗转起心动念,便有所造作,而不论行善或造恶,最后尽皆收入第八识中。第八识又名藏识,也称业识,业识是无形的力量,牵引人在六道中轮回不息,所以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问:人死之后,到哪里去?

   答:「未知生,焉知死?」把握现在最重要。睡眠即小死,在每个小死之间,发挥活着的使用权,才是最真实的。不知如何生活,只在乎死后,这种人生太空洞了。

   问:何谓解脱生死?

   答:放下现在的烦恼,就是最大的解脱。面对烦恼时能善解、知足、感恩、包容,如此自然远离烦恼,而得欢喜自在。

   问:我们何时才能解脱,往生净上?

   答:学佛就是要学「当下就是净土」,现在能解脱,现在就是净土!《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既然缺少善根福德因缘,就无法生在净土,则因缘就在我们面前,不好好把握,却使其空过,如此要往生净土怎有可能?

   问:往生者的相片放在家里是否会不吉祥?为祖先超度消灾是否有效?一般寺庙的点灯及点眼是什么意义?

   答:往生亲人的相片是一种纪念,也有慎终追远的意义,当然可以放在屋内。对祖先要尊重,不要迷信,超度若真有效,一次就够了,为何又要每年都做,消灾也是让自己感到心安而已。人往生四十九天之内,就已投胎到他方去了,灵魂不会一直停在那里等你超度,所以心要定,心定才能选择正确的信仰。

   人生就像一个舞台,业力是自己的导演,每个人都依自己的脚本来演自己的人生。戏演完了,也就下台了,不要再去执着舞台上的角色,要舍此投彼,因为还有下一场的戏等着你。把握当下好好的去做好事,业力将随着你的善恶而变化。

   点灯是因为佛陀时代没有电,点灯才能看得见佛陀,道场有灯才会庄严,所以才有贫婆点灯供佛的故事,表示她无比的虔诚。至于点眼那就真奇怪啊!凡夫如何替何点眼呢?信佛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智慧,不要反求迷惑。

   神鬼同道,神又称福德鬼,等于现代的官与流氓。只要你正正当当,就不会去与流氓勾结,他也不会找你麻烦:只要你堂堂正正,也不用去求官府。胡涂人都是迷失在先,之后才觉悟,贪得一时的快乐,待失意时才来后悔,真觉悟的人则是当下就能觉悟。

   凡夫迷失于现在,又后悔过去:圣人则觉悟现在,解脱未来。

   人常是处在困境时才懂得反省,才知要惜福,但境界消失后,这分警觉心也随之消失,内心时时又为外境所转。我常说要「定」,定不是指打坐的时候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要不被境转才是真定。

   问:人往生应以何种方式处理后事?

   答:各个宗教都有不同的仪式。其实,人死已矣,仪式不过是让在世者追思,在安在世者的心而已。至于丧葬日期,也无须执着,「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吉时」,不要忌讳时间犯冲这类的事,所说的犯冲,也不过是心理作祟,根本无有此事。

   问:佛教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常要我们发愿,到底是要随缘还是随愿?我两、三年前发愿,此生结束后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近又想去弥勒净土,可是想到自己习气很多,可能还没度别人,自己就先到地狱了,所以很困惑。

   答:怎么这么想不开呢?发愿就是立志,人一定要立志,修行一定要发愿,至于发什么愿,必须多用心。其实西方极乐世界只在于「心」,弥勒菩萨的「菩萨训练场」即在人间,只要用心,当下就是西方:只要立志去做救人的工作,慈济就是菩萨训练场。

   问:人将往生时,如何才能心无惶恐,很自在的谈论死亡?

   答:逃避谈论死亡议题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为什么一般人怕谈死,是因为不明白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开始。不过,要对生死很自在,书面理论是一回事,真正的体会又是一回事。一般人常有一种恒常的习惯,以为眼前所见水远都会如此,其实世间万物都不断在变迁中,只是有的变化很细微,难以察觉罢了。人的生命也是一样,不可能停顿不变,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

   已往生的慈诚队长林徽堂,他在生病时,仍不放弃生命的使用权,不只口头上说说,是真正身体力行。当人家问他:「你以后要去哪里?」他说:「回来慈济!」他说得很轻松,一点都不挂碍。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临命终时,心无贪恋,意不颠倒」,活着时尽力付出,到了最后该走就走,没有惶恐,这样的生命多有价值!

   问:上人往生后,慈济怎么办?

   答:人人都问我这个问题,好像我大限将至似的。其实每个人都会定到人生终点,但是不要去想什么时候会死,而是要常警觉人生无常,随时都可能会死,所以要警惕自己,时时刻刻将生命良能充分发挥。

   问:「舍利」到底是什么?

   答:「舍利」其实就是骨头。之所以有一粒粒的「舍利子」,或如一朵朵花似的「舍利花」,是因亡者体质不同于常人,故在火化后会遗下不同形状的骨头。

   问:一位资深老师姊的老伴往生了,她极力为他诵经做法事,但不知这样是否就已足够,内心实在凄惶不安。

   答:一句佛号彻底不断,如此简单就好了。事实上,你心安,他就灵安,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啊!你们夫妻俩生活了大半辈子,长久以来你一直柔顺夫婿,在他卧病期间,始终悉心陪伴照顾,可说已尽人事,而今先生先走一步,就祝福他快去快回吧!

   我曾看过一位大姊头似的老妇人,在她七十多岁时,先生离开人间,丧事期间她就戴上红花,既不请法师诵经,也对前来的客人说:「他时候已到,向我们说再见,我们就对他说好好的走,快点去啊!不要吵吵闹闹的吵死人,要让他安静的走。」老妇人的潇洒,令我印象深刻,他们是对恩爱夫妻,感情很好,当时她已七十多岁,又是距今二十多年前的保守社会,这位老妇人能对至亲的死看得那么开,这使我十分敬佩。

   人天两隔时,各人走各人的路就是了。他生前的作为,决定他的去处,我们自己的心要看得开,舍不得之类的各种烦恼都要放下。倘若你的心一直放不下,嘴里念的经却都是教你要放下,这样的矛盾,如同你一直教他放心、好好的走,但同时却又用线拉住他,这到底要教他如何是好?因此,不要沉浸在爱别离的痛苦中,应该出于理智之爱,好好看待、处理夫婿辞世之事,这才是学佛本色。

   问:泰国师兄师姊因有一会员在普吉岛往生,慈济人前往助念后得到很大的回响,并经由当地一家报社大幅报导,所以很多人认识了慈济,成为慈济会员。故此师姊请示上人:不知助念的方式是否可行?

   答:助念可以,但是要懂得如何做,不能没有原则。助念最重要的涵意是彼此的情感关怀,而且大家要了解念佛的意义,在启发人人的悲心,体会世间的苦。

   问:听人说必须求生净土,才不会有隔世之迷?

   答:就因怕有隔世之迷,所以「现在」就要立定道心,才能心无退转。据《阿弥陀经》所说,要往生净土,必须七日之间心无杂念,但这谈何容易!

   所谓「心净即土净」,净土就在我们心中,离开心并无净土可言。学佛不离世间法,离世如何觅菩提?苦难的众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能好好在人事上用心,将内心的污染去除,没有贪瞋痴慢疑,如此心就清净,心净则无处不净土。 

   问:人将往生的那一剎那,会见到许多亲人及冤亲债主,或变为菩萨的形象来接引他,到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辨别,是否真是菩萨来接引呢?

   答:佛陀在「金刚经」中,明白的开示我们「不要着相」。人在临终时会见到一些境界,那都是因为内心不自在的缘故。但是,有时候我们会遇见病危的人,在不甚清醒的情况下自言自语:「某某人来接我……。」等一类的话,这并不代表真的有什么样的境界出现,只是因为他本身无法接受死亡的来临,使得身心处在游离的空间中,而有幻相产生。只要心中没有杂念和执着,人的往生应该是件很自然的事,唯有自己在内心惶恐的情况下,才会因此感到痛苦。  

   问:涅槃是指人已经往生了吗?

   答:涅槃是寂静光明的意思。我常说「静寂清澄」,静寂就是寂然无声,心很静的境界。就像一面很清楚的镜子,不论外面是什么样的境界,都不会影响到这面镜子,都是一样山来照山,水来照水,永远明明白白,这就叫做「静寂清澄」。

   寂光的境界,也就是安然自在、光明的境界,不受烦恼所困扰,就叫「寂光」,也可以说是涅槃的境界,不受世间种种来影响我们的心态和生活,是一种解脱的境界。

   问:守孝期可否剪指甲、头发或刮胡子?为什么为亡者助念后,亡者脸部的表隋会改变?

   答:在守孝期间可以修剪胡子、指甲和头发。民间会有这种习俗,主要是以前的人,将父母往生的忧伤表现在外表,以此不修边幅来让人知道自己的伤痛,表达出对父母的报恩之心。守孝或守墓三年,都是表达孝思的一种方式,不过基本上是着眼于从前的农业社会,生活较悠闲。

   生活在现在,应依着现代的生活型态而有所演变,如果只执着过去,社会的运转可能就无法顺畅。佛教是正知正见的宗教信仰,引导人走向积极的人生。现代宗教强调哀思,哀思是用虔诚的心,积极安慰往生者的意识灵魂,称为安灵。至于往生者脸上表情难看或是身体僵硬,这是由于心里害怕,因为舍不去爱别离、贪、瞋、痴、埋怨、疑惑和惶恐,这些习气一下子表达在往生后的剎那,因此内心呈现复杂的意识,所以身体会僵硬。

   如果在这个时候为往生者念佛,不要有其它声音吵他,就能使往生者慢慢进入状况,此时他的意识就很容易接受,所以有人对往生者说眼睛闭上,往生者就真的闭上,嘴巴要合起比较庄严,他也会慢慢合起来,因为他心安自在,全身就会软软的像睡着一样,安详长眠。  问:有人说除了吃斋念佛,还要多了解《无量寿经》,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答:一般佛教徒都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觉得要等到往生就太迟了,我们现在就可以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人间,只要你所听所看到的都是法,这就是极乐世界。在慈济世界里,所看到的哪一件不是法,哪一件不是让我们很欢喜的事情,此即「立地是佛」。

   佛法里所说的「念佛」,其实是念佛的法门,并非所有佛教徒都是修念佛法门,这是要看他的根机、根性,是不是喜欢、适合念佛。而念佛总比杂念好得多,所以,念佛只是要让你消除杂念,多培养一些好的念头,不要胡思乱想,念佛只是引导你入门,或是培养善念的一个法门而已。

   问:人一出生,八字是不是就已经写好了?

   答:人是不是出生就有八字呢?其实人的生死是一定的,非由八字来定命。所谓八字可以说就是「业力」,过去世造了什么业,就会牵引他出生在有缘的父母家里,之后,本身的业力会一直延续,跟着他一辈子。所以,凡夫受业力的转动,有好缘就能转业,就能转命,但是凡夫总是起起落落,因而被业所转,圣贤人则能转业。

   问:我的父亲他们有三兄弟,在奶奶生前,除了纠缠要奶奶拿出私房钱外,并不关心奶奶的身体。奶奶往生后,我对叔婶们一直有个心结,无法解惑,我观察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也都是这样。请问上人现世报的因果?

   答:当然我们要很重视因果,我所说的因果是长辈要做给晚辈看。人家说「父母是孩子的模」、「养儿防老」,我也常说「父母是我们的堂上活佛」,将来期待自己的孩子用什么形态对待我们,现在就要做模范让孩子看。

   要去哪里拜佛才会灵验,其实我们堂上就有活佛,譬如祖父母或父母都是我们的堂上活佛,要供养佛菩萨,买很丰富的东西去拜,名称上是在拜,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在用。佛菩萨不需要我们供养,但是我们要接受佛菩萨的教育。而父母是我们堂上的活佛,能供养父母是我们的福。

   你有父母,父母还有妈妈,即使叔叔们不想孝顺,能多去关心、照顾奶奶,这是你的福。大家把福让给你,你可以供养上两代的长辈,让下一辈的子孙看,这就是福,也才是真正的「养儿防老」。不要计较,做就对了,对叔叔等长辈我们不要有怨心与恨心,那是他们无福、做不到。怨是一颗种子,不要怨,只能跟他们说:「很可惜!」

   问:念哪一尊佛的佛号功德最大?

   答:不管是念阿弥陀佛或释迦牟尼佛,目的是要念到心很寂静。有人以为人往生时才念阿弥陀佛,或念阿弥陀佛这个人才能往生,其实,念阿弥陀佛会往生,没有错:念释迦牟尼佛同样会往生,也没有错:念观世音菩萨也会往生,就是念弥勒菩萨也会往生,这都没有错。如果念什么佛号后可以不会往生,那么大家都想念。

   往生是「舍此生,投彼生」之意。有人说:「我为他念佛念两、三天了,他怎么还没有往生?」这是时辰未到啊!新的父母缘还未成熟,就一直要他离绝旧缘赶快往生,这样不是很无情吗?我们应该要顺其自然。至于念什么佛号的功德最大?告诉大家,念得虔诚欢喜的功德最大。

   问:六道轮回很可怕,希望往生后不要再来人间,只愿从此解脱六道轮回。

   答:事实上,真正的佛法要落实在人群中,必须发弘愿、立大志,为普天下众生付出,才是真正的菩萨道。以众生为念,就没有自己的烦恼,这才是真解脱,只为自己打算,就会自我堕落在烦恼中。

   问:病人往生的时候,能否为他皈依?对他是不是能有帮助?

   答:皈依需要病人平时就有皈依的意愿,如此才有意义,而不是病危了才皈依。真正的皈依是心灵上的契合,尔后发挥功能,皈依者才会有感

   问:见病人未往生,不敢为他念「阿弥陀佛」,而改念「观世音菩萨」,这样对吗?

   答:不要执着未往生时要念什么,不能念什么,这就不对啦!其实念什么都没关系,只要往生者听到佛号声时,彷徨恐惧的心能转为安详自在,就是对的。

   问:如何办理丧事?

   答:丧礼简单隆重即可,过度铺张对往生者没有任何意义。在丧葬期间,家属最好全部茹素,也用素食来祭拜,以慈悲护生之心来祝福往生者。

   传统的观念,认为人往生后应该入土为安,并且要声势浩大、热热闹闹的办场丧事。可是,我们有位委员却将先生火化处理,这是家族中有始以来的首例,她起初担心会招来反对声浪,没想到简单庄严的告别式之后,整个家族都非常欢喜,有些长辈有感而发:「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丧礼应该像这样办得简单隆重,以前那种吵吵闹闹的方式真的没必要!」

   问:「拜天公」的意义在哪里?

   答:记得小时候,大人们会在数天前就准备好祭祀用物,还特别交代小孩子不可随便乱摸、跨越或是先偷吃等等,定了很多规矩,都是为了拜天公。所以,在我小小的心灵中,对「天公」非常敬畏,认为天公很伟大!进入佛门,从经文中发现天公会向佛陀顶礼,再继续研究,才知道天公在佛教中称为「释提桓因」,是忉利天宫的天主,而「三界公」就是「梵天王」。

   天公与三界公都皈依了佛陀,因为佛的智慧超越三界,宇宙万物的真理都在佛陀的智慧中,佛陀才是最超越者。我们对天公、三界公是不需「畏惧」的,不论拜天公或其它神祇,意义都在表达尊重,教人下忘民俗礼仪,也就是道德的存在。所以,我并不反对拜天公,但是不要杀生祭祀,只要以素果、清茶敬拜即可,以前的人伯得罪天公,所以对天公很恭敬。而佛陀心量大,普天之下没有不爱、不信任、不原谅的人,所以我们不须畏惧佛,而应礼佛、敬佛。

生命的对话

   之一:每天对自己负责,每天都毫无憾恨,如此就不会带业往生。

   之二:凡事不悲观,就能学得自在,学得能放下一切。

   之三: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亲人的世缘已尽,我们就该欢喜的送他走,切莫用悲苦的心牵绊他。

   之四:生命在呼吸间,要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死得无所挂碍。

   之五:当下能超越人与事的烦恼,当下即是「了生脱死」。真正的生死自在就在当下,而非往生后的解脱。

   之六:人生无常,要好好把握宝贵的生命去付出良能。

   之七「草露风霜闪电光,堪叹人生不久长,有生有死皆有命,无来无去亦无生。」

   之八:生死是不自由的,谁都不知道我们来人间何时会往生,所以要把握人生的使用权,好好的利用有限的生命。

   之九:我们要有无常观,居安思危,时时将心照顾好,做任何事都要谨慎、警觉,减少因疏忽而发生不幸事件。生命只有在使用时才有价值。

   之十:人要能透视「生之悲苦,死之解脱」。

   之十一:人生要有使命感,才不会空过人生,还要立愿不断回入娑婆,净化世间。娑婆世界苦乐参半,但能体会人生之苦,才有机会去关怀别人。

   之十二:聚散皆是缘,与其哀伤悲凄,不如虔诚祝福往生者迎向新生。「觉情」才是菩萨的深缘。

   之十三:往生,往生!生是死的起点,死也是生的开头。

   之十四:学佛路上要多结好缘,多做好事,否则一旦世缘尽了,将何去何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多造福缘,善业就会带着自己往生善处,继馈走在菩萨道上。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斋后语 缘起

证严法师:斋后语 上篇(人间苦相)

证严法师:斋后语 中篇(明珠蒙尘)

证严法师:斋后语 下篇(尘尽光生)

证严法师:深入慈济大藏经

 

后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生死皆自在 第四章 了悟生死 解脱自在,生死

证严法师:生死皆自在 第三章 因缘生,因缘灭——生与死

证严法师:生死皆自在 第二章 慈悲心,愿再来——生命的

证严法师:生死皆自在 第一章 生死皆自在,轻安见如来—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五、希望清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